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中期成果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中期成果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及紧张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已经有不小的收获,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问题课堂教学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一)、分学段(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对常小学数学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析,完成分析报告。完成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收集和整理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分学段,即: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和高段(五六年级)对每个学段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
1.本学段,学在课堂中出现那些问题哪些类型? 2.小学数学课堂出问题原因是什么?
3.针对这些错例,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课题组老师首先对每个年级的“课堂容易出错的原因”进行的深入的分析,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形成了自己对错例的认识和理解;
(二)、分年级、分单元针对常见原因进行集中优化。
在对数学课堂中的常见问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数学课堂中的常见问题,往往是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容易忽视或者技能不过关的地方。因此,我们一边收集和整理原因,一边整理对策:
1、对重难点的理解可以通过多练习来达到教学目标。
2、多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3、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多引起学生的注意。/
4、4、不爱发言的学生,多鼓励,有勇气发言。
5、老师提问不要过多,形式多样化
6、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7、教学手段应该日益更新
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多样性、实效性的学习,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的目的。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喜欢数学的人数多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4、形成了一些有效的课堂基本策略:①一般策略。生活化——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建立直接联系;数学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推理——通过一步或几步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或因果并进的思考方式逐步推出问题的解决。②特殊策略。列表——比如:列举符合一个条件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对照其他条件,直到选出合适的一个或多个方案;画图——比如:画线段图直接解决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1、预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好多同学不知道如何预习。
2、听课习惯。有不少同学听课真是带两个耳朵听听,一节课下来笔是基本不动的,书上还是没有任何痕迹。
3、做题、审题习惯
比如选择题,没有圈关键词的意识,做完了题目还是白白的。主观题也没有审题的痕迹,审题的步骤不清,主观题答案的组织没有层次,有的自说自话,每有用书上的知识点。
4、概括的习惯
比如,预习笔记,学生很少有对知识进行概括的,层次感也没有。一般来说对知识的分析总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来分析的,学生对教材知识一抄了事,没有一个自己归纳内化的过程。(2)、困惑
1、受考试模式的影响,学科地位低,政治学科受轻视,课题研究的作用何在?
2、学生的内动力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不高,怎么办?
3、现行的课堂评价体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科分数的下降?(3)、对策措施
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
1.加强对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的培养
在布置预习或者学生听课时要有准确清晰的指令,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2.课前的备课加强对问题的预设 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随机的,问题基本是课堂上即兴提出来的,这样问题的科学性和思维要求可能就不高。3.对预习本的处理
如果对预习本没有很好的处理,学生就可能对预习仅仅是应付,没有实际意义。老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可以单独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课采用加分制。也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在课上投影出来,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并让学生来点评预习笔记。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做预习笔记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更多地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4.加强对审题和做题习惯的培养
特别是主观题的解答,需要老师找一些典型例题手把手地教学生,整个答题过程。比如拿到题目先看设问,看他问的是什么方向,是要你答是什么还是为什么、怎么样;让后再看材料,把材料进行分层处理,一般来说,一个分号或一个句号就是一个层次;最好让学生回归教材寻找知识点,并规范地分层答题。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1、根据课题实验方案要求,对上一阶段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下一阶段课题的实验操作模式,经论证后数学课题组所有成员在教学中得以践行。
2、实施教学工作课题化,引导教师在工作情境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使课题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实际工作在理论指导下科学化、规范化、高质量地运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进一步加强个案的跟踪调查,探明问题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五、课题研究发展方向
教师方面:
1.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探索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策略、课堂模式研究。
4.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性成果;
5.加强课堂教学中有效操作的评价研究。
学生方面:
1.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表达。
2.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培养学生优化策略的能力。
3.鼓励学生独立提问、大胆质疑和认真反思,养成质疑和反思的好习惯。
《小学生数学计算错误原因与教学对策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及进展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我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将每位带课老师收集的错例进行了再次的优化和集中,(一)分学段(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对常见错例进行分析、解析,完成了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分学段,即: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和高段(五六年级)对每个学段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了分析,我们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1.本学段,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有哪些类型? 2.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出错原因是什么? 3.针对这些错例,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课题组老师首先对每个年级的错误原因进行的深入的分析,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形成了自己对错例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向自己负责年级组的数学教师展示了“本年级的数学作业常见错例集”,并和带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并将报告反馈给带课教师,指导老师们的教学。
(二)分年级、分单元针对常见错例进行集中优化,设计制成“单元易错题小卷”。在对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往往是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容易忽视或者技能不过关的地方。因此,我们一边收集和整理错例,一边以单元为单位,针对这些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经过老师们一个学期的努力和辛勤负出,现在,我们已经制作完成了以单元为单位的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至六年级上册易错题,对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我们课题的研究使用了一个学期,调查发现:有针对性,能突出难点问题,对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实效、减轻重复性的机械劳动非常有益。可以说,错题的策略已经成为我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突破口。以前,针对学生容易错的题,老师们只有反复的练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测评前,学生的各科的课业负担非常重。有了“单元易错题小卷”,老师们感觉很有针对性,学生的书写量也明显的减少了。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时间紧张。由于搜集整理典型计算题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鉴于此种情况,将原定计划简化,后期主要精力放在学生改错的整理上和师生总结上。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自己的现有实际,正在尝试通过以下策略来解决问题:
1、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同伴间的沟通、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成长。
现阶段,我校数学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渠道有:每周一次的分学科教研活动;同年级带课老师遇到问题时的随机交流。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主要是以“观摩教学、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的就某一数学专题开展的研讨和交流。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及时了解、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时了解现阶段数学的发展状况,领悟、感受一些新的教科研动向和发展。同年级老师对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错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升。平时随机的教学研讨更有针对性,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寻求同伴的帮助。这样的教研以同伴交流、共同成长为基础,以专业培训、理念引领为指导,对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帮助。
2、加快校本研修工作的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学校的培养也很重要。本学期,在校本研修、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学校都有一定的发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根据课题实验方案要求,对上一阶段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下一阶段课题的实验操作模式,经论证后数学课题组所有成员在教学中得以践行。
2、实施教学工作课题化,引导教师在工作情境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使课题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实际工作在理论指导下科学化、规范化、高质量地运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进一步加强个案的跟踪调查,探明问题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四、主要阶段性及成果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计算是一种逻辑思维性很强的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第一,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第二,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计算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从细处入手,正确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程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对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展开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往往却也成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晰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魂,一个单
一、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每一堂课所必备的。很多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后就万事大吉,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背离了新课程改革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学方法不恰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的是将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单纯的说教、枯燥的原理学生难免会提不起兴趣,不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感悟数学世界的神奇。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拥有一湖水。教师职业并不是个铁饭碗,站在教育的最前沿,更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认真研读相关政策,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提高数学成绩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认识到我们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受用不尽的财富。
2.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业务能力;其次,教师要具备职业道德修养,秉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用真诚去对待祖国的花朵。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材做了及时的调整和补充,教师备一次课就受用终生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小学生大多处于7~13岁之间,天真可爱,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枯燥、乏味的原理、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教师不妨创设与小学生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个星期我们刚进行过课堂测验,老师批阅完几个班的试卷,还没有来得及整理,你们能帮老师一起统计一下测验结果吗?学生原本就对老师的工作充满了好奇,跃跃欲试,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效果显著;(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课件,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音乐的旋律,夺人眼球的动画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使用课件时,教师可见缝插针,将学生喜爱的大白、蓝精灵等卡通人物插入其中,注意板书与课件相结合,扬长避短,趋利避害;(3)联系生活法。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因为老师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才会更加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口语,举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虽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依旧不容小觑,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及时调整对策。
参考文献:
李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4(12).?编辑 杨兆东
第三篇:农村小学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质的飞跃。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正在朝着构建高效课堂的理想化方向发展。但是,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由于不少学校地处农村,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效课堂的建立可谓是问题突出,困难重重,道路坎坷。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的新课题。下面我就农村小学在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指目标达成度高的课堂,它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和谐统一。
高效课堂不同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和有效课堂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有效课堂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发展和升华,高效课堂一定是有效课堂,但有效课堂不一定是高效课堂。有效是针对于无效而自身独立存在的,与量的多少无足轻重,是一种有和无的关系。高效则是相对的,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离开参照物高效就无法独立存在,据此,我们要想为高效课堂确定一个固定的判别标准,那是极为困难的。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㈠教师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数学教学也如此,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学行为,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却发现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对高效课堂存在认识偏差,亟待解决。
⒈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明白。即对高效课堂的内涵不理解,或是理解不准确,不深刻,窄化或泛化高效课堂的内涵,对高效课堂具有神秘感。二是不关心。认为高效课堂高深莫测,是专家们理想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在常态的教学中实现,一般教师的能力不可接近,于是错误的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是少数优秀教师的专利,是城里学校的事,与己无关。三是不支持,认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师更累,学生更苦,不值得推广,于是消极对待。
⒉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认识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加强教育。学校要开展对教师的职业教育和师德教育,使之热爱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树立高尚师德,让教师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是责任、是义务、是需要。二是提供帮助。学校要通过各种培训,帮助教师正确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教师真正认识到高效课堂是自己教学的需要。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要舍得投入,要多让教师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天空多精彩。如最近在重庆开展的以“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小学数学界知名专家吴正宪(北京)、黄爱华(深圳)、华应龙(北京)、徐长青(天津)等亲自授课,从他们的课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任何一个数学概念、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要刨根问底,必须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让学生经历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在亲生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看起来,一个小问题花了很长时间,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却是有益的,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着快乐。诸如这样的高效课堂,倘若我们的老师都有机会去看一看,学一学,他们的认识还能不提高吗?所以我认为人不出门身不贵,学校领导一定要多给教师机会。三是明确要求。学校要对教师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必需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兑现。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发生转变,认识上到位了,高效课堂的建立才有基础。
㈡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知识结构是复杂的多层结构,主要有三层,最基础层面: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第二层:具有1-2门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第三层:教育学科类,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展开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类知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工作的先决条件。但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调查表明,情况并不理想。部分教师专业基础不牢。
⒈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历不达标。一些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中,部分教师是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他们中有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在职培训,学历不达标,专业基础不牢固。二是知识更新慢。由于环境、经济、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接触外界的机会少,个别教师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到过,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新思想、新要求、教改的新信息一无所知,仅靠吃老本过日子。三是专业不对口。小学教
师就是万精油,哪里需要就放在哪里,这学期教语文,下学期又教数学,一个教师教多个学科,往往所教的学科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应。调查发现,在数学教师中属文科专业的要占80%。由于教师没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常常给课堂教学留下某些瑕疵。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不强调“平均分”、教学“整除”一课时不强调“整数”、教学“平行线”一课时不强调“同一平面”等现象时有发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犯知识性错误、数学教师不会做一般的分数题、对数学公式的推导困难等现象也时常有之,特别是长期教学语文而改教高年级数学的教师问题更为突出。
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是要鼓励教师加强学历进修,学校和教委要为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提供一定比例的经费保障。二是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断给教师充电和洗脑。三是学校要尽量稳定教师,力求专业与学科对口,即便有困难,也要尽量做到让文科类专业的教师教学文科类学科。四是教委和学校要对教师的学习进修、学历要求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强制措施。
㈢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能力,以胜任所从事的教学工作。
⒈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指导性。由于教学设计是一项辛苦而复杂的工作,不少教师为了省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重视教案的书写以应付检查,对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策略等工作不予认真研究,甚至连写教案也是照抄教参、简单化粗略化,根本没有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处理,其结果是教案不能指导教学,无针对性。二是课堂教学缺乏技巧性。现象是导入无以激趣、提问没有价值、讲解抓不住关键、导学缺少方法、组织活动缺少灵活等。三是作业布置缺乏科学性。表现为重复作业多,要求一刀切,题目难度上缺乏梯度。四是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教学中教师不能从细微入手去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反,更多的是放大缺点,只要出了一点问题就只有责备。五是教研科研缺乏实效性。教研成为形式,课题成为摆设,对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是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应用系统的方法,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搞好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钻研教材的能力、分析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训练方法:阅读有关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的理论书籍,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范例,进行有关设计和教案编写的模拟
练习,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设计方面的竞赛活动,学校同伴间相互学习和评价,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让名师给予指导。二是加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讲授的技能、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调控的技能、学法指导的技能、导入与结课的技能,加强这些技能的训练对构建高效课堂意义重大。训练方法如后。①讲授技能训练方法: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广泛查阅资料,做到讲授准确科学,进行试讲练习,同伴间相互评价;②提问技能的训练方法:多参加随堂听课,研读优秀教学案例,观看优秀教学录像,对所教数学教材进行提问设计等;③课堂调控技能训练方法:首先要训练课堂调控的基本功,如:训练自己丰富的体态语言(如:手势语、面部表情语、眼神语、体态语),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语调、语速、普通话),训练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三字一画:钢笔、毛笔、粉笔和简笔画),训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课堂组织能力(良好班风培养、课堂纪律的调控)、训练把握教学节奏的能力(快慢相间、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等,再就是通过学习借鉴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以形成调控的技能技巧;④学法指导技能训练方法:进行学法指导的理论学习,参与实践观摩(外出听课、参加研讨活动等),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交流教学心得;⑸导入和结课的训练方法: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掌握常用方法,进行试课演练,专家示范指导,同伴间课后反馈评价。三是优化练习设计。练习设计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练习量要合理,作业的批改要尽量面批,要加强个别指导。四是实施发展性、激励性课堂评价。五是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这股东风,加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做一名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究,就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教师理念、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媒体运用和评课模式五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对问题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脚点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仍然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依然得不到充分释放。我们只有透过课堂改革的表层去探究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来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来纠正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推进课堂改革良性发展。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的肤浅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改的前提,新课改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由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教师再也不是那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二)、学习方式的形式化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以合作学习为例,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合作学习形式化,主要表现为:
1、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
2、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盲目要求合作学习;
3、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过,不了了之;
4、分组无目的性。往往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讨论,前两排学生很快回头,四人一组,满教室吵闹,忙的很忙,闲的很闲,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因而也不是真正的合作,更产生不了合作的学习效果。
(三)、讲授方式的曲解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些新理念,对扭转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压抑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不分析,往往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肯定一下;或者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学生发表几句评论,一堂课就完结了,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不然就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对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少讲或不讲”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而被广大教师争先效仿,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四)、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了,还增加了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课堂上,教师的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有些教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不象是教师,倒象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五)、评课的模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大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活动中自然有一项内容是评课,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以僵死的课堂评价标准去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往往比较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它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学校还对不同的学科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量化、评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些课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缺乏某些项目却得了低分,然而不能否认这些课是好课。
二、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观念转变途径多样化
1、办学者的理念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先导。
办学者用全新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去评价老师和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何等巨大,是多么美妙;就会深感用干巴巴的分数来进行评价是多么的不合理。
2、沟通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了生存的沃土和舆论支持。
在交融的时代,观念与观念的对撞会诞生希望,我们应该在诸多对撞的观念中,提炼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力争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3、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
再好的教学理念,再好的沟通方式,如果没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施,最终注定要失败,那么教师该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其次,教师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第三,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二)、课堂学习方式灵活化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但是这些学习方式的运用都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班级、教师和学生,起点是各异的,无论是接受培训或观摩别人的课堂,完全采用“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如同“刻舟求箭”一样荒谬。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搞清楚学习方式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逐步使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素质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正确看待“讲授法”
1、教师的讲授不等于“满堂灌”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往往被病诟,是因为人们往往将讲授法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等同起来。“满堂灌”确实应该批判,因为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目中无“生”,心中无“生”,学生的主体性被消解,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讲授虽不注定成为“满堂灌”,但很容易成为满堂灌,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把教师的讲授与“满堂灌”划上等号,关键在于教师讲什么,讲得怎么样,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把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而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的讲授不等于“话语霸权”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往往与教师的“话语霸权”联系在一起,只要求教师少讲或不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还学生的话语权”,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能说“讲授”就意味着“话语霸权”,“话语霸权”,是一种强制认同,一种“唯一性”的容不得杂音的灌输,是省略过程的结论的直截了断的呈示,无视学生作为加工主体存在的呈示;是对本不具有传授性的隐性知识的牵强附会的“讲解”。当教师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并为学生所接受,这就不存在话语霸权问题,否则没有教师讲授的“对话”,只能是学生的“独白”。
(四)、“宁精勿滥”是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
教学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关键是对它怎么用,何时用,用在什么点上;原则是,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教学工具的奴隶。如果教师一味地依靠这些教学设备,那么教师的教化作用和人格影响就会大打折扣。教学媒体仅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更轻松些,而不是使教师的教学更繁琐、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仅仅当作一个目的。
(五)、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首先,要考虑到评价一堂课实际是一种价值判断,每位评课者的价值观念不同就会导致评课标准的差异很大,评价标准应该制定成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的描述,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大家公认的价值判断。目前,有人搞出来的一些评课标准实际上还是抽象性质的定义,比如“课堂上学生很有创造”等评价标准的描述词汇是不可操作的,而硬性操作的话往往造成评价简单化的倾向,不能客观地评价教学过程,更不容易达成共识。其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还应该体现一种教育理念,好的评价标准应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通过教师的讲课把其倡导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表现出来,而由此制定的标准就起到了教育导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学公开课、教学研究课更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导向问题,使之沿着我们所想要实现的教学理想方向去发展,而不仅是为了一个书面的评价结论。第三,课堂教学应该主要从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上加以评价,本来就教无定法,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能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最后,要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那些琐碎的标准可以尽量简化,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注意到能否尽量充分发挥出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正是由于课堂教学存在种种不近人意的地方,我们才深感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是面对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现实,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或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只有大力倡导、研究、发展、、完善那些科学的、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为新课程改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学案导学经验、成果、问题与对策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模版]
“学案导学经验、成果、问题与对策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伦镇中学“学案导学经验、成果、问题与对策研究”小课题组自本课题立项之后,根据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潜心研究,收集资料,深入总结,积极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学案导学是实现教师共享共赢的举措,是控制作业量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招,学案导学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工具。下面将对本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阶段研究内容与完成情况。
在课题的准备和实施阶段,本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利用网站和教学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确立课题,撰写方案,完成前测;通过研究随笔、教育教学案例,观察日记等形式,记录情况、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和反思。
课题研究组工作情况:
1、认真撰写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根据禹城市教科所的要求建立课题研究新浪博客,并及时上传研究内容。
3、上传小课题研究感悟《简述小课题研究方法》
4、上传教育叙事案例《沟通交流》。
5、转载教科研博客的课题研究优秀文章。
二、课题研究工作实施过程。
1、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
本课题组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本组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学案编写的心得体会和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做到每次例会都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
2、加强对学案质量和使用情况的监控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在每单元开始教之前编写好本单元的学案并发给学生。教导处对学案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记入每位教师的平时个人考核表中。课题组对课堂教学中学案与教材、学案与学生的关系,学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案如何合理使用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3、开展学案导学的体会 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课标,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学案对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学习的素质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与学案内容发生联系。“学案导学”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由于教材和讲授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学生理解困难是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学案的使用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减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学案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年级的特点。年级之间的差异也需要引起重视。我们认为年级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的差异造成的,也与学生使用学案时间长短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案和教学过程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何使用学案的指导,以便使学案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学案”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学案?
(1)拿到“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问题)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要解决“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完成“学案”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对于做错的题目要整理在错题本上,在学期结束时作为复习资料使用,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2、教师如何明确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在上课前必须了解“学案”的使用情况,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准备,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额外的课外作业。
(2)用“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3)用“学案”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另一面可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4)用“学案”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炼、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3、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预习” ?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达到“自律”,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学生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其次,教师一定要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如果保证不了预习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把预习放着课堂上进行一段时间预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对新知识没有预习或没有预习好,坚决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再次,要求学生在对新知识全面预习的基础上,选择1—2个问题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精心准备,以备在在展示课上作个性化展示;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新知识的情况确定至少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作必要的准备。
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用红笔划出书中新单词、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4、怎样结合学案开展教师集体备课?
在学案使用的探索中,更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
(1)准备阶段:提前一周,确定中心发言人,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集中备课,特别是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加强对学案具体使用的研究。其他教师也要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分析和研究,人人作好发言的准备。
(2)讨论阶段(核心环节):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学案。主意围绕以下三点进行:①学案的设计意图。②学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过程中由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如何根据本校或本班实际,对学案进行增删。
(3)完善阶段:通过第二阶段的讨论活动,老师们再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纠正、完善。形成适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点的较为成熟的规范的学案。并把学案的使用情况记录在备课本上。
学案的使用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也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让学案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五.获得的成就
1.对学生进行了自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2.课题组的老师通过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教育理论水平。3.课题组的老师每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文章。4.课题组的老师,依托本课题,进行了三节的校内公开课。
六.下学期的工作
1.继续完善课题的工作内容。
2.及时反馈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3.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4.研究好初三的导学案的制定工作,把导学案中自学的比例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