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江夏一小
王莉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状况,日益走向开放,日益充满活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备课时按照教案进行抄袭,不仔细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与理解,结果一节课下来,如果问他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经常是说不出来。
2、在教学指导方面存在不足。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也找到了语言训练点,但是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在教给学生认识生字的时候,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
3、“合作”成了说法而不是做法。部分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结果只能是学习合而不作,各自为战,用个人意见替代小组观念。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4、课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它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近年来,它却因为部分教师的不当适用由配角的身份摇身变成了课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现为:信息超量,学生只能在五彩缤纷的信息包围之中“如痴如醉”;整个课件都是已有的问题和“标准答案”,学生只能在课件的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学生“乐不思课”,冲淡了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5、课前备课不认真。教师在备课前不认真钻研教材不深入研读文本,照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考。结果造成教案设计雷同,没有特性色彩。对于教案中出现的错误问题也一起教给学生。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把握住了单元重点及每课教学重点就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重点处不惜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优化“教法”与“学法”。一是鼓励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质疑。学生能提出疑问就说明学生进行了积极思考,是认真学习的表现。所以鼓励学生寻找问题进行质疑,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体现。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从平所学课题提出问题,从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从某些模棱两可的知识提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
3、让自主合作成为学习方式的主流。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为本的问题。课件是课堂“要”件。但这个“要”并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们不能否认课件在课堂的某些环节与知识点上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它,课堂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它。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因此,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真淳。
5、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预设不但要深入研读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用严谨的预设和扎实丰富的知识积淀对生成的“意外”巧妙做出应变。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要有示范作用、导向作用,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能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更要引领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一个教育家曾说:“教师的个人范例置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课堂应该是教师用心去经营的。只有对学生多一点的关心和爱护,对教学多一份的热爱和钻研,才能使学生学的开心,使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评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金晓锋指导老师:王少非
摘要:小学课堂评价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了课堂评价的概念,现今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堂评价;概念界定;问题分析;实施策略
小学课堂评价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过程的调控。而现今采用的评价标准、方法等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在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为此,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课堂评价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国内外课堂评价研究概况
纵观各国关于课堂评价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各国都在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各国教育工作者对课堂评价的相关研究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对象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美国教育评价出现了新的动向,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顾巴和林肯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他们认为“评价结果是评价者在与评价对象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看法,评价过程也只能是评价双方一种不可分离的共构过程。”这种评价思想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
英国的学生评价研究认为:课堂评价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静态的一个个学生,而应该将学生的学习作为评价对象,从而凸显评价对学生实际学习的促进作用。[1]
(二)评价目的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评价学者威根斯首先提出“真实评价”这一概念,并渗透到评价改革研究的各个层面。其认为评价不是要求学生的答案符合惟一正确的标准,而是要看
学生能否在复杂的任务中,进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证实自己的结论;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监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支持性信息,使他们明确方向,改进不足。这方面的研究和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不少研究者提出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理念正好不谋而合。刘志军老师认为,当前发展性课程评价应确立三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使课程不断改进和提高的理念和面向多元的理念。赵明仁和王嘉毅两位先生认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原则、学生中心原则以及全面性原则。[3] [2]
(三)评价运用及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教学及其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研究者们认识到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王北生先生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及时评价进行课堂调控。“及时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及时评价可使他们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自我调控,不断进取。” [4]也有教育研究者从教师语言艺术的角度专门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其中就有教师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也涉及了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艺术,如有人认为课堂上用好即兴评价,即调节性评价语,有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积极作用。对问题答对了的学生,立即给予肯定,发现学得好的,及时加以评价。
二、课堂评价的概念
在《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一书中给出的“课堂评价”的定义为: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Thomas A.Angelo和K.Patricia Cross认为课堂评价是一种方法,它被设计用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程度。这种方法是学习者中心的,教师指导的,教师和学生彼此受益的,形成性的,与班级环境相关的,过程性的,紧紧扎根于实践的。陈娜在其论文中采用了上述有关课堂评价的定义,将课堂评价界定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实施的,也可以由学生之间甚至是自己来实施,用于收集学生各方面信息的过程性评价,以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张静在其论文中将课堂评价界定为: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学习状况,即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所做的即时性的表扬和批评。
黄跃华和袁玉涛认为:课堂评价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对象主[6][5]
要是教师,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而课堂评价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课堂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即外部评价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来实施,重视鉴别、分等级、排队,而课堂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实施,有时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来实施(如自我评价)。
由此可见,课堂评价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做出的一种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些评价方式组成;包含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关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即时性内部评价。[7]
三、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小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少教育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诸多教育研究者的看法,笔者将现今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归结为:
(一)评价功利而盲目
我国学生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受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从而使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杨雪在其论文中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功利。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评价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9] [8]
张静在其论文中表示: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但是有的教师对新课标把握不透,以至于盲目鼓励。其在日常评价过程中对学生一味表扬,不敢批评,害怕对学生的批评有悖新课程理念。岂不知这些“中彩率”极高的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10]
(二)评价过于单一
滕玉英认为课堂评价存在的单一问题归纳为:课堂上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模式而造成的评价主体的单一;课堂上教学目标单一,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培养造成的评价内容的单一;教师过分重视鉴定甄别功能而忽视评价其他功能导致的评价功能的单一;课堂评价采用相对评价标准而忽视绝对评价标准、个体内差标准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单一。[11]
黄鑫把课堂评价存在的单一问题总结为:在评价功能上,学生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方法上简单量化,忽视质性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主体上,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多主体评价。[12]
(三)评价多而无效。
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应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了评价的多样性,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降低了评价的效果。
[13]
四、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
对于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许多教育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对策。综合诸多教育研究者的看法,笔者将有效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总结为:
(一)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又有利于学生发展
关于评价的盲目性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D.1.Stufflbeenaj)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他把评价界定为“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针对性评价。
关于评价的功利性张虹认为:教学目标是动态生成的。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有鉴于此,教师对于评价不能完全按照己有的条条框框来限定学生,一则忽视学生的个性,二则不符合教学实质的要求。教师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15][14]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日益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中,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因学生个体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以及认识水平、认知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所以,承认差异、认可多元是当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设若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限定学生,必定会适得其反。[16]
曹利娟认为: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首先,课堂评价在方法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其次,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语言评价的方式以外,还可适当地运用实物评价,态势语评价(如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使课堂显得异彩纷呈。最后,课堂教学应视作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定向等多种功能,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使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新的成长。[17]
(三)重视评价的整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教师已逐步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已努力进行着各种尝试,但有时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把握不同类型评价的特点,并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恰当地运用评价,使各种类型的评价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以共同发挥评价的整体功能。
[18]
注释: [1]王凯.英国学生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2]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9-23.[3]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科学院,2002:1-3.[4]王北生.教师的教学情感及心理状态的把握艺术[J].普教研究,1994,(1):46-48.[5]陈娜.高一物理课堂即时评价行为转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7.[6]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2-3.[7]黄跃华,袁玉涛.建构主义观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N].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49-50.[8]黄鑫.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7-8.[9]杨雪.基于对话精神的课堂评价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5):10-11.[10]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15-16.[11]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4-5.[12]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5-9.[13]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16-17.[1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15]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1-22.[16]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1-22.[17]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1):39-46.[18]唐玲.妙语点评精准高效[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7-8.参考文献:
[1]张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6.[2]张广才.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3]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Icy Lee,David Coniam.Introduc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for EFL writing in an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xamination-driven system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5] Lambert W.T.Schuwirth,Cees P.M.Van der Vleuten.Programmatic assessment: From assessment of learning to assessment for learning[J].Medical Teacher,2011.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导引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以问题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与导答,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
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而问题是教师事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的提问容易造成问题牵着学生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很少得到教师真正关注和重视,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进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教师提问多,导答少
以问题来组织教学是很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如有位教师上《生命生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课堂上大大小小一共提出了45个问题,而很多问题只是教师提出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回答,特别是一些重点问题,教师只是提出来,而如何回答教师引导很少,学生也很迷惑。
(三)教师提问随意性大,针对性少
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提问。课堂上,教师提问随意性大,看到什么就问什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些问题偏离课文内容,有些问题层次不分,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回答。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一夜’指的是多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意思?”“‘工作’一词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又提问:“你们见过周总理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完课文,教师小结时再提问:“谁来说说《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40分钟,学生在回答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中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了。这无疑是受到教师随意提问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提问随便,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没有思考所提问题的价值,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四)教师逼问多,追问少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提问来达到。有时为了得到答案,教师不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而是采用逼问方式,逼学生说出答案。如有位教师教学《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他将“迎客、相见、接待、联欢”那四段表达的思想感情分别概括为“热情、深情、盛情、激情”。教“接待”那一段的时候,教师提问:“这段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本段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拼命地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上靠拢。谁知学生并不领情,说了很多带“情”字的词语都不是老师想要的“盛情”这个词儿,老师面带怒色,冷冷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是怎么学习的?”于是老师说:“同学们想一想,比‘深情’还深的情是什么‘情’”?这一下,课堂里出现了“冷场”现象,学生再也回答不上来了。多嘴的学生只好在下面悄悄地说:“那就是‘爱情’了。”
(五)学生参与面不广
教师提问面对优生,很少提问差生;提问面向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学生参与面不广。
以上种种问题,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解决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讲究提问的艺术
进行有效课堂提问,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鼓励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外,还得讲究提问的策略。铁匠打铁诀窍有三:一是切准“火候”,趁热打铁;二是切准“打点”,锤锤到位;三是切准“力度”,大锤成型,小锤修饰。课堂提问也是如此。
1.切准“问时”,问在当问处。滞后提问,学生兴致已过,燃起的求知欲望已经消失,再关键的提问也难以形成精彩。前置提问,时机不够成熟,学生对问题不够敏感,应对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容易导致课堂沉闷。前置或滞后提问都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推进学生向深度对话、思考的动力。时效是实效的前提。如同样是为了教学《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屋外寒风呼啸,惊涛骇浪,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一位教师在讲读伊始就将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内容上。另一位教师在讲读结束时将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回答不仅包括了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内容上,而且还包括了家庭中夫妇心心相印,穷人间相互体贴关怀等更深一层的内容。两位教师的提问,问点一致,问法相同,可发问的时机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后者效果明显比前者好。这是因为这个问题覆盖全篇课文,学生在讲读初始,仅仅获得的课文开头部分的知识,当然不会完满回答这个问题。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效果就不大。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上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该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问或追问。
2.切准“问点”,问在关键处。高鲁布科夫说:“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明确决定把学生引到哪里去。最终的目标决定着谈话的进程、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应该选择问点,优化问点,问在关键处。这里的关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虑文本学习的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二是考虑学生学习状况的关键处。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关键处提问,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问点,即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点”上提问。这个“点”是体现单元训练的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牵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处。如教学《惊弓之鸟》(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为了启发学生认识更羸正确的推断得力于准确的判断,准确的判断得力于细致的观察,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拉弓,不搭箭,更羸就能把天空的大雁射下来,你们信吗?”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对更羸的语言和行动产生怀疑,并在心理失衡的驱动下主动地去阅读课文,解除自己心理上的疑惑,进而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认识教材中更羸观察、判断和推理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文本整体入手,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思维,设计统领全篇的问题,从而提纲挈领、牵一发动全身。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关键是问什么问题,是否问到点子上。
3.切准“问度”,问在适中处。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思想。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不仅应该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心理水平,而且要充分考虑经过努力,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一味顺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超越学生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反复思考,仍然不得其解,便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或灰心丧气,失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简单,学生无须动脑便能轻松脱口回答,那又等于白费了时间,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认识的发展都无益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把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使学生产生一种适度的心理不平衡,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努力去实现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与新信息的重新组合,进而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如教学《一个苹果》(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阅读材料),同样是想让学生体会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一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我们一次吃完一个大苹果不在话下吧?可整整七天没有喝过一口水的八个志愿军战士吃一个苹果,在转完一圈后,却还剩下大半个,这说明了什么?”另一个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什么叫深情厚谊?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得出战友间的深情厚谊?”两相对比,前者比后者更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引起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关于问题设计的难度,可以参照教育测量中的难度公式。H=P/W,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表示回答问题通过的人数,难度H在0至1之间。若难度为1,全体学生都能回答,提这种问题就没有必要了;若难度接近0,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说明它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相差甚远。提问的难度一般控制在0.3至0.8之间,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答问题。所以,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把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有的教师提出,复习旧知识时,应问在后进生易获成功处;传授新知识时,应问在知识迁移处;巩固练习时,应问在后进生易错处。还有的教师提出,课堂提问应注意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这些都不失为掌握提问分寸的好方法,值得借鉴。
4.注意对象,讲究问“法”。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见解”的创新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等生,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四、五种主要用来提问优等生。
(二)讲究导答的艺术
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还应着重分析学生的反应,包括分析学生能不能回答,回答是否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难表情等。如果学生面有难色甚至惊慌失措,说明他们准备不足,教师应该变换话题或者降低问题的难度;如果学生顺利回答,教师可以对问题作适当的延伸或拓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更多情况下,学生的回答不能一次到位,甚至偏离问题的方向,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启发诱导。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供已知,以旧引新。为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常常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受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旧引新,引导回答。有一篇写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文章《数星星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提问:“小张衡听爷爷说,北斗星总是围绕北极星转,他为了证实爷爷说的话,一夜没睡好觉,几次起来看星星。如果他不去睡觉,一直观察不是更能表现他的刻苦精神吗?”这个问题截取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引起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有的说:“一直站着看,脖子会酸,膀子会难受,腿也会软,那样实在太累了。”有的则反驳说:“课文中说张衡刻苦钻研天文,他不会怕酸怕累的。”这两种回答都不准确,因为他们都只是孤立地思考,没有联系有关的知识背景。看准了这一点,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课上学过的有关知识:北斗星转动很慢,它围绕北极星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联系这一知识,学生恍然大悟:长时间不停地观察反而不容易看出北斗星的移动,所以张衡才一夜起来观察几次,可见张衡不仅刻苦而且聪明。
2.举例类比,启发思路。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提问:“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哪些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回答,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可以例举第一件事:鲁迅和我谈《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其余则由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学生照着教师的提示,顺利作答。
3.分解问题,降低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容量过大,难度太高,超过学生思维的实际水平,学生苦苦思索也不能正确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降低思考的难度。在教学《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讲了闰土的外貌描写后,向学生提问:“这说明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学生都没有举手,教师马上反应,将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1)“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2)“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习惯的穿着)(3)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4.回扣原文,启发回答。学生回答偏离了方向,甚至完全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扣原文,从切入问题的教材中去寻找答案。在教学一篇写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实验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问学生:“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这个问题概括性强,学生回答有点难度。不少学生认为:“伽利略是一个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十分固执的人。”这样回答显然偏离方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扣原文,让学生再次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的真正含义,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和执著追求真理的人。
5.补充追问,由表及里。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追问。有些问题学生表面上回答完了,但并没有真正领会问题的实质,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追问,引导他们由表及里地理解问题。在教学《詹天佑》(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提问:“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学生的回答尽管是正确的,但还不能深入教材内容,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对方’指的是谁?”(清朝政府)“帝国主义者抓住了清朝政府的什么弱点?”(既无自己的工程师,又缺乏技术力量)“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答应什么要求?”(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交给他们)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顺利地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和缺乏技术力量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拥有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问与导答,相信课堂提问与导答一定会很精彩。
第四篇: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出现问题及对策
相关合集:旅游管理论文 相关热搜: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
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现状
1.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实习时间安排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从2001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在校生540人,开设这一专业目的是为培养能系统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及其他相关旅游服务业或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理论教学外,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习不仅是巩固专业知识的必要渠道,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管理专业自2001年开设以来,十分重视专业实习工作(校、系领导和专业老师一直在努力,经过七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本科专业实习时间为期24周(不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5个学期;专科专业实习时间为期24周(不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4个学期,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剩下的学期里有一个查漏补缺得机会。由于旅游企业中旅行社、旅游局、旅游公司、旅游景区等企业可提供的实习岗位少,再加上学校管理困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一般都是以酒店实习为主。实习地点在2003年是北京地区及周边的三星级以上的酒店为主,经过八年的实践,现在已发展为以郑州地区为主,北京、上海为辅的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主要实习内容是熟悉餐饮、客房、总台、商务中心等部门的运作和服务技能,其中以餐饮和客房为主。
1.2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效果
从2003级到2007级实习情况看,主要取得以下效果:
(1)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对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授,而本专科教育有注重理论的教学。因此学生通过实习熟练掌握了酒店主要部门的基本服务技能及运作情况,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了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
通过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用人的需求与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自己知识的欠缺,以及竞争的激烈。很多学生实习后很少逃课,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很高。
(3)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酒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大学生们择业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多年来,“天之骄子”、“精英人才”等观念严重地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观。而酒店实习改变了大学生这种观念。其次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会遇上各种各样在学校根本没有出现的问题,其中很多的问题都是需要自己灵活处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学会自己解决,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抗挫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广泛受到酒店赞誉好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受到各实习酒店的一致好评。首先,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自觉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其次,学生本身综合素质高、悟性高、可塑性强、组织纪律性好、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在工作中能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学生很快就成为各实习酒店基层员工的主力军,受到各实习酒店上下一致认可。
2.浅析学生在酒店实习教学各个期间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2.1实习前准备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这个阶段,学生心理主要表现为好奇、兴奋、紧张。由于平时很少跟高级的酒店接触,没有做好做基层工作的准备;在学校三、四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检验自己学到的理论,对学生来说是很兴奋激动的事情;从学校学生的角色转变为酒店员工角色,这个转变还包括环境的转变,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紧张。
2.2实习前期(前两周)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生心里充满新鲜感,不仅听指挥,而且热情高涨,不知疲倦。这个期间一般都是上岗前的培训期,同学们还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只是了解酒店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同学们很有激情,学得很快,效果也很好。急于上岗实操。由于在培训期还没有真正上岗,在思想上学生的角色还没有转变,认为自己还是学生,别人有义务交给自己要学的东西。
2.3实习前期(三、四周)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短暂的新鲜感过去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在生理上表现为困倦、失眠、水土不服、感冒、浑身酸痛等;行为上则表现出对纪律的挑衅,总想试试不遵守纪律能把他怎么样,受到惩罚后又想不通,觉得委屈,觉得领导总针对自己,故意整自己。由于同学们们思想上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突然从安逸的学习环境到艰苦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是大量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由于酒店基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学们身体的劳累和思想上得委屈,使部分同学思想上对工作产生一些不满和抵触。由于酒店服务的性质,不同的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有些个子矮,形象较差的同学被分配到客房或是洗衣房。这些同学心理会产生自卑和不满的心理。这一时期是学生和酒店的磨合期,一般会持续两周左右,如果顺利渡过,实习就成功了一半。
2.4实习第二个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都逐渐适应了酒店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一切正在步入正轨,按部就班,实习进入稳定时。前一阶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满都逐渐淡化。工作上有了一定得起色,已经可以正式上岗,操作技能比较熟练,有了一定得成就感。但是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厌倦感苗头萌生。认为自己在一个岗位上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2.5实习中期(三、四、五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由于学生对酒店各种规矩已经熟悉,也就学会偷懒钻空子了,许多学生开始混日子,倒计时盼着回家。行为表现为不再严格遵守服务规范,工作热情锐减,情绪不高,精神松懈。同学们对一个岗位工作操作熟练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以后,慢慢觉得基层工作的乏味和枯燥,要求酒店安排轮岗和一些管理层的岗位。但是酒店由于成本问题很难安排轮岗和管理层岗位。
2.6实习后期(最后一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在实习的最后一个月前两周,同学们开始总结自己的实习生涯,对实习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通过实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知识方面的欠缺,决定回校后多学点知识;有的同学难以忍受基层工作的辛苦,对酒店行业失去信心准备壮行。在实习实习最后一个月后两周有的学生会有点“周末情绪”,表现为工作上马虎懈怠,业余时间却异常兴奋,还经常外出购物游玩,晚归甚至夜不归宿,无视实习纪律。大部分学生对酒店产生留恋情绪。毕竟这是他们曾经在这挥汗如雨,共度艰辛;在这里思想上进一步成熟,对自己的未来从事行业有了一定得方向,不单单是以学生的身份思考问题。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提问
我在乡村小学教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少,教师能照顾更多的学生。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主动发言。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也听过一些语文课,发现有些课为什么不成功,很大原因是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有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有的提问过于简单而且没有准确性,有的提问过于急于求成。针对以上问题,我通过几年的观察、尝试,采取了不同提问的措施,我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保证各层次问题比例适当。
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方法,课堂提问可分为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在这六类提问中,其中前两类提问主要是一些检查知识的提问,属于低认知水平的提问,后两类提问属于高认知水平的提问,此类提问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又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教学环节顺畅的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难度会直接关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为了避免满堂问学生,提问次数过多,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合理安排思考性大的问题与思考性小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只有保证与教学目标有关,发问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内容有关的问题上。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设计。
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
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我认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抓住题眼设置疑问,激活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谢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从文题题眼入手,有意设置疑问,从而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于题目的特殊性,有时还反映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时应该重点叙述的部分,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题目和文章的核心。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一出示课题,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和”字来设置问题,“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由于一下子抓住了题眼,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2、抓住某一关键性的字词以牵动全篇。
根据《春晓》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利用一个“知”字,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道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了“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一问题紧紧扣住一个“知”字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在表面的涟漪之下让他们的脑海中涌动着澎湃的思潮。
3、从文中中心句入手提问设计全文教学。
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通过什么事情来体现这一中心的?于是学生对《詹天佑》这篇课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文国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
4、从文章的难点来进行提问。
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的,常常需要疏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这篇课文时,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我是先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三、将“追问”进行到底,叩开思维大门。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对学生的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追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进而回答出问题。如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针对“一动也不动”设计这样一疑问:邱少去为什么一动也不动?怎样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假如动了后果会怎样?这样用一词牵动全文,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教师连续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回答,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以帮助学生摆脱对问题的表面化理解。追问能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新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成功的体验。
四、善于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以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千万不要急于指名回答。过去的教学往往使体验思考虚晃一枪,变成形式化环节,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提问以后,多给学生思考5到10秒,学生的答案的深度与广度将会有质的变化,因此,只有给学生充分而适当的时间,才能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悟有效思维,才能使情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效环节”。因此,在教学的问与学生的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与其发问频繁,不如让全班众多学生沉着地彻底地思考。教师提问以后,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且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五、善于利用提问,关注全体学生。
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所以他们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如果教师总是关注不到他们,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学生的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教师就应该善于利用提问,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提问,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好所学习的内容,更快更深入的掌握要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