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探索(共5篇)

时间:2019-05-12 15:2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探索》。

第一篇:论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探索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探索

温州二十一中学 陈建静

摘要: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低效现象。如何更好的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活动是历史与社会老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历史与社综合探究课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综合探究活动课 有效性 探索

《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其教材编排和呈现方式都不乏创新之处,特别是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课。可以说这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大手笔和重大突破,也是教材每一单元的灵魂。综合探究活动课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力求通过各种 “动手”或“动脑”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促进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转变。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在浙江实施多年,但综合探究活动课理论与实践仍相当缺乏,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案例极少,任课教师普遍感觉难以开展,出现诸多问题。

1、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探究活动设计过多,这样有为“探究”而设“探究”的嫌疑。现用教材“探究活动”形式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有的与教学进度相冲突,有的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罗列到“探究活动”之中,使人感到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这就需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我们实际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发现存在的教材的不足,并不断去修改完善教材。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凡“活动”都冠以“探究”之名。缺乏对“探究活动”目的的深层思考,使许多“探究活动”有“形”而无“实”。连一些很简单的“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等思考活动也称之为“探究活动”,没有领会探究的精髓。因此学校和教研室更好加强培训和学习,以及落实和监督。

2.探究活动主体“错位化”

我们都知道,活动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展开,因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主体“错位化”现象十分普遍。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牢牢地控制着课堂的主阵地,学生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有序的“探究”。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就得不到训练,难以达到探究活动实施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参与探究,使学生成为探究的 主体,从而达到探究的目的。

3.探究活动形式“答题化”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也是“探究活动”的着力点。但是,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将“问题式”教学等同于“探究式”教学。“探究活动”变相成为“问题解答活动”,“师问生答”成为活动的基本模式,并且教师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量多质差的“满堂问”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思维性,启发性问题,不断探究、拓展,从而体现“探究式”教学。

4.探究活动思维“浅层化”

由于探究活动内容上的“形式化”、形式上的“答题化”,这造成学生思维活动的“浅层化”,学生不需要主动思考,只要顺着教师预计的问题一走到底。当然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就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探究活动”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内容的“形式化”的答题,学生的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各种思维应得到训练。

5、探究活动评价“极端化”

新课程要求“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赞许的多了,批评的少了,有甚者当学生对问题有错误的回答时,有的采用回避策略,还给以“肯定”的评价。“你真聪明!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回答的很好!你的看法很独特„„”倡导“激励教育”并不等于“肯定教育”,教育评价应该是赞许和批评相结合的,适度的“否定”、中肯的批评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目前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实施中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非课堂因素

1、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经历对这种探究活动课的实施造成一些影响。目前,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圈使学生生成的经验和阅历很有限。这将会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参与程度,削弱课堂的实效性。

2、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习状态使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实践新课程理念成为空中楼阁。“以师为本”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必然影响新课程教育理念落实。

3、教育评价的单一性。目前的教育评价最重要的办法是考试,“应试教育”必然影响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且不可能短期内解决。它影响力不仅来自上级教育部门的考核,更重要 的是社会认可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不少教师认为:探究活动会影响教学进度,通过设问直给出结论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更为迅速和有效。由此引出探究学习会“影响教学进度”,探究学习“、学生难于活跃起来”等等抱怨。

(二)课堂因素

1、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综合性不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往往局限于有关教材的内容,又未能根据有关课标要求去领会编者的意图,导致用原有的方式来授课,以教授方式替代指导,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比较单调,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性问题设计缺少层次性和思维含量。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缺少必要的让学生思考、探究、感悟的空间,学生难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想象的神奇。

3、课堂教学组织不佳。从形式上看轰轰烈烈,但学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过程,只是随波逐流,课堂组织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解决------教学策略的应用

综合探究课向何处去?这已成了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一线的教师,基于自己与同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试图提高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效。策略

一、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上的特点,将知识化整为零,归入学科课程。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在学科课程内容编排上的一个特色是知识点多而短小、简略,集中体现为对许多知识的点到即止,甚至一笔带过、以图代文、以例代意,层次脉络之间呈现出跳跃性的特点,这样使不少学生对知识感觉难以理解。正因为综合探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正好能够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弥补在这方面的不足。因为它本身就是教学内容,所以它可在本单元相关学科课程中求“同”存“异”、“化整为零”,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第一手资料、佐证、数据等融入其中。因此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我们要抓住时机,或在新知识开始教学时导入,或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或在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阶段性检测的材料引入。如: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之“谁来保护‘北京人’的家园” 作为《人猿相揖别》“‘北京人’的足迹”这一目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重要性及保护这些人类共同遗产的必要性,这样的活动安排使得学习理解变得顺理成章。要注意的是将综合探究课整合到学科课程时切忌授课意识太浓。因为编者将特定内容编排到综合探究课中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

策略

二、设计开放多维的问题,加强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综合探究活动”绝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诱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兴趣。现在为什么有的课堂学生思维非常的活跃,发言积极,有的课堂上学生非常的机械,一问一答,死气沉沉,或者没什么话可说,这些都和教师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有关,特别是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载体──问题有很大的关联性。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思考,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从问题的提出(包括提问的时机、提出问题的条件分析等)到对问题的分析(包括分析的手段和方法)直至对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研究,也就是要认真思考围绕课标要求,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为达到教学目标设计那些教学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借助怎样的教学手段,通过什么具体方法来落实,是列表比较、图片展示、还是材料分析;是自主合作,还是问题探究等等。加强启发诱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是教师在上综合探究活动课时应是特别关心的问题。

策略

三、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探究课,是需要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一些具体的,现实的问题。“综合活动课教学”的核心,就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可将综合探究内容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究与开发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笔者在温州任教,在上探究七“回顾中华百年历程”课时,辅导学生阅读和整理出温州的历史变革和百年历史;收集整理温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学习“保护身边的古老文明”时,先安排学生了解温州先人在温州的光荣事迹和生活情况,参观温州地区的古运河、古桥梁、古寺庙、古书院、古建筑等温州历史文化古迹,并了解其破坏程度和保护力度。学习八年级综合探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时,要求学生对温州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派别进行调查,并要求了解我国及温州的宗教政策。通过以上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温州地区的文化资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悟,体会,探究,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策略

四、创设民主化的课堂,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树立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

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在一种平等的层面上,师生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以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理性的升华,从而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习《探寻身边的历史》一课,一任课老师作为新温州人,对温州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希望学生作为温州的主人,来给新温州人介绍温州的文化和历史,使新温州人更好地了解温州。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当时课堂上有的学生将研究自己村庄名字的变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学生将研究一条街道、一幢房子、一座桥梁、一件常用物品的由来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教师要多激励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有效的激励应该是具体的、及时的。当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后,就要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正确或是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应该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这种建议最好一次只集中于对学生一个学习点的改进上,这样才会比较有效果。比如在点评学生的实践报告时,可以说:我建议你去查找点资料,或者说建议你走访一些居民,了解他 们的真实想法来充实自己的论点,但绝不可用指责性的语言,如你写得太空洞了或你不够努力等等,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激励要做到公平、自然,不留痕迹,千万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好而有所不同,应该只针对该学生此回答的思维本身。

策略

五、将综合探究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将综合探究活动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现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将综合探究活动与网络教学结合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本、上网查询,把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和自己家乡最美好的方面用幻灯片展示出来,把了解和发现的知识通过网络告诉了全世界的小伙伴,自己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综合探究活动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形式新颖,视野开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综合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发布大量信息,网络也让各地学生有了近乎面对面的交流。参与的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次美好的旅行,既饱了眼福、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历史与社会的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运用,拓宽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社会教学创新大环境会逐步营造出来的,历史与课堂教学环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环境也会更加丰富起来;帮助教师较好地把握“综合探究”这一新课程的亮点,解决教师们在上这类课时普遍感到的一些困惑,将“综合探究”的教学理念深扎于《历史与社会》的土壤;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如何更好的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教学研究领域。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与拓展。

主要参考文献:

[ 1] 赵徽.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 3] 施福荣.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研究[R].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4] 黄忠杰.我看综合探究课[J].试教通讯(历史与社会专辑二),2004.

[ 5] 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永恒的追求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四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改变历史与社会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众多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思想品质。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就不具有有效性。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用把握教材意图。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的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最后,教学上采取“灵活设计”的策略。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显然,我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而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影视中谈谈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设计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从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一解说员共四为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国、秦国两国不同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个合作探究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大量资料及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查找到学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甚至教师还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课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想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还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或博物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端午节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 马长远:《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教 学 论 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

雪枫小学

宁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呢?下面,以“制作年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地进行,课前收集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考虑到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次,使学生明白课前需做一些什么准备,如准备活动中用到的一些资料和学具等。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后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年、月、日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所以,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生活中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年历,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任务——找2014年的年历。有了这些准备,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

2.搭建实践平台,培养探究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平时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亲历体验、自主活动的平台,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学生课外收集到的2014年年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我及时进行指导,抛出第二个问题:“先观察你手上2014年年历的整体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生1:我的年历上有12个月,每行排了4个月,排了这样的3行。生2:我的年历上也有12个月,每行排了6个月,排了这样的2行。生3:老师,我的年历上的12个月是一页一个月,12个月就排了12页……(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发现了很多的数学奥秘。对,不同年历的排列方法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排都是由12个月组成的。那么,这12个月中每个月的排列方法是否都相同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说。(在同桌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生4:我观察的是8月份的月历,它的第一行表示“星期”。师:那你们观察的月份中的第一行是否与他的一样,也是第一行表示“星期”?(学生都表示肯定)生5:我观察的月份中,重要日子用红色标出。生6:制作月历首先要知道每月1日是星期几。……

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找到了不同月历中的共同特点,如每个月的第一行都是“星期”、重要的日子用红色表示等,实现异中求同。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明白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又为接下来小组合作制作年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知识只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创新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说的是人们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对课堂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师:今年的6月1日是星期日,那明年的儿童节又是星期几呢?(学生沉思)生1:老师,我们制作出2015年的年历,不就知道了吗?师:好,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就根据你的建议,一起来制作2015年的年历。那该怎么来制作呢?生2:要先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师:你们有办法知道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吗?(学生在2014年的年历上找到12月31日是星期六,因此认为2015年的1月1日是星期日)师:由于这一节课的时间紧张,我们就分小组合作,一起来完成2015年的年历制作。(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一个月的月历制作)…… 上述教学中,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去创造美、感悟美。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而是以明确的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而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本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进行有效的延伸,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介绍了自己制作年历的设计方案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会设计年历了,那年历除了了解具体的日子外,还有什么作用?”生1:可以知道重要的日子。师:是呀。年历的用处很大,同学们可以回家调查一下自己最亲的人,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然后在年历上做上记号,等他们生日到来的时候,给他们送上祝福,感谢他们对你的爱,并祝他们生日快乐。生2:可以根据年历来制订学习计划。师:你很会思考!今天是6月13日,我们这个学期期末检测安排在6月27日,算一算,这个学期离结束还有几天?你打算怎么安排好这14天的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为三年级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样教学,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学习与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学好知识,又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感恩等思想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数学虽然是严谨的,但数学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应运而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条件,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篇:分层评价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评价中的心得

分层评价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评价中的心得

梅山小班钭君丽

新一轮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程评价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实施分层评价的主旨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分层评价不是简单的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而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应有机的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实践效果看,分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注重以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教材注重了对学生探究能力,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回顾传统的社会课堂评价方式:社会课评价在学生整体评价中比重偏小,评价过程中基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而考试过分强调知识完整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成长,而且加剧了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为此,我认为分层评价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因人而异、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种学生发展性评价。而且分层评价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应用能增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兴趣。特别是分层评价与综合探究评价的有机结合,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获得进步。没有最好,只要更好。

二、分层评价的理论依据

1、差异性原则。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精辟地阐述了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当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别差异的研究,跟学习有关的个别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即被加涅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不变差异是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我们进行教学与评价不得回避的现实。

2、公平性原则。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我们的教育必须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充分的公正的受教育机会。它要求我们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做到“有教无类”,而不是对一部分人负责任,对另一部分人不负责任。我们的教育要在平等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提供各种形式让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一般发展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学生得到符合个体实际发展的评价。这是公平教学、公平评价的实质。

3、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有其主体性,包括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世纪中,1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主体性是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作为学生的本质特征。抓住了主体性就是抓住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矛盾,就能促进或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主体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是只管少数学生的教育,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变革。要发展这种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分层评价体系,从每一位学生主体的特征与实际出发进行评价,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评价思想。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分层评价的具体操作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学生,是一个层次复杂、个体差异极大的群体,我们要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要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联系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特别是每单元综合探究实践,我认为分层评价可以如下进行:

1、因材分层。即注重“层”划分,这是实行分层评价的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通常按上、中、下分组。再给每组取上响亮的称号。如可以分为“王者无尽”、“精雕细琢”、“希望之星”三类,“王者无尽”类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课外知识丰富;“精雕细琢”类学生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差,课外知识较丰富;“希望之星”类基础较差,非智力因素也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述分层是动态的,要定期进行调整。

2、分层制标。这是分层评价的操作依据。制定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始终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2)统一性原则。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学会探究,增强对事物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弹性原则。重视各层学生不同特征,做到同中有异、各有侧重。(4)提高性原则。要有利于提高全部学生的水平,让他们每一个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每章的综合探究为例,对“王者无尽“类学生,要发现问题全面,解决问题切合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精雕细琢”类学生,要求较好的完成探究活动,但时间可以延长一周。对“希望之星”类学生,要求其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收集相关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简单处理即可。

3、分层施教。这是分层评价的事实依据。因为在分层施教过程中,我们最能获得许多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有效信息。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教学的科学性。例如在综合探究过程中,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后进层、中层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方向,材料的收集处,比如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教师就可以先收集学生认为的周边的美中不足,再针对小组选择的主题,提供学生探究信息,如告诉学生某些网站的地址、具体某本书籍的第几章节等方法。对思维活跃的中、上层学生,则要求要动手,进行一些科学调查,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做一些化学实验(如做水的成分分析),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并整理材料写出

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反映。

4、分层组队。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因此,分层之后,在综合探究实践过程中,可以组合探究,每组三类学生都有,由学生选出组长或队长,再进行小组内依类分工,如“希望之星”可以从事资料收集工作,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做记录员工作。精雕细琢类和王者无尽类可以从事整理分析材料工作,并形成探究报告。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探究,强调团结合作的团体精神。

5、改革评法。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分数定学生的等级。以至形成了一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现象,高分低能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现象是教育的悲哀。它与我国的评价方法也不无关系。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新课程提出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的理念。注重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在教学实践的检验过程中,我觉得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开放的、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用自己最有创意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收获袋,并在收获袋的背面设计目录,以综合探究为例,以其第一张综合探究为基准,以有没有进步为打等级依据,有所进步就可以给最高等级。

四、历史与社会中分层评价的策略构想

所谓分层评价,其实质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有区别的评价,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其具体构想如下:

1、因材评价。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首先,要求在对各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优、中、后进三类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希望之星”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对“精雕细琢”类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揭示不足,指明方向,激励其积极上进;对“王者无尽”类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当然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获奖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其次,要在评价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与总目标的差距,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发展情况。通过评价,使进步的学生升入高一层次,从而形成竞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2、利用个人内差评价的原则,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评价。所谓个人内差评价,就是以一个学生原来的探究成果与后来的探究成果相比较,以了解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3、采用发展性评价。当前,在现代教学评价的诸多理论观点中,发展性评

价理论是比较能够反映素质教育评价的要求。是一种促进评价对象为主体、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评价。联系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的实际,我们不能以某一次学生探究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合作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区评价(如果进行社区调查)。再进行自我总评。

五、实施分层评价的意义

1、从学生的身心健康看:由于分层评价可以相对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体会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从学生的探究能力看,分层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进取性: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没有差异、公平性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评价制度,使得“希望之星”类学生消除了自卑感,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精雕细琢”类学生则跃跃欲试,稳中求进,有更多的信心参加探究活动,追赶“王者无尽”类学生;“王者无尽”类学生求知欲望更足,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从人才培养看,分层评价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由于分层评价给各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了发挥特长、发展个性的有利环境,因而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拓宽加深,不断提高。为国家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平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习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习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习。

4、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下载论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探索(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探索(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动课设计与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动课设计与应用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学习历史兴趣就增加了,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本文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活动课的设计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五年级《人与社会》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五年级《人与社会》自主开发精品课程 中山市沙溪镇港园小学 胡绮红教学反思本课程,我们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通过自主实践、亲身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共五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15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韩德宗 邮编:737100 电话:***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共5篇]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二年段 罗云芳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最新稿)(大全五篇)

    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征求意见稿)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以便......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1-0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九(1)班。这个班的学生缺乏尖子生,但孩子们还比较努力,只是基础差的学生很多,这也是九年级普遍现象。 本届九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