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研工作总结抓师德促教研
抓师德促教研,学理论促成长
——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就小关镇上期在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和做法向各位领导及同仁,做一简单汇报和交流。
一、营造良好氛围,抓好师德建设
去年,我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工业富镇,教育兴镇”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硬件建设水平,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为主题,努力打造名师辈出,人才辈出的教育强镇、教育名镇。去年教师节,镇政府为每位教师发放1200元奖金,每位班主任发放1000元津贴。投入800万元实施新初中改造工程,投入1100万元新建公办幼儿园。教研中心及时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提出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为打造教育强镇努力工作”的要求。各校围绕这一要求,紧抓师德建设,开展了“学习我身边的道德模范”,“祖国在我心中”等一系列德育活动。
二、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市培训中心工作要求,坚持“为师生长远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不动摇,在“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模式,帮助教师和学生过幸福完整生活”的理念下,我镇各校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完善校本教研管理措施,坚持科学管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推行了“五个一”制度。
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专业期刊;记一本听课笔记;上一节公开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从而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
(二)、实施了“三项工程”。
一是“基础工程”,以练好教师基本功为目标,要求全镇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话(普通话)、一手段(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
二是“青蓝工程”,8月底,各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拜师活动和骨干教师结对带徒工作。根据校本教研培养对象的学科类别、研究方向、个性特点,采用了师徒结对的形式,为青年教师选择观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导师,有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为我镇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三是骨干引领工程。明确要求凡被评选为镇级骨干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镇级骨干教师示范交流课,11月16日,市培训中心马主任一行5人到我镇调研高效课堂推进工作。我镇中心小学四位老师分别做了语文、数学、英语观摩课,市、镇教研员进行了课后指导,通过说课、观摩、讨论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研讨活动,同时也积极带动了我镇高效课堂实践推进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开展“四课“活动。
一是推门课。镇教研中心成员坚持每周到分包学校随机听课至少2节以上,并在听课后与授课教师以及所在学校教研组进行评课、交流与指导,从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二是精品课。主要是让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名师进行授课,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其他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三是研究课。人人都上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从而研究、探索出高效课堂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四是复习课。每学期期末,我们都特别重视对复习课的研究,召开镇中心备课组长及各校业务领导会议,进行复习方法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探索有效的复习指导方法。
(四)、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要求各校结合学校、学生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根据高效课堂及道德课堂的理论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各个学校进行了2011年教科研课题研究规划,并于12月份结题、汇总。所立课题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的研究;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的研究;自主阅读策略优化与指导;“先学”与传统的“预习” ;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等等
三、丰富教研形式
(一)抓好“自我反思”
强调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教学反思。镇教研中心定期征集各校教学反思,每月出刊一期以“教学反思“为主的教研通讯。本期共收到教育教学反思100余篇。
(二)注重“专业引领”
1、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展示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成果的舞台。通过开展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各科教师全能竞赛等竞赛、比武活动。上期我镇组织了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在各校选拔的基础上,有12为教师参赛,六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竞赛,获河南省一等奖两位,三等奖一名,郑州市一等奖二名,巩义市二等奖一名。
2、加强交流学习。镇内各校在教研中心统一协调下,有中心备课组自行安排,一月举行一次交流活动。交流观摩内容包括:教研方式、集体备课形式,说上评课方式,送课评课互动等。
3、校本教研创新学校形象。积极通过汇报展示活动,不断加强总结,扎实改进工作,提升办学实力。如镇中心小学借助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家长和各界人士走进课堂,请他们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进行品头论足,填写反馈意见表,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
四、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新课改工作。10月20日,巩义市教体局召开了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了“三年至五年使我市的教学改革工作进入河南省先进行列,为教学质量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的意见。
我镇教研中心在此次会议后,及时召开了全镇各中小学班子成员参加的课改研讨会,与会者客观分析了当前我镇的教育形式和课改现状,一致认为“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不待人”。教研中心主任张现亭老师提出了“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优人一筹”的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会后,各校迅速将市局和镇教研中心会议精神对全体教师做了详细传达。教研中心制定出了课改工作推进日程安排。
(一)丰富理论知识,指导教改实践。为了把深化课改先人
一步这一指导思想落在实处,结合我镇课堂教学实情,于10月22日,特邀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研究员、郑州市首批名师、教育技术带头人赵丽霞老师,在小关一中为全镇230名教师做了一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专题报告,赵丽霞老师的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第二部分,科学制定学习目标、恰当设计教学过程;第三部分,专业进行教学评价。与会教师听后受益匪浅,反映良好。
(二)、指导教师进行课标解读。建立高效课堂要求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学会细化解读课标,为此,我们在镇专家讲座后,要求各校组织教师深入进行研究讨论和实践,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尝试编写课标解读,镇教研中心征集了中小学课标解读案例26篇,特聘请郑州市教研员评审,共有16位教师获奖。
(三)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长期化、常规化的工作来抓。上期末我镇教研中心组织人员对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其中把高效课堂单独列项进行了细致检查,其中包括:课程纲要的编写、作业规划设计、作业日志、课标解读、导学案编写等项目。把高效课堂达标验收作为重点,各校共推荐20名教师,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了验收。共同特点是理念转变到位,角色定位准确,学生活动充分,反馈效果明显。课堂“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基本学习方式得到鲜明体现;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气氛热烈,目前我镇课改工作已经进入高速路口,今后将在“学理论转观念”这一基础上,大胆实践,敢于探索,尽快实现高效提速。
以上是我镇在教学教研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尝试,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多批评指正。
第二篇:抓常规,促教研
《抓常规,促教研》
大家都知道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校本研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最基础的组织。学校教研组长组织的本组教师参加的学习、研讨活动是基层学校中最经常、最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我们教研组长就要有能力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思索、改进,知道如何解决专业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做出最佳教学行为的判断和选择,能主动地改进教学行为。对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工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洁交流。
一、抓实常规,以常规促教研。说起常规工作那就多了,如开学定计划,学期中听课查作业教案,期末检测做总结等等。毋庸质疑大家也都实实在在的在做,但也就是在这些琐碎的常规工作中,我们也要做的有实效。通常开学我们在制定学校教研计划时,一定要先带领全体教师学习“教研室工作计划”,让每位教师明白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都有哪些大的活动,再根据教研室计划制定学校教研计划,并悉心听取老师们的建议意见,不断补充完善计划,计划一旦制定,就要按照计划一项一项的去做。基本上是每月一项大的主题活动,围绕主题活动开展常规工作。主题活动不宜过多,以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小而实,让老师从中切实有所收益。
另外在每学期开学我们一定会带领全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教案作业管理办法》,细化到备课的要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方法,评选优秀教案作业的条件,如何评选优秀反思出反思集等等,为学期中的教案作业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要求,也为学校的绩效量化提供了依据,让每位教师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如何争优,为我们后期的工作减轻了重担。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效果很不错。
另外我们教研组在开学初还要要带领大家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并进行教材层级培训。现在很多老师很少看课标,有些新手甚至没见过课标,这都是不应该的。数学课标是指导我们教学的首要依据。例如新课标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就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对知识的要求分为了“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要求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就要明确所教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要按照教学的要求安排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难度。根据课标的学习再安排教材层级培训活动。教材层级培训活动对我们教师尽快掌握教材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我们的教材培训研讨活动要本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实效”的宗旨,培训活动中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首先就本册教材的内容、知识网络、教材例题编写特色等进行总体的解读和研讨,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类梳理,使参与活动教师较好的实现对教材的内容、结构整体上的把握,明确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对教材实现由厚到薄的归纳。然后培训教师再针对教材中每一单元的例题及练习题给各位参培教师提出好的建议,还诚恳的对解答难点问题给出注意事项,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做具体的指导与研讨。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形式更是深深的吸引了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师。经过主讲教师由厚到薄的解读,使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师对教材使用豁然开朗。大家一致认为教材培训讨活动既有专业引领的高度,更有对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老师们都非常踊跃的参加,取得的效果也非常不错。
二、改进集体备课方式,抓好十分钟教研。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被教学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备课形式。它明显优于个人“单兵作战”的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把教师们从繁重无用的抄写中解脱出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探讨教法,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数学学科,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倡导的集体备课方式是:
(一)、精典模块型备课,也就是就是精心设计典型模块备课,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精典模块,每人挑选各自模块分头进行独立备课,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各模块负责人做重点发言,其他教师参与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每位教师再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精典模块型备课是以学科的核心部分为抓手深入进行研究,做到重点问题集体讨论,细节问题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再做完善。教师们能针对某些问题或备课中的疑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坦诚交流自己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敢于质疑,在思辨、争论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拓展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策略,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对已研究好的教学思路加以修改,把握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进行运用,并根据教学实际关注课堂上动态的生成与发展,即时调整。
(二)、“今日说法”型备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分钟教研”。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因此,我们的教师上了课后,能在办公室里多交流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我们之前的集体备课中没有备到的空白内容,不管是精彩的还是失败的,都能给下一个上课的老师以很好的启示,没上的老师就可以进行第二次备课。今日说法型备课由于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很受老师的欢迎,也很有效。它每天所聚焦的都是当日的教学亮点、教学失败点,让教师能够更好得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填补了之前备课的空白,并能给下一个上课的老师以很好的启示,无形中老师们又进行了一次备课,对教材、学生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案例叙事型备课
案例叙事型备课是由去年教过这一教材的教师和大家共同研究,同年级教师一起讨论。去年教过这一教材的老师给今年将要教这一教材的教师进行说课,内容包括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等等,凡是对后教的老师有借鉴作用的都说,联系书上内容说得越详细具体越好。今年教这一教材的教师提出疑难问题与去年教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一起探讨。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起点,继承前人研究的宝贵成果,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借鉴,可以使后来教的老师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教学中找到准确的“起点”,在课堂教学的园地里,从最近的路线摘到最大的“果实”。教过的老师也在总结提炼中不断地成长。
三、抓好骨干教师,盘活学校资源。
骨干教师顾名思义是专业素质比较强,处处能起带头作用的人。平日里老师工作都比较繁忙,出去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那我们何不利用好学校的骨干力量,盘活学校的资源,进行校内学习交流呢?我们每学期都会安排骨干教师的带题授课,主题讲座或“师徒结对”以及骨干教师到“手拉手”学校蹲点帮教等活动,积极发挥好骨干教师的作用,使学校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以学校小课题为抓手,实实在在的以研促教。
我们第二学片的课题是“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算速算能力”。我校课题组就在计算教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首先教研组收集了很多有关计算教学的信息与老师一起分享,然后集思广益,择优选取,进行实践。如要求各年级数学教师每天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学校开展“计算教学专题优质课竞赛”,教研组联合学片学校开展“计算教学之我见”的主题教研沙龙,学片开展口算速算竞赛等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老师们进行交流反思,发现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很多,但往往都被我们的老师家长归结为“粗心”。我们经过分析,并请教我们的阳光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老师宋阳洋老师,发现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于是我们的老师便从端正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有顺序的检查等各个方面入手,不断训练,从而有效提高了我校学生的计算水平。另外计算教学相比较与其他方面的教学,就显得有些枯燥,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教学方面我们一定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班里开展口算计算闯关比赛,学校也定期举行视算---口算---听算比赛,难度循序上升,同时让学生也更有兴趣。经过一个时期的研究,学生的计算水平提升的很快。在上学期四五年级通测中,我们的学生在计算这一块丢分很少,且书写整洁,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研究,老师们也尝到了课题研究的甜头,更愿意更积极的参与到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中,这项工作我们将不断继续。
五、学校引领,教师间交流,切实抓好学校的培优转差工作。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班要想取得好成绩,不是取决于有多少优等生,而是在于有几名差生。所以学校一直很重视“培优转差”工作。除了要求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还要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还定期举行“培优转差经验交流会”。如老师们总结的几点经验随手摘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另外学校定期召集同年级教师,编写学困生辅导习题,并把各班的差生召集在一个班,集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项辅导,效果也不错。所以我们在连续四五六年级的通测中一直名列前茅。
六、做好学期末的教学和教研的总结工作,使教研工作善始善终。
每学期的教研工作一定要有始有终,很多学校往往在学期末一忙就疏于教研工作,尤其对待教学和教研工作总结,敷衍了事,甚至于有些老师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份总结,一交了事。这样这是失去了一次总结经验的好机会。在上学期期末的教研组工作总结和教师工作总结交流会中,我们尝试采用“321”的方式进行总结,即总结自己一学期工作的三个优点两个不足并提出一个“金点子”。辛苦了一学期,各位老师都各有各的独到见解,说的非常精彩,不足找的也很到位,尤其是提出的“金点子”为我们后期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思路,这样的总结的会大家都争着说真话,大家能不愿意参加吗?好方法我们会一直继续下去。
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说到底就是教研组组长要追求的是教学教研活动的有效与实效。作为教研组长,我们要给老师创造宽松的教研环境,我们要理解教师,尤其是带双班数学的教师,让他们在忙碌的教学中,愿意从我们设计的各种教研活动中得到收益,带动他们一起参与搞教研。作为教研组长,我们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评课能力及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的老师能信服我们,愿意参加到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来,从而得到收益。
第三篇:抓教学 促教研 备中考(本站推荐)
抓教学 促教研 备中考
——初中历史经验交流材料
茶店中学
几年来,经过我们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历史学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基础更牢,能力更强的学生。今天受学校委托,我很荣幸地代表茶店中学政史组全体教师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下面我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汇报一下我们的做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更新理念,加强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实践,才能吃透精神、活化理念,下面我就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思考做如下探讨:
1、优化教学设计
以今年开设的一节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我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和探索。案例: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教学设计阶段,我就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对德国法西斯的认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的认知和情感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你最佩服的人物”这项调查中,共有22名学生明确表示崇拜希特勒。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根据调查,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确立了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学生主要探究的问题是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而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问题,两者交融在一起。在教学实施阶段,首先,我选择了纳粹迫害犹太人为切入点,通过屏幕展示《受到迫害的犹太人》照片中小男孩惊恐的眼神,以及小男孩身后荷枪实弹的士兵,营造了历史氛围和问题情境。而后,引导学生研习相关资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探讨纳粹党在1932年势力急剧增长的原因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研习了三段资料,有“德国工人党的二十五点纲领”摘抄、希特勒的一段演说和《我的奋斗》的节录,请学生就“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同纳粹党势力增长之间的关系”自由发表观点,进行讨论,而我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认识的交流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并适时加以点拨,促进学生认识的多维和深化。最后,在对希特勒的评价中,我谈了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后测”显示,尽管仍有两名学生未改变佩服希特勒的想法,但其他学生的认识有很大变化。
2、多媒体让历史课堂更生动。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播放电影《林则徐》相关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再现历史场面,创设历史情境,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使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再因势利导,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渗透,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独到看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但教学内容较多,且不太好理解。我们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先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动画路径,让学生自己模拟探索新航路。在进行模拟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了解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学生在了解这一史实的同时,自己也成了探索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学习方法。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这些苍白抽象的历史事实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浅化难点、强化重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回归历史环境,再现历史场面,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如讲“南京大屠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部分镜头,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记住这段历史的同时,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
二、历史教研活动的思考。
1、众人拾柴火焰高——重视集体备课的作用
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这几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集体备课的作用,我们准备把集体备课运用到每一天每节课当中。上课前,同备一节课,互相探讨这一节课的引入、运用的课件、解决的难点、课堂需要提升能力的类型题,用众人的智慧准备好一节课,让这一节课既生动有趣,又能解决重点难点。我们平时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探究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这些全都以抓基础知识为基础,力求每节课的新内容都要80%以上的同学当堂过关,余下的同学课后辅导。我们每节课都尽力在40分钟内结束新课,5分钟复习巩固小测,课堂小测验是精心设计的,力争能检验这节课的收获。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作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表达习惯,有多年先进经验,知识面广,信息量多,集体交流、集体讨论,真正实行资源共享,教师个性得到张扬,明显的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充分发挥中心发言教师的作用,是做好历史教研活动工作的有力保证。在工作中,大家坦诚相见,遇事共同商量,有问题一起解决,即带头进行教改实验,带头上好经验交流课,带头承担教研任务,带头总结教学经验,正是依靠我们全体历史教师的力量,我校的历史教研工作才能不断打开新的局面,取得一些成绩。
2、同课异构,共放精彩
根据学校的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政史组每一学期都组织一次听、评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加强了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它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那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后,很快就可以明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竟市精神生活的某一领域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其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为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与感悟通过教师个人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三、历史科迎考复习策略
1、扎扎实实做好历史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真正做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这一方面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能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而应是经过了充分的系统化和整合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迁移知识。(1)依据《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教材等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梳理、掌握。(2)要坚持单元总结和过关训练的复习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遗漏的知识能得到补偿。(3)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即主干知识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4)实行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中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方法。根据考情(近几年中考试题)、《考试大纲》、《教学大纲》、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据此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再辅之以专题练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更有利于中考考场上的发挥。(4)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5)在掌握知识时,要加强理解记忆,多进行尝试回忆,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
2、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中考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画出系统联系图或表,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分别建立了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初中历史知识内容零碎、庞杂。如果给学生一条线索,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只要我们深钻教材,多思考,我们就可以突破教材原来的编排体系构建全书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时,学生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3、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由近几年中考试命题的特点决定的,特别是实行历史开卷考试以来历史试题更凸现了这一点。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因此教学中我们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关注与历史知识直接相关的,更要重视能与政治、学科联系起来的问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上就是我在复习过程中的一些简单的做法和想法,有些已经实施,有些有待于加强落实。有不妥之处真诚地希望各位同行们提出我们共同商讨。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项多层面、多角度的工作,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合力从宏观、微观及学生心理合理调控,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第四篇:抓常态教研 促共同发展
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抓常态教研
促共同发展
2011年12月6日
我校是全县小学教育的窗口,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经过多年努力,校本教研已形成“教、学、研合一,练、思、创共享”的模式,具体作法已在07年全市校本教研专题会议上交流。在这种模式下,我校数学教研组秉承“抓常态教研,促教师发展”的宗旨,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坚定“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走常态教研之路,在学习中探索,实践中成长,总结中提升,反思中前行。
一、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我校数学教研组共有成员36名,年龄结构合理。其中,党员教师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小中高职称2人,市级教坛星星3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各级教学能手5人,是一个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组合。
我校数学教研组本着“抓教学常态,促常态教研”的思想,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研究目标,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一是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策划及行动方案。三是行动,设计方案付诸于实施的过程,意味着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和进步。四是反思,也就是问题研究的“回头看”,既是这一问题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研究的承启。行动研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究的四步程序构成了教学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走出了一条“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成功之路,一支素质高、实力强的队伍也在不断形成。
二、人文管理 积极参与
教研是推动学校整体改革的动力,教研活动的实施者是教师,而只有给教师提供人文化的管理机制,才会营造出浓厚、和谐的教研氛围,教师才会萌生积极参与教研的意识。
1、明确责任分工——全员参与
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每学期开学初,就认真领会《学校工作报告》和教导处教研工作计划,由组长牵头,召开全体数学教师会议,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总结以往教研工作的成绩,反思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商讨修改教研组的计划初稿,然后由教研组长定稿,接着,召开各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会议,督促各备课组制定出符合年级实际的、具有年级特点的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的重心均以教导处教研工作安排为指导,教研主题、内容、时间、形式等可由各备课组在组内通过商讨进行自主选择和安排,增强了教师教研意识和主人公意识,保证了教研活动有序开展和全员参与。
2、提供研讨空间和精神食粮——乐于参与
我校数学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配备了专门的研讨室,教研组和备课组在这里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同时,在学校搭建的“六种教科研平台”上进行互动,即,综合实践的教学平台,校园网络的信息平台,学校网站的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互动平台,因特网的资源平台,家校合作的家校通平台,社会实践的活动平台 实际生活的体验平台。这些平台的创设使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另外,我校教研活动的高效开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学校为我组征订了《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研究》、《趣味数学》等十余种教学杂志,还购置了大量教育专著、影像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有了保障,教师教研热情高涨,乐在其中。
3、实行激励机制——积极参与
教研切忌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和成效。我们讲究教研实绩与评优挂钩,每学期开展组内评优活动,通过评议,由教研组长将优秀者的材料实事求是的上报教导处,学校将此列入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各种荣誉评定的优先条件之一。因而,在公平中竞争,愉悦中体验,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教研氛围。
三、立足校本,彰显特色
1、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推行了“三定”备课制度,集体备课通过个人初备(撰写教学设计)、集体研讨(评教学设计)、上课、评课、教学反思等环节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专业水平,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路,切实减轻了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了更多钻研教材、学习教学理论的时间。形成了“四个坚持”的教研特色。
⑴坚持周二集体备课制度化。备课组长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做到“三定”、“三研究”、“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研究重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研究教学方法;统一目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标、统一行动、统一进度、统一检测。通过集体备课,首先使大家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确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然后在课堂上积极试教,在课后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失误,不断地剖析和改进教学行为。
⑵坚持教学研究日常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在上完每一节新授课后,总会在一起讨论“我这节课是怎么上的,有什么地方觉得不够到位”等等,相互交流,相互讨论,教师们在磨炼中不断提高,在反思中持续发展,“讨论——学习——再讨论——反思——总结”形成了我们数学组独特的风景线。
⑶坚持听课经常化。全组教师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经常去听同学科、同年级老师的课,然后给予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建议,如同写文章一样需要不断修改。数学组推出的每一堂优质课、示范课、研修课都是通过教研组老师的深入探讨,汇合多人意见,不断修改而形成的精品。
⑷坚持集体备课规范化。在集体备课时,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教导处领导也经常参与进来,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把集体备课做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点来抓,严格执行《岳西县实验小学集体备课制度》,严格检查,认真考核,通过校本培训、集体研讨、教案展评、期末考核等活动的开展,使集体备课走上了规范,走向了成熟,让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重个人研修,实现资源共享 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⑴校本研修——人人参与
我校每年都要举行“校本研修课展示活动”,在学校规定的研修主题下,各年级各学科每期必须在校际公开展示2节示范课。我组实行全体总动员,以“校本研修”作为教研的平台,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亲历“备课、议课、上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再在好中选优推到校际展示,其他教师组内展示。同时开展“四评”活动,即,评教学设计、评说课、评上课、评教学反思,并且期终记入每个教师业务档案之中。
⑵创新教研——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基于体现备课的实质,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能力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博百家之所长,集众人之精华。在教研活动中,我组坚持与新课改同行,改中求创,改中求新,每学期各备课组都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达到教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创建合作的教师文化。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个人和整个教研组的反思能力。再将最优化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汇编成册,成为最真实的校本教参。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开创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3、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促使年青教师向专业型发展
我们数学教研组年青教师比较多,为了加速年青教师的成长,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我们配合学校实行了师徒结对制度,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以及课题论文撰写等方面耐心指导,进行传、帮、带,实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组内,经常看到的是我们每位老师的那份善良与真诚,听到的是一个个指导性的建议,一句句温馨提示的话语,这都让我们的内心为之感动。正是这种融洽的教研氛围,使老师们在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同伴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了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和谐群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年青教师也都非常主动,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取经。比如唐华琳、程丽萍、戴良云、曹亚梅、储奇、储琼、储向荣、王友枝等老师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市、县级优质课比赛中连续获得优异成绩,她们的言传身教正在带动着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
4、实行以研促教制度,促进教师向科研型发展
近年来,我校数学教研组分别承担了安庆市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的子课题、县级课题《新世纪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有计划、有研究步骤、有活动小组,有总结材料,全体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大胆进行实验,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教学反思和实验报告,成功举办课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使课题研究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为教师早日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打好了基础。数学组承担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子课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题也随学校主课题已经结题,顺利通过验收,并且获得市级一等奖。
四、面向全县,引领推广
1、“教学开放日”活动。我校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每年都要面向全县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每年上半年)。我组每次都积极申报,申报后,大家群策群力推出了一节节示范课,对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引领作用。
2、常态教研展示活动。2009年我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常态教研展示活动。活动中,数学教师储琼上了一节研究课,我组全体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将整个研究过程展现在全县教师面前。这次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了与会教师的好评,也为全县常态教研开了好头,起到了示范作用。
3、送教下乡。送教下乡活动(每年下半年)也是我组一贯的优良传统。近三年来,我们先后送教到五河、青天、菖蒲、和平、毛尖山等5个乡镇。我们秉承“教研、指导、服务”的宗旨,每到一处,通过展示、交流、研讨等形式和乡村教师进行互动,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锤炼了我们的教师,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达到了互惠双赢的目的。
五、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通过全组教师的齐心协力,不断努力,成就了一批专业型教师。唐华林老师2004年获安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戴良云老师2006年获市优质课二等奖,曹亚梅老师2008年获市优质课二等奖,储向荣、王友枝两位教师获得了小中高职称,全组在CN刊物上发表安庆市城乡小学数学教研组常态教研特色成果现场交流会报告
论文5篇,获省级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2 篇,三等奖3篇,获市级一等奖 6 篇,二等奖 10 篇,三等奖 20 篇,县级获奖50 篇。
近年来,我们数学组教师同心协力,在新课改精神的鼓舞下,不断进取,积极开展常态教研,狠抓常规教学,在教学教研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教研活动中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创出了成效、创出了特色。我们相信,在市、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学校的领导下,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一定能够在教学教研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第五篇:抓校本教研 促教师成长
抓校本教研
促教师成长
----固关镇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高效课堂”课改实验的推广,给我镇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命题。如何激励教师自觉投身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推广工作中来是我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一年来,我们以建设学习型学校为着力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推广实验县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研修方式,突出了根据需要自我学习,在反思中促进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进程。
一、校本培训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校本培训要立足于校情,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结合固关镇的地域特点,镇辅导站积极创设学习、反思、研究、发展的文化氛围,形成各自独特的培训特色,从而为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提供优良的土壤和气候。
1、加强管理,确保落实
为了确保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水准,避免出现封闭性和随意性,镇辅导站从两个方面加强管理。
(1)抓组织工作的落实。根据本镇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培训网络,如:根据各学校和各学科的工作的特点,设立中心校发展学校、学科中心教研组、年级学科教研组等多层面群体活动形式,我们的组织原则是把全镇的教师都组织起来,突出群体性,以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培训安排上,除了每年的暑假集中培训一周之外,还要求各校确立每周四下午为固定的教研会时间,为培训研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同时坚持每学期对学校工作开展1次全面检查、指导,做到考评结合,加大管理监督的力度,保证学校教研工作按计划进行培训。
(2)抓保障系统的支撑。校本培训如果没有真实可靠的保障系统为支撑,将会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强化了五项硬性条件:
第一,校长承担了校本培训“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同时由校长亲自担任教师发展学校校长。校长对教师培训高度重视,亲自带头参加,多次开设专题讲座。
第二,配备固定的培训场地和必要的培训设施,设置教师阅览室,购买教育阅读书籍,订阅60多种教育期刊,同时发动教师捐献50本教育名著。
第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我们充分利用本镇教师资源优势,由市、县学科骨干教师、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承担主要指导教师,并择机聘请教研室教研员来镇指导“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开设“高效课堂”观摩课和讲座。
第四,构筑“青蓝工程”,让一些年青教师与优秀教师建立师徒关系,让这些年青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培养下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潜移默化中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
第五,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各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如购置教育书籍、打印机、小黑板,外出培训,以及为教师购置了计算机并安装了网络设备,确保了我镇“高效课堂”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
2、精心策划,突出针对性
每学期初各校都能认真分析本校的现状及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计划。计划中突出两个关键的要素,即:突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广工作,确立有的放矢的举措;突出培训过程的动态管理,预留弹性调整空间,随着教师新问题的产生对计划做及时调整。加强校际之间的培训互动,教研互动,资源共享。一年来镇中心小学选派3位骨干教师到柴家嘴小学、苟家沟小学做课,参加学习交流,同时,在中心小学开展“先学后导、问题评价”高效课堂教学示范课2次,有力推动了全镇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推广工作。
3、内容保证,讲究实效性。
在校本培训内容上,各校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六个方面开展培训。
(1)师德师风培训。其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定时组织以集中学习和教研组分别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并写出心得体会。
(2)教育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有效教学”教改实验推广工程手册汇编》和《有效教学论》等书籍,从理论上认识到“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推广意义和方法。目的就是更新教师观念,吃透课改精神,尽快适应“高效课堂”教改推广工作。(3)课程标准与教材培训。重点学习所教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新教材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要求,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和科学的开发“一案三单”。(4)科学素养的培训。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各校均能结合县局“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开展相关的课题解读与实验方法的培训,帮助实验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培训模式
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我镇构建“学习——反思——实践——研究”教研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学研究作为培训的焦点,突出培训的有效性。
1、强调学习。学习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和转变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我们将校本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其一,开通“专家在线”,促进理论学习,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开设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举办不同层次的“参与式”培训,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及教师的自学笔记和教育手记的交流。其二,做好“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相关理论解读,以研发“一案三单”为中心,促进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其三,开展“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阅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给教师的建议》、《赏识你的学生》、《教师成长》等一系列教育专著,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形成教育阅读的良好风气。其四,借助网络的超时空性、兼容性、交互性、资源的广博性等特点,开辟教育论坛,推动教师的网上学习。
2、引导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从反思中提炼问题,形成话题,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成长。我们将校本培训与案例研究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师教学反思的的重要途径,做好文字性案例、视频性案例和实践性案例三个方面的培训,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开设教研课后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填写《教学评价表》,突出了课堂教学反思能力的培育,同时推行教师撰写教育手记,养成撰写教后记的习惯。各校每学期定期开设课改沙龙,为教师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专业合作创设了有效的平台,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水平,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反思的不断深入和专业智慧的不断生成。
3、促进实践。反思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将校本培训与“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相结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各校加强了实验年级集体智慧,确立“中心实验教师”,责任到人,然后在个人的教学基础上,采纳其他老师的建议,做到集体研究,个人增减,努力发挥集体智慧。在对比分析,寻找教学的最优化。各校形成三大教学研究课展示系列,此举受到教师欢迎。一是每学期开设实验教师展示课开放周活动;二是各校就教学中的问题开设的教研课;三是骨干教师的引领课与名优教师的示范课。这三大舞台的搭设为各层次教师的成长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4、倡导研究。各学校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倡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将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努力促进实验工作课题化,课题实验工作化。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而教师就能更自觉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比如语文学科以“激情引入——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拓展升华”的有效教学模式;数学学科以“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自主探究,生成问题——讨论交流,归纳重点——汇报交流,多元展示——效果反馈,合作评价——归纳总结,畅谈收获”的有效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课和课改沙龙活动,融学习、反思、实践、研究为一体,从理论学习到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再到实践中探索,使教学与研究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结题后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以此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不断形成全镇的科研气氛。
三、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1、教师师德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的师德师表作风,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型。一年来全镇教师中有8人次获得县级各类荣誉表彰,我镇顺利通过了市级教育强镇验收工作。
2、教师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发展
校本培训给教师成长机制注入活力,也为一批优秀的教师创设的发展平台。在教师培养中,各校已逐步形成三个阶梯。
1、青蓝工程“结对子”。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师徒结对,逐步掌握教学常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2、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引领制”。全镇现有7名市、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他们发挥骨干作用带领本学科教师共同进步,同时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全镇教师不断提高。
3、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普遍增强
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校本培训,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张伟、张浩亮老师的分别被评为县级课堂教学标兵和班班通课堂教学优胜者。兰海利、赵静、谢巨海、闫胜利、连小春、陈存太被评为学科优秀教师。
4、教师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注重了教科研实践,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不断完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一年来,我镇共有18篇课题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或获奖。
总之,在这一学年里,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年工作的基础上,在各校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新学年里,我们将再接再厉,沿着“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的方向努力,争取把工作搞得更好,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