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考察总结)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习新高考选课走班制建设感悟
崇州市蜀城中学党总支书记
徐宏
浙江省、上海市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省是2018年全面实施新高考级新课程改革。根据这一需要,我校审时度势,及时先后派出由教务处、政教处的有关领导、教务员以及相关学年的集体备课组长组成的学习考察组赴杭州、上海的有关学校进行为期5天的跟岗研修活动。
在跟岗研修期间,我们先后考察两所学校,听取3场主题报告。现将有关总结如下。
一、通过跟岗研修学习,基本摸清了浙江、上海的考改情况。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浙江和上海均采取了不分文理科、“3+3”的高考改革模式。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门150分。外语一年考两次,含笔试和听说测试,每人最多考两次,以最好成绩计入总分。录取不分批次,施行平行投档。
所不同的是:浙江省选考科目实行“7选3”模式(其中有一门是技术),每门满分100分。高考总分合计750分;上海等级性科目采取“6选3模式”,每门满分70分(40分+30分),其中,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即可获得40分,6月的高考选考科目的满分为30分,同时,如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不合格的将不能参加此学科的高考,高考总分合计660分。浙江省选考科目,在40分基础上划分了21分级别;上海市等级性考试科目,在40分基础上划分了11 个级别。浙江的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上海的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成。浙江的“学考”与“选考”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上海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是在不同学段组织的。
二、通过跟岗研修学习,初步了解了浙江、上海课改的风格和特色。
杭州长征中学是浙江省重点中学(省二级示范学校),生源情况与我校大体一致。该校的“选课走班”是独具风格。坚持“以我为主”、“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给学生设立“套餐”,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首先,在高一时,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各教研组认真编制微课件,对高一新生进行各学科的专题微课讲座。对各学科进行学时安排,高考升学、职业发展的内容。同时结合各大专院校专业设置情况,高效引导学生选择科目。经过2017年高考的实践来看,选考主要以“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为主。其中,艺体学生以“政治、历史和地理”为主。
上海闸北八中是+闸北区重点中学,生源情况也与我校情况基本一致。该校的“选课走班”实行“专业化的指导”,给学生设置多种的“课程选择”。但从三年的实践中,学生仍然以“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为主。
三、新的考改和课改,将给我们的高中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学生选课问题,由过去的“2种”(文综和理综)变为20种。如何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和学校的实际来选择科目,如何配套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模拟选择等问题。
二是教学时间的安排。包括三年如何统筹计划,学段教学安排,师生课表如何编制,分类分层走班如何走班等问题。
三是课程体系问题。如何整合必修和选修问题,必考与选考、分层与分类、基础与拓展等问题。
四是教师的需求量的问题。因学生的选择导致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量将会发生变化,同一学科不同的时间节点的教师需求量也不相同,同一学科教师间的换课替换将变得非常困难。
五是资源保障问题。学校有可能增设足量的教室、储物橱柜等。
六是家长的理解问题。高校内各专业间生源和录取分数差异可能性非常大,因此要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也十分重要。
四、新的考改和课改,将给我们的高中教育带来的挑战机遇。
第一,学校教育教学将会重建。课堂的形态需要重建。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建制将重新建立,现有的新课程模式将会更加深入和综合。
第二,课程设置将会重构。新课改实行后,将结合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将在不同时间节点和学段将课程重新建构。
第三,
第二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记上海高校考察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记上海知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考察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2011年9月,研究生党委研工部启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专题培训,先后邀请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来校为研究生辅导员做专门的培训,同时作为我校学工队伍首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专题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研究生生辅导员赴北京、东北、上海等知名高校考察学习,学习先进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2011年12月26日至2011年12月30日,党委研工部苏红伟及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刘笑,在五天的时间里分别走访上海了4所985高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所211高校—华东理工大学,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每一处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感触颇多。需要学习、总结和介绍的东西很多,本着学以致用,有所侧重的原则,通过听取五所院校对研究生党建、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经验介绍、学习相关材料、获得了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现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上海5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运作模式和亮点介绍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具体情况
1、复旦大学: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以学术为本的复旦大学,尤其重视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复旦大学共招收学历研究生47213人,其中博士生12435人,硕士生34265人;已授予博士学位7556人,硕士学位29358人。目前在校研究生达16000多人。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始终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并致力于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在校研究生除积极参加所在教研室或学科专业的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组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并多次获奖,在其中得到磨炼并发挥才干,成为学校科研工作中一支重要生力军。
在校研究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经济资助:30多种校级研究生奖学金,奖额1000-10000元不等;学校拨出专款试行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程;各院系设立的专项奖学金;政府拨款与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困难补助基金;学校协助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等等。学校还致力为研究生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和宜人的居住环境,一个大型的研究生公寓群已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在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中,1991年有21人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并有45人先后在九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获奖。复旦大学毕业研究生正以其深厚的知识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赏和接受。
2、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自主设置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210个,自主设置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和交通运输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环境工程、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和车辆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上述学科处在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人文社科、医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发展。我校还设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
站。按照教育部调整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工作部署,我校于2009年又启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项目,旨在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使之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我国工程界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学术型学位,又设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口腔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等12个类型的职业型学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等等。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从1931年起培养研究生,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截止到2009年9月,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23736人,其中博士生4581人,全日制硕士生8983人,专业学位硕士生10172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超过1:1。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继续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由我校牵头的“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遵循“市场、服务、信息、协调”的工作方针,在研究生就业改革、服务和管理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承接了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以及教育部委托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研究”,出色地完成并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承接了上海市教委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审核办法改革等课题的研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4、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十三所重点工科大学之一。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5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截至2011年11月,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1957人、硕士学位16529人,在读研究生10377人(含专业学位)。同时,还教育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和硕士留学生。我校研究生教育实行校院二级管理,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学籍、培养、学位、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工作。
5、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院校之一。1986年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正式建立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0年9月,已授予博士学位3590人,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409人;已授予硕士学位21004人,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529人;已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学位38人,硕士学位125人,在校外国留学研究生466人。研究生院利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契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训练、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通过改革研究生奖助体系,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实施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等措施,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基本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运作模式
1、复旦大学:
根据教育部《研究生院设置与管理规定》,研究生院是由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并在学校领导下,履行如下职能规划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并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综合办公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导师工作办公室、专
业学位办公室、枫林校区办公点等。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研究生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生活园区工作,包括党建、思想教育、队伍(辅导员、学生骨干)建设与奖、助、贷、补、保,以及学生申诉等学生管理工作。
2、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等。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设在研究生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学科大类、学科特色,分设15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一级学科为单位设有43个学科专业委员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设有研究生管理部门,配有学位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行政管理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3、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下设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专业学位办公室,院办公室。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采取“大学工”的管理方式,统一归属学指委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简称“学指委”,是统筹全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处。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学指委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学指委副主任,学指委秘书长兼任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学生处处长。学指委执委单位包括党办、校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保障处、保卫处、国际交流处、发展联络处、改发室、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系和关工委等16家。
4、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研究生院下设研究生院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管理办公室(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主要工作职能: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生奖惩、贷款工作;研究生学籍管理(含入学报到及教育、毕业典礼、毕业证书发放、退学、休停复学、出国办理、研究生人数 统计、上报工作等);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和“三助”管理;指导校研究生会工作;做好研究生思政及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5、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下设院办公室/教育资助管理办、招生办公室,学位办公室,培养处,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管理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管理处与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合署办公。管理处负责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学籍管理,社会奖学金管理, 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党委研工部负责指导全校研究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理论研究,负责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研究生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亮点
1、复旦大学:
(1)整体印象:善讲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3)党建工作:(4)研究生会:
(5)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6)亮点:
2、同济大学:
(1)整体印象:务实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3)党建工作:
(4)研究生会:
(5)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6)亮点:
3、上海交通大学:(1)整体印象:严谨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3)党建工作:(4)研究生会:
(5)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6)亮点:
4、华东理工大学:(1)整体印象:亲切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3)党建工作:(4)研究生会:
(5)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6)亮点:
5、华东师范大学:(1)整体印象:细腻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3)党建工作:(4)研究生会:
(5)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6)亮点:
第二部分:上海5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心得体会
上海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学生工作理念和模式,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激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做法我们不能也无法简单的移植,但是按照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可以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借鉴,在此谈谈我们的感受,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感受之一: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育人队伍。
二、感受之二: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工作的抓手作用
三、感受之三:重视导师作用的发挥,切实实现全员育人
四、感受之四: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密切与学生关系。
五、感受之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
第三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书心得体会
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此我体会很深,在我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如果说有一点点收获的话,毫不夸张的说,应该是得益于书籍的滋养。在学校一轮又一轮的读书热潮的感染下,我通过读书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唤起了我的教育理想,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给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教育教学效果较之以前大大提高,这极大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一、爱心帮我构建和谐班级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一书中,描绘的作为班主任的李镇西老师与学生相处的一个个场景,令我心驰神往,一个个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李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我向往。想想自己从教以来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懈怠,自认也付出了真情与汗水,虽说学生见面彬彬有礼,可总感觉没能走进他们心里,与学生心理上有距离。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正像李老师所说:“教育的前提是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
这也促使我深刻反思,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如何用爱心搭建自己的教育舞台,建设和谐班级,使学生愉快的发展呢?
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像李老师那样对学生日常生活投入了极大的关心。比如一大早对早到值日的学生一声关切的提醒“吃好早饭”;路遇时,面对学生的亲切问候充满真诚感激的积极回应;气温骤降时,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进步时,及时的一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扬与鼓励;放学时不经意间的一句温馨提醒“路上小心,注意安全”„„这一切让我觉得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 发现同学的优点或些许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并在班级号召大家学习,更重要的这一切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各项活动中自己也作为班级一员积极参与,赛场上我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的运动员呐喊助威,哪位学生有困难了,我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帮
其度过难关,比如上个学期我班的李满同学因弟弟患病住院家庭经济困难要退学,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们时,大家表示一定要帮李满同学渡过难关,在团支部组织下,我和全班同学一起为李满捐款,解决了他半年的生活费,使他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
通过这些努力我深深地感到再也没有以前与学生有距离的第六感,更没有了让学生敬而远之的落寞与惆怅,更重要的,看到同学们在这个大家庭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快乐学习,我的心中溢满了幸福和快乐!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知道,当我如父母亲人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朋友般的情谊深深根植于学生心灵时,当学生心中充满着对老师的爱戴和对同学的关心时,我教育的春天就来了。感谢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二、细节铸就学生良好习惯
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以生动的典型实例、精辟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中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习惯与形成高尚人格和成功之间的的必然联系,并就如何培养好习惯给出了科学的、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本书曾折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影响着全国千百万的父母,也深深影响了我。当我看到书中因不良习惯使中国游客国外给国人丢脸,求职者因不良习惯与心仪的职位擦肩以及加加林就因一个进舱门脱鞋的细节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等例子时,我被深深的触动了。真正理解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真谛。同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将来因一个小小的细节而遗憾终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会出考虑,关注细节,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当务之急。
一个习惯养成需要多少天呢,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初步形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一种行为重复90天之后就会成为稳定的习惯。如果人生中没有大的变故,这些习惯将会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
我想我带一届学生三年,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或许不是我传授给他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养成多少良好的习惯!从新生入校军训开始,就着手从小从细从严抓学生的习惯培养。比如课前静息。铃声一响,学生都乖乖的趴在桌子上静等老师来上课,但是讲台上的我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是啊,脸朝左朝右或朝下的都有,这样静息的结果肯定是影响了整体的美观,同时静息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如果同为两人脸对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会相视而笑或做鬼脸,学生的心根本静不下来,课前静息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我明白了凡事要求要到位细致,后来静息我这样要求:脸朝门口方向,左臂在下,右臂在上,侧头趴在右臂的小臂上,两眼微闭,深呼吸,稳定心绪,静等老师来上课。这样就避免了前面所说的哪些情况,真正起到了静息的效果,同时值班干部检查时也能在第一时间指出做的不好的同学并及时指正。我没有只坚持21天,也没有只坚持90天,而是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实践证明,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指望一蹴而就是不行的。必须反复抓,需要经常提醒,坚持不懈,也可以说贯穿我们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就静息而言,学生初三了,可他们依然做得很好。再比如坐姿、专注听讲、记笔记、作业要求、自习要求、凳子摆放、工具摆放等等,都把要求提具体,并进行训练,抓反复,反复抓。乌申斯基曾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我的愿望就是在初中阶段给孩子们在他一生的银行中存上好习惯的资本,让他们毕生享用它的利息。
时至今日,每每听到学校领导表扬我们班书本摆放美观、桌椅摆放整齐时,我在为孩子们能保持这样一个好习惯而欣喜的同时,也深深地庆幸自己读到了一本好书——《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肩头负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更是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为了能够承担起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博采众长,活学活用,用更多更美的他山之石,开创自己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第四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心得体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体会
看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本材料,心里感触颇多,我认为我们能借鉴之处实在不少,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学生管理、课堂改革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良好的校园文化更能不断的激励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不断转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学生自治,自我促进,主动学习的地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紧张的学习氛围。我们学校也有一定的文化建设,但教室的文化建设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空间供我们利用;教室外面的墙上我们只张贴了学生目标,教室后面的黑板也只是定期出一期内容,利用率低,效果也不大。应该根据不同的空间,定时由专人负责确定的内容,比如每一科的学习专栏,学法介绍,精题欣赏等。
二、学生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好坏,能否出成绩在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管理。栾川的学生管理非常规范、严密、细致,班级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实行分组管理,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各小组奖罚一体,这样一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观念,班级之内、班级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互相协作,团结奋进。这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学习。
时间要求细致到每一分钟,从早上5:30到晚上10:00,时间分配合理,内容具体,负责人明确,从而确保学生时刻有事做,有人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课堂改革是现代教育的主题,我们也进行了很多,但效果不明显,关键在于思想不到位,落实不到位,不能坚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充分到位,给学生准备的讨论问题准确到位,既要能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不能过难,也不要过易,时间安排合理,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五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赴浙江义乌学习考察体会 2012.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2年9月)
为期半月的全县党务干部培训班学习已经结束。可以说,这次培训学习,方式灵活,既有县内专题讲座,又有县外考察培训;内容丰富,既有创新理论讲解,又有专业知识辅导;感受深刻,寓听、访、看、问中使人深思,给人启迪。尤其是在义乌考察培训期间,面对义乌经济发展之迅速、商贸活动之活跃,令人在羡慕中夹带反思,在惊叹中反视自己,印象深刻,体会颇多。
一、义乌的基本情况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下辖6镇7街道。义乌历史上是块苦地,人多地少且贫,有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无条件、发展工业无基础、发展旅游无资源。然而,义乌政府、义乌人民敢于正视不足、勇于夹缝求生,紧紧抓住改革开放有利时机,坚定迈出‚兴商建市‛发展步伐,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历经1978-1991年区域性专业市场、1992-2001年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2002年至今义乌市场国际化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摆脱了‚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资源贫乏的丘陵地区、远离都市的内陆小城、基础薄弱的落后乡村‛的发展困境,成为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一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个迈向国际性的商贸城市;一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强大的现代化都市。目前,1
义乌市基本形成以商贸流通、物流、金融、会展、购物旅游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2005年8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二、义乌的有效做法
义乌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名扬天下的规模,取得了今天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其独特的经验做法,本人认为有以下四个关键:
1.关键在于正确抉择。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就提出了‚兴商建市‛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说:‚义乌的发展经验充分说明,对于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一以贯之、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接好‘接力棒’、打好‘接力赛’,绝不能‘城头变幻大王旗’。同时,打好‘接力赛’也必须有所创新,有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可贵的是,30多年来,义乌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兴商建市‛战略始终没有动摇。历届党委政府还不断赋予‚兴商建市‛战略以新的内涵,先后提出了‚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以商强农‛、‚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等一系列发展策略,始终把市场作为区域‚发展极‛来培育,‚工作围着市场转,城市绕着市场建,产业跟着市场育‛,充分发挥市场效应,以市场的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整个区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动力。
2.关键在于政府引导。义乌的有序、高效、快速发展,政府的积极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义乌从一
开始建市场,到贸工联动发展,再到市场国际化,每一个阶段发展战略的提出都出自于政府。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义乌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商贸城,8次搬迁、11次扩建,都是政府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另一方面,管理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府,比如‚划行归市,集聚经营‛,有序招租,统一收费标准,多年不变,大产权不能变,摊位用途不能变等等。
3.关键在于不断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创新、产业创新两大方面。在市场创新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处理好繁荣市场与规范市场的关系,既不采取约束过多的行政干预,又不放任自流撒手不管。通过摊位的有序合法流转和交易区‚划行归市‛(将同类商品安排在同一地段经营),既充分发挥了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商品价格的透明度,也便于厂家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同时,认真实行明码标价和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促进了市场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从而获得了‚全国重质量、守信用市场‛荣誉称号。在产业创新方面,为了避免小商品生产企业‚低、小、散‛问题,义乌走上了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子。集群企业分享全国、全球销售网络和地区专业化生产这两种集聚效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虽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但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互相配套,物资供应、信息交流、人才流动方便高效。义乌提出‚抓领军企业就是抓中小企业‛的理念,各优势行业都培育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其中针织行业有芬莉、浪莎、宝娜斯、梦娜等4家企业跻身全国针织销售收入50强。
4.关键在于有序发展。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有相应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资金技术等条件作铺奠。义乌的有序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迁址、扩建,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也不仅仅表现在市场的辐射范围从‚买全国,卖全国‛逐步发展到‚买世界,卖世界‛,更主要的表现在市场的培育上。‚划行归市,集聚经营‛,先发展,后规范,即先发展专业街,待市场基本培育成熟,再建设规范的封闭市场,统一搬进去,国际商贸城分五期建设的缘故就在于此。
三、义乌的经验借鉴
义乌的参观学习,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结合当前我县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等工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
1.要抓好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在规划、选址、布局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我们还必须把目光放远、工作做细,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园区进行分块区划、功能定位,建设科学有序、管理有效的工业园区,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竟争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要抓好品牌创立。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反观义乌龙头企业巨龙箱包、梦娜袜业两大企业集团,正因为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独特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激发潜力、突显实力,强劲发展、领军前沿。由此可见,企业没有自已的品牌就难以长久发展。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品牌的意义、价值和文化所在,实现品
牌效应,推动企业飞跃发展。
3.要抓好科技创新。科技是企业的灵魂。应该说,在我县众多的企业当中,科技含量还比较低,从而也造成了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管理相对落后。只有科技含量提升了,管理水平上去了,企业的质量才有保证,企业发展才能梦想成真。
4.要抓好人才培育。人才是企业的动力。当前我县精尖型、复合型人才不多,加大人才引进,培育造就人才,改善人才环境,还任重道远。我们要在积极培育本地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外籍人才,推动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5.要抓好环境优化。只有营造放心的政务环境、服务环境,健康廉洁的执法环境,制定切合实际的优惠扶助政策,如在用地、融资、技改、重组等方面扶助企业做大做强,努力营造政府扶持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发展壮大反哺社会的良好氛围,助推尤溪‚提速发展、跨跃发展、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