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期研究报告---于华

时间:2019-05-12 16:5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期研究报告---于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期研究报告---于华》。

第一篇:《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期研究报告---于华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中期研究报告

这一课题是本课题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积累的案例以及在校内外学习交流中一部分教师的课例中出现的问题而引起的思考,新课程改革倡导小组合作,而独立思考更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两点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现状的分析,探索出实现有效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2)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的恰当时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促进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向纵深推进,使之更高效。

(3)对教材进行整合,采用“螺旋式”推进的课程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构建起整体的认知框架。

(4)探寻数学学科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掌握“更好”的思维方式。

(5)使学生在思考与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的内容:

(1)了解目前课堂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具体做法和有效程度;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

(2)调查分析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结合学习和教材内容,探索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有效结合的措施和方法。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策略。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课题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从形成概念的能力、探究的能力、推理能力、解释能力等方面,改善学生的思维。

(5)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寻找知识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的促进点。渗透观念,强化思想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构建起整体的认知框架。

二、研究工作的进展:

1、调查分析

主要是通过研究教育现状,搜索和整理各种有关的经验素材、和理论成果,研究确定教学研究的性质、目标、内容、主题、范围和目的等,提出研究假设。

避免课题研究的盲目性,使课题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面,课题组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一是调查学生对合作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兴趣。二是调查学生在独立思考所具有的现状对调查表进行细致分析,查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真实表现。本次的调查是在课题开题阶段,为了了解学生在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真实情况,以及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的真实情况进行的一次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下学习中的第一反应。设计了10个题目,其中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的有5个题目,占了整个调查题目的50%;独立练习时的表现的题目有3个题目,占了整个调查题目的30%;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方面的表现的有2个题目,占了整个调查题目的20%;主要的调查内容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这次测试在小学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调查了120名学生。采用了学生匿名答题的形式,尽量减少外界对学生答题时的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家独立练习时,独立思考的意识反而减弱。仍有大部分的同学没有“问题”意识,没有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预习或思考。在上课时,过多的依赖于当堂讲解者的意见和想法。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清楚在发言前进行思考,但是,倾听别人发言的较少,发现问题的较少。仍有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有部分同学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但是具体到思考的能力如何,不能把握。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给学生合作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可以从中得出我们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完成了“调查分析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任务。

2、打造教学模式 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结合学习和教材内容,探索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有效结合的措施和方法。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策略。我们从课堂入手,进行了“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课改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调整策略。为全面深入的实施课改,实行领导“巡课制”、制定“课堂改革评价制度”强力推进。通过专家引领,疏通思想、进行自主研讨,摸索前行。面对遇到的众多问题,通过开展撰写教改日志、博客交流专题教研、主题磨课等形式,让教师交流实验心得,解决改革中的难题,实现教师的“自主”与“互助”。几轮研究下来,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在自信中爱上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整合教材

在课改实施中,实验教师通过对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整体把握和细化分析,发现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可以体现出 “螺旋式”推进的课程思想,做到渗透观念,强化思想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构建起整体的认知框架;首先课改教师通过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所教年级的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教材,挖掘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整合,寻找知识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的促进点。渗透观念,强化思想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联系以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构建起整体的认知框架。

4、探索有效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由于思考对象不同,导致思考要求也不同,独立思考的层次也表现出差异.如“出声想”只是知识的复现性思考;练习操作是技能、方法的思考,这两者都处于思考的较低层次,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则要从数学观念、思想、方法、知识方面不断检索,反复多次,才能实现,因而需要一个过程,其思考形式往往是“无声”的,思维活动及心理活动极为丰富和复杂,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作思考,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不断反思,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水平。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是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现在还没有很有效的训练方式和训练的内容。

三、经验和措施:

1、课题实验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实验教师要把课题研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认真备课,及时撰写教后心得。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文章,采取自学、网上资源共享、集体培训的方式。不断汲取理论知识。

2、个人实验与集体研讨紧密结合

目标细化,每个目标落于到人,进行实践。确定课题的实验方向和具体的实验措施,并加以实施。通过定期开好交流会、每周两次的课堂教学研究、每月一次的经验总结会、总结按照研究的目标进行研究。及时地进行总结、改进和完善,及时调整实施思路,并对每次调整进行论证和研讨。实施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借助与相关专家进行求证。定期举行研讨课、观摩课每两周,课题组要选一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上示范课,全组成员集体参与听课、评课。

3、任务层层落实

按低年段和高年段两个学段分组,确定研究小组,把课题的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借助与学校课改的制度与要求,利用专题研讨的形式,扎实进行课题实践工作。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情况和问题,及时总结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完善方案,课题成员做好总结,撰写专题教学论文。对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方法。

4、加强课题管理

要求实验教师建立一份研究档案,其中包括每学期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好实验记录、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课件、档案,实验小结等等。

三、主要观点:

1、剖析合作学习的过程,将独立思考前置。

高效的合作学习应建立在每位同学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具备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再进行交流,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在进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独立思考前置。初步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加强预习的引导督促,并以此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多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进行预习,再带着问题去听课。其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探索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第三,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后,再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第四,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第五,减少作业小组内的“共享”,指导小组互助的程序,保证独立完成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对作业分类要求,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第六,增强测试评价的导向性,在强化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综合性强、无套路可寻的思考性试题,会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2、准确把握教材,整合教材。

一方面可体现一些“螺旋式”推进的课程思想,做到渗透观念,强化思想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构建起整体的认知框架;另一方面,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把教材上略去的原始思考过程,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推理来求得结论。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充分的利用好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探索性强的特点,尝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实施与思考同步进行,在本课题研究中,很多的思路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得出的,而这些思路成之为有效的方法只有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不断的尝试才能得以实现。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失败、成功,促进自我反思能力、课题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阶段性成果:

1、完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小组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组内互助——课堂总结、达标测试。”(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5分钟以内)

一般的课堂教学,前5分钟是学习的低效时段,如果没有相应的情境引入,学生往往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

因此在实验初期教师要根据教材设置合适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研究的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所学内容。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10分钟左右)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自学,自学不仅仅是“自读”,它除了阅读课本还可以是尝试解决习题,获得自己的体验。实验初期,学生还没有相应的自学能力,往往不知怎么自学,教师的提纲就要非常详细,就像一个导学案,但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纲逐渐简化,最后成为诸如“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你的疑惑是什么?”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组内讨论交流,在这里对知识进行第二次“咀嚼”,我们称之为“小课堂”。由组长主持,遵循弱者先发言的原则,梳理学到的知识、讨论存在的疑问等。

(3)、展示交流、点拨提升(15分钟左右)

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后,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质疑或解惑,通过生生互动,实现课堂的真正自主和高效。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关注课堂中的每个细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介入和点拨,推进课堂向纵深发展。

作为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于重要的问题,要及时地引导、点拨,进行拓展与变化,通过“题目推进思维”,要在课堂中引起讨论,展现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4)、巩固练习,组内互助(10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师针对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二是对于组内出现的问题,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实现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扶。最后由错题学生展示讲解错例。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说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共同进步。

(5)、课堂总结、达标测试(5分钟以内)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点评学生的表现。同时教师选择教材中或自己设计的习题达标测试。以此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更让人兴奋的是数学组“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课堂”的实践,也带动了学校的班级管理和其他学科向自主化发展,“小组互助式”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初见成效。学生在小组互助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综合能力;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会了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2、学生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课堂,不管是学习困生,还是优等生,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方式的学习中来,孩子不再瞅着老师的脸色说话,大胆地质问同伴、质问老师和落落大方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在自信中爱上数学。更多的孩子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能在自己的小组内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体性探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均得到提高。

3、教师收获教学的幸福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改革过程中,每位教师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反思作为一种习惯。在老师们的日志中感受到老师从实验之初的艰难到享受实验成功的喜悦的转变,感受到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一年来,学校有4位数学教师在《山东教育》上发表教改文章,王云盈、胡秋雁、付颖等3位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和省级优质课奖。更让人高兴的是老师们已经有原来的“被迫接受”转为“自觉行动”,在课堂改革中收获到成功的愉悦和为人师者的幸福。

五、存在问题和困惑:

1、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是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并没有取得很有效的方法。通过阅读不同的资料,发现很多的方法都相对抽象一些,还没有发现能够很适合与小学数学学科方面的简单易行的对学生的思考方法进行训练的方式和内容。

2、对数学思维课的探索。在课题确定之后,我们就一直在琢磨开展起数学思维课。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想要充分的利用好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探索性强的特点,尝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是对这方面的思路很不清晰,也没有能够借鉴的好的做法。对于数学思维课的开设只有方向,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

3、课题研究不得法,做了很多,收效却不大。经常走一些冤枉路,急需这方面的指导。

六、后段研究思路

1、继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仍旧从课题实验教师所教年级入手,实施一段,整合一段,再进行实施。如此进行,并放在后来年级进行进一步的实施,对整合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2、加强课题实验教师的反思能力的提高。要求不断的实践更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3、继续寻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训练方式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现成的各种方法进行实施和观察,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4、继续完善“小组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的恰当时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促进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向纵深推进,使之更高效。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与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5、继续思考数学思维课的开设。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第一阶段

西湖乡向阳小学 2010年3月~2010年5月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采用。

但是由干小学阶段进行数学教学时面临的是教育对象年龄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低,数学知识难度大,学习成绩差异大,所以当我们应用这种形式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或非常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例题、练习,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或不会做改为抄能力强的同学的答案,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拔尖。又如:由于目前

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不够建全,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不强,学生思维求同的多,求异的少;求稳的多,求变的少。一些数学知识由于太难或太容易激不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参与度与效率。为此,这学年我们小组把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作为研讨主题,旨在使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课题界定

“合作学习”简言之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型”学习。旨在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研讨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存在问题:

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合作,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至少有或根本没有多项型的互动与合作方式。

努力方向:

我们拟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造,真正落实学生主题的作用,即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动手时间自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顾一段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课题指导组、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使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第二阶段

西湖乡向阳小学 2010年6月~2011年8月

精心选择多组实验对象。

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人体体质研究中,更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实验是在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精心地选取实验对象;设置各种参照,并严格控制处理因素及实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进而可以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更易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人体体质研究中,实验的方法远比其他单纯的观察分析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它也是体质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实验各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定期检测并量化记录。首先,从本课题组各学期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张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为长方体做个漂亮的外衣,再想一想如何用简洁的办法计算出它的用料(即如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教师大胆探索培养合作学习的新方法,开展“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课堂教学展示,召开终其成果报告会。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创新在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或新概念,陶行知写过《创造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大力倡导把学生活动的所有形式都与他们的智力发展,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尽管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总的来说,它包括两层内容:(1)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它指的是个体发展或创造出能为社会、为人类

进步带来变革性质的因素。(2)具有个人价值的创新。它指的是个体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于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中小学的创新大多属于后一层面,在教学中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体会素质教育所带来的巨大优越性。那么,在英语教育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改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试想,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内心根本没有对英语的亲近感,而是迫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在被动地学习,又怎么能学好英语,更如何谈创新呢?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我在教学中常常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使其愿意学英语,并从中感到乐趣。主要的方法有: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讲故事、猜迷语、扮演各种小角色、相互对话、当小老师、表演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等。在上课伊始,我往往采用上述的某种方式,虽然占用4~5分钟的时间,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兴奋起来,就很容易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我还运用激励性原则,想方设法使学生能体验成功感,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思维乐变、善变,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坚持民主教学,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著名外语教育专家H.Schuma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识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但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传统的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保证,因为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氛围激发、培养出来。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强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否、敢做。我们知道,如果教师声严色厉,学生就会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理闭锁,创造潜力难以开拓。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学生都有不甘落后,赶超先进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若能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团结合作的教学集体,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由的,安全的,不会受到压制。这

样,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善于启发并重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只要求学生顺从附和,片面要求学生按自己规定的模式去学习和理解,这最终将扼杀学生创造力,形成他们对成人信赖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突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素质、能力等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创自主性学习。基础好的要拓宽加深,基础差的要打实跟上。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不应回避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而盲目要求统一。

同时,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消除从师从众心理,我常设置一些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予以肯定和赞美,尤其鼓励独到见解。只要学生给出合理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这样,学生能积极发言,讨论。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反映了他们的思维积极。讨论中,甚至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一反常态积极举手争取发言,努力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其思维能力。运作关键是要选用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

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其积极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将自行解决的问题和留存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当堂巡视梳理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把自

我解决的问题或帮助别人解决的问题大声地讲出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良好学习习惯,激活了创造的灵感,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或多项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提出疑问、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思维与创造。如:在教学动词时态:过去进行时,向学生出示一幅有关一位学生在家学习的卡通图片,在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电视等。

五、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创造想象,实现创意

创造思想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并由于做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因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段里,极大的扩充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这些正是创造想象的前提。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正是通过博览群书,积累大量知识表象,对其研究后才创作出《环绕地球80天》、《海底两万里》等经典之作。可见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学习和创造活动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创造想象贫乏的学生,他在思考问题时必思路狭窄,不可能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更容易更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

同时,电脑的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无限虚拟空间,在那儿他们的创造想象可无止尽延伸,想到就能做到,唯一的局限就是自身想象力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参与英语教学课件的创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意在教学中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总之,学生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求异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第三阶段

西湖乡向阳小学 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忙碌中,一个学期的教学研究工作结束了,在本学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们的数学研究重点仍然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通过本学期的研究实践,我们有了些许的收获、总结了一些经验,如下:

一、整理实验数据。

收集与整理实验数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个环节当中,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等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展现和锻炼。但在很多的科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对于实验活动最为注重,从各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准备,而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却常常关注度不够,使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综合并分析各个实验的结果,给出一般性结论。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三、运用实验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一些关于培养合作学习的使用建议。

第一,以班主任为中心,班科教师合作,建立合作学习运行机制。

1.建立合作小组。

(1)分组。我们提倡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小组内的成员应从认知风格、能力、兴趣特长、性别、性格、平时关系、行为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 各小组总体水平相当,便于开展活动,展开竞赛。

(2)分工。①按任务分工: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人、作业管理批改、测验记录等;②按学科分工、分别标号,选定为不同学科的组长;③还可以按问题分工,确定不同问题的组长。为了便于管理最好是同一层次、承担同一工作的组员为同一号码,这样教师在进行同一层次的评比、作业布置、任务分配时更容易落实到位。

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一个角色, 如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合作, 关注本小组合作情况, 负责与老师或其他小组联络)、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并写小组报告)、汇报员(负责陈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噪声控制员(负责控制小组交流时的声音, 在声音过大时提醒小组成员)等。

分组时为了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组间各角色采取轮换制, 使小组成为动态的小组, 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避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教室内外均可设置小组评价、评比、表扬

专栏。评价要涉及方方面面,评价基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创造小组合作学习条件

物质条件:教室的布置要力求美观、灵活,有利于学生在组内或组间交流与互评,便于教师的巡堂辅导,有助于信息的流通、互动。

我校班级人数较多,小组布局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还需要老师们想出破解的办法。我建议可以把教室的座位摆成9列,3列组成一个大组,前后两排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有就是6人一组,采用对坐方式。

心理条件:师生通过培训和学习从思想上对合作学习有认同感。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仅赞赏学生的大胆猜测,而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有高度忍让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敢于、乐于合作探究。

第二,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作业处理策略

1.合作完成。新课程下学生面临很多探究性作业,同时,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要设计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和活动,如参与社会调查、合作撰写小论文、自办手抄报、举办辩论会等等,这样,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就

可以体会到合作意识和方法,体念到合作的成功,作业也就不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如:开展小组阅读、开展小组作文。

2.师生合作,参与命题。命题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一份好的考题要求覆盖面宽,重点突出,联系实际,难易适当,实用性强,让学生参与命题,可以使学生通过命题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通过命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命题,教师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命题是期中期末复习的一种好方法。

3.可以尝试组内检查、批改、纠错,教师监控的形式。第三,合作学习期间学习秩序的管理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秩序的好坏决定着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办法。例如:

1.“零噪音信号”。信号发出学生停止说话,全神贯注于教师或其他汇报员。我校英语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在这方面都有独到的方法,值得借鉴。

2.建立小组自我约束机制。可以安排专人管理纪律,对于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谁的贡献大;对小组合作进程慢,效果不佳的也要请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3.及时总结、及时评价。

(1)小组表扬。对表现最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并授予优秀小组(个人)称号。

(2)适度“惩罚”,对于合作学习中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不尽职责的成员进行适度批评。如让他们向表现最好的小组鞠躬表示佩服;向小组内其它成员做口头保证等方法。

(3)及时上墙。

第四,合作学习时机选择策略

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选择合作时机呢?(1)教学中出现一定挑战性、探索性的内容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仅仅靠学生个体力量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愿望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相对学生举手如林,都急于向大家倾诉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又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这时是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有想法有需求时,就让他们讨论,效果才会好。教师要对整堂课把握准确,应善于因势利导,敢于打破自己的设计思路,捕捉学生中突现的灵感,并让这灵感的火花自然地碰撞,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这样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个性也得到张扬。

(3)解答开放性问题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一方面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话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这些题目的答案往往多种多样的,而学生个体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这时开展合作学习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也能汇集多角度的想法,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培养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4)学生意见出现较大分歧,这时教师可充分让学生在小组间或小组内讨论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提高,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实现多元信息交流,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和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发挥团队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并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提高协作能力。杜郎口等中学的教学实践已经给合作学习展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也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之中,为自己的教育人生书写新的篇章。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西湖乡向阳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它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采用。

但是由干小学阶段进行数学教学时面临的是教育对象年龄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低,数学知识难度大,学习成绩差异大,所以当我们应用这种形式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或非常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例题、练习,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或不会做改为抄能力强的同学的答案,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不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拔尖。又如:由于目前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不够建全,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不强,学生思维求同的多,求异的少;求稳的多,求变的少。一些数学知识由于太难或太容易激不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参与度与效率。为此,这学年我们小组把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作为研讨主题,旨在使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课题界定

“合作学习”简言之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型”学习。旨在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研讨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

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地、合理地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的内容

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3、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总结经验,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2、实验法:调查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调研眼下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整理材料。

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以上述四种科研方法为主,但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的研究方法作为辅助研究。

六、研究计划

(一)实验周期:2010年3月-2011年12月

(二)实验步骤:

1.启动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知识;选择试验方法,做好各项测试;形成研究方案,中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8月)。精心选择多组实验对象;实验各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定期检测并量化记录;教师大胆探索培养合作学习的新方法,开展“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课堂教学展示,召开中期成果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整理实验数据;综合并分析各个实验的结果,给出一般性结论;运用实验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一些关于培养合作学习的使用建议;撰写结题报告,邀请县教研室专家鉴定研究成果。

(三).研究时间安排:

1.结合我校的集体备课和每周的教研日进行。

2.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集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反思前一段时间研究中的得失,商讨下一阶段的研究。

七、成果形式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经验总结(论文)、实验方案、实验报告撰写实验研究工作总结和结题申请报告等形式形成科研成果。

八、研究组织

主持人:

柳元

主持本课题的全面研究。

组 员:

刘存全 负责高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朱 荣 负责高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王作臣 负责低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王丽娟 负责低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尹红梅 负责低年级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

2010.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3、《课题研究通讯》广西教育研究中心 2007年第十一期。

4、“小学数学”专题网站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

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

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第五篇:《如何培养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能力》课题实施方案中期报告

[阳江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如何培养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能力》课题

中期 报 告

主持人:黎运尔

阳东县大八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如何培养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能力》课题实施方案

中期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阳东县大八镇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黎运尔。下面我向大家作“如何培养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能力”科研课题的中期报告。

一、课题介绍

这个课题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对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孜孜不倦的探索的前提下提出的。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大家一致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比较适合当前我们学校的学情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目前大多数课堂上占主流的仍然是竞争与个人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技能。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科研计划 我们的计划是这样的:

本实验从2011年4月至2013年8月。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

1、制定方案,并讨论和论证。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

3、建立实验资料档案,进行实验前测,实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

(二)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3年6月)

1、组织实验教师按实验方案操作,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修订、完善实验方案。

2、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教研课,撰写论文,上交实验计划、总结。

3、定期进行成果检验和评估。

4、在整体实验运作中,制定和完善领导跟踪研究、教师交流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并随时进行实验的系统监控。

5、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何选择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等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1、组织实验教师对实验成果进行研讨交流,总结,撰写经验论文。

2、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申请专家鉴定和评估。

3、整理资料,归类并存档。

4、总结实验成果。

三、运行情况

1、调查情况,学习相关理论,转变师生观念。

在宣传动员阶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论坛讨论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喜欢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特点。结果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82%左右的学生在合作中愿意承担部分任务,也有8%的学生仍愿意处于听众的地位。学生提出每周开展3次左右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佳。有 了这些数据,就更加坚定我们把这个科研课题搞下去的决心。接下来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差异教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渗透和传授小组合作的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准备阶段,我们重在思想意识的准备。经多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在11年4—6月中,预定的几个参与实验的班级的学生和主要任课教师都已经在心理上,思想上等各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与此同时,我们把学校平行班级作为对比实验班级,分别由林元英、李秀云、曾娴负责。

2、对比试验,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从11年9月初,我们正式启动了这个科研课题的对比试验部分。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其中包括:分组的人数差异研究(3人组,5人组,7人组,10人组进行对比);分组的成分差异研究(成绩上中下均衡分组、感情友谊分组、特长搭配分组进行对比);分组与授课类型的关系研究(理论型新授课各组状态、知识型新授课各组状态、习题课各组状态、复习课各组状态、阶段小测试各组状态的对比)以及分组的动力与持久性研究等等。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研究内容仍在进行当中,个别项目已经接近尾声。

3、收集反馈信息,归纳总结,及时调整。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每学期 进行一次调查问卷,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话了解各种反馈信息。大家在教研例会上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到一阶段我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的进行调整,比如:在第一学期,应学生要求把3个班级的10人编组改为4人编组,实践证明分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上来看,不是什么课都适合分组合作的,所以我们决定一些有难度,特别抽象的理论性新授课程不再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更正,调整,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也逐渐地摸索出里面的一些规律。

四、几点体会

1、小组合作的实施策略

(1)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

把学生按3、4个人一组分成若干个组,最佳方案是好、中、差都有,男女搭配均匀,性格互补,成绩好能力强的做组长;若没有能力较强的组长,可以把三个实力接近的组员并成一个组,这样的小组是主导式和民主式两种,各有千秋。也可以把若干个小组分为2至3个大组(集团)这样便于量化比较。每个学生根据实力都定一个目标分,一般目标分要略低于实力分。如一个学生的实力是20分,那么就给他定个18分,这样他就不以及格为目标,如果考个28分,那么就为小组贡献10分,如组长的目标分为90分,若考了85分,则组长就负贡献5分,这样组员觉得比组长能干,学习就更有信心,而组长觉得拖小组后腿,挺难为情的,就会加倍努力。并且组长很快就会找到加分的重要途径,那就是最差的组员最有潜力,他距100分还有82分的空间,虽说未必能加满82分,但只要盯住组员,积极辅导,加个二三十分的希望还是挺大的,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全体成员都在努力,这样连最差的学生都要学习了,小组合作肯定走向了良性循环。

当然学生定的目标分不能一成不变,过一段时间后要把不怎么合理的分数调整过来。

(2)优化评价机制,使学生“想合作”

及时评价、反馈、激励表彰是小组合作得以持久推进的重要保障。因为学生渴望得到承认,被认可,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添加剂。怎样操作呢?大家不妨这样试试。每次测验后给每位大组长发一张反馈汇总表,前六名写上“恭喜你们冠军,恭喜你们亚军直到恭喜你们第六”,学生对这六个字非常在意,分析谁拖后腿谁拉分等。到了期中或期末就对前六名18位学生发奖状和奖品,奖品不必买贵的,但必须是学生很有新鲜感的、很有兴趣的。这上来领奖的中间肯定有6位成绩是差的,看到他们脸有点红的上来领奖,你就会知道他们下次会更努力。

(3)设计合作内容,使学生“能合作”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时要注意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的小组合作。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仔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此外,教师留的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的习题都可以设计成小组合作的内容。

(4)培养合作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培养组长和组员的合作 技能。首先是组长的责任心,和后进组员的上进心。要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学优生带动学差生,让学差生抛弃自卑感,建立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组长要对组员负责,学优生要对学差生负责。小组的整体是对比竞争的基本单位,这个时候,小组成员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合作才会有较高的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呢?

(1)选择解题策略时。学生在独立学习或解题时,往往会碰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并且对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产生疑问,同时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评价中得到验证时,又有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渴望,会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交流欲望。这时,开展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

(2)操作实验时。在教学中,许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用看、听、问、量、记、析等操作方式来探究、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它有时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师生、生生间的互相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实施和完成。

(3)意见分歧较大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可以形成极为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模糊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 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3、存在的一些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短,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要跳出教案的框框,切记不要担心这节课教学任务完不成,影响进度教学计划而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2)小组合作学习泛滥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连很简单的问题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必须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我们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是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负担,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障碍。

(3)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化

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乱说,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控制学生的讨论局面。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 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由于我们这个课题组正处于试验阶段,所以实施起来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坚信“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能力”一定是有出路的、一定会有成绩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我们不要对这种方法产生怀疑,而要想到或许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到位,做得不够精细而造成的,重点是怎么来解决问题呢?我们每个月召开一次例会,集大家的智慧肯定能想到解决办法。通过边实验边摸索,在经历一个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大家肯定都会有一套适合自己年级、自己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了。

下载《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期研究报告---于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期研究报告---于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小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浅谈怎样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王家沟小学赵培荣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解决的,必须靠群体的力量。学生只有明确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合作学......

    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麦东中心小学 方韶阳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社会现实的需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和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

    谈小学数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数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鹤壁市实验学校 刘娜 hbliuna@126.com *** 内容摘要:新课标下的课堂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 自主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使是一些优质课),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范文合集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周 斌 【摘要】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

    浅谈农村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琼海市九曲江中学 王秀芬 摘要:当今,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已成为英语教育研究者的一个课题。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