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500亩香芋生产基地工作总结
建设500亩香芋优质高产生产基地工作总结
根据我们对我市香芋生产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认为我市今后香芋生产的发展应该从两个方向提高:一是研究香芋的生产模式、香芋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技术,进一步打造乐昌香芋品牌;二是扩大香芋种植规模,促进我市香芋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为充分发挥“张溪香芋”的效应,应开展示范栽培,带动周边村种植,并总结、推广张溪村人的栽培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张溪香芋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因此计划以张溪村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种植,把张溪香芋常年种植面积发展至6000亩左右,以亩产值12000元算,产值约7200多万元。
一、建设500亩香芋优质高产生产基地的主要成果
推广香芋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乐城街道的洪莲、月坵、西联和长来镇前溪等村委会建立了500亩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突破了香芋长期来仅在张溪村种植的限制。示范区平均亩产1500公斤,总产量3000吨,总产值2400万元,示范户平均户增收26875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示范区全部采用组培脱毒苗种植,有效预防了香芋软腐病的发生和危害,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总之,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扩大了张溪香芋的种植面积,提高了总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做大张溪香芋的品牌。同时,项目采用组培脱毒技术,减少了农药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二、项目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以乐城街道办事处张溪村为中心,建立了面积500亩的香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其中:乐城洪莲、月坵、西联300亩、长来镇前溪200亩。参与农户400户,户均种植2.5亩。
1、以张溪村为中心,选择200户农户参与香芋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平均每户种植2.5亩,总面积500亩。
2、无偿提供香芋组培苗25万株,500株/亩,确保示范区全部使用脱毒种苗,解决软腐病危害。
3、乐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总结张溪村人多年来形成的多次压青、高肥高垄的栽培技术,并以组织实地观摩和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推广使用该技术,确保产品达到同等质量,这是示范区取得成功的关键。
4、结合近年来张溪香芋主要作为礼品销售的实际,设计精美的礼品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
5、乐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乐城农技推广站作好组织协调工作。
6、根据张溪村多年栽培香芋的经验,总结形成了《香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向农户传授。共举办了两期培训,每期15个班。同时,结合生产实际,组织示范户到张溪村实地学习。
三、资金投入
1、香芋脱毒种苗21万元。包括运输和损耗,每株种苗成本0.21元,25万株合计4.25万元。
2、技术培训1.25万元。结合生产季节,举办2期培训,每期5个班,每班50人,每期培训250户农户。包括资料、授课费,每班2000元,2期10班共需1.25万元。
3、包装设计和制版投入1.5万元。
4、产品质量认证、宣传推广品牌投入2.5万元。
5、示范区肥料补助15万元。张溪香芋之所以个大、芋香浓郁,除高水平管理外,其秘密是农户上山割某种茅草垫猪牛栏,以该家栏肥作为种植香芋的主要肥料。为确保示范区产品达到同等品质,鼓励农户割草积肥,计划给予每亩75元的家栏肥补助,500亩共投入3.75万元。
四、结论
香芋是我市著名的特产,种植效益很高,历年来,亩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受软腐病困扰和栽培技术限制,面积和产量一直难以提高,张溪香芋的名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推广张溪香芋及共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很有必要的。本项目通过采用脱毒种苗和总结、推广应用张溪香芋栽培技术,根除软腐病危害,突破张溪香芋长期来仅在张溪村种植的习惯,以张溪村为中心,建立500亩的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区,平均每户新增收入26875元,种植效益高,示范带动作用大。今后可以进一步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二00九年一月二十日
第二篇:香芋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张溪香芋高产栽培技术
一、张溪香芋的历史和现状
(一)历史渊源
张溪香芋的种植历史悠久,据清康熙五年(1666)续修的《乐昌县志》有关种植芋的记载,乐昌种植芋的历史已超过340年。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乐昌县志》记载到:广芋之美者,首黄芋,次白芋,次红芽芋;以南芋为最,惟南芋大、色紫生砂,甚可食,与红薯并登,如稻,有大米之称(见《广东新语》)。在乐昌峡口(泷口)右岸、赵佗城遗址附近,即乐昌市乐城街道张溪村所种植的香芋最具有代表性,张溪香芋因此而得名。
(二)现时状况和效益
我市是农业生产大县,近年来我们努力推行农产品名牌战略,并下决心大力开发“张溪香芋”这一品牌,把张溪香芋种植业做强做大,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将发展种香芋业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户多种香芋、种好香芋。乐昌市南部的乐城、廊田、长来、北乡等四个镇(街道)的许多农民依靠种植香芋致富,一座座俗称“香芋楼”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农民生活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张溪香芋优质、高产、高效,亩产1300—1500公斤,亩植450—500株,每株成本约5元,单个芋重3公斤左右,市场均价为8元/公斤;按每亩收获450个,芋重3公斤/个,市场价格8元/公斤,成本5元/株计算,则每亩产量1350公斤,产值为10800元,净收益8850元。在主产区乐昌市乐城街道张溪村,张溪香芋年种植面积800多亩,总产量1100多吨,产值约864万元,单项农民净收入708万元。近年来,乐城、廊田、长来、北乡等四个镇(街道)的许多农户与香芋生产商、经销商签订供销合同种植香芋,“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2005年,乐城、廊田、长来、北乡等四个镇(街道)张溪香芋种植面积2000亩,总产量2600吨,产值约2200万元,净收益约1770万元。2006年,因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张溪香芋略有减产。2007年,乐城、廊田、长来、北乡等四个镇(街道)张溪香芋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将达6750吨,产值约5400万元,净收益约4400万元。种植张溪香芋提高了土地的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二、张溪香芋的知名度
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乐昌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的张溪香芋,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域经济十分关心、支持。2000年,张溪香芋因作为中央领导人的保健食品而受到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的嘉奖。
2003年,张溪香芋组培苗生产技术开发依托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组织培养技术试验开发中心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和实施,取得了实效。
2004年6月,乐昌市乐城的芋头(张溪香芋)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在2004年山洽会期间的粤北农产品商贸洽谈会上,经韶关山区信息化项目与深圳中农网公司的牵线搭桥,2005年1月,深圳市绿农乐农产品配送中心总经理詹秋贵先生在乐昌长来镇投资28.5万元,种植150亩张溪香芋。由于采取了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香芋长势喜人,尚未上市就已被加拿大、香港等地的客户抢购一空,大大超出了投资者的预期效果。不仅使农民当年增加收入30万元,大量闲置的农田得到利用,还带动了张溪香芋在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产业化发展,并使张溪香芋首次走出了国门,提高了韶关的国际知名度。
2006年12月,张溪香芋获得首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参展证书》。
2007年11月,张溪香芋在2007旅游大促销暨广东国际旅游展览会上,被誉为深山里走出来的“炮弹香芋”令人大开眼界,现场即制即烹的“香芋腊鸭煲”奇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2007年12月,乐昌(张溪)香芋在南方农村报“2007广东人民最喜爱的土特产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品质奖”。张溪香芋注册了“岐岗岭”、“九地行”牌两个商标。
在张溪村,一座座俗称“香芋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错落有致,九成农户依靠香芋致富,家用电器齐全,烧饭用液化气,拥有汽车和摩托车的农户已不罕见,农民生活率先达到小康水平,村民们说,“这都是托香芋的福。” 张溪香芋已成为《韶关市“十一五”期间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意见》的重点培育产品。
由于2007年7月的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灾,张溪香芋荣获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嘉奖的文件和许多领导参观、考察张溪香芋生产基地的相片等宝贵资料都被冲毁灭失,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让人欣慰的是,2008年1月9日,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一行在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振涛,乐昌市委领导何伟青、李安平等陪同下,到我市乐城街道张溪村视察灾毁农田复耕种张溪香芋的丰收现场。黄华华省长看到一年多前被鹅卵石覆盖一米多高的灾毁农田经过2007年整治复耕后喜获丰收、每亩产值超过1万元时,十分高兴。黄华华省长的重视增强了我市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乐昌新发展的信心。
三、张溪香芋的质量特色
(一)感官特色
外观:母芋形状完整,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度大于25厘米,单个重一般是3公斤左右,重的达7公斤以上;皮薄,剖面为灰白色,明显的棕红色槟榔花纹多,肉质结构紧密、细嫩。
口感:熟化后芋香浓郁,闻之香味扑鼻,粉质,入口即化,口感具有酥松无渣、绵软甘醇、细嫩、粉、糯、清甜等特色,无麻喉感。
(二)理化特色
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的谱尼测试中心检验,鲜品每100克含淀粉32.36克,蛋白质3.02克,总糖0.58克,氨基酸总量0.48克,钾394毫克,磷81.5毫克,镁37.4毫克,钙31.5毫克,钠4.88毫克,锌0.718毫克,铁0.608毫克,5.72毫克维生素C,0.294毫克维生素B1。
四、张溪香芋的栽培环境与栽培技术
张溪香芋是经长期种植培育出来的优质芋,适应了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其质量特色是与生产地域的特征分不开的。
(一)栽培环境
乐昌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113°34',北纬24°57'~25°31'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别是在乐昌盆地,海拔80—276米,气候温暖、春秋过渡快,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99.7小时,夏季长达5个月(5~9月),日照时间最长,占年日照量的51%;年平均降雨量1522.3毫米,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1%;气候温暖,南部年平均气温19.9℃,最热是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是1月,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无霜期304天,总积温7181.3℃,其中≥10℃年积温为6386.5℃。雨热同季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5~9月份正是张溪香芋的生长旺盛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阳光;
水稻土是乐昌市耕地中较大的土壤类型,总面积22.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7%,占土地面积的6%,分布于乐昌盆地及山间盆地和河流两侧,成土母质主要是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壤土或沙壤土层疏松、肥沃、深厚,耕作层厚度在12~20厘米之间,有机质平均含量3.89%,土壤PH平均值为6.9。优良的土质为张溪香芋生长提供了基础。乐昌市境内属丘陵、中低山脉、盆地交错山区,河溪纵横,水资源丰富,水质洁净、优良,河流水系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武江是北江的一级支流,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条,如武江、九峰河、西坑水(泐溪)、张溪、廊田河(灵溪)等。张溪香芋产地需要常年有清洁的、无污染的活水。
(二)产地种植香芋有丰富的传统经验,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张溪香芋是产地人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张溪香芋全生育期250多天,需按照一定的生产技术规程种植,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香芋。
1品种选择
张溪香芋品种为天南星科魁芋类槟榔种,属中晚熟品种,周年生长,以收获母芋为主。由于在栽培过程中实行高培土,因此母芋个头大,体形长,呈长园筒形,长可达50㎝,母芋大的可达5㎏以上,一般在3㎏左右。
2育苗移植
张溪香芋利用上一年的子芋做种,上年收获时留适量的单个重约100g的子芋不收挖,直接在茬地育苗,当年清明前幼苗长至0.2-0.3m高时移栽,移栽时切去种芋的下半部,切口用草木灰消毒,或用农用链霉素、龙克菌浸种消毒。移栽前深耕耙平本田,按行距(包沟)1.8m、株距0.8m开植穴,植穴长、宽、深分别为33、33、20㎝,在挖好的植穴中每穴放1-1.5㎏的腐熟农家肥、0.1-0.15㎏的硫酸钾复合肥、0.01㎏的辛硫磷,移植时保持土壤湿润。种下芋苗,覆土2-3㎝,亩栽450株左右。
3肥水管理
芋头生长期长,需要肥料多,耐肥力也强,需多次施肥。施肥以腐熟猪牛栏粪、青草肥等富含磷、钾的有机肥料为主,有利于根系生长和球茎膨大。亩用猪牛栏粪达5000㎏,花生麸50㎏,压青草肥2500-3000㎏,其中500-1000㎏腐熟猪牛栏粪作基肥施入,其余的和花生麸、青草肥在追肥时结合培土逐次施入。青草肥主要是丝茅、布荆、芒箕等山青和花生苗,并适当追施磷、钾化肥或复合肥。大量的有机肥在球茎开始迅速膨大、需肥量最大的时期之前开始逐次施入,能稳定持续地供给芋头生长所需的养分,尤其是大量的磷钾和微量元素,这对芋头香味和其它优良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同时有利于形成疏松深厚的土层,促进芋头迅速膨大,提高香芋的产量。一般分三至四次追肥,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亩施青草肥500㎏,腐熟牛猪栏粪500㎏,花生麸10㎏,复合肥10-15㎏,第二次在6月初亩施青草肥500-1000㎏,花生麸10㎏,腐熟牛猪栏粪750-1000㎏,复合肥10-15㎏,第三次在7月中下旬大量施肥,亩施青草肥1000-1500㎏,腐熟牛猪栏粪1500-2000㎏,花生麸30㎏,复合肥10-15㎏。从移栽到夏至前追施稀薄人粪尿3-4次。
水分管理:移栽至5月份苗期需水量不大,保持土壤湿润,6月份至9月份叶片大量生长和球茎开始膨大时期需要大量水份,需经常灌水,一般视天气、土壤干湿情况隔2-3天灌水一次,土壤充分吸水后排干水,也可在畦沟保持半沟水。但不能长期保持满沟水状态,否则易引起软腐病和疫病。而立冬至收获前为方便收挖则排干田水。
4培土
香芋球茎是向上生长的,所以在香芋的整个生长期中要求多次培土,培土的作用首先是可以促进球茎发生不定根,提高养分的吸收和抗旱能力,其次培土能够抑制侧芽萌发,有利于养分集中供给球茎发育膨大,提高产量。培土结合施肥进行2-3次,每一次移栽后浅覆土2-3㎝,第二次4月下旬至月上旬结合每一次追肥中耕培土4-5㎝,第三次7月中下旬结合大量追肥进行大培土,培土厚达16-20㎝,同时起成高畦,畦宽1.0m,畦高50㎝,沟宽30㎝。
5割叶
球茎的形成和膨大依赖于贮藏物质的积累,因此球茎的形成与叶片生长有密切关系,要获得高产必须在植物生长前期有较大的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中后期保持和延长叶片不衰败,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为球茎的形成和膨大提供更多养分。但是按照芋头的生物学特性,球茎每伸长一节,就生长一个叶片,因此随着球茎的生长,在芋头生长中后期易形成叶生长过旺,特别是生长后期,由于老叶逐渐衰老,对养分的消耗大于积累,同时又影响新叶叶面积的扩大,因此叶面积过多反而对产量有影响。另外由于槟榔芋以收获母芋为主,而子芋是由母芋中下部节位的腋芽萌发而产生的,在芋头生长中后期通过割去在中下部着生的老叶,能够抑制母芋中下部节位的腋芽活动,控制过多的子芋发生,以利于母芋的向上生长膨大。因此适当的割叶是香芋优质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6-10月根据叶片生长情况适当割去中下部老叶,保持4-6片茎秆粗壮、叶面积大的大叶,就可能获得较高产量。
6及时切除子芋
当香芋长到8-10片叶时开始发生子芋,为减少养分消耗,利于母芋的膨大,子芋一叶一心时,用小刀或小铁铲将子芋割除生长点,注意不要割伤母芋。
7病虫害防治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使用禁用农药,以确保香芋质量安全。
芋疫病 :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柄叶片,在6-8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多湿或时晴时雨,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偏施氮肥容易发生。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前5月下旬开始用药,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大生,分别加疫霜灵、安克、烯酰吗啡、霉多克等交替使用,7-10天喷一次,直至发病高峰结束。
炭咀病、污斑病:均为真菌性病害,在6-10月发病高峰期,发现病叶,可用瑞毒霉锰锌、疫霜灵、安克、霉多克等交替使用,7-10天喷一次,直至发病高峰结束。
软腐病:软腐病为细菌性病害,为害地下茎及叶柄基部,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靠土壤中的病株残体越冬,所以香芋栽培忌连作,应提倡水旱轮作,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以预防为主。药物防治:软腐病在种植前用消菌灵或农用链霉素进行种苗消毒。生长期防治方法: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和未腐熟的农家肥,防治地下害虫。发现病株及时拨出带走,同时在病穴周围撒施石灰。药剂防治:可用农用链霉素、地菌灵、克菌清灌根,施用时间可在施肥前、培土后、割子芋后各施一次。
斜纹夜蛾:该虫世代重叠发生,成虫有趋光性,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三龄前幼虫以群集为害为主,大龄幼虫傍晚或阴天出来为害,应掌握在三龄前傍晚时用药。可用BT(苏云金杆菌)与锐劲特或乐斯本混用喷杀。
地下害虫:结合两次施重肥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施入土中,或用乐斯本、敌百虫灌根进行防治。
蚜虫:掌握在芋蚜点片发生时喷药防治,可用蚍虫啉类农药、乐果进行防治。
收挖
张溪香芋一般在11月芋叶变黄后开始收挖,收挖时用一头尖的木棒或铁棒插入土中小心将整株芋头撬出,要注意避免损伤芋头外皮,影响产品的贮藏和价格。为了延长供应期,可留在田中分批收挖,一直收挖到春节前。
五、香芋高密度栽培模式生产技术要点
一、备种催芽
选择无病虫霉变,主芽饱满的芋籽做种,每公斤20-30个,每亩用种75-100公斤,于种植前20-25天进行催芽,催芽前应进行种芋消毒防虫,用70%链霉素一包加蚍虫啉一包兑水10公斤浸种30分钟,催芽:选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芽床,每平方米芽床排种5公斤,上覆土一寸,用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促进发芽。
二、选地整地,施足基肥
芋田要求选用土壤深厚、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头年未种过芋头的田块。芋田要求在年前深耕晒冬,深度达30-50厘米,多次犁耙使土壤疏松透气。整地采用宽垄双行高畦种植,垄宽1.1-1.2米,沟宽0.6-0.8米,沟深30厘米,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用沤熟猪栏粪1500公斤或腐熟鸡粪500公斤,辛硫磷颗粒剂5包,混合施于种植行中间,硫酸钾复合肥10公斤,壮秧剂10包混施于两株之间。
三、适时种植,合理密植
催芽后,当芽头似鸡嘴,根长近米粒长时最适合种植,一般于春分前种完,最迟不能超过清明,种植株距30-40厘米,每亩种1500-2500株,按种芋大小分开排种,倾斜倒种45゜(芽朝下),用火土灰或草皮泥盖种覆泥,种后淋水保持土壤湿润,并用芽前除草剂喷施全田。
四、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香芋种下后,选用透明地膜每亩7-8公斤覆盖,要求垄面平整,泥土细碎,膜边四周沿着畦边用泥土压实。地膜覆盖后应注意检查,发现芽长出地面后,应及时破膜,膜口宽20厘米,并用泥土进行压实,发现缺苗的应及时补上,这样覆盖可持续到5月底6月初施重肥时再揭开。
五、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1、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前期可适当施稀薄沼气水或麸粪水2-3次,每次每亩淋施500-1000公斤,粪水中可加入适量硫酸钾钾肥,等香芋长至6月初开始膨大时,每亩用腐熟猪粪1500公斤或鸡粪500公斤、生物有机肥5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硫酸钾15公斤、辛硫磷颗粒剂5包,均匀混合施用于垄边覆土。至7月中旬大暑前,每亩施腐熟(堆沤两个月以上)花生麸50公斤、生物有机肥5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硫酸钾15公斤混合均匀施于畦面上,浅培土盖肥,施肥前应扯除田间及四周杂草。8月份以后不再施肥。
2、科学管水 在施肥揭膜前,应保持垄面湿润,雨天要排除垄沟积水,晴天干旱,要灌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高峰期(6-8月),晴天垄沟要保持10厘米至半沟水,雨天要排除垄沟积水,防止水淹畦面,收获前20天停止灌水。
六、及时切除子芋
当香芋长到8-10片叶时开始发生子芋,为减少养分消耗,利于母芋的膨大,子芋一叶一心时,用小刀或小铁铲将子芋割除生长点,注意不要割伤母芋。
七、病虫害防治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使用禁用农药,以确保香芋质量安全。
1、主要病害
(1)芋疫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柄叶片,在6-8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多湿或时晴时雨,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偏施氮肥容易发生。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前5月下旬开始用药,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大生,分别加疫霜灵、安克、烯酰吗啡、霉多克等交替使用,7-10天喷一次,直至发病高峰结束。
(2)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为害地下茎及叶柄基部,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防治方法: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和未腐熟的农家肥,防治地下害虫。发现病株及时拨出带走,同时在病穴周围撒施石灰。药剂防治:可用农用链霉素、地菌灵、克菌清灌根,施用时间可在施肥前、培土后、割子芋后各施一次。
2、主要虫害
(1)斜纹夜蛾该虫世代重叠发生,成虫有趋光性,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三龄前幼虫以群集为害为主,大龄幼虫傍晚或阴天出来为害,应掌握在三龄前傍晚时用药。可用BT(苏云金杆菌)与锐劲特或乐斯本混用喷杀。
(2)地下害虫结合两次施重肥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施入土中,或用乐斯本、敌百虫灌根进行防治。
(3)蚜虫掌握在芋蚜点片发生时喷药防治,可用蚍虫啉类农药、乐果进行防治。
北乡马蹄的生产技术规范
(一)品种
当地优良马蹄种。
(二)立地条件
海拔80~220米,应选择阳光充足,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质地为沙壤土,pH6.0至7.5,耕作层深度20~26cm,有机质含量≥3%,无污染的地方。轮作。
(三)栽培技术
1、选种。选取外形端正、无破损、球茎饱满、芽头粗壮、单果重≥15g的球茎作种。
2、育苗。育苗时间为6月上旬。育苗方法:把球茎按间隔4~5cm插排播种,种芽向上。
3、种植。种植时间为7月下旬。种植密度每公顷35000~45000株,行距50cm,株距50cm。
4、施肥。有机肥为主,追肥为辅。每公顷施肥≥3000kg。
5、水分管理。从移苗到球茎成熟,都不能断水。分蘖分株期水层深6~10cm;结球期水层深3~6cm;球茎膨大期,水层深至8~10cm;球茎成熟后可排去田中积水。
6、割苗。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割苗,种可适当推迟割苗或不割。
(四)采收与贮藏
1、采收:12月上旬至翌年1月底。
2、贮藏:以干净的细沙贮藏,温度为7℃~10℃,相对湿度为80%~90%,贮存期3~10个月。
第三篇:优质稻稻米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有限公司
20**高档优质稻稻米基地生产总结
市、县科技特派员
**** ****
市、县委和政府为了加快推进**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农业产业化建设,20**年元月市县组织部门选派我们进驻*******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一年来,我们在水稻生产上着重帮助公司建立了三个(**、**、***)绿色食品高档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面积共计是3万亩,其中早稻1万亩,晚稻2万亩,采取的模式是“市场+基地(农民)+科技+企业”的链式联动模式运作,由公司派人专门从事优质稻米的产业化经营,20**年“****”收购高档优质稻达1.4万吨,产值近5000万元,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现将绿色食品高档优质稻发展作法汇报如下:
一、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公司发展水稻优质生产。水稻生产是**的优势产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技术 1 先进,又是传统产业。稻米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主食,市场容量巨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农产品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是安全、优质。为了适应这一时势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我们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了自身具有的农业技术优势,研究、筛选、推广优质稻,实行保优栽培,公司进行精制加工,即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引导农民种植什么,公司生产什么,良性互动方式运作。一年来,帮助公司生产高档优质稻谷1.4万吨,精制加工销售的高档优质稻米“***”4000多吨,农民种植效益有了保证,人们消费要求得到了改善,为高档优质稻米的发展和生产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二、以科技作为支撑,树品牌、创名品,帮助公司发展优质稻米产业。
树立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济行为、市场行为,是经济效益和自我保护实现的法律行为,品牌也是创名品的基础。为了引导消费者选择“***”优质稻米,使“****”在消费者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20**年,国家商 2 标局对“**”进行注册登记,从而使“**”有了知名品牌,而且实行承诺服务。
为了进一步帮助提高“***”稻米的科技含量,使公司主动出击,抢占“至高点”。
1、引进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绿色食品,帮助公司选择山青水秀、环境优雅的,无污染的**、**、***等乡镇作基地,严格用水、用肥、用药管理和采取保优栽培和绿色食品生产种植规程、技术,生产优质稻谷。
2、扣紧技术环节,优质稻品种≠优质稻谷≠优质稻米,但前者是基础,如何做到不矛盾,三者统一呢?首先是筛选优质稻品种(组合),我们帮助公司早晚稻筛选了4个品种,早稻、两优287、晚稻、衡晚籼3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1号,为公司优质稻米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根据品种特性和相应生产条件,分为一地一品、组织生产、集中收购、分品种专仓贮藏。在大面积推广保优栽培新技术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完备的农技部门技术推广网络,与当地农技部门密切合作,3 让利承包技术服务,公司按每吨60元的价格给予基地农技部门技术服务报酬,使优质稻产业开发得到技术的全方位和全程支撑。
3、标准科学化管理,市场同是优质稻米开发的起点和归宿,为了保证“***”稻米善始善终,经久不衰,公司在“QS认证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标准,强化规范公司行为和科学管理制度,促进优质稻的发展。
一、以农民为基础,维护农民利益,帮助公司促进优质稻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在基地、在农户,特别是对企业的规模发展和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失去农户、基地,企业就会失去生存条件。如何调动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关键就是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今年公司在基地上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订单落实到户,消除疑虑,让农民放心,明确生产利益,使农民吃下定心丸。
2、服务做到三统:提供可靠保障。统一优价供种、供肥、4 供药;统一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统一优质优价收购。
3、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进行适当奖励,培养农民跟企业走的意识,增强“市场”调控功能。
通过技术挖潜,增收节支和产品优质优价收购,农民每种一亩绿色食品高档优质稻,可节支增收200多元,农民的增收促进了来年优质稻,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公司优质稻原料也有了可靠保证。
20**年12月15日
第四篇:刺五加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刺五加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项目提要
1.1项目名称:****县****1200亩刺五加生产基地建设 1.2建设性质:新建
1.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1.3.1项目建设单位:****县林业局 1.3.2法人代表 :**** ****场长 1.3.3所有制形式:国有
1.4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4.1建设地点:基地位于****—白山公路东北、****施业区36林班1、6、14小班和37林班1、3小班内。
1.4.2建设规模:利用种子繁育实生苗2公顷;利用及茎叶无性繁殖育苗2公顷;购苗栽植刺五加枝干生产基地76公顷。达设计能力期年产剌五加苗150万株,剌五加枝干1140吨;嫩芽114吨。
1.4.3建设期限:3年。
1.4.4建设内容:整地82公顷,有效利用面积达80公顷,其中:4公顷进行细致整地进行苗木繁育,76公顷普通整地用于刺五加枝干、嫩芽生产基地。1.5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 依托单位参加人员:
1.6项目总投资 1.6.1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30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3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8.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100.9万元。1.6.2资金构成
总投资304.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2.2万元,流动资金投资232.7万元。1.7资金筹措
申请农发无偿资金200万元;企业自筹104.9万元。1.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设计能力期)1.8.1年产量
1.8.1.1苗木:150万株;
1.8.1.2剌五加枝干:1140吨; 1.8.1.3嫩芽:114吨
1.8.2年销售收入:257.4万元; 1.8.3年总成本:85.6万元; 1.8.4年利润总额:171.8万元;
1.8.5年税金:56.7万元(销售税取消,税金仅为所得税); 1.8.6年税后利润:115.1万元; 1.8.7投资利润率:37.8%; 1.8.8投资利税率:56.3%; 1.8.9投资回收期:4.4年。2项目建设书编写依据 2.1《****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纲要》; 2.2《****县特产业发展规划》;
2.3《****县林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 2.4《****现有可用于经济林营造土地面积统计调查报告》; 2.5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等。3综合评价论证结论 3.1综合评价
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备实施的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管理条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项目带动了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利于生态建设,环保部门同意上马。3.2论证结论
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保护现有野生资源,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同时可解决医药工业对五加原料及人们对刺五加嫩叶幼芽的需求,利于环保,项目可行。4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拟通过申请国家农发资金职工集资等途径解决。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
****县位于长白山林区,分布 着多种名贵的野生中药材。剌五加由于含有五加皂甙及医药工业所需的多种物质,在中药材中占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刺五加产品在医疗保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对剌五加的采集强度日益加大,刺五加的野生资源被严重破坏。目前,人工栽培的刺五加还没有形成规模,其产品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人力、物力对剌五加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并建立人工繁育生产基地具有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2项目区农(林)产业化发展现状
项目区曾是森林生态十分优越的林区,八十年代以前以木材生产以为主。由于管护不力、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森林资源的急剧下降,林地内已无可采资源,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走以副养林、以副兴林的新型产业化道路。进入九十年代,该企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人参和中小药材为主,并注重经济林、生态林的培育。同时也开展了对刺五加的栽培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栽培经验和管理经验。现已栽植刺五加200亩,年生产药用枝干40吨,食用嫩芽10吨,前景看好。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该项目建设的意义之一就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减轻社会的压力;二是基地建成达产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超过千吨的入药枝干,缓解市场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野生剌五加资源的破坏;第三是使林间空地、林缘空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林地资源的利用率;第四是带动提高群众造林积极性,使荒山荒地得到绿化、森林覆被率得以提高;第五是增加了项目区企业和职工、农民的收入。第三章
建设条件
1项目区概况
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长白山区,地理座标为东经126°30′—127°16′;北纬42°08′—42°51′。项目区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处,施业区总面积10925公顷。1.2自然资源状况
项目单位位于****县东北部,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750mm,年平均气温2.5℃,无霜期≥110天,年有效积温2200℃。该单位施业区总面积1092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9482公顷,大部分为天然林,是刺五加的天然分布区。
该单位既有完整的森林生态区和丰富 的矿泉水资源,又有经过细致开垦的参后未成林造林地及土层深厚的宜林空地,土壤以森林暗棕壤为主,石砾含量低,有利于林木的速生丰产。由于受水平地带性自然因素和地质、历史条件的影响,植被呈典型的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垂直分布的生态序列特点。500—1200米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县区70%以上的土地被高大乔木群所覆盖,有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及红松、云杉等30多个主要树种。有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杨桦林、柞树林、水胡林、杂木林、矮林等几个类型。由于水热条件优越,森林生长茂密,林分生长稳定,天然更新能力强。1.3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隶属于****县林业局,集人参生产、营林生产与一体,有多年的林木育苗和营林生产管理经验。近几年,多名林业和特产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更加强了该单位的技术力量。
近年来,由于我县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项目区内的交通、通讯网络已基本形成,水、电供应充足。经济发展软环境治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社会投资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1.4项目相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与本项目相关联的产业有:植树造林、苗木培育和食品加工业。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基本国策。****在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营造、天然林保护等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在造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被蚕食林地已完成造林,但仍有一定量的参后地和林间空地、林缘空地未完成造林。本项目将利用这些土地营造刺五加经济林,并以此做为刺五加原料(枝、干)的生产基地。刺五加苗木培育在****县已经起步,职工和农民掌握此项技术,因此刺五加苗木的培育有一定的基础。本项目上马后,当地林业生产经营方式及产品结构将得到合理的调整,社会的就业门路拓宽,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1.5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
经过调查分析,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该林场施业区36、37两个林班内。选择这样的地点做项目地址,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的:一是该区利于物资集散,且不会打扰居民生活;二是该区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通讯、水、电以及劳动力供应条件优越;三是距项目承担单位的办公地点较近,便 于协调工作。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1有当地政府及当地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 2.2有较充足的种源;
2.3有充足的土地可做项目生产基地; 2.4有先进的技术做保证;
2.5有保护现有刺五加野生资源的基础;
2.6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
3主要障碍及解决方案
目前,主要障碍 是资金不足,可通过申请国家农发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职工集资等办法解决。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建设单位概况
1.1产品类型及主营业务
项目单位自建场以来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木材生产为主,人参生产为辅,年采伐量约为7000立方米,木材产值年约200万元左右,人参产值年约75万元左右。年更新造林面积40余公顷。现产品主要以人参及其他中小药材为主。1.2管理模式
2003年以来,该企业采取股份制管理模式经营,即职工(或社会人员)以现金或劳动力集资入股、林场以土地和管理入股方式发展人参和中草药材。1.3人员结构
项目单位现设有办公室,在册职工294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5人,内退16人,山林管护经营承包人员99人,其他227人。参与本项目开发的人员共120人。2研发能力
该企业现有中级以上技术人员12人,高级技工10人,高级管理人员3人,有约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为项目的技术依托,有专门从事刺五加研究的专家、教授担任技术方案策划与指导,因而项目的研发能力较强。3企业财务现状 截止至2004年末,该企业盈利2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0.5%,可得到国家农发资金的扶持,也可得到当地银行贷款支持。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市场分析
1.1产品需求量分析
目前,由于国内尚无具规模的刺五加繁育及刺五加产品(枝、干及嫩芽)生产基地,国内医药市场上的原料刺五加95%以上来源于野生资源,致使东北、长白山林区野生剌五加资源迅速减少。目前国内对原料刺五加需求量超 过1000吨,对苗木需求量达500万株,食用嫩芽也在500吨以上,大量的市场需求会继续给 原本较少的天然剌五加资源增加巨大的压力。为了从根本上控制人们对剌五加天然资源的破坏,使野生资源有效快速更新,并满足市场对剌五加原料的大量需求,进行刺五加种苗培育及剌五加经济林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项目产品具备优良品质,市场需求量会逐年增加,前景广阔。1.2产品市场预测
项目主要产品是剌五加苗木和原料刺五加(根、茎、芽、叶均可入药或直接食用)及食用嫩芽,由于刺五加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而且具有食用保健价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之一,因此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就其药用价值而言,刺五加所含五加皂甙具有护肤养颜、保护心、脑及肝脏,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制药厂家到林区收购刺 五加枝干及树根,从而导致了刺五加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及破坏,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市场对刺五加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加大。
如果采其嫩芽加工成保鲜制品,其效益还会提高。由于该品种具有一次性投入,多年收益的特点,因此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1.3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由于刺五加具有与人参相似的医疗保健功能,而价格远远低于人参,所以人们对刺五加苗木和其产品(枝、干、嫩芽)的需求会大于人参。另外,由于本项目实行GAP管理,其产品的品位和市场表现与野生产品无异,因而具较强竞争力。2产品生产及销售方案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及项目单位土地、人力、资金等情况确定产品的生产规模。设计到项目达产期,年可产剌五加苗木150万株,原料刺五加(枝、干)1140吨,嫩芽114吨。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分析,产品可全部实现销售。3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 3.1苗木销售
实施定单计划生产销售。3.2原料刺五加及嫩芽销售
3.2.1原料刺五加销往安国药材市场;
3.2.2嫩芽直接销给当地天源绿色山野菜保鲜加工厂。4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4.1企业需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培训自己的高素质的销售队伍,负责产品的销售及市场信息的收集;
4.2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打开国际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任务和规模 1.1建设任务
1.1.1建设供生产所需的温室大棚、看护房、车库和灌溉所需塘坝及设备; 1.1.2对育苗用地及造林用地进行清理整地,并进行育苗和造林; 1.1.3研究提高产品产量、质量的生产新技术; 1.1.4产品采收; 1.1.5产品销售;
1.1.6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担任本项目的技术顾问团成员,对负责本项目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及技术培训。1.2建设规模
建设总面积1200亩,其中: 1.2.1营造剌五加经济林1140亩(每年570亩,两年完成),达产年年产剌五加枝干1140吨,嫩芽114吨;
1.2.2建设剌五加苗木生产基地60亩,分两年完成建设,达产年年可产刺五加苗木150万株。2项目规划布局
该项目育苗基地确定在****林场49林班参后地内,经济林基地设在施业区48林班内。此种规划布局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2.1两块地均是刚起完参的新地,可节省整地费用;
2.2该地区地势平坦,相对集中,且距河流较近,便于灌溉及田间管理等项作业; 2.3该地区是剌五加的自然分布区,有利于提高苗木的适应性;
2.4该地区有一定规模的剌五加育苗基地,部分基础设施可直接使用。3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3.1本项目的产品之一——刺五加苗木,无性繁殖采用北京李长潇高效植物快繁技术生产,种子繁殖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提供的大田繁育技术,其主要工艺过程如下: 3.1.1快繁:
种条采集
制芽
药物处理
整地
土壤处理
种芽着床(扦插)
催根、芽
炼苗
起苗 贮藏 3.1.2有性繁殖
采种
制种
种子处理
整地
播种
田间
管理
起苗
3.2刺五加造林工艺过程
该过程比普通造林多采取了速生丰产措施,即在造林过程中,除细致整地外,还进行施肥(每次采集后都进行此过程),灌水。其工艺过程如图显示如下:
整地
施肥
植苗
灌水
抚育
枝干嫩芽
采收
施肥
4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4.1建设标准
4.1.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看护房设计为土木结构;车库设计为框架结构,单层;育苗用温室大棚建设标准参见《墙体(砖体)结构温室大棚造价明细表》。4.1.2产品标准
执行即定企业标准。4.1.3造林技术标准
基本过程执行吉林省速生丰产林技术操作规程(DB),并参照《刺五加栽培技术》(附后)进行。
4.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4.2.1该项目已完成了资源调查、设备考察、技术考察与合作、市场调查和经营方案制定; 4.2.2基本建设。于2007年10月前筹措资金到位,着手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和育苗原材料收集(购),年末前完成土建工程建设,并完成育苗基地和经济林建设的整地工作; 4.2.3造林。于2007年5月中旬前完成570亩刺五加造林工作,当年对经济林进行3次抚育,次年完成另外570亩刺五加造林工作并进行当年3次抚育,第三年进行采收(当年采570亩,第四年采收1140亩,采收后采取施肥除草等丰产措施); 4.2.4育苗。于2007年5月末前完成30亩育苗基地的建设(扦插)工作并着手育苗,于2008年完成另30亩育苗基地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三年苗木出圃。3.3项目进展图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措筹 1投资估算依据
1.1当地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 1.2当地土地征用费用标准; 1.3运输实际费用; 1.4当地税收政策及有关财务规定; 1.5其它相关材料。2项目总投资
总投资304.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2.2万元,占总投资的23.7%;流动资金投资232.7万元,占总投资的76.3%。3资金筹措
3.1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36.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41.0万元); 3.2地方配套资金68.0万元; 3.3项目单位自筹100.9万元。4资金安排
4.1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72.2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12.8万元,设备购置27.0万元,科技投入15.0万元,建设期利息13.4万元,预备费用4.0万元; 4.1.1建设工程投资及构成
建筑工程总投资12.8万元,建设看护房240平方米,库房100平方米,灌溉用塘坝一座。4.1.2设备投资及构成
设备总投资27.0万元,购置耙机及附属设备一套,电力设备一套以及架设育苗基地灌溉所需输水管道。
序号
名称
数量
单价
金额
看护房
240平方米
200.00
4.8
库房
100平方米
400.00
4.0
塘坝
1座
4000.000
4.0
道路
600延长米
50.00
3.0
合计
12.8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数量
单价
金额
耙机
BBX—10
15.0
15.0
电机及线路
DFW1—12
10.0
3
输水管道
2.0
合计
27.0
4.2流动资金构成
流动资金总投资232.7万元,由原材料投资、燃料动力投资、工人工资及福利等费用构成。4.3无偿资金200万元 4.3.1科技投入15.0万元 4.3.1.1技术引进 10.0万元 4.3.1.2人员培训 5.0万元 4.3.2基础性投资26.0万元
4.3.2.1电:配电盘、电机、输电线路
6.0万元
4.3.2..2耙机及设备:
15.0万元 4.3.2.3灌溉设施:
5.0万元 4.3.3其它:159万元 4资金使用和管理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的规定,对项目资金单独设立帐目,独立核算,必须做到专款专用,避免挪用、滥用;要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保证项目资金使用合理.序号
项目
具体内容
金额
科技投入
1.1
技术引进
苗木繁育专利技术引进
1.2
人员培训
技术人员聘请等
基础性投资
2.1
电力
配电、线路等
2.2
耙机及设备
耙机等
2.3
灌溉设施
塘坝、输水管道
其它
基础设施建设
159
合计
200
第八章
财务评价 1财务评价依据
财务评价的依据除国家规定的税收标准外,地方优惠政策及同行业管理费用标准也是重要参考依据。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内销(即满足地方工业需求)部分按定单价执行,并参考外销(市场)价格做适当调整。申请银行贷款利率按5.6%计,贴现率按12%计,计算期为10年。2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2.1销售收入:第三年为166.2万元;第四年达设计生产能力,届时为257.4万元; 2.2销售税金及附加:现已取消。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3.1刺五加苗木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直接生产成本,只计算原材料费、燃料动力费、工人工资及福利费,其中:原材料费中实生苗和快繁苗单位成本取两者平均值计。每亩直接生产成本1537.0元。枝干、嫩芽生产所需刺五加林营造单位成本,除计算造林费用外,还计算枝干嫩芽采收费用,每亩直接生产成本为1570.5元。3.2总成本估算
项目的总成本除直接生产成本外,还计算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付及其他费用。达产年项目总成本91.5万元,育苗子项的总成本为30.2万元,枝干嫩芽生产子项目总成本为61.3万元。
3.3经营成本
经营成本是从总成本中减去折旧费、摊销费、利息支付后的成本为84.3万元。育苗子项目经营成本是28.4万元;枝干生产子项目的经营成本为55.9万元。4财务效益分析 4.1盈利能力分析
4.1.1投资利润率:37.8%; 4.1.2静态投资回收期:4.4年;
4.1.3财务内部收益率:32.9%(所得税后);4.1.4财务净现值(i=12%):887.8万元(所得税后).4.2清偿能力分析
4.2.1资产负债率:60%; 4.2.2银行贷款偿还期:4年。5不确定性分析 5.1盈亏平衡分析
5.1.1盈亏平衡能力利用率= ×100%
= ×100%
=14.1% 5.1.2作图显示如下: 5.2项目敏感性分析 5.2.1项目敏感性分析
项目敏感性分析是指项目投资、成本、价格、产(销0量分别变化时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见表)。分析采用全计算期平均数进行。
从表中可以看出,四因素对投资收益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价格>产(销)量>投资>成本,但影响的幅度均很小(-0.7%—0.6%),均可通过工作消除负影响。说明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极强。5.2.2敏感性分析图
6财务评价结论 通过计算,项目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标准,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项目可行。
第九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 增收效果评价 1农业产业化经营
1.1项目的实施能明显起到调整农业产结构的作用,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1.2促进****县(乃至长白山区)刺五加生产形成产业化。
1.3项目可辐射到全县各乡镇,可直接带动项目区农户240户,户年均收入近万元,解决数百名下岗职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农民增收
本项目直接参与和直接带动的农户240户以上,每户按种植5亩刺五加计算,户均人口4人计算,则达设计能力期,户年均增加收入近万元,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3其它社会影响 由于项目的实施,农民及下岗职工从刺五加生产中得到实惠,大大降低了对森林及其它生态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了生态压力,使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使我们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从另一方面看,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大大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
本项目是一项生态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植树造林1140亩,育苗60亩,在育苗过程中不使用高残农药。整个过程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反而提高了森林覆被率。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在育苗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型农药,以避免环境污染。在枝干嫩芽生产过程中,一般不使用农药,由于造林1140亩,无需采用特殊治理措施。3环保部门意见
经环保部门评估论证,项目可行,同意实施。
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组织管理机构:
1.1法人代表:**** ****场长
工程师 1.2技术负责人:**** ****副场长
工程师 1.3经济负责人:*** ****会计
会计师 2项目经营管理模式
本项目以****为基础成立股份公司,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为技术依托,负责项目的提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的筹措、技术管理和安排项目的生产和产品的销售。项目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必须集资入股构成项目自筹资金,并以此增强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上级扶持资金由公司统一发放,统一提取管理费用并组织还款及利润分配。3经营管理措施
3.1工程管理:实行招标施工;
3.2生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执行效益工资制度; 3.3财务管理:严格按公司财务制度规范管理; 3.4销售管理:定单(或网络)销售。4技术培训
定期对技术人员(包括高级技工)进行培训,每年四次,技术人员须持证上岗。5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劳动保护按国家规定进行发放,由公司统一定做保护服装、安全器具等。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全员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可行性研究结论
通过前十一章的研究分析,证明项目实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及群众的大力支持,具备实施的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可解决大量下岗职工就业,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项目可行。2问题与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建议国家及合作伙伴踊跃投资,使项目早日投产见效。
第五篇: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有机食品系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加入WTO后农产品面临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限制,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受到政府、消费者和贸易公司的广泛重视。要进行有机食品开发,建设有机生产基地,首先要了解有机农业的准确内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充分概括了有机农业的内涵与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够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将当地土壤肥力作为成功生产的关键。通过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使农业和环境各方面质量都最完善的目标。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和药品而极大地减少外部物质投入,相反它利用强有力的自然规律来增加农业产量和抗病能力。IFOAM强调和支持发展地方和地区水平的自我支持系统,强调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具体实施。从此定义可知,进行有机生产要有强烈的自然观,即尊 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秩序相和谐;另外还要有很强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时刻注意在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质量;最终的目标是要达到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良性发展。只有理解了有机农业的真实意义和目标,具备了有机的意识,基地才能建设好。1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有机农业以拒绝使用人工合成的农用化学品而著称,但20世纪20~40年代德国的著名哲学家Steiner提出生物动力农业,英国的Howard和Balfour提出有机农业概念时,首先是从健康的角度来提倡的,强调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循环使用养分来培育土壤肥力和生命力,使作物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健康地生长,从而生产健康的产品。他们不是简单地看待人类疾病和导致疾病的原因,而是努力从整个生态系统探索健康的根源。Balfour发表了对健康的著名的论述,即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只有土壤健康才能获得人类的健康,即 “健康的土壤→健康的作物→健康的动物→人类的健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免受发生“失调综合症”、处理胁迫的状态和满足持续生产农产品的能力,它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条件下才有可能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土壤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强调预防性的措施和方法。因此,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指导,循环使用 系统中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科学合理地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种植绿肥,实行作物轮作和多样性种植,以培育健康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土壤,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生产出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强调充分发挥系统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作为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基础。这种理念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与研究的生态防治理论相吻合。生态防治可定义为: 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选择任何种类的单一或组合措施,不断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安全、健康、高效、低耗、稳定、持续,同时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生态防治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整体效能、系统健康和持续控制。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生态防治理论是病虫防治的基础,要充分采取农 艺措施(耕作、抗性品种、轮作、间作套种、地面覆盖、肥水管理、清洁田园等),辅之于恰当的生物防治(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释放天敌益虫、B.t等微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等)、物理防治(灯光诱杀、防虫网、调节温湿度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对茶园、果园的研究结果证明,生态防治具有良好的病虫防治效果。
有机农业以“与自然秩序相和谐”为指导原则,要求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植物、动物与景观的自然能力,在有机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尊重动 物的天然习性,善待动物,给予动物一定的福利条件,禁止过分集约化的动物养殖方法。这种观念就是生态道德、环境伦理的体现,承认自然物有其自身固有的权利与价值,否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的传统世界观。基于此,要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者要具备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的思想意识,在生产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物的尊重与保护。生态道德观是有机农业生产者能否理解透彻有机农业原理和有机认证标准,行动上能否自觉地按照这些原理与标准去执行的前提条件。2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根据近年来指导有机生产基地建设的经验,要建设好一个有机生产基地,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 是标准化与科学化相结合。有机生产标准化是指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机认证标准和认证要求进行操作。有机农业除了有一定的原理外,还有详细 的标准规定什么行为与方法或物质是允许的,什么是限制的,什么又是禁止的,并且有专门的认证机构按照有机生产标准对基地进行检查认证,如果违背了标准,基 地就不能通过认证机构的认证,它生产的产品也不能以有机产品出售。而科学化是指在遵守标准的基础上应更深层次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如生态农 业技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对基地进行规划与设计,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以至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有机生产基地强调标准化多,而科学性体现不足,多数基地只是进行单一的替代式的生产,除了不使用农药、化肥外,与常规农业没有多大差别。在经济效益方面,对产品价格过分依赖,一旦没有获得较好的价格,没有进入有机食品市场,则效益普遍不高,从而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为了做到标准化或者说对标准的理解不透彻,禁锢了很多人的思想,只是被动地严守标准,而非本质上的理解,对有机农业始终没有正确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不用农药与化肥的界面上,并且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有机农业。
二是生产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有机农业作为安全、优质、健康的环保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产品价格也普遍高于常规的30-50%,甚至翻几倍,但高价格的实现要以市场接受为前提。因此,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市场开拓问题,这正是很多生产基地面临的难题。目前,有机生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些贸易公司或龙头企业有有机食品的出口订单,再组织农户或农场进行生产,二是政府鼓励农民或农场先进行有机生产转换,再寻找市场。前者不存在眼前的市场问题,也是很多生产基地所期待的生产组织方式,后者则经常具有盲目性。因此,有机生产基地建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市场意识,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前景,做好产品的营销策划(如选择出口、主供国内大都市市场或基地周边市场、直销或家庭配送等方式),否则很容易遭受挫败。
三是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是各种可持续农业方式的共同目标。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要有实现三大效益的主观意识。环境效益,包括对基地的绿化美化、建造丰富多彩的田园景观,保护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对土地的保护,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减少裸地,避免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等,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消费者愿意花高价购买有机食品以激励农民从事有机生产的原因之一;经济效益是有机生产极为重要的目标,一方面要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再 生、多层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基地的整体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较高的价格回报来实现高的经济效益,高价格是有机农业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社会效益包括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社会公正性等。三大效益 中,经济效益是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力因素,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又是经济效益的基础,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机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基地的宣传,有意识地实现三大效益,并使它们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3 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方法
有机农业生产在标准、技术、管理诸方面都区别于常规农业,基地建设要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选择理想基地。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故原则上所有能进行常规农业生产的地方都可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强调转换期,通过生产管理方 式的转换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降低土壤的农残含量,而非强求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清洁的、偏远的生产环境。因此,有机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要求就是常规农 业生产的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这样,在选择基地时,只要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检测灌溉用水和田块土壤质量(尤其是怀疑水、土受到污染时),水质要达到相应种植作物的水质标准,土壤至少要达到二级标准即可。在周围存在潜在的大气污染源的情况下,要按照《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9137-88》对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对于水产养殖,水质要求比较高,要按照《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进行养殖水面的水质检测。
选择的基地,田块要相对集中连片,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对基地产生的潜在的影响,要远离明显的污染源如化工厂、水泥厂、石灰厂、矿厂、交通要道等,也要尽量减少相邻常规地块对有机地块的影响,如水的流入和施用农用化学品对有机地块的影响等,设立明显的缓冲隔离带(根据美国OCIA认证标准的规定,需要建立8m宽的缓冲带)。另外对于基地的农田基本建设状况,产品特色,劳动力资源,农民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情况也要加以考虑。选择产品知名度高,农民生产技术强,文化教育良好的地区作为有机生产基地,有机转换可顺利进行,并实现产品的有机与优质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野生植物的有机农业开发,基地必须选择在近三年内没有受到任何禁用物质污染的区域和非生态敏感的区域。
二是进行科学规划。有 机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因此对选择好的基地或决定转换的基地,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规划 整体设计上要以生态工程的原理为指导,参照我国生态农业中成功的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规划设计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环境条件的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系统;在具 体细节上要决定基地的主要种植作物,品种选择,作物轮作计划,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措施,基地生态保护与景观建设,基地将采取的管理与运作形式如公司加 农户、公司反租倒包农民土地、公司租赁经营、农民以专业协会或合作社的形式组织生产等,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如组织领导、技术资金保障,产品的营销方案等都 要全面策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有机生产的目标,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保障有机生产的成功进行。三是重视人员培训。有机农业是对现代常规农业的挑战,是一种劳动、知识与技术集约型的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牵涉的技术面更广,因此使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了解并掌握有 机农业的生产原理与生产技术、掌握有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与方法是有机农业成功开发的关键。因此必须由有机农业专家和生态工程专家以及相应种植、养殖 领域的专家在基地召集与有机农业生产、加工相关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进行包括标准、技术、管理、销售在内的全方位的培训。只有当生产者确实具备了有机生产 和生态工程的意识,消除了对有机农业的误解,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后,基地建设才能顺利进行。经验表明,有机生产的成功转换,首先在于生产者的意识与思想观 念的转换,当他们能够摆脱常规生产的思路,用有机农业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来指导生产行为时,有机农业转换就离成功不远。因此,有机基地建设一定要重视对生产 者的培训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是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良好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是有机认证对生产基地的基本要求。内部质量控制是指生产基地本身采取的保证质量的措施,其实也就是一种诚信的保证,每个生产基地只依赖于每年一次的有机检查来控制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诚信,有机生产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内部控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建立起 质量管理体系,即建立从主要负责人至管理人员,再至生产人员代表的质量管理小组,要制定基地的生产管理方案,监督基地的生产过程严格遵守有机生产标准,与 农户签订相应的质量保证合同与产品收购合同等;再则是基地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也即文档记录体系,通过基地地块分布图、田块种植历史、农事日 记、详细的投入、产出、贮藏、运输、销售记录,产品标贴、产品批号来保证能从终产品追踪到作物的生产地块,从而保证产品有机质量的完整性。跟踪审查文档记 录同时还有助于生产者制定良好的生产管理计划。对于小农户认证,除做好文档记录外,还要求生产者彼此相邻,种植作物与农事操作必须统一,使用同样的投入物质,产品统一加工和销售,要有内部检查员,并制定违反标准的惩罚制度等。那些通过ISO9000、ISO14000、HACCP认证的企业,有机生产、加工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容易建立,因它们的要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除质量控制外,质量教育也是保证有机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当有机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人员具备了很好的质量意识,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地实施。质量意识的培育要通过对有机农业的原理、意义、理念的培训来达到,如日本有机产品认证标准(简称JAS法)就规定有机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者必须参加认证机构指定的培训班的学习。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是一个涉及有机生产、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的复杂的生态工程,要求生产与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与领会有机农业的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积累技术 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不断地完善基地的生产结构和质量控制体系,挖掘基地的生产潜力,从而不断地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基地的综合生产力和基地的知名度与 信誉度,最后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三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