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检验科质量控制工作总结
2010年检验科质量控制工作总结
2010年中心理化检验科检验人员在日常检验及上级下达的抽检任务工作中,严格按计量认证的要求及区疾控中心质控要求,按时完成各项理化检验工作,现将2010年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落实计量认证的各项要求,坚持报告及原始记录的三级审核制度,严格按照国标标准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凡能进行质控的项目均进行了平行样和回收率的测定。水质各项平行样的测定率达到12.6%,回收率测定率达到12.7%;回收率测定均大于10%,所出具结果合格率100%,无检测事故及重大事故发生。客户满意度>90%。达到了年初制订的质量控制计划要求。
二、全年共完成水质检验共计 156份艾滋病毒检测 519人份,梅毒抗体检测454人份,丙型肝炎检测 185人份。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检测工作(空气、手术器械、手物表面、消毒剂、消毒锅、污水等)共检测样品519 份。共参加了区卫生厅,区疾控中心组织的业务学习15次
三、按时完成农村卫生饮水工程的检测任务,对所检测项目如:铁、锰、总硬度等均进行了平行样、回收率的测定。
2011年继续抓好日常质控工作,不断学习新方法。不断学习仪器的分析原理与操作技能,提高分析人员的自学能力和试验操作技能,以适应现代检验设备的技术要求。
第二篇:《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1)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
(2)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
(4)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
(5)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
(7)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
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
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
(10)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
END
—
第三篇: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
第四篇:7、检验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范文
七、检验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检测活动。(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技师均已注册。(3)执业医师、技师无超范围执业。(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实验室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及经济利益影响。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的岗位职责。重点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急诊检验,标本接收与处理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制度,检验质量管理,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试剂管理,危险品及废弃物管理,差错事故等级管理,教育培训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检验报告审核与发放,检验结果登记等。(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件》、《医疗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医疗机构临床试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检验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二)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使患者从标本采集、检验、取报告具有连贯性。(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2、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3、就诊环境管理。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2)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1)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建立使用检验条形码作为标示,便于实施操作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及病人标本的有效手段。
5、建立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1)必须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2)科室对“危急值”报告应有登记。
(3)对“危急值”报告结果不确定时,应立即重复检查。
6、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建立咨询服务措施,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各种检验前期准备工作作出正确理解与选择。(3)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相关检查时。
(三)急诊检验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加强急诊检验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急诊检验质量(1)设立独立的急诊检验室,急诊检验人员相对固定独立排班(节假日和夜班除外)。
(2)急诊检验项目能24小时满足临床需要。单个标本三大常规在30分钟内出具报告。普通检验应在2小时内出具报告,特殊检验应在24小时内出具报告。
(3)合理开展急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急诊需要。
(4)急诊检验室应有具体责任人对检验报告进行审批复检、发放及并登记。
(5)急诊检验室应有具体责任人对检验报告进行审批、复检、发放及并登记。
(6)急诊检验质量控制符合临床检验质量要求。
(7)急诊检验的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符合临床检验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要求。(8)必须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9)急诊检验的设备、维护、保养、校准同临床常规要求。(四)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1、实行检验全程质量管理,确保检验质量。
(1)检验前质量:①科室制定《检验标本的采集、保存与运送》手册,并下发临床科室:②参加医院新进人员的分析前质量保证培训工作,定期对临床进行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进行指导与督察:③每年定期组织对临床医护人员有关检验标本的采集、保存与运送进行培训:④科室负责检验样本的验收、前处理、检测后样本的保存工作。
(2)检验期间质量控制:①科室制定各专业检验操作标准及流程:②检验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检验相关标准程序及流程:③科室负责人对检验程序进行评审和确认。
(3)检验后质量控制:①科室应建立审核制度,检验结果的审核、发布、评价和解释由专人负责;②检验后样本和相关医疗废弃物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生物安全要求进行处理。
(4)建立差错及事故登记制度。对不符合项应采取纠正措施,并加以验证。
(5)实验记录应根据实验记录特性按相关规定短期或长期保存
(6)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2、认真做好设备、仪器的保养及校准和试剂的管理加强危险品、毒株、菌株的控制。
(1)建立科室仪器校舍准、保养操作规程,并有完整的校准保养记录。
(2)科室应有专人负责大型设备、仪器的保养及校准。(3)要求强检的计量器具应定期强检,及时淘汰检定不合格的设备。
(4)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5)试剂管理严格按照我院有关规定执行。
(6)危险品、毒株、菌株的管理:科室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实行专人、专管、专用、专处理的原则。
3、“危急值”管理。
(1)检验科组织相关专业组会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危急值”项目的范围
(2)出现危急值应严格按照危急值处理程序对标本标本采集、标本接收及标本检测进行复核。
(3)各专业组操作人员发现危急值应立即电话告知临床,并有登记。
(4)如危急值报告由临床医师取走,应在相应的登记本上签字
(五)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1、室内质控。
(1)各专业组定量和定性检测都应有室内质控方案采用稳定的商用质控品和自制的质控品。
(2)确定室内质控的周期和水平,定量检测应有2个水平,定性检测应有阴性、阳性和弱阳性。
(3)严格遵照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有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记录。
2、室间质控。
(1)各专业严格按照本专业EQA样本检测的操作规程执行(2)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血液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免疫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平均成绩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
3、实验室对比管理。
(1)未参加室间质评的实验项目,需进行实验室比对(2)各专业制定并执行该专业比对实验的标准操作规(3)比对实验数据应保留原始数据,并保存五年。(六)生物安全与医院感染防控
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我院《生物安全手册》等有关规定
(1)科室应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并有定期工作记录
(2)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重点是1)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2)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制度;3)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4标本采集运输制度;5)菌、毒株保管制度:6)尖锐器具安
全使用制度:7)废弃物处理制度8)安全应急处理制度。(3)实验室应按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及个人防护用品。
(4)医疗刻弃物的处理应严格按照废弃物分类管理办法执行。
(5)做好生物安全防护记录(包括废弃物交接,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菌、毒株保管,工作人员体检,持续改进,应急事故处理记录)。
2、实验室医院感染防控。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招待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2)实验室的布局、设施、工作台面、流程及个人防护措施符合有关规定。
(3)实验室应将生活区和实验区分离,能有效保证工作人员不受感染,样本间不发生交叉污染,不发生由实验室引起的感染扩散。
(4)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培养项目,特别是血、尿便、痰或其他体液。
(5)积极配合多重耐药菌(MDRO)的检测,满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Ⅱ类环境要求,每月有检测记录。
(6)使用的试剂和一次性用品必须资质齐全有效。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符合规范。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7)医务人员严格招待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
(8)医疗废物、废水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理规定执行。(9)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培训每年不少于4学时。
(七)专科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
1、检验专业技术。
(1)已开展的检验技术项目,能充分满足临床需要。(2)积极增加检验专业相关技术项目,满足临床医疗技术发展。
(八)科室质量评价指标与重点监测指标。临检常规≤30分钟出报告。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 一般化验检查4小时内看到结果。时限符合率≥90%。检验报告合格率100%。设备运行完好率≥95%。
第五篇:检验科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检验科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一项检验从医生提出申请到检验报告单发出,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阶段的一系列程序,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得到良好的检验结果,应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程序,即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影响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各方面因素或各个环节,以及检验的全过程。
一、主要步骤
完成上述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至少有10 个基本步骤。1.有专人负责全面质控工作。
2.对工作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普及质控知识。3.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质控方案得以实施的保证。4.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5.有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6.仪器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和正确使用。
7.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符合要求。8.所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良好。
9.选择合适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常规开展室内质控,对失控结果及时采取相应 的处理措施。
10.参加实验室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能力比对检验,认真分析回报结果,对失控的 项目要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
二、分析前质量控制
检验结果受到许多非病理因素的影响,如由于饮食、性别、年龄、活动、昼夜节律等引起的生物学变异;药物可能对分析物组成或分析本身的干扰;标本采集、处理不当,而发生溶血、水分蒸发或使标本被污染等;申请单填写不清楚、不完整,标本编号错误等。这些分析前因素可能引起比分析误差更大的问题,必须严格控制。所有的标本采集者(包括实验室检验人员、护士、医生)都必须接受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培训。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
通过严格的分析前和分析中质量控制产生的检验结果,仍然可能由于结果的传递和解释而产生误差。良好的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可极大地减少结果传递的误差,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误差。由经过培训的检验师对检验结果进行适当的解释,并考虑以下问题:该结果正常吗?是否与前次结果明显不同?是否与临床信息吻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的实验检查是什么?可以明显地提高检验结果的使用效率,提高检验报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