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在郴州市“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活动中,郴州市市统计局对郴州市204户小微型企业及204名企业家(指副总经理级以上管理高层)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小微型企业在郴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
近几年,郴州市委、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致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型企业在郴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微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郴州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底,郴州市小微型企业达到9.9万户,其中:小型企业1.4万户,微型企业即个体工商户达到8.5万户,占郴州市企业总数98.5%。据初步匡算,2011年,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约950亿元,占全市GDP的70%;上缴税金7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7%。
(二)小微型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小微型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适合自主创业。同时,小微型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粗略匡算,2011年底,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约占郴州市第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6%,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据调查测算,2011年,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实现业主利润和员工收入约200亿元,约占全市城乡收入总量的40%。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有35%来自小微型企业。
(三)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小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型企业改革成本低,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2011年,郴州市高新科技小微型企业121家,占郴州市高新科技企业87.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8件,占郴州市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数89.8%。
二、当前郴州市小微型企业主流较好但困难不少
本次调查的204户小微型企业中,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农业14户,工业82户,贸易业42户,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为9户,住宿餐饮业28户,其他行业20户;按注册类型分:私人独资企业83户,股份有限公司63户,中外合资(合营)公司7户,个体户(雇工8人及以下独资企业)51户;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136户,微型企业(雇工8人及以下的各类企业)68户。本次调查的204名企业家中,按性别分:男性176人,女性28人;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人士2人,无党派人士66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74人,高中(中专)74人,初中及以下31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18人,36~50岁154人,50岁以上32人。
通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郴州市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主流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广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对企业家调查中,问及“你对创办本企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回答“创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占37.7%,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将企业办成著名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占16.7%,以上两项合计占54.4%。问及“你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回答“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受到群众和政府的尊敬”的占42.2%,列各项目之首;回答“有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感觉到个人存在的巨大价值”的占33.3%,以上两项合计占75.5%。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有2~5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吗?”,回答“有”的占63.2%。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和企业家思想开放,充满信心。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吗?”,回答“开展了”的占78.9%。问及“近1-2年内贵厂(公司)有增资扩股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打算吗?”,回答“有”的占50%。问及“你对所经营行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5.7%,回答“较好”的占49.0%,两项合计达64.7%,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28.4%和6.9%,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7.2%,回答“比较好”的占44.6%,两项合计占61.8%,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2.4%和5.8%,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满意吗?”,回答“很满意”的占10.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9.0%,以上两项合计为59.3%,回答“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9%、7.8%和1.0%。问及“你在进行日常管理时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回答“分层管理”的占45.9%,“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占18.1%,两项合计占64.0%,而“家庭成员管理”、“个人独断”和“其他”分别占16.7%、11.0%和8.2%。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信任政府,热爱郴州。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态度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6.0%,回答“较好”的占51.5%,两项合计占77.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0.0%、2.0%和0.5%。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效率的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5.0%,回答“较好”的占50.5%,两项合计占75.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1.6%、2.9%和0。问及“贵厂(公司)与周边农(居)民在安全生产、土地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过纠纷吗?”,回答“没有”的占86.8%,回答“有”的占13.2%。问及“在与周边村(居)民有纠纷时,贵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回答“请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的占40.7%,占各项之首;“双方协商解决”的占31.8%,“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请法院判决”的占14.5%,“通过法院判决”的占3.8%,“不予理睬”的占0.3%,“其他”的占9.7%。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郴州市小微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企业视野有待拓宽。调查中,问及“你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回答“陪家人”的占29.7%,“娱乐”的占21.2%,“加班”的占16.2%,“其他”的占15.6%,而“读书”的占17.4%,“读书”这一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占企业家业余时间不足六分之一。问及“你最喜欢看的书报杂志是什么?”,回答“与本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类”占38.2%,列第1位,“企业管理类”占28.4%,“保健养生类”占14.5%,“其他”类占13.9,“小说类”占5.0%。问及“你的经营信息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回答“同行交流”的占31.0%,列第1位,“经销商”的占23.4%,“其他”占19.5%,“媒体”占17.9%,“专业订货会”占8.2%。问及“你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参考本行业同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的占29.2%,列各项之首,“凭个人经验”的占19.1%。问及“在贵厂(公司)资金紧缺时,最优的筹资方式是什么?”,回答传统的“向银行借款”占44.4%,“向亲朋好友借款”占21.5%,两项合计占65.9%,而新型的筹资方式“扩股份增加资本”仅占14.6%,“其他”占13.2%,“借高利贷”占6.3%。
(二)企业负担有待减轻。问及“贵厂(公司)对当前承担的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税费比例感觉如何?”,回答“比例太高,无法承担”的占7.4%,“比例较高,难以承担”的占34.8%,两项合计占42.2%,回答“一般”、“相对较低”和“很低”的分别为52.9%、2.9%和2.0%。而问及“贵厂(公司)遇到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乱罚款或乱摊派吗?”,回答“有”的占14.2%,“没有”的占85.8%。问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扶持?”,回答“减免税费”的高达42.0%,列第1位,“增加贷款”的占30.7%,“支持创新”的占17.8%,“其他”的占9.5%。
(三)政府指导有待加强。问及“贵厂(公司)发展的诸多要求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回答“资本”的占26.9%,列第1,“政策”占24.5%,列第2,“人才”占22.4%,列第3,“安全”占14.4%,列第4,“其他”和“背景”分别占6.6%和5.2%。问及“贵厂(公司)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回答“市场”的占31.9%,列第1,“资金”占31.1%,列第2,“人才”占15.5%,“管理”占15.0%,“其他”占6.5%。问及“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哪方面的支持指导?”,回答“国家政策研究”的占29.9%,列第1,“开拓市场”占29.6%,列第2,“人才培养”占17.1%,“企业管理”占11.2%,“其他”占12.1%。
(四)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调查中,问及“在贵厂(公司)做大做强的规划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回答“开展多元经营,增加盈利点”的占30.8%,回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占23.0%,以上两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占53.8%,而“强化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占18.6%)、“整合上游企业、增强资源控制力”(占6.8%)、“整合下游渠道,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开拓力”(占9.2%)等内涵型创新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仅占34.6%,“其他”占11.6%。问及“当贵厂(公司)出现经营亏损时,首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回答“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占36.2%,“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占27.9%,“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占23.1%,“其他”占7.5%,“裁减员工、降低成本”的占5.3%。以上两项回答中,“技术创新”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中均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加快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次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的落实机制。2011年颁发的“国9条”及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小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建立牵头传导机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人行、银监、工商、质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及时沟通有关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落实的效用,适时改进落实的方法和措施。二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政府要牵头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予以通报。三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要对“国9条”及国务院有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或者纳入郴州市综合绩效考核项目),对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的县市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工商、税务、人社、教育等部门配合的联合机制,帮助小微型企业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机制,分层次、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各类人才,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二是要建立风险补给机制。政府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风险补给基金,对金融企业在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金融损失予以评估和补偿。三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市政府建立的小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受到小微型企业的广泛欢迎,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贷款额度、年龄限制等方面还可适当放宽,对有关的监管措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引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集群水平的引导机制。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局部的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引导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小微型企业进行适度集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的引导机制。各新闻媒体要创建郴州小微型企业专栏,长期宣传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的优秀典型,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批评,引导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要通过采取建立小微型企业协会、专业分会等渠道,设立行业创新公共实验室或行业创新基金,按照“来自于行业用于行业”的原则,对在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或管理创新,带动行业产品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进步的企业进行重奖,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四)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服务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决策服务机制。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专门从事小微型企业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研究,建立政策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予以发布,便于各类小微型企业知晓政策动态和市场动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银企对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支持各小微型企业行业委员会的工作,集合多家信用度高、发展潜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小微型企业形成联合担保体系,形成“统一组织、统一信用评级、统一担保、集合贷款”的担保机制,为单个小微型企业提高担保信用,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提供有效服务。
第二篇: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日光 荣海燕文章来源: 郴州统计信息网更新时间:2012-4-18
在全市“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活动中,市统计局对全市204户小微型企业及204名企业家(指副总经理级以上管理高层)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小微型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致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型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微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达到9.9万户,其中:小型企业1.4万户,微型企业即个体工商户达到8.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98.5%。据初步匡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约950亿元,占全市GDP的70%;上缴税金7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7%。
(二)小微型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小微型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适合自主创业。同时,小微型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粗略匡算,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约占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6%,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据调查测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实现业主利润和员工收入约200亿元,约占全市城乡收入总量的40%。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有35%来自小微型企业。
(三)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小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型企业改革成本低,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2011年,全市高新科技小微型企业121家,占全市高新科技企业87.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8件,占全市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数89.8%。
二、当前我市小微型企业主流较好但困难不少
本次调查的204户小微型企业中,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农业14户,工业82户,贸易业42户,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为9户,住宿餐饮业28户,其他行业20户;按注册类型分:私人独资企业83户,股份有限公司63户,中外合资(合营)公司7户,个体户(雇工8人及以下独资企业)51户;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136户,微型企业(雇工8人及以下的各类企业)68户。本次调查的204名企业家中,按性别分:男性176人,女性28人;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人士2人,无党派人士66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74人,高中(中专)74人,初中及以下31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18人,36~50岁154人,50岁以上32人。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我市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主流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广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对企业家调查中,问及“你对创办本企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回答“创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占37.7%,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将企业办成著名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占16.7%,以上两项合计占54.4%。问及“你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回答“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受到群众和政府的尊敬”的占42.2%,列各项目之首;回答“有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感觉到个人存在的巨大价值”的占33.3%,以上两项合计占75.5%。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有2~5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吗?”,回答“有”的占63.2%。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和企业家思想开放,充满信心。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吗?”,回答“开展了”的占78.9%。问及“近1-2年内贵厂(公司)有增资扩股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打算吗?”,回答“有”的占50%。问及“你对所经营行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5.7%,回答“较好”的占49.0%,两项合计达64.7%,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28.4%和6.9%,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7.2%,回答“比较好”的占44.6%,两项合计占61.8%,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2.4%和5.8%,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满意吗?”,回答“很满意”的占10.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9.0%,以上两项合计为59.3%,回答“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9%、7.8%和1.0%。问及“你在进行日常管理时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回答“分层管理”的占45.9%,“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占18.1%,两项合计占64.0%,而“家庭成员管理”、“个人独断”和“其他”分别占16.7%、11.0%和8.2%。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信任政府,热爱郴州。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态度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6.0%,回答“较好”的占51.5%,两项合计占77.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0.0%、2.0%和0.5%。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效率的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5.0%,回答“较好”的占50.5%,两项合计占75.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1.6%、2.9%和0。问及“贵厂(公司)与周边农(居)民在安全生产、土地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过纠纷吗?”,回答“没有”的占86.8%,回答“有”的占13.2%。问及“在与周边村(居)民有纠纷时,贵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回答“请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的占40.7%,占各项之首;“双方协商解决”的占31.8%,“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请法院判决”的占14.5%,“通过法院判决”的占3.8%,“不予理睬”的占0.3%,“其他”的占
9.7%。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企业视野有待拓宽。调查中,问及“你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回答“陪家人”的占29.7%,“娱乐”的占21.2%,“加班”的占16.2%,“其他”的占15.6%,而“读书”的占17.4%,“读书”这一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占企业家业余时间不足六分之一。问及“你最喜欢看的书报杂志是什么?”,回答“与本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类”占38.2%,列第1位,“企业管理类”占28.4%,“保健养生类”占14.5%,“其他”类占13.9,“小说类”占5.0%。问及“你的经营信息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回答“同行交流”的占31.0%,列第1位,“经销商”的占23.4%,“其他”占19.5%,“媒体”占17.9%,“专业订货会”占8.2%。问及“你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参考本行业同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的占29.2%,列各项之首,“凭个人经验”的占19.1%。问及“在贵厂(公司)资金紧缺时,最优的筹资方式是什么?”,回答传统的“向银行借款”占44.4%,“向亲朋好友借款”占21.5%,两项合计占65.9%,而新型的筹资方式“扩股份增加资本”仅占14.6%,“其他”占13.2%,“借高利贷”占6.3%。
(二)企业负担有待减轻。问及“贵厂(公司)对当前承担的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税费比例感觉如何?”,回答“比例太高,无法承担”的占7.4%,“比例较高,难以承担”的占34.8%,两项合计占42.2%,回答“一般”、“相对较低”和“很低”的分别为52.9%、2.9%和2.0%。而问及“贵厂(公司)遇到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乱罚款或乱摊派吗?”,回答“有”的占14.2%,“没有”的占85.8%。问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扶持?”,回答“减免税费”的高达42.0%,列第1位,“增加贷款”的占30.7%,“支持创新”的占17.8%,“其他”的占9.5%。
(三)政府指导有待加强。问及“贵厂(公司)发展的诸多要求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回答“资本”的占26.9%,列第1,“政策”占24.5%,列第2,“人才”占22.4%,列第3,“安全”占14.4%,列第4,“其他”和“背景”分别占6.6%和5.2%。问及“贵厂(公司)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回答“市场”的占31.9%,列第1,“资金”占31.1%,列第2,“人才”占15.5%,“管理”占15.0%,“其他”占6.5%。问及“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哪方面的支持指导?”,回答“国家政策研究”的占29.9%,列第1,“开拓市场”占29.6%,列第2,“人才培养”占17.1%,“企业管理”占11.2%,“其他”占12.1%。
(四)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调查中,问及“在贵厂(公司)做大做强的规划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回答“开展多元经营,增加盈利点”的占30.8%,回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占23.0%,以上两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占53.8%,而“强化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占18.6%)、“整合上游企业、增强资源控制力”(占6.8%)、“整合下游渠道,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开拓力”(占9.2%)等内涵型创新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仅占34.6%,“其他”占11.6%。问及“当贵厂(公司)出现经营亏损时,首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回答“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占36.2%,“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占27.9%,“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占23.1%,“其他”占7.5%,“裁减员工、降低成本”的占5.3%。以上两项回答中,“技术创新”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中均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加快我市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次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的落实机制。2011年颁发的“国9条”及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小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建立牵头传导机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人行、银监、工商、质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及时沟通有关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落实的效用,适时改进落实的方法和措施。二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政府要牵头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予以通报。三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要对“国9条”及国务院有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或者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项目),对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的县市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工商、税务、人社、教育等部门配合的联合机制,帮助小微型企业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机制,分层次、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各类人才,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二是要建立风险补给机制。政府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风险补给基金,对金融企业在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金融损失予以评估和补偿。三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市政府建立的小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受到小微型企业的广泛欢迎,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贷款额度、年龄限制等方面还可适当放宽,对有关的监管措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引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集群水平的引导机制。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局部的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引导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小微型企业进行适度集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的引导机制。各新闻媒体要创建郴州小微型企业专栏,长期宣传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的优秀典型,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批评,引导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要通过采取建立小微型企业协会、专业分会等渠道,设立行业创新公共实验室或行业创新基金,按照“来自于行业用于行业”的原则,对在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或管理创新,带动行业产品技
术质量和管理水平进步的企业进行重奖,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四)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服务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决策服务机制。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专门从事小微型企业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研究,建立政策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予以发布,便于各类小微型企业知晓政策动态和市场动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银企对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支持各小微型企业行业委员会的工作,集合多家信用度高、发展潜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小微型企业形成联合担保体系,形成“统一组织、统一信用评级、统一担保、集合贷款”的担保机制,为单个小微型企业提高担保信用,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提供有效服务。
第三篇:对郴州市乡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郴州市乡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曹国选(郴州市环保局423000)
摘 要 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事业发展也与其经济发展一样,普遍滞后于城镇,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通过为母亲举丧期间的观察,以及对部分乡村文化现状的调查,试图对乡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乡村 对策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笔者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陪伴高堂老母渡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并送她老人家上山归祖。故乡是郴州市永兴县一个叫“墨水”的山村,“要想墨水到,四方要爬坳,雨水留不住,泉水地下逃”,是个十年九旱的“没水”地方。祖先忌讳“没水”,又难以割舍风水宝地,故谐其音,取了一个充满文化色彩的美名——“墨水”,对穷山恶水的乡村寄托美好的希望。墨水村共有420多户烟灶,1800多口人,农民人平纯收入2815元,在全国应该处于中等生活水平。在短短的20天,笔者目睹故乡似是而非、深沉厚重、复杂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引发出一些沉重的思考。
思考之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强烈碰撞。
一、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折射出新旧文化的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墨水村半数以上的农民建设了新民居。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民居与铭刻传统文化的旧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旧建筑所表现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下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烙印。然而,某些方面与其说是进步,还不如说是倒退。一是民居建设的有序和无序。旧民居体现了“君臣父子”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前栋不得高于后栋,超高便是欺祖;长幼次序分明,次序混乱视为乱伦。新民居则充分显示出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单家独院,朝向不一,高矮不论,个性突出,打破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统一性和严谨性。二是感情的亲近与疏远。传统民居基本上是一个姓氏一个村庄,一个村庄一统天下,乡亲们生活显得和谐相处、亲密无间;新民居一道道围墙隔断了彼此往来之路,淡化了亲情氛围,影响了和谐性。三是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新民居因规划滞后、建设无序,土地占用量急剧增加,且为良田沃土。墨水村建设同样面积的新民居,比及传统民居至少增加用地30%以上,造成了乡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如此,因新民居建设缺乏整体性,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面大,管理措施不完善,农机农械农具乱堆乱放,生产生活废水废气废渣乱排,有机废弃物处置不科学、处理不完全,致使农村卫生环境十分恶劣。与此同时,旧民居因其居住人口急剧下降,逐步成为“空心村”,甚至成了家禽家畜的饲养场所,因而与新民居一同构成“双重污染”和“双重浪费”。
二、文化活动内容的渗透,显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巨大反差。乡村居民的生日喜庆、婚丧嫁娶,统称为红白喜事。乡里人求雨求子、祈福祈寿、还愿感恩等等,少不了举办庙会香会。每逢这些喜事善事之类的大事,乡村便离不开祭祀、娱乐和酒宴等活动。祭祀活动自古以来便是民间原生态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每一次这样的活动无疑都是一场乡村文化盛会。当前乡村的红白喜事、庙会香会,除了传统的拜寿拜堂、哭嫁哭丧、加官做道场等仪式外,旧瓶亦装了新酒。传统的民间文化,增添了现代文化的内容,中国式的文化活动形式,渗透了西洋文化的色彩。笔者母亲的丧事,自然也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择优请来了一支管弦乐队,还特别安排了一场文艺晚会。晚会的设置,使整个丧事场面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擂台,把观看者和参与者自然分成了两大阵营:欣赏晚会者众,且年轻人居多;参与祭祀仪式者寡,且多为中老年人,充分展示了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心理需求结构的巨大反差。其结果,晚会办得相当热烈隆重,收到了中西合璧的强烈效果,其震撼力、感染力、吸引力远远胜过表现传统民间文化的祭祀仪式,三、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引发出新旧机制的强烈对峙。当前,尽管农村村民委员会普遍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但是传统格局一直没有被打破。红白喜事理事会似乎属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官方”组织,仅限于筹办“官方”文化活动。乡村红白喜事、庙会香会的组织筹办,按照惯例属于族长村长、香首会首等“民间”组织机构。然而,这种“民间”组织机构并无固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笔者因为是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身份,对于母亲丧事的组织筹办,有意无意地试图打破了这一格局,全权委托村里的红白喜事理事会组织筹办,其结果闹出了意见和摩擦,差点儿形成了僵局。经过反复协商,多方协调,最后勉强形成双方各作让步、分工负责、共同参入的意见,而且“官方”组织作出了比“民间组织”更大的让步,丧事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得严格按照村里“民间组织”的传统模式进行,不得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这样,好歹才把喜事办完。可见传统文化意识、实则是封建宗族文化意识在广大乡村至今依然根深蒂固,也充分展示了宗族势力在当前农村生活(包括文化生活)中的强势地位和作用。
思考之二:传统文化的沦落与消极文化现象的泛滥
一、现代文化载体严重短缺。当前,电灯、电话、电视、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农户,展现了乡村现代生活气息,特别是电视进入农户,为广大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提供了基础载体条件。墨水村有一个体户出资建设了“接受卫星传送广播节目”点,取代了一家一户的“数字接受器”,大大增加了乡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为现代文明、先进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增添了乡村健康文化氛围。然而,当前乡村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生活似乎只有电视这一传媒载体,且仅此传媒,覆盖面也相当有限。农村大部分村组目前还没有建立“接受卫星传送广播节目”的站点,乡村生活条件较好的居民,还是依靠“数字接受器”各自接收电视信号享受现代文化,墨水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也只有24%左右。除电视传媒载体之外,当前农村基本上再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文化娱乐、图书科普、体育卫生等方面的设施或载体,村组几乎是空白。乡村居民劳作之余,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缺乏,给予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
二、民间文化基础极为脆弱。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我国有着历史渊源的民间原生态文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异彩纷呈,各地的民间文化是难以统一代替的,拉夫凑数的杂牌班子表现原生态文化形态是难以做到和谐统一的。可以说,红白喜事、庙会香会所举办的仪式和戏歌表演,不仅是民间原生态文化的艺术荟萃和集中展示,而且是乡村居民一种特殊的文化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在笔者的记忆中,故乡有一批走遍村村寨寨,吃遍家家户户,将民间文化传遍千山万水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乡亲们心中的尊者。有一位名讳何先友的、一生以唱“隔纸戏”为生的民间艺人,曾经一人吹双唢呐,一口气将解放军从两公里之外的郊区迎进县府,名噪一时。笔者曾以其为原形,写成小说《戏魂》以传之。而今,这位民间老艺人久病卧床不起,头枕经典戏文,终日以泪洗面。笔者通过筹办母亲的丧事也发现,眼前的民间艺人的年龄都在半百以上,为首的老艺人与祭奠对象的年龄差不了多少。笔者闲谈时特意提出:应该培养一批年轻的接班人,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答曰:现在的年轻人谁会学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他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打牌。笔者不竟忧心忡忡:那„„若干年之后,还能耳闻目睹如此精彩美妙的民间原生态文化吗?答者相当无奈: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吧!看来如此下去,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三、消极文化现象相当盛行。乡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好象除看电视之外,一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专注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牌。男妇老幼,三五成行,便是玩扑克、字牌、麻将,借以消磨时光。虽然大多数“过日子”的业余活动输赢基数不高,金额不大,一场牌局下来,也就三、五元钱,但这种现象却相当普遍存在。再是买码。近年来出现的“地下六合彩”,简直就是一场瘟疫,遍及城乡,乡村似乎尤盛,形成了一张有严密组织、有严格运作方式的网络。每逢双日,清晨便会有几个似疯非疯的男女接踵而至,游说村民今天买什么号码是特码,鼓动村民“买了发大财,不买吃大亏”。到了傍晚,大小庄家成为山里人的凝聚点,耳边充塞的全是猜码的议论声。直到晚上8点半钟,人们才会从梦中醒来,有喜有忧,喜者众,忧者寡,个别中码得金者自然欣喜若狂,放爆竹,酗烈酒,以示庆贺。绝大多数退财者便是唉声叹气,只能带着沮丧之气早早入睡,希望做个黄粱美梦,后天美梦再成真,弥补小损失,发笔大横财。这时,乡村便早早恢复平静,显得寂静。“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还是乡村的主旋律。此外,还有一种奇特现象,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文化的渗透,个别人竟然信奉起了洋教、甚至邪教。墨水村有一个曾经在“社教”时期担任过贫协主席的老党员,如今竟成了基督教徒,每天早晚勤于功课,甚是虔诚。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农村各级组织对邪教防范严密,惩治严厉,然而“法轮功”之类的发动标语还是偶有发现。
思考之三:乡村文化建设应采取积极对策
一、正视乡村文化发展有利条件,坚定新农村文化建设信心。首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心理健康。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一向以勤劳朴实著称于世,一向崇尚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包括古代的、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绝不会不分是非黑白,不辨香花毒草,而囫囵吞枣草率接受,更不可能任意让他们认为不健康的文化形态生存与发展。这就为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笔者为母亲举丧期间,隔壁自然村也有一老人去世,她膝下5个儿子,其中一个信奉基督教。为了其母亲的葬礼,兄弟之间、实质上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或者说是中华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结果,前者无疑战胜了后者。尽管经乡亲们竭力劝说,这个基督教徒没有被家族“除丁隔会”,但在祭母文中,他的名字还是被毫不客气地加上了双引号。这就充分说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观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改变,更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还是牢固的,这一基础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是难以撬动的。其次,乡村民间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有着深厚的根基。尽管不同文化形态随着开放的国门渗透进来,但也不可能轻易改变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一代一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心态。民族文化、民间艺术还是当前农村文化的主旋律,红白喜事、庙会香会还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不少农民甚至把这类“热闹”仪式当作人生的一种荣耀,一种实现价值。再次,农民文化观念逐步更新。随着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多地感受新的物质文化生活,给家乡故土带来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观念和信息,成为广大农村新文化的强力传播者和建设者。第四,乡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加速提质,外出人员的艰苦奋斗,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乡村文化建设重点,加强新农村文化项目建设。首先,必须加强文化硬件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快公共文化设施载体建设,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体育健身室、医疗室以及文艺宣传队等。鉴于当前乡村文化设施和载体建设普遍滞后,不一定“村村组组齐步走”,而是采取以乡统一规划,投资大的项目以村为单位建设,投资小的项目以组为单位建设,并且村与村、或组与组之间实施“插花式”建设,防止“一阵风”式的建设而造成设施载体的浪费。在此基础上扩大建设面,至少确保每个村组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载体空白的现象,为发展普及乡村新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其次,必须加强文化软件开发。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优秀遗产,我们应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整理、开发这些文化软件,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民间原生态文化遗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关心、救助民间老艺人,确保民间老艺人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在宽松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地发挥他们挖掘、整理、开发民间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和乡村文艺骨干,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我们绝不能让民间老艺人留下终生遗憾,因为民间艺人的遗憾,就是民族文化的遗憾,也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和悲哀。再次,必须改革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应该作出规定,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文化软件开发的投入,要达到当地集体经济的一定比重;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要向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对于乡村文化设施和载体建设,特别是一些投入较大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性资金,不宜“撒胡椒面”,应该建立“以奖代投”的激励机制,以调动乡村开发建设文化硬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弘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制定城市帮助乡村、先进带动后进的扶贫帮困政策,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发展,贫富地区共同进步;要建立文化市场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资本和民间资金,动员广大农民集资入股,兴办文化载体和文艺团体,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还可鼓励人们行善募捐,增加乡村文化建设投入;要加强民间文化交流,相互激励、共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三、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握新农村文化发展方向。首先,必须坚持党管文化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要正视乡村文化现状,对乡村存在并呈发展趋势的消极文化现象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忧患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广大农村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先进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落后文化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充分认识到,对于农村文化阵地,先进文化若不牢固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会死灰复燃。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真正把文化建设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弘扬农村文化生活主旋律、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责任。其次,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建设,创新管理方式。要把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改革完善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特别要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基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群众文化团体和文化人的特长,发挥他们凝聚群众、凝聚民心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吸取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剔除封建文化糟粕、抵制腐朽没落文化的特有功能,使他们成为继承传统文化、繁荣现代文化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功立业。再次,必须坚持不懈地打击非法文化活动,遏制消极文化发展势头。改革开发以来,各种文化形态、文化观念、文化现象潮涌而至,一些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文化观念冲击着意志薄弱者、思想幼雌者,随着时间的迁移,空间的拓展,这种转变的速度很有可能加快,特别针对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的广大乡村居民。因此,农村基层组织要正视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的存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关注消极文化继续在乡村蔓延将带来的极大危害,认真探讨、积极采取强化教育、正面引导、竭力挽救、坚决打击等综合措施,坚决遏制、逐步消除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
作者系郴州市环境保
护局副调研员
第四篇: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思考与建议
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国富向民富转型,加快民生建设的一项创造性举措,一年来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就如何加快推进微型企业的发展,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财政、金融以及法律支持等提出建议。
一、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背景及成效
微型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服务品种单
一、经营规模小的企业组织,它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在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组织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是反贫困的有效模式、提高就业率的主要渠道、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都曾经或正在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占据企业组织的绝大多数,容纳了半数以上的就业人口,与之相比,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比重太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我国过去对微型企业 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滞后,不论是在经济学辞典里还是在政府的文件中,都没有微型企业这一词。
2010年6月,重庆市在全国首开先河,正式明确把发展微型企业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并指定由工商部门牵头,在“十二五”期间承担发展15万户微型企业、新增150万就业岗位的战略目标。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中,重庆市首次对微型企业进行法律定位,界定雇员(含投资者)20人及以下、创业者资金注册资金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定位为微型企业。重庆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对扶持发展微型企业的“1+3”配套政策(即“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对资本金补助办法、微型企业贷款和担保办法、创业评审办法、创业培训办法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并在各区县成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力以赴开展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工作。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截至2011年6月20日,全市已发展微型企业25515户,企业注册资本达24.8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99253人,共发放财政补助资金7.33亿元。
目前,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初见成效,已由试点步入常规化轨道,已经引起中央关注,有关部门研究了重庆微
型企业的概念,将“微型企业”吸收到国家经济决策用语中。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微型企业,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日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已远远超越重庆这一地方范畴,有望在全国范围掀起微型企业发展热潮。在这一方面,重庆走在了前面,为国家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作了有益的改革探索。
二、微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迅速,创业就业意愿强烈。但在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着筹资融资难、政策效果不强、生存力较弱等薄弱环节,不适应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法律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微型企业是整个企业链环发展的一个基础环节,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个环节长期以来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各界主观认为微型企业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忽略了微型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虽然重庆市以地方法规初步确认了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和法律定位,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在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之中。
(二)融资困难,规模扩大受限
微型企业本身规模较小,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差,信用额度低,较难获取金融机构贷款,制约企业的扩大和发展。目前,从总体来看,虽然重庆市政策因素已经较好的改变了微型企业的发展条件,但实践表明,筹资、融资难仍是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一个首要难题。目前,有贷款意愿的微型企业4039户,其中取得贷款的仅59户,占总数的1.5%,重庆市出台了《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但仍然无法满足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组织化程度低,后续扶持政策还应强化 长期以来,微型企业几乎都处于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状态,后扶政策还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微型企业由于自身条件局限,规模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生存压力较大,随意性较强,企业和行业发展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后续扶持合力还未完全形成。地方政府对大中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草根企业”和创业弱势群体的扶持,尤其是对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短期内效果还够明显。
(四)企业稳定性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够
微型企业具有传统的家庭经营色彩,业主与雇员知识结构明显偏低,生产经营很少接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与培训,经济实力、工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稳定性较差,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不足。
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亟待引起重视和关注,也对政府、各级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力培育发展微型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和微型企业的共同努力。一是从政府层面,主要解决好包括资金、税费等政策的落实。二是从职能部门层面,主要行使好宣传引导、培育发展、行政指导、简化审批程序、有效监管等职能。三是从社会层面,主要建立好协调配合、优化高效的微型企业发展环境等。
三、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微型企业是一项新兴工程,在其优势成果显现出来之前的发展过程中,是各类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其获取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都较弱,企业主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经营收益状况并不好,稳定性不够。加之目前的市场、社会并不向微型企业靠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型企业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其权职部门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进行政策干预促进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极其必要。
(一)发达国家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瑞典和美国是国际较为肯定的扶持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效果明显的成功案例之一。瑞典政府认为,发展中的中小微型企业经济增长是带动国家增长的重要法码,因此将其政策目标定为全面改善企业法规,即游戏规则、市场准入、资金
支持等。近二十年来,瑞典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执行机制逐步从现有大型和传统企业向中小微型企业转移,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微观经济环境。
一是实施地区增长计划。即通过对地区政府机构调整来协调政府与私人组织间的关系,由市政府、当地工商组织、高等院校等建立“地区伙伴关系”来实施。目的是充分挖掘各地区和政府部门一切资源潜力和优势,以加速经济增长。
二是简化企业法规框架。瑞典工业部成立了一个专门职能部门-Simplex Team,协调政府部门间的政策和法规简化工作,以方便企业执行,减轻企业因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带来的行政负担。
三是鼓励创业和创新精神。瑞典政府非常注重促进人们转变观念、提高创业和创新意识,为有创业意识者与企业家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瑞典实施了“创新瑞典”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强与教育体系的互动与合作,促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创新的氛围。实施这个战略以来,瑞典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创新和研发型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瑞典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证。政府成立的国有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与市场融资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相结合,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体系。
五是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据官方统计,目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瑞典中小微型企业比例占瑞中小微型企业总数的2.7%。瑞典国内市场并不大,而中小型微型企业之所以总能不断推出新产品、高端产品,和其在发展初期就建立了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在全球发展的市场策略是分不开的。
(二)重庆市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如何对微型企业进行行之有效的扶持、管理、培育,是目前重庆市政府和工商部门正致力探索、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国际成功案例和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实,我们将在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方面作以下探索:
1.完善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定位的缺失将会使微型企业发展战略成为无基之木。近年来,滞后的企业划分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重重弊端。因此,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要加快《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法》的地方法规制订,设定企业划分标准,同时加快跟进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
2.明确职能有效管理微型企业。按照创业申请、创业培训、创业评审、注册登记、扶持资金使用五个环节开展扶持发展及监管工作。目前重庆市对微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包括工商部门在内的十多个相关部门成立“微型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共同实施微型企业的
入市资格审核、经营发展管理等工作。从实践来看,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职能重叠,增大了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工商部门承担着微型企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应该责权统一,全力理顺微型企业管理机制,便捷创业者入市通道,减少管理环节损耗,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
3.设立微型企业财政专项资金。该项资金除了包括创业补贴和培训经费,还应包括风险担保补偿资金(基金)。创业补贴资金应向贫困创业者、文化科技信息产业、朝阳新兴产业、农村经济组织、环保节能等项目倾斜,政府扶持政策应分类实施,不搞平均主义、一刀切。培训经费用于管理部门定期举办相应辅导培训,对微型企业主进行营销理念、市场风险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发展素质、创新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为微型企业提供信息平台,提供咨询、技术、信息、培训等多方面服务。风险担保补偿资金(基金)用于补贴为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一是鼓励银行无担保、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给微型企业,二是部分承担微型企业创业失败无力还贷而造成的资金流失,减轻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4.打通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目前重庆市采用行政手段干预,责成部分银行和担保公司,采取适应微型企业特点的既简便易行又慎重稳妥的措施给予贷款,并确定由各级财
政、贷款银行和担保公司按比例承担贷款风险。实践表明有效果,但效果还不够明显。由于财政计划不明朗,银行和担保公司顾虑重重,放贷不积极,贷款利息和风险责任使得微型企业压力加大,微型企业并未从中得到预期优惠。政府设立微型企业财政专项资金后,其中风险补偿资金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信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对微型企业的放贷和担保也会增加勇气和胆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施低息或者无息扶持贷款的优惠政策,使微型企业真正受惠。
5.加大后续帮扶力度。一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尽可能提高微型企业的存活率。监督管理的重点要放在防范微型企业的“三不”上,即不抽逃资金、不空壳公司、不投机经营。二是加大服务力度。成立市及区县微型企业协会,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微型企业服务体系。以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为根基,加强指导工作力度。三是支持经营发展。政府采购就是一项重要的支持手段,可以在每年的各项采购中给予微型企业一定份额比例。四是设立微型企业交易网。为每一户微型企业提供一个免费电子商务帐户,提供网上商务服务,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微型企业交流贸易的商务网站和结算中心,实现微型企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交易结算“三位一体”。五是积极寻求反馈。定期针对扶持政策的效果进行调查访问,并对实施过程中的新困境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根据反馈和前瞻结果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和帮扶服务。
6.建立和培育微型企业创业园、孵化园。建立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基地,探索孵化基地服务微型企业发展的措施办法,鼓励各区县工业园区、开发区内开设微型企业特色孵化园、微型企业创业基地或微型企业创业示范街。以微型企业孵化园、创业基地为发展平台,为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导向的微型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及服务,实现微型企业的产业聚集和集中展示,示范带动微型企业发展。
7.组织开展企业家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市内大型企业与微型企业开展业务结对帮扶,将大型企业的部分产品订单和服务交给微型企业来做,为其配套服务,帮助微型企业发展壮大。
第五篇:对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
考
对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富裕县,而如今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富,财政穷”成了对的形象概括。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全县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本文想就此问题,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谈点粗浅认识。
一、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款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
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2、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宽松发展的成长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鼓励民营企业对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环境建设,改变对外形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宽口径向外招商引资,只要有意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不问企业性质和类型,只要法律、法规未禁止,我们都热烈欢迎,努力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的民
营企业格局。
3、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地企业的综合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现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开发、培育上要有创新,对外地企业家及技术人才愿意到本地来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可从工资、住房、子女就业、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在职干部自愿领办、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可采取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工作单位不变等优惠政策,让干部放心地、大胆地在民营企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创造高效优质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下大气力遏制“三乱”行为,完善并加强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特派员制度,对企业的各项检查要严格实行纠风部门审核和税费公示制度,坚决杜绝重复检查、无章违规检查和对同一问题
执法主体多元化的现象;要大力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守信获誉、失信失利”的信用观念,努力打造“诚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5、对劳务输出工作赋予新的职能,在大批劳务输出人员中挑选并培养一批思想活跃、善于经营、有创新精神的有为青年,迅速将他们培植并成长为本地的企业经营主体。同时,政府应在强化服务中,积极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形成特色,输出前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让务工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在赚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经受市场的洗礼,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返哺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大力培养文化素质高、有能力、善于研究经济的学习型、专业型、务实型的年轻优秀干部。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储备、推选后备干部的标准也应该调整,重点培养懂经济、懂工业的年轻干部,迅速在全县
形成层层抓企业建设、促经济发展的专家型领导干部群体,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7、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推介,争取上级行授信授权,加强贷款营销,增加对有产品、有销路、有信誉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鼓励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千方百计充实企业资本金;三是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创造条件,为县域民营企业的发展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