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助推医院快速发展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助推医院快速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社会组织所处的社会的存在价值都是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处在社会变革中的医院如何认识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是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的社会价值问题,那什么是医院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医院的社会责任起码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病救人是基础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在建设上,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一方面确定医院发展方向和规模,走对路,找准方向,另一方面在人才战略和技术发展方面,引进、培养和稳定专业人才。根据自身能力和区域定位,选择能够代表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泰州市中医院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以“中医保持领先、西医跟踪前沿、跻身省内一流”为目标,优化人员结构,引进专科人才,仅这两年医院就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人,一方面继承中医传统技术,传承创新,一方面加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拓展业务范围。引进了中医妇科、肛肠科、骨伤科等人才加强中医专病建设,继续保持中医优势病种传统特色诊疗,同时注重引进心血管科、脑外科、介入放射科、麻醉科的人才,开展冠心病介入和重症颅脑损伤等手术治疗,改变传统中医不治急、重症,慢郎中的观念。2016年04月01日医院又和南京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共建 “泰州市中医院区域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带来国际同步的先进技术,不断增加检验项目提升服务能力,计划两年内达到1600项检测项目的能力,4-5年内实验室建成省级重点专科,通过ISO15189体系认证。
二、应对突发事件,救助弱势群体
公立医院是政府实现公共服务职能、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泰州市中医院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制定好处臵的应急预案,平时注重培训人员,举行各项演练,做好药品、设备、人员的储备,战时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泰州市中医院在承担“非典”防控、群体亚硝酸盐中毒、工地受伤、高速公路救援等各种群体性卫生事件的救治中,均圆满完成任务,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赢得了政府的信任,也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评价。
泰州市中医院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牢记社会责任,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协助政府救助弱势人群,执行各项的救助政策,还通过工会、党支部、共青团等共同针对特殊人群展开救助活动。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队作用,提供正能量,传递温暖与关爱。开展了“党员关爱服务月”活动,定期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退伍军人和家属,捐款捐物。工会、团支部关心关爱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献爱心,免费体检、治疗服务,组织大型义诊、送医下乡等惠民活动。今年四月,我院组织“春风送暖,关爱农民工,免费做体检”的大型公益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帮扶基层医疗,宣传中医文化
除了完成医疗保健任务,泰州市中医院还主动适应政府要求,明确办院宗旨,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指导医院发展、经营管理的核心。医院主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承担任务,在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扶持和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每年组织人员对口支援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支持受援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定期组织专家和护理骨干到各社区诊所开展义诊活动,组织了“百名医学专家乡村行、企业行、社区行”等系列活动。同时接纳各基层医院人员的进修学习,特别是近四年来帮助新疆昭苏县各级医院培训医疗及管理人员19人,并派遣20人次至新疆昭苏县进行针对帮扶工作,并捐助资金。
为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提高全民保健意识,泰州市中医院除了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还开通“稻河中医”和“泰州市中医院”两个微信公共账号进行自媒体宣传。去年与泰州市电视台联合开设《稻河中医大讲堂》活动,邀请了国医大师禤国维以及国内知名专家温建民、陈秀华、何迎春等参与讲课。通过聆听讲课,互动交流,让中医药文化不再晦涩难懂,对中医中药的普及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如何坚持和践行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是医院的发展如果背离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履行社会责任,不会赢得社会良好的口碑,必定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莆田系医院一系列事件的曝光凸显了缺失医疗社会责任的可怕,值得我们深思。泰州市中医院是泰州地区唯一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如何服务社会,践行社会责任,做了以下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一、上下齐心,不做蜗牛做快牛
首先在制度上大胆创新,在医院重大决策上做到上下齐心,统一思想。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在思想上认识统一,行动上才能步调一致,攻坚克难。医院设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医院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听取各系统的汇报。每周一上午的干部职能例会对医院各项工作进行布臵和落实,对存在的问题立说立行,协调解决。每周三的院周会对医院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和发展方向、策略进行解读,接地气促行动。在人才选拔上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利用他们身上的朝气,能吃苦打硬仗的干劲,以点带面,影响周围一群人。今年泰州市中医院新设“蜗牛奖”,对在岗不作为、履职不担当的同志形成倒逼机制,对干部工作实绩进行实时监控,对干部日常效能进行动态督查,实行“每月一通报、双月一过堂、一季一点评、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述职”,促使干部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全院上下争做快牛,不做蜗牛,为医院的发展加油提速。
二、成立医联体,下沉优质医疗资源
2015年10月,泰州市中医院在全省率先探索构建了新型中医医院联合体,此举顺应国家医改政策,也加大与周边医院的协作交流,全市六家二级以上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4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着自愿、平等、共商的原则共同加入泰州市中医医疗联合体,进一步加强院际交流合作,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创新与发展。医联体的成立扩大了医院的辐射范围,下沉了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方便了周边患者。医联体内定期举行活动,通过请国医大师授课,开办医联体院长培训班,举行医联体中药配方的操作比武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医联体成员单位服务能力,改变了以往的只输血不造血帮扶模式,真正为基层医疗机构强筋健骨。
三、紧跟发展,做好医药养游新品牌
目前泰州正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围绕“康泰之州、富泰之州、祥泰之州”整体形象做大健康产业,打造“医、药、养、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健康旅游综合体。泰州市中医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前谋划,打造了一个集“医、药、养、游”为一身的泰和堂国医馆,它既是一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宅,又是一个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场所。2015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数十万海内外参观体验者,现已成为泰州市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和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发挥泰和堂国医馆特色优势,推进医药养游融合发展,通过中医专家坐诊,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并结合“中国旅游节”等主题日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2016年1月8日上午,十多个国家的27名外交官和外籍专家,通过“外交官看中国”的活动参观泰和堂,参观者流连忘返,南苏丹驻华使馆大使侯赛因,参观结束后由衷赞叹,自己对中医药文化也是神往已久,期待有机会与市中医院开展合作。
四、践行责任,医养融合再谱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和地方均出台相关医养政策来关心老年人的康养治疗,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截至2014年末,泰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71%,其中高血压患者高达29.1%,糖尿病患者达7.8%,由于各种并发症导致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急剧增加。泰州市中医院不忘社会责任,探索创新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发挥中医中药在老年病、慢性病治疗上独特优势,一方面主动调整病房结构,在医疗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搬迁会议室,改造行政用房,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康复病区和老年病区,为市区老年病患提供了专门的科室、专业的治疗,并获批成立中医老年病医院,进一步扩张床位,为更多的老年病人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居家养老、社区和基层医疗资源的融合,选择部分已有社区养老服务站为社区内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方式,加强家庭病床建设,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同时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促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向养老机构延伸。今年,泰州市中医院与泰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合作成立“泰州市中医医养融合康复中心”。通过注入中医医疗技术和服务,把优质医疗护理资源和养老机构有机结合,为在养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和康复养生一体化服务。
医院还计划在新院北侧新建一个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医疗养老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社区。分为全健康的居家养老、半健康的医养融合和临终关怀三个部分,把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营养、心理等医疗服务纳入养老机构日常工作范畴,提供一个“能养则养、医养结合、有病就治、无病养生”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康养服务社区,让老人享受无缝隙衔接的高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
泰州市中医院始终以“关爱民生,服务大众”为己任,牢记使命,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并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践行社会责任,造福泰州市人民。
第二篇:践行“积极教育”助推学校发展
《积极教育方法交流研讨》发言稿
——转变教育理念,实施积极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私渡镇九年制学校 蹇小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中午好!
我校开展积极教育方法活动,是在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在研究新方法、呼唤新模式的学习、探索中,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展开的。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更需要在坐的各位领导、同仁给予指导和帮扶。现就我校开展积极教育方法活动的情况与各位进行交流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结合校情,抓住时机,推出积极教育理念
自国际计划把我校确定为“积极教育方法”项目学校以来,我校就把此次活动作为更新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机会,由一位校级领导主抓,制定活动计划并落实培训。共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四次,把各项具体工作分别落实到政教处、团队部、班主任和教师等各个工作岗位。而且通过校园展板、家长会等方式广泛深入地面向师生和家长开展积极教育活动理念的宣传,为此项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持续深入开展积极教育方法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积极教育方法是一种理念,其根本在教师,自活动启动以来,学校安排班主任和骨干老师参加了国际项目办和县教研室联合举办的专题培训学习,然后让参训者回校以后面向全体教师多次展开校本培训,通过系列培训使绝大多数教师深刻地理解了积极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自觉地树立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主动地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学校还通过家长会、校长学术报告的方式面向学生家长作了积极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式,认识积极教育这一卓越的教育理念,自觉配合学校教育,挤出时间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变化和心理需求,采用引导、鼓励等积极的方式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极大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三、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大力贯彻落实积极教育理念
1、学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推进积极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要求全体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步入课堂,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享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大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涵,把课堂变成妙趣横生的研讨交流会,鼓励每一位学生克服自卑,以自信、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身的亮点,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克服偏见,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自觉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赏识,对学生的不足以温馨的语言进行指出,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齡特点,用真诚和信任换起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近年来,我校中小学各班各学科教学质量均有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去年九年级中考毕业学生全部考入高中,合格率,优秀率都有很大提高。学校也先后获得群众满意的基层单位、考核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凝聚着全体师生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我校大力推进积极教育的显著成效。
2、班主任在班务管理中贯彻落实积极教育理念。
在规范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的教育,要求班务工作中处处渗透“爱”,多一些表扬少一份挖苦,多一些鼓励少一份打击。在日常班务工作工中通过家访、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式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单亲学生学校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给予资助,把社会及学校的爱心传递到这些孩子们的心底,使他们燃起快乐生活和积极学习的火焰。同时要求班主任们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摒弃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坚决杜绝体罚、请家长、作检讨、斥责等消极的教育方式,而是耐心的帮助他们深入分析、反思自己错误的性质和危害,探讨导致错误的原因,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并自觉地改正错误。并且能积极联系家长,做到家校配合,从根源上消除产生问题的各种诱因,使学生在积极友好的教育环境下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他的尊重和爱护,激发其向善改过之心。经过我校教师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以心换心,耐心鼓励引导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卑,重塑信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学业。我校的张晓丽、胡涛、王正红等同学都是单亲或留守儿童,在老师的积极教育引导下,自强自立,勤奋进取,先后获得了汉中市和西乡县“三好学生”称号。
四、因地制宜、组建社团开展各类活动,为积极教育注入鲜活生动的内涵。
积极教育是让学生在受到尊重、赏识、理解的自由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全面成长的过程。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国际计划项目和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地域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学校成立了篮球、书法、绘画、音乐等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坚持开展“两节一会”、“校园好声音”及重大节日庆典联欢活动,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平台,学生们在球场竞技、舞台献艺、动手实践中体验到了学习生活的欢乐,发掘潜力,培养生活的激情,使他们成为知识技能不断进步、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代新人。
五、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积极教育
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家庭的责任。尤其是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很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让工作成功了一半,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我校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到校接送学生的机会与家长交流,借机指导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对孩子要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指导家长对孩子批评和爱应有“度”,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能动则棍棒加身,也不要过份溺爱孩子,更不要剥夺孩子的天性。
4、指导家长注重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所说的一切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孩子的动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平等对话唤起了孩子心灵深处做人的互相尊重与责任感。
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克服“教育是学校的事”这一被动局面。
目前积极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已经被私渡镇的教师和学生家长深深认同,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转变理念,积极行动,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把积极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师生在开展积极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心灵沟通和情感的传递,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能够把社会规范和教师的要求化作自身的积极行动,他们在获得教师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传递爱心。在自由、尊重、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学会做人、做事、生活、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着自己!
今后,我校将一如既往地通过扎实推进积极教育方法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私渡镇教育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5年4月15
第三篇:书法家言恭达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书法家言恭达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言恭达向东南大学捐赠校训作品。
言恭达向东南大学捐赠百万元设立“言恭达教育基金”。
王 炜
在东南大学110周年到来前夕,5月30日上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向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设立“言恭达奖学(教)金”和“东南大学文化艺术基金”暨向东南大学赠送其亲书的东南大学校“止于至善”仪式在该校举行。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以及数十位师生一同出席,见证了这一善举。同日,庆祝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止于至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在该校建筑学院展厅开幕。
言恭达2006年受聘担任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11月,应邀担任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对高校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倾注了满腔热情。他一方面推动完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科体系,指导了一批优秀硕士、博士生;另一方面,在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的筹划和建设、书法教育与培训、学术研究、书法研讨交流活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言恭达还将他在社会上坚持不断的公益慈善事业延伸到了教育方面。他捐资百万元在东南大学设立了“言恭达奖学(教)金”和“东南大学文化艺术活动基金”,其中总额50万元的“言恭达奖学(教)金”用于奖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优秀师生,总额50万元的“东南大学文化艺术活动基金”用于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助学助教和促进高校文化艺术活动繁荣发展作出无私奉献。
在言恭达的精心筹划和组织推动下,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较好地发挥了促进书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创作交流的作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交流活动有声有色。据介绍,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秉承东南大学传统,立足于书法本体研究,重点在当代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院以东南大学艺术学全国重点学科为依托,团结校内外书法、篆刻艺术家、书学印学专家,继承李瑞清等前辈书家的优良传统,立足江苏、放眼世界,开展书法创作、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和高层次书法活动,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构建当今书坛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作出贡献。本着“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提升于大众,积累于当代”的办院理念,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机制,合作共赢”的工作原则,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立足东大,面向社会;立足科研,面向人文,推出具有导向性、原创性、创新性、时代性的艺术创作精品和学术成果,举办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艺术交流活动,激励文化创新,丰富文化积累,努力打造融高端性、人文性、学术性、当代性为一体的品牌书法研究院。
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成立以来举办的两次展览交流活动引起了书法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去年11月,在书法院成立之时举办的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研究展,是从全国范围内邀请有代表性的31位中青年书法精英作为研究对象的书法作品展览。参展作者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书协主办的各大展览的多次获奖者,他们有独特的书法风格,在当代书坛有实力、有思想、有影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学术研究价值。展览共展出31位受邀书家的书法精品93件,作品风格取向鲜明与独特,广泛且多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书坛流派纷呈的集中展示。展览同时推出了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研究》一书,“精英研究”已列为东南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资助项目。本书对31位书家在当下的创作思想、学术定位、风格取向等方面作了全面阐述,立体地展现了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的创作状态和创作水平。本次举办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以“学术性”为主题,共展出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会、中国书协各专业委员会、各高校和书法媒体的中国当代学术性代表书家的书法精品90件,这些老、中、青三代书家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当代书法创作方向。本次展览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次当代书法学术观念的聚焦和碰撞,大家在欣赏书法本体艺术的同时,更可领略到书法学术研究的当代性成果。
在捐赠仪式发言中,言恭达说:“东南大学是我非常敬仰的一所高校,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传统。早在两江师范学堂阶段,李瑞清校长就开始设立图画手工科,开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之先河。校训‘止于至善’蕴含着‘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深意,这正是东南大学的精神之所在,既体现历史底蕴,又蕴含价值理想,彰显了师生的精神和风貌。东南大学艺术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全国唯一的属于艺术学理论的国家重点学科。希望东南大学特别是艺术学科师生,要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立足江苏、放眼世界,不断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作出贡献。” 郭广银在致辞中感谢言恭达先生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无私支持。她希望东大师生要学习言恭达教授为人做事不以自身荣辱为先,自觉背负起对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的责任,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的人格,主动将自己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东大艺术学院2009级学生孙弦月代表所有获奖的同学,感谢言恭达教授对其学习生活的帮助和支持。她说:“言恭达教授一直是我尊敬的一位艺术大师,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极高,精多种书体,工篆刻,善绘画。同时言恭达教授十分关心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关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言恭达教授为我们学校提供了50万元的‘言恭达奖学(教)金’用于奖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优秀师生,总额50万元的‘东南大学文化艺术活动基金’用于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对东大师生的一片深情。这次有幸获得言恭达教授设立的奖学金,是对我以前表现的肯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倍加努力,为东大,更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也会像言恭达教授学习,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言恭达先生一直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信守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爱人”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慈善是个人内心自然流露的爱泉,慈善的本质应成为每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艺术家需要通过慈善的实践来自觉提升自己的人文境界,从而完善作品中所透析的人文精神。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对现实关怀的艺术家能留下传世精品。说到公益慈善,言恭达常常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关系到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点事,由衷欣慰,备感快乐
第四篇:践行责任 融合发展
践行责任融合发展
——公司画册之未来展望篇
×××公司发展愿景,将立志建设实力雄厚、资产优良、管理先进、全国一流,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做节能环保事业的掌舵人,乐于奉献,回报社会。我们秉承“践行责任,融合发展,和谐共享,竞合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抓住发展机遇,敢于顶冒风险,扎实务实进行系列变革和创新,实施“技术品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三个阶段的长远规划。在2-3年内投融资人民币10亿元,努力提升自身的研发设计、技术控制、资源整合、市场营销等四种“核心能力”,在往年平均产值2.6亿元的基础上,实现营业收入逐年翻番,打造行业标杆。同时坚持跨地区、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产值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力争利用3-5年时间成为国际一流的上市企业。寄予朱来,我们将融合竞赢共进,创造集成效益,实现股东、员工、合作者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以公司更大的发展为国、为家、为全人类做出重要贡献。
第五篇:践行群众路线 助推三农发展
践行群众路线 助推三农发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农业部门和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一言一行都事关党风、政风,走好群众路线就显得更加重要,始终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力量之源
一切依靠群众,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关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因此,必须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力量之源。一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农村改革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大包干”来源于农民的首创,“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民的首创,“村民自治”是农民的首创,“乡镇企业”是农民首创……这些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就是农业工作者的力量源泉。中国农村改革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让亿万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当前,在农民群众中正在兴起一场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善于发现、总结、推广这些先进模式、经验和典型,在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中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要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的期盼与诉求。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要求
我们深入到农村基层和农民群众之中,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知道农民群众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求什么、渴望什么,才能找准问题,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不断改进我们的作风,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当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农业农村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农业部门必须坚持民本原则、问题导向,针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权益、生产资料、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惠农政策落实等生产生活领域中的突出问题,深入调研、专题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用我们的真诚服务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用“三农”发展成效凸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丰硕成果。
三要着力实现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当前,农业结构正深刻转型,农村社会正深刻变革,制约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明显增多,难度不断加大,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观点,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出实招、求实效。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更加注重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在推进土地规模流转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能的培训。要通过强化政策落实保障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支撑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
增收新渠道,持续提高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二、准确把握群众工作法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法宝
群众工作法是我党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农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必须把握好、坚持好、运用好这一重要法宝,善于深入农村,接触农民,在农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探求规律,汲取智慧,科学决策,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一要放下架子,在深入调研中谋划发展。当前我们不少领导干部下基层时,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找个典型谈一谈,要些资料翻一翻,拿个材料念一念,措施不实、问题无解,听的人不耐烦,群众很反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不是带着“问题”下去求解,而是端着“架子”下去指导。农业部门践行群众路线,更要放下架子,深入基层一线,不仅要走到群众身边,更要走进群众的心里,弄清农民群众所思所盼,做到既吃透上情,又把握下情,在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群众的智慧和诉求上升为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动力,让“三农”工作决策和措施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要扑下身子,在访贫问苦中增进感情。农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业系统的干部大多出生农家,学的是农业专业,工作在农业部门,真切感受到农民的疾苦,理应对农民群众更多一份感情。要把自己当农民,视农民为亲人,扑下身子,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一线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走进困难大、生活苦、群众多、基础差的乡村,查弱项、抓短板、找出路,在访贫问苦中与农民群众建立真感情。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诚心诚意
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农民群众不断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批评意见,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反思工作的“镜子”,结合实际提建议,因地制宜抓整改,凭借真诚的态度、扎实的作为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三要深入一线,在为民服务中转变作风。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实践,让我真切的感觉到,农民群众是最朴实、最实在,最值得信赖和尊重。工作中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秀都会被他们一眼看穿。农业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发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联系和服务一个农户、一个种养大户、一个村、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龙头企业着手,从推广好一项技术、实施好一个项目、建设好一个基地做起,当好“三农”政策的“宣传员”、技术服务的“推广员”、田间管理的“指导员”、生产过程的“协调员”,农民增收致富的参谋和助手。事实说明,与群众接触多了,官僚主义就会减少;与实际接触多了,主观主义就会减少;与民情接触多了,形式主义就会减少。
三是构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必然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做“三农”工作时,我们有些干部有时觉得群众喊不动,实际上是他们喊不出;对发展现代农业不是没想法,而是缺办法;对帮助农民增收不是没成效,而是无突破,说到底是群众观念不牢固,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构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要构建深入调研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们结合农业部、省农业厅“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要求有特长的农技干部长期联系1个专业大户、1个合作组织、1个龙头企业、1个高产创建片、1个农业项目,做到“五下去,一回来”,即“怀着深厚的感情下去,本着学习的态度下去,带着具体的问题下去,掌握科学的方法下去,以群众欢迎的方式下去,带着丰硕的成果回来”,通过活动对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起到了“接地气、察民情、增才干”的目的,形成了一大批调研成果,在近三年的省农业厅优秀调研报告评比中,我市始终位居全省第一,不少建议还直接进入了各级领导的决策视野。对于这个制度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确保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农业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
二要构建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蹲点工作制度,实行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促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困难。开展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组织农业干部分期驻点,工作在村组、吃住在农家、劳动在田野,在增进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三要构建服务群众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系统干部考核办法,特别是要完善基层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办法,把群众工作能力和群众工作状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方式上,完善考评制度,增加农民群众评价权重,真正把农民群众的认可度与满
意度作为考核农业系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以制度形式把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真正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重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重点关注和使用那些长期在基层、在困难地方、在艰苦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的干部,真正让那些一心一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工作深入扎实有效的干部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