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灌南县三口镇土地流转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灌南县三口镇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使土地资源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目前,全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累计流转面积达9000亩。
一、提高土地效益“转”出农民增收新天地
该镇三口村村民李万福是土地流转的受益人之一。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他和老伴岁数大了,干其他重体力活力不从心,家里的5亩地又很分散,种植大田作物经济效益不好,想发展设施农业又没有合适的地块。不过现在好了,村里进行了土地流转,他从同村农户手上流转了三亩三分地,和自己的地块倒兑到了一起,搭建了5座塑料大棚。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发展,李万福感触很深,他说:“土地流转好,走'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发展路子,地块集中了,经营起来更加方便,土地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保收田,我家5座棚的收入都超过了8万元。”
土地流转也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城镇集聚,许多农民在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同时,也涉足了二、三产业或其他行业,在保证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增加了非农收入。
二、提升生活质量“转”出农村建设新面貌
土地流转改变着农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乡村的发展模式。随着三口镇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高山村、石寨村、山西头村等一个个新颖别致的新农村示范点在该乡悄然涌现。
寒冬时节,走进楼山村,一排排鸭棚映入眼帘。如今,种鸭养殖已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让该村从一个昔日“田种老三样,年年不见粮”的后进村,变成了今日设施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先进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善学自豪地说:“通过发展种鸭养殖,农民口袋里有了钱,去年,我们村新建两层以上小洋楼27栋。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优化的新农村格局,为全乡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样板。”
三、打破土地瓶颈“转”出现代农业新发展
在三口镇,通过政策引导、能人带动、联片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由“自发”变“自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例子越来越多,千亩金银花种植基地、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各类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遍布绿洲大地。
三口镇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信贷支持,鼓励农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受让农村土地,全面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建立健全流转土地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为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乡农技站站长介绍说:“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小规模、低投入、粗放式经营的问题,流转来的土地充分用于节水高效现代农业的开发和经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8月中旬,天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该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调研组通过研讨,对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天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成立组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天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该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3000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天长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天长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该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蓬、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天长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该市的工业和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从而加快了全市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此外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4、完善机制,提高土地流转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土地流转信息员的作用,明确专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做好土地流转的信息搜集发布、政策咨询服务、流转价格评估、合同审查备案和档案管理等工作。二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和仲裁机构,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制度、纠纷调解和仲裁制度等,以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第三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柏梁镇辖29个村、5个社区,总人口5.3万人,耕地面积6.8万亩。近年来,我们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依托花木种植优势,以名优花木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花木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受益、新农村发展的“多赢”目标。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4.6万亩,入驻企业79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广泛宣传引导,营造流转氛围
土地流转的前提在于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为解决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利用党员干部会、群众会、座谈会、广播会等形式,深入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目的意义、操作程序等,让群众在思想上树立“只有离开土地,才能走向富裕”的新理念。同时,积极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零距离接触群众,用算帐对比的方法,让群众了解“转地不失钱、转地不失利、转地不失业”的流转效益,用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向群众宣传土地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利益,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群众从内心深处愿意流转、放心流转,为土地流转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抓住关键环节,规范流转程序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抓住五个关键环节,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土地流转。一是征求民意关。土地流转前,各村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深入进行民意调查,扎实开展信访评估,积极与企业、群众沟通,待形成共识后再行商定土地流转的具体事宜。二是土地整合关。由村委会牵头,组织人员对参与流转的土地实地丈量,经过公示后,在地界处设置明显标志和永久性界桩,绘制出土地现状平面图,并存档备案。三是合同签订关。先由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土地使用权流转委托书》,把土地使用权委托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与企业签订《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书》。四是土地租金关。按照当地生产成本和效益核算,经与群众协商后,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指导价格,每四年上调5%,保证当年收益不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并由村委会督促企业每年按时足额支付租金,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五是遗留问题处理关。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对每宗流转出去的土地资料存档
第四篇:关于加强土地流转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分析
**市地处浙东沿海,在百强市中名列前茅,然而,**认为,**有87万农村人口,占户籍人口的85%,65万亩耕地中54万亩是农户承包耕地,发展现代农业功在千秋,土地流转工作则是基础工程,要抓早抓好。
自1989年出台土地流转专门文件,到2008年6月底,**市共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84195份,土地流出农户14.9万户,占土地承包农户的59.6%;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0.7万亩,占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56.9%。其中,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8.38万亩;全市单体规模1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85万亩;百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1.2万亩。**土地流转工作能顺利推进,主要抓好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中介组织 全市20个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89个有承包土地的村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基本形成了自下而上、覆盖全市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以规划引领流转,以流转促进布局,使土地流转真正做到有目标流转、分阶段推进、按规划实施,确保了作物功能区块的实现,特别是确保了粮食功能区的稳定。二是确保了农民利益,规范流转程序和合同。对流出土地的农户,都要求签订流转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大大减少了土地流转纠纷。2002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例因中介委托流转引起的土地流转纠纷案件,农民都能按合同的规定按时拿到土地流转费。三是统一流转期限和价格。中介组织对统一区块土地流转时间、期限保持基本一致,流转价格相对稳定,从而加大农业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四是打破行政地域限制。通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打破队界、村界甚至镇界,形成规模基地,发包给大户,发展规模经营。
创新流转形式 **在经营模式、流转形式上作出了探索和创新。一是完善直接流转。首先是规范合同,其次抓变更,再次是抓档案。二是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尚未落实到户的集体土地、经过土地整理后的新增土地(围垦)、流转合同到期的经营规模以及新发展的农业项目等,努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到2007年底,我市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12家,入股土地7620亩。三是“四统一”型规模经营。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区,大规模连片经营又不可行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作用,围绕主导特色产品,通过统一布局、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不流转照样能规模经营的效果。四是季节性土地流转。针对我市的水稻主产区季节性抛荒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实行农闲时由规模经营大户集中种植一季小麦或早稻,种完后仍还给农户种植水稻,待第二年再集中经营。
实施项目带动 一是把土地整理项目作为土地流转的主战场。**市优先选择已打破地域界限的区域实施流转,使土地整理、土地综合开发、土地围垦等项目成为推动土地流转的重点区块。二是通过产业化项目拉动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系。目前,**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30多家,建成原料基地20万亩,农业龙头企业成了带动土地流转的生力军。
出台优惠政策 首先,扶持政策起步早、力度大。从1999年开始,**市已经连续10年出台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补助奖励政策。2002-2007年市本级用于土地流转的政策资金累计达到了2500万元,今年财政安排预算资金超过800万元。其次,实行“承包地流转换保障”。为鼓励土地流转期限长期化,消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后顾之忧,对二轮承包期内剩余年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次性委托镇、村流转服务组织的并有书面承诺的农户,市财政给予每年每亩100元的养老保险补贴。再次,鼓励大学生(大户)发展规模农业。最后,加大保险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品种扩大到油菜、奶牛等10个品种。通过创建农户小额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免费为规模经营大户提供贷款担保等解决贷款难。
维护农民利益 一是推进就业转移。一方面,**市通过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以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完善创业就业政策,加大城乡统筹就业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让农民从容转业。二是规范自发流转。**市土地流转总量的一半是自发流转,保障自发流转农户的利益成为流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为了引导农民通过流转中介组织这个平台,市政府出台政策,把承包地委托给镇村土地流转组织流转的农户,都将享受政府土地规模经营补助政策。三是土地互换。对规划区域内不愿意流转的,则设立农户自种区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区,妥善解决个别承包地不愿流转和连片流转的矛盾。
第五篇:红叶村:土地流转,叩开现代农业之门
红叶村:土地流转,叩开现代农业之门
2月28日,记者来到东至县东流镇红叶村,发现该村很多村民们都住上了小楼房,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记者走访东流镇后发现,几年来土地流转的有益探索让东流镇迎来了新面貌,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高速通道。
资本下乡 村民有了双收入
“如果一家夫妻两人共有20亩地,土地流转的价格为650元一亩,那20亩地可得到13000元的租金,不种地后,他们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在村里的引资企业工作,一年又可获得两万多的工资,算完这笔账后,村民们都愿意把土地拿出来。”红叶村钱寿祥书记向记者算了土地流转后的好处,“现在很多村民在村里的引资企业打工,每人每天可领取80元-100元的工资。”在总面积340亩麒麟西瓜大棚的种植现场,共有70余名员工在劳作。“这些员工都是附近的农民,土地流转后就在这里打工,每天有100元的收益。”本地村民且为麒麟瓜投资者之一的程结银说。记者得知,土地流转后,村名们可以既当“地主”又当工人,还可以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副业经营。
返乡创业 土地流转圆了农民创业梦
2011年,吴安从杭州回到东流镇开始创业,当年在红叶村承包了50亩的土地,从事蔬菜种植。“以前我是在杭州郊区租地种菜,那儿的租金较贵,而且在外工作没有归属感,就回到红叶村了。”正在大棚里劳作的吴安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土地是我自己从亲戚邻居家流转过来的,邻居们把土地租给我之后,可以到我田地里工作,我给他们开工资。”现在,吴安已经住上了三层小楼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的大棚面积近100亩,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豆角、芹菜、蔬菜等市场前景好、销路广的蔬菜。一年种植三季,一季总产量10万多斤,亩产2000斤,直接经济收入15万元,亩产纯收入1.5万元。”为了帮助吴安这样的种植大户销售蔬菜,县农委还在东至县城为他们免费提供了12平米的门面房。“今年我想借助村里土地流转的机会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更好的带领大伙致富。”吴安表示。
转活经济 未来几年流转将加速
“浙商接受了我的提议,选择在东流镇红叶村投资现代农业,主要是因为东流镇的农业政策落实到位,而且这边土地平整,各项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为了方便我们生产,红叶镇还重修了公路。”麒麟西瓜投资者之一的程结银告诉记者,“东流镇周边连接九江、南昌、浙江、南京等城市,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土地流转后,东流镇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多样化,许多外地商人开始准备前来投资发展农业经济。
“前几天,有一个北京商户想在东流镇投资种植香米,现在还在商谈中。”东流镇焦士清镇长告诉记者,“麒麟西瓜、陶公菊、香米、草莓、野葫芦„„这些品牌走出去后,村民们的收入更会增加。”今年,东流镇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力争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特色农业500亩,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来源:九华晨刊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