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大主题报道四问
重大主题报道四问
□《钱江晚报》副总编辑 张亮
张扬 绘
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本身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这些年,可以说是反复强调、层层研讨。这一方面说明这个课题很重要,也说明社会发展对主题报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它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认清它的性质和规律。重大主题报道创新难,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但首先是认识不清的问题。总有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狭隘落后的认识,在束缚着我们的手脚,给创新带来障碍、构成瓶颈。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包括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等方面,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创新思路,这是其他几项创新的基础、前提。那么,我们在思路上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重大主题报道是否就是“规定动作”?
当我们把重大主题的报道任务部署给记者,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很沉重、很严肃,脸孔是板着的,腔调是生硬的,甚至会有厌烦情绪、应付思想。然而,新闻工作是一个特别需要创造力的职业,需要宽松的氛围、需要活跃的思想、需要澎湃的激情、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没有这些土壤,不可能生产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操作重大主题报道的时候,往往缺少这些元素呢?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把重大主题报道视做“规定动作”,狭隘地等同于命题作文、等同于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自上而下、单向的报道任务。媒体只是扮演被动的执行者,重大主题报道成了对上交差,报道的实际效果如何、广大受众的反应怎样,反倒变得无关紧要。长此以往,媒体主动研究、思考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会退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在具体操作中,不是先进行调查研究,而是主题先行,然后按图索骥式地寻找案例,填充到既定的条条框框里,把文件简单、机械地演化为所谓的新闻作品。这种图解式的新闻报道,不仅违反新闻规律,也违反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2008年6月,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其实已经是暗流涌动;当时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得最多的还是防过热、防通胀,而不是后来的保增长、调结构。但《钱江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浙江企业,包括知名企业如飞跃集团,已经遭遇了经营困局,负债累累,坊间和网上也有这方面的传言,但本地媒体却一直没有公开报道。报社记者经过实地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出了报道。《钱江晚报》编委会对这篇文章的认识是,它实事求是地反映了飞跃集团遭遇的困难,也报道了政府、企业合力解困的举措,澄清了夸大不实的传言,同时向社会传递了抵御经济寒流的警讯。于是,我们将这篇文章做了头版头条导读,将主题定为《邱继宝挺住!飞跃挺住!》,从而强化了报道的积极立意,表达了对受困企业的关爱,给人以信心和鼓舞。文章见报后,社会反响很强烈也很积极。有新闻界的专家评论说,《钱江晚报》对于这一敏感题材及时介入,把握得当,显示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和权威性。我们不能完全说这篇报道掀开了转型升级报道的序幕,但是客观上确实是开了一个好头。
推出这样一篇报道,不是说我们有多敏锐,也不是有什么特殊渠道,从高层听到风声。我们只不过是遵循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新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真实的新闻、正确的思想来自实践,来自深入的采访和独到的思考,来自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高超的把握能力。
从媒体的角度,能不能搞好主题报道,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个关键词:自觉。只有自己真正觉悟,才会化为主动的行为,才会产生出优秀的作品。这里所说的自觉包括两层含意,一个是指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课题,不能生吞活剥、教条式地接受,而是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化为自己的认识,融入血液中;另一个是对媒体的角色要有准确的认识。
大家知道,将近100年前的《新青年》杂志、邵飘萍的《京报》,到现在还在中国的新闻史、文化史上闪耀光彩。它们之所以成为引领一时舆论的强势媒体,核心在于体现社会担当,把握时代脉搏,占据思想高地。传媒抓住了重大主题,不仅担当了社会责任,自身也将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使自己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就像我们今天提起《光明日报》,还会想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到《深圳特区报》,会想到《东方风来满眼春》;提到《解放日报》,会谈及上世纪90年代初的“皇甫平”报道及其争议;提到《人民日报》,许多人还会记起20多年前的一篇报道——《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媒体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更是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一个没有理想的媒体,只会产生三种人:一种是把媒体等同于赚钱机器的新闻
商人,一种是把新闻工作当作进身之道的新闻官僚,还有一种是把记者职业只当做饭碗的新闻民工。
今天,持续30年的改革开放正在向深水区挺进,各类矛盾问题错综复杂,这意味着传媒也必须直面更为深层次的命题。媒体作为时代的号手,承载着新期待,面临着机遇期。在这一机遇面前,回避崇高、严肃、敏感的命题,必然导致媒体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下降,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就等于丢弃了职业精神,丢弃了对话语权的掌控,使自身趋于泡沫化、边缘化。
《钱江晚报》有一组持续5年的报道:《乡村年度档案》。从2006年起,《钱江晚报》记者每年都要追随三位返乡民工,分赴湘鄂皖,用三四个整版记录他们家庭和家乡的变迁,试图为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留下一部微缩的心灵史。支撑我们这组报道的,是这样的信念:新闻是易碎品,但新闻人必须和遗忘搏斗,给未来保留一份集体记忆;史册往往属于大人物,但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道德之光,终将照亮那些沉默的群像。这组报道,是晚报人自发、自觉的行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的追求。
很多提法,我们经常使用,张口就来,但是我们未必对这些提法形成了统一的、科学严谨的定义,这也许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比如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如果说指的是题材,那么什么题材是正面的?是不是只有好人好事才是正面题材?舆论监督报道是不是正面报道?如果说指的是报道效果,那么任何题材都可能产生或正或反的效果,它取决于媒体的诉求是什么、如何操作、怎样把握。比如,事故和灾难报道,如果你一味搜奇猎异,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寻求感官刺激,就可能激化矛盾、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侧重于总结经验教训、对社会的警示意义,或者探求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破解之道,挖掘真善美的人性之光,那么就可能产生正面效果。
《钱江晚报》去年推出的《阳光财富观》报道,获得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组报道从开始就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和指导。报道之初,《钱江晚报》一些记者还有些担心,比如对于仇富的问题,是不是不提甚至少提。《钱江晚报》编委会研究认为,之所以要提阳光财富观,正因为存在着不阳光的财富和不阳光的财富观,我们既然做了这个话题,就一定要把它讲透,不能回避矛盾。在这组报道中,我们提出一系列的敏感问题:谁埋下了仇富的种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富人的财富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等等。通过网络问答、举办论坛等形式,让各个阶层的人,从亿万富豪到升斗小民,充分发表意见,在交流互动中澄清事实、寻找共识。
舆论监督,同样有可能成为重大主题,其核心在于是否真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一点,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报道。当年4月,《南方都市报》率先对此进行披露,5月起,《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又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了深入反思。6月20日,实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
这组报道,直接影响到了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对于强化司法机关、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以人为本的理念,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产生了实效。
突发事件报道如何做出重大主题? 3 2008年的抗雪灾报道,持续时间很长,可以说是一次战役性报道。灾情复杂多变,信息庞杂混乱,而且涉及杭州、浙江、中国等多个报道板块。当时,《钱江晚报》考虑最多的是3个问题:其一,每天的报道主题,怎样才能切合大局、找准重点、避免细碎重复?其二,在提供资讯的同时,怎样才能做出思想性和感染力?其三,在提供共有信息之外,怎样才能做出独家内容?
这里也介绍一下我们的操作办法。首先调整工作机制,在例行的下午谈版之外,要求相关报道部门上午就要通报信息,晚上再增加一次编前会,以求及时准确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力求避免就事论事、简单告知的报道方式,发挥晚报思想性强、善于人文叙事的长处,把大势把握和微观切入相结合,以人物报道为重点,以呼唤社会责任、人间真情、完善抗灾机制、共御公共危机为核心,强化思想性感染力,力求每天形成一个明确的报道主题。抗雪灾期间,《钱江晚报》以头版为先导,先后推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报道《雪在飘,心在烧》、反思公民社会责任的报道《冰雪如镜,映照人情冷暖》、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外来工的报道《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人物群像式报道《非常时刻,那些温暖的面容》、典型人物报道《交警小姜,倒在路上》。在形式上,打破常规,将版面打通使用,每天用5个~10个版的规模强势推出,头版连续一周采用通栏大图片。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对《雪在飘,心在烧》(风雪回家路)这组报道评价说:“做得感人,做出了真情,做出了雪灾背后的文化,这是一种凝聚力。”
在汶川抗震救灾期间,《钱江晚报》组织开设了《大地震·大特写》深度报道专栏,采用跨8、9两版的报道形式,着重开掘思想深度、拓宽时空跨度,相继推出了《十年回望:从战洪水到抗震灾》、《寻访杭州的桑枣中学》、《80后:灾难让
重大主题报道,有很多是非事件性新闻,是可以预知的。比如去年年底,我们就可以把上海世博会列入今年的重大主题报道之中,提前策划、组织;也有一些是突发的、计划外的,比如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今年的玉树地震等。
我们长大》、《震痛后,更坚固的中国在路上》、《震痛中,我们重读爱情》等一系列专题报道。在此期间,前方传回来一个简单信息:浙江援建四川广元的50多所希望学校,抗住了地震的冲击,没有一人死亡。《钱江晚报》编委会认识到,这则信息如果情况属实,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于是再次选派记者前往广元深入采访,同时对省内相关部门进行调查了解,成稿后反复推敲,最终推出了《一片不塌的蓝天》这篇沉甸甸的报道。《大地震·大特写》这组报道,提升、丰富了《钱江晚报》抗震救灾报道,获得了当年省好新闻一等奖。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还要着力构建开放性的报道格局,强化读者互动,强化报道的延续性和影响力。在2008年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报道中,晚报以《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地雷”?》为主题,动员全省读者举报身边的安全隐患,共同打造安全城市。“征集令”发出后,各地读者的线索源源不断:这里有一座危桥,那里有一条断头路、一个无盖窨井……《钱江晚报》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馈,并滚动追踪隐患的调查处理进程。这组报道以典型事件为起点,由点及面,做热做实,实现了新闻价值的提升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重大主题报道 如何把握国计 与民生的关系? 4 近些年来,《钱江晚报》提出民生新闻深度转型的概念,目的就是要找到国计与民生的结合点、找到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结合点。一方面让时政新闻接地气、关痛痒;另一方面,把民生新闻做厚、做深、做广,力争从中拎出重大主题。
按照这样的方针,《钱江晚报》倡导采编人员建立广泛的基层联系点,注重培养学习型、专家型记者,提升记者的思辨能力,同时着力打造《独立调查》、《桥梁》、《民意大参考》等品牌栏目。
《独立调查》是《钱江晚报》的深度报道栏目。这里的很多题材,初听就是一般的社会新闻。比如去年4月,杭州有关部门对九溪玫瑰园别墅区违章建筑进行了查处,仅仅在一处就发现有20多户业主私挖地下室,最大的面积有370多平方米。消息披露后,我们感到仅仅停留在新闻事实本身是不够的。它的背后,折射出当代中国富裕阶层的流行病:富人本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一些人反而在破坏社会规则,漠视法律和道义。这和他们财富的增长速度、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相比距离很大。另一方面,一些官员在GDP主义影响下,对富人的违法行为网开一面,暴露了政府执法能力的问题。
为此,《钱江晚报》从5个层次展开后续报道:一是对更多别墅区如南都花园、白云深处、星洲花园等地的违法建筑问题展开广泛调查,二是采访富人代表,剖析他们的心态;三是采访执法部门,披露执法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四是邀请法学、社会学家进行深入分析;五是配发本报评论员的文章。报道将丰富的事实与深刻的思辨结合,在深度广度上得到了提升。
《钱江晚报》还有个品牌栏目——《桥梁》——获得过省好新闻一等奖。这个栏目,从内容来说,就是寻找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与民生大事的结合点,在形式上,通过报道与社会活动结合,搭建官员与百姓的沟通平台,把官员唱独角戏的主席台变成各界共同议事的八仙桌。《桥梁》栏目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如《杭州电车去留》(获省好新闻一等奖)、《杭州建委:怎么向市民交代》(获省好新闻三等奖)。
去年,我们更进一步,推出日常化的《民意大参考》专版,口号就是:“民主促民生——纸上天天开两会”。《桥梁》、《民意大参考》这样的栏目和版面,不仅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民主政治的课堂。一方面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也提升了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第二篇:“四查四问”主题讨论会发言稿
“四查四问”主题讨论会发言稿
根据上级要求我社区以“四查四问”为主要内容,深入查找工作发展的思想障碍、认识不足和工作差距等实际问题,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上有新突破,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有新转变,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有新提高,推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转变。
“四查四问”的具体内容是:
一查思想,问自己是否把工作当事业来追求,是否存在精神不振、干劲不足、怕苦怕累的问题,在爱岗敬业上是否与上级的要求有差距;
二查学习,问自己是否把工作当学问来研究,是否存在业务知识不熟、不深、不透的问题,在业务能力上是否与上级的要求有差距;
三查工作,问自己是否尽心尽责,是否存在标准不高、时效不强、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在工作业绩上是否与上级的要求有差距;
四查纪律,问自己纪律意识强不强,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在规范自己言行上是否与上级的要求有差距。
结合自身情况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欠缺,工作缺乏积极主动,自身工作标准要求不高。通过本次“四查四问”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时刻注意整改。
Xxxx
Xxxx年x月x日
第三篇:四好报道
通信公司认真开展
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为深入贯彻油田公司文件精神,通信公司党委决定进一步深化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制订了深化创建活动的措施,充分发挥基层领导班子引领作用,为促进通信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公司深化基层“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其中能力建设又以提高基层领导班子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等五种能力为切入点,全面推进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为确保此次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通信公司成立了由公司党委书记、经理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并且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内容及标准;整个考评实行百分制,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优秀领导班子和较差领导班子,对优秀领导班子进行表彰并选树为典型,要求较差班子查找原因、限期整改。另外,在创建活动中,要求基层领导班子结合本单位经营实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广泛动员,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同时基层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大胆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切实开展好此次深化基层“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第四篇:婚前四问!
婚前四问!
婚姻,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压力大是在所难免的,绝大多数人只会有一次结婚的机会。人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的大事,这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告别单身,组建家庭,承担更大的责任了。所以,很多人结婚之前都伴有或重或轻的婚前恐惧症。这个时候就需要问问你身边那些最关心你的人,因为只有关心的人才会比你看得更清楚明白点!
问家长
我们最亲的人是父母,但是父母永远不能一辈子陪在你身边。主流的道路总是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三个人。让父母接受你所爱,是婚姻建立的前提条件,一份被双方家长祝福的婚姻才能长久。
首先,在见家长之前,双方都应该有大概的了解,突如其来的见面会让大家都觉得措手不及,没有准备好的见面容易出现不可预知的意外。
其次,让父母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眼中往往觉得自己的儿女很完美。对对方期望值过高的时候,容易出现眼光过于挑剔。
最后,告诉他们,你们两人相互吸引的原因和在一起的原因。父母如果知道你们的感情很稳定,更容易给予支持。
总之,我们的家长都有同样期待儿女生活幸福,婚姻美满的愿望。当你们的表现能够给父母这样的感觉的时候,接受她,祝福你们,只是时间问题。
问朋友
朋友的角色,用“旁观者清”这个词语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往往比被爱情冲昏了了头脑的你更了解你自己。朋友能看到你的性格、爱好、习惯,也能看清楚你在爱情中的角色是否适合走入婚姻。
问他们:
同性朋友:他们可以看到“TA”对你是否真心。他们比你更有理性的头脑和具备洞察力的心机,他们有很多了解一个人是否真心爱你的方法。记得,结婚前,要告知死党。
异性朋友:她们可以看到“TA”和你是否适合。那个终究没有和你成为一对儿的知己,一定比别人更了解你,同时,也真心希望你可以幸福。所以,还得问问她!
已婚朋友:他们以前车之鉴告诉你,爱情和婚姻的区别。不要看他每日佯装进入围城的不自由,其实每天都在享受安定小家的幸福温馨呢!认真地向他讨教一下,一定会收获良多。问物质
爱情终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物质生活。
两个人,从一方面来看比单身更节约资源,但是,如果你们并不是丁克一族的话,生养孩子所面临的抉择,也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了。合理科学的家庭分工是幸福婚姻的必要,两个人都同意的方式是前提,随着社会变化和发展随时随地的调整方向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方案:
男主外女主内:女主内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有滋有味的主妇生活在哪里都可以看到鲜亮的案例。读书、写字、网络到处都可以学习,烹饪、家装、宠物也是陶冶情操。
一起工作奋斗:不仅要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分担家务,还要提升两个人相处的品质。5秒钟的吻别抵得过一个小时默不着声坐着看电视。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与父母分开住;如果不允许就要学会与老人们一起生活的同时怎样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二人世界!
问内心
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主客观条件的。结婚,除了问父母、朋友、物质之外,最重要最根本的是问自己的内心。你自己是否做好了面对婚姻;是否能做好了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是否做好了接受来自两个家庭的文化冲击,我们有所恐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看清,没有支持。如果TA是值得你一生守候的人,即便不知道
前方有什么艰难险阻,也会义无反顾。心之所向,无往不利。所以,在结婚之前不妨好好一个人静一静,婚前有太多的事情要准备,足以让一个人抓狂。一个人独处一番,思考一番,毕竟结婚意味一个人生的结束,另一个人生的开始!
婚姻是神圣的,爱情是神圣的。如此神圣,我们怎么敢亵渎,我们都希望通过一次婚姻,得到永远的幸福!所以,请在你结婚之前,问问父母、好朋友、你的物质水平和你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第五篇:党员“四问”材料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现在又从事教育管理,虽然岗位有所变化,但我对教育的感情始终没有变,我一直保持着对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现象以及一些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己管理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现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办有特色适合学生的学校 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办好学校是抓好教育首要任务。尽管国家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投入较大,但是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希望子女能上好学校的需求。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积极吸纳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办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办一所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
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先生在一次校长论坛上讲的一个故事:百兽之王老虎办了一所学校——森林动物学校。招生的时候,动物家长问老虎一个问题,把孩子交给你跟到其他学校有啥不一样?老虎脱口而出:“我们要培养的是样样都会的动物!”所以森林动物学校第一年招生盛况空前。可惜,好景不常在,一个月以后,出现退学了。首先申请退学的是鸭子。鸭子退学的原因是:“我的腿又短又细,决定了我到水里行,我到岸上就不行了。”老虎校长脸色严肃地要求:“到我这里,就让你水里行,陆地上也行。每天给我老老实实跑五公里。”鸭子说:“我不可能样样都会。”于是鸭子退学了。第二个退学的是兔子。兔子退学的原因是:“遗传基因决定一切,我一见到水,腿就抽筋。现在老虎逼着我游到对岸,我还没游到河中央就会沉下去。命重要还是发展重要?没有了命,怎么可能样样都会呢?”于是兔子退学了。鹰是第三个退学的。鹰说:“我实在受不了,这种教育是全世界最僵化的:学会爬树对我有什么用?我张开翅膀就可以飞上去!”老虎脸色严峻地批评:“错了,动作不规范,重来!标准的上树的动作应该是沿着树干爬上去。”鹰说:“爬着上树的应该是松鼠。”于是鹰退学了。由于森林里没有一个动物样样都会,结果开学三个月以后,最后一只动物也退学了。森林动物学校黯然关门。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老虎校长的所作所为,使得森林动物学校黯然关门倒闭。我认为我们应为鸭子、兔子、鹰等动物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选择合适的课程,让它们健康、快乐成长,有个性化的发展。所以,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校长做好四件大事,即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做到关注差异、注重情感、释放潜能;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文化要注重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办有特色学校
就是要办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因为特色蕴藏优势,优势体现竞争力,也就是说只有特色才能形成我们的优势,才能形成我们的竞争力。实际上,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城区学校还是乡镇学校,不论学校规模大小,不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坏,都有着自身的特长和潜在优势。只要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个性化办学的新思路,促进学生成才,就能办
出特色。特色学校的建设,还要坚持分层、分类,立足实际,不是硬件好了就有特色,也不是农村或者小规模的学校就没有机会创特色、创品牌。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在办学时立足实际,合理定位,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这样既能提高各个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以生命化育人方略为指导,我们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了一个课内课外联系紧密、校内校外沟通和谐、学科之间相处融洽的良好氛围。我们以“让每个生命更加活跃”为宗旨,以“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学习”为理念,以“创建书香校园,夯实文化根基”为目标,来进一步推行《书香校园建设》的实施,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在创建书香校园,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活动中,我们聚全校之力,融众家之长,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建设文化阵地,优化成长环境。我们通过盘活校园的人力资源与环境资源,丰富校园人文生活,浓厚文化氛围;我们通过学生自主建设“墙壁文化”,增加校园文化的学生元素;通过教室布置、板报及图书角等,加强“教室文化”建设;通过学生明星栏、教师风采栏等,提升学校品味;通过校园广播站、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及各处的展示板等媒介,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各节、兴趣小组、智趣竞赛、创新作文大赛等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发掘生命潜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充分改善宣传阵地,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外在氛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我们开辟了张贴栏、时政栏、星光灿烂、教师风采等八个宣传窗口,一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同学在星光灿烂窗口展示个人魅力和远大理想,让他们体会快乐、拥有自信。班级文化窗更让学校充满浓郁书香气息,100多幅学生书画作品,各类名言警句、古诗图文,成为了校园内的一道道靓丽风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心灵。
(二)打造名师队伍,提升文化品味。依据“书香校园建设”,我们制定《改革课堂评价方案》,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初步形成教师所特有的教学风格。这样,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课堂愉悦、有序、充满活力。丰富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几年来,我们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岗位练兵为支撑,以外出培训为依托,掀起教师学习与练功的热潮。
(三)精心设计各节,浓厚文化氛围。我们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从全校到班级,到小组,到个人,层层推进读书活动,让学生时时浸染在“书香”中。我们每周2节阅读课进课表,每天上课前30分钟为师生读书时间,并要求学生每天在家30分钟阅读。学校板报和班级板报均开辟了“好书推荐栏目”,教师随时向学生推荐好书,每日组织晨背,并组织了“阅读盘点”、“书香伴我行”班队活动和“诗韵飘香”、“名著阅读”等竞赛活动。学校还用考评机制激励学生,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明星,充分夯实学生知识根基,弥补了课本知识的有限。我们在读评比活动中,积极的评价导向将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向纵深。每学期评选一次教师优秀读书笔记、教师优秀论文,“优秀图书管理员”、“优秀摘抄本”、“书香先进个人”、“书香班级”,每期召开专题的总结大会,对在读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及个人予以表彰。以建设书香校园为平台,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让生命更富内涵。我们知道推进生命化育人方略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继续投入,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真正快乐的校园,让鲜活的生命更加活跃。“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书让我们的世界变得
充满趣味,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让我们眼前的世界五彩缤纷。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心灵因交流而贴近。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我们的校园变成了一个天然图的书馆,我们让经典滋润心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让书香溢满校园,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全力谱写书香校园的新篇章。
第三,要办有价值有追求的学校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学实施的基础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在于树立影响学生一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的把人心聚集在一起,实现“人心齐、干劲足、工作和学习效率高”的目标。作为教师,工作积极性高,人心向上,同事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理解、尊敬、支持和欣赏,没有内耗、摩擦和猜忌,处处为学生着想,在教学方法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能够主动思考教学问题,班级管理方法独特。作为学生,则认同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校,有班级自豪感,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四,要办有文化有品位的学校
教师举止优雅、身正学高、包容合作、专业敬业;学生文质彬彬、学业勤奋、品优养正、精神蓬勃;整个学校作风民主、人心思齐、干劲冲天、底蕴深厚。这就是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而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生活在优美和谐学校文化氛围里,会使生活其间的师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活的完美,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高雅的文化品位会使师生们减轻压力,放松、淡化、摆脱心理困境,从而促使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个性得到充分施展。因此,有文化品位的学校,也必然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就是学会生活的人”。那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不是学会生活了。我想,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大的环境,我们都没有办法改变,就我们操作层面而言,我们到底要培育什么样的学生,确实是需要深层次探讨的问题。
第一,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突出素质教育,关键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是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素质的形成,就是靠从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习成绩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积极学习先进、多动脑筋,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扎扎实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二,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当前,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活到老,学到老,讲得都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道理。陶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会学习、不善学习、不能学习的人,迟早会被淘汰。其次,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和要求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挖掘
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天赋,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尽管受体制和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老师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搭建一个舞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锲而不舍。这项工作非常艰苦,但非常非常重要。再次,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协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这个论断是非常科学、非常有远见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共事能力。毕竟单个人的智力、精力是有限的,没有哪个人是全知全能的,合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个人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合作共事能力,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第三,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特点,采取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方式,选择合理合适的内容。教育学生既遵纪守法和珍爱生命,还要加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教育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孩子人格雏形的塑造和情感教育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把学生塑造成有个性、有特长,上台就能讲、开口就能唱、抬手就能弹。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让孩子通过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培养、培训,提高其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个性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在兴趣培养、特长培养、个性发展上,要有策略、有方法,要注意处理好打基础和长知识的关系,特长培养不仅不能做成学生的负担,相反要本着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智慧与能力的原则量力而行。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内外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