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17:3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第一篇: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胃肠外科领先学科建设经验总结

我们胃肠外科按照滨州市政府和滨州市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精神,认真学习和落实关于领先学科建设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注重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工作,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水平,为全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人员稳定、业务过硬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团队。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4人;为加速胃肠专业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促进梯队人才讯速成长,我们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办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确保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逐步健全管理体系。

我们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真正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梯队建设的良好环境。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放活、稳定现有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做好自检评估,落实一系列市政府和卫计委文件,达到目标、完成任务,使学科(专业)队伍成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专业人才中的领军人物。

我们通过多方面途径引进人才,为领先学科(专业)梯队后备力量储备和培养建设的需要。在注重后备力量接续培训的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二次人才开发,鼓励离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返聘原岗位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实现以老带新。青年医生在老专家的带领下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完善科研基础建设

按照市政府及我市“人才发展规划”,配备领先学科带头人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给领先学科带头人减轻经费后顾之忧,留有固定技术骨干培养经费和科研启动基金。改善了办公条件。科研条件的明显改善,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提供了设施有保证,促进了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坚持多措并举,积极为领先学科(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抓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不断更新梯队成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我们积极为各学科梯队成员创造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科技动态,从而促进科研、教研活动的开展,使科研成果更快用于实践,服务社会。今年来共有4余名梯队成员到省内外有关院校、医院、科研单位培训、进修和学习。为充分调动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积极性,我们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他们提供科研保障,在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

三、服务发展,改善民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中,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主题,不仅仅是搞科研、搞项目,而是以人为本,结合民生,相互促进,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领先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对梯队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在工作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上关心、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为其提供经费及后勤保障。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科梯队成员到对口院校、科研单位等进行学习或因地制宜进行培训。大力推广领先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项目,通过项目牵动,使领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引进人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科建设工作得以进一步加强;通过项目研发,以学科带头人的使用和提高作为突破口,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作用显著的梯队建设的领军队伍,带出一批人,带动一批学科,从而促进人才高地的建设,促进学科的强势发展,促进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篇: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北安市按照省及黑河市关于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注重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工作,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水平,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人员稳定、业务过硬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共有学科梯队11支,队伍成员7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15人;本科学历53人,大专学历15人;35岁以下23人。为加速我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促进梯队人才讯速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确保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逐步健全管理体系

我市各级领导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真正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梯队建设的良好环境。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人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梯队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放活、稳定现有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成立组织。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组织、人事部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梯队建设领导小组。人事局每年都召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由人才中心负责具体指导、综合全市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各有关单位也成立了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建设工作领导组织。三是明确责任。每年年初我们都召开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学习省及黑河市人事局的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工作。各单位均能按照各自学科任务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做好自检评估,并将自查的情况以文字材料形式上报人事局,人事局组成调查组进行检查汇总。四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推进落实方案》、《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XX—2012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晰了学科(专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使学科(专业)队伍成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专业人才中的领军人物。

二、着眼长远,拓宽渠道,壮大梯队人才后备力量

几年来,我们在实施“三支一扶”、招考本科毕业生等项工作方面,既坚持招录市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大原则,也兼顾重点学科(专业)梯队后备力量储备和培养建设的需要。XX年至2012年招聘本科毕业生计35人,其中英语学科6人,汉语言学科6人,农学1人,卫生医疗1人,共计14人被吸收为学科梯队后备人员,占招聘人数的40%。三年来,共招募“三支一扶”毕业生27人,有7人被吸收为学科梯队后备人员,此举有效缓解了基层乡村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持。在注重后备力量接续培训的同时,我们积极做好二次人才开发和银色人才工作,鼓励离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返聘原岗位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实现以老带新。我市原卫生系统内科专家,学科带头人杨建道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医术,退休后返聘原单位工作,青年医生在他的带领下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许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每年我们还组织畜牧、农业、卫生等行业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退休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组建了“老科技志愿者服务团”,深入乡镇村屯、学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服务活动。在老科协的扶持下,我市分别成立了教育、卫生、农业系统老科协分会和有14个成员单位参加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联席会议制度。退休人员自管组织的逐渐增多,拓宽了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渠道。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完善科研基础建设

按照省人事厅、黑河市人事局及我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每个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都建立了人员人事档案,科研档案,并由专人负责。人事局在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档案进行了检查、梳理,购置了3000余元的专属档案柜,重新归档立卷,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卫生部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所属七个学科(专业)开展课题研究购置了新设备和医疗仪器,五官医院两年来先后购置了“眼底莹光造影仪”、“泪道机光仪”、“同视机”等价值30余万元的仪器。一中的语文、英语两个学科也增添了教具,改善了办公条件。科研条件的明显改善,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提供了设施保证,促进了梯队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营造氛围,优化环境,促进梯队人才成长

我们发挥人事部门优势,坚持多措并举,积极为学科(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一是媒体宣传造氛围。在《北安信息》、电视台、北安人事编制信息网等媒体开设了学科(专业)带头人风采录专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科研成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推动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我们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教育、卫生中开展了“名医名师”评选活动,在优秀典型人才的周围产生了“磁场效应”,形成了一个个优秀人才群体。二是抓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不断更新梯队成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我们积极为各学科梯队成员创造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和科技动态,从而促进科研、教研活动的开展,使科研成果更快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几年来共有50余名梯队成员到省内外有关院校、医院、科研单位培训、进修和学习。三是落实政策待遇。为充分调动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积极性,我们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他们提供科研保障,在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连续多年在元旦、春节期间对他们进行走访慰问,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为他们兑现职称待遇和岗位津贴,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服务发展,改善民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中,我们紧密结合市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主题,不仅仅是搞科研、搞项目,而是以人为本,结合民生,相互促进,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11个学科(专业)梯队边科研攻关、边加强学习实践、同时深入乡镇、社区,根据各自的专长为百姓服务。农学科带头人孙义春的《大豆45公分垄上双条播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研究》已在农业方面进行了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分获省农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XX年在我市海星镇建立的1800亩大豆高产攻关示范区,应用该技术,平均单产达428斤,比全市大豆平均单产260斤亩增产168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五官医院眼科带头人李剑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此项手术结束了外伤后后囊破裂不能植入人工晶体,患者外伤后视力无法恢复的缺点,挽救了一大批眼外伤患者的视力,减轻了患者精神负担,并填补了黑河市此项技术的空白;五官医院耳鼻喉科吕秀华的《鼻内窥镜下腮神经切断术,蝶窦肿物摘除术》达到了地区先进水平,此项手术无创伤,感染机会小、痛苦小、出血少,患者极易接受,为黑河市首创;北安一中赵静瑶的《“东北文化”样本课程的研究》;北安一中 李 君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潜能开发研究》等十个研究课题均取得了不同成果。使我市高考的语文、外语成绩名列全区前列。

我市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与上级对此项工作的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对梯队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在工作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上关心、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为其提供经费及后勤保障。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科梯队成员到对口院校、科研单位等进行学习或因地制宜进行培训。大力推广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项目,促进优质人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柔性流动。通过项目牵动,使学科(专业)带头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科建设工作得以进一步加强;通过项目研发,以学科带头人的使用和提高作为突破口,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作用显著的梯队建设的领军队伍,带出一批人,带动一批学科,从而促进人才高地的建设,促进学科的强势发展,促进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篇: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 福建师范大学

附件一: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国家重点学科

培育项目符合条件说明

申请培育项目学科: 负责人: 所在学院:

1、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权时间:

2、本学科点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时间:

批准单位:

3、符合本文件申请条件的说明(逐一说明,并附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四篇:西安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

建设总结报告

西安理工大学

2007.1

目录 学科建设概况┅┅┅┅┅┅┅┅┅┅┅┅┅┅┅┅┅┅┅┅┅┅1 1.1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1 1.2 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 1.3 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条件………………………………………2 1.4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1.5 活跃学术氛围,加速研究成果转化………………………………………… 3 1.6 带动和促进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群发展……………………………………… 3 建设规划完成情况┅┅┅┅┅┅┅┅┅┅┅┅┅┅┅┅┅┅┅┅4 2.1 本学科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4 2.2 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 4 2.3 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7 2.4 人才培养情况…………………………………………………………………11 2.5 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13 2.6 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27 2.7 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28 2.8 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29 建设成效分析┅┅┅┅┅┅┅┅┅┅┅┅┅┅┅┅┅┅┅┅┅29 3.1 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29 3.2 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分析………33 存在问题┅┅┅┅┅┅┅┅┅┅┅┅┅┅┅┅┅┅┅┅┅┅┅34 4.1 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4 4.2 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34 学科建设概况

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源于1937年成立的西北工学院水利系。学校历经变迁,七易校名,从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到现在的西安理工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西北地区的优势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为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于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博士点之一;1984年被批准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1998年转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995年获准设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本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的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

1.1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

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已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层次相对较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19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2人,占72.7%。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2人。学术梯队整体实力较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工作,确定了“积极引进与自主培养高水平博士相结合”的方针。在西部困难条件下,5年中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国外博士2人,国内著名院校博士2人;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5人先后在本校或兄弟院校获博士学位,本校培养的博士中3人到兄弟院校作博士后研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访学,先后36人次赴美国、日本、欧洲、香港访学,扩大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加强了对外联系,提升了学科知名度。

1.2 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学科瞄准国际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展的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特别针对西北地区水文循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生产实际问题,设立了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和农业水资源利用四个研究方向。四个研究方向各具特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联合攻关,紧紧围绕水文循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发展,为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已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

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2001~2005年期间,学科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23项,总计到款3389.1万元。在这些科研项目支持下,9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出版专著11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135篇。

根据目前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新的水科学问题和生产实际需要,明确了近期主攻的科学问题及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如: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循环模型;流域水、土、养分运移模拟的理论与方法;水土流失预报模型;水资源复杂系统优化配臵和调控模式;数字化流域模型与水利信息化管理平台;区域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配臵模式;劣质水(微咸水和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理论与方法;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与生态水文模型等。

1.3 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1998年水资源与环境实验室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批准建设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基础设施和实验分析能力建设的力度,总投入1317万元,其中757万元用于添臵先进的MAT253质谱仪等分析测试设备。并与有关单位在黄土高原联合新建了两个野外实验研究基地,构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同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开发研制了模拟降雨实验系统、二维土壤水分运动试验系统、土壤水分动力参数测试系统、高精度蒸渗仪、污染物扩散弥散试验系统、水蚀动力过程试验系统等大型实验设施。同时,利用科研经费添臵计算分析设备和实验装臵达300万元以上,大大改善了实验分析和计算条件,增强了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通过上述措施,初步建成西北旱区水循环过程与土壤侵蚀模拟系统、西北旱区水资源优化调配仿真系统、西北旱区水环境数学物理模拟试验系统、西北旱区节水理论与适用技术研究系统,四大系统已在本学科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投入70余万元对实验楼进行部分改造,改善了本学科师生的研究学习环境条件。

1.4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本学科十分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创新培养方式、鼓励博士论文的风险性选题、改善研究条件、强化学术交流与研讨、鼓励博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等。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均结合国家级课题或重大工程关键问题。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共培养博士78人;95年以前毕业的博士15人,现在全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以前毕业博士29人,27人为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高工。1999年以来,本学科3篇博士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本学科向

社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例如,四川大学马光文教授、博导,空军工程大学岑国平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博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阮本青研究员;深圳市水务局李长兴总工、甘肃水利科学研究院张新民总工;中国水电十五局王增发局长,陕西省水利厅洪小康副厅长等。毕业博士三分之二在西部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一线服务,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1.5 活跃学术氛围,加速研究成果转化

围绕学科研究热点和西部重大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学科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5年来邀请6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讲学和短期合作研究。同时积极举办、协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相关学会,教师中有17人在省级以上各类学会任职。积极争取与国外有关高校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并选派教师出国留学研修,本学科70%以上的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新加坡等国家进修与合作研究经历。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掌握国际学科发展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为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利用新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科积极投身于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相关单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如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各省区水利厅、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黄河上游水电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西北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5年来,学科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已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并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黄河与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加速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强化了理论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1.6 带动和促进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群发展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自获批国家重点学科以来,有力地带动了我校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群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和加大学科交叉与融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探索学科建设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龙头地位,加强水利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间的有机交叉与结合,促使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2.1 本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1)学科成果

保持了学科为西部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在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农业水资源利用四个研究方向都取得了新进展。

2001-2005年期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获钱宁泥沙科学奖1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科研总到款3389万元,年均科研到款677.8万元,人均科研到款高达15.4万元/年。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823篇,其中135篇被SCI、EI检索;出版专著等11部,1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学术团队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术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72.7%;引进国内外博士4人;15位青年教师获博士学位,其中3人到有关单位做博士后研究,36人次出国访问或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团队的研究实力。学科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工作,2005年被陕西省教育工会评为师德教育先进集体。

(3)人才培养

5年中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招收博士生99人,硕士生83人;36人获博士学位,33人获硕士学位;现有在校博士生114人,硕士105人。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博士生发表的论文93篇被SCI、EI检索,2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4)实验室建设

2003年获准立项建设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年来总计投资1317万元进行建设,实验条件有明显改善,研究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现正在积极准备条件,拟在适当时机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2.2 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

5年来,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瞄准国际发展前沿,适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凝练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内容,各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情况如下:(1)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研究方向

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之一。旱区水文及雨洪侵蚀过程研究在于揭示水文现象机理,为旱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5年来,在黄土高原水循环过程机理、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了全球变暖条件下西北干旱区的水文特征、水文过程、水资源演变机理,以及不同区域侵蚀特征与水土流失过程等问题;通过室内外实验研究及揭示水文和侵蚀过程机制是本方向的特色。完成了“塔里木盆地水盐平衡与地下水模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实体模型模拟理论及技术研究”、“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针对旱区缺乏观测数据的实际,提出了以土壤水为核心的水文系统模拟模型,并通过实验与调查确定模型参数;合理模拟了旱区四水转化规律,为旱区水资源演变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黄土高原暴雨侵蚀特征,建立了次暴雨过程与泥沙淤积的定量关系,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采用经过验证的典型流域侵蚀模拟模型,研究了建设淤地坝体系的效果,预测了未来50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趋势;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清华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合作完成的“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已通过教育部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已于2006年12月公示;“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研究方向

水资源系统工程与水利信息化是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主要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对水资源系统优化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水文水资源科学的进步和实际应用,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5年来,本方向在水库(群)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河川径流演变规律、水库水电站最优开发规划、城市供水水源优化调度、水资源系统的管理和风险分析、电力负荷及电价预测、基于信息门户平台和知识图的信息服务、水利移动信息服务、基于知识的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综合集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河川径流规律和描述方法研究”、“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等“973”、“863”和国家自然基金纵、横向项目的研究。针对水资源配臵的复杂性,提出了水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及有序度熵,建立了调控对象模型与控制者模型相耦合的水资源多维调控模型,有效协调了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获200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了面向水

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规范了水利领域应用框架,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构建了面向水利信息化应用集成服务平台,建立了水利行业的应用中间件AAF和WRAF等框架,“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获2006年水利大禹奖二等奖。

(3)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研究方向

环境水文及水资源保护为本学科的特色方向之一。水资源不仅是制约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控制性因素,也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内容,近年来主要研究:西北多沙河流泥沙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与解吸,大型湖泊水库的水温水质模拟预测,干旱地区湖泊与河流的水环境承载力,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系统仿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数学模拟、预测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水文生态效应,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效应,以及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等。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省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结合西北地区与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电源工程大型水电站水库、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渭河流域治理等大型工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干旱地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需水量、大型水库水温水质模拟预测、流域非点源污染预测控制、人类活动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已被有关单位和政府部门采用,本研究方向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在河流泥沙对重金属吸附随机理论、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释放的紊动效应、以及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关中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首都水资源项目“山西省桑干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已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2005年通过山西省科技厅鉴定,正在申报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有限资料条件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预测方法及大型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位于国内前列,如西安市政府重点项目“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护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大型水库水温水质预测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相关工程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4)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方向

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方向为本学科的特色方向之一。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减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该研究方向结合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

级项目,围绕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节水灌溉理论与水肥高效利用、农田控制排水与微咸水安全高效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浑水和微咸水波涌灌理论与技术以及波涌灌溉条件下水、肥有效利用研究,填补了国内外波涌灌研究的空白,其研究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在西北的新疆、陕北等地开展了覆膜灌溉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了膜孔灌溉条件下土壤肥料的高效利用特性,丰富了覆膜灌溉理论与技术;对农田排水的Drainmod数值模型改进方面充分考虑了冻溶特征和氮素迁移,扩大其功能和应用范围。同时,提出了以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为指标的盐碱地水利改良设计方法;通过对土壤中物质迁移机制研究,建立了描述土壤中物质运移的数学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开展了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研究,提出了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指标,并在新疆生产实际中取得了明显效益;开展了微咸水高效安全利用研究工作,分析了微咸水矿化度、钠吸附比、元素组分等对土壤水盐运移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安全利用微咸水主要技术指标。主要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学校虽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努力改善研究教学条件,争取并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项目及西部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培育了优良学术氛围,吸引了国内外一批高水平青年博士来校任教。目前的学术团队中,有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陕西省三五人才;2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部级优秀教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奖获得者;9名博士后;5名归国博士。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如下:

沈冰,男,1948年9月生,博士,教授、博导;1988年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获博士学位;1993-94年赴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现任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带头人,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水电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第五届水利测绘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减灾协会理事;西安市水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顾问、水资源专业委员会顾问。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水电能源科学等编委。主要研究领域:旱区水文过程、水文模拟与计算。通过室内外实验探讨水文过程机理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子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水利水电基金1项。199

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机械工业部评为科技专家,1998年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水利部评为优秀教师。与同事、研究生合作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9篇被SCI、EI检索。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正在主持进行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

李占斌,男,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获机械工业部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并评为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1998-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2004年在美国Purdue University、美国国家土壤侵蚀国家实验室、日本干燥地研究中心、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Utrecht University等进行学术访问。兼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土保持通报》、《泥沙研究》编委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的水循环机理、流域降雨侵蚀产沙动力过程及预报模型,水土保持环境效应及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和前沿项目、中欧合作项目、中日合作项目等30余项。现正在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笔和参加撰写学术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黄强,男,汉族,1958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陕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能源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人民黄河》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西北水力发电》副主编,世行项目“黄河下游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非汛期水量调度”、数字黄河项目“小花区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世行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特聘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攻关、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和青海、山西科技厅重点项目等纵横向科研60多项,长期从事水库(群)优化调

度、河川径流演变规律、江河水资源联合调配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水库水电站最优开发规划、城市供水水源优化调度和水资源系统的管理和风险分析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项,其中2005年“陕西省21世纪水利水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方法研究”获200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陕西省特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3项。指导的畅建霞博士获2005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解建仓,男,1963年3月生于陕西眉县。博士,教授、博导;水文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1995~1997年在河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12~2003.7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特聘专家。获水利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科技进步奖4项,陕西省教育厅等科技进步奖多项。已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合作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长期从事工程水文、水资源优化调度、优化配臵、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在区域经济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SS(从交互式DSS,到智能化DSS,再到可视化DSS)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涉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创新基金、水利水电基金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

周孝德,男,汉族,1960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三五”人才,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机械工业部青年科技专家,陕西省优秀科技青年,水利部优秀科技青年等。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曾先后在美国密执根大学、日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进修。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和环境水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子课题(5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和新疆世行办、山西水利厅重点项目等纵横向科研50多项。研究内容包括:泥沙对重金属吸附和解吸作用、多沙河流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模型、湖泊底泥与营养盐相互作用、渭河(多沙河流)水质模型和水环境容量、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博斯腾湖)水环境承载力、干旱地区河流(山西桑干河)水环境承载力、汉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仿真分析、大型水电站水温水质模拟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局级奖5项。

李怀恩,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2000至2001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由国家公派赴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10月,应邀赴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半年。兼任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环境水利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环保与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水资源保护、生态水文与流域非点源污染预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有限资料条件下非点源污染负荷预测方法、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项目等18项,在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出版《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等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996年获得机械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优秀奖称号。2002年5月获得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王全九,1964生,博士,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水土保持学报编委;农业工程学报编委;国家节水灌溉新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获得各类奖励8项。近年来主要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工作,如与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有关的土壤水分运动、土壤盐分运移、黄土坡面土壤化学物质径流流失、土壤热传递、盐碱地开发利用等。在土壤水分运动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学术思想,在沙层阻水、浑水入渗机制与入渗模型、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方面取得了突破。系统研究了膜下滴灌和排水条件下土壤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技术指标,以及利用土壤含盐量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的新方法。首次成功利用土壤水分运动参数估计土壤溶质穿透曲线,建立了土壤溶质迁移的毛管模型。通过对黄土坡面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机制的研究,提出了等效混合深度概念,建立了土壤溶质随地表径流迁移的质量传递函数模型。在土壤热传递方面,建立了部分新的理论与方法。“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罗纨,1967生,博士,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1999年12月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0年继续在该校、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近年来主要开展了包括农田控制排水减少地表水污染的研究、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的研究以及湿地生态需水量的研究等。其中农田控制排水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使得研究小组能够于2003-2005年间在黄河上游的宁夏银南灌区进行大田试验,并对灌区现有水管理模式和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论证,指出排水过量是导致目前灌区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和思想,使农田控制排水这一兼顾环境的水管理措施在国内首次得到应用和验证。研究成果已在Transactions of ASAE等国际性期刊和水利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此外,针对西安地区水污染现象严重的现状,开展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应用的模拟研究,根据西安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分析研究了西安地区污水土地处理的水力负荷,为科学的应用污水土地处理这一先进的生态处理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费良军,男,1963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评估专家,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资源利用和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6篇。主持或主要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它生产项目等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合作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地面灌溉理论与技术,尤其在波涌灌和覆膜灌理论与技术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其成果正在灌区推广应用。

2.4 人才培养情况

2001~2005期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培养博士36人,硕士33人。目前在读博士生114人,硕士生105人。在此期间,费良军、畅建霞的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吴军虎的博士论文获校优秀博士论文。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本学科一贯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位论文的质量放在首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改变单一导师的培养方式,鼓励成立指导教师小组,有利于研究生博采众家之长,同时明确学科带头人为博士论文审查的责任人,增强了学科内部对博士论文审核的力度;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关,要求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国家级课题或水文水资源重大生产实践问题相结合,同时,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风险性选题;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博士生论坛、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学科统一或分研究方向定期(每2~4周1次)举行研究生学术研讨等;设立优秀博士生研究基金,要求博士生至少发表4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或EI检索,1篇发表在《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本学科高水平刊物上,且论文内容应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并

对研究生的高水平论文等成果进行奖励。

在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质量的同时,本学科坚持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近年来,依靠学校、学院和导师三方面互相配合,通过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党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研究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学科的博士生按年级建立了党支部,课程学习阶段由学院专职教师负责指导支部政治思想工作,论文阶段导师和专职教师协同负责指导支部的政治思想工作。结合博士生的特点,特别强调了高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效果明显。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2001~2005年期间,本学科所有硕士生和绝大多数博士生均按时完成学业,毕业博士生人均发表SCI、EI检索论文2篇以上。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同行专家的好评,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5年中,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如下:

2001~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清单

姓名 2001 王新宏 迟道才 王增发 2002 张翼 蒋晓辉 李毅 薛小杰 2003 白丹 畅建霞 刘俊萍 韩宇平洪小康 延军平2004 张德生 吴军虎 宋进喜 徐晨光 赵麦换 王玉敏 导师

沈晋 王文焰 沈冰

沈冰 黄强 王文焰 黄强

李占斌 黄强 田峰巍 解建仓 沈冰 李怀恩

沈晋 李怀恩 李怀恩 黄强 黄强 周孝德 副导师

曹如轩

黄强

王全九

田峰巍 黄强 阮本青 李怀恩

沈冰 费良军

田峰巍

论文题目

冲积河道纵向冲淤和横向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中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模型研究

水土保持产业化理论与实践──以延河流域为例

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河川径流变化规律和合理描述方法研究 覆膜条件下土壤水~盐~热耦合迁移试验研究 水资源可再生临界调控研究

给水输配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研究 河川径流信息密码解读理论与实践 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研究 流域洪水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陕甘宁老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土壤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研究

波涌灌间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试验及数值模拟 渭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理论与实践

水库补偿效益理论与实践──以黄河干流水库为例 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新疆博斯腾湖为例

王义民 汪妮 雷社平吴建华 2005 蔡明 马斌 佟春生 黄领梅 史文娟 秦建敏 马福昌 王煜 李郁侠 马娟娟 马英杰 李荣峰 赵雪花 田峰巍 解建仓 解建仓 解建仓

李怀恩 沈冰 黄强 沈冰 沈冰 沈冰 李怀恩 黄强 沈冰 李占斌 沈冰 沈冰 黄强 黄强

阮本青

解建仓

李怀恩 汪志荣

刘昌明

孙西欢 虎胆

梯级水库洪水调度模式研究──以黄河上游梯级水库防洪调度为例

基于中间件及智能Agent技术的防汛决策模式研究 产业结构与区域需用水规律的关系研究

TC401水位传感器和RTU及其在洪水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渭河陕西段氮污染控制规划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

复杂性理论在河川径流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水文要素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以和田河为例 蒸发条件下夹沙层土壤水盐运移实验研究

基于空气、冰与水的电导率检测冰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数字水文信息采集与自动化报送理论及新技术研究 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理论方法和系统实现研究 电力市场边际电价预测与水电厂竞价上网模式研究 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干旱内陆区作物生长影响的潜水蒸发和农田排水计算研究 水文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自记忆模型研究 河川径流演变规律的挖掘与识别技术

此外,2006年本学科授予博士学位12人。

2.5 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

2001~2005年期间,学科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23项,总计到款3389.1万元(见表1)。其中,国家级课题29项,637.1万元(见表2);省部级课题23项,304.0万元;其它纵向课题75项,879.8万元(见表3);校基金42项,117.9万元;横向课题126项,1217.9万元;设计咨询27项,232.4万元。

表1 各类科研课题及到款统计

类型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小计

国家课题 省部课题 纵向课题 17.9/4 77.4/7 68.4/10 159.4/11 314.0/18 637.1/29

23.5/5 142.0/5 54.0/4 23.0/4 61.5/4 304.0/23

79.3/13 186.7/16 235.7/22 269.1/19 109.0/13 879.8/75

校基金 17.0/4 6.6/6 18.2/6 26.8/10 49.3/16 117.9/42

横向课题 设计咨询 172.0/20 162.1/26 113.8/14 318.0/35 452.0/44 1217.9/126

16.0/4 14.0/3 89.9/10 40.7/6 71.8/4 232.4/27

合计 325.7 588.8 580.0 837.0 1057.6 3389.1 *17.9/4表示到款17.9万元,4项课题;若干项目进行不能1年完成,故项目数不等于各年累计。

学科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涉及“973”计划专题1项,“863”计划专题5项,“九

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项(2001年结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西部计划专题1项(正在进行),本学科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题2项(本学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仵彦卿(寒区旱区工程与环境研究所)、王全九(水土保持研究所)参与了这两个项目的研究)。

表2 国家级课题目录

课题编号 G1999043608 2002AA113150 2005AA113150 主持人 黄强

课题名称

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经费 73.0

来源 973计划

解建仓 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120.0 863计划

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解建仓 面向水利信息化的应集成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 150.0 863计划

25.0 20.0 5.0 30.0 75.0 14.0 12.0 26.0 20.0 26.0 24.0 10.0 10.0 23.0 21.0 25.0 24.0

863计划 863计划 863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 国家科技攻关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集成与示范 2002AA6Z3201 王全九 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2002AA2Z4061 王全九 微咸水与再生水高效安全利用技术研究 2002AA6Z3091 白 丹 小管径温室专用滴灌带生产线研制及产业化

开发

95-912-4 沈 晋 黄河干流工程水量调度研究

术研究与示范

59879023 59879026 50079022 50079021 40271022 50209015 *90102012 *90102003 50209016 50179030 50479067 50279041 王文焰 黄土非饱和带优先流的试验研究和数学模拟 沈

冰 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 周孝德 曝气池中气液固三相流试验研究及其数值模

黄 强 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河川径流规律和描述方

法研究

汪志荣 西北地区城市雨水利用极其生态环境效应 罗 纨 农田控制排水对减少地表水质污染的研究 王全九 坡面土壤~植被~大气界面物质交换过程与

模拟

仵彦卿 西北干旱区地表~地下水系统变化及其植被

生态效应

宋孝玉 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对渭北旱塬农田水分生

态效应的影响

费良军 施肥条件下波涌灌溉农田氮素运移特性及有

效利用研究

李怀恩 黄河粗沙区沙棘柔性坝水保效应原型试验与

数学模拟

解建仓 基于中间件系统服务平台的水资源调度管理2004BA901A13 沈

冰 西北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与水资源安全保障技

模式研究

40301026 40371057 40371075 50579061 50579062 50579063 50579064 50549018 40501011 崔灵周 流域地貌形态特性与降雨侵蚀产沙耦合关系

试验研究

王全九 描述农用化学物质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几何

模型

李占斌 坡面径流侵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 周孝德 西北干旱地区典型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张江辉 干旱区滴灌农田盐分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 沈冰

干旱区平原绿洲耗水量及适宜绿洲规模的研究

费良军 膜孔灌施肥农田氮素运移特性与灌溉质量评

价方法研究

白丹

地下滴灌田间管网系统水力要素试验研究

8.0 12.6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27.0

国家自然基金

29.0 29.0 26.0 8.0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29.0

国家自然基金

23.0

国家自然基金

薛小杰 水库群补偿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

2006年本学科申请项目中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表3 省部级课题目录

序号 主持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课题名称

经费 125.0 50.0 20.0 20.0 20.0 20.0 15.0 10.0 4.0 7.0 6.0 7.0 6.0 4.0 1.5 2.0 1.5 1.5 1.5

课题来源 发改委专项 教育部 水利部 水利部 青海攻关 青海攻关 首都专项 水利部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发改委专项 教育部 教育部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陕西省基金 周孝德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生态环境仿真研究 李怀恩 人类活动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与预测 解建仓 产业结构特征堆水资源供求关系影响研究 解建仓 黄河应急调水研究

解建仓 特殊情况下龙羊峡水电厂发电损失的补偿机制研究 黄强 黄河干流水电站补偿效益分配方案与实施对策研究

周孝德 山西桑干河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解建仓 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供求关系的影响研究 罗纨 农作物需水量生产函数

王全九 土壤溶质迁移的优先流特征及其模拟模型 周孝德 新疆博斯腾湖富营养化研究 黄强 南水北调工程仿真之调度规划系统研究开发

王全九 干旱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水盐运移规律与数学模型 贾忠华 利用绿化废弃物减少城市水土流失的试验研究 宋孝玉 黄土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区域水分环境的影响 黄强 江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应用基础研究

李怀恩 渭河人类活动与河流水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贾忠华 绿化废弃物在减少城市水土流失中的应用机理研究 马斌 基于中间服务系统平台水资源调度管理模式研究

表4 主要纵向课题

序号 主持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沈冰 和田水盐平衡模型

流域水土流失及水质污染治理水质模型与GIS技术联合应用

课题名称

经费 64.2 80.0 14.0 18.0 146.0 20.0 12.0 15.0 19.0 15.0 15.0 10.0 60.0 25.0 22.0 28.0 28.0 30.0 32.0 31.0 32.0 25.0 20.0 6.0 8.0 1.5 2.0 2.0 1.5 1.5

课题来源 新疆世行办 水保所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巴州世行办 北京水科院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黄委水文局 黄河科学院 西气东输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山西设计院 山西设计院 西安节水办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新疆水利厅 陵川水电局 宝鸡峡局 新疆设计院 陕归国基金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陕西教育厅 张建丰 高精度蒸渗仪研制 罗纨

汪志荣 西安市雨水利用环境影响 周孝德 博斯腾湖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解建仓 黄河流域合理调水发电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白

丹 虹吸式波涌灌管系统试验 黄 强 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李占斌 黄土地区暴雨侵蚀动力过程与模拟研究 费良军 膜孔灌溉农田水、肥运移特性及有效利用 费良军 宁夏引黄灌区退水量预报模型研究

李占斌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实体模型模拟理论及技术研究 李占斌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环境监督

借助GPS系统研究黄土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区沈

冰 域水分环境的影响 秦

毅 渭河下游河槽萎缩机理及其对防洪形式的影响研究 黄

强 清洁能源最优利用模式研究

费良军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综合模式研究 张建丰 IC卡水分计收系统

李怀恩 非点源污染对渭河水质的影响与控制 周孝德 汉江上游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解建仓 面向水利信息化的智能决策支持中间件服务平台的开发 王全九 新疆农业节水规划

费良军 山西省陵川县生态保护区小水电代燃料最优利用模式研究 解建仓 宝鸡峡渠首加闸工程水资源调度 周孝德 博斯腾湖水流及水质模拟研究

贾忠华 对流域水质模型中使用GIS技术的效率分析 李怀恩 退耕还林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与预测研究

李占斌 指流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史文娟 宋孝玉 西北黄土地区层状土壤中污染物迁移特性和数值模拟 黄土沟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区域水分环境的影响

表5 重要横向课题

序号 主持人 1

课题名称

经费 120.0

课题来源 黄河上游局 黄 强 黄河积石峡水电站防洪标准研究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黄

强 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最优调配研究 黄

强 公伯峡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强 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三水库联合调度初步研究 黄

强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补偿效益偿付计算方法研究 黄

强 河川径流衰减规律及其合理描述方法研究 黄

强 龙羊峡水电站节水增发电考核系统研究与开发 秦

毅 龙羊峡水库水量的中、长期预报开发 周孝德 青铜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动态数值分析软件开发 张建丰 坡面降雨和土壤水分测量装臵系统

周孝德 黄河上游多松羊曲段开发对水温水质的影响专题研究 周孝德 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水温、水质模型研究

黄 强 黄河上游径流中长期水文预报及梯级水库防洪调度 刘建林 青海黑泉水库优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 朱满林 天生桥水库枢纽溢洪洞出口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黄 强 黄河干流水电站补偿效益分配方案与实施对策研究 黄 强 基于节点水量平衡的叶尔羌河水资源最优调配研究 张建丰 滑坡实验降雨装臵及孔隙水压力测量系统 李怀恩 延安市延河洪水预报方案研制 李占斌 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的研制 沈 冰 黑河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李怀恩 中国大唐集团彬长电厂项目水资源论证 周孝德 西安市黑河金盆水库洪水淹没范围及撤离方案 张建丰 IC卡水费计收系统

强 乌江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研究 李占斌 神府矿区石窑店矿井水土保持方案 秦

毅 蒲县加气站防洪方案研究与设计

周孝德 汉江水电开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的影响 周孝德 新疆布尔津水利枢纽工程水温、水质影响研究 解建仓 榆林秃尾河水资源水权分配方案研究

65.0 40.0 16.0 28.0 20.0 20.0 22.5 23.0 45.5 52.0 21.0 75.0 10.0 20.0 20.0 26.6 14.0 10.0 36.0 20.0 32.0 116.0 38.0 120.0 30.0 24.0 20.0 24.0 16.0

下坂地管理局 公伯峡局 甘肃电力局 西北电网 北京设计院 龙羊峡局 龙羊峡局 青铜峡局 水保所 西北设计院 昆明设计院 西北国电 黑泉水库 二郎坝公司 黄河上游局 新疆下坂地 成都理工大 延安水利局 西峰水保站 黑河管理局 彬长电厂 黑河管理局 西安节水办 乌江公司 神木资源办 西气东输体 北京设计院 新疆设计院 榆林水务局

在上述课题的支撑下,学科全体师生五年中共发表学术论文823篇;其中,SCI检索34篇,EI检索101篇(见重要论文清单)。出版专著11部(见表6)。

重要学术论文清单

SCI检索论文

1.Wan LUO, et al., Predicting field hydrology in cold conditions with DRAINMOD, Transactions of ASAE, 44(4):825-834, 2001.8.(SCI: 501GJ)2.Wang Quanjiu, Tyson E, Ochsner and Robert Horton, An mathematical analyses of heat pulse determining soil water flux desity metho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38(6):27-37,2002.(SCI:609ZJ;EI: 02467195329)3.Wang Quanjiu, Robert Horton and Jonhonn, A simple model relating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solute breakthrough curve, Soil Science, 167(7):436-443, 2002.(SCI: 577FZ)4.Wang Quanjiu, Robert Horton and Shao Mingan, Horizontal infiltration method for estimating Brooks-Corey model parameters, Soil Sci.Soc.Am.J.66(6):1733-1769, 2002.(SCI: 712JK;EI: 02487248634)5.Peng Li, Zhanbin Li, Zhong Zhao,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il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on the hillsides in the Loess Plateau, Arid soi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16: 335-348, 2002.(SCI: 598UM)6.Wang Quanjiu, Robert Horton and Shao Mingan, Effective raindrop kinetic energy influence on soil potassium transport into runoff, Soil Science, 167(6):369-376, 2002.(SCI: 562WG)7.He Xiubin, Li Zhanbin, et al., Down-scale analysis for water scarcity in response to soil-water conservation o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96(2):1-7, 2002.(SCI: 647TK)8.Yi Li, Mianan Shao, Wenyan Wang et al., Open-hole effects of perforated plastic mulches on soil water evaporation, Soil Science, 168(11):751-758, 2003.(SCI: 745 BR)9.Wang Quanjiu et al., Algebraic model for one 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and soil water distribution, Soil Science, 2003.(SCI: 730KR)10.Wenjuan Shi, Shaozhong Kang and Xiaoyu So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water-saving effect of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in cotto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117-121, 2003.10.(SCI: 859ED)11.Xiaoyu Song, Shaozhong Kang, Bing Shen, Wenjuan Shi, Xiaotao Hu, Patterns of soil water change in farmland with different crop cover on hilly Loess soils in Northwest China,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299-304, 2003.10.(SCI: 859ED)12.Wenlong Wang, Alin Lei, Zhanbin Li and Keli Tang,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heet flow in soil erosion chain in Loess area,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332-337, 2003.10.(SCI: 859ED)13.Junhu Wu, Liangjun Fei and Huaien Li, Surface water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hole irrigatio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453-456, 2003.10.(SCI: 859ED)14.Xuan Wang, Daocai Chi and Zhanbin Li, Pipe network design optim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system for greenhouse,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462-464, 2003.10.(SCI: 859ED)15.Liangjun Fei, Hui Jia, Haifeng Liu and Junhu Wu, sediment deposition associated with muddy

surge flow along an irrigated border strip,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465-469, 2003.10.(SCI: 859ED)16.Lingmei Huang, Bing Shen, Guangming Luo and Lunfang Liu,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Hotan oasis during the last 47 years,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593-597, 2003.10.(SCI: 859ED)17.Jianxia Chang, Qiang Huang and Yimin Wang, Water Resources distribution model of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688-698, 2003.10.(SCI: 859ED)18.Yongfeng Fu, Bing Shen, Donghai Guan and Guangming Luo, Appling fuzzy synthetic clustering method to Hotan ground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722-726, 2003.10.(SCI: 859ED)19.Li Huaien et al., Developmnets in eco-hydrology,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746-753, 2003.10.(SCI: 859ED)20.Cai Ming et al., Optimal area planning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 pp.1012-1015, 2003.10.(SCI: 859ED)21.Desheng Zhang, Bing Shen and Xinqian Wu, Analtical solution of two-region model of solute transport through soils, Water-saving agricuk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Edited by Shaozhong Kang et al, Published by Shaa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Vol.II, pp.1016-1020, 2003.10.(SCI: 859ED)22.Jiangang Han, Zhanbin Li et al, Soil enzyme activites and N2O emissioms under different l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tamination Toxicology, 73(1):205-212, 2004.(SCI: 837MA)23.Jianxia Chang, Qiang Huang, Yinmin Wang, Shaoming Peng, Water distribution control model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International, 29(4):482-491, 2004.(SCI: 002NR)24.Zhonghua Jia, Wan Luo, Modification and use of DRAINMOD to eveluate a lagoon effluent land application system, Transaction of the ASAE, 47(1):47-58, 2004.(SCI: 808ED;EI: 04218172664)25.Qiang Huang, Xuehua Zhao.Factors affecting runoff chang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09:811-816, 2004.(SCI: 865FP;EI: 04448437299)26.Huang Qiang, Chang Jianxia, Wang Yimin, Peng Shaoming.Synergy Methodology for Multi-objective Reservoir Operation Control in Yellow River Basin.China Science E.2004.VOL47, P212~223.(SCI: 874TU)27.Li Mian, Li Zhan-bin, Liu Pu-ling, Yao Wen-yi.Using Cesium-137 techniqu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spec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2005, 62(1):109-113.(SCI: 872JR;EI: 04468462536)28.H E Li et al., Nutrient load estimation i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Hong Kong region,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51(3-4):208-216.(SCI: 922HI, EI: 0518 9078206)29.Wenyan Wang, Wan Luo, Wang Zhi-rong, Surge flow irrigation with sediment-laden water in Northwestern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37(1).(SCI:930ZO, EI: 05229128657)30.Ochsner Tyson E, Horton Robert, Kluitenberg Gerard J.Wang Quan-Jiu.Evaluation of the heat pulse ratio method for measuring soil water flux.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5,69(3).(SCI: 924VV, EI: 05219115499)31.Chang Jian-xia, Huang Qiang, Wang Yi-min.Genetic algorithms for optimal reservoir dispatching.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5,19(4).(SCI: 968LU, EI: 05429425058)32.Zhang Yongjin, Chen hongqi, Xie Jiancang.Study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portals.Lecture Not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614, Part II, FSKD 2005 Proceedings, 2005.(SCI: BDA17, EI: 05439439853)33.W.Cheng, Y.Murai, F.Yamamoto.Measurement of bubble velocity in bubble plume at higher void fraction.2005,16(1).(SCI: 900GC, EI:EIP05068832284)34.Wen Cheng, Yuichi Murai, Fujio Yamamotovv.Estimation of the liquid velocity field in two-phase flows using inverse analysis and 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 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2005(16).(SCI: 957VU, EI: 05339303061)

EI检索论文

35.王义民,黄强,畅建霞,瞿富强.安康水库洪水实时调度系统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1, 04:23-30.(EI:02106877863)36.马斌,解建仓,汪妮,张永进.多水源引水灌区水资源调配模型及应用.水利学报, 2001,09: 62-66.(EI: 02046835406)37.程文,宋策,周孝德.曝气池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1,12:35-38.(EI: 02126894026)38.李发文,费良军.膜孔灌多点源交汇入渗影响因素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6:31-35.(EI: 02056844264)39.史文娟,康绍忠.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供水的节水机理及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 2001,02: 270-275.(EI:P01346624680)40.吴军虎,费良军,王文焰.膜孔灌溉单孔入渗特性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1,03:307-311.(EI: 01476737944)41.刘文芳,白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价系统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 2002,12:8-10+18.(EI: 03027311809)42.顾永钢,李怀恩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仿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 2002,12:11-14 +34.(EI:

03027311810)43.汪志荣,张建丰,王文焰,冯保平.温度影响下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水利学报, 2002,10:48-52.(EI: 03037328137)44.赵勇,解建仓,马斌.基于系统仿真理论的南水北调东线水量调度.水利学报, 2002,11:40

-45.(EI: 03037328145)45.王煜,黄强等.小浪底水库兴利目标关系参数的初步分析.水力发电学报,2002,02: 19-25.(EI:02417135882)46.畅建霞,黄强,田峰巍.黄河上游梯级电站补偿效益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2,04:18-24.(EI:03087370301)47.李毅,王文焰,王全九,邵明安,张建丰,来剑斌.温度势梯度下土壤水平一维水盐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2,06:22-26.(EI: 03047337086)48.王文焰,汪志荣,王全九,张建丰.黄土中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改进与验证.水利学报, 2003,05:32-36.(EI: 03367625920)49.费良军,李发文,吴军虎.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影响因素研究.水利学报, 2003, 05:64-70.(EI: 03367625926)50.沈冰,黄领梅等.和田绿洲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水利学报, 2003,05:80-85.(EI: 033676 25929)51.李占斌,鲁克新.透水坡面降雨径流过程的运动波近似解析解.水利学报, 2003,06:10-15 +23.(EI: 03367625935)

52.韩宇平,阮本清,解建仓,王晓辉.串联水库联合供水的风险分析.水利学报, 2003,06:16-23.(EI: 03367625936)53.白丹,李占斌等.模糊线性规划在微灌干管管网系统优化中的应用.水利学报, 2003,07: 38-43.(EI:05209110277)54.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等.黄土丘陵区坡面薄层水流侵蚀动力机制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3,09:68-72.(EI: 03507781943)55.张德生,沈冰,沈晋,王全九.稳态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的两区模型及其解析解.水利学报, 2003,10:46-52.(EI: 04037822936)56.徐晨光,黄强,赵麦换.中小型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准实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水力发电学报, 2003,01:18-23.(EI:03227490513)57.李勉,李占斌,丁文峰.NAA应用于细沟侵蚀过程的研究.核技术, 2003,26(6):425.(EI: 03307568865)58.刘涵,黄强,赵麦换,薛金淮,夏忠,赵凤云.黄河干流供水发电补偿效益及其分配方案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02:27-33.(EI:03317581009)59.徐晨光,刘晓黎,黄强,曹进,赵麦换.对承担电网备用容量任务的水电站空耗水量的近似计算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03:14-20.(EI:03457719060)60.冯民权,周孝德,郑邦民.糯扎渡水电站垂向二维非恒定流的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 2003, 03:91-97.(EI: 03457719071)61.王义民,黄强,畅建霞,田峰巍,谢小平.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水库洪水调度仿真模型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04:10-16.(EI:04078021229)62.张仙娥,孙西欢,周孝德.沿程起旋式螺旋管流阻力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3, 04:85-89.(EI:

04498707162)63.李毅,邵明安,王文焰,王全九,张建丰,来剑斌.质地对土壤热性质的影响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3,04:62-65.(EI: 043283070500)

64.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唐克丽.土壤侵蚀链内细沟浅沟切沟流动力机制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3,04:84-88.(EI: 03467728495)65.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唐克丽.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链垂直带水沙流空间分布.水科学进展, 2004,01:25-29.(EI: 04438424872)66.丁文峰,李占斌,丁登山,庄大昌.坡面细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规律试验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4,01:20-24.(EI: 04438424871)67.赵雪花,黄强,席秋义.黄河上游径流动态变化趋势预测.水力发电学报, 2004,04:4-7.(EI:04448438854)68.张双虎,黄强,孙廷容.基于并行组合模拟退火算法的水电站优化调度研究.水力发电学报, 2004,04:19-22+18.(EI:04448438857)69.Ma Fuchang, Jiao Yumin, Jia Xiumei, Li Huaien, To transmit data us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SMS)of GMS wireless network in SCM system.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anagement, Vol.2, pp.1475-1478, Science Press of China.(EI: 03427681781)70.Qin Jianmin, Shen Bing et al., The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automatic measure of the ice layer thinkness by making use of the conductivity of water,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asurement, Vol.4, pp.2853-2857, Science Press of China, 2003.(EI: 03427 678646)71.Cheng Wen, Zhou xiaode, Song Ce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phase flow in an aeration tank,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03,04:118-123.(EI: 0409 8043659)72.Kalinga Oscar, Gan Yew, Xie Jiancang, Applying radar rainfall data in basin hydrological modeling.IAHS-AISH Publication: Weather radar information an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ing.2003, pp.258-267.(EI: 03337592181)73.张江滨,解建仓,焦尚彬.水轮发电机组最佳开机规律研究与实践.水利学报, 2004,03:53-59.(EI: 04308283608)74.雷社平,解建仓,黄明聪,陈鸿起.区域产业用水系统的协调度分析.水利学报, 2004,05:14-19.(EI: 04358330543)75.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等.黄土区坡面侵蚀时空分布与上坡来水作用的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4,05:25-30+38.(EI: 04358330545)76.郑良勇,李占斌,李鹏.黄土区陡坡径流水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4, 05:46-51.(EI: 04358330548)77.闵涛,周孝德,冯民权.非线性布西尼斯克方程的直线解法及渗透系数反演计算.水利学报, 2004, 07:23-27.(EI: 04458452662)78.蔡明,李怀恩等.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水利学报, 2004, 07:42-47.(EI: 04458452665)79.秦毅,沈冰,李怀恩等.基于物理成因概念的水文系统模型及其应用.水利学报, 2004,07: 54-58.(04458452667)80.王文焰,张建丰,汪志荣.γ透射法测量土壤含水量的层间分辨率实验研究.水利学报, 2004, 08:87-91.(EI: 04458452688)

81.陈南祥,黄强等.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与神经网络耦合的岩溶泉预报模型.水利学报, 2004, 09:70-74.(EI: 04528744817)82.赵麦换,徐晨光,黄强,田峰巍,薛小杰.离差平方法在梯级水库补偿效益和综合水利工程费用分摊中的应用.水力发电学报, 2004,06:4-7.(EI:05048807049)83.李怀恩,赵静等.黄土区坡面与小流域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4,06: 101-105+100.(EI:05048807069)84.席秋义,黄强,赵雪花.石泉水库主汛期拦蓄洪尾超蓄运用的风险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4, 06:111-113+63.(EI:05048807071)85.李毅,邵明安,王文焰,王全九,张建丰.有限深土体中再分布的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4,03:47-50.(EI: 04328307050)86.佟春生,黄强,刘涵.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径流时间序列动力学特征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09:103-108.(EI:04478470594)87.Xie Jian-ang, Huang min-cong, Wang Ni.The application of middleware technology in design of flood contro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Proceedings of the 2004 world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congress: Critical transition in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pp.3880-3887, Salt Lake City, United States.2004.(EI: 05349314861)88.Wang Quanjiu, Shao Mingan, Horton Robert, A simple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diffus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Soil Sci.Soc.Am.J., 68(3):713-718.(EI: 0423819 6028)89.Xu Chenguang, Huang Qiang, Zhao Maihuan, Tian Fengwei, Economial operatiion of hydropower plant based on self-adaptive mutation evolutionary programming,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Vol.6, pp.5646-5648, Hangzhou China, Jun.16-19.(EI:04388367697)90.汪妮,解建仓等.黄河水文信息智能化服务模式的初步研究.水利学报, 2005,01:100-104.(EI: 05149026252)91.王全九,王文焰,张江辉,丁新利.根据畦田水流推进过程水力因素确定Philip入渗参数和田面平均糙率.水利学报, 2005,01:125-128.(EI: 05149026257)92.程慧艳,罗纨,贾忠华等.西安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的模拟分析.水利学报, 2005, 02:75-79+85.(EI: 05149026270)93.朱永清,李占斌,鲁克新,崔灵周.地貌形态特征分形信息维数与像元尺度关系研究.水利学报, 2005,03:77-82.(EI: 06069687212)94.蔡阳,汪妮,张永进,解建仓.中间件技术在多模型洪水预报WEB中的应用.水利学报, 2005,03:94-98.(EI: 05239148128)95.白丹.重力单水源环状管网优化设计的遗传-线性规划算法.水利学报, 2005,03: 122-126.(EI: 05239148133)96.孔珂,解建仓,岳新利,陈鸿起.水市场的博弈分析.水利学报, 2005,04:109-113.(EI: 0523 9148152)97.王瑄,李占斌,鲁克新,郑良勇.坡面水蚀动力因子与土壤剥蚀率灰色关联分析.水利学报, 2005,05:15-20.(EI: 05289209413)98.王文焰,张建丰,汪志荣,王全九.砂层在黄土中的减渗作用及其计算.水利学报, 2005, 06:16-21.(EI: 05289209434)

99.黄文政,黄强,刘昌明,蒋晓辉.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水资源调配研究.水利学报, 2005,06: 87-92.(EI: 05289209445)100.李援农,费良军.土壤空气压力影响下的非饱和入渗格林-安姆特模型.水利学报, 2005,06: 99-102.(EI: 05289209447)101.潘军峰,冯民权,郑帮民,闵涛.丁坝环流及局地冲刷坑的二维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 2005,37(1):15-18.(EI: 05118999761)102.刘涵,黄强,夏忠,畅建霞.黄河干流梯级水库补偿效益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水力发电学报, 2005,(5).(EI: 05479497410)103.谢小平,黄强,徐晨光,王义民,赵麦换.公伯峡水电站施工度汛方案风险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5,(6).(EI: 06049664408)104.冯民权,郑邦民.定床上丁坝流场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 2005(6).(EI: 060496 64422)105.夏忠,黄强,赵雪花.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滚动开发顺序决策分析.水力发电学报, 2005,(6).(EI: 06049664407)106.宋孝玉,康绍忠,沈冰,史文娟,胡笑涛.黄土区不同下垫面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的数值模拟.农业工程学报, 2005,01:3-7.(EI: 051088775786)107.白丹,王新.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孔变径管优化设计.农业工程学报, 2005,02:50-53.(EI: 05 209110277)108.马东豪,王全九,来剑斌.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水质和流量对土壤盐分分布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03:50-54.(EI: 05209110317)109.贾忠华,罗纨,方树星,王南江,刘建刚.宁夏银南灌区排水现状分析及计算.农业工程学报, 2005,03:68-73.(EI: 05209110320)110.刘建刚,罗纨,贾忠华等.从水盐平衡的角度分析控制排水在银南灌区实施的可行性.农业工程学报, 2005,04:51-54.(EI: 05229137677)111.尹娟,费良军等.水稻田中氮肥损失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 2005,06:195-197.(EI: 0529 9226586)112.李荣峰,沈冰,张金凯.考虑周期性变化的地下水埋深预测自记忆模型.农业工程学报,2005,07:34-37.(EI: 05349312593)113.李鹏,李占斌,郑良勇.黄土陡坡径流侵蚀产沙特性室内实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7).(EI: 05229137101)114.马英杰,虎胆·吐马尔拜,沈冰.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求解Van Genuchten方程参数, 农业工程学报, 2005,08:179-180.(EI: 05399388771)115.胡伟,邵明安,王全九.黄土高原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尺度性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8).(EI: 053993887335)116.史文娟,沈冰,汪志荣,张建丰.蒸发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埋深夹砂层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9).(EI: 05449453579)117.叶海燕,王全九,刘小京.冬小麦微咸水灌溉制度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9).(EI: 054 49453580)118.李援农,刘玉洁,李芳红,费良军,覆膜灌溉的生态环境效应.农业工程学报, 2005,(11).(EI: 05529617796)

119.马东豪,王全九,郭太龙.依据灌溉水流推进过程确定Philip入渗参数和田面平均糙率.农业工程学报, 2005,(12).(EI: 06079701820)

120.马娟娟,孙西欢,李占斌.蓄水坑灌条件下变水头作用的垂直一维土壤入渗参数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S1).(EI: 05229137101)121.王文龙,李占斌,李鹏,鲁可新,郭彦彪,丁文峰,郑良勇.神府东胜煤田原生地面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S1).(EI: 05229137094)122.郭太龙,迟道才,王全九,马东豪,杨武成.下渗水矿化度对水盐运动影响的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5,(S1).(EI: 05229137100)123.黄强,李勋贵,LEON Feng,薛小杰,倪雄,魏霞.系统周界的观控模型及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03:102-107.(EI: 05179070244)124.张江滨,解建仓,陈鸿起,杨培君,李现社.高可靠性水轮机微机调速器应用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9).(EI: 05459460493)125.谯建军,姚秉华,田萍,朱海燕.结晶紫生物共降解的动力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 2005,(6).(EI: 06029638535)126.姚秉华,王理明,余晓皎,杨国农,赵高扬,郑怀礼.RuO_2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6).(EI: 05289209045)127.朱永清,李占斌,崔灵周,鲁克新.基于GIS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分形与计算方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12).(EI: 06069687212)128.肖志娟,解建仓,孔珂,李亮.应急调水效益补偿的博弈分析.水科学进展, 2005,(6).(EI: 05 529617850)129.黄强,黄文政,薛小杰,王义民.西安地区水库供水调度研究.水科学进展, 2005,(6).(EI: 05 529617859)130.佟春生,黄强,刘涵.复杂性诊断方法及其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系统仿真学报, 2005,(11).(EI:05489513465)131.畅建霞,黄廷林,王义民.水库水电站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6(S1):547-551.(EI: 05399388270)132.徐志嫱,黄廷林.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系统优化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EI: 05239148158)133.Zhao Xuehua, Huang Qiang, Xi Qiuyi, Wu Xin, New safety forecasting method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Proceedind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 B, pp.2803-2806.Shanghai, China.(EI: 05058817601)134.Chen nanxiang, Cao Lianhai, Huang Qiang, Applicatiom of neural network model coulpling with the partial least-suuares method for forecasting water yield of mine.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 11(1):40-43.(EI:05409395165)135.Niu Zheng-Ming, Zhang Ming-Yuan.Basic hydrodynamics characteristics of cavity spiral flow in a large size level pool.Journal hydrodynamics, 2005,17(4).(EI:05439438658)

此外,还在中国科学、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农业工程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水文学及水资源领域国内权威刊物上未被检索的论文112篇。

表6 出版专著

序 1 2 3 4 5 6 7 8 9 专著(专利)名称

西北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 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渭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覆膜灌溉理论与技术要素试验研究 滑坡侵蚀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治理的环境生态效应

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及作用

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用水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晋(1)李占斌(1)李怀恩(2)王文焰(2)李占斌(2)李占斌(2)周孝德(1)解建仓(3)秦毅(2)张建丰(3)畅建霞(2)

出版时间 2005.11 2004.11 2004.4 2001.10 2005.12 2005.6 2005.12 2004.7 2003.7 2002.4 2005.8

国际标准书号ISBN ISBN 7-03-015732-X ISBN 7-80631-818-1/T.360 ISBN 7-5084-2380-1 ISBN 7-109-08042-0/S.360 ISBN 7-8062-1942-0 ISBN 7-03-015187-9 ISBN 7-118-04041-0 ISBN 7-03-013375-7 ISBN 7-5084-1402-0 ISBN 7-5025-3701-5/S·104 ISBN 7-118-04041-0 10 节水灌溉与自动控制技术 11 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概论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项,钱宁泥沙科学奖1项,第五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见表7)。

表7 省部级科研奖及专利

序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名称

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与方法 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

黄土地区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

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 水利工程紊流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应用 关中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 关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臵研究 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护研究

水利工程水力特性与水环境数值实验研究及应用

完成人 黄强(1)李占斌(1)沈冰(1)王全九(1)刘玉玲(2)周孝德(2)沈冰(3)李怀恩(3)刘玉玲(2)畅建霞(4)杜守建(1)李怀恩

获奖时间 2005.10 2005.7(2006.11)2005.10 2005.7(2006.11)2003.04 2001.09 2001.09 2001.09 2005.10 2005.10 2004.11 2002.04

获奖类别名称和等级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陕西省科学院一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陕西省科学院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宁夏科学技术三等奖 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教育部 10 青铜峡灌区用水管理技术研究 11 水库多目标调度管理系统研究 12 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奖 钱宁泥沙科学奖 14 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15 恒压供液装臵 16 便携式多路土壤水分、气压、温度自动检测仪

曹汝轩 贾嵘 张建丰(1)张建丰(1)张建丰(1)

2003.07 2004.11 2005.7 2005.11 2005.12

钱宁泥沙科学奖委员会 陕西省委组织部、人

事厅、科技厅

ZL02139542X ZL03134383X ZL02139540.3 17 网络式自动灌溉方法及其装臵

2.6 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2001~2005年期间,我校派出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教师7人出国进修,其中,周孝德(美国密执根大学)、李怀恩(美国康乃尔大学)、王全九(美国爱俄华大学)、程文(日本福井大学)、胡德秀(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五人已按期回国,杨晓东等2位预期在2007年回国。黄强、周孝德、解建仓、李占斌、李怀恩、沈冰等先后访问了台湾海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决策科学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

会议交流方面,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受中国水利学会委托承办了2005年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论坛(2005.7),主办了“中国水问题论坛第三届学术研讨会”(2005.12),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举办了“西北旱区农业与生态节水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立项研讨会(2002.4),主办了全国高校水利水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水资源教学组年会(2002.7)。

协助长江水利委员会举办了“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2003.6),协助中山大学举办了“GIS及其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研讨会”(2003.7),协助武汉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2003.8),协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国际学术讨论会(2003.9)。

2004年10月,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31位博士生组团参加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水利工程学科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言,介绍了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博士生的研究状况,展示了博士生的风貌。2006年先后组团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承办的博士论坛。

国际交流方面,2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并作学术报告。包括:美国农业部阿亚斯教授,美国国家侵蚀实验室主任黄基华教授,爱俄华大学罗伯特教授,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爱文斯教授,佛罗里达大学麦克尔博士,德国柏林大学俄尼斯特博士,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本兰德教授,澳大利亚地区观察研究所理查德女士,日本京都大学萩原良巳教授,中部大学福岛富士夫教授、福井大学山本富士夫教授等。报告内容涉及农田排水中的环境问题,土壤侵蚀过程,土壤物理分

形理论,湿地恢复,精确灌溉,区域水循环及给水处理的河岸过滤过程分析,参与式流域管理,自然现象观察,水资源开发中的协调管理,陆面与大气间水热通量交换,气液两相流运动阻力规律与气液两相流PIV紊流数值模拟,等等。

国内交流方面,先后邀请了40多位院士和著名学者来校访问交流。其中有:中科院地理所刘昌明院士,中科院水保所山仑院士,吉林大学林学钰院士,中国水科院陈厚群院士、王浩院士,长安大学李佩成院士;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教授,原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教授、水利部总工刘宁教授,武汉大学郭生练教授、杨金忠教授、谈广鸣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处李万红教授,中国水科院副院长胡春宏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恒教授,清华大学雷志栋教授、王光谦教授、李玉柱教授,同济大学周琪教授,河海大学任立良教授、崔广柏教授、余钟波教授,四川大学丁晶教授、李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宗学教授,中国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夏军教授、宋献方教授,台湾海洋大学黄文政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教授、左强教授,天津大学练继建教授、冯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陈守煜教授、许士国教授,南京大学吴吉春教授,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陈效国、薛松贵教授级高工等。报告内容涉及水电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事宜,水资源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等。

2.7 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

按照建设规划和目标,多方筹集建设经费1317万元,其中757万元用于设备购臵。采用自行研发与购臵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成西北旱区水循环过程与土壤侵蚀模拟系统、西北旱区水资源优化配臵仿真系统、西北旱区水环境数学物理模拟试验系统、西北干旱区节水理论与适用技术研究系统。四大试验研究系统已初具规模,并在本学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来,学科利用科研项目经费,开发研制实验装臵、添臵计算分析设备以及为大型实验系统运行配套等投入经费达300万元以上。

与水利部相关单位联合,在黄土高原新增2个野外实验研究基地,密切了学科与西部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通道,进一步奠定了学科在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5年来,学科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建设经费投入1317万元,使学科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为学科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增建的两个野外实验研究基地,进一步强化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2003年实验室被批准建设“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基本达到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

2.8 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建设规划和目标,四大试验研究系统已初具规模。但因资金问题,截止2005年底,实际投入学科四大系统建设经费757万元,待购臵设备经费已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1)西北旱区水循环特征与土壤侵蚀模拟系统

已购臵仪器设备:MAT253质谱仪、水文气象监测仪器、泥沙分析仪器。待购臵仪器设备:水通量观测仪器,地下水监测仪器,水文泥沙资料数据库等。

(2)西北旱区水资源优化调配仿真系统

已购臵仪器设备:GPS,GIS硬、软件。待购臵仪器设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设备,模拟仿真系统等。

3.西北旱区水环境物理模拟及数学模拟系统

已购臵仪器设备:水质量测仪器,水化学分析仪器等。待购臵仪器设备:水体底泥分析化验仪器,数值模拟设备等。

4.西北旱区节水理论与适用技术研究系统

已购臵(研制)仪器设备:土壤水分量测设备,土壤化学分析设备,城市节水试验量测设备。待研制系统:室内节水灌溉模拟试验系统,野外节水灌溉试验系统及量测仪器等。

学校在学科建设软件方面已投入300万元。其中:学术交流28万元,人才培养118万元,学术团队69万元,实验室环境改造73万元,其它12万元(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出版专著等)。

逐步建成的四大系统,为完成学科这五年承担的3389万元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成效分析

3.1 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本学科在2001~2005期间,完成了300余项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1)黄土地区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研究

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进行黄土地区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有关方面研究,取得了创新成果,专家鉴定意见指出:“这一研究涉及黄土地区重要环境与农业问题,主要成果在于: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水分运动模型,提出了用盐分剖面特征宽度和特征高度研究盐分淋洗特征的方法;发现了砂质夹层具有

明显的阻水减渗和隔盐作用,论证并检验了这一技术在防止窑洞倒塌方面的作用;发现了传统模型在预测盐渍土壤稳定蒸发时存在着系数偏大的问题,建立了层状土壤毛管水运动模型和适用于不同大气蒸发能力的夹砂层层位、厚度和质地的潜水蒸发修正模型;对现有层状土壤理论计算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评价,为盐土蒸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从能量观点和动力学角度系统分析了砂质夹层阻水隔盐的基本条件和作用机制;提出了计算层状土壤土表和耕作层返盐量的方法以及地下水质预测模型;在明确溶质迁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均质土壤中考虑反应性溶质一阶降解和沿程变化的对流弥散模型、考虑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以及不动水体的溶质运移两区模型,并求得其准解析解,使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揭示了黄土区指流和大孔隙流产生的机制,建立了适用于两种水流的Darcy修正模型,使得Darcy定律更适合于解决实际问题。”该成果2005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

该研究成果是本学科与清华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自治区水利厅合作,于2004年底完成了“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于通过教育部鉴定,结论指出:“提出了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流域的概念,深化了对流域概念的认识。构建了散耗型流域及其水文模型的理论体系和实现框架,提出并建立了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应用模型计算分析了绿洲水文循环及其水资源利用、转化和消耗的特性:首次进行了塔里木盆地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开都-孔雀河与和田河等主要绿洲现状水资源转化消耗的模型模拟,揭示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耗水水平、耗水过程、分类耗水、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耗水比例、作物和自然植被耗水来源的组成、地下水潜水蒸发的组成和作用等的重要的定量结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对绿洲水资源的合理配臵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模型在新疆当前的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成果属自主创新,在干旱区绿洲水文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已于2006年12月公示。

(3)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

结合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治理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迫切需求,围绕建立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模型这一目标系统开展了多尺度降雨径流侵蚀产沙的驱动机制和水土流失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在坡面水蚀动力机制,沟网水沙传递关系,建立了典型流域侵蚀产沙与地貌形态耦合关系模型,预测了未来50年黄土高原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环境演变趋势和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该成 30

果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国中心编入《中国环境评估报告》,部分研究结果被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科学考察报告》采用,研究成果为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和黄委会《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规划》提供了支持。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结合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针对复杂的水资源巨系统研究了水资源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与关键问题,把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控制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探讨了水资源多维调控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水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及有序度熵。依据控制论思想,建立了调控对象模型与控制者模型相耦合的水资源多维调控模型。开发了界面友好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会商系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黄河流域水资源,为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正如国家973项目鉴定意见指出:“通过结合实际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有序度及系统熵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建立了调控模型体系和求解方法。提出了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课题研制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是项目技术研究成果的集成平台,对于黄河的治理,维持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该项研究,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检索5 篇,EI检索12 篇,ISTP检索2篇。此项成果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结合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开展了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开发了中间件提供的应用集成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实现数据集成、业务整合、决策服务。已通过科技部验收,2005年水利部组织的鉴定意见指出:基于国家“863”计划项目,规范了水利领域应用框架,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构建了面向水利信息化应用集成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政务等应用系统平台,实现了水利数据集成、业务整合。成果采用了国产基础中间件,建立了水利行业的应用中间件AAF和WRAF等框架,可快速开发基于INTERNET的水利应用系统。解决了功能组件标准、应用系统构造、信息资源共享等水利信息化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具有水利特色的通用水利应用服务平台,包括:防汛抗旱决策服务平台、水利移动服务平台、水利信息门户集成应用平台、水资源管理的协商

服务平台。为快速集成和组建水利应用系统奠定了基础;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时水情交换与查询系统”、“实时水情移动服务系统”、“防汛抗旱决策信息门户”等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已登记软件版权5项),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2005年通过科技部验收,水利部鉴定;2006年获水利部大禹奖二等奖,现已公布。

(6)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首都水资源等课题,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首先将水环境承载力与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水环境容量相结合,建立了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媒介(水资源量和水体质量)入手,以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人口、污染物质、人类活动等)为基础建立了河流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最后以系统动力学为手段,建立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并开展了新疆博斯腾湖、山西桑干河流域等实例研究。主要创新点在于:建立了流域生态需水量模型和环境需水量模型,计算了其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建立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各个指标进行了量化,引入水环境承载度的概念,综合评价了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了如何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改善产业结构、增加优势物种种植面积等因素来提高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中,对北方地区的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其保护具有参考价值。该成果于2005年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成果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在申报省部级奖。

(7)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

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项目,针对旱区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追踪国际学术前沿,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方法,对土壤水分、溶质和热传递理论和方法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浑水入渗和层状土入渗的改进Green-Ampt入渗公式;推求出描述垂直和水平一维土壤入渗代数模型;在分析点源土壤入渗特征基础上,建立了多因子的点源入渗模型;提出了确定Brooks-Corey 模型参数的水平入渗方法;通过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提出了膜下滴灌利用盐碱地的技术指标;通过对排水地段水盐运移机制的研究,分析了覆膜对抑制盐分上移的效果,提出了根据土壤表面含盐量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和考虑蒸发的排水沟深度确定的新方法;建立了描述温度影响的土壤特征曲线表达式和考虑温度梯度作用的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方法;发现覆膜种植土面蒸发量随开孔率的增加呈现幂函数增加,建立了覆膜条件下土面蒸

发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无需灌后土壤水分资料计算膜孔灌和波涌灌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新方法。随着现代精作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上述研究成果将在现代农业生产、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20余篇。该成果2004年通过鉴定,2006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2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分析

本学科近五年的代表性成果应用情况简介如下:

(1)学科自主研发了高精度蒸渗仪等多项实验仪器设施,不仅为本学科的科研提供了先进的试验设备,还为兄弟院校和研究院所提供了试验设备的支持。如,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2)“黄土地区溶质迁移机制及耦合模型”揭示了盐渍土壤蒸发的机理,提出了盐渍土改良的基本途径,成果已应用于新疆和田、陕北靖边等地的盐渍土改良实践。

(3)“干旱区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及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应用”的成果已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灌溉与环保(二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立项、实施及其效果评估中得到应用,在新疆大型灌区改造中的水资源规划及节水规划制订中也发挥了积极用。

(4)“黄土高原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机制及预报模型研究”的成果被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国中心编入《中国环境评估报告》,被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科学考察报告》采用,并为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和黄委会《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5)“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成果已应用于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在黄河不断流、远距离调水、流域水资源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受到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也为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6)“面向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及其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的成果,规范了水利领域应用框架,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已实际应用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黄河水情信息系统、以及陕西省防汛会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7)“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中,对北方地区的流域水资源规划及水资源保护也具有参考价值。

(8)“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保护研究”是西安市政府重点项目,成果已实际应用于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对于保障西安市300多

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9)“旱区土壤中物质迁移理论与方法研究”,通过对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干播湿出、头水压盐”的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方法,在新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10)学科还完成了十余项大型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等生产任务,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总之,本学科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瞄准国际学术发展前沿,通过研究揭示了西北干旱区的水循环基本规律,阐明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旱区环境生态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相关过程模拟模型,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成果已应用于旱区盐渍土改良的水盐调控措施的实施、塔里木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黄河水情信息发布与水量调配、二十一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规划、北方旱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等,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国家和西部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如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梯级水电开发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山川秀美工程、国家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绿色能源工程等。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学科在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存在问题

4.1 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与国际同类学科和有关部门之间的科研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吸引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条件尚需改善,造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措施仍需加强。

(3)研究平台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经多年建设,学科研究条件得到了改善,仍滞后于学科发展需求。

4.2 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

我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学校隶属关系,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待遇较低,这些因素使师资队伍的建设受到了负面影响,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有流失的倾向,引进优秀人才也存在困难,影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本学科整体水平,主要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制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交流与联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学术组织以及其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各种国际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合作研究和人员交流,强化联系,联合攻关,深入探讨重大科学问题,以取得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向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以加深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我学科研究工作的了解,扩大我学科研究成果的宣传。通过各种形式与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2)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集成,为重大科学问题和复杂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化,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际生产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我们将充分发挥西安理工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和研究成果丰富的优势,根据国家需求和瞄准国际科学发展前沿,集成各学科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以水资源短缺及由此引发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学科交叉和开拓性的研究,以形成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复杂实际应用问题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方法。

(3)进一步改善研究条件与环境,建设国内一流的研究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研究条件得以改善,但随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针对国家需求,特别旱区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水文过程改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现,需要从气候、水文、农业和环境等各方面,系统研究所面临的科学问题,这就要求建设可以综合研究复杂问题的研究平台。加大学科建设的投资力度,学科将积极与上级机构和部门联系,争取得到上级部门在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将与地方生产单位和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充分发挥好现有学科建设经费的效能,共同打造开放式、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和生产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平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科的基础条件。

(4)创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条件和环境,做好学科队伍的稳定工作。加大师资培养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选送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同时,积极吸引回国留学人员到学科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科研拔尖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

(5)以科研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和地域优势,开展跨学科交叉课题研究。积极组织教师争取承担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任务;采取责任与激励相结合的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科技项目成果报奖;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对学科现有较成熟的成果进行完善,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促使

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建议教育部对西部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并加大经费投入,以利于这些学科的健康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

“十一五” 期间院级

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提纲 部门名称: 学科名称:

一、本学科建设基本概况

二、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本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2、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取得哪些突破

3、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4、本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5、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

6、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7、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

8、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三、建设成效分析

1、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2、分析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分析

四、存在问题

1、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 附录: “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验收评自评表 附录:

“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验收自评表 学科名称: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的综合评述、评价结论 以及相关依据 自评 等级 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的凝炼度

2、研究方向的特色与优势

3、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

学术队伍 2.学科带 头 人

4、学术声誉(拥有的学术称号、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等)

5、学术水平(代表性成果、承担科研项目等)

3.学科梯队

6、方向带头人学术水平(学术称号、代表性成果、承担科研项目等)

7、结构合理程度(年龄、职称、学位、专业等)

人才培养 4.研究生 培 养

8、培养层次

9、培养质量(学位论文评优及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等)

5.教研成果(含本科生)

10、教学研究创新及培养模式改革(获教学成果奖、承担精品课程等)

科学研究

6.科研项目及经费

11、主持承担国家项目情况

12、主持承担部省级项目情况

13、获得科研经费情况

7.科研成果

14、获国家级奖励

15、获省部级奖励

16、出版专著情况

17、SCI/EI收录情况

18、取得授权专利

8.学术交流

19、主持举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

工作条件

9.学科建设平台与基础条件 20、科研基地建设

21、设备与图书资料的配置水平

22、仪器设备购置

管理水平10.运行 管理

23、学科所在单位重视程度

24、依据《齐齐哈尔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使用和管理经费学科建设措施

获评指标数合计

获评A的指标数 个 获评B的指标数 个 获评C的指标数 个 获评D的指标数 个 最终自我 评价等级

注:本评价表明确提出量化指标要求的项目,须提供佐证材料复印件,装订在本表之后。

下载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验总结报告

    2008至2009学年教学经验总结报告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 大家下午好。 借助今天开毕业班会议,我想先谈谈此时此刻我心理的感受。毕业十年来,我先后在丰坪、后溪小学担任毕业班......

    院系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提纲

    附件2: 院系学科建设工作总结报告提纲 一、本学院学科建设总体情况 1. 本学院学科建设工作概况 2.本学院学科建设“十一五”目标的完成情况 3. 本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5篇模版]

    "十一五" 期间院级 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提纲 部门名称: 学科名称: 一、本学科建设基本概况 二、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本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2、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

    学习经验总结报告

    学习经验总结报告十二连二班刘雷我仅结合大学四年里我个人经历给大家作一次学习经验总结,因是我个人的心得,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谅解。我仅从三个方面谈一下:第一,学习态度是关......

    学习经验总结报告

    学习经验总结报告 十二连二班刘雷 我仅结合大学四年里我个人经历给大家作一次学习经验总结,因是我个人的心得,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谅解。我仅从三个方面谈一下:第一,学习态度是......

    咖啡厅经验总结报告

    咖啡厅经验总结报告 室内环境:可根据咖啡厅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消费人群确定室内格调。下面列举几个,虽不全面,但是可以给你提供一下参考。如若需要,还可以自行百度,看得多了,......

    面试经验总结报告

    面试成功经验总结报告——09电子商务(X)班XXX开始大家有可能因为没有过面试经历而有些忐忑,于是乎,事先投一些社招的公司练练手,找找感觉;有的就可能是信心满满,开始磨刀霍霍了。没......

    面试经验总结报告

    面试成功经验总结报告——汪思琴、张孜、林志军(10052004)未雨绸缪,我们也要面临就业了。我们也要迎接属于我们的毕业季了,心中充满期待。充满对大学的思考、充满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