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

时间:2019-05-12 17: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

第一篇: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

旧县乡人民政府

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干部队伍建设和增强工作执行力两大关键,突出新农村建设、城郊产业经济(蔬菜、生猪、水产、劳务)、和谐新旧县三大重点,搞好执政能力、平安创建、文明新风尚、社会保障四大建设,落实科技助民、产业富民、依法为民、安全保民、政策惠民五大服务,着力搞好“一园服务”,做好“一江两路”发展文章,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乡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扩总量、提质量,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乡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2.5982亿元,同比增长16.5%,是2006年的2.2倍,年均递增16.8%,实现了翻番目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重由2006年的58.5:27.7:13.8调整为2010年的38.6:44.7:16.7。人均生产总

值达 17629元,比2006年增加14075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589元。

(一)以园区建设为支撑,不断提高发展活力。一是大力招商引资。我们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倾力实施“项目兴乡”战略,大力招商促进乡域经济大发展。一是做优软环境。每年定期对乡级各部门进行行风评议,推行了挂牌上岗、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收费公示、首问责任制度。二是做实项目争取。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乡投资。紧紧抓住乡地处城郊和县城工业集中区、中心(街子)工业集中区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建立了定人、定目标、定任务、定奖惩的“四定”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五年来,鑫光铁塔、清山绿水等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先后落户旧县,实现招商引资7.38亿元,其中工业经济4.55亿元,非工业项目2.83亿元,培育产值上千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2户。二是抓重大项目。做好中心工业园区旧县区域的协调工作。投入1200余人次,抓好青苗费的赔付、农转非人员参保、建筑物的拆迁,全面完成工业园区二期征地土地丈量、附着物清点、房屋拆迁前期工作,为鑫光铁塔搬迁做好进场前的各项工作,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进行。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一是重点抓了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竹溪村和回龙村生猪养殖基地、洞田坝村和凉山村肉兔养殖基地、文教村和老水沟村土鸡养殖基地的建设。竹溪村发展50头以上的良种母猪养殖大户2

户,回龙村、竹溪村500头以上的优质肉猪养殖大户4户;建成生猪养殖小区2个,全乡生猪出栏达到 27398头,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7%。在洞田坝村、凉山村发展肉兔养殖户3户;在文教村建成养殖5000只大户1户,老水沟村养鸡专业户达到了30户,出栏土鸡1000余只;二是抓好蚕桑产业:全面完成蚕种任务,嫁接桑树10000株,改造毛桑 5 万株。三是抓好水产养殖:全乡水产品总量实现 920 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20 %,新增网箱 20 个,新增养殖大户 4 户。四是抓好果蔬产业:在老水沟村新栽柚子20000株,建成片果园360亩。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精心谋划蔬菜产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经营格局。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集中在长伸沟村、合掌石村、老水沟村,进一步完善三个蔬菜、水果、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城乡面貌。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全乡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12处,其中整治囤水田580亩、整治山坪塘12口,整治渠道防渗2.72公里,整治文教村病险小II型水库1座。二是交通建设稳步发展。加快便民路建设,新修便民路52公里,完成老水沟村、回龙村、文教村公路硬化,建成混凝土公路5.8公里。新建村级公路5公里,整治村级公路22.5公里,整治维修水渠2500米。

二、坚持民生为第一信号,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环境就是生产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理念,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为跨越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

一是有序推进民生工程。为全力落实省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党委政府大力抓实抓好民生工程。由书记、乡长亲自抓,一名副职领导专门抓,相关乡干部蹲点抓,村干部脱产抓,实行定项目、定人员、定进度、定责任、定奖惩的“五定”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严格考核,量化到人。几年来共办民生项目359项,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

二是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逗硬落实粮食种粮补贴,将退耕还林、良种补贴等直补款通过“一折通”方式直接兑现到户,全乡种粮补贴全部发放到户。

三是财政工作有序运转。新培植税源,抓好三信公司税源壮大,同时积极抓好非税收入的入库工作,社会抚养费征收150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偿还历史债务。偿还沿中公路欠款5万元,光纤欠款13.4万元,共化解其它各类债30余万元。

三、坚持稳定为第一责任,营造和谐安定环境 一是牢固树立安全是第一的责任的意识,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观看警示片、召开安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等内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依法查处了永恒再生塑料颗料厂,投入资金对文教村水

库进行整治。

二是狠抓群众信访维稳工作。我们针对中心能源化工园、高速公路征地、桐电库区移民、涉法案件执行、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税费改革的遗留问题以及乡村债务等具体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梳理,积极妥善调处,将矛盾和纠纷及时稳妥地化解在萌芽状态,无一例进京、赴省、到市上访。

三是科教文卫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教兴村战略,大量推广农业新技术,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读书活动蔚然成风。

四是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实效,全乡计生率达83.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3.2‰以下。

五是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投入二百多万元在南渝高速公路、沿中路沿线进行风貌整治,共涉及10个村452户,使沿线风貌得到改善;添置垃圾桶10个,新建垃圾池15个,组织乡级机关干部职工深入12个村,对口联系农户,义务帮助农民搞好庭院卫生30余次,教育引导农民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变陋习,逐渐养成讲文明已正习惯。强化环保意识,加强污染治理,加强场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乡容乡貌焕然一新。

四、坚持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党的建设成果显著 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工作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1、抓党建阶段性工作。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城乡和谐,服务全县工作大局”这一主题,乡党委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全力推动,采取了多种有效形式,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创新,呈现出学习深入、氛围浓厚、全员参与、主题突出、效果明显,学习与工作两不误的特点,并得到了联系领导市委副书记余仪的充分肯定。二是扎实开展党内创先争优工作。充分借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在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中开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新旧县建设、建造高效队伍”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抓作风建设活动。活动中,乡党委、政府首先组织乡人大代表、全体乡干部、乡直单位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谈心活动,征求各方意见。共梳理出作风建设、经济发展、为民办实事、乡域建设四方面意见和建议26条,作为政府当前重点工作正在抓紧实施。其次组织乡人大代表,部分乡领导干部共计60人进行了民主恳谈,通过恳谈,不断再审乡情,完善思路,抓住重点,强力推进全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

3、抓基层组织建设。以乡村两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加

强乡党委建设,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为着力点,以提高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乡党委通过组织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使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知识更新和急用性知识培训,使全乡村干部的带头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推动了全乡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

4、抓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以团组织“推选”为基础,严把“入口关”,重点从种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积极分子。

5、抓好村(居)换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群众公认、竞争择优、规范有序、简便实用的原则,以“四荐两评一述一直选”为主要方式选举产生了12个村1个社区新的两委班子,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拓宽选人视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选拔进了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了村(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6、抓好村级两室建设。乡党委组织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投资100万元新建、整治十二个支部活动室。

7、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乡党委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加大远程教育培训督查力度,几年来,全乡总共培训53期,受训人数达1500人(次)。

几年来,我乡党政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差距。一是乡镇财力十分薄弱,正常运转比较困难,尚需进一步努力;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资金投入少,项目选择难,技术较为落后,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很浓,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很宽广;三是老场镇、沙石码头所带来的安全形势(主要是交通)依然严峻;四是因高速公路、中心工业园区重点工程所带来的遗留问题维稳信访压力较大;五是少数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水平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2011年到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期,是推动我乡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搞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旧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支撑和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围绕我县建设“富强、活力、安居、博爱”新武胜的发展战略,按照重工业、建新村、亮城镇、突旅游、活商贸、构建和谐旧县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突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文化型乡镇建设三个重点,抓住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夯实基础,打造亮点,推进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乡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永葆先进性,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促进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把旧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生活丰富、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文明乡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600万元,年均递增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7万元。全乡固定资产投资达17852万元。年平均增长25%。

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教育、卫生等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教育基本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普九要求,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

生在校巩固率均保持在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人民生活改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8元以上,每年平均递增500元。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1%以下,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0%,场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各种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今后五年的具体工作思路

一、坚持三大原则(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把规划作为推进统筹发展的“第一道工序”,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来引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论证后实施,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有规划必遵循、违规划必严惩,以科学的规划来保证推进城乡统筹的质量和进度。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场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小城镇之间、与县城及周边大中城市之间,实施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互补、共享协调发展,(三)坚持尊重民愿原则。

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历史传承,尊重群众意愿,把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一系列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把每一项工程都做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城乡建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群众。要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谁主动就支持谁的发展策略,少强迫减少矛盾,多引导调动积极性,强化民本理念。

二、抓好三大建设

(一)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打造高品味新农村

农村和城市的重要差别在于公共设施的差别。就拿产业来讲,城市产业有交通、用电、信息等完整保障体系支撑,而农业生产在相当部分地方还在靠天吃饭。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当前急需改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主要有: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稳产增收的能力,特别是在灾害年份,保持抗灾保丰收的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解决群众出行

问题,为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交易提供保障。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信息网络,丰富农民生活,发挥信息的致富作用。四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养老、就业、生活困难群众低保等问题。五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现状,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量普及应用农村实用、经济、新型的农业新技术,探索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的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农业产出水平、降低人力成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使广大农户从现代农业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推进农村综合体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近几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外出打工,在家居住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房空置率很大,一些农房因多年没人居住而破烂不堪,有的已成了危房。加之,大量农房属粗放式建设,一些旧农舍,除民住生活用房外,还有猪舍或羊舍,牛栏、柴草间、晒谷场等,农民的人均占地面积多,大量的土地资源、资产得不到合理利用,发展新农村综合体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复垦农民宅基地,避免土地、资产闲置。

新农村综合体属于农村新型社区,这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推进人口聚居,而且促进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设施的配套系统性、城乡的融合性,新农村综合体

所覆盖的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遵循农民意愿,推行民主管理,要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让农民全程参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项目的筛选、监督。要创新社会管理,成立综合体农民业主管理组织,对新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性事务进行管理。新农村综合体投入的资金较大,必须破解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资金瓶颈,采取整合诸多项目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的投入,构建起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多元化投资运行体系。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因地制宜。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区域是农村,不宜简单以城镇化的思路来推进,应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在原有村落民居的基础上编制新农村综合体规划,重点改造原有民房,完善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完善提高原有院落功能,让农民从散居田园到集中居住。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是中国的趋势所在。过去大量农民工到东部打工,为东部的城市化、工业化做出了贡献。但这些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过了一些年以后,他们又卷着铺盖回到中西部地区,没有更多的共享和分享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我们提倡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的互相融合,包括城乡的融合,产业之间的融合,还要农民工融合到城市里的人群,是新型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之路,让农民在城市里工作,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享受着城市里较为优越的公共服务、福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争当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旧县乡乡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小;交通设施较差;支柱税源少。今后五年,我们要抢抓机遇,按照融县城、重工业、建新村、突旅游、构建和谐旧县的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旧县打造成全县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一)借势县城拓展,切实改善乡域面貌

旧县要发展,必须依托县城主中心建设,借势县城城区的拓展以及龙女湖的旅游开发,在合理科学的规划指引下,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农家旅游,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旧县要充分发挥临近县城、工业园区以及县城发展对旧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的自身比较优势,积极配合县委提出的沿嘉陵江发展带、沿渝武发展带建设、武胜中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相应规划,安装场镇的路灯,目前旧县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加之提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土地储量将大增,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政策,可为我乡扎实配合县委县政府实施县城扩展的战略布署、实

实在在地为将旧县的发展融入县城一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借力城郊产业优势,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红火的中心工业园区安置区新建的大河鱼餐馆给我乡启示,旧县紧邻嘉陵江,拥有大量的竹林、江岸防护林等生态林,自然生态优势明显,通过积极培育蔬菜、生猪、水产、特色养殖业为主的城郊生态产业经济,打造一江两路产业经济示范区和县城工业园与中心工业园之间农业产业化新亮点,这一切可以让旧县成为城里人赏大河鱼、看嘉陵江风景、品农家绿色菜、江上垂钓的好去处,加之县城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进入旧县境内,中心工业园快速拓展,使依托产业发展新农村综合体的条件成熟。我乡将把握这些机遇,以高规格的安置区建设为契机,把临近龙女湖旅游开发区、临近唐家大山、临近县城、临近嘉陵江、临近工业园区等地的村作为优先发展区域,建成我乡新农村综合体的示范村。

(三)借助创先争优,推进新农村建设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活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创新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新路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借助“一事一议”财政补贴政策、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兑现、扶贫项目的实施、“挂、包、帮、建”活动开展,引导广大农民群

众投资投劳,重点发展交通与水利设施,促进全乡基础设施大改善。积极培育2—3个重点财源项目,改善财税收入结构,努力增加民生可用财力。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项目推进战略。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各种安全专项整治,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事故、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级卫生体系建设全覆盖。大力建设村级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活动中心,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重点关注五保户、特困群众、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切实保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 乡镇五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

乡镇五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范文一、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脱贫攻坚为第一要务,全面实施“旅游兴镇,工业强镇,产业富镇,和谐稳镇”四大战略,取得了“脱贫成效扎实、经济发展平稳、镇村面貌一新、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成绩。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五年来,我镇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全镇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攻坚,扎实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完成了xxx户xxxx人脱贫任务,x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落实贫困户产业扶贫直补资金xxx.xx万元,五年来,共引导返乡创业企业设立扶贫车间x家,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xx人,累计开发贫困户公益性岗位xxx个。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共安排扶贫项目xxx个,投入扶贫资金xxxx.xx万元;累计完成危房改造xxx户,xx户xx人易地搬迁“扶贫新居”建设全面完成,并持续做好后续安置工作。全面接受国家脱贫摘帽验收和普查工作,接受了中央暗访和抽查工作,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镇村建设焕然一新。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要求,近五年,我镇共建设完成新农村建设点xxx个,争取上级资金约xxxx万元。打造了xxx,xxx坑两个镇级示范点。xx新村点被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争取奖补资金xxxx万元。完成了高沙村沿线和集镇、清水等地的新农村建设。累计硬化主干道及入户便道xx公里,阴阳沟x万米,墙面涂新xx万平方米,清理污泥垃圾约xxxx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镇还扎实推进了农村环境“六乱”治理工作,按照“清存量、配设施、建机制”要求,投入xxx余万元,配齐了垃圾车、洒水车、垃圾桶等设施,并选聘保洁员xx余人,逐步形成了“收运体系完善、保洁全域覆盖、机制体制健全”的工作体。进一步加强了农民建房管理,严格控制一户一宅及建筑面积和层高。xxxx年共计审批xx户。加强对违规建房的管理,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打击违规建房。特别是集镇建设方面,从婺桃线市政工程改造、新增及疏通下水道、墙面涂新、统一招牌、完善集镇绿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造提升,受到集镇百姓的一致好评。全盘统筹推进。路域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主干道及村组道路沿线茅草、垃圾和棚垛等得到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开展,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有效运转,垃圾收集设施得到有效补充,新添置大小垃圾桶xxxx余个;殡葬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噪口村公墓主体工程完工,清水村公墓基本完工,高沙村白马坑简单公墓全部完工,全镇亡故人员xxx%火化,已建成公墓村亡故人员xxx%入公墓安葬;农村房屋乱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开展全镇范围专项巡查xx余次,开展重点巡查xxx余次,发现未批先建xx户、未挂准建牌xx户,已全部整改到位。非法采砂整治深入推进,开展突击巡查xxx余次,抓获偷采砂大小车辆xxx余辆,强力打击了偷挖偷采乱象。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五年来,我们围绕?“强工兴镇”的战略,引进返乡创业企业累计xx余家,新增就业岗位xxxx余个。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x.x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从xxxx年的x.x亿元增加到xxxx年的约xx.x亿元,年均增长xx.x%;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xxxx年的x.x亿元上升到xxxx年的x.x亿元,年均增长xx%;xx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xxxx元,比xxxx年增加xxxx元,财政收入从xxxx年xxxx万元到xxxx年完成了xxxx万元,年均增长xx.xx%。

旅游兴镇持续有力。每年对我镇旅游发展进行投入,逐年递增,五年来共计投入资金xxx万元,为做实旅游兴镇,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环境面貌,争取政策支持,全镇在东岭景区等地开展灭荒除茅xxxx余亩,极大地改善我镇生态景观,清水、东岭风景区,灭荒除茅后新栽桃园达xxx余亩,进一步提升旅游景观观赏水平。特别是清水村自我加压,积极筹措资金拓宽了进清水溶洞的旅游公路。xxxx年,我镇成功举办首届四都镇东岭桃花特色旅游节。组织开展了开园仪式,形象大使选拔,摄影大赛,到四都寻宝,闭园仪式等主题活动。开园当天接待省内外游客近x万人,有力地向全省、全市推介了四都旅游资源。同时,五杰广场至抱电的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全线完工,为我镇旅游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xxxx年完成了旅游区公厕(集镇)建设,维修改造东岭路段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提高。

各项工作推动有序。全心全意办好民生实事。一是推进项目建设强基础。四都镇社会足球场项目已完成球场硬化、水沟建设,xx月底完工;启动了六都村幼儿园项目建设,完成了两层框架及坡顶建设;敬老院搬迁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预计年前开工;四都村至江源、西坑至查林桥、岔路口至田家三处窄路面拓宽工程,总里程xx公里,已完成图审,确定施工队伍后将尽快实施;四都村古来丘危桥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前完工。二是落实民生保障解困境。全面摸排全镇困难群众和重点人员,确保民生保障“应享尽享”。xxxx年上半年全镇享受低保补助xxxx人,共计发放低保金xxxxxxx元;享受残疾补助xxx人,共计发放残疾补贴xxxxxx元。三是促进社会和谐保稳定。推进网格员巡查常态化,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网格出勤率和巡查时长排在全县第一方阵,网格巡查时长及事件上报获得综治年终考评加分奖励。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召开户主会和警情通报会、分发扫黑除恶宣传贴纸和宣传单,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人心。积极开展信访接访工作,上半年接收信访件xx件,已办结x件。近年来,我镇大力实施“双万双千双百双十工程”,农业产业发展稳健,油茶、茶叶、桃梨、蔬菜等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四上公路维修工程全面完成,全年新修村级公路xx.x公里,修复危桥x座,修复水毁水渠xx.x公里,河堤xx多处。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扎实推进,拆除畜禽养殖场面积xxxx平方米。全年开展安全隐患排查xx次,整改安全隐患xx起,打非整治x起。全镇低保户发放低保金xxx万元,发放各类救助资金xx万元,新农合参保率xx%以上,新农保参加率xx%以上。中学新教学楼已完成墙体粉刷工作,中小整体搬迁已征地及规划工作,社会综治得到加强,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镇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可圈可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体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得益于全镇干群的团结奋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乡镇相比,与群众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环境综合整治压力大。县里对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标准高,任务重,特别是我镇在路域环境整治,农民建房管理,采砂采石整治方面工作欠账多、差距大。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病险水库、山塘多,水堰水圳需修理修复任务重,群众呼声高。

3、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旅游产业发展不快,基础弱,优势不明显。

三、xxxx年工作安排和打算

(一)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在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赣通码,做好重点人员摸排工作,密切关注本辖区内自特别是境外返乡人员行踪。

(二)着力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重点关注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全力补足“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建立健全致贫返贫预警机制,着力防范化解返贫风险。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分类管理、分级防控,根据脱贫户脱贫成效的稳定性,将返贫级别划分为易返贫、较易返贫以及不易返贫三个等级,由村评定、镇审核,报县级备案。结合疫情带来的影响,对贫困户和“四类对象”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回查,对已脱贫人口中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存在致贫风险的人口实行动态监测并建立台账,实现分级分类即时预警。对出现返贫风险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对接、精准帮扶。对在xxxx人均收入低于xxxx元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全面落实好返贫保险,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

(三)着力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一是推动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打造以清水桃园和水产、东岭茶叶和旅游观光、六都蚕桑和林果、大坪及四都油茶、彭姑香菇、五都药材为重点的各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布局。二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成果,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利用好现有产业政策,采取村委会领办或致富能人领办的方式,做优做强“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基地。加大产业直补、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户和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果蔬种植及家禽、牲畜、水产养殖。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升农产品品质。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系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农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完善规模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标准,遵循“绿色生态”原则,为市场提供标准化、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

(四)着力抓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加强集镇及路域环境整治,在今年完成集镇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集镇二期建设;二是协调推进专项整治。聚焦重点难点和顽固问题,查找分析症结、细化整治措施、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按期整治到位。三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健全督查检查制度和奖惩规则,明确镇村干部驻点包片责任,完善村(居)信息员巡查制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借助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宣传册、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发动群众主动参与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积极配合专项整治行动。

(五)着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一是明确项目负责人,由镇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班子按职责分工跟进,严格把关项目工期和项目质量。二是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审查施工方资质,确保进场施工方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能够满足工程项目建设需求。三是组织专项工作组开展不定期督查,对照预排工期实地检查工程进度,发现进度滞后及时督促施工方整改,确保集镇改造提升项目、婺桃线沿线民居“穿衣戴帽”工程、秀美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年前完工。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完善社会兜底保障。持续做好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续保工作,进一步扩大政策宣传,提高参保率。严格把握低保信息动态调整工作,实现“应保尽保”,更大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增加城乡居民就业。对在家劳动力开展就业意愿摸底调查,积极对接县工业园区、集镇加工制造企业和扶贫车间,摸清用工需求,点对点推送岗位信息。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群众就业。三是加强平安四都建设。继续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向深入,加强农村普法宣传,联合派出所开展社会治安巡逻走访,完善网格化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二○○四年环保工作总结和二○○五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我市环保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创模”成果为基础,以生态建设和太湖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加强行风建设,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努力保障环境安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的正确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市及所辖市均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市创建成环保模范城市群,有力促进了全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认真编制环保三年行动纲要,积极启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

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年初,市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常州”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市领导多次赴市河、入湖河道和市环保局现场检查、指导、办公。市政府分别与各辖市、区政府及市有关综合部门签订了2004年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常州”、“绿色常州”的目标,开展好环保各项工作。

2、制定规划,细化实施方案。在赴兄弟城市学习调研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一是制订创建生态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和计划,依托中德合作城市规划与管理项目,配合国际规划专家,引入国际生态理念和规划方法,结合常州实际,编制完成了《常州市生态市规划编制大纲》。二是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编制单位,加快编制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指导和引导我市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三是编制《2005~2007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汇报,进一步明确了我市近三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具体目标。在《纲要》的编制过程中,会同市经贸、建设、规划、园林等相关部门将环保规划、计划系统地落实到城市建设工程项目中,落实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努力提高环境规划、计划的可操作性。《纲要》提出了今后三年我市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针对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固体废物处置及利用、城市绿化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噪声及放射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制定行动目标和措施,健全完成行动目标的保障机制,构建了我市今后三年环境保护和建设框架,尤其是提出了近3年要搬迁的73家(武进23家)工业企业名单。另外,在完成全市及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方案和大气环境质量达标方案。

3、多措并举,强化环保宣传。为使环保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市民、贴近生活,根据省环保厅统一部署,我们启动了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的“环保四进”工作,以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向社会各个层面拓展。组织了常州市纪念“6•5”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我为建设生态常州献一计”有奖征文等活动。市各新闻单位围绕生态市建设、太湖治理、清理整顿、行风评议、为民办实事等中心工作,以消息、言论、通讯、跟踪采访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氛围。全市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已提高到88%,全市已创建成省级“绿色社区”3家、市级11家,省“绿色家庭”7家,省“环境友好企业”2家,国家、省、市级“绿色学校”92所。

二、大力推进环境建设和整治,巩固完善“创模”工作成果

1、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对已建成的环保模范城市“自愿复查”和省环保厅“自愿承诺,持续改进”的工作要求,按照市政府《关于构建城市管理机制的意见》,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继续推进各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或市民关心的城市环境重点问题。一是巩固市河整治一期工程建设成果。为了进一步改善市河水环境质量,加大了污水截流工作力度。二是全面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工作,为打造“绿色常州”,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的投入,大力推进重点绿化工程、园林景观路和主要道路绿化工程等五大工程,主要绿化指标均超过了省园林城市标准。三是加强协调抓落实,市“创模办”与有关部门协调落实市河定期活水、定期打捞漂浮物等工作,协调海事、航道部门研究制定枯水期航运应急预案,加强对过往船只的疏导,对船户的生活废弃物提出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防止污染水环境。

2、完善环境长效监管机制。一是深化各项日常环境监管工作,进一步落实巩固“创模”成效的管理机制。如现场检查炉窑816台(套)次,对9家超标排放单位立案处理,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二是加强排污申报年审和市属企业治理设施年检等工作,结合年审年检和审核发证,对企业存在的事故隐患及时部署监管措施,督促企业实施雨水、污水分流和排污口整治,将环境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三是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完成了市环保局监控中心的建设,督促3家单位安装了COD在线监测仪并联网运行。出台了《常州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加强了对现有自动监控系统的管理。四是积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生态工业园、环保模范乡镇、环保模范工业园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树立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另外,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05年,太湖流域所有印染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I级标准”要求,报省环保厅下文确定了75家自备处理设施的企业和7家接入印染废水的污水集中处理厂为我市执行一级排放标准单位,并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

3、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医疗废物的管理,逐步推行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对医疗废物从收储、运输到处置实行全封闭管理。对全市中心卫生院以上的3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调查,市区年内集中处置医疗废物320吨。会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我市60家重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17家重点化学储存企业进行跟踪管理,督促其安全处置产生的危险废物,并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经过严格的考核、验收、公示和审查,国家环保总局为我市及金坛、溧阳举行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授牌仪式,全市“创模”实现了“满堂红”,创建成全省第二个、全国第三个环保模范城市群,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强化监督管理,深入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

1、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两河”地区印染、化工电镀、纺织后整理等企业的环保监管和执法,努力削减“两河”工业污水排放量。同时,严格控制在“两河”地区新增工业污染源,每月现场督促有关企业、建设项目进入各类专业工业园区,以便集中治污。加强对企业污水治理设施的监督检查,现场检查616厂次,市区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7.5%。

2、深化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为实现我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深入推行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基础台帐,先后为金隆嘉化工和铁本重组项目调剂平衡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总量,确保了市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重点加强对化工、印染、热电、钢铁、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许可证监管,对超标源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粉尘治理。认真部署实施江苏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并在全市开展非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源治理工作,对列入计划的12个企业23个项目进行了跟踪督查,已完成6个项目,有效削减了污染总量。

3、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十五”期间,我市计划建设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6.3亿元,建成投运6座,累计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3.3万吨/日,其中市区26.5万吨/日,新增的污水处理能力为20.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61.4%。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管理社会化、运行建设市场化”的模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治污工程,武进遥观5个民营企业主联合投资3000万元,共同筹建了前杨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

四、着力源头控制,倡导循环经济

1、完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经市环保局审办的建设项目647个,通过预审报省环保厅的122个,环保“三同时”验收项目127个,退批了28个选址不当或无有效污染治理技术的建设项目。进一步实行建设项目和行政处罚会审制,对261项(次)的项目进行了会审讨论,防止和杜绝审批失误、处罚失度情况的发生。认真吸取“铁本事件”的教训,组织局系统上下进行反思,进一步严格审批权限,严禁越权审批、违法审批。同时抓环评质量,对局机关内部开发处、监理处等有关处室的中层职位实行了轮岗交流,对环评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项目审批与现场监察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环境监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全市钢铁、水泥、电解铝项目以及2000年以来的其它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以及“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项目建设单位依法予以严处,全市共清理项目16228个,其中责令限期整改的152个,停产整顿的55个。积极为建设单位提供高效服务,认真实行了一个窗口对外,即凡涉及建设项目的有关审批事项一律由环保服务窗口受理。围绕“铁本重组”、纳科电子、省常中搬迁等重大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协调和服务。对无污染或轻污染项目,在办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注册时,实行了“告知承诺制”,与此同时,还督促各辖市、区完善了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处理项目台帐,并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入区项目的环境管理。各级环保部门加强服务意识,及早介入,指导园区的环境保护建设,并与地方主管部门及时沟通、互商对策,共同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2、开展科研,倡导循环经济。组织开展常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研究工作;加强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扶持,我市6家单位的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通过专家验收,其示范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并正在申报和筛选市第二批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另外,继续推进环境科研,组织完成了《常州市市区水污染治理设施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课题。

3、努力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了企业改进工艺技术、降低物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今年又有38家企业参加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市第二批“一产、三产”清洁生产试点单位中,各有1家通过了预验收。按《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已启动了2家省重点污染源单位的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全市累计有8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建成全省首家ISO14000省级示范区。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顺利通过了ISO14000体系复核评审。

五、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1、严查环境违法行为。按照国务院要求和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联合召开的“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环保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加强领导,统一协调。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环保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指挥协调专项行动。二是制定方案,广泛发动,开展检查。到8月底,我市已出动环境执法人员8437人次,检查企业2392厂次(其中仅市环保局就开展夜间和节假日抽查262厂次),对44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清查出应取缔、关闭、淘汰的违法企业11家,限期整改128家,要求停产治理20家,查处重点环境案件35件。

2、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根据上级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统一部署,为加强对放射源的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放射事故,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会同市公安局、卫生局联合开展“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在省环保厅、辐射站的指导下,自6月份开始,历经4个多月,经过放射源申报登记、现场检查、限期整改、立案追缴、收贮废源五个阶段。基本查清了全市放射源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发出整改通知书31份,督促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迄今共收贮废源92枚,进一步规范了在用源的管理,为彻底消除其安全隐患,保持放射源的长治久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实施矿山生态监察专项检查。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为严肃查处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会同国土、安监等部门于8~9月份组织开展了矿山生态监察专项检查。全面检查了全市157家非煤矿山企业、306个在采露采矿石宕口和141个已停采(关闭)采石宕口,促进了矿山生态保护。

4、加强环境法制工作。一是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四五”普法学习、全系统集训、组织关于执法规范的专题辅导、考试、组织参加市行政许可法培训等方式,促进了执法的规范、透明和公正;二是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制订完善工作。为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市政府颁布了《常州市市区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管理规定》。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我们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重新制订、规范了行政执法文书;三是完善和规范了行政处罚工作。制订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范》,组织全系统签订了《环境行政执法责任书》,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64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5起案件;四是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我市环保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清理,使我市环保行政许可事项减少了25项,审批时间缩短到法定时间的三分之一;五是配合国家审计署江苏环境专项审计组对我市开展“十五”太湖水污染防治项目推进进度和资金的审计工作,通过自查自纠和全面审计,进一步规范了排污费征收和使用行为。

六、以人为本办好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1、完成市区100家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目标。为切实解决广大市民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市区主要临街和居民密集区完成了105家餐饮业单位油烟达标排放工作。在完成饮食服务业油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市环委会编制下发了相关《实施方案》,明确分解落实了任务,在工作中对重点街道和有信访投诉的餐饮企业首先进行达标治理,组织力量重点督查,初步形成市区6条饮食服务业油烟治理示范街。

2、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效率。“12369”环保举报系统采用了相关软件,对电话投诉受理、处理工作实施计算机管理,实现了电话转接、全程录音、网上交办、网上答复、分析统计等功能,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继续完善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质量保证,顺利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证的现场核查工作,并进行实验室认可扩项50余项,购进各类仪器设备30余台套,扩展了监测能力,全市所有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均设立了规范的标志牌,全年提供各类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约16000个。

3、及时调处环境信访,保障环境安全。受理2015件环境信访和8起污染事故,处理率100%,结案率达98.6%。其中根据群众举报对有关企业现场检查400余厂次,立案处理了20多家环境违法单位。为确保农业用水安全,会同有关辖市、区环保局,多次对流域性水污染投诉较多的区域进行了现场调查,查清污水来源,并与兄弟市环保局协调,共同加强交界断面水污染控制,对重点河段、重点企业、化学危险品库等加强监管,严防区域性污染事故。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复习迎考环境,5月中旬起,各级环保部门强化对辖区内噪声扰民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并多次组织联合夜间检查,查处了一批噪声扰民单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参与了对铁路东货场噪声污染纠纷、常隆化工有限公司5.20废气外溢事件、建涛化工储罐爆炸等污染纠纷的调处工作,经各部门共同努力,有效防止了社会矛盾纠纷的激化。

4、认真办理环保建议、提案。办理市人大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共29件,代表和委员们均表示满意或予以理解。在办理中,根据建议、提案涉及内容,深入现场督办30余次,并将效能监察机制引入整个办理过程,确保了办理时间和质量到位。

七、扎实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努力提升环保队伍形象

1、着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一是以完善制度建设为保证,通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承诺书和执行环保系统《六条禁令》、《十条纪律》,结合重点工作组织效能监察,从而将依法行政、制度管人、规范办事、责任追究落到实处。二是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宗旨,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将服务作为管理的延伸。

2、努力创建文明行业。一是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努力做到各类学习经常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内容专题化,营造了勤学习、钻业务、讲正气、求进取的良好氛围。二是以为民服务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全市环保系统10个创建单位中已有9个分别通过了2003-2004创建初审。全系统踊跃参加为辍学儿童捐款、支援西藏、慈善一日捐等慈善活动,奉献爱心。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为战斗在我市一线的市劳模、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免费进行居室环境监测与咨询。

3、加强作风、行风建设。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国务院纠风办的统一部署,全市环保系统大力开展了行风评议、作风整顿工作。以我市年初开展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为契机,结合年初确定的作风转变年和6月份起开始的作风整顿活动,着力解决本系统存在的突出行风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行风建设,整肃队伍纪律和风气,推进重点环境治理任务的完成,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进一步树立了新时期环保部门及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在评议活动中全系统全面发动,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对照群众意见,逐条分解,落实整改。全系统召开的动员、学习、交流、汇报会议共计43次,与同级纠风办召开联席会议或专题研究22次,组织调查35次,走访单位、企业177次,召开座谈会22次。在全市发放行风建设评议表520份,评议满意率为96.5%。2004年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还存在着矛盾,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旧的结构性的污染尚未根治,新的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二是利益驱动导致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干部政绩考核中的绿色GDp考核制度有待建立,环境法制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三是环境质量还不够稳定,环境承载能力不容乐观,环保工作责任更为重大。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明确责任,千方百计,把握重点,不懈努力。2005年是我市圆满完成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任务的决战年,是我市着力落实《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实施纲要》、推进“生态常州”建设的一个关键年,也是衔接好环保“十五”计划与“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市环保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行政效能,务求工作实效,规范执法行为,为民办好实事。全市环保工作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做到两个确保,突出三个重点和抓好四项基础工作。即围绕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目标,确保完成《2005-2007年常州市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的计划和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任务,突出抓好工业企业搬迁治理、禁燃区建设和印染企业废水排放提标行动三项重点工作,努力抓好环境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和管理创新四项基础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巩固、提升“创模”、“治太”成果,推进“生态常州”的建设,进一步强化队伍能力,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环境安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围绕一个目标,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

1、大力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一是努力贯彻全省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快实施江苏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建设规划》中的有关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环保体制和机制创新。二是要继续抓好“创模”的各项工程成效的巩固、完善。突出重点抓对标,并落实相应的长效管理措施,有力地推进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努力抓好“三创建”工作,起好示范作用。督促指导金坛市完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武进区与市区同步开展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溧阳市在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市建设;全市创建省级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7个,市级生态村16个和市级优美乡镇4个。四是着重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推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等,推进各个产业的生态化进程。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全市“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和土地有机污染物调查。

2、积极参与综合决策。大力落实环保目标考核,分解落实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工作任务,着力建立各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机制。努力推进各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落实,依法试行全市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批环保课题研究,为全市加强沿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提供决策支持,起好参谋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市相关企业的调查工作,运用价格杠杆,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引导新办项目向建有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的工业园区集聚,同时坚决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促进加快结构优化升级,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在督促园区完成环保规划和环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园区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督促相关园区逐步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等环境基础设施,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试行公布工业增加值排污强度,首先公布辖市、区的综合性工业增加值排污强度,同时对印染、钢铁、水泥行业进行调研,适时公布单一性、特征性工业增加值排污强度,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治污提供参考。

3、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确保按计划完成全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课题,进一步支持和指导省级试点单位的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积极组织市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深入推行清洁生产,组织和监督省级重点污染源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在印染行业重点源中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对认证单位的环境管理核查,配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ISO14000示范区。积极支持、指导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环境工程咨询等中介机构建设。进一步做好环境工程设计和产品质量的资质检查和管理工作。做好环保设施运营资质检查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

4、全面倡导生态文明,营造促进科学发展的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生态建设的内涵、意义。深入开展环保“四进”(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进学校)活动,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指导一些社区创建省级绿色社区,引导环境行为被评为“绿色”或已通过清洁生产审计验收的企业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抓好各级干部和青少年、幼儿的环境教育。支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校开设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课程,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深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培育一批新的“绿色学校”和环境宣教基地,举办各类学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全方位的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二、做到两个确保,推进“治太”、“创模”的新进展

5、分解落实,确保完成《纲要》计划。全面落实《三年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纲要》,成立工作班子和协调机构,分解落实《纲要》目标任务,进一步充实内涵,制定并确保完成《纲要》计划。将企业搬迁和禁燃区建设作为两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力争通过《纲要》的实施,促使我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6、突出抓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巩固深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成果,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促进加快“两河”沿线企业的搬迁进程,引导新建项目向配套设施齐全的专业工业园区集聚;在狠抓太湖流域印染企业“提标”工作的同时,做好全市化工企业排污现状调查,制定实施达标行动方案,使我市化工企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COD、总氮、总磷及特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坚持开展“两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河道清淤与保洁、生态防护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滆湖围网养殖规模控制、船舶污染防治等工作;探索实行流域水质分段责任制。

7、持续深化、完善“创模”成果。继续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商建设部门,确定市河沿线污水截流接管计划,以水系为单元,继续下达一批限期接管任务,争取到2006年完成市河范围内工业、商业、生活污水接管任务。配合水利部门实施市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开展或完善三井河、双桥浜、西涵洞河、后塘河、横塘浜及红梅新村内河、陈储河、锁桥河、西市河、龙游河丽华一村段沿线工业污染调查,完成相应的工业污染治理工作。深化各项日常环境监管和督查工作,进一步落实巩固“创模”、“治太”成效的管理机制,力求持续改进。深化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首先加强排污申报年审和市属企业治理设施年检工作,结合年审年检,对企业存在的事故隐患及时部署监管措施。其次,完成2005年全市总量控制计划的分解和下达工作,探索建立污染物总量资源库。企业新建或扩建项目需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必须从总量库中获得,未获得总量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第三,认真组织全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示范试点工作,对污染物超标排放及总量超证单位及时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并督促实施。

三、突出三个重点,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8、推进工业企业的搬迁治理。《2005~2007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实施纲要》提出了近3年要搬迁的一批工业企业名单,为落实搬迁治理任务,配合有关部门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协同配合,合力攻坚,努力达到预定的进度,从而有力推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从根本上扭转市区工业污染状况。

9、推进禁燃区建设。推进《常州市市区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管理规定》的实施,首先是调查摸底,其次是制定措施,确保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清洁能源改用和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再次是跟踪督查列入《江苏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12个企业23个项目,落实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措施,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00年削减20%。

10、推进印染企业提标行动。狠抓全市直接排入水体的印染企业和接纳印染废水的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共82家单位)的“提标”工作,对每个企业进行分析,督促、指导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进行污水深度处理,提高排放标准。运用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挂牌督战,确保2005年6月30日前全部达到江苏省地方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四、抓好四项基础工作,着力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11、认真编制环境规划计划。完成《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加快《常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编制《常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组织对照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现状调查,排找差距,制定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

12、抓好环境影响评价监管,从“源头” 控制污染。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对环评单位和环评市场的监管,狠抓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依法查处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区域开发的环境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会同各有关经济综合部门,进一步处理好依法行政与服务企业的关系,加强联系沟通,及早主动介入,寓严格执法于热情服务之中。在审批项目时,遵循环境容量和开发区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严格污染控制。对现有的项目审批程序、文书格式、管理制度等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再造流程”,按新的要求规范建设项目审批行为,做到对许可事项依法审查和监督。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完善内部的会商、会审制度,促进信息公开,规范运作,提高效率。

13、抓好环境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继续制订完善地方环保规范性文件,强化执法监督力度。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以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环保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抓好水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查处沿“两河”、运河以及市区河道的不法排污企业和违规建设项目。巩固“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成果,进一步全面清查全市放射源使用情况,建立放射源数据库,将所有放射源(包括流动源)纳入安全监管范围。加大对放射源现场核查、管理的力度,督促使用单位落实安全责任,明确落实一把手负责下的双人看管制度,定期检查放射源使用单位的防护设施、设立警示标志和警示语,并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限期整改。及时收贮闲置废弃放射源,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放射源安全管理水平。尽快解决戚区放射性废物库处置问题。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在全市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及流向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现场核查,摸清我市危险废物的基本情况。引导、鼓励有能力综合利用、集中处置的单位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通过核查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严肃查处无证经营危险废物的行为,规范危险废物经营市场,确保危险废物的零排放;对我市60家重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17家重点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进行跟踪监管,督促其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并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扶持我市首家印染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单位的建设,推进我市污泥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继续推进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在钟楼区成功将管理触角覆盖社区卫生所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市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

14、抓好管理创新,提高队伍素质。抓好典型的培植和推广工作。在培植环保模范乡镇等典型的过程中,把“创模”理念向小城镇扩展,把模范城市环境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向中心村镇延伸,取得以点带面、以城市带动农村的辐射效果。抓好环保科技进步,推进环保事业。继续组织好环保实用科研项目,重点组织完成《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研究》、《运河改道对市区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等课题。强化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国际环境技术交流和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引智、引资、引技术。抓好能力建设。完善市级污染源监控系统,对4家老污染源安装COD在线仪,对15家中小企业安装黑匣子,推进各辖市、区建成和运作自动监控中心,努力实现市内联网和信息共享,同时积极探索第三方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环保执法能力。推进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监测信息化、自动化方面加大力度,赶超省内先进水平,为环境监管和执法提供有力支持。抓好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完善自动监测网络、严密监控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空气等环境安全。在做好现有水质自动站运行管理的同时,做好新建武进港和常州长江饮用水源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管

第四篇:东湖高新区五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的打算(20110923)

2007-2011年东湖高新区工作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东湖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2007-2011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7—2011年,是东湖高新区高速发展的五年。这五年,高新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开放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高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继中关村后的全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示范的重要使命,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被国务院批准设立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区的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全国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批准。今年,高新区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每年将获得国家产业发展支持金额6-8亿元。

——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五年来,东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均保持在29%以上。预计2011年可完

最佳高新区的“八项公开承诺”,东湖高新区以建设“全国投资环境最佳高新区”为目标,全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全国投资环境最佳的“政策特区”、科技金融高度融合的“资本特区”、创新创业活跃的“创新创业特区”,取得明显的效果。高新区实施 “企业进入高新区零收费”的政策出台不到3个月,新增注册企业503家,高新区财政代缴企业工商注册收费103万,撬动注册资本金27.3亿元。2007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先后托管洪山区、江夏区的豹澥、九峰、流芳、左邻、花山、大屋陈等地区,区域规划由原来的100平方公里面积扩大至518.06平方公里,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一)产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五年来,东湖高新区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2010年,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达到114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

一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水平推进。五年来共推进市级重大项目73项,已开工的6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1.36亿元,有效地支撑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富士康武汉园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累计完成产值近400亿元。武汉新芯一期项目完工,产能有望在明年初由现在的9000片/月增加到20000片/月。武汉天马第4.5代TFT-LCD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全真光电LCOS及激光电视项目、藤仓烽火光电材料、珈伟太阳能、山推楚天混凝土机械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二是专业园区建设跃上新台

政策,丰富和完善了高新区企业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三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建立了首期2亿元资本特区专项资金,金融超市、汉口银行·武汉光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营。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等创新融资方式,为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专利质押贷款3.33亿元。

(三)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新增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光缆和凯迪控股组建的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全国唯一的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建17家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44家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二是科技孵化器建设日趋完善。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家,全区孵化面积增至1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00家,为2006年的4倍。同时,出台了鼓励科技企业加速器发展的相关政策,正加紧推进激光等产业加速器建设。三是产业联盟建设不断完善。五年来,高新区企业牵头组建了16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光纤接入(FTTx)产业联盟、地理信息系统(GI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高清光盘产业推进联盟(CHDIA)3家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联盟。

(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聘请国内外知名机构编制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修订工作。同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

6扩建社区服务站6个。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不断加强信访维稳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为”平安光谷,和谐光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管经过5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少一批像华为、中兴一样的行业领军大企业、巨型企业的支撑,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略显滞后,高新区的水、电、气、热力等设施也跟不上高新区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新托管近300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的空白,严重制约高新区重大项目的落地,影响示范区的事业的发展。三是在政策的落实和成效上,还不够理想,尤其是支持大学、科研院所推进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依然存在。

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和打算

未来五年,高新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以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为战略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到2016年,企业总收入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0%左右。同时,努力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为实现上述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打造“四大特区”为契机,打造全国投资环境最佳高新区。继续实施“3551”人才计划,每年确保投入1.5亿元,加强

军企业发展,加快其新建项目进程,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加快实施“争创一流园区”活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中新(武汉)科技园区、综合保税区、左岭新城、花山生态新城、富士康武汉园区、佛祖岭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企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推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四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突破,增强光谷发展动力。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市支持,完善国家部委、省、市的合力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机制。整合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联合推进一批产学研结合的重大项目,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吸引和聚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到光谷开展创新创业,以人才带动创新,以人才带动招商,以人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实施和不断创新“小政府、大社会,扁平化、事业部制”的管理方式,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深入推进机关全员聘用制,形成一种竞争的格局,激发干部热情,全心全意推动示范区建设。

五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和谐光谷”建设。积极推行“城管革命”,改变城市面貌,提升高新区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快区域内骨干路网、水、电、气的建设,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完善的配套。深入实施 “建设和谐街道”活动,促进街道办事处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校、医院和酒店,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城市功能。

0-

第五篇:二○○四旅游工作总结和二○○五年主要工作打算

二○○四旅游工作总结和二○○五

年主要工作打算

“>二○○四旅游工作总结和二○○五年主要工作打算2007-02-06 09:46:1

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旅游局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预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将达到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亿元。现将有关情况总结下:

一、××××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树立旅游产业意识。月份,围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市旅游局领导带队分赴七个县市区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剖析我市旅游发展制约因素,理清旅游

发展思路。月份,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各县市区长、分管县市区长、旅游局长、计委主任,市直一级机构负责人和全市主要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我市近年来的旅游工作,研究布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旅游工作任务,并表彰旅游工作先进单位。会上,夏月星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作工作报告,高登榜市长、省旅游局领导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各县市区政府做了经验交流。会议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魏小安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庄志民作专题讲座,为我市旅游发展诊把脉。月份,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工业、农业、旅游),我们把握契机,借助电视台、报纸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深化全市上下对大旅游、大产业的认识。

(二)着力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为树立我市鲜明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经

过充分调研,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了“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申报工作,我局承担了全部的申报运作,经过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专家组的实地考评,×月×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向我市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荣誉称号。×月×日,我市以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为主题,与省旅游局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来自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省市领导,文化艺术界、工商界、旅游界和宗教界人士,日本等国客商、新闻媒体记者和本地群众共万余人。规模远远超过前两届旅游招商会,在组织安排上也有了新突破:一是主题明确,突出了文房四宝之乡这一节庆品牌;二是内容丰富,节庆期间,共举办了开幕式、焰火晚会、导游大赛、徽菜美食月等项系列活动,面向了社会各个层面;三是市场运作,在文艺演出、全国名家书画作品展等活

动的安排上首次尝试引进市场机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四是影响深远,旅游节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强势媒体全程参与宣传报道,《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对文化旅游节进行现场直播,营造出浓厚旅游氛围。

(三)积极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年,我局继续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向外推介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适应当前旅游市场的新形势,重新编制了《宣城市旅游招商项目册》,汇集了个旅游招商项目,内容涉及旅游景区开发、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生产等多个方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推进旅游招商引资,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参加了皖港、皖粤、皖鲁招商会。另一方面,以文化旅游节为契机,举办旅游商品展和旅游推介会,就全市的旅游招商项目和旅游招商政策进行推介,邀请了全国各地百余家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投资商参加,共有个项目在会上签约,协议金额亿元。

(四)加大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年初,我们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求重点旅游景区(点)依据《宣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景区(点)对外形象,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旌德江村景区投入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拓宽了国道至江村景区的道路,同时,配套建起了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附属设施;绩溪县龙川景区投入了多万元收购了景区所需的三雕构件,并投资万元完成了水街拆迁和立面改造及部分景区的征地工作;宁国市恩龙山庄开发了占地余亩的民族风情园,建成了平方米的环湖餐厅、会议中心及民族特色村寨;扬子鳄湖的鳄博馆和育冬房也正在建设之中;结合景区(点)开发,市旅游管理部门积极指导市内重点景区申报国家级景区,推进景区的规范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市内重点景区敬亭山、江村、恩龙山庄已完成了级景区申报资料的前期准

备,扬子鳄湖等景区正积极筹备或级景区的申报。另一方面,我局在全市极推广农家乐旅游接待活动,并申报农家乐旅游点。月份,省旅游局关于旅游经济强县和“农家乐”示范点创建文件下发后,我市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指导工作,确定泾县为旅游经济强县争创县,推荐宁国、泾县等四个单位为农家乐旅游区(点)创建单位。

(五)开展了整体宣传促销。××××年,我局贯彻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营销策略,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组织全市旅游企业先后参加了××××年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精彩山水,魅力安徽”冬季旅游产品推介会和第六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多次荣获最佳组织、最佳展台和最佳演出效果等奖项。在宣传促销活动中,我们突出“山水之都、人文之地、生态之乡”的宣传促销主题,充分展示了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厚重的文化底

蕴。月份以来,我们把握我市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荣誉称号的有利契机。与旅游企业联合推出了“文房四宝之乡游”精品旅游线路,并通过南京、上海两地的旅游同仁向苏浙沪地区强力推介,吸引了当地大批的市民出游,产生了良好的“传动”效应。月,我局组织了扬子鳄湖、敬亭山、江村、龙川景区、恩龙山庄、太极洞、新四军军部、江南第一漂个重点景区,成立了以信息共享、客源互送、统一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促销联合体,以求尽快形成规模,对全市产生拉动。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促销活动,太极洞于月份与天目湖、安吉竹博园联合推出“鸡鸣听三省”旅游线路,家跨地域的景区的合作营销,获得市场的认可。我局还组织材料编制了《宣城—神奇的土地》和《宣城要览》等宣传品。

(六)规范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今年,我们坚持行业自律和行政执法双管齐下,进一步规范对旅游企业的监督

管理。月份,我局会同省旅游质检所对全市的旅行社进行检查,重点查处虚假广告和违规经营,对违规企业做出了处罚。月份,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了“春雷”行动,使我市出入境旅游市场得到规范。月份,我局开展了旅行社经营市场专项调研,由市旅游协会牵头,经全市的旅行社民主协商后,拟定并共同签署了《宣城市旅行社行业自律公约》,进一步规范了旅游市场,使恶性竞价,虚假广告等违规行为明显减少,游客投诉大幅下降。新的导游计分制管理方式的推行后,全市导游员已全面换发新型导游卡。上半年,市旅游局还举办了全市《旅游统计调查制度》暨“旅游统计系统”培训班,对一线统计人员进行了新“旅游统计系统”的讲解及上网培训,使全市的旅游统计工作实现了网络实时填报。

今年,全市新审批了三星级饭店家,二星级饭店家,旅行社家,目前全市三星级饭店共有家,二星级饭店共有家,旅行社达到家(含家门市部)。此外,我局制定并下发了《宣城市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办法》,评定了家旅游定点单位。

(七)确保“黄金周”安全度汛。在今年的三个“黄金周”期间,为确保黄金周安全度汛,市旅游局联合涉旅部门提前准备,周密部署,指导各景点景区以及饭店开展防火、用车安全和食品卫生等多项安全检查,并多次派出检查组深入一线进行督查,坚持小时值班制度,受到省安全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由于认识到位,准备充分,三个黄金周期间情况良好,未出现旅游安全事故,尤其是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由于市内道路全面整修,加上“非典”和恶劣天气影响,旅游外部环境较差,但我们事先做了预案准备,各景点景区秩序井然,未发生游客投诉。三个“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为万元。

(八)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月份,在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以会代训,对全市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月份,我局对取得资格证书 的导游员和新增的导游人员进行了审核和上岗培训,从安徽师范大学请来专家教授为广大一线导游人员讲课,并选拔优秀的导游员现身说法,交流实际工作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导游员的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为提高导游员的业务技能,我局还筹办了“大富豪杯—首届宣城市导游员大赛”,吸引了全市名导游参赛,经过笔试、才艺、专业考核等多项激烈角逐,共有名选手取得了“宣城市十佳导游”的荣誉称号。此外,我局还组织了星级饭店负责人参加了××××饭店总经理岗位职务培训,提高了饭店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今年,我局共组织审核了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了××××的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

(九)加强机关自身建设。遵照省旅游局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的统一部署,我局与市文明委联合下发了市旅游局机关政风行风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和有关单位发出了《宣城市旅游局机关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调查表》,根据反馈意见对机关

工作进行了改进,设立了政务公开栏,把各项办事程序、办事期限、办事纪律和监督方式向社会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同时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接受旅游投诉,增加了旅游投诉渠道。局机关还建立并坚持每周学习制度,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能力。今年“七·一”前后,围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与实施,我们下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二、××××年主要工作打算

(一)围绕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主两翼”(工业为主,旅游,开发型农业为两翼)的城市发展战略,树立大旅游、大产业意识,进一步理清旅游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二)加大《宣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力度,按照规划抓好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敬亭山旅游风景区和扬子鳄湖旅游风景区两个项目的建

设。以争创旅游经济强县为契机,加强对绩溪、泾县和旌德等旅游重点县建设。

(三)打造“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城市品牌。结合城市建设,着手规划建设一个全国最大的集销售、展示、收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房四宝产品一条街,(四)加大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旅游风景区(点)的等级评定工作,形成全市的级景区网络;

(五)创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管理权相分离,争取××××能在有偿转让旅游景区(点)经营权方面有所突破。

(六)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精选旅游项目,指导各县市区和景区点编制完善一批高质量的旅游招商项目,积极争取各类国家建设资金。

(七)继续加大“整体促销”的力度,以旅游促销联合体为骨干,组织旅游企

事业单位参加全国有影响的旅游交易会,力争推出—种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

(八)、坚持依法治旅,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水平,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对我市旅游市场进行治理整顿,通过行业自律和行政执法净化旅游市场。

下载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8年以来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打算(简)

    ***市建筑工程管理处 2008年以来工作综合材料 一、2008年以来主要工作及成绩 2008年以来,***市建筑业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一直保持强劲......

    街道办事处二○○四年工作总结和二○○五年主要工作打算

    街道办事处二○○四年工作总结和二○○五年主要工作打算 “>街道办事处二○○四年工作总结和二○○五年主要工作打算2007-02-06 09:45:52殷都区相台街道办事处××××年工......

    乡镇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及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中共XX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乡党委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县委“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

    今后五年的工作打算

    五年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五年来,我镇的纪检监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如:个别领导干部对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

    区委组织部近五年工作总结和下步工作打算

    区委组织部近五年工作总结和下步工作打算五年来,区委组织部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

    XX县残联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XX县残联五年工作总结及 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2007年以来,我县残疾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残联的指导下,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为主线,以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 工作打算 2006年全区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解放路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办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认......

    二○○五年××县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及二○○六年打算

    二○○五年××县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及二○○六年打算 “>二○○五年××县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及二○○六年打算2007-02-01 11:12:40二○○五年××县项目建设工作总结及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