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日动漫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动漫文化
接受现状的调查报告
1926年,上海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兄弟(人称万氏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它是我国动画片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中国的动画片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动画片已有当初只主打未成年人,变为大众娱乐,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观看的动漫的伟大跳跃。特别是1980年12月,中国正式引进了第一部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以来,动漫市场更是全面开花,竞争状况尤为激烈,可以用“刀光剑影”来形容。
那么,中国与日本的动漫影响力究竟如何?中日动漫的发展状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还有,当代青少年对中日动漫文化接受现状又是怎样的?由此,我们展开了一项简单的调查。一.调查活动情况
1.调查目的:了解青少年对中日动漫的认识状况,比较中日动漫差距
2.调查时间:2011年12月1日~3日
3.调查对象:青少年,以本校大学生为主
4.调查方法:采用了采访,问卷,还有网上询问,网上收集资料的方法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中日动漫的“感冒”程度
我们对我们校园内的大学生作了一个口头调查,发现对日本日本动漫有热情的人数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大概有90%的受访者都说看过日本动漫,并且可以举出一两部自己喜欢的日本动漫。而只有40%的学生说看过中国动漫,并且能说出一两部自己喜爱的中国动漫者少之又少。就拿我们宿舍为例,五个人中,喜欢看日本动漫的人数为100%,而喜欢看中国动漫的人数只有18%左右,即只有一个喜欢看中国动漫的。另外,根据一项全国的“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top10的作品全为日本动漫,而国产动漫作品没有一部进入前20名。由此可见,日本动漫对中国大学生的“感冒”程度是很深的,足可见日本动漫的影响力。
2.造成中日动漫差距的原因
【1】中国动漫创新能力不强,日本动漫有意思
在对几十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普遍认为中国的动漫缺乏创造力,层次简单,甚至可以直接猜出结局,看起来没有激情,很郁闷;而日本的动漫情节生动,有创意思维,环环相套,结局更为让人拍手叫绝,所以很有吸引力和震撼力。
【2】中国动漫制作技术落后,日本动漫制作技术较为先进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的动漫制作技术还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阶段,而且制作班子已经严重老化,来来回回老是那么几个人,没有及时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与社会日益脱节,日渐没落了。于是,人们便对这些动漫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拿当前中国叫好又叫座的动漫<喜洋洋与灰太郎>来说,制作简单,内容重复,画面单调已成为其致命的弱点。等到有一天,公众审美疲劳了,这些动漫便会失去生命力,渐渐退出观众的视野。另外,在观众方面,<喜洋洋与灰太郎>吸引的大多是未成年人,即多是儿童,这样,市场也就狭窄很多了,影响力不够。而反观日本,每一部动漫都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CG技术,3D技术等等。另外,其有专业的声优培训,几乎每年都会有新鲜的声音出现,所以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他会知道观众喜欢什么,而厌恶什么。一部动画片,加入了各种特技,声光雷电齐下,画面效果十分震撼和华丽。如<海贼王>,<火影隐者>,<七龙珠>等,现在仍吸引着一大批无国界,无年龄界限的粉丝,他们把这些动漫奉为经典之中的经典之作。
【3】中国无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日本已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中国的一部动漫上映后,往往只局限于放映的层面,若过了放映期,便很有可能“功成身退”,从此销声匿迹。他并没有去拓展产业链,或者加长这条产业链的长度,例如去出版影碟,出彩书刊,出纪念品等等,因此,中国的动漫产业利润低,影响力也低。虽然,近期推出的<风云2>等动漫已开始使用产业链这种模式,特别是<喜洋洋与灰太郎>这部动漫,据说是中国动漫史上创造的产业链最长的动漫了,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与日本产业链的长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日本拥有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加上透明,公开,完善的市场体制,所以“驾驭”产业链的技术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的。一部新动漫的推出,往往会带动几十个产业的发展,包括电脑网络技术,广告,饰品,书包,等等,各行各类,大家都会同分一杯羹,尽量把利益最大化。所以,日本的动漫产业链是很长的,而他所获得的利益也是巨大的,影响更是不容质疑。
【4】中国政府或民间不重视动漫的发展,日本已将动漫作为其一个产业
在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皆存在这样一个错误思想:动漫就是给小孩子看的,没有什么前途。由于这种思想作怪,因此社会就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动漫的发展氛围,再加上动漫的创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政府在这个时候没有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或者政策上的支持,所以动漫创作的失败率较高。这样下来,人们的创作热情就被扼杀了,所以迟迟都不能推出一些好的作品,有的之日官方的宣传片,毫无生气可言,因此青少年只好向“国际看齐”了。而在日本,动漫早已成为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产业。日本官方早已把动漫定格为全民的动漫,意在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的动漫。政府每年都会拨出可观数目的经费去支持动漫的发展,因此,民众创作动漫的热情很高,于是大量丰富多彩的动漫就出现了,而且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3、两国动漫对本国青少年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日的动漫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它们对当代青年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正面:在中国,大部分国产的动漫都是经过审核才播放的,这一类动漫内容干净,思想单纯,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通过这些动漫的熏陶,广大青少年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弘扬了正义,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广受中国儿童欢迎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体现的就是这种伸张正义,好打不平,助人为乐的精神。广大儿童在看动漫的过程中继承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另外,日本的一些好的动漫,如很出名的<哆啦A梦>,<柯南>等,则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好的动漫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进行了良性的驱动。负面:由于中国国产动漫由政府把关,所以出现腐朽动漫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现在主要说的是日本的漫画。某些日本动漫为了追求刺激,俘虏观众的眼球,推出了一系列以同性恋,色情,暴力为题材的动漫,这些动漫或情节污秽,或淫秽放荡,或血腥残忍,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例如,不久前被封杀的<死亡笔记>,就是这些动漫的一个缩影,它明显带有这种感情倾向。如果青少年 长期接触此类动漫,就有可能被误导,最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一个原因,有可能跟动漫的影响有关,这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动漫的发展水平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因此我们要放眼现实,认识到当今我国动漫产业与日本动漫产业仍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奋起直追。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一些消极影响方面,我们应尽早出台措施,防患于未然。
因此,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对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双创新”人才。
2.促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把我国建设成完全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扩大我国动漫的影响力。
3.党和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严厉打击和取缔某些腐朽动漫。
四、希冀
在21世纪的今天,希望我们国家可以成为创新性的国家,不能单单成为文化输入大国,还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在世界上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特别是在动漫方面,中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具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努力和支持,让我们一起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贡献一份力量吧!(参考资料:<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中日动漫情况对比>)
第二篇: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较
摘要: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日本人的饮茶习惯形成于8世纪左右,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文化是沿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茶道是种生活礼仪,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关键词: 饮茶,茶道研究,茶道思想,发展历史,精神 引言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文明的茶道国家。虽说茶道都是两国文明的一方面,但是在茶道上也存在着一些的文化差异。以下是本人对于两国茶道方面的看法。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对茶道的解释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的。大体来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中国的茶道文化的形成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主要为以下几个时期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而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起步相对晚很多。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1 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后来茶道又不断得以完善,并作为一种品茗艺术流传于世。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讲究茶具的“名器之美”。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碗小巧,木竹互用,形成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
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传宗接代,不出祖流”。这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里千家最有名,弟子最多,另外还有表千家,宗宋、石川、织部等流派。虽然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做法,但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概括来说日本茶道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从茶道的发展历史相比来看,中国茶道的发展比其日本来讲更为久远。但在现在的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茶道精神的比较,茶道精神是茶道的根本所在,虽然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而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日本茶道的主流派有〞千利休〞与〞三千家〞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不难看出两国的茶道虽然有一定的继承,但各有不通。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分别在发展史及精神方面做了一定的介绍,自己也从此对中日茶道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中日两国继续将古人的茶道文化发扬。
1参考文献《茶道会馆》《中茶文化》2001年 2.编著者姓名章鱼《文化月刊》出版社
第三篇: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日本决不是什么地大物博,主要能源多靠进口。要发展,又不能轻易得罪美国,韩国仇日,俄罗斯强大,中国崛起,日本其实很难熬,居安思危就尤其很重要。空调不低于28℃是潜规则,结果到哪都是28℃;煮鸡蛋也要考虑怎么省一半的天然气。日本地震也很多,他们的孩子必须随时明白在危险中怎么做。
而中国,仿佛是小农意识太久了,没回过神,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危险,杞人忧天的少,莫名其妙枉死的多。安逸舒适一天,不想明天会有什么,不直面问题隐患,正如鲁迅先生打过的比方,只关注烧麦或北极,不看肮脏的桌子和地面。
说了很多中国人的缺点和日本的优点,不是媚外,崇洋和媚外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柏杨先生明确阐述,崇洋但不媚外。我们要学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我陶醉,日本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正如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一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例外。问题在于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批判亦懂得前进。
10电子信息
周 培
第四篇: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一、中日之间与文化
对于中国来讲,日本是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中国人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不仅是从地理位置上的亲近,更从古代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上有亲密的联系,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无论是在外经、外贸、外交方面从事对日工作,或者就于日本独资、中日合资企业,随时要跟日本人打交道,所以,在学日语之外了解日本的文化并且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越来越关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学习、了解日本这个经济大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再者,作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强大的重任,在这样的社会下,要对各个国家有所了解,特别是文化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明显地,文化具有很大的魅力。其中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播的载体,同时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在语言中,数字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了解对数字的禁忌,喜好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人民的处世态度。数字不仅可以用于计算方面,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
二、有异国风情的数字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250”,相信大家都熟悉不过了,它代表着“傻子”的意思。关于它的典故,由来,解释有多种多样的,有一种来历传说是:在战国时期,齐王为引出杀死苏秦的杀人凶手,巧施妙计,拿出一千黄金来悬赏杀人凶手,后来还真有四个人前来领赏,当被问该如何分这一千黄金时,有人高兴并自以为聪明地说:这简单,1000÷4=250,每人二百五。最后,这四人被齐王处死,“250”就因此得名。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250”现在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引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的魅力是多么大。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在日本,也有这样一句成语:“谣言不过75天”。意思是说,凡事只要过了75天大体上都会平息,比如酒井法子涉毒事件,估计最多也就是75天的事儿,很快就会从公众舆论中消失。有的语言学家指出,日本人喜欢75这个数字一是因为它是奇数,二是因为两个半月正好可以跨越一个季节,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体上说的就是这个感觉!数字的影响潜移默化,不仅是日本人记数所用,有更多的引申义,有更多的意义。
三、两国对数字“情有独钟”
数字对于中国、日本这两个东方大国来说来说就有特殊意义,人们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国的简单一到十,百,千,万这几个数位中其内容就丰富无比。中国人喜欢用很多俗语,成语来赋予它不同的特殊的含义,而文化传统受中国影响的日本也有很多的俗语或成语来表现数字的特殊魅力。同一数字,在同一国家不同的文化领域有吉凶之分,在不同国家可能有相同的忌讳或者钟爱。不同的数字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代表吉祥,幸运,有的确是两国的禁忌,特别地,往往同一个数字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在日本却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禁忌数字。
中国的数字从一开始就有:一团和气,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一登龙门,双双对对,一双两好,二姓之好,二人同心,三星高照,花封三祝,喜报三多,岁寒三友,四海一家,四远流名,四喜同乐,四艺雅聚,五路财神,五风十雨,五谷丰登,五世齐昌,六合同春,六畜兴旺,六马仰秣,六趣众生,七子团圆,七步之才,七擒七纵,七星宝剑,七具陈,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八斗之才,八方呼应,九九归真,天保九如,山河九鼎,九鼎大吕,十步芳草,十全其美,寿天百禄,百事大吉,百战百胜,长命百岁,千战一合,千里之足,日行千里,千秋万岁,万里河山,万福来朝,万象更新,万事亨通等等,统统代表了吉祥的祝福语,不仅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一听就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还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八九不离十、十有八九、九牛二虎之力、十拿九稳、十万八千里的俗语,更是浅俗易懂,表达明了。由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人之于数字,不仅是记数,其中往往包含着更深的意义,分析其中不难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得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人民的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更是当今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有力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经常会听到“买车牌号”、“买电话号”这些话,中国人往往愿意花很多钱来买一个“幸运号码”,中国人往往认为号码“靓”的话,会给他们带来运气,中国人花几十万元买下一个幸运数字最多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已不是新闻。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迷信的缘故了,更多的是,对数位的一种信仰,一种自古以来的传承信仰。当然,中国人最钟爱的数字莫过于“六”“八”了,所谓“六六大顺”,“要得发,不离八”,就道出了其中原委。另一方面,中国人禁忌的数字比起幸运数字多得多,总体上说,比较忌讳单数,正所谓“好事成双”。例如,数字“三”,汉语读音接近于“散”,因此在一些做寿,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忌讳这些数字,包括送贺礼,贺金的人也要注意不可以是有“三”的数量,这样会被认为故意找茬,不真心祝福他们;数字“四”,被我们视为大凶,因为同音于“死”,因此在一些车牌号,门牌号等不易出现这样的数字,给人很不好的感觉,但“四”也有品“买卖通四海”、“四通八达”等等之说,对于“四”我们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意义;还有忌讳“九”,特别对于年龄,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人们会认为这一年行凶,一些迷信的父母会去求神拜佛,采取“添油”(既是捐钱建造神庙或者买东西求拜神灵,祈求保佑平安)这种方法来保佑这一年的平安,特别是老年人,每当到了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那一年都特别当心,其一是身体比较虚弱,其二是对这个岁数的害怕,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挨过这一年就能获得更长久些,但在中国古代“九”又有把天子说为“九五之尊”之说,“九”有时也代表权利的至高无上,“九五之尊”“九九归一”就证明了这一点;还有号码“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他与“七零八落”、与“吾散、吾死”谐音。
对于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这么多的俗语或者成语来表示数字的应用之广泛,但是日本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把数字应用到姓氏上,例如“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六角”、“七条”、“八馬”、“九鬼”、“十石”“百元”、“千家”等等,这些尤其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数字的敏感和应用的重视,更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对数字有着很深信仰的国家。数字被日本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日本人比较喜欢奇数,他们认为单数为阳,象征吉祥。平时送礼,捆礼品的绳子一定是单数,家里的摆设喜欢用挂一幅字,一幅画,插一枝花等,而双数的数字一般只用在供佛,祭拜死人时才会使用。日本人特别喜欢“三”,他们认为三是吉祥数字,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时各用三只一组的酒杯饮酒,但又忌讳“三”人一起拍照,他们认为中间的人被左右的人夹着,是不幸的预兆。“七”在日本也倍受青睐,日本把“七”用在很多商品的命名上,日本人喜欢这样的商品,他们认为这样的商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好运。日本人对“4”和“9”非常忌讳,因为在日本“4”的发音是“し”与“死”同音,如在日本的医院就没有4号、14、42号病房,由于 “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因为医院里的病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出门旅行,日本人对于与“死”发音相同的4号座位也很忌讳。“九”的发音与“苦”相同为“く”,日本人过新年时要在门前立“门松”,也都避免在29日那天,就是因为忌讳“9”即“苦”,这两个数字的忌讳与中国尤为相似。但日本人还对“六”忌讳,在日本,“六”与“无赖”“碌”谐音,“碌”下接否定即为“不正经,不像样”的意思,这个与中国完全相反。“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
四、数字文化
数字不仅在中国和日本应用广泛,在世界上各个国家也是一样,它的有趣应用,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有趣,并且渐渐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成为人们研究这个国家的重要部分。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就要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它的文化,就少不了要了解数字在这个国家的应用,才可以“投其所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与他们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文化更好地交流的目的。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参考文献:
[1].冯富荣,杜英起.邻家之眼——中日文化比较学习读本.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出版社
[2].作者.文章题目.2009-12-3.http://nsljd.yiwu.gov.cn(中国文化网).
第五篇:动漫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大学生动漫观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动漫,顾名思义,就是动画和漫画的简称。
无可否认,中国动漫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
首先,中国动漫的起步早,国际影响大。如果将漫画创作视为动漫艺术发端的话,中国大陆的漫画创作最早可推至清朝末年。当时,陈师曾在上海的《太平洋报》上发表过一些即兴随意之作。1925年,丰子恺在《文学周报》上发表作品,编者将他的作品称为“漫画”,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漫画艺术。如果将动画片制作视为动漫起点的话,1926年,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40年,万氏兄弟又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仅比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片《白雪公主》晚一年时间。可以说中国动漫和世界动漫的发展几乎是同时起步的。《铁扇公主》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也广受欢迎。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就是因为童年时看过这部影片,后来才走上动漫创作的道路,并创作出如《铁臂阿童木》、《怪医秦博士》、《火鸟》这样的经典作品。
其次,中国美术片的品种多、品质优。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的美术片品种可以和中国美术片的品种相匹敌。中国美术片除了动画片以外,还有木偶片(如《阿凡提》)、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木偶片(如《小梅的梦》)、折纸片(如《聪明的鸭子》)、剪纸片(如《猪八戒吃西瓜》)、水墨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等等。这些动画片的作者,都是在影视和文学领域造诣都相当高的著名艺术家,如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这些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美感上,其品质都在动画的各个领域达到了顶尖水平。
另外,中国动画形成了独步天下的“中国动画学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动画形成了举世曙目、独具风格的“中国动画学派”。1961年至1964年,由万籁鸣导演、美影厂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创造了中国美术片一个时代的辉煌。该作品取材神话小说《西游记》,想象力丰富,在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都达到很高水平,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世界因此而知道中国有一个“Mongkey King”。1979年,为庆祝建国30周年而摄制的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动画片《三个和尚》的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尝试。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的造型夸张、语言幽默,生动地刻画了新疆维吾尔民族的传奇智慧人物阿凡提。剪纸片在美术形式上也丰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猴子捞月》使剪纸片造型产生毛茸茸的质感。水墨画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形式优美、内容诙谐,动作细腻生动,丰富了剪纸片的艺术风格;水墨动画《鹿铃》抒发了友爱之情。另外,中国美术片在中国各类影片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它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至1986年止,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曾经赞扬中国美术片在艺术上“已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许多中国动画片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难得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用来教育后代最佳的精神食粮。
二、中国动漫现状
中国原创动漫曲曲折折地走过了10年的发展道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
政策大力支持,动漫制作公司和动漫创作人不断涌现,动漫节此起彼伏,动漫作
品纷纷面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目前中国的原创动漫依然存在着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技术,轻人文。由于现在很多动漫画面都是由电脑程序写出来的,所以很多动漫人,尤其是年轻的动漫人,认为中国的原创动漫要赶上日本、欧美的动漫,必须有先进的动漫技术,要在技术上达到与其同等的水平。其实,动漫
技术与动漫艺术是并行的,动漫发展离开技术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没有艺术的动
漫是没有灵魂的动漫,也不具有生命力。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就像不同的人拿着
同样的相机,但由于文化背景、素质不同,拍出来的东西就可能完全不一样。比
如美国人拍的《花木兰》,美国人有他们自己对“花木兰”的理解和创作,相信
如果是中国人来创作,从造型、音乐,到对人性的理解等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文
化背景的差别。
误区二:重画面,轻情节。现在不论翻开漫画书,登录动漫网站,还是参加
动漫节,你都可以看到很多炫目的贴图,画面绚丽多彩,画工精细完美。大家争
相炫耀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是对动漫的一种误解。作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动漫,画面只是动漫的肌肤表象,情节才是动漫的骨骼灵魂。目前很多国内动漫作品都
存在着剧情薄弱的问题,很多人误以为动漫就是给孩子们看的,甚至包括一些儿
童心理学家,都认为孩子是一块白板,给什么学什么,不存在特别的欣赏兴趣,这使得中国原创动漫的创作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对情节的忽视。而日本、欧美的动漫,尤其是有长久生命力的,如《猫和老鼠》、《机器猫》、《米老鼠》等,其
构成故事主角的线条都非常简单,画面也非常朴实,但无不是以生动有趣的情节
吸引观众,历经数十年依然经久不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动漫人学习的地方。
误区三:重制作,轻市场。国产动画曾经异常辉煌,动画片、水墨动画片、剪纸片、拉毛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泥塑木偶片等应有尽有,《小蝌蚪
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片还捧回几十个国际艺术大
奖。但当年的国产动画是国家投资,不计成本,不图经济回报;艺术家们只求艺
术,不论票房,不管市场„„因而造成了“重制作,轻市场”的后遗症。其实动
漫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因为电视播出基本没有收入,投资回报主要
靠音像制品和各种卡通形象衍生品。而国外动画片的一大长处在于擅长造星,他
们会把70%的时间和经费花在前期推广上面,目的都是为了让卡通形象深入人心。
其后他们会把30%的时间和花费用在衍生产品上,而恰恰赚钱的就是衍生产品。
有资料显示:《狮子王》投资约4500万美元,票房收入约7亿美元,而其衍生产
品的收入却达到20亿美元。动漫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可以延伸到服装、玩具
等各类产业上去,只有解决好制作和市场之间的产业链,中国原创动漫的发展才
能进入良性循环,才不会出现原创动漫“投入一分钱就亏一分钱”的尴尬局面。
误区四:重模仿,轻创作。由于中国原创动漫起步较晚,而且中国的动漫市
场一直被日本、欧美、韩国动漫所占据,中国的动漫人无论是创意还是画风都深
受外来动漫的影响,尤其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动漫人,年龄基本上在30岁以下,他们多是痴迷的漫画读者,阅读了大量的日本漫画,由喜欢看到自己动手模仿画,许多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在刚开始从事漫画创作时,不可避免地模仿
日本画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原创动漫也不可避免地“重模仿,轻创作”,好一点的就是把一些传统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国畅销的东西拿过来,改头
换面,不做深层次的研究,差一点的就是全面的“克隆”。
三、调查结果
我们的调查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也算是进展顺利,也许是因为调查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所以会比较配合,当然有时也会有人以没时间、有事为推辞,总体上还是有所收获的。以下是调查的结果:
1.您经常看动漫吗?
A.是20%
B.否25%
C.偶尔40%
D.一般15%
2.您最早接触动漫是什么时候?
A.小学85%
B.初中9%
C.高中5%
D.大学1%
3.您喜欢哪种动漫呢?
A.中国动漫12%
B.日韩动漫82%
C.欧美动漫6%
4.您喜欢什么类型的漫画?
A.少女漫画28%
B.热血漫画9%
C.搞笑漫画26%
D.推理漫画29%
E.成人漫画3%
F.其他5%
5.您最喜欢哪种技术制作的动漫?
A.2D20%
B.3D39%
C.FLASH31%
D.其他10%
6.看动漫时您最注重哪一方面?
A.画面素质36%
B.情节56%
C.作者6%
D.顺应潮流2%
7.您会利用学习时间看动漫吗?
A.经常8%
B.不会39%
C.偶尔会53%
8.您每天看动漫的时间是?
A.1小时以下77%
B.2-3小时17%
C.4-5小时6%
D.5小时以上没有
9.您会花钱买动漫产品吗?
A.经常10%
B.不会50%
C.偶尔会40%
10.您打算从事有关动漫的职业吗?
A.打算10%
B.不打算26%
C.没有想过64%
11.动漫对您生活的影响?
A.腐蚀心灵的毒药1%
B.没什么感觉21%
C.一般娱乐68%
D.人生因动漫而光明 10%
12.您有没有观看过国产的动漫作品?
A.经常看8%
B.有时间就会9%
C.偶尔会看72%
D.从来没有11%
13.您对中国现有动漫的总体评价是?
A.非常出色没有
B.还可以15%
C.有特点但不成熟20%
D.和动画强国相比差距明显65%
14.您对中国动漫发展前景的看法?
A.前途无限光明10%
B.一般般啦80%
C.完全没有希望10%
15.您觉得中国动漫和外国同行业的最大差距是什么?
A.动画观念12%
B.脚本10%
C.制作30%
D.宣传8%
E.多方面40%
16.您觉得中国动漫画相对外国同行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A.民间基础25%
B.文化底蕴55%
C.人才资源10%
D.政府扶植5%
E.其他5%
17.您认为以下哪一个方向是最适合中国动漫发展的道路?
A.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水墨剪纸等)30%
B.先“漫”后“动”的(偏日)28%
C.由网络普及开来的(偏韩)18%
D.大成本大制作的(偏美)4%
E.都不是 20%
18.您最喜欢的动漫是什么?
①柯南 10%
②灌篮高手 6%
③美少女战士、火影、蜡笔小新 4%
19.您看的第一部动画片是什么?
①葫芦娃 7%
②哆啦A梦 6%
③美少女战士、海尔兄弟 5%
通过以上的调查统计,我们可以对国产动漫的形势有了大体的认识。100份调查问卷,在中国本土调查,调查对象是以后国产动漫的生力军,而喜欢中国动漫的只有12%,11%的人居然没看过国产动漫,甚至认为国产动漫没有希望的也占了10%!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痛的答案!在自己的国家里,本国的人民竟不约而同的喜欢着其他国家的东西,是时候我们的动漫制作人该反省了吧!这是一个原因。但是让他们不够认真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我们的观念吧。一种永远把动漫只当成是糊弄小孩子的无聊东西,认为它纯粹是浪费时间与精力的东西的观念。因此从来没有用心的去体会过它的美好审视过它的内涵。长久以来,中国的家长们认为漫画是小孩子看的,甚至认为是骗人的东西,这不仅是对漫画的侮辱,也是对艺术的侮辱。动漫创作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尤其是在刚起步的中国,那些作者更需要理解与支持。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得到他们该得的。或许这也是日本的漫画家们与我们的漫画家们所最不同的。他们有全国甚至国外人士的注重。有时想想,我们的制作人们也是可悲的。
然而,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安慰、一些希望。我们发现很多人还是用心喜欢着动漫的。在问卷中,有56%的人看动漫不仅是因为画面漂亮、也不是崇拜某作者或是顺应潮流,而是更关注情节,由此提高了审美观、丰富了视野、获取了信息、了解了人性人生„„大多数的人还是对国产动漫抱有希望的,有一些人还打算在将来从事与动漫有关的职业。
四、总结
调查显示,进口动漫具有“差异性”的吸引力。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功利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灵沟通缺位。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通过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会发现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容易产生“成长的烦恼”。多数的家长和学校只关注小孩学习成绩,疏于精神的交流和平等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擅长表现人性反思的境外优秀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就能博得青少年强烈的共鸣。在升学、就业、家庭等众多压力下,需要情绪发泄、心灵避难,境外动画擅长幽默和幻想,可以消解劳顿、逃避挫折、娱乐身心、寄托心灵。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动漫可以帮助孩子们追求自我价值。目前,借动漫追寻自我价值的手段主要有动漫创作、模仿秀、消费各种动漫衍生产品、学习动漫流行语言、音乐、加入动漫社区等等。
尽管国产动漫并不强势,但国内动漫市场却十分活跃,青少年观看各种境外动漫的渠道也很多。青少年对动漫的欣赏,在范围上呈现社区化(如大学动漫社、动漫迷网站等)的特征,文化消费上呈现泛动漫化,欣赏也越来越专业。音乐、画风、角色、情节、导演、思想深度、衍生品等等,如今都成为动漫迷们“评头论足”的内容。一方面,大量优秀境外动画满足了青少年的欣赏需求,扩展了观赏群体的年龄层次;另一方面,个别动漫作品中的色情、暴力、模糊善恶的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很不利。此外,相关产业的经济利益也大量流失。国产动画片要跨上新台阶,就必须透过种种“哈日”的表象,探明青少年的所需所想,有的放矢。
传统观念中,动漫是给孩子看的,创意落入教化或者幼稚,这也是国产动漫失去青少年观众市场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吸引青少年的优秀的动漫作品都具有内容精彩、立意深刻、制作精美、意识开放等值得借鉴的特点。
走全龄路线的美国动漫大片投资丰沛,产品大多是“悬念+逗趣+浪漫+惊心动魄+皆大欢喜”的精妙集成,很有卖点。日本动漫的市场细分更明晰,甚至考虑到少男少女的不同需要。例如日本少男类的动画片主人公往往具有浪子的孤僻个性、沧桑的人生、过人的技能、危险的职业,在神秘的时空里经历奇妙的人生;而少女类的动画片则兼具浪漫、友情、可爱、果敢的人物特性,因而更容易打动孩子们敏感又富于幻想的心。《犬夜叉》、《美少女战士》等之所以在我国如此受欢迎,道理正在于此。
开放式的借鉴也是动漫成功的要诀。日本动画片题材和创意非常丰富,然而其风靡全球的“民族精品”,往往是在他人智慧之上的改编。1958年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就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我国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神雕侠侣》都曾被日本成功改编,一度热销东南亚甚至欧美市场。此外,成熟的商业运作机制,能使消费者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催生出更多的精品。日本动画片兼顾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划分,产品分幼儿类、少女类、少男类、青年类、男性类、女性类、成年类等等,播放时间也相互错开,为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创造了条件。美国动画片热闹逗趣,不特意追求深刻,尽可能做到男女老幼皆大欢喜,以此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尊重观众、尊重市场始终是第一位的。
作为观众市场的主体,青少年希望自己的心声被倾听、被接受,目前国内动漫业界与观众市场之间存在一定隔膜,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市场脉搏,才能生产出青少年喜爱、市场欢迎的动漫作品。
我国现在的动漫或许真的还不行,要提高它也不是我们搞一次问卷调查就能做到的,或许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但是,经过这次调查,我们毕竟也算尽了一份力,国产动漫,是我们心中的痛,但我们相信,那不会是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