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总结
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汝守华
(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0)
摘要:通过对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的回顾,介绍平台服务的保障措施、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总结共享服务平台的管理与服务经验,希望能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创新创业 中国分类号:C203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为牡丹江市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的综合机构,平台以整合境内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更好的为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为宗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原则”搭建的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我市科技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源”的矛盾,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的开放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在营造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服务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平台坚持公益性服务公众的方向,依托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撑,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着重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一、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历程
1、起步阶段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科技条件平台纷纷开始构建。2007年6月,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本着为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挖掘特色技术资源,着手构建数字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07年10月开始,整合科技资源,改版门户网站,以“牡丹江科技”为牡丹江市对外窗口和基础平台,构建全市科技服务平台。为了摸清家底,掌握情况,首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科技资源调查活动,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2、构建阶段
面对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的现状,我们确定了以申报项目解决资金的路线。2008年1月申报了国家财政部补助地方科技场馆建设项目——黑龙江省东南部数字服务中心建设,获得50万补助资金。利用该项目资金,购置了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辅助设备,引进了万方数据、科普数据等科技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先后开发开发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条件共享、科技人才交流、科技资源服务和电子阅览六个子平台,08年6月,具有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服务和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平台主体基本建成。
3、发展阶段
2009年,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科技条件、科技人才、数据资源、电子阅览、科技跟踪、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奖励申报等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科技专家管理、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模块。通过不断的努力,一个具备科技管理、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创业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地方科技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服务。2011年市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版,构建了具有独立域名网站、设有独立专线和服务器,具备两级用户注册、后台三
级管理、实现与省创新共享服务平台远程无缝链接和资源共享等多种管理功能。
4、服务阶段
作为一个地方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在兼顾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数据资源、科技信息挖掘、科技管理等多种服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特别是在大中型仪器设备、科技高端人才共享方面,面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个人创业,提供仪器和人才共享、中小科技企业孵化服务。
二、服务实施保障措施
1、政府强力支持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了技术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五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原始创新体系和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市科技主管部门更是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优惠政策。筹建了牡丹江市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搭建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设立了500平方米的科学仪器试验与检测场所,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2、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服务平台设有平台建设与维护、科技信息收集与研究、创业辅导与培训、技术咨询与项目包装、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等服务机构。人才团队分三层,核心团队(专职)16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5人,高级职称10人,拥有科技管理、科技情报研究、计算机软硬件、英日俄等语种翻译、金融、经贸、企业信息化等多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兼职专家、顾问)66人,均为黑龙江省内院士、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知名专家,分能源石化、森工木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轻纺造纸、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材料以及市场分析等11个专家组。服务团队(录入人才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开展服务)578人,涉及各行各业,具有高级以上职称。
3、完善现代化基础条件
服务平台位于市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有检测、办公、展示、培训、电子阅览等服务区,平台拥有百兆光纤宽带、3台高端服务器、30台工作终端、摄象机、数码相机、防火墙、扫描仪、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平台以协作共享的方式组建创新资源资源平台,拥有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定速式摩擦材料试验机、激光粒度分析仪、比表面孔径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仪器设备215台套。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以牡丹江市创新平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牡丹江市科技情报所为主体,依托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集成整合技术开发、中间实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在科技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资源共享方面的经验,创建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平台的团队作用,开展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咨询、技术交流、科技攻关、项目包装等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推进全市科技发展。细化服务职能,规范服务手段,制定《牡丹江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补贴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人才共享奖励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企业孵化管理办法》以及《牡丹江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评估与激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来加强创新资源服务的监督管理。
5、采取科学的运营方式
在科技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科技创新资源
服务平台。采取自有设备为主,协作服务为辅的运营方式。创新平台的设备由专人管理,全天开放,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成本价服务。整合牡丹江市仪器设备资源,组建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平台,成立牡丹江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理事会,在创新平台设立协调办公室,统筹管理共享工作。
6、调动各种资源储备
共享服务平台一方面坚持做好与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衔接工作,努力挖掘各类科技资源,进行知识加工,为地方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服务,作为省创新平台加盟单位,可以使用省创新平台仪器设备、专家人才、文献数据等全部资源。另一方面注重横向发展,建立了牡丹江市仪器设备、科技专家、科技成果和协作项目4个地方数据库,不断完善牡丹江市科技基础资源平台和数字科技服务中心,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服务内容
1、技术服务业务内容
① 突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通过开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使用需求和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储备调查研究,平台引进企业急需的稀缺仪器设备16种,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
② 构建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协作网,开展网络共享服务。整合了牡丹江市215台套仪器设备,成立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共享理事会,面对全市中小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③ 作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平台共建理事单位,可以免费享受省共享平台的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咨询、数据信息、案例、培训及专家资源等服务。
④ 科技企业孵化及创新创业决策咨询服务。面对中小科技企业,汇集行业学科顶级专家和咨询机构,实现咨询资源共享,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言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2、技术服务模式
采取自有仪器设备检测服务与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专家现场诊断、咨询、培训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自有设备检测服务采取中小科技型企业提出书面检测申请或电话检测申请,平台工作人员填写作业工作单,按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只收取成本费用,半年或一个季度一结算。
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采取网上填报检测申请单,创新平台网上接受申请,向相关协作网单位发出通知,协作网成员单位接受申请,服务平台向企业用户发出服务通知,企业用户按通知去相关单位进行检测,协作网成员单位填写作业工作单,收取工本费,年末创新平台给予协作网成员单位适当补偿。
专家现场诊断、咨询与培训采取无偿技术服务,依据诊断、咨询与培训次数、时间、效果,年末创新平台给予专家适当补偿。
3、技术服务手段
服务平台具有较先进的检测和试验仪器设备16种,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服务团队。利用协作网仪器设备215台套和578位科技专家开展共享服务。自身为企业服务采取收取成本费;协作网服务采取收取工本费,后补偿的方法;专家采取无偿服务,后补助的方式。为创业科技型企业提供运营场所,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和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服务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沿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四、现有资源使用效率情况
1、牡丹江市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达6.04万人次,全文文献累计下载1.2万
页;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6千余次;开展原文传递服务426篇; 提供科技经济信息1.3万条。目前,平台已成为提供高效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服务平台丰富的资源,平台已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科技查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政府科技立项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其中为牡丹江科技企业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报免费查新检索214项。
2、建立了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自有仪器设备16种,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了牡丹江市215台较大型仪器设备和578位科技专家共享服务。2010年,利用服务平台,32家企业使用创新平台仪器86台次。64位专家在创新平台的安排下,受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邀请开展难题攻关、技术开发、咨询和诊断等服务。3、2010年,组织创新方法、质量认证、企业信息化、知识产权、产业联盟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培训活动12次,参加培训企业120余家,培训人员1280人次。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6次,130多人次参加交流和培训。4、2010年新孵化企业8户,拥有专利技术11项,开发新产品8项,孵化高新技术项目38项;累计毕业企业30户,安排就业3000人,转化科技成果16项。
五、服务绩效
2010年,创新资源服务平台的开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平台为32家中小企业开展仪器设备技术服务86台次,累计服务8750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93.9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780多万元。
通过协作网共享服务156台次,累计服务1.6万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66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
平台先后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450多项(次),制定各类技术标准20多项,服务企业40多家,提供培训2000余人次,专家服务86人次、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18项。累计为企业节省各种技术服务费用260多万元。
通过服务平台的各种服务,培植了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了24家成长型科技企业,企业开发了63种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18种,企业获得专利12项。被服务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1800万元。
2010年,牡丹江市为优化区域创新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有效激活区域科技存量资源,提高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发挥高级人才潜能,搭建了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各种资源高度集成,创新要素高度集中,实现了大开放、大共享、全方面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检验测试、技术咨询等服务服务,大力助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通过服务中心的服务,缩短了企业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与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构建和服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在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加盟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契机,完成与省平台的无缝链接,充分利用省平台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服务。另一方面构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联盟,目前由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牵头,牡丹江市医学院、黑龙江省农经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牡丹江药检所、省林科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富通空调、恒丰造纸等大厂加盟的创新服务联盟已经建成。下一步在完善平台建设和联盟规模的同时,扩大宣传,抓好服务示范工程,争取为地方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source shared services platform,we actively assist Enterprises in the new venture
Ru Shou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Mudanjiang city, Mudanjiang 157010)Abstract: Through the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the platform for business service in the review, introduced the service of the security measures and services and service, "sharing service to the platform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xperience, hoping to loc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s platform for the service to benefit from them.
第二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求
题目要求:
通过该平台实现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用户可以根据页面链接,实现搜索课程、浏览课程教学、下载课件、网上测试等功能。
需求功能:
登陆、注册、退出功能。
资源上传、下载。
提交作业,老师下载作业评分。统计作业。
搜索课程和资源。
浏览课程教学:浏览课程介绍、教学安排、考核方式等。
网上测试:分主观题、客观题,客观题系统自动给分,主观题答案提交到服务器,老师登陆后评分。
评论和讨论:对每一个资源可以评论。
友情链接:邮箱登陆、学校主页。
管理员:
学生管理:题库管理:生成试题、增加试题、删除试题;资源管理:删除资源、审核资源;用户管理:用户添加、用户删除;首页:首页显示未审核的资源
教师:首页;资源管理:下载、上传;作业统计:已提交作业名单及作业下载;密码修改;成绩管理:评判试卷、查看成绩单
管理员:
数据库设计:
表:学生、教师、管理员、主观题、客观题、资源、课程、评论、作业、成绩表。D
学生表:学号、姓名、性别、专业、登录密码、邮箱、密保问题、密保答案。教师:教师号、姓名、性别、职称、专业、头像目录、登录密码、邮箱、电话。管理员:管理员号、登录密码、姓名、性别、电话。
客观题:题号、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分值。
填空题:题号、题目、答案(多空答案用分号隔开)。
主观题:题号、题目、答案,分值。
试卷表:试卷号、课程号、出题老师号、题目号字符串(用逗号隔开)。
资源:资源号、资源名、资源概述、上传时间、路径、上传者、课程号。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授课老师姓名、课程概述、考核方式、教学安排。评论:评论号、资源号、评论者学号、评论内容。
作业:作业号、路径、课程号、学号。
成绩表:学号、课程号、成绩。
第三篇:构建服务平台打造和谐社区
川汇区位于周口市东南部,面积32平方公里,辖区人口30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服务居民为抓手,全力构建服务平台,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下大力气建设和谐社区,做到社区居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孤有所依、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增进辖区单位、社区居民的联系,为居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一方面社区成为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首发地、聚集地,也是广大居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社区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治安、娱乐、交往等高层次的社会需求日益提高。面对这一转变,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必须重点针对我区作为周口市传统工业最集中的一个城区,因大批改制企业及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实行属地化管理而空前增多的社会矛盾和群众的需求,找准了服务群众这一切入点,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体系,为此,我们确立了“创经济文化强区,构文明和谐川汇”的目标,把构建和谐社区放到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满足群众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属,构建社区服务平台。
(一)加强领导,把打造和谐社区摆在重要的议程。
把抓好社区服务,建设和谐社区摆上全区工作重要位置,做到“三纳入”,即纳入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到城区四家班子的具体工作实施计划,纳入到城区党建目标责任制;一并规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一并考核。(二)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2002年我区率先在自治区城区中实现“一居一支”,强化党组织在社会各类组织和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居民党小组三级党组织网络,在46个社区全面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为加强组织力量,把社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吸收为街道、社区党组织委员,还成立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使社区党的工作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面,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在打造和谐社区中的核心作用。(三)建立各项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制定社区建设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社区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会议制度。区委常委会议、四家班子联席会议认真听取工作汇报,定期研究社区建设问题;
2、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实行处级干部包点联系,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要求每个指导员做到“四个一”:每年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每年要为社区居民办一件实事好事、每年要反映一条关于社区建设的社区~、每年要为社区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共同抓、职能部门配合抓、街道工委具体抓、全区党政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努力创建和谐社区新局面的合力。
3、考评奖励制度。对区机关各部门、各办事处按照社区服务管理和奖惩办法考核评分,奖优罚劣。
二、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服务群众亮点纷呈
构建社区服务平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活动载体,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我们主要抓好:
(一)关爱困难弱势群体,构建社区保障服务体系。
服务群众必须首先解决困难弱势群众的生活问题,让他们先受益。为此,我区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构建了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立了城区低保服务中心、街镇低保服务所、社区低保服务站,形成了三级低保服务网络。去年,我区通过三级低保服务网络多方筹集资金,发放低保金、救济救助金以及救济物资折价达到665万元,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同时,社区党组织广泛开展结对互助、扶贫帮困、扶残助残活动,满腔热情地为弱势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如,我区在柳开社区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工作与治疗相结合的精神残疾人“工疗站”,对残疾人进行各种技能训练,让他们参与社会正常生活,不仅有效地帮助了残疾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的康复。
(二)关注下岗失业人员,构建社区再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深化,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生活困难。我区积极应对解决,构建了以城区劳动保障中心、街镇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站为网络的三级劳动保障体系。各社区居委会也自觉把再就业服务当作重点来抓,广泛开展“入户摸底,进厂寻岗”的活动,为下岗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千方百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去年,全区共投入100多万元开发再就业岗位12000多个,帮助9100多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
(三)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搭建便民服务网络。我们始终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影响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整合民政优抚、司法治安、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计划生育、邮政电信等各种服务资源,按照“一居一亮点”各社区分别建立起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站、邮电服务中心、全托服务中心、律师服务站等20多个服务网点,46个社区还成立了电脑室,对社会事务如计生、就业、低保、等实行电脑管理。目前,社区内各种便民服务项目门类齐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求,居民的生活和服务十分方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提升居民的生活品位。
我区从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出发,广泛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一是成立社区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为主题的全民健身体育宣传活动,在社区居民集中锻炼身体的场所开展体育和健
了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了解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困难,以感情维系了队伍稳定;四是加强培训、技能留人,组织150多名社区党务工作者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经常性地举办党建、电脑、法律、档案管理等各类各层次培训班,使广大社区工作者开阔了思路,创新了思维,增强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
(四)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是做好服务群众的强大力量。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发挥各方面资源的优势。我区实行共驻共建,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与230多个驻区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三级协调机制的作用,仅去年召开指导会、协调会、联席会280多次,定期或不定期专题研究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社区内单位都主动关心、协调配合,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
总之,我们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努力打造和谐社区,在全区30万人民群众中营造了心齐气顺、团结向上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年,我区完成生产总值超过1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亿多元,城镇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在周口市唯一荣获“河南文明城区”称号。
第四篇:民生服务平台构建设想
聊城市家政服务中心民生呼叫平台构建设想
简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以快捷、方便、满意为宗旨,通过短信、电话、网络三条渠道打造服务平台,只要一个电话或在网上留个言,工作人员将立刻根据市民要求挑出最适合市民的服务单位(如某家政服务中心或某物流中心)进行对接匹配,服务单位即可给市民提供相关服务及时解决困难。做到一个电话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人人满意,家家欢心。
特点:最方便、最全面、最快捷、最满意
服务内容:
前期:以家政服务为主,包括育儿嫂、育婴师、母婴护理、厨嫂、钟点工、老人陪护、家教、开锁、搬家、快递、保洁等等
后期:扩大服务范围包括:为手机充值,订退机票、车票,维修,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就业咨询等,同时还有银行、保险、担保、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人才中介招聘、劳动力市场、健身保健中心、企业文化策划、艺术表演、文化传媒、快递公司、物流公司、鲜花公司、礼品公司、婚庆公司、购物、美食推荐等等。
运作模式:由总部提供办公场所,成立呼叫中心平台,各子公司包括其他公司与总部合作,在总部网站及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广告,总部呼叫中心话务员根据市民需求转接业务,接到任务后立即进行匹配,遵循最优、就近原则联系各子公司,由子公司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须由客户提出建议与评价并进行监督,总部给与考核,不合格的公司将给予处分,以此来提高信誉,做大做强。子公司要向总部缴纳部分转接费,服务费。
运行宗旨:高校统一,合作共赢。
以上是本人一点愚见,还望老师斧正。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家政学专业徐凤欣
2012年10月
第五篇: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
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
[摘要]文章根据广西“人文强桂”战略发展需要,针对广西现有人文社科文献收藏分散、资源查检索取不易等发展瓶颈与难点,论证构建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目标、功能与相关技术指标。
[关键词]文献资源共享;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数字化;人文强挂
[项目基金]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合同项目(编号桂科能06116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姚倩,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文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11-0167-0004
一、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与意义
目前,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得到重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机构、高校出版机构日益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编辑出版,产生了一大批史料、文物、艺术价值颇高、价格昂贵的大型丛书、多卷书。据统计,2006年全国出版物达到近20多万个品种。从目前出版形势看,现有广西任何一家研究机构与文献收藏单位都将难以完成现有国内外重要图书文献资料的全面、系统收藏与有效开发利用。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人文强桂”战略的提出,随着广西本土文化研究的加强,随着泛珠三角合作,“中国一东盟”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民俗研究等类综合性、交叉性、复合型课题的出现,区内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文献的广泛需求、深度检索、交叉利用的要求日益迫切。以广西师范大学新建立的八桂文化与文学、中国?东盟历史与现实、审美人类学、广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五个专题研究中心为例,所需文献主题常常横跨历史、文学、地理、外交、民族、民俗、文化、教育等多个学科,所需文献类型常常涉及古籍、民国出版物、近现代各种档案文献资料,所需文献语种包括壮、泰、老、新、马、菲、越等国语种。尽管现有广西境内不少高校、研究机构形成多年传统学科优势,积累了一定文献资源,然而,从全区范围看,现有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分散乏匮、缺乏深度、检索不便、难以利用等问题逐步显现,成为人文社科领域出成果、出人才的瓶颈。即便广西社会科学院,作为省级唯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由于经费的制约,文献的收藏极为有限,影响到广西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成果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开展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保障的筹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各有特色、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推动广西“人文强桂”战略的深入实施、发展广西人文社科领域建设、推动广西人文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正是着眼于建设广西文化强省的需求,立足于人文强桂、东盟研究、泛珠三角等新课题研究与传播需要,根据广西人文社科研究现有人员状况、现有学科布局、现有资源状况,依托现有的高校研究实力与相对丰富的文献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加强规划,达成共识,合理布局,重点投入,以构建“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中心网站”为主线,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图书馆业内人士与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学科带头人、博士、教授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大型文史类丛书、多卷书、档案辑录影印本的采集,以及有计划地进行书目性、文摘性、甚至全文开放性的数字化处理,同时,配置相应的场所、设施、网络平台、必备的硬软件建设,最终实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资源、智能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的影响与效应,形成全区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整体优势,形成全区范围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应达到如下方面的预期目标:一是保证不同收藏机构的不同专题资源实现集中揭示与集中检索,保证区内外所有相关课题的学者、教授、博士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实现迅速检索、无障碍索取、高效率传递,使全区范围内每一书得其所用,每一读者得其所需;二是推动区内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整合,拉近藏书单位之间的距离,推动藏书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避免因门户之见而带来的资料封锁与传递障碍。通过高效、快速、便捷的网络平台建设,在提高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总量迅速增长的前提下,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优势的特色资源建设,使广西的人文社科研究立足于强大的具有集合效应的文献库、思想库、智力库基础之上,激发出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动力,引发新的思维,出现新的研究亮点,推动“和谐广西、人文广西”的实现。
二、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要求
随着图书信息领域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服务远程化、读者检索自助化技术的逐步成熟完善,“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应当以“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建设为主导,通过设计、开发、引进不同功能的技术软件,根据共享目标实现无缝整合,实现全区范围内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集中揭示、统一检索,通过网上咨询与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手段,实现区内人文社科文献信息的无障碍获取。“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上至少应具备如下四大服务功能:
(一)全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书目统一查询功能
由于现有区内各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使用不同系统、不同操作平台建设,甚至有的图书馆馆藏书目公共检索口(OPAC)至今未在互联网上开放,当研究者需要了解全区范围内文献资源整体状况时,不得不承受逐一登录不同图书馆、逐一检索不同书目数据库、反复输入、反复检索的负担与时间、精力的浪费。作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所设计的功能之一就是当读者登录中心网站,能够迅速进行全区范围内图书馆、文献中心、档案馆的馆藏书目信息一站式检索。保证读者用户在同一界面下一次完成所有数据库的查询,省却多个数据库逐一登录、逐一检索的麻烦,检索过程简单、快捷,检索界面简明易懂、格式统一。
同时,随着中心门户网站建设的成熟,该项功能软件可安装在各成员单位独立网站上,达到用户既可以通过中心门户网站获取一站式目录检索服务,也可以通过本单位服务窗口获取相应的联合目录检索服务。
(二)全区人文社科特色文献资源的规划、揭示、导航功能
尽管区内各大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自建有多个特色专题资源库。例如,广西图书馆自建专题文化库有:文化广西(含广西人物、舞台艺术、文物博览)、壮乡广西(含广西概况、广西旅游、资源奇珍)、民族民俗(含广西少数民族民俗、少数民族民俗研究论文库)、广西历史(含历史瞬间、广西之最、广西地方志、太平天国专题)、东南亚(含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东南亚风情资源库、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个特色资源文摘库。又如桂林图书馆自建
有:桂林资源、综合图库、人物荟萃、生活百科、旅游论文、旅游资源、旅游景区资源库、旅游景点资源库、作品资源库、名人资源库、场馆资源库、电影资源库、文化民俗资源库、行业新闻资源库、事件资源库、广西戏曲资源库、广西旧报刊资源库、广西旧方志资源库、馆藏珍品、桂林城建、桂林画廊、文化名城、艺苑荟萃、文化动态、文化设施、文化旅游、人物世界、文化法规、文物博览等多个特色资源库。广西师范大学自建有广西民国出版物原文影像库、广西方志原文影像库、珍稀古籍原文影像库、教参库、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然而从全区范围看,区内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乏标准,分类大纲设计带有较多随意性,不同资源之间的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公共馆多以通俗性、普及性、文摘性资源为主,高校图书馆重在学术性、史料性、全文性的原文图像扫描和目次提要揭示方面。同时,这些自建的特色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图书馆网站上,影响到读者的了解、发现与利用。因此,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应当具备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过学术分类导航模式,或者采取跨库元数据共享检索技术,对区内各大图书馆自建的特色资源进行集中揭示,以提高各馆自建特色资源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利用率。同时,通过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示范效应,推动区内数字图书馆新技术、新标准的实施,在使用元数据标准、引进数字化处理软件方面达成共识,通过区内人文社科特色资源数字化处理与加工的规划、协调及统一存贮、发布,实现区内人文社科文献信息的有序化、系统化的挖掘、开发与利用。
中心网站重点向用户提供区内各馆自建特色库的目录信息。用户索取各馆自建特色库内原文需要向成员馆发出请求,并通过一定的收费制度,以网上虚拟参考服务、或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或远程密码登录方式实现原文的获取。自建特色库采取各馆自主收费模式,其目的一是补偿各成员馆开发建库投入的成本;二是尊重各馆开发中形成的文献信息拥有权;三是收回虚拟参考服务、远程服务、文献传递等服务必要的开支。
(三)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导航与参考咨询服务功能
目前,互联网上收藏有大量的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包括传统国学、法律法规、文学、哲学、政治、宗教、民族民俗等方面的网站与信息资源。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哲学在线”,包括哲学动态、哲学研究、哲学资源、哲学教育、哲学家、爱智论坛等栏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哲学”,包括学术信息、北京论坛、专业资料、即时交流、共享图书等栏目;“古典文化哲学”包括哲学研究机构、学者教授、哲学动态、大学哲学体系、文献信息、哲学相关方面栏目;“中华佛典宝库”汇集有大藏经宝典和多媒体法宝资源。“佛教导航”包括菩提文库、藏经楼、佛网速递、佛教相册、寺院丛林、佛教网站导航等;“中国儒学网”包括儒学文化总论、儒家心学研究、儒家伦理政治、儒学与知识论、儒学与宗教学、儒学文艺思想、儒学与西学、儒学与现代化、儒学训诂解释、儒学历史研究等栏目;“老子文化网”包括老学研究、新闻资讯、犹龙遗迹、老子养生、人物介绍、简帛研究、老子论坛、老子博客、专题、图片文章等栏目;“中国民俗网”致力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建立了民俗动态、民俗研究、民俗史话、民俗趣谈、民俗时尚、民俗地理、民俗书林、民俗信仰、民俗禁忌、民俗收藏、民间艺人等栏目。
因此,“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应当根据广西特有的人文社科研究需要,对互联网上的各种学术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揭示,按学科、主题或知识门类链接各类网站上的学术资源,实行特定的学术导航特殊服务,使读者方便、快捷地浏览、查找所需要的因特网上各类型、各载体形态的文献数字资源,满足区内广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互联网上资源的多方位查询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面向研究者的高质量网上咨询服务,实现专家、馆员、读者在线的实时交流、解答与现场信息反馈,将中心网站上的共享目录查询系统进一步建设为资源开放的、互动的、研究型与学习型的服务咨询系统。
(四)建立高效畅通的文献传递通道
当读者通过中心网站开展联合目录检索后,可以就近选择图书馆提出借阅服务要求,当就近图书馆无法满足该读者需求时,可以利用网上参考服务系统,向藏书所在馆提出远距离服务要求,或者通过馆际互借方式,或者通过代索取、代复印、代邮寄方式,或者通过数字化处理进行电子文献传递模式,实现对文献的获取。因此,中心网站的第四个功能是在开展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馆员、专家、读者三方实时在线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与馆际互借服务。此功能的实现,一是通过软件的开发研究或者选择购买,奠定文献远程服务与网上传递的技术基础;二是建立文献资源共享规则,包括制定馆际合作协议、馆际互借协议、馆际文献传递协议与服务规范,如Email、网上文献传递系统(Arie/CALIS)、传真、邮寄、自取以及人工专送等服务方式等;三是开展馆际互借、网上电子文献传递、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业务的推广、培训、技术服务与指导。
三、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条件
建设“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需要具备如下方面的技术条件:
(一)网络与硬件
由于现有的电信网、教育科研网及其他政府内部局域网之间已经基本实现了对接与互通;因此,网络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现有图书馆网络带宽与连接到桌面带宽建设,保证图书馆共享时的网络速度。作为中心网站,服务器应尽可能架构在公网之上,或者在教科网下,提高网关的出口流量,保证所有网上用户的迅速获取。同时建设独立于图书馆网站之外的“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还必须包括如下设施:专用网络服务器、高性能的数字化建设平台大容量磁盘阵列、交换机等。
(二)图书馆联合书目数据库一站式检索软件
通过开发引进异构平台的检索技术与软件功能,解决现有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跨馆跨库检索难题,其中重点解决各馆的书目数据库公共查询端口的开放;同时,设计方便用户使用、简明清晰、易懂易操作的统一检索界面,并进而解决异地图书馆自建的文摘库、全文库、图文影像库、多媒体库等特色资源库的跨库检索服务。
(三)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平台
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平台,具备制作、扫描、文字识别、标引、排序、导航、发布、检索软件功能,用以支撑特色信息数据的存贮、编目、分类、主题标引功能,具备全文扫描、图像存储、多媒体加工、视频光盘上网点播、异构数据库统一界面检索、主页制作发布、更新、检索等系列服务功能,既可全方位体现特色信息资源全貌,又可实现分类、主题、人名、地名、任意关键词检索查询,同时,对珍稀
的、不便借阅的图书文献实现网上浏览功能。还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水印技术及控制下载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保护。
(四)网上参考咨询平台
网上参考咨询(VRD)平台,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关键在于建立问答程序的网页、组织设定各地专家库与咨询馆员库、进行实时解答分派和服务跟踪程序、测量应答时间和互操作性等网上联合参考咨询(VRD)服务技术。
(五)文献传递服务平台
在网上参考咨询基础上,重点解决双向信息资源交换服务、读者查询后的资源索取与传递中的技术障碍问题。例如,目前可通过网上参考咨询馆员之间的实时在线交流、电子邮件传送等方式解决文献传递问题。
(六)共享后台管理软件
通常,各馆自购数据库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约定,不能提供给非本馆读者使用。图书馆之间资源的共享同样必须遵守知识产权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必须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这就需要共享后台管理软件。例如对于那些受到IP地址限制、或者需要注册登记、提交账号、密码的数据库进行后台的严格控制与管理,通过一定的后台管理功能实现控制,以合法开展共享服务,合法开展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包括解决远程访问中的不同用户交费、结算管理、注册登记、提交账号、密码、实行用户身份认证管理、IP段限制、用户利用统计管理、计费管理、系统配置、远程捆绑账号、密码设置等。同时,通过后台管理软件实现各个客户端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只有建立各数据库统一检索界面下的后台控制与管理,建立准确的成员馆共享信息统计功能以及计费管理功能,图书馆之间的共享、互借、文献传递也才有了可操作的现实基础。
四、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组织保障
构建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通常需要自上而下的权威性机构的协调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需要强大的建设主体单位承担策划、组织、落实与实施责任。然而,当自上而下的政府协调与投入力量不足时,依托现有图书馆“资源共享”观念的深入人心,自下而上地实现不同系统、不同地区之间图书馆的合作,无疑是现有区情下的最佳选择。
成立平台规划、建设、实施管理委员会是保证共享平台建设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委员会的成员应当由参与馆的馆领导担任,同时,承担平台建设责任主体的图书馆负责平台建设的日常管理与服务。管理委员会应当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协商通报平台建设的进展与动态,开展区内各大系统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调查研究,制订符合广西区情、符合各馆实际、与未来发展接轨的文献资源建设整体方案,对合作共享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相应的技术攻关、对策研究,对各馆开展的特色数字资源选题进行协调与共享策划,根据平台建设中的实际步骤开展人员培训、硬件配置、软件安装与实施操作等。
承担平台建设主体责任单位,应当具备如下条件: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丰富;文史类藏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在区内具有优势地位;已有的网络设施完备成熟;具备较高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达到一定规模。同时,在实践中更应身体力行、摒弃小而全及资料封锁观念与意识,带头承担更多的经费开支,带头付出更多的管理责任,带头实施新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办法,带头放开馆藏目录的封锁端口,带头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与电子文献网上传递。
此外,参与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共识、合作意愿、大局意识、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亦是平台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于以往各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建立在不同系统不同操作平台之上;因此,参与共建共享图书馆,应当摒弃门户之见,打破系统与条块分割等体制障碍与心理障碍,在充分论证、平等合作、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围绕建立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讨区内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提出共建共享共管的可行性办法、管理措施和运行方式。
五、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项目的启动
目前,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办学历史悠久、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丰富、人文社科专业齐备、人才力量雄厚、研究成果较显著的广西区内名校之一,2006年成为区政府实施“人文强桂”战略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自治区政府“人文强桂”项目经费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重要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资源、珍稀文献、重要古籍、昂贵丛书、多卷书、重要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以及开发特色资源全文库的建设,同时依托广西师大现有人文社科领域雄厚的人才资源与厚重的学术传统,依托区内各大图书馆的同心协力以及区内图书馆多年积累的人才、藏书、技术及网络服务经验,于2007年通过科技厅、教育厅立项,成为“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主体单位。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广西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广西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桂林工学院图书馆的支持与配合下,于2007年8月13日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成立了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明确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建设主体的责任与义务,签订了合作共享协议,提出了共享平台建设初步方案,制定了广西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合作建设“广西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平台”的目标,确定以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基本骨干力量,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共建共享的计划。随着政府资金的到位,按照项目计划,2007年底实现项目硬件、软件的研发、选型、配置与集成。同时,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率先开始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预计2008年,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将初步建成开放;同时,进一步召开区内重要图书馆资源共享协调会,使平台具备的技术功能通过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合作与组织保障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