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交通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对策
浅析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祥猛
市八次党代会和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全市上下强力推进“六大工程”,构建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于一体的大交通格局,将恩施市建成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为快速推进“六城同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恩施市吹响了城市建设大提速号角,把龙凤新区建设放在了突出位臵,交通建设也是重点建设内容之一。11月15日—11月17日,市委党校青年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交通城市管理组学员队龙凤新区建设展开了调研,发现在快速建设同时还存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对大交通建设带来很大影响,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交通建设中与群众存在着诸多矛盾,有政策性质问题,市场利益驱使问题,也有管理体制等问题。
㈠征地拆迁矛盾重重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日显突出。国家关于征地拆迁的规定和要求越来越严格,杜绝“强拆强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征地拆迁的难度也与日俱增。
1、“两违建筑”难以控制
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前有一个较长的前期工作时间,主要是项目设计工作,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项目线位走向正式确定,待招投标工作完成后即可开工建设。伴随项目前期工作,老百姓沿着道路设计走向进行房屋修建,成线状沿线位布局。从龙凤新区调研情况看,自2012年1月至10月,立案调查“两违”案件322件,其中规划部门立案192件,国土部门立案140件。龙凤镇对“两违”行为重拳出击的整治措施有效遏制了龙凤新区的“两违”势头,但从调研的整个涉及数量上看,整个社会的“两违”形式非常严峻。以209国道龙凤坝至谭家坝段改扩建工程为例,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而“两违”建筑却沿着线位急剧增加。“两违”行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国家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增加了征地拆迁资金,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老实人最吃亏”成为了百姓口头禅。
2、补偿标准引发众多矛盾
一是大多数群众不了解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对“征地拆迁”工作组不信任。调研中发现,由于区域位臵关系补偿标准各不相同,很多百姓对此无法理解。舞阳坝办事处的补偿标准为12.8万/亩,而龙凤镇小龙潭村的补偿标准为8.64万/亩,同样的土地,地理位臵相邻,补偿标准却相差很大。百姓对政策2 无法理解,认为拆迁工作组私自降低补偿标准,自己的补偿标准不及别人,这种不信任和不平衡的心理状况,常常导致矛盾的发生,并给征地拆迁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民众对征迁补偿诉求越来越高。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影响,很多百姓认为“国家富有,闹一闹说不准可以多补点,不拿白不拿”。我们项目所在地的群众,面临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房屋被拆的时候,不是也不会站在支持项目建设保全公众利益的角度对待补偿问题,导致恩施客运中心站、公交停保场等许多交通项目无法真正意义的开工建设。特别是虎民一级路打靶场至民族路400米的拆迁问题,直接拖延虎民一级路的工程进度,最低延缓了该项目2年时间投入使用。
3、安臵房建设相对滞后,“二次拆迁”问题时有发生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被征迁农户普遍认为安臵房建设滞后,要求征地拆迁安臵同步推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展。同时,被拆迁农户房屋拆迁后,全部租住在外,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老年多病的老人,对寄居生活很不适应,如若不能如期交付安臵房,势必形成较大的社会稳定隐患。从龙凤镇政府了解到,截止目前,龙凤镇已签订土地补偿协议9271亩1905户,征收房屋302栋364户,拆迁房屋150栋172户。目前被拆迁农户多租住房屋或者寄居亲朋好友处,倘若安臵小区不能按承诺两年交付,被拆迁农户在盼望落空时很可能形成新的矛盾纠纷。由于被拆迁户大多属于农民,长期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其他生活技能,更没有投资观念。在一次性获得补偿资金后,不能正确合理的使用,很多挥霍一空,当补偿安臵资金使用殆尽、生活无任何保障时,他们很可能会返回原土地上,极易带来“二次拆迁问题”。从龙凤小龙潭村调研了解到,由于人多地少,普通家庭获得的补偿以10-20万居多,如不妥善安臵,这将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如恩施市客运中心站和货运中心站建设,前两年原已补偿给被拆迁户的征地和拆迁费用由于现行的补偿标准提高,被拆迁户要求二次补偿,这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㈡建设资金及人才缺乏
大交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而上级补助资金有限,本级财政筹资困难,导致很多交通项目无法落实。以209国道绕城线为例,经过全市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该项目基本完成了开工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但拟采取的以土地换项目方案至今无法敲定,本来计划今年上半年就要开工的项目到现在仍然无法开工建设。又如大家熟悉的通畅工程,这是一件为民造福的好事。但由于上级补助每公里只有30万元,而实际每公里需要投资在50万元左右,20万元的缺口需要乡镇办自筹,成为很多乡镇办想修路而不敢修路,修路质量无法保证的根本原因。
人才稀缺问题较严重。交通系统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大交通建设需要,尤其是乡镇办公路中心的人员配备,年龄偏大,4 专业技能不强,难以胜任日益增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重任。
㈢农村道路建设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市208个村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农村公路1876公里,其中县道280公里,乡道1062公里,村道534公里。但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恩施市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计划少,农村公路总量不足
由于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只能修到建制村的村委会,而在乡镇机构改革期间,恩施市村组大合并将村由613个合并为208个,合并后的行政村变成了自然村,未能列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导致我市绝大部分自然村仍达不到通达的条件。虽然大部分行政村都实现了通达通畅,部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但从整个农村公路路网看,我市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达深度明显不足,公路网化程度还较低,农村公路形成循环路的目标还未实现。
2、上级补助资金占比重小,地方落实配套资金难 农村公路不同于干线公路,上级所拨付的资金为补贴性质,而恩施市地方政府的财力又十分有限,所以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目前县乡等级路国家补助资金为30万/公里,而每公里造价在80万/公里左右,地方配套压力大;通畅工程国家每公里补助资金为30万,也仅仅够路面铺筑,平均每公里公路建设仍有20万元的资金缺口。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公路建设欠账过多,交通部门和乡镇均相应背上了较为沉重的债务负担,拿不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争取是目前唯一靠得住的途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造成建设和维修资金短缺。广大农村地区比较贫穷,不少农民群众尚未脱贫,因此,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资和广大农民群众捐资修路难度较大,资金严重匮乏成为恩施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3、建设标准低,农村公路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农村公路状况的改善,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公路的交通流量日益增长,但由于我市农村公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较差,弯多、弯急、坡陡、边坡多,路面质量差的客观条件以及广大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欠缺,导致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农村通畅工程受资金、地形等条件影响,原设计标准低,已无法满足当前交通需求。同时防护及排水设施不完善,公路抗灾能力弱,沉陷、滑坡、翻浆等病害现象严重。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公路沿线水毁频繁,路基路面病害反复发作,泥石流及边坡塌方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通路不通车、晴通雨不通”的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畅通和行车安全。受资金的限制,公路安全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已建、在建的农村公路,护栏、防撞墙以及标6 志标牌、警示桩等设臵不规范、不齐全,有的根本没有,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4、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相对滞后
农村公路“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村级道路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投入不足、养护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村公路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除了已列养的公路外,其他的农村公路,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乡道和村道的养护工作基本上是依靠各村委会和当地群众。农村公路由于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而且断头路较多,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操作起来十分困难。由于受资金限制,农村通畅道路自建设完成以来,未进行改建,不少通畅工程已严重损坏为砂石路面,不仅无法满足沿线百姓正常出行,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二、解决矛盾的主要对策
在建设大交通中要解决以上矛盾,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㈠完善制度,破解征地拆迁矛盾
1、完善交通建设法律制度,大力打击违法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结合实践中的新问题,针对项目启动前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使新形势下新问题的处臵有法可依。“两违”建设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处臵政策,使百姓在两违建设中不能得到利益,并在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下去执行;把补偿标准制度化、规范化,从法律层面提供地区补偿标准差额化的依据,结合地区经济水平,使补偿标准成较小差额渐进式变化,便于百姓接受。
2、健全联动机制,从源头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项目前期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可成立一个含盖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联动体制,力争各部门在规划时将交通项目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对项目用地区进行严格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两违”行为,规划、国土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在这一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安臵措施,杜绝“二次拆迁”问题。在征地拆迁中,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当地群众谋出路、谋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真正让征迁安臵变为安居乐业,避免出现“二次拆迁”问题。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方式时,要充分考虑被拆迁人的再就业问题;采用部分现金和安臵房政策时,要把征地拆迁与安臵同步推进。
㈡多方筹资,破解资金难问题
要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大交通建设需要。
1、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资金支持。目前,恩施市正面临多种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支持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以及打造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政策机遇,我们要加强与国家、省、州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用工作实绩赢取国家、省、州相关部门的支持,努力形成上级项目和资金向恩施市倾斜的格局,最大限度地争取各方面的资金用于大交通建设。
2、加大市级财政资金配套力度。为实现大交通建设目标,一是要确保上级财政安排的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大交通建设;二是市级财政要加大资金用于大交通建设;三是对其对非交通口子的项目和资金采取合力捆绑的办法,尽可能将资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广泛吸纳多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大交通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用于大交通建设,如合资、合作BT、BOT等方式。目前,209国道绕城线项目拟采取以土地换项目的方式融资建设,确保项目能尽快开工。
4、巩固“社会办交通”成果,降低项目实施的非直接费用。在项目实施中,广播、电信、电力等部门自行负责交通建设所涉“三杆”的迁移工作,并按城市规划对线管进行预埋处理;国土部门负责解决占地、取料、取土等有关问题;林业、公路、水利等部门从简从速办理公路建设中的林木砍伐、防洪泄洪等审批手续;工商、住建、劳动、公安等部门对交通建设鼎力支持,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工作有效的良好格局,形成“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合力。
㈢多措并举,破解农村公路建设问题
1、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道路建设标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公路通行不畅、安全形势差、管养落后的深层次原因。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农村公路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好安保设施,在通畅基础上真正实现安全顺畅通行。
2、落实管养措施,确保公路使用周期。一是要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除交通专项养护资金外,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养护的投入。二是建立农村公路长效养护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推行多元化的养护管理模式。在专业养护外,激发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自觉投身到村组公路的养护上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管养主体缺位的突出问题;
㈣落实责任,全社会共同参与
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交通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
1、市委市政府作为全市大交通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研究解决大交通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全局的问题。比如说规划问题、建设计划问题、大额资金筹措问题已经涉及到政策层面的问题。
2、市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直接责任部门,负有对全市大交通建设进行规划实施、技术指导、行业政策争取以及氛围营造的职责。
3、乡村两级要主动担责。乡镇办是农村交通运输发展与管理的责任主体,一方面要加强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的支持和配合,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履行建设与管理职责,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协调、管理、督办和资金筹措,要切切实实的履行建设单位责任,不等不靠,不转交责任。
4、广大百姓要自觉参与。当前,“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广大老百姓的心里,但乐于享受交通发展成果,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作用,形成了“计划政府争取、项目政府实施、差钱政府负责、只管坐享其成”的不10 好现象。村组公路的管养责任主体是我们受益的群众,老百姓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可以降低建设与管理成本,有效利用国家投资兴建更多更好的干线公路。
总之,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克难奋进,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摆开大战场,开展大会战,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必将实现全市大交通建设的新跨越!必将实现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 指 导 教师
彭道林
2011年4月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2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2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3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4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5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5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6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6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7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8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1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与对策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收集民情民意,调研论证,研究分析,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当地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情,拿出有效解决和应对方案。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谋求一时的成效而牺牲环境,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统筹兼顾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起步,但走过了一段弯路。当前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推动,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实施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从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以森林、河流、山脉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贫困,但当地农民依靠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强调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导致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对资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侵蚀占用大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又因大量用水、伐木、排污,而消耗、损毁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地表地貌和植被状况补改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由于农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埋下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违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引进污染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相对于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通过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而言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坚持“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新农村,只是给农村发展提供一种外在推动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这种支持政策得到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强调“以工补农”这种输血的作用,更要致力于发挥农村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当前,党和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农”问题予以特殊关注,强调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不断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然而,从理论认识和已经实施的政策来看,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更多地倾向于“补农”,单向地以城带乡,对于如何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作用、如何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为城市开拓市场、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等,缺少探索和措施。特别是在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分地夸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重视,对一些极为严重的倾向性问题甚至十分忽视。例如,对于居民收入距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党委、政府只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予以较多关注,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时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程度,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现象,在城镇居民中同样存在。如果过于倾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忽视农村的自我发展和对城市、工业的促进作用,忽视城市突出问题的解决,必然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太过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出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向农民让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农民的义务工、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良种等予以补贴或限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规定了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和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然而,由于在宣
传和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而使农民对应尽的义务缺少责任意识,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对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对应由乡村集体组织承担的责任,拒绝履行相应义务。实行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政策以来,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乡村组织的号召力减弱,农民与乡村组织的联系更加松散。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置法律法规和政策于不顾,在修路、修桥、征地、拆迁等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或者向乡村组织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设置障碍进行阻挠。一旦出现农民上访情况,无论农民正确与否,县乡党政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因此而受到责罚,增加了县乡干部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因土地承包、征占地补偿、税费收缴等事项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各级组织因害怕触动“侵犯农民权益”这个“高压线”,或者拖延处理,或者只顾及农民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农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既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也难以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作用。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导致产生形式主义和形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县,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然而,由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形式多样,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各地坚持了“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并规定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力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从已经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来看,这些试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或者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是即使成功,也不具有推广价值。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偏离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根本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试点而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一些试点乡村脱离这些本质要求于不顾,而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些容易看得到成果的地方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刷新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新盖一些院落,新上一些设施,新修一些道路,等等,为了强调感观效果,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制要求农民翻新墙院、栽花种草、整修村屯道路,重视改善外观形象,而忽视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二是试点成效以集中投入为前提,试点经验难以推广。凡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都不仅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村,而且,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组织都集中财力予以投入和保障,对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政策的特殊支持,依靠这些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起诸如“小康村”等新农村典型,不能也不可能全面推广,因而,失去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典型带动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既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决非偶然,既有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有随着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实际也表明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在新农村试点的建设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分析和总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利于后一步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当前的试点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拨点钱修水库、建公路、修房屋,搞点基础设施建设就完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一是急于求成。某些村脱离本村实际,对制定规划、解决问题、完善措施等研究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仿佛新农村建设已经建成。二是“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村干部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更没有尊重群众意愿,选择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如本来村里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源的保证问题,但还是坚持“四通四改”没有结合本村实际。三是忽视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改善。四是想办法要钱。为争项目、争资金,“哪里简单抓哪里”,“哪里领导重视就搞哪里。”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从试点村的建设情况看,村庄的
规划落后,有的村庄没有规划。即便有些村庄已经编制了规划,但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如新修的路只能行人,不能走车。从目前的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看,是一个村一个规划,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不仅使得本来不足的资金分散,缺乏整体效应,而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最终造成浪费。实事求是的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效益战略的逐步实施,“今天的建设成绩可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加上多年来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村民成为无组织的群体之一,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妇女较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住自己承包的土地,这些人很难担负起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重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情况。导致村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政府的事情、村干部的事情,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更有甚者,对建设成果不对自己“胃口”或多少影响自己方便的,竟然恶意破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集成,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过程,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组织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没有科学规划坚决不建设,不求短效,注重千载,要充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广大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载体,尽可能保持农村原生态,不要过多发展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我们的领导不要过于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欲速则不达。新农村要将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
送网、信息传输网、新型能源等科学实施;要将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要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道路漫长而遥远。所谓好事多谋,切忌将农村变成新的城市,要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被誉为“天大第一村”的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京郊首富”韩村河等明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这些村普遍有“三个好”: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战斗堡垒”,有一支好党员队伍。他们的经
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资金不足,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还要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令人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力空前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可行性,为我们国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为此,就必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结业式上指出,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特别是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思路。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高达一半以上。有些县、市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60—70%来自出让土地的收入。“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
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新农村的建设总要面临各种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均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一项艰巨任务,资金障碍、技术障碍、人才障碍等的发生理应在预料之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主题农民的积极参与。
推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弄明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国民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3]光明网:http//-23k.[4]广西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special/list-17-[5]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 [6]金盛先著,农村经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昌平,《当今“三农”存在大忧》
[8]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文件
[9]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述评》, 《中国政治》2006年第1期.[10]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刘伯龙,《当代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彭道林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彭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彭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彭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另外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姚宇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祝福所有的同学,年轻的伙伴们幸福,快乐!
第三篇: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提升战斗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对发展企业,造福员工有重大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管理文化,培育企业文化,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手段。企业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建设或提升企业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和最全面的手段,更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在新形式下,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人才、技术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素质和企业文化实力的竞争。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文化不仅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而且可能阻碍企业的生产经管和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们没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企业文化与业绩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如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目前多数企业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追求的是企业短期的利益和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增长或发展往往表现为隐性的、长期的推动作用,因此,部分企业没有耐心去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文化是从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中引进来的。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搞清楚企业文化真正的涵义和作用,不懂得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也不懂得企业文化应该符合时代特点和背景,就依葫芦画瓢地把国外或其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搬来,不进行任何调整和创新,结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的历史和现状,由于“水土不服”而导致企业文化不仅不能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业绩起推动作用,反而起了阻碍作用。
2、企业文化只体现少数人的价值观,难以在企业内开展与传播
普遍企业存在这个问题,有很多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只体现少数人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注定是要消亡的,而只有企业全体员工上下共同执行才能真正的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之所以难以在企业内开展和传播主要涉及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有效执行和下属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准确理解,企业文化没有落实到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低层员工工作行为,甚至是生活习惯的企业文化只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要使企业文化得到执行,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执行,必须寻找文化载体,从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处处、时时的体现企业文化,这一点是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由于下属职工的素质水平有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更不要说能有效的执行。真正出色的企业家必定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旗手,企业领导人要义不容辞地当好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教者,因此,除了企业领导要正确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之外,还要指引员工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
3、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①,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如果不全面地对它进行认识和理解,不仅不能正常发挥它在企业中的作用,而且可能会造成一些误导。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对企业文化认识片面甚至错误。如: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没什么实际的作用,没有企业文化,企业也一样地生产经营,甚至还批判那些对企业文化持肯定态度的人,说他们是虚张声势;也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企业领导的文化,他们或者认为企业文化只需要领导去运用,或者认为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搞一些文娱活动,与其他的生产经营没有任何关系等等,这都是对企业文化本身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的表现,所以在很多企业内部,企业文化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4、企业文化缺乏与时俱进
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求变成为众多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不可能一成不变,但企业文化的一些最本质、灵魂性的东西是不宜随便更改的,除非出现严重的问题。企业文化与时俱进,变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理念、文化制度以及文化执行方式等。不少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所以一开始为了眼前利益确实花了不少心思赶个“时髦”建立了比较好的企业文化,但是建设完之后,就把精力做① 软实力的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软实力概念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前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于 1990 年提出的。奈认为,美国在此前的几十年中利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影响力反倒日趋式微。就企业和品牌而言,同样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到其他的生产经营方面了,忽视企业文化要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作一定程度的修正这些后期的维护工作了,企业文化就变得僵化了。
5、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系统性
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没有系统地战略地进行,而是非常随意地根据临时需要来建设,致使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只表现在制度上,没有理念的灌输;有的企业文化只重视物质层次的需求,而忽略了精神层次的需求;还有的企业只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轻视人本管理等等,如此这样,让企业文化缺乏统一协调和系统管理。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议的思考
1、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形象
经营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是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手段,对企业经营的方向、价值、目的、方式等所作的原则性指导,体现的是一种高层次、高格调的经营哲学、经营观念、经营手段。企业的领导都要抓好经营文化建设,要树立经营的本质是造福社会,利润是对企业造福社会的报酬,经营是为了大家,企业经营是大家的事这样一种经营哲学思想,积极探索增加企业经营方法的文化因素,运用文化手段,以大众为经营对象,坚持保持经营服务的适销对路,注重规模效益,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优质的服务,关注政治、社会环境对经营的影响,借助新闻媒介开辟经营道路。企业一切活动最终目的都是向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其产品的好坏体现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以优质环境为条件,以提高信誉为根本,认真组织实施“用户满意工程”,要注重规范服务,塑造企业形象。成立业务发展研究机构,具体研究市场开发、业务宣传、产品包装、如何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问题,为领导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为基层研究营销对策当好参谋。企业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内外环境,每个企业有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和经管目标,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形似”效仿,而应该是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因素,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企业文化。
2、培育企业精神,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员工群体所共有的价值信条、精神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企业要按照自己行业的特点,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提出本公司的企业精神,并进行提炼、培育,使之成为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使命和各项目标创造辉煌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源泉。要采取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宣传先进典型与鞭策批评后进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方法,对员工进行“三个代表”和科学文化、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与信念、期望和追求、传统习惯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习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其核心是价值观。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的。企业文化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反过来,企业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就要求建设与该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广泛宣传,不仅要企业的每个员工全面理解企业文化的所有内涵,正确地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和地位,而且还要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参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去,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4、对企业文化作长远规划并动态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价直理念和行为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订的。所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打破稳定性所导致的“习惯陷阱”以创新应对变化,以创新促进发展。否则,企业文化就成了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力。
企业文化具有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相应地修订不同的企业文化。党的“十六”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主题,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紧跟这个发展主题,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不断延伸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当代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思想为导向,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人的情感、人的要求、人的活动、人的能动性、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人翁精神、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协调等等。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的建设主体,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科学发展观的路径是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现代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至生态文明更高阶段的历史步伐的准确反映,所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生态化的转向,即要使生态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主题、新内容,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是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科技日新月异。所以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要转化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学习灌输、日常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同时通过学习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激发其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
5、准确企业文化定位
准确定位是成功构建优秀文化的重要决定因素。如何做到准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与企业远景目标、管理制度相互融合。企业文化应该为企业远景目标的实现而构建的,所以应该为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文化,同时也不能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然而不管目标还是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时,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能够达到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职工自我控制、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所以,只有企业文化与企业远景目标、管理制度相互融合,才能确保 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2)寻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企业文化可以从公司的使命、远景、价值观、企业的传统、名人等方面寻找切入点。这些也是企业定位的方向。下面几个从价值观寻找企业文化切入点的实例:同样是沐浴露,舒肤佳能“有效去除细菌”,六神代表的是“草本精华,凉爽、夏天使用最好”;同样是名车,宝马是“驾驶的乐趣”,沃尔沃定位于“安全”。因为有了自己清晰的核心价值与个性,这些金字招牌各自拥立了自己的固定消费群,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据最高的份额。
(3)明确企业文化的主题。品牌切入点找到以后,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是用什么主题来表达企业文化的内涵。这个主题要与品牌属性相兼容,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如万宝路香烟的口味属于浓烈刺激型,所以选择采用西部牛仔的主题来表达其粗犷、男子汉气概的企业文化内涵。
四、结 语
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因素,集合多方资源,注入多方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延伸与扩展,带给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一种美的愉悦与享受。而且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来适应这些变化,因循守旧的文化也不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想占有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就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做出精辟的阐述:“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毕 业 论 文 提 纲
题目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目前 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在通过不断地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突出了一些 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普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内涵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二、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2.企业文化定位模糊
3.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
4.重视模仿,轻视创新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2.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
3.勇于创新,突出 时代 特色和个性特征,适合发展需要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吴剑锋——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 经济 发展 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 社会 文化背景下,在长时期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企业文化通常可以分成三个层面:首先是表层的,即物质上的,包括组织标志、工作环境、物质设施以及组织员工所创造的产品等;其次是制度文化,它主要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最后是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组织的精神文化是组织在生产经营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道德等。企业文化的功能是间接的,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二、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尽管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重形式,轻核心文化建设。一些中小企业热衷于“搞装演、置服装、喊口号”等形式文化的建设,对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对企业价值观的内化却不重视,不能真正从价值理念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共同实现企业目标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重视领导者个人意志,轻视员工参与。不少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上都是在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领导者个人确定的,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在贯彻执行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对于这种企业文化,员工只能全盘接受,没有权力参与制定企业文化,因此不可能发自内心加以自觉遵守。三是忽视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不少中小企业都很崇尚国外的成功管理模式,但是在借鉴时忽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反而弄巧成拙。
2.企业文化定位模糊
一是企业文化政治化,完全以贯彻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 内容。二是企业文化口头化,有的企业,从走廊到车间的墙上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鲜明的口号,但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 哲学 等,不能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不能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企业文化的文体化,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建舞厅,成立 音乐 队、球队,把文体活动作为硬性指标来完成。
3.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
很多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存在一定的功利因素,不 研究 市场变化 规律 ,不注重在产品质量和服务形象上下工夫,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似乎只要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出色的企业是靠用户和市场来驱动的。
4.重视模仿,轻视创新
个性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根本,而缺乏个性正是我国中小企业天生的弱点和缺陷。“拿来主义”比比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许多企业都提“顾客是上帝”、“质量第一”的口号;在企业精神方面,都写上“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几个字,一种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既不能真正体现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也让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其他同类企业加以区分,更难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三、加强 企业 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首先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及对企业 发展 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行为上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为标准,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次,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企业家素质。借鉴西方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专业人士的注入势必给中小企业带来活力,打破中小企业承袭的家族式组织机制,完善组织构架,推动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塑造深厚的企业文化。
2.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培育企业价值观为重点,特别是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 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首先,要提炼企业价值观。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需要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和提炼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宣传企业价值观,如果企业培育的价值观不能为员工熟悉、接受和认可,那么它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3.勇于创新,突出 时代 特色和个性特征,适合发展需要
中小企业应把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要结合本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塑造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从而体现本企业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突出企业文化的独特个性不能仅停留在企业文化的形成阶段,而应该贯穿于企业文化的提炼、形成、宣传和实践的全过程。
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培育适应时代、适应竞争、适应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中小企业应逐步落实、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使之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有效地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011年4月28日
第五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进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本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同时也应当
看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使广大村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特别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目前村民自治在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
1、观念意识上的阻碍。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习惯于对清官式政治的渴求,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观念的缺失使自治的主体——村民往往对自治感到冷漠,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也就是说,有选举权的村民都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口数千人的村,收到的村民自发候选人推荐票却寥寥无几,要么由乡镇提名推荐,要么在党支部做了动员工作后才能收到推荐票,村民往往显得很被动。部分村民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在村委换届选举中,一些村民漠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往往是一包烟、一瓶油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初衷,对选谁当自己的村主任关心不够,持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很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落选。一些村民受家族、宗派意识的影响,推选出的村干部素质较低,缺乏干事创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能胜任村委会工作要求。有的村子之所以连续多次选举失败,成为换届选举的重点村和难点村,就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受家族、宗派势力所左右造成的。还有一些村民要求政府先帮助他们解决财务问题和土地征用后遗留的历史问题,甚至提出发给误工补贴,才愿意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到了换届选举的质量和效果。
2、村级负债过重困扰村民自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有了一定程序的增长,但贫困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渐渐成为“空壳村”,平时花钱只有向群众伸手;加之前几年有些村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大大超越了村里的承受能力,有的到处借款,搞种种达标升级,建教学楼,修路建桥;又加之借款高利息、村干部大吃大喝违规开支及垫付少数农户拖欠的农业税费等原因,造成村级债台高筑,这一恶性“肿瘤”,令许多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谈虎色变,为之担忧!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尽管采用了一些积极消化村级债务的具体措施,但至今村级债务沉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村级债务矛盾日显凸出,不少村干部多年拿不到工资,终年债务缠身,整天躲债;有的村干部顶风冒险,哪里钱都敢借,什么钱都敢用;有不少村干部欲甩担子;因债务诱发恶性事件发生在农村已屡见不鲜;不少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思路、无决心;有的村仅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在支撑着村级的工作;相当的村存在“有人主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村民自治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村级负债严重困扰着村民自治。
3、村委会工作难度大,部分村委会干部无所作为。导致村委会干部完不成任期目标,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村委会干部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竞选时作出了不切实际的承诺,比如答应村民免交水电费、农业税等,但这些村干部自身财力不足,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兑现承诺,因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二是有的村干部认为工作越认真,越积极,越坚持原则,就越容易得罪人,因而工作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得过且过,缺乏干事创业劲头。三是一些人竞选村委会干部动机不纯,存在私心杂念,担任村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报复人,这样的村委会干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也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四是一些村委干部不服从村支部的领导,村两委工作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拳头,相互拆台、猜疑,各拉一派,在群众中失去威信。五是村委干部任期短,人事变动太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村委干部也无法充分施展才华。一些村干部反映,换届选举的当年,一方面要组织选举,另一方面要完成新老交接,无法正常工作;换届后的第二年,村干部要
认真准备下届的选举,这时候一方面无心工作,另一方面害怕工作太认真,影响自己的竞选,因此,村委的正常工作实际只有一年。这固然与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有关,但也证明延长任期更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六是一些村委经济紧张,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影响村委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4、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当前,村民自治有关法律规定太原则、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对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界定,对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竞选,没有明确规定。在违法行为的处理上,无后续手段。比如对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行为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没有规定法律的追诉时限;对于怎样保障村民的权利,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个别村民不执行怎么办,执法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执法主体的层级规范管理等等问题,村委会组织法均未涉及,还存在许多急需完善的地方。
5、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村民自治规定的“四个民主”,只实现了民主选举一个民主,其余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存在不到位、走过场、流于形式现象,这是导致一些村民上访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集体资产的拍卖等问题上,按理应当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但一些村委就是不组织村民,不召开会议,搞暗箱操作,对不召集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负什么样的责任,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这是导致村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其他如村民提议罢免村主任、咨询村财务等要求,一般也很难实现。
二、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自治,不是实行不实行的问题,也不是实行多久的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深入贯彻、完善提高的问题。针对当前村民自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扶植。要加快村民自治的进程,解决村民自治的难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它对于农村普及民主意识,推进我国民主化有重要的作用,要摒弃“权大于法”的思想,提高依法治村的自觉性。乡村干部要正确理解村民自治的含义,切实转变自已的思想和观念,转换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勇于将权利还给农民,让农民参于民主治村,焕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变村务少数村干部督办为农民大多数人帮助办的局面。市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扶植,特别是人大、组织及民政部门更要根据《组织法》和《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履行好自已的职责,一是将村民自治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用好用足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自治体制,并监督有关部门不折不扣地实施落实《组织法》。二是搞好调查研究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基层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抓典型带动一般。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阻挠、破坏自治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批评教育直至依法惩处。四是发现、培养民主自治活动中的人才和干部,不拘一格,依法加以提拔重用。同时,切实加强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好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本法在所属辖区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2、宣传工作要到位。要继续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自治的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白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树立当家做主的责任感,逐步肃清头脑中人治思想的残余影响。要让村民清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使村民成为监督村民自治工作是否依法进行的直接当事人。
3、把好村民委员会成员选举关,不断推进依法治村。充分发挥村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应当成为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担负起组织选举的重任。县、乡、村三级选举机构要严格把关,制定好村委候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资格审查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候选人依法予以取消。地方党组织要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选举过程中要自始自终遵循“直接选举、差额选举、普遍参与、无记名投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工作中要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自治组织,确保法律政策赋予农民的民主权利一点都不截留,法律政策规定的民主程序一步都不能疏漏。一定要让村民选出的村官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带头执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表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锋,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4、加大教育和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普及和发展农村牧区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大力宣传村委会组织法,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引导农牧民破除自然经济和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逐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学、效益、创新等现代意识,使之逐步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变“要我自治”为“我要自治”,成长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体。
5、加快经济发展,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农村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农村经济建设,则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可能超越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地区经济基础,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为村民自治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6、正确认识村民自治,切实转变工作方法。乡镇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学会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看待开展村民自治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更要看到村民自治这项崭新的事业所焕发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广阔、美好的民主前景,看到它对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当官管民”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和法律知识,树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发挥好法律赋予的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用。
7、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村民自治是九亿农民广泛参与的一项基层民主活动,要使亿万农民共同进行协调有效的社会参与,必须有完善、规范、稳定的法律体系。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围绕四个民主,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和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尽快制定地方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有关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详细规则,规范四个民主的具体运作程序。地方性法规和规则的制定方面:一是要有突破性,还要符合当地实际。二是尝试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和村委会“委托审计”制度,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和专业审计制度。三是建议对目前争议较大的“村民资格”的界定、罢免程序、违法现象纠错等问题可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适时修改村委会组织法或在地方立法时对有关问题予以明确。四是加强干部培训力度,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政干部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行政指导办法。五是建议将村级民主权利纳入国家司法调节范围之内,确保村民自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8、依法规范宗族、家族行为,保障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对宗族、家族干预村民自治问题一要坚持正面教育、疏导,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头脑,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群众合法的民主政治权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导广大村民逐步树立科学、民主、法制的意识。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发挥领导作用,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坚决遏制利用宗族、家族势力非法干预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在村民自治的具体组织实践工作中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从制度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以确保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只有我们正确分析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把村民自治工作真正做好,才能进一步调动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