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时间:2019-05-12 18:4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第一篇: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多年来,发展绿色食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等新思想,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安全健康消费需求,根据农业农村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多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截至2015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500多家,产品总数达到23000多个。2011-2015年,绿色食品企 业和产品年均分别增长约8.5%和7.0%。绿色食品产品日益丰富,现有的产品门类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饮品类产品等5个大类、57个小类、近150个种类,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全国已创建665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25个省、市、自治区,基地种植面积1.8亿亩,产品总产量达到1亿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总数发展到102家,产品达244个。

(二)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通过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落实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管控,提高现场检查和审核许可的规范性,全面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有效地保证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2011-2015年,绿色食品系统每年组织抽检覆盖率超过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近几年由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三)品牌具有广泛影响力

经过多年宣传推广,绿色食品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其推行的生产方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社会形象和产生的品牌效益,已得到普遍认可。早在1999年,《辞海》已将“绿色食品”列入书中;绿色食品有关知识被国家编入了《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数农林院校设置了绿色食品专业或开设了绿色食品相关课程。近几年,绿色食品作为食品安全知识在部分大中城市社区广为宣传;相关电视节目中也时常涉及绿色食品的概念和知识。据调查,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超过80%;在所有认证产品中绿色食品的公信度排名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已从国内扩大到国际,其标志商标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1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开发了一批绿色食品产品。

(四)制度规范基本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的颁布实施,为绿色食品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农业部已发布绿色食品各类标准126项,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地方配套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已达400多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和技术规范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不断补充和修订,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淘汰退出等证后监管制度已全面建立和实施,以标志管理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制度规范已基本完善。

(五)体系队伍已覆盖到基层

全国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36个,地(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308个,县(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1558 个,覆盖了全国88%的地州、56%的县市。全国共有专职工作人员6452人,其中绿色食品检查员3460人、监管员2797人;还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1.8万人,实现了所有获证企业的全覆盖。同时,审核确定了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57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58家。

二、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政策环境有利

“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已多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发展绿色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思想。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已纳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中长期规划,并与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主体工作紧密结合,在组织领导、产业指导、政策扶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生产者积极性高

随着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在优质 优价市场机制的传导下,广大企业和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食品行业骨干企业、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更加关注绿色食品开发与经营。同时,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大格局的形成,各方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市场秩序和品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更加凸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工商资本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寻求发展商机,必将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物消费结构正加快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追求“绿色、生态、环保”日益成为消费的基本取向和选择标准,绿色食品更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消费需求和品牌影响的拉动下,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连锁超市、专营店,走上电商平台,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绿色食品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划。在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发展,进一步明确其定位、方向、目标、政策措施和工作要 求十分重要,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方位感和目标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体系队伍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促进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农业各产业中逐步扩散,绿色生产技术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发与推广应用,各产业主管部门正在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绿色食品工作部门与农业各产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作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将成为今后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是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少数获证企业标准化生产不能真正落实到位,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压力增大;有的企业用标不规范或违规用标,个别企业违法制售假冒产品,有损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从结构看,中小食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多,大型食品企业偏少;初级产品偏多,精深加工产品偏少;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禽、水产品偏少;东中部地区发展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发展规模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深度宣传与推广不足,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完善标准、优化程序、强化监管、加大宣传、创新机制为支撑,坚持精品定位,稳步发展,努力实现绿色食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一)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定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农产品安全优质消费的风向标。新时期,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要求,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等农业主体工作相融合,率先发展,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积极争取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发挥好主管部门在统筹谋划、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市场开发,多形式搞活流通,多渠道拓展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绿色食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

三是质量优先,稳步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强化证后监管,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在坚持准入标准、保证质量的 前提下,稳步扩大总量规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需求。

四是坚持特色,创新驱动。坚守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保持绿色食品标准的先进性;坚持“安全、优质、环保、营养、健康”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打造精品品牌;坚持质量管理与标志许可相结合的基本制度,不断创新机制,提升发展活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总数达到11000家,产品总数达到27000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5亿亩,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总产量5% 以上。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出口企业比例明显上升,达到6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按照“稳定总量规模,提升创建质量,强化产业对接,增强基地效益”的总体思路,新创建200个原料标准化基地,使基地总量达到800个,面积增加到2亿亩。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着力创建一批 8 绿色食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糖料、水果、茶叶、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养殖)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启动绿色食品园区创建活动,打造一批融“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园区,拓展绿色食品发展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着力扶强生产主体,持续扩大总量规模

按照“提高门槛、强化服务、加强引导”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力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外向型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指导国家与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鼓励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发展绿色食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

(三)加快推进短缺产品开发,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良好的草原地区发展优质草食绿色畜禽产品,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畜禽产品,引导行业领先企业和境外企业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引导大型湖泊、库塘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天然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鼓励远洋捕捞及其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是食用植物油、米面加工品、果酒等。

(四)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绿色食品步入“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拉动市场、以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轨道。制定绿色食品市场推广与品牌形象展示规范,引导和鼓励建设绿色食品专业营销体系。支持多形式建立绿色食品电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推进“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促进绿色食品产销对接、商贸合作的专业平台。鼓励举办区域性绿色食品交易会,多渠道开展市场对接,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五)全面加强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 坚持绿色食品精品定位,把精品理念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依据《商标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绿色食品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工作,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严格许可审查,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开展品牌知识宣传,培育并提升绿色食品在消费市场的良好形象。

五、支撑体系

(一)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继续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突出“安全、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特征,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力争绿色食品有效标准达到150项。重点完善养殖、屠宰环节绿色食品卫生控制要求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规范。推进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订工作,为落实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质量安全、技术先进、生产可行、产业提升”为基本评价指标,建立绿色食品标准跟踪评价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制度

按照“科学公正、规范有序、简便快捷”的要求,不断优化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完善现场检查规范和专家评审制度。积极开展申报企业组织模式、管理体系、产地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格准入门槛。强化申报企业投入品审核管理,对投入品使用合理性、管理规范性、来源稳定性进行严格审查。强化工作机构审查把关和定点检测机构公正检测的责任,确保审查工作环环相接不遗漏、不延误、不推诿。建立健全检查员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检查员签字负责制。加强证书管理,不断提高颁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以属地监管为原则、行政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企业年检、产品质量年度抽检、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与打假、质量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追溯管理。加强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宣贯标准、沟通信息、质量保障、风险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制订符合绿色食品行业自身特点的诚信标准,建立诚信信息服务平台,稳步开展诚信评价工作。

(四)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标准定位、制度安排、功能作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鼓励和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研究,并建立将先进成熟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的宣传推广机制。支持地方研究和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绿色食品清洁化生产水平。

(五)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地方工作队伍体系,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充实人员,推动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继续抓好检查员、标志监管员的培训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用”的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食品检测机构布点工作,强化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专家队伍在理论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开发、风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审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提升绿色食品许可审核工作信息化水平。发挥绿色食品 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绿色食品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绿色食品,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省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要从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统筹部署推动。要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和进度安排,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强化发展规划的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估,积极争取将发展绿色食品纳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管理范围,确保绿色食品发展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公共财政预算,适度增加绿色食品发展预算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建立补贴制度,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和农户的奖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要结合国家有关规划和已有各类投资渠道,创造条件,争取把发展绿色食品纳入重要 农业建设项目,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丰富可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龙头企业评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创建、“三园两场”创建项目建设内容,统筹利用各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与资源,实现农业项目建设与绿色食品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深化舆论宣传

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公共媒体,加强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运行模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绿色发展、健康消费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农业节庆活动和相关博览交易会,扩大绿色食品理念与标志形象宣传。认真总结绿色食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深入挖掘各地推进绿色食品工作的成功典范,加大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典型产品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健全与媒体的快捷沟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推介宣传,提升绿色食品的国际影响。

第二篇: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多年来,发展绿色食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等新思想,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安全健康消费需求,根据农业农村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多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截至 2015 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 9500 多家,产品总数达到 23000 多个。2011-2015 年,绿色食品企

业和产品年均分别增长约 8.5%和 7.0%。绿色食品产品日益丰富,现有的产品门类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饮品类产品等 5 个大类、57 个小类、近150 个种类,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全国已创建 665 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25 个省、市、自治区,基地种植面积 1.8 亿亩,产品总产量达到 1 亿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总数发展到 102 家,产品达 244 个。

(二)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通过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落实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管控,提高现场检查和审核许可的规范性,全面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有效地保证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2011-2015 年,绿色食品系统每年组织抽检覆盖率超过 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在近几年由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 100%。

(三)

品牌具有广泛影响力 经过多年宣传推广,绿色食品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其推行的生产方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社会形象和产生的品牌效益,已得到普遍认可。早在 1999 年,《辞海》已将“绿色食品”列入书中;绿色食品有关知识被国家编入了《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数农林院校设置了绿色食品专业或开设了绿色食品相关课程。近几年,绿色食品作为食品安全知识在部分大中城市社区广为宣传;相关电视节目中也时常涉及绿色食品的概念和知识。据调查,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超过 80%;在所有认证产品中绿色食品的公信度排名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已从国内扩大到国际,其标志商标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 10 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开发了一批绿色食品产品。

(四)

制度规范基本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的颁布实施,为绿色食品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农业部已发布绿色食品各类标准 126 项,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地方配套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已达 400 多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和技术规范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不断补充和修订,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淘汰退出等证后监管制度已全面建立和实施,以标志管理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制度规范已基本完善。

(五)

体系队伍已覆盖到基层 全国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36 个,地(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308 个,县(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1558

个,覆盖了全国 88%的地州、56%的县市。全国共有专职工作人员 6452 人,其中绿色食品检查员 3460 人、监管员 2797人;还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 1.8 万人,实现了所有获证企业的全覆盖。同时,审核确定了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 57 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 58 家。

二、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

政策环境有利 “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已多次写入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发展绿色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思想。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已纳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中长期规划,并与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主体工作紧密结合,在组织领导、产业指导、政策扶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

生产者积极性高 随着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在优质

优价市场机制的传导下,广大企业和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食品行业骨干企业、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更加关注绿色食品开发与经营。同时,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大格局的形成,各方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市场秩序和品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更加凸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工商资本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寻求发展商机,必将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

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物消费结构正加快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追求“绿色、生态、环保”日益成为消费的基本取向和选择标准,绿色食品更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消费需求和品牌影响的拉动下,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连锁超市、专营店,走上电商平台,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绿色食品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划。在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发展,进一步明确其定位、方向、目标、政策措施和工作要

求十分重要,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方位感和目标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体系队伍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促进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农业各产业中逐步扩散,绿色生产技术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发与推广应用,各产业主管部门正在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绿色食品工作部门与农业各产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作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将成为今后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是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少数获证企业标准化生产不能真正落实到位,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压力增大;有的企业用标不规范或违规用标,个别企业违法制售假冒产品,有损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从结构看,中小食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多,大型食品企业偏少;初级产品偏多,精深加工产品偏少;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禽、水产品偏少;东中部地区发展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发展规模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深度宣传与推广不足,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完善标准、优化程序、强化监管、加大宣传、创新机制为支撑,坚持精品定位,稳步发展,努力实现绿色食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一)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定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农产品安全优质消费的风向标。新时期,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要求,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等农业主体工作相融合,率先发展,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积极争取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发挥好主管部门在统筹谋划、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市场开发,多形式搞活流通,多渠道拓展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绿色食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

三是质量优先,稳步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强化证后监管,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在坚持准入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扩大总量规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需求。

四是坚持特色,创新驱动。坚守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保持绿色食品标准的先进性;坚持“安全、优质、环保、营养、健康”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打造精品品牌;坚持质量管理与标志许可相结合的基本制度,不断创新机制,提升发展活力。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总数达到 11000 家,产品总数达到 27000 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 6.5 亿亩,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总产量 5% 以上。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 99%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出口企业比例明显上升,达到 6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按照“稳定总量规模,提升创建质量,强化产业对接,增强基地效益”的总体思路,新创建 200 个原料标准化基地,使基地总量达到 800 个,面积增加到 2 亿亩。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着力创建一批

绿色食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糖料、水果、茶叶、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养殖)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启动绿色食品园区创建活动,打造一批融“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园区,拓展绿色食品发展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着力扶强生产主体,持续扩大总量规模 按照“提高门槛、强化服务、加强引导”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力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外向型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指导国家与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鼓励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发展绿色食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

(三)加快推进短缺产品开发,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良好的草原地区发展优质草食绿色畜禽产品,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畜禽产品,引导行业领先企业和境外企业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引导大型湖泊、库塘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天然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鼓励远洋捕捞及其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是食用植物油、米面加工品、果酒等。

(四)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绿色食品步入“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拉动市场、以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轨道。制定绿色食品市场推广与品牌形象展示规范,引导和鼓励建设绿色食品专业营销体系。支持多形式建立绿色食品电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推进“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促进绿色食品产销对接、商贸合作的专业平台。鼓励举办区域性绿色食品交易会,多渠道开展市场对接,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五)

全面加强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 坚持绿色食品精品定位,把精品理念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依据《商标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绿色食品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工作,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严格许可审查,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开展品牌知识宣传,培育并提升绿色食品在消费市场的良好形象。

五、支撑体系 (一)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继续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突出“安全、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力争绿色食品有效标准达到 150 项。重点完善养殖、屠宰环节绿色食品卫生控制要求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规范。推进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订工作,为落实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质量安全、技术先进、生产可行、产业提升”为基本评价指标,建立绿色食品标准跟踪评价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制度 按照“科学公正、规范有序、简便快捷”的要求,不断优化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完善现场检查规范和专家评审制度。积极开展申报企业组织模式、管理体系、产地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格准入门槛。强化申报企业投入品审核管理,对投入品使用合理性、管理规范性、来源稳定性进行严格审查。强化工作机构审查把关和定点检测机构公正检测的责任,确保审查工作环环相接不遗漏、不延误、不推诿。建立健全检查员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检查员签字负责制。加强证书管理,不断提高颁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以属地监管为原则、行政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检、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与打假、质量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追溯管理。加强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宣贯标准、沟通信息、质量保障、风险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制订符合绿色食品行业自身特点的诚信标准,建立诚信信息服务平台,稳步开展诚信评价工作。

(四)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标准定位、制度安排、功能作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鼓励和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研究,并建立将先进成熟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的宣传推广机制。支持地方研究和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绿色食品清洁化生产水平。

(五)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地方工作队伍体系,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充实人员,推动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继续抓好检查员、标志监管员的培训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用”的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食品检测机构布点工作,强化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专家队伍在理论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开发、风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审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提升绿色食品许可审核工作信息化水平。发挥绿色食品

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绿色食品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绿色食品,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省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要从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统筹部署推动。要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和进度安排,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强化发展规划的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估,积极争取将发展绿色食品纳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管理范围,确保绿色食品发展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公共财政预算,适度增加绿色食品发展预算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建立补贴制度,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和农户的奖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要结合国家有关规划和已有各类投资渠道,创造条件,争取把发展绿色食品纳入重要

农业建设项目,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丰富可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龙头企业评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创建、“三园两场”创建项目建设内容,统筹利用各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与资源,实现农业项目建设与绿色食品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深化舆论宣传 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公共媒体,加强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运行模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绿色发展、健康消费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农业节庆活动和相关博览交易会,扩大绿色食品理念与标志形象宣传。认真总结绿色食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深入挖掘各地推进绿色食品工作的成功典范,加大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典型产品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健全与媒体的快捷沟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推介宣传,提升绿色食品的国际影响。

第三篇: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http:// 2010-7-29 10:31: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绿色食品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起步于1991年,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框架。到2005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18家,产品363个;产地监控面积91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8%;年实物总产量达170万吨,产值66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当年出口创汇4139万美元,占全省同期农产品出口额的12.5%;直接受益农户140万户,年人均来自绿色食品的新增收入为80-100元。全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有40家,占26%,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6家,占30%。省、市、县三级绿色食品管理网络基本形成,拥有各类专兼职管理人员214人,其中22人为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79人获国家级绿色食品监管员资质。

整个“十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但相对于邻近省份而言,仍属中等偏下的位置。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迟缓,总体规模偏小;二是全程质量监控措施滞后,市场监管难度大;三是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力支持不足。

二、发展机遇

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省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绿色食品是农产品通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农业的增长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事关国计民生,不容忽视。要求以系统性措施和足够大的力度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认真分析并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对于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1、方针政策。国家把“三农”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位置,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措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运作平台。大批工商企业纷纷看好绿色食品产业,相继投资绿色食品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时的主要因素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新农村整体工作部署,都对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食品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和极大的拓展空间。

2、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耕地面积410万公顷,草场面积166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48万公顷,常年粮食、油料、水果、茶叶、肉蛋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地处华东腹地,襟江近海,承东启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交通便捷,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立体交通网络,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铁路通车里程居华东首位。全省各类生态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3%,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全省2/3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此外,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些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市场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崇尚安全、优质、营养已成食品消费主流。商务部《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绿色食品以无污染、安全、营养为宗旨,正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绿色食品正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据权威机构上世纪末评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已达200亿美元。“中国绿色食品工程”被誉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最成功模式之一。伴随“绿色壁垒”的日益严重,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省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加快”方针,把绿色食品发展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努力实现安徽绿色食品产业奋力崛起。

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实现“三个明显提高”,即提高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贡献率、提高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份额。到2010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稳定达到1300个,年均新增2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达2600万亩(包括农田、山场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5%,其中生产基地1800万亩(不含复种面积),年均新增20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产值占当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提高到10%以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全面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主导作用,在2005年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12.5%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稳定达到40%以上,年增长5.5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品的加工(包装)转化率达80%左右;绿色食品在农民增收中的功能明显提升,贡献率将由2005年的5%左右提升至15%;并带动加工、包装、保鲜、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并新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亿元。

进一步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加速产品流通,扩大市场占有率。新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总面积80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5个,并创建10个绿色食品生产县,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建立4-5家区域性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绿色食品营销中心(或专柜)。

四、产业布局和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三是坚持技术进步和创新。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及时跟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及时跟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时跟进农业基地项目建设,及时跟进块状经济发展。

(一)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的重点是大宗粮油作物、区域特色产品和优质畜禽水产品。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业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开发:水稻种植面积8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432.9万亩(2005年统计数据,下同)的23%以上,产量为230万吨。

(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开发:小麦种植面积5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984.3万亩的16%以上,产量为120万吨。

(3)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开发:以油菜、花生和芝麻为开发重点,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400万亩,花生面积150万亩,芝麻面积50万亩,占全省油料种植面积1954.7万亩的30%以上,食用植物油产量达40万吨。

(4)绿色食品茶叶开发:规模9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52%以上,产量3万吨。

(5)绿色食品乳制品开发:优质饲料和饲草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主,产量2万吨。

(6)绿色食品饮品及酒类开发: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饮用水、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产量20万吨。

(7)绿色食品养殖业产品开发:畜禽产品以羊、牛、禽、蛋产品为主,水产品以鱼、虾、蟹等为开发重点,养殖业产品产量达30万吨。

(8)绿色食品蔬菜产品开发:蔬菜产品开发以根菜类、菌菇、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00万亩。

(9)绿色食品名特优资源产品开发:以山核桃、竹笋、板粟、葛粉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达30万亩。

(二)区域布局

(1)以沿江晚粳稻、沿淮优质粳稻、江淮之间杂交籼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大米生产,重点建设安庆、巢湖、芜湖、宣城、池州等市的绿色食品稻米基地。

(2)以沿淮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专用小麦(面粉),重点建设淮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南、六安、滁州等市绿色食品专用小麦基地。

(3)以江淮之间双低油菜产业带,以皖东、淮北优质花生,阜阳、安庆芝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双低油菜生产和油料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合肥、滁州、巢湖、蚌埠、六安、宿州、安庆、芜湖、宣城等市的绿色食品油料加工产品的开发。

(4)以黄河故道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以皖西、皖南山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砀山、萧县、濉溪、怀远等县的绿色食品梨、葡萄、石榴,宁国市绿色食品山核桃等产品开发。

(5)以沿江地区和县、繁昌和沿淮淮北地区的怀远、砀山、阜南、埇桥、谯城等县(区)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绩溪、石台等县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6)建设皖南、皖西山区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基地,重点抓好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的绿色食品茶叶品牌开发。

(7)加强绿色食品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江淮、淮北地区绿色食品优质三元猪产业带,沿江及巢湖流域、宣城、合肥市绿色食品优质禽及禽蛋产业带,淮北地区绿色食品肉牛和优质肉羊带,城郊绿色食品乳品产业带开发。

(8)建设沿江和沿淮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抓好大型库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湖泊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开发。建立绿色食品河蟹、鳜鱼、青虾出口创汇基地。

(三)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三大重点工程,为绿色食品发展构建平台,提供强力支撑。

(1)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选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双低油菜、蔬菜、茶叶、林特产品为重点,建设50个、总面积达到80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选择10个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支持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创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市、区)”。

(2)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建设。园区建设要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园区内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包装、原料、技术研发等企业间,实现相互配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板块。“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扶持规范繁昌县和桐城市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在有条件的地区,扶持新建5个左右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通过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综合效益。

(3)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品牌建设。市场建设是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一种有益措施,对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产品贸易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在合肥、铜陵、芜湖、阜阳、黄山等交通、区位等优势明显的市,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在合肥、安庆、滁州、淮南、蚌埠等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营销中心、专柜30个。打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实现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

(四)发展主体。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主导力量和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国家、省、市、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20、313、729和658个。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500个。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考评奖励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指食品企业,下同)和70%的省级、50%的市级、40%的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依托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协会+企业+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质量监管模式,力争在50%以上绿色食品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中,建立相应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

五、保障措施

发展绿色食品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现阶段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对安徽农业经济崛起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按期实现“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结合“生态安徽”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扩大生物农药使用范围、保护渔业水域资源等措施,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严禁超标准排放“三废”,并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区。

(二)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要求,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种植(养殖)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加工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要在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强监管工作,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指导农业投入品使用、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绿色食品办事机构,负责制定本区域绿色食品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绿色食品开发中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要大力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技术和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绿色食品事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办事机构或重建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定编、定员,并提供相应工作经费。“十一五”期间,新增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

(四)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省级名特优新品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农产品(粮食、畜牧、蔬菜、水产等)十强县评比中,要把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在“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农产品进超市”、“畜牧、水产富民行动”、“农村合作组织示范工程”等项目立项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重要立项依据;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工程建设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列入建设内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与农户签订绿色食品产销合同并保证收购的企业,在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对从事绿色食品科研、生产企业要享受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同等待遇。

(五)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关于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公共财政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省财政在专项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绿色食品开发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也要做出相应安排。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投资规模。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力。引导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增加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投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发展机制。

(六)扩大产业宣传推介。加大绿色食品宣传,积极引导生产和消费,增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创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交易网络。在全省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店、柜,使绿色食品直接与广大消费者见面,促进我省绿色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建设绿色食品连锁店,营销中心等,逐步形成完备的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完善安徽绿色食品网,建设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七)进一步加强产业管理。一是加强科技研究和推广,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进行绿色食品专

用生产资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科技攻关;加大现有绿色食品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力度。二是充实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力量,完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手段。三是加大市场培育和监管力度,杜绝违规、侵权使用标志行为。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绿色食品产业主体发展能力。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培育精品农业,保障公共消费安全的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目标考核。省、市要恢复、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成立由农业、发展计划、财政、食品药品、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实行会商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确保绿色食品产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食品发展,将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尽快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四篇: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17日09时36分

稿源: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产局)、绿色食品办公室,委属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1年8月2日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时期。为促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绿色食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工作要求,加大指导服务,加强产业监管,加快体系建设,产品认证数量快速增长,标准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监管有效加强,品牌影响不断提升,开创了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新局面。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438家,认证产品总数1260个,年产量600万吨,年产值达176亿元,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188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和企业产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47%和267%,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按照“发展与监管并重”的工作要求,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监管工作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平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绿色食品产品数量由“十五”末位居全国第21位跃升至第5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新 的增长点,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发展机遇: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正处在良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连续6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作出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的决策和部署,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培养了一支政治上信得过、工作上有水平、作风上过得硬的绿色食品管理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安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食品优势。“十一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工作先进省份,为“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我省绿色食品工作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解决。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涉及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诸多环节,监管任务艰巨,监管队伍有待加强,监管方式有待创新;三是绿色 食品品牌宣传落后于产业发展现状,绿色食品市场拓展力度仍显不足。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立足点,稳健发展,强化监管,提升品牌,为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作出积极贡献。

目标任务:到2015年,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产品总数达到18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2600万亩;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重点推进一批基地开展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至“十二五”末,实现绿色食品年产量850万吨,年产值46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2%和260%,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比重力争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比重逐年增长,绿色食品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监管,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发展原则:认证与监管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证 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名特优产品,优先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先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四、规划布局

要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大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点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组织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带建设,加强区域间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把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实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

1、皖江城市带、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及合肥省会经济圈

建设沿江、江淮之间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芜湖、安庆、池州、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大米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双低油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 品油料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滁州、芜湖、安庆、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油料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合肥、芜湖、巢湖、滁州、淮南、六安等市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江淮和大别山区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优质水产品,重点发展安庆、芜湖、马鞍山、巢湖、滁州、六安等市大型湖、库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

建设沿江、沿淮和巢湖流域绿色食品畜禽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畜禽蛋奶产品,重点发展宣城、巢湖、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禽、蛋产品生产及合肥、淮南、马鞍山、滁州等市城郊绿色食品乳品加工。

2、沿淮、淮北区域

建设绿色食品小麦(面粉)产业带,重点发展亳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滁州等市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绿色食品果品产业带,重点发展蚌埠、宿州、淮北等市绿色食品酥梨、苹果、石榴、黄桃、葡萄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亳州、淮北、蚌埠等市绿色食品设施蔬菜标准化生 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畜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市牛、羊肉生产及加工产品。

3、皖南、皖西山区

建设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安庆、池州、六安等市绿色食品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土特产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山区土特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二)重点开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逐步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建立规范、稳定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并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相对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重点打造粮食及制品、油料及制品、畜禽肉蛋奶制品、水产品、名优茶、果蔬、山特产、酿酒制品等八大绿色食品精品产业,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产品精品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粮食及制品产业:以水稻和小麦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水稻种植面积1000万亩,小麦700万亩。

2、绿色食品油料及制品产业:以油菜、花生、芝麻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500万亩,花生面积180万亩,芝麻面积80万亩。

3、绿色食品畜禽蛋奶制品产业:以牛、羊、禽、蛋产品为重点,乳制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肉禽蛋奶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总量。

4、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以名优鱼、虾、蟹开发为重点,力争产量占全省水产品产量15%以上。

5、绿色食品名优茶产业:规模10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60%以上。

6、绿色食品果蔬产业:蔬菜产品开发以食用菌、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50万亩。开发绿色食品水果基地30万亩。

7、绿色食品山特产产业:以山核桃、竹笋、板栗、葛粉、苔干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50万亩。

8、绿色食品酿酒制品产业:原料种植面积300万亩,白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意义,采取综合举措,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加快基地建设,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为重点,继续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强已建成基地的监督管理,巩固、提高基地运行质量,通过实施基地监督、检查,在标准推广应用、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基地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建设内容,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强化产业监管,提升绿色食品质量水平。各地要把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并采取积极的产业监管措施,切实加强证后监管,作为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各项监管制度,构建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要按照“保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管理”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企业检查、产品质量抽检、标志市场监察、质量安全预警等监管措施,督促绿色食品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突出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加大打击假冒产品和纠正不规范用标行为的力度,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

(三)加强体系建设,充实稳定工作队伍。各地要健全和完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力量,在工作条件、业务经费方面予以保证,巩固和加强绿色食品工作队伍,发挥体系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四)扩大宣传推介,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与市场培育,加大市场服务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积极探索我省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有效途径,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同时,精心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全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博览会及各类专业展会,宣传、展示我省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和发展成果,培育市场,促进贸易,使绿色食品始终保持“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健康发展的局面。

(五)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行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措施,加快建立绿色食品企业诚信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坚持绿色食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深入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监管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检员制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有绿色食品监管员、每个绿色食品企业有绿色食品内检员的管理目标,并通过加大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发挥基层队伍和企业核心业务骨 干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作用。

(六)推行产业化经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层次。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资源和产品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建设,重点指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食品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格局,加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创建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层次。

(七)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要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全局,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公共财政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省财政在专项预算中,逐年增加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各级财政在支持农业发展经费中设立绿色食品专项资金,支持当地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投资规模,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能力。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作为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审、名牌农产品评定的重要条件;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相互促进,统筹加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

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

餐饮业是重要的服务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水平。科学发展餐饮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市场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餐饮业科学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订本纲要。

一、我国餐饮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数量型发展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和品牌建设阶段,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产权形式趋于多元

餐饮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2007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5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5%,同比增长19.4%,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全年上缴利税逾115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2.25%。餐饮市场细分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快速发展。随着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不断涌入,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的成功运作,我国餐饮业产权形式趋于多元化。

(二)品牌经营效应凸现,现代化步伐加快

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注重品牌经营,餐饮连锁经营扩张步伐加快。2007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集团共有410家,平均拥有门店数量为41家,平均零售额为1.8亿元。全聚德、小肥羊等知名餐饮企业通过加盟、合资等方式走向海外。现代科技成果不断融入餐饮的产品加工、管理经营、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加速了餐饮业标准化和工业化进程,促使餐饮业从传统手工生产转向现代化生产。

(三)促进消费作用明显,扩大内需贡献突出

餐饮业是居民休闲消费、社交消费、喜庆消费、会展消费和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商务活动的重要场所。强劲的餐饮消费对化解收入存量、拉动经济发展效果显著。1991-2007年,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22.3%,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高7.2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2007年,餐饮业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

(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业和工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主要途径,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餐饮就业人数逾2000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很多城市将发展餐饮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工作抓手,大力兴建便民餐饮网点和美食街区,创造性地开展大众化餐饮和早餐工程等工作,促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五)推进城市化进程,助推新农村建设

发展餐饮业,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建立现代化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食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历史机遇

1.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空间。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运行,大力发展餐饮业符合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对餐饮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健康、环保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我国餐饮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并带动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建筑装潢业、制造业、教育培训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更好地发挥扩大内

1需的积极作用。

2.国家加快服务业发展战略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2007服务业产值比重不到40%,与全球服务业产值平均比重60%(发达国家超过70%)相距甚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础,为餐饮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3.经济全球化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生机。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外企进入我国,不同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汇聚我国,为我国餐饮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我国对外开放加速,世界知名的餐饮企业将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等更深地融入我国餐饮企业。与此同时,中式餐饮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为弘扬中华餐饮文化提供了新舞台。

(二)主要挑战

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行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问题,也有来自国外餐饮的竞争压力。

1.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有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2.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我国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3.餐饮结构失衡。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中低档餐饮服务明显不足。

4.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知名餐饮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等差距较大。此外,餐饮业上游供货商不成熟,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过于分散、生产初级,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5.餐饮人才不济。餐饮教育科研滞后,全国没有本科烹饪院校,餐饮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层管理人才和烹饪技术人才。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出现花钱买证现象。外资餐饮企业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中餐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人才,导致中餐企业人才大量流失。

6.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更多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加剧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国外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餐饮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本土品牌餐饮走出去步伐较慢,竞争力不强。在国外,中餐企业大多表现为规模小、环境不佳、服务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显。在国内,中餐企业面临着外国品牌餐饮企业的挤压。

三、餐饮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绿色餐饮,统筹城乡餐饮发展,拓展现代经营方式,提高产业集聚度,逐步形成各类餐饮业态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区域餐饮特色鲜明,大众化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餐饮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餐饮产品,搞好食品安全,注重营养保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餐饮需求。

2.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不同地域的差异化餐饮风格。

3.突出重点。明确发展重点,狠抓餐饮龙头企业,培育餐饮品牌,力求重点突破。4.分类指导。各地针对不同餐饮业态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规范,予以分类指导,促进其科学发展。

5.传承创新。要在弘扬中华餐饮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进行管理、服务和产品创新,改良创新菜系、菜品,满足餐饮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13年,全国餐饮业将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零售额达到3.3万亿元;培育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烈、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集团100家;全国餐饮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500万人;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800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16万个连锁化、标准化的早餐网点,规范一批快餐品牌,初步形成以大众化餐饮为主体,各种餐饮业态均衡发展,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居民餐饮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餐饮业发展格局。

(四)主要任务

1.提高餐饮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餐饮业标准体系,加大餐饮业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全面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有条件的要建立餐饮业标准化培训、推广、示范中心。建立健全餐饮企业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开展规范经营、诚信经营。严格餐饮企业采购环节管理,建立食品和原材料的采购追溯制度。规范餐饮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卫生、质量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促进餐饮业健康有序发展。

2.增强餐饮便利化功能 要将餐饮业统一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把发展大众化餐饮与城市改造和社区商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过程中,合理配置餐饮网点,完善服务功能,使大众化餐饮网点与社区居民需求相适应,具备条件的城市可集中建设餐饮美食街、餐饮特色街等大众化餐饮街区。

3.加快餐饮现代化步伐 大力推广现代管理模式,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网络营销、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加盟连锁和特许连锁,积极引进世界知名的餐饮连锁公司,促进我国传统餐饮业的改造。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快餐送餐、餐饮食品等多种业态的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跨区域、全国性的餐饮连锁示范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鼓励引进先进的食品加工、制作和包装技术;加快餐饮业信息化步伐,推广建立餐饮呼叫中心,构建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提供快捷的电话订餐查询和订餐服务,在餐饮数据库、行业资讯、美食搜索、在线订餐、电子商务等方面提供现代化餐饮服务。

4.提升餐饮品牌化水平鼓励创立餐饮品牌,实现企业发展多元化、系列化、功能化。以餐饮品牌带动相关产品或品种的开发与销售,以品牌信誉吸引外商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扩展经营领域。

5.推进餐饮产业化发展 积极实施餐饮产业聚集战略,加强纵向与横向的餐饮协作,鼓励资本运作,推进餐饮业集约化生产,通过大力发展餐饮业连锁经营、特许加盟店等形式,加快我国餐饮企业集团化、规模化步伐。

6.加快餐饮国际化进程 要把中国餐饮文化的优良传统与世界先进的餐饮文化结合起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餐饮,提升中餐国际竞争力。重点引导有实力、品牌效应好的中餐企业到国外开办餐馆,占领国际餐饮市场。

四、餐饮业发展格局

(一)餐饮类别格局

努力形成各类餐饮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餐饮发展新格局。

1.传统正餐。包括酒楼、饭庄、宾馆餐厅等在内的主流餐饮店,以经营传统饭菜为主,兼供酒水饮料等。重点推动菜品创新和菜系融合,增加服务功能和提升服务水平。

2.快餐小吃。包括快餐店、小吃城、面馆、饺子馆等形式,基本上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基本饮食需求为主。重点发展特色餐饮,加强卫生安全管理,提高成品和半成品的机械化程度,完善中心厨房建设,增强便利化程度。

3.休闲餐饮。包括茶餐厅、饮品店、咖啡馆等。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环境,增强其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以餐饮为主,集休闲、娱乐、洽谈、表演、健身等于一体的餐饮形式。

4.其他餐饮。包括团体膳食、外卖店、主题餐厅等其他餐饮形式。重点发展规模生产加工,发展连锁经营,完善配送及服务功能,增强食品安全,培育知名品牌,建立信用体系。

(二)餐饮空间格局

1.区域餐饮格局:在对传统菜系改良、创新的基础上,建设五大餐饮集聚区。

--辣文化餐饮集聚区: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重庆美食之都、川菜产业化基地、长沙“湘菜文化之都”和湖北淡水渔乡,引导江西香辣风味、贵州酸辣风味餐饮发展。

--北方菜集聚区:以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及东北三省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鲁菜、津菜、冀菜创新基地,建立辽菜、吉菜、龙江菜研发基地,大力推广山西、甘肃等地面食文化。

--淮扬菜集聚区:以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省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淮扬风味菜、上海本帮菜、浙菜、徽菜创新基地,建设中餐工业化生产基地。

--粤菜集聚区:以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粤菜、闽菜创新基地。

--清真餐饮集聚区:以宁夏、新疆、甘肃、内蒙、青海、西藏等省区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乌鲁木齐“中国清真美食之都”、兰州“中国牛肉面之乡”和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化生产基地。

2.城市餐饮格局:形成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的城市餐饮格局,着力发展三大城市餐饮集聚群:

--商务餐饮集聚群:以满足商务活动为目标,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建设若干商务餐饮集聚群。

--中低餐饮集聚群:以满足家庭节庆消费为目标,在城市流动人口集中区,建设若干美食一条街。

--社区餐饮集聚群:以满足家庭日常消费为目标,在居民社区,建设各具特色、老少皆宜的餐饮门店。

3.农村餐饮格局:提升农村餐饮的卫生水平,规范发展“农家乐”,开发乡土菜肴和民族特色小吃,提高农村餐饮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餐饮业发展重点

(一)着力发展大众化餐饮

大众化餐饮是指面向广大普通消费者,以消费便利快捷、营养卫生安全、价格经济实惠等为主要特点的现代餐饮服务形式。要以规划、标准和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实施早餐工程为突破口,以餐饮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店铺式连锁经营为主体,送餐和流动销售为补充,加快推进大众化餐饮的规模化发展。要切实解决大众化餐饮企业的网点经营权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引导和支持餐饮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延展服务网络,实现加工配送中心或

中心厨房的合理布局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充分发挥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在解决大中城市早餐供应等大众化餐饮中的作用,2010年前,在各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主食加工配送中心。

(二)建设餐饮产业化基地

鼓励建立餐饮产业化基地。餐饮龙头企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发展直营网点,或通过特许加盟方式开展规模化经营,实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配送,有条件的还可将业务延伸到餐饮原辅料种植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餐饮原辅料基地:

--长江中上游山野菜蔬基地:主要包括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长江中下游河鲜基地: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黄河流域牲畜基地: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岭南地区家禽基地: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

--西北清真食品原料基地:主要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三)加快推进餐饮工业化

加强餐饮工业化生产研发,把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中餐工业化水平。研制先进生产线,实现中式菜点成品和半成品工业化生产。积极发展中式快餐,走工厂化、标准化、连锁化、规模化和因地制宜的道路。鼓励发展便民利民的新型加工食品,引导大型餐饮企业建立中心厨房。重点建设上海市、常州市餐饮工业化基地。

(四)培育一批餐饮品牌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餐饮企业集团。进一步推进餐饮企业等级划分工作,各中心城市要加快培育5-10个餐饮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餐饮品牌。

保护并弘扬老字号餐饮品牌,积极引导老字号开拓创新,融入现代消费理念,提升老字号整体形象。鼓励支持老字号餐饮企业开拓特许经营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餐企业国外巡回展,引导中餐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五)大力发展节约型餐饮

要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自觉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加快推广厨房现场管理(6T管理)法;建立食堂、饭店等餐饮场所“绿色餐饮”文明规范;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使用节能型设备,提倡用清洁能源代替污染能源;采用环保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大力开展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发展节约型餐饮;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用具;对废品、废水包括泔水严加控制管理、防止污染;禁止使用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为原料,尽可能使用绿色原料,创办绿色餐厅;积极提倡分餐制。

(六)鼓励企业管理创新

鼓励餐饮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强化菜肴研究和服务研究,不断改进老品种,引进新品种,创名牌菜点,运用多种服务方式。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原材料进价,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对管理业绩卓越的职业经理人、菜肴改革创新成功的厨师、顾客满意度很高的服务员予以奖励。

(七)加强人才基地建设

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餐饮人才。积极发展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教育;加强餐饮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规范职业资格认证。推广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认定和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建立餐饮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上海、武汉、合肥、长春、成都、济南等城市餐饮人才培训基地。

(八)做好中餐申遗工作

中华烹饪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中华烹饪”文化要素、技艺的研究,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工作,加快将“中华烹饪”

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六、保障餐饮业科学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制定餐饮业管理的国家级和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行业法规体系。要制定餐饮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健全餐饮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一些餐饮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餐饮业统计工作,建立统计调查体系,增强行业运行分析。开展餐饮创新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的政策措施。

(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会同当地发改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部门,研究制定促进餐饮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落实好餐饮企业在农副产品采购、吸纳下岗工人再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连锁经营企业实行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简化经营审批手续等政策;在用地选址、网点规划、工商登记、卫生监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免收费以及便利运输等方面,为大众化餐饮经营企业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贯彻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集中设立连片的餐饮基地,实现规模化的餐饮原辅料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要推动尽快将餐饮业与工业一视同仁,在水电气方面给予等价待遇;对大众化餐饮企业用水适用居民用水价格;通过建立重点餐饮企业联系制度,在舆论宣传、政策导向、市场开发、技术引进、扶持上市等方面予以帮助。

(三)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要积极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全国性餐饮产业化基地、餐饮原料基地、餐饮工业化基地和餐饮人才基地的建设;支持餐饮企业技术创新,建设餐饮公共服务设施;支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早餐工程、城市中心厨房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开展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商务部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有关政策,根据合作区功能配套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具备条件的餐饮企业到境外经贸合作区内建店设点,在为园区服务和累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所在国餐饮服务市场。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餐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上市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搭建中小餐饮企业融资平台,国家和地方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对粮油生产者和规模化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抵押品范围,强化餐饮产业链建设。

(四)加大宣传贯彻力度

加大餐饮舆论宣传,形成加快餐饮业特别是大众化餐饮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典型引导,推广餐饮先进经验。广泛宣传节约型餐饮,引导科学饮食、健康消费。

加强餐饮标准和规范的贯彻落实。认真贯彻实施《早餐经营规范》等餐饮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贯标达标培训和检查验收。

(五)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利益、沟通行业信息、加强业务交流、推广先进技术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工作。

(六)抓好《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工作

《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实施,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切实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具体指导,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纲要》的组织实施。

下载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为充分发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 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业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

    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船舶制造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抢抓国内造船业向内地转移的现实机遇,加快我市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

    昆明市钛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昆明市钛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六)加强环境保护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的转变,走......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文章标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00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

    石家庄市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选5篇)

    石家庄市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至2010年)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努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