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高新区2010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政府工作报告
王跃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虎丘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工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大力推进城市、产业、经济、社会“四大转型”,着力强化科技、招商、体制、服务“四大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一)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1亿元,增长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18%;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增长16.6%;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180亿元。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引进协鑫科技、赫瑞特设备制造等一批光伏产业项目,阿特斯(中国)投资公司、清华易程新技术公司、华映苏州文化产业基金相继落户,红星美凯龙苏州新区店开业。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资源整合、功能叠加,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综合保税区。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40亿美元,其中出口209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16.5%。企业上市步伐加快,胜利精密、宝馨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总资产规模达280亿元,主营收入52亿元。镇(街道、分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区比重达6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研究制定“2+3”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培育新能源、医疗器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新兴产业占比达37%,服务业占比提高到21%,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执行额分别增长81%和65%,淮海路商业街通过国家特色商业街验收。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新增各类科技领军人才57人次,其中省“双创人才”7人、市“姑苏人才”10人,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7人,清华易程入选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引进设立研发机构30家,新批科技产业化项目229项,获得资金支持2.6亿元。认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3家、产品114个。专利申请4020件、授权2078件,我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滨海国际(苏州)股权债权交易所落户,苏州高新创投公司资金规模达50亿元。苏州医工所一期、财富广场、人才广场建成使用,全省首家高新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成立。环保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入选江苏省科技产业园,科技城跻身省十大创新型园区和科技企业加速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新增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6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6家,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深入推进规划创新,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报市政府审批,城乡一体化镇村布局规划、城际站周边地块控规、狮山商务中心控规获市政府批准。大力实施“五大攻坚战”,中心城区7家企业“退二进三”顺利签约,完成6条路段“白改黑”和13条道路街景改造,实施16个宕口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完成签约1354户,浒墅关老镇上塘片改造完成评估2859户、签约1080户。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太湖大道高架道路全线通车,城际铁路新区站场建成投运,轻轨一号线新区段建设顺利推进,大运河“四改三”工程启动,22万伏玉山路高压线迁改入地、科技城阳山变电站改造和第二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完工。高新国际商务广场、钻石广场、天都广场一期主体工程基本 1 完工,阳山温泉度假山庄、清山度假酒店开业。持续开展城市管理创新,启动实施老住宅小区改造,扎实推进10个动迁小区改造提升,高标准完成城际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和绿廊建设,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8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城乡一体化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规划,启动建设苏州西部生态城,太湖湿地公园开园,大阳山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东渚镇成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
(四)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突出抓好6大实事工程和18条惠民政策落实,当年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达24.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0元,增幅超过10%。深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区所有村(社区)均完成了股改工作。其中西部乡镇70个村、32900户、122400人参加股改,全部实现了分红。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区内劳动力就业1025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65个,培训失地失业人员2163名、扶持自主创业520名,发放社保及就业补贴4367万元,荣获全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区”称号。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出台“新农保”实施办法,“5560”以上征地保养人员保养金标准由390元提高到430元,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320元提高到400元。同步提高医疗救助最高比例,把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妥善解决2008年1月1日前产生的各类失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由城市380元、农村260元统一提高到420元。对符合条件的3036个低保户和低保边缘对象发放救助金1113万元,发放子女临时助学金30万元。对22323名35周岁以上失业动迁农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加大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力度,开工建设动迁安置房4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4.5万平方米,对符合条件的首批190多户农村动迁住房困难家庭,按政策开展解困工作。
(五)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浒学校等4所学校建成使用,华东台商子女学校苏州校区顺利开学,新区一中校园完成改造。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上海世博会高新区主题周活动,东渚工艺美术“百匠街”开街,“镇湖苏绣”获批国家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全面实施9大类22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建设苏州市立科技城医院,明基医院医技楼封顶,枫桥医院更名为高新区人民医院,狮山敬老院落成。大力完善公交体系,新辟4条公交线路,建成城际铁路公交首末站,建设浒关开发区公交首末站。认真开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事故隐患、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三项排查”,抓好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校园安全、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和森林防火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秩序。广泛开展“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健全完善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法治高新区建设,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1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38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完善计生范围体系,建成4个世代服务中心。注重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建立信访联动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举办全区首届青年发展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十大杰出女性”评选活动。巩固提升“双拥”建设成果,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区”。统计、档案、对台、外事侨务、机关事务等工作得到新加强,民族宗教、老龄、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六)政府服务得到优化。广泛开展“比效率、树形象、讲奉献”作风效能大提升活动,召开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大会,落实《作风效能综合考评实施意见》,加强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督查督办,机关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积极开展“绩效审计普及年”活动,推进“三责联审”,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加强镇、街道、开发区内部审计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持续推进政府机关厉行节约、“小金库”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惩治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扎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政府工作制度,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 2 作用。进一步创新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共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00件、政协委员提案144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办成率为历年最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区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工商、税务、海关、国检、国土、质监、金融、供电、公安、交警等驻区单位,向在我区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和所有参与、支持、关心我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管理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对破解发展难题仍需要不断创新思路、作出艰苦努力;推动发展提速、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等任务更加紧迫;政府自身建设尤其是办事效率、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等。今后,我们要认真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主要内容和简要说明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组织编制了《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纲要(草案)》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认清发展阶段、科学谋划未来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民主、广集众智、凝聚共识的过程。《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议,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过去的五年,是非同寻常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集新产业、建设新城区、建立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科教兴区、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一是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7%、10.2%和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二是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三是自主创新迈出新步伐。累计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与院士工作站19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1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先后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江苏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等荣誉称号。四是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高标准推进苏州科技城、国家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功能载体和特色园区建设,积极实施中心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道路“白改黑”、“城中村”改造、宕口整治和老镇综合改造,累计新增绿化面积9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9.2%,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五是社会民生取得新改善。率先实施农保同城保“并轨”工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和低保救助服务体系建成,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五年引进超亿元项目13个,全球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达80个,新增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内资企业注册资金年均增长16%。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我们已经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主题,我区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这一时期,既是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管理、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改革攻坚 3 期。谋划好这一时期发展,对于推进跨越发展、实现争先进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即坚持以开放创新为动力,科技产业为支撑,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富民和谐为根本,突出重点实施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城乡一体、生态文明”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在顺利完成“三年跨越”的基础上,率先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据此,《纲要(草案)》提出了涵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5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以导向性为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预期性和约束性相结合、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规划,明确了任务和举措。概括地讲,有五个方面:
1.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健全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突出效率效益、着眼引领示范”的指导方针,加快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大力度地关注和改善民生,在顺利完成“三年跨越”基础上,加快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
2.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纲要(草案)》强调,要突出大项目引领,坚持二三产业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努力形成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体带动、服务经济强力支撑、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的高层次产业结构。
3.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区。《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着力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区域发展联动化,努力把我区建设成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宜居新城区。
4.构建共建共享社会发展体系。《纲要(草案)》强调,要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建设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纲要(草案)》指出,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集团总公司多元化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内外资利用质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纲要(草案)》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等构成的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健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
三、2011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三年跨越计划”起步之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高要求,政府工作更为繁重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根据工委(区委)扩大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跨越发展、争先进位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后劲、增强发展动力、共享发展成果上来,围绕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彰显区域特色,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科技创新亮点,深化对 4 内对外开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富民和谐水平,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赢得“三年跨越”和“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工业总产值增长24%,进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90。
确立上述发展目标,是综合我区产业基础、项目状况等现实条件而提出的。既体现了与“三年跨越计划”和“十二五”发展要求的一致性,又考虑到全面强化投入、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有利于培育发展后劲、增强经济拉动力,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民力,有利于为“三年跨越”开好局、起好步,切实增强各方面信心。同时,无论从现有基础还是发展潜力看,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在新的一年里,为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紧扣主题主线。工委(区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三年跨越”目标,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的主题主线,这是今年政府各项工作的指南。我们要切实把“争先进位”要求和发展主题主线,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更大力度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发展跨越、争先进位。第二,突出创新驱动。坚持以自主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是我区“十二五”的战略选择。2012年,我们还将迎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中期评估。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强化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我区人才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加快构筑新一轮发展优势。第三,着力改善民生。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政府最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在今年政府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物价、就业、增收、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切实加大各项惠民措施落实力度,扎扎实实办实事,千方百计解难题,让全区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第四,注重统筹兼顾。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更加注重统筹推进、科学施策,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体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较快增长。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构筑人才科技引领优势,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集中力量抓好71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整合全区招商资源,全力扩大引资总量,更加注重结构效益,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20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374亿美元,其中出口230亿美元。促进内外资企业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新增区域性总部企业5~6家。鼓励和支持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做大做强,新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1~2家。加大企业上市推进力度,重点做好纽威阀门、金莱克等企业上市工作,力争成为“新三板”首批试点园区。进一步发挥苏高新集团“三位一体”功能作用,总资产规模超过320亿元,主营收入达到60亿元,当年新增融资超过20亿元。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大力培育新能源、医疗器械、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扶持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在新一代移动通讯、大尺寸平板电视、精密阀门、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优势,以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发展提速。大力发展金 5 融商贸、物流配送、创业投资、信息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执行额分别增长65%和40%以上。加快推进苏高新港口工程、亿珠美亚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建设狮山商务区、横塘建材装饰市场2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镇湖绣品街、天都商业广场争创国家级特色商业街。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完成房地产投资100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75万平方米。推进苏州乐园、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大运河明清风光带、苏州东吴博物馆、树山生态村、白马涧生态园等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加快综保区、光伏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步伐,完善环保产业园、新浒工业园功能,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推进清洁生产,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强化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争创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园区。
构筑人才科技引领优势。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科技引领战略,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启动实施苏高新“9999”人才计划和新一轮“领军人才计划”,未来三年,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不少于9名、市级以上领军人才不少于90名,每年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不少于900名、理工科本科以上人才不少于9000名。其中,今年新增各级领军人才65名以上,科技城争创省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引进设立研发机构35家,获批科技项目280项,获得资金支持2.8亿元。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苏高新创投集团注册资金达到12亿元,资金规模70亿元。大力培育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易程科技、阿特斯等加快企业研究院建设,全面加强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当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增长30%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家、产品72只。
(二)优化城市功能形象,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以规划创新为先导,着力优化功能布局,加大基本建设力度,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增强城市功能。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纳入市总规修编,完成科技城控规、横塘控规调整审批工作,推动法定规划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快中心城区企业“退二进三”步伐,完成8~10家企业签约。加快狮山广场、天都广场、赛格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不断优化中心区形象。加快阳山新城、城铁新城建设步伐,着力完善浒通片区中心商贸设施配套。加大科技城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科技大厦二期、致远商务大厦、区规划展示馆、智慧谷等项目建设,启动太湖大道两侧沿线城市综合体开发,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全面完成世博苏州馆移建工程。完善国际教育园北区属地化管理,推进金屋建材装饰市场改造升级,实施横塘老镇综合改造。
加强基础配套和环境建设。规划建设大阳山隧道、马涧路西延、南津路延伸工程,完成兴贤大桥、苏浒路一期、大同路东延项目建设,配合做好轻轨一号线工程和苏南运河“四改三”工作,主动衔接好干将路西延、南环路高架西延工程,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建成科技城、鹿山路2个11万伏变电站,认真做好狮山22万伏变电站和景山、观山2个11万伏变电站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继续实施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开展14个宕口复绿整治,完成太湖大道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道路“白改黑”及主干道路街景改造工作。按照“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向建制镇延伸”要求,完成区、镇两级管理体制调整,推进执法重心下移。积极推进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广泛开展卫生创建活动,有效整治河道和餐饮污染,提升整体环境水平。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建设,继续深化完善生态城总体规划,完成生态城启动区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加快安置房建设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动迁安置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划建设浒墅关高速公路以东生态农业示范园,加快建设台湾慈济生态农业园、大阳山生态茶果示范园,提高通安现代农业示范区产出水平。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深化农村(社区)“三大合作”改革,探索股份合作联社发展模式,6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标准厂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推进东西部挂钩合作等途径,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三)精心组织实事工程,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把改善民生放在政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安排实事工程,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年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环境、农村股份制改革、住房保障等民生总支出超过30亿元。
就业创业工程。建立500万元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实施就业创业“521”工程,扶持500名失地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实现带动就业不少于3000人,对2000名失地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援助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现本地人员就业10000人,确保区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社会保障工程。区新型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从70周岁以上的200元、70周岁以下的170元,统一提高到210元,并建立与苏州市老年居民补贴标准同步调整机制,农保参保率和老年农民待遇享受率达100%。医保筹资标准由400元提高到500元,个人帐户由100元提高到200元,医疗费用区内结付比例由70%提高到80%,区外结付比例由50%提高到60%。新增4种类型先天性心脏病为区医保特殊医疗救助病种。为参保人员新增意外伤害及身故险。全面完成2008年1月1日前产生的各类失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对2008年1月1日以后产生的各类失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实行动态管理。
住房保障工程。完善区域住房保障制度,重点为住房困难家庭配好廉租房,组织好发放租赁补贴、减免公房租金工作,努力提供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实现全区范围内城镇居民应保尽保。开工建设农村动迁居民解困房,建立健全区域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供应公共租赁住房500间(套)。
公共服务工程。新建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镇(街道)全覆盖,4个达到省评估A级以上标准。新建长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狮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扩建,完成阳山敬老院二期工程。全区所有基层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加销售。力争开工建设区文化艺术中心一期工程。完善社区、村文体设施配置,建成东渚市民广场和文化中心。新建苏州学府初级中学,完成东渚实验小学分校改建、枫桥中心小学异地新建和通安实验小学扩建。
环境提升工程。新建2座防洪闸站,改造1座泵站,建设防洪挡墙11.5公里,清淤河道41条、62.5公里,建成浒光运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玉山公园改造,全区新增各类绿地180万平方米。
公共交通工程。继续实施公交发展新三年计划,完善国际教育园交通设施,新辟公交线路2条,新建公交电子站牌62只、公交候车亭86只、路名牌100块,更新灯箱式站牌40只,安装电子监控探头24个。
小区改造工程。实施华通花园、金色家园、曙光苑、康佳小区、石湖花园5个动迁小区和馨泰花园、狮山新苑、枫津新村3个老住宅小区综合改造,完善小区停车位、技防和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
平安建设工程。组建驻区网监大队、特勤第二梯队,建设技侦电子围栏系统,增添科技强警相关装备,增加治安监控点位200个,购置55米云梯消防车一辆。加强区法律援助网络建设和法律援助中心窗口达标建设,提升法律援助服务群众水平。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更好地惠及全区百姓。
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生态城、浒通片学校布局,加快狮山实验小学等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争创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区。进一步完善动迁社区文体设施,加快建设枫桥马浜邻里中心、马涧市民服务中心。进一步扶持镇湖刺绣、东渚传统工艺美术等产业发展,推进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推进全民 7 健身,办好第五届全区运动会,继续举办“活力高新•欢乐社区行”大型广场系列活动,新增各类业余文体团队超过10个,更好地满足居民文体活动需求。
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明基医院、市立科技城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高新区人民医院二期建设和第七人民医院改扩建,新建东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浒墅关开发区新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5000万元,对基层医疗机构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实行政府财政补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1年全区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达到3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全区常住人口。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城乡公共交通设施,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大力整治交通客运秩序,加大非法客运监控和打击力度,为群众营造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镇(街道)创建活动,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完善区域养老服务,启动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构建灾害防范和应急救灾体系,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420元提高到450元以上。落实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帮扶,扩大帮扶救助范围,切实保障低保边缘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五)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法治高新区和新一轮平安高新区建设,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巩固安定和谐社会局面。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文明户评选活动,启动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健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启动“千名少年探秘千年文明”大行动。组织好建党90周年、创先争优、推进“三年跨越计划”等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强化网络舆情分析,加强舆论引导,挖掘培育一批先进典型,树立正确导向。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大力推进“法治高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增强全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健全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继续开展“法治千千吉”主题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扩大和完善基层民主,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争创省法治区建设先进单位。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化“十大精品”和“五大亮点”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幸福社区。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健全双拥创建体系,为创建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区”夯实基础。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生活,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镇(街道)综治中心和村(社区)综治办达标升级规范化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不断提升平安高新区建设水平。创新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大力推广居住房屋等级化管理、社区片区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农村片区警务中心“三大模式”。扎实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机关干部下访活动,积极稳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构筑和谐劳动关系,着力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建立健全社会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军警民联防、社会动员机制,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和森林防火等工作,加大对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力度,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和食品卫生事件发生,保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六)加快转变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兴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之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建设为民政府。牢固树立“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探索开展“一线工作法”试点工作,深入一线知民情、8 解民忧、暖民心、听民意,以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检验政府工作的成效,更加注重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注重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升机关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建设效能政府。大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提升办文、办会、办事效率,打造一批主题内涵深、工作措施硬、群众反响好的机关部门服务品牌。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扩容升级,继续推动部门行政审批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服务中心到位、部门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创新审批方式,推行网上审批、联合审批,切实做到“一个窗口对外”,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创新督察督办方式,开展网上督办,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的量化考核。认真做好机构设置调整工作,进一步理顺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建设廉洁政府。深入开展“廉洁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不断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防治腐败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打造惩防体系建设示范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先行区、干事创业安全区。加强绩效审计,深化专项审计,抓好审计整改跟踪督办,提高政府及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持续开展服务对象、基层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监控机制,深化政务、厂务、村务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着力营造“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政府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对全区群众的承诺庄严而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工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让全区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而合力奋斗!
第二篇:苏州高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中共苏州高新区工委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委员会 中共苏州市虎丘区委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委员会
苏高新非公委 [2007]14号
━━━━━━━━━━━━ ★ ━━━━━━━━━━━
关于组织非公企业党员开展“喜迎十七大”、“看十五周年辉煌、看新区未来发展”主题教育的通知
各镇、街道非公经济工委(总支),各有关单位党组织:
为了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庆祝高新区建区十五周年,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同创魅力企业,共建和谐新区”的热情,结合全区非公企业首届十佳菜单式党日活动评选结果,组织全区非公企业党员开展“喜迎十七大”、“看十五周年辉煌、看新区未来发展”主题教育。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动力,以区域建设十五周年庆为契机,以“同创魅力企业,共建和谐新区”为目的,通过开展“喜迎十七大”、“看十五周年辉煌、看新区未来发展”主题教育,进一步激发全区非公党员、群众爱我新区的感情,增强争创一流园区的信心和决心,为全面推进 “活力新区、效益新区、和谐新 1 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活动内容
1、集中参观活动
2、自行车环新区游
3、“我眼中的高新区”书面思想汇报
三、活动安排
1、集中参观活动(1)集中参观地点
区十五周年成就展(苏州市革命博物馆)区非公党员活动中心(区创业中心)苏州科技城 白马涧生态园
(2)参加对象和名额分配
区内非公企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250人。名额分配:
区非公委直属企业党组织党员150名,狮山街道、枫桥街道各50名(其余各镇、街道,浒关分区,科技城按照上述路线自行组织)。
区非公委直属企业党组织党员150名的名额构成是: 华硕各总支50名,佳士达各总支50名(其中含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党总支),西门子党委、小茅山铜铅锌矿党委、东吴丝织厂党委各10名,伊沙中心党总支、保税物流党总支、出口加工区企业总支、新地中心党总支各5名。华硕各 总支总协调人:张小伟,佳士达总支总协调人:陈永祥。
(3)时间安排
10月13下午1:10至4:30,参观时间约3小时。(4)车辆安排及发车地点及路线安排 车辆安排:
区非公委直属企业(华硕)1号车; 区非公委直属企业(佳士达)2号车; 区非公委直属企业(西门子、小茅山铜铅锌矿、东吴丝织厂、伊沙中心、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区、新地中心等)
3号车;
狮山街道非公企业 4号车; 枫桥街道非公企业 5号车。集中发车地点:
1号车在华硕3号门、2号车在佳士达北门(何山路)、3号车在管委会、4号车在狮山街道办事处、5号车在枫桥街道办事处集中。
集中发车时间及路线安排: 2号、3号车:
发车时间:下午1:10分。
路线安排:区十五周年成就展(下车参观)—区非公党员活动中心(下车参观)—科技城(下车参观)—白马涧生态园(下车参观)
4号车:
发车时间:下午1:10分。路线安排:区非公党员活动中心(下车参观)—区十五周年成就展(下车参观)—科技城(下车参观)—白马涧生态园(下车参观)
1号、5号车:
发车时间:下午1:30分。
路线安排:区非公党员活动中心(下车参观)—区十五周年成就展(下车参观)—科技城(下车参观)—白马涧生态园(下车参观)
2、自行车环新区游
(1)自行车环新区游路线安排
参观管委会十五周年成就展—狮山路—长江路—金山路 — 金枫路 — 华山路 —珠江路—参观白马涧生态园
(2)参加对象和人员数量
区人力中心党委下属非公企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100人。
(3)时间安排
10月13日上午。参观时间约3小时。出发时间:上午8点。
(4)集中地点 高新区管委会
3、关于“我眼中的高新区”书面思想汇报
活动后入党积极分子将高新区十五年发展所见所闻所想形成书面文字,字数在1500字以内,于两周内报区非公委。稿件请寄:苏州高新区运河路8号高新区非公委,邮编:215011。邮件请发送至 shan.x@snd.gov.cn,传真:68253041。
各镇、街道非公经济工委(总支),各有关单位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本次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把这次活动作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为争创一流园区再鼓干劲的有力措施。要按照集中参观活动的人员分配名额认真做好落实工作,并将参加人员的名单于10月10日前报区非公委,联系人:单辛,联系电话:68251888-1565,邮件、传真号同上。自行车环新区游的人员组织由区人力中心党委负责,联系人:李惜珍,联系电话:68414438,传真: 68414173。狮山、枫桥街道非公委要各派一名带队人员、一名工作人员协助做好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同时各地要结合各自实际,拓展党员教育途径、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效果凸现系列主题教育。
中共苏州高新区工委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委员会 中共苏州市虎丘区委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苏州高新区环境保护局2008年(精)
高新区环境保护局工作汇报
2008年,在苏州高新区工委(区委)、管委会(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环保局的具体指导下,在区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我局,立足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以生态工业园建设和污染物总量减排为切入点,逐项落实2008年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事工程目标任务和环保责任目标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巩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发展具有生态竞争力的高新区。
一、2008年工作回顾
(一)加大循环经济推广,巩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
1、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月4日,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组织的生态工业园区国家级考核验收。我区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ISO14000为管理方法,以清洁生产为手段,‘三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模式。5月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的领导在天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工作会议上向苏州高新区颁牌。并多次调研,多方学习,积极探索巩固建设工作,放大生态工业园区示范效应,增创我区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
2、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循环经济标准化课题申报书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课题预算申报书;完成了园 1 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评价体系的调研和初步研究。完成《典型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体系研究》项目报告书,探索和研究废旧家电收集规范体系。组织区内7家企业申报省级循环经济企业。省级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稳步推进。
3、推进ISO14000和清洁生产。多次召开区内认证企业ISO14000座谈会和环境管理体系宣贯会。全区新增31家ISO14000认证企业,累计203家。并召开企业清洁生产工作会议和座谈会,推进清洁生产工作。成功举办第二届苏州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展览会和第三届苏州电镀业清洁生产技术展览会,为环保企业提供了交流平台。
(二)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1、提高环境监测分析能力。
(1)水环境质量监测。虽然我区监测站在人手少、监测条件比较薄弱,但不放松加密、加强对属地行政首长负责制下京杭运河高新区段浒关上游、黄花泾两个断面的水质监测和区域内上山村和金墅港两个集中式太湖饮用水源地水质及有代表性的10条河流共计16个断面14项水质指标每月手工采样进行监测。动态地反映本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了整个区域水环境污染情况。另外,今年建成了上山村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太湖蓝藻和饮用水质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两个京杭运河属地负责制下的断面由于受上游来水中氨氮的影响未能达到目标水质要求,但相对处于 下游的黄花泾断面水质略好于浒关上游水质,黄花泾控制断面的水质优于上游水质,达到考核目标。区域内两个太湖饮用水源地的饮用水比较安全,上山村和金墅港取水口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9.27%和100%。
(2)空气质量监测。2008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为90.2%,略好于目标要求。在做好环境空气监测的同时,积极做好环境信息的公布,全年在网络对公众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周报52份,发挥了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应。同时,积极筹划新的大气自动监测点的增设工作,完成了《苏州高新区空气自动站新增点位调研方案》编制。
(3)污染源监督监测有序进行。对区内55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建立专门的环境信息档案,以及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对国巨公司等部分指标的超标排放进行了跟踪监测直至稳定达标排放。对全区八十多家单位进行总磷、总氮监测。
2、严把环保项目审批关。一是规范开展项目审批。截止11月底共受理各类项目1994个,共有环保企业108个。否决劝退污染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当项目14个,劝退资金达1000万美金。二是积极推进服务窗口。实行“一次性书面告知制度、联办件执行首办负责制”等多项具体措施,认真兑现优先项目审批的社会服务承诺。三是重点落实区域环评。《苏州高新区(建成区)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4月通过省厅审批;《苏州高新区浒关工业园环境影响报告书》于今年5月通过省厅审批; 《苏州科技城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处在资料收集和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阶段。四是全力协调多方关系,构建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快速通道”、“绿色通道”。五是稳步完善制度建设。专门制订《重大项目建设期检查制度》,实行重大项目专人负责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企业。
3、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力度。
(1)水污染防治全面到位。一是加大对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开展专项整治。通过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分布、水源构成、水质情况及保护区规划等,实行“一源一案”。同时彻底摸清保护区内及上下游5000米范围内工业污染源的数量、主要污染物分布以及污染物达标情况,对保护区域内70家企业进行了彻底排查,控制污染,消除安全隐患,保障饮用水源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二是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健全预警体系。对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做好日常水质、蓝藻监测预警,积极落实蓝藻打捞工作,建立长效打捞机制,增强太湖蓝藻事故应急能力,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全年区域内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夏季也没有发生大规模蓝藻暴发导致水质黑臭现象。
(2)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热点问题。一是全力做好省环保厅统一布置的“六查一提高”环境执法工作,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二是全面畅通环保投诉渠道,加强举报受理工作。年初迄今共接待、处理群众信访210起,回复率100﹪,群众基本满意。执法 人员积极与信访群众进行沟通,及时化解矛盾,为维护稳定尽了一份力。三是挂牌督办污染企业。对7家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整改,目前这7个项目均已按时完成了整改。四是行政处罚作保障。全年立案查处了9家情节较为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了环境安全。四是积极开展餐饮整治示范街创建工作,完成了淮海商业街整治改造工作。
4、节能减排与总量控制。我区08年COD6个项目实际减排量559.3吨。SO2 8个目项减排,实际减排量2128.2吨。
5、全力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从重点企业普查、非重点企业普查和数据录入三个方面同步进行,对3114个对象进行普查,已完成数据终报。
6、排污费征收工作。我区目前排污费征收单位为26家,征收到账235.1755万。
(三)重点突出预防机制,不断增强环境事故应急能力
1、太湖蓝藻预警应急机制。在深化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同时,根据《苏州市高新区引用水源地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做好水质、蓝藻监测预警,严控污染物排放,并配合建设水务等部门指导落实各方配备工作和打捞工作,建立长效打捞机制,增强太湖蓝藻事故应急能力。督促各沿太湖地区镇区创建成太湖蓝藻应急预案,形成太湖蓝藻应急机制。
2、危险废物突发事故预防机制。2008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7.57万吨,其中危险废物8.07万吨,一般固体废弃物 19.5万吨,我局在完成日常危险废物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危废处置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整改,并着力提高突发性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6月进行了危险废物环境事故应急预案模拟演练,锻炼了实战处理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3、核与辐射事故预防机制。一是加强对辖区内的涉源单位辐射安全的监管,严控核与辐射项目审批。二是按照“一厂一档”的要求完善相关辐射工作单位的档案,做到随时更新和动态管理。三是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江苏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以及辐射相关的工作程序。四是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
(四)继续推进宣教工作,逐步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1、绿色创建初具规模。区域西部拆迁社区纷纷创建绿色社区成为了我区绿色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我局在加强对其创建指导同时,加快建成区省级、国家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的创建指导。今年我区有8家社区、10所学校顺利通过市级的考核验收。迄今,我区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 1家,省级绿色社区6家,市级绿色社区12家;国家级绿色学校 1所;省级绿色学校 8所;市级绿色学校 19所。
2、环保宣传有声有色。“六·五”期间,积极组织区内乡镇、街道以及相关企业开展纪念活动。如 “让我们一起‘袋’动环保”、变废为宝、巧手制作手工艺品展示活动,“倡导生态文明,促节能减排”千人签名公益活动和环保宣传片展播活动等。并配合苏州市 组织辖区内社区、学校参加各类环保主题竞赛活动。
(五)加快优美乡镇创建,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今年我区农村开展的全国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的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8月,高新区通安镇通过了由江苏省环保、建设、卫生、农林厅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江苏省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组的考核。10月,市环保局对东渚镇的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与指导,力争年底前完成省级考核验收。9月,横塘街道石湖村、浒关分区新民村已完成省级生态村的公示。11月,通安镇青峰、东渚镇大寺村、浒关镇青墩村、镇湖街道西村等4个行政村通过了省级生态村市级考核调研组的考核。
(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 组织学习工委(区委)扩大会议精神、全省环保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张厅长的讲话精神,加强思想教育和效能建设学习,高环保队伍素质。认真主办并完成区人大、政协代表的建议、提案共8件,协助完成提案议案5件。做到答复率、满意率100%(其中满意占92.3%,基本满意占7.7%)。坚持政务公开,不断增补、完善门户网站。定期组织全局工作人员进行项目审批、危废管理、辐射管理、博安达系统应用等系列业务培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党建,通过党小组分组活动、专题学习、召开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撰写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等形式,增强党员忧患、责任和创新意识。在汶川地震赈灾中,积极响应号召,支部党员共募捐19000元。
在回顾本工作情况时,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一是定期召开环保例会,将工作充分分解到基层,调动乡镇环保助理、企业环保力量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做好环保工作。二是定期对乡镇、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上升高度撰写调研报告,为领导的决策起辅助作用。三是多与上级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补助,制定全面、积极的政策方针,以鼓励、提高企业热情为主,充分调动企业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当前经济形势比较紧迫,如何做好现阶段的环保工作、如何使环保工作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动力成为了亟待探讨的课题;环境保护工作范围扩大和职责的加重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包括某些重点工程项目推进比较迟缓,环境信访工作压力比较大;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工作存在推诿现象,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也是我们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二、2009年工作思路
我局将贯彻落实08年全省环保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经济形势,切实发挥环保职能作用,围绕为发展腾出更多环境容量、为百姓创造更好 环境质量、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环境服务为目的,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面加强服务,突出环保动力作用
将规范执法、主动服务、友情操作相结合。环保工作将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置“服务”于第一位。为企业争取更多有利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研究制定给予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的企业,特别是属于生态工业补链项目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加强信息和技术服务。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工业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体系。
审批要提速,特别是近期扩大内需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利用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帮办。
领导多下访,沟通多主动,多与区内乡镇街道和企业沟通联系,多调研,推行现场办公。
二、放大示范效应,全速驱动生态建设
一是细化工作,进一步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链条,促进静脉产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发展广义静脉产业。积极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发挥生态示范效应。
二是探索总量减排新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落实总量控制与减排方案,完成减排预算任务,确保目标和“十一五”任务的完成。探索减排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引导企 业从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科技减排等多方面落实减排工作。
三是发挥自然生态优势,打响生态品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加快镇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十大生态项目为抓手,推进西部地区综合整治。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优势。
三、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落实生态保护
一是做好环境保护基础工作。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是我区坚持不懈的职责,同时对中心城区河道治理再提高一个台阶。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热点问题,完善“一厂一档”,做好挂牌督办,进行专项整治,认真对待和解决群众投诉的环境问题,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做好保障。二是突出预防机制,增强环境事故应急能力。三是加快污水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一污厂、二污厂的提标工程,全面启动三、四污水厂提标工作。同时加快我区西北部城镇区域居民生活污水的管网建设。
四、加强环保队伍廉洁从政
一是我局将按环保部和省、市环保部门的统一部署,全面清理行政权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机制,提高工作的公开和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群众、新闻媒体及纪检监察部门等各方面的监督,加强环保队伍的链接从政。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全局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苏州高新区环境保护局
二OO九年一月十二日
第四篇:《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日前,《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未来3年,高新区将斥资3亿多元进行公共交通的升级改造,新增13个公交枢纽站、10个公交首末站,新辟59公里公交专用道,新设近20条公交线路,新增210辆公交车。
根据规划,至2015年,高新区将设置A类公交枢纽新区城际站,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集散点;B1类枢纽苏州乐园站,作为高新区内外客流最大转换点;另设B2类湿地公园、生态城、华山路、汾湖路、竹园路、新亭路枢纽和 B3类管委会、大阳山、通安、阳山花苑、白马涧枢纽。另外,高新区将结合公交枢纽场站所处区位和用地条件,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办公、居住等综合开发。与此相关,高新区将在未来3年新增10个公交首末站。分别为:汽车城站、理想城站、文昌路站、华为路站、湿地公园东站、玉屏路站、湿地公园枢纽站、生态城站、大阳山枢纽站、石湖景区站,并改建兰凤寺公交首末站。
在公交线网方面将做进一步优化。按照规划,高新区未来3年将新增苏州乐园至苏州北站、生态城至东南环立交枢纽站的主干线;新增分别串联北部商贸点、南部商贸点的环线;新增苏州科技城至湿地公园、兰凤寺至苏州乐园、理想城站至苏州乐园线路,以加强山河佳苑、理想城等区域的公交联系;新增金市站至玉屏路首末站线路,以加强苏州科技城南北联系;新增中心城西部环线(新区公园站-何山路-长江路-马运路-珠江路)、科技城环线、大阳山站至白马涧枢纽线路,以方便有轨电车换乘;新增东渚站至生态城站,以加强龙景花园公交覆盖;新增浒墅关工业园环线,以加强该工业园公交覆盖。另外,353路、333路与有轨电车重合的太湖大道段,将改线走马涧路西延伸段。
在便利高新区新行政中心交通方面,将新辟苏福路至科普路(经滨河路、马运路)、青花路至科普路(经浒杨路、兴贤路)、建林路至科普路(经通浒路、中唐路、松花江路、五台山路、金沙江路)的公交线路。
目前,高新区公交专用道总长度为16.8公里,占高新区主干路长度的比例不足7%,分布零散,未形成网络。针对这一现状,高新区将在2020年结束前新建共计约59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其中,未来3年内,将对长江路、何山路、苏福路等路段进行改造,至2020年,建林路、苏浒路、兴贤路等路段也将开辟公交“专属通道”。
第五篇:宿州高新区政府工作报告(草稿)
打造新引擎
构建新支撑
展现新作为 全面开启宿州高新区新时代新征程 ——宿州高新区工作报告(2017 年 12 月 12 日)
一、2013 年以来工作回顾 宿州高新区乘党的十八大东风,于 2013 年 2 月经省政府批复建区,首期规划 7.4平方公里,总体管辖 36.5平方公里(规划区 20.9平方公里)。成立近五年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高举创新创业大旗,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发展云计算、智能制造主导产业,逐步建成了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一)首位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敏锐捕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实施“3111”工程、翔云计划“2268”工程以及产业集聚年、创新发展年等活动,培育云计算首位产业厚积薄发、加速崛起,共计实现六百余家企业注册落地,两百多亿元产值突破。成功获批安徽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信息消费示范县(市、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荣誉,获评中国云计算应
用 2016-2017 示范创新园区,中国产业园区 2015、2016创新力百佳称号。成功举办 2015 宿州·华为大数据应用高峰论坛、2016 中国 IT 创新年会、CCG2016 中国电子竞技大赛、2017量子通信与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7 华为·宿州云产业合作高峰论坛等全国大会,叫响宿州“云计算名城”名片。
(二)引资引智全面突破。五年来,始终坚持基础云、平台云、应用云同步开发,开展云计算、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园中园”精准招商,签约项目336 个,协议引资 430 亿元,到位内资 192 亿元,外商直接投资 1.7亿美元,形成了云计算大数据、手机游戏、动漫渲染、影视文化、生物科技、半导体、石墨烯、量子通信、智能制造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始终注重高端智力指导产业发展,加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中国石墨烯技术创新联盟等协会组织,与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咨公司,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南方通信研究院,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技术研究院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与中科大、南大等 20 所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获批贝斯康医疗大数据、新亚裸眼 3D 显示省级工程实验室,在建新材超算、手机芯片、量子通信、等离激元、石墨烯 CDI 等多家实验平台,以科技创新优势奠定园区长远发展。
(三)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始终坚持稳扎稳打、整体推进、整块建设的方针,全面加速企业创业、孵化服务的平台建设,特别注重提升各类标准化厂房孵化功能,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孵化体系。开工建设各类标准化厂近百万平方米,云计算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科技服务中心一批厂房建成投入使用,博士交流创业中心、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投入运营,吸引三千余青年员工在园区创新创业,掀起园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开工建设“智能+”、手机芯片、手机游戏、VR 科技、智能硬件等多个服务平台项目,为企业发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特别注重在科技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引入法律、会计、融资、评估等事务所组织,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科技中介服务。
(四)配套服务持续提升。五年来,始终坚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管家式、顾问式”服务的理念,出台政策配套服务体系文件,着力构筑企业优惠政策、优化环境、优质服务“高地”。出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2+7”综合扶持政策,兑现电力网络补贴、个人所得税全奖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建立 2 亿元九一文化基金、10 亿元徽新云计算(手游)基金、10 亿元南创产业基金,为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坚持园区校园化理念,完善公交车、公共自行车等功能配套,提供人才
公寓吃、住、行便利,构建职工“十分钟生活圈”。
(五)社会事务井然有序。五年来,始终坚持同步发展各类社会事业,着力规范园区建设发展秩序,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提升园区人民幸福指数。始终坚持阳光和谐征迁,累计征收土地 1.4 万亩,征收村庄 26 个、4000 多户,征收房屋 120万平方米,保障了重点工程和项目用地。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施辖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建设唐河景观带、四季花海游园工程,扮靓城区北大门。积极实施“创园”、“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加快实施北外环、合徐、泗许绿化工程,改造提升辖区村庄。积极开展民政优抚、社会保障、人口与计生工作,保障各类群体权益,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平安园区创建各项工作,使广大群众在高新区发展中成果共享、共同进步。
(六)党的建设全面深化。五年来,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党工委以上率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等一系列党员教育活动,着力建设党群活动中心、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者、爱心顺风车等一批党群工作品牌,打造党、工、青、妇
四位一体工作推进格局。注重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以 20 字“好干部”标准调整充实一批年轻干部,强化机关及国有企业干部人事管理。实行计划、检查、考核“三个一”工作法,定期开展党建目标任务落实检查,促进党建业务落地生根。坚决实施正风肃纪,常态化开展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专项监督检查,有力推动“两个责任”落实,查办各类违纪案件 3 起,给予党政纪处分 4 人;在全市率先推行宽严相济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激发党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2017 年主要指标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2+4+2”工作部署,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突出年初“创新发展年”15项提升工程工作重点,持续发展云计算、智能制造主导产业,优基础、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园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7 年,高新区注册企业总数达 666 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领跑全市。1~11 月份,实现财政收入 3.6 亿元、增长 56%;累计完成全口径产值 115 亿元、增长 20%;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36 亿元、增长 21%,其中规上工业产值 17亿元、增长 34%;完成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 19 亿元、增长 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9 亿元、增长 18%,其中工业投资 20.9 亿元、增长 2.5%,基础设施投资 9.58 亿元,增长 12%。
预计全年完成财政收入 4 亿元、增长 60%;实现全口径产值 120 亿元、增长 16%,完成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40 亿元、增长 15%,规上工业产值 19 亿元、增长 3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 21 亿元、增长 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1 亿元、增长 17%,其中工业投资 23 亿元、增长 6.5%,基础设施投资10 亿元、增长 9%。
(一)主导产业集聚崛起。紧扣云计算、智能制造“一软一硬”产业,打造宿州品牌。完成 3 栋 6 万平方米自有数据中心及体验中心建设,新布机柜 2800 个。新签约和君纵达、契欧游戏、辉腾致远、鹏威光电等 76 个服务外包、手机游戏、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协议引资 54 亿元。谋划博士产业园、游戏产业园、肿瘤医院等 15 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美为食品、赛诚渲染、VR 工厂等 35 个重点项目,投产达效信诺科技、智趣小天使、魅色直播等 35 个重点项目,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完善园区“2+7”政策体系,聚合平台、人才、资本等核心要素。建立与两院工作联系,筹建院士工作站,加快石墨烯展示馆、手机芯片实验中心、量子通信实验中心建设,努力构建宿州“科学实验中心”。发挥徽新、九一、南创等基金撬动作用,加快数据中心、众创空间、孵化
器建设,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信息消费示范县(市、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省级青创园创建单位。创建全省首个博士交流创业中心,引进博士团队项目 28 个、国家“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人才 10 人、高层次创业人才近百人。成功举办 2017 量子通信与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7 华为·宿州云产业合作高峰论坛,取得较大国内影响。积极筹办“云涌起,安共商”第一届国际云安全大会,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辐射示范日渐显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大数据、影视渲染、手机游戏、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等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强“基础云”企业培育,培育做强中国电信、华瑞网络、网宿科技数据中心。强化“平台云”企业培育,加快政务云建设,促成华为承接省工商局、省气象局、省地震局、新华社等数据业务。强化“应用云”与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建设什伯互联消费品孵化平台,孵化东洋之花、獐子岛海鲜、好想你枣业等电商项目;投资拍摄百鹿影业《画心师》等 13 部影视剧作品,主办《极客江湖》开机发布会,引领宿州影视剧行业发展;促成新亚电子与京东方合作,实现智能终端整体提升;加快小马科技电商向制造升级,带动宿州电子商务进入新时代。
(四)园区配套逐步完善。贯彻绿色打底、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高水平“汴北新区”。推动汴北新区(高
新区)区划及规划提升,高标准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完成唐河、看花沟、十冯沟、新北沱河、狼咀子沟五条河道综合整治规划及景观设计。高质量推进汴北、临东、港口北路、整体城镇化四大安置区建设,逐步安排上房约 20 万平方米。高效率加快人才公寓、博雅学校、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区绿化、亮化、美化,建成铁路以西、铁路以东、唐河以北三处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初步实现园区企业、居民、院校污水全部收纳。高水平挖掘利用区内及周边文化资源,启动建设唐河景观带、四季花海游园工程,打造宜住宜乐园区。
(五)优质服务增添活力。紧扣“创新、活力、服务好”发展标准,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叫响“保姆式、顾问式、管家式”服务品牌。深化政务服务大厅,实行首问负责,提高整体办事效率。规范政策兑现审核,明确工作规程,依法依规给予企业“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强化入园企业管理服务,建立 “服务、考核、奖励”三协同机制,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提供食堂就餐、公共出行各项保障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深化月度工作目标管理,落实督查督办制度,抓好市委市政府部署工作落地生根,锻造干事创业的工作队伍。全面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坚持重心下移,持续抓好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完善党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优先保障基层党建人、财、物方面的投入,形成基层党建激励考核机制。深化“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促进园区整体党建提升。落细落小“党建+扶贫”工作,推进光伏发电、蔬菜大棚等扶贫项目开发,落实危房改造、健康扶贫等十项精准扶贫政策,提升居民获得感。建立党建工作专职工作队伍,推动严肃认真过好党组织政治生活。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支持纪工委监督执纪,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约谈函询等重点工作,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增强园区干部的政治和纪律定力。
三、五年成绩和经验总结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五年来,高新区经历了从园区的筹备、申报、组建、规划、建设到初有成果,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如下:一是独辟蹊径,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敏锐捕捉战略性产业发展机遇,确立发展云计算、智能制造主导产业,坚持基础云、平台云、应用云同步开发,2015 年实现企业产值 12 亿元,2016 年增至 104亿元、增长近9 倍,今年 1~11 月份突破 115 亿元,受到各方好评,获批安徽省唯一一家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坚持高
举高打对接国家部委,每年举办 2 至 3 场全国性论坛赛事,确立了宿州“云计算名城”地位。二是高端引智,扎实推动园区科技创新发展。坚持高端引智引技并举,创建全省首家博士交流创业中心,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团队和人才,引进博士团队项目、国家“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以科技创新优势奠定园区长远发展的基础。
一路风雨兼程,成绩来之不易。高新区建设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园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发展凝聚汗水,经验弥足珍贵。回顾过去的工作,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新兴产业引领理念,才能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筑牢发展根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增强内生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率先发展;必须发扬改革实干精神,才能永葆体制活力,增强发展能动性,开创园区美好未来;必须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地服务企业群众,全力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五年来,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工作经验是:一是坚持规划指导不动摇。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指导工作,稳扎稳打、整片拆迁、整块建设,突出厂房建设、职工住宿、百姓安置“三个集中”,有序推进了园区整体建设。二是坚持主导产业不偏向。
自始至终坚持以云计算和智能制造“一软一硬”两个主导产业,促进云计算、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提升,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短利所诱,持之以恒抓主抓重,苦干实干快干,打造宿州云计算品牌。三是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偏颇。不劳民伤财、不铺张浪费,注重工作实效,坚持低成本的观念发展园区,园区负债较低,总体保持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五年来,高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集聚力度依然不强。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加之人才、产业配套不足等因素,产业重大战略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依然不强,尚有一部分签约项目落户不落地,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明显。作为全市唯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还不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过大,新的增长点不多。三是重建轻管现象较为明显。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安置房等重点基建项目不能够统筹推进,满足不了招商引资企业、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入驻需求,物业等配套服务不完善,重建轻管现象较为明显。
四、未来五年工作愿景谋划 未来五年,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阶段,高新区正式迈入“二次创业”的全新历史阶段,将乘着十九大东风,继
续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在新时代里展现新作为,全面开启高新区现代化发展腾飞的新征程。
综观国内外形势,高新区未来五年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稳步复苏,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各种新型业态发展迅猛,对于以创新和产业为主心骨的高新区来说是直接利好。同时,高新区多年积累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信息消费示范县(市、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据中心、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因此,只要主动适应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
(一)未来五年,高新区建设主要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创新、活力、服务好”的工作标准,坚持生态绿色是底色、独特产业是本色、宜教宜医是彩色、宜住宜乐是特色“四色园区”发展定位,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兴产业发展,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民生民计改善,全面加强党工委、管委会
自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区,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着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生态文明新城区,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努力在五年内在全市实现“五个率先”。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平均增速确保高出全市 20%、力争高出全市 50%,率先实现经济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新提升;更加注重云计算与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产业生态的打造,率先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国际化人才的集聚、创业品牌的塑造、创业活力的激发,率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更加注重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注重教育、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注重园区承载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注重国际化发展、全方位开放合作,率先探索宜教宜 医、宜住宜乐、产城融合的新路径;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率先取得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新成果。
(二)未来五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前期抓规划、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四色园区”建设工
程和翔云计划“2268”工程,确立“2+X”产业发展构架,发展云计算、智能制造 2 个主导产业,培育量子通信、石墨烯、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VR/AR 制造、影视娱乐(直播)、服务外包、卫星导航服务等 X 个新兴业态,力争到 2020 年,园区基本建成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生态文明新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园区产业规模达到 8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00 亿元。
后期抓质量、全面达成目标。力争到 2022 年,园区区域性创新驱动引擎特征更明显、实力更雄厚、影响更广泛,创新型产业生态初步建成,生态型城市发展全面建成,产业品牌和发展特色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重点地区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力争园区产业规模突破 10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20 亿元。
着重建设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深入实施“3111”工程,按照“2+X”产业发展构架,加速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加强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营造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生态,带动区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阵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
着重建设宿州创新创业引领区。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行动,建好一批创新创业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具有宿州特色的创新驱动路径与模式,打造宿州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着重建设宿州高端人才集聚区。深入实施引智引技行动,建好一批实验中心、博士产业园,强调人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集聚培养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打造高端人才港,建设皖北人才特区。
着重建设宿州生态文明新城区。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建好园唐河景观带、四季游园工程,建好一批学校、医院、美术馆、游泳馆、图书馆,持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空间专业化的打造,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打造成为现代化、生态化的科技产业新城区。
五、2018 年工作打算 2018 年是高新区发展建设的第二个五年之始,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攻坚之年,谋划做好 2018 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2018 年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创
新驱动核心战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创新、活力、服务好”的工作标准,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及生态绿色是底色、独特产业是本色、宜教宜医是彩色、宜住宜乐是特色“四色园区”的发展定位,以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法治建设提升年”、“生态文明提升年”、“新兴产业提升年”、“基础建设提升年”“五个年”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党工委、管委会各单位及各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区,优化生态环境,突出转型升级,强化教医配套,保障民生福祉,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力争获批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面开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2018 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18 年,目标完成全年财政收入 4.6 亿元,争取完成 4.8 亿元;3111 工程产值今年目标计划完成 140 亿元,同比增长 16%。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计划完成 47 亿元,同比增长 15%。;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 46 亿元,同比增长 15%。;实现招商引资入驻企业 80 家,其中首位产业 20 家,到位内资 46 亿元,外商直接投资 6600 万美元。
实现上述目标,高新区主要以“五个年”活动为总抓手开展全年工作:
(一)深化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园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二次创业”的政治保障。要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党建工作经验,从严从实落实治党管党责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把党的十九大学习作为关键政治任务,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开展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建立高新区党校,培育培养党员干部,常态化邀请知名专家授课,拓宽党员干部视野,激发党员干部以攻坚克难的姿态应对各种挑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抓好思想舆论,管好思想文化阵地,更好地唱响园区新时代“二次创业”的主旋律。
——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工委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工委、管委工作规则、会议制度,加快形成园区制度体系。突出问题导向,继续坚持计划、检查、考核“三个一”工作法,保质保量完成各类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任务,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精心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落实落细
“党建+扶贫”工作举措,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创新实施“党员讲演”、“党员服务”等主题活动,着力打造 2 个以上市级党建工作品牌。
——。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狠抓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能力提升,优化决策机制,提高部门把握、谋划和服务园区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月度任务考核制度,建立园区干部考核体系,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推动能上能下机制落到实处,保持干部队伍的蓬勃活力。营造德才兼备、勇于担当为标杆的用人导向,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加强和规范国有企业和聘用人员管理,构建规范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强化作风效能建设。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使作风效能建设成为常态。实行优评差评评价制度,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严肃问责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中冷横硬推的行为,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加大对扶贫及涉农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坚决查处弄虚作假、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聚焦各部门党风廉政风险点,加强制度创新,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长效化。强化工作督查
问责,对市长热线、委员议案、市委市政府督办事项、党工委管委会交办事项办理开展全程跟踪督查,对工作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部门和责任人发现一起,问责一起。
——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管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抓“两个责任”落实,不折不扣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等党规党纪,加大纪律审查力度,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紧盯征地拆迁、土地出让、工程招标、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有贪必肃,有腐必反。加大对典型问题的公开曝光力度,形成强有力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探索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深化法治园区建设,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环境是“二次创业”的基础保障。要大力开展“法治建设提升年”活动,切实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执政方式、履行行政职能,全面依法治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强化全社会法治意识。落实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工委、管委会法律顾问作用,做好重大决策和重要公文制定合法性审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实施诚信园区、依法治企工作,探索建立基层法治工作制度,夯实基层法治基础。全面依法清理园区遗留问题,打击经济违法犯罪,严格规范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活动,营造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
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体制,建好政务服务中心,抓好权责清单管理,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把审批清单做小,把服务清单做大,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四最”营商环境。继续深化“保姆式、顾问式、管家式”服务,实现项目包保“一对一”挂钩服务全覆盖。探索开展定期“政策面对面”、“进村驻企”服务活动,限时定责解决企业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形成公私分明、廉洁互信、共谋发展的“亲”、“清”政商关系。
——。
依法维护社会稳定。落实综治信访维稳责任制和领导接访工作制度,建立依法维权、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机制,做好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和化解,防止重大维稳事件发生。实施“平安园区”建设工程,探索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整体防控能力。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两抢一盗”、涉黑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力做好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安全动态监管,抓好人才公寓、职工食堂消防、应急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落实溯源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大力整顿食品药品市场经营秩序,保障群众食品药品安全。
(三)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构建绿色美丽园区 生态文明是“二次创业”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提升年”活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红线”,加快推动生态一体化建设,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
—— 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坚守环保法律底线,严格环保审批,加强环保执法。做好污染源调查,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按要求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唐河、新北沱河、看花沟、狼咀子沟、十冯沟等辖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优化园区污水管网,督促汴北污水处理厂建设,加速东西片区污水处理站使用。严禁辖区禽畜养殖,关闭取缔禁养区养殖场,严防反弹回潮,全力配合做好国家环保督查工作,不断提升园区人居环境质量。
—— 抓好生态项目建设。抓好唐河景观带、四季游园重点
生态工程建设,利用好玉皇寺公园及各街头游园,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体系,建成百姓旅游目的地。培育引进生态农业龙头企业,指导村级发展蔬菜大棚、花卉苗木、休闲观光等项目,打造绿色休闲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新增核心区森林增长工程 1200 亩。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健全城乡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建设农村美丽家园。
—— 倡导生态文明风尚。严格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促进土地利用集约高效。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绿色出行等形式多样、贴合实际的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曝光破坏环境行为,使保护环境成为园区上下的文化自觉。在主要道路制作、设置各类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广告,培育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风尚。
(四)深化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崛起 新兴产业是“二次创业”的核心支撑。要大力开展“新兴产业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二次创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力建设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创新创业引领区、高端人才集聚区。
——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实施基建攻坚行动,在拂晓
大道、北外环路布局“ 一纵一横” 专业“ 园中园”。加快推进宿州数字小镇、手机游戏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终端制造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技孵化器产业园、众创空间产业园八大产业园开工建设,全面拉开产业基建框架。规范云计算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博士产业园三大产业园运营管理,夯实产业基建基础。
—— 深化招商引智引技。深入实施引智引技行动,强化项目包保招商,大力引进云计算、智能制造 2 个主导产业细分市场领先项目,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培育量子通信、石墨烯、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VR/AR 制造、影视娱乐(直播)、服务外包、卫星导航服务等 X 个新兴业态,引进百余家高成长性创业项目。深耕智能制造手机产业发展,力争引进 3 家左右产值过百亿元的智能手机制造企业。深化博士交流创业,建好博士产业园,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俱乐部,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到宿州创新创业。依托在建及建成专业“园中园”,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交流平台,引进前沿技术和高端项目,力促创新资源集聚。
—— 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行动,着力加强政策设计,强化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规范政策兑现,创新
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以奖代补扶持园区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发展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完善包含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发挥好九一、徽新、南创等基金引导作用,构建基金支持产业企业发展体系。加快农行金融大厦建设,筹建金融服务超市,常态化举办创业沙龙、路演对接活动,探索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解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建成政策高地、创业乐园。
——。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落实“四督四保”和项目包保工作制度,采用“一企一策”服务模式,积极化解项目用地、用水、用电、运营、融资等各类问题,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出效益,实现项目遍地开花、滚动发展。全力支持新材超算、赛诚渲染、阿尔法游戏、新亚电子、小马科技、什伯互联、东方果园、和君纵达、视网传媒等一大批投运产业项目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全面加快国信优易大数据、量子保密通信、博奥讯直播、华为硕半导体、吉恩基因、达阵光电、左右家私、美为食品以及博士产业园等一大批在建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达效,夯实各产业板块发展根基,努力形成“云计算铺天盖地、智能制造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
—— 争创园区国家级品牌。深化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联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双创示范
基地、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品牌,力争获批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品牌。联合国家部委、行业领军企业或协会联盟组织举办云计算、大数据、云安全、石墨烯等 3 场左右国际或全国性论坛大会,深层次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持续叫响宿州“云计算名城”名片。
(五)深化基础建设提升,进一步优化园区形象品质 基础建设是“二次创业”的重要配套。要大力开展“基础建设提升年”活动,切实抓好园区经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引进一批学校、医院设施,抓好城市功能优化和精细管理,建立惠及全民、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营造宜教宜医、宜住宜乐的城市环境。
—— 强化教育医疗布局。着力实施教育医疗基建行动,构建“ 两横一纵” 宜教宜医特色园区。大力引进公办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沿唐河路、北外环路“ 二横”区域规划布局博雅等5~7 家国内市内一流高中、九年义务制、幼儿园,规划学生规模 30000 个左右;大力引进公办医院、扶持民办医院发展,沿人民路“ 一 纵”区域在原有市立医院基础上,规划布局七喜、安琪儿等肿瘤、妇幼、骨科、肾病等 5~7 家综合及各类专科医院,规划床位 5000 个以上。
——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着力实施城市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坚持高标准建设园区,统一道路、灯光、亮化、绿化主色调,系统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供热等配套设施,启动城市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建设,打通标准化厂房光纤通道,推进产城融合。实行社会事务系统化管理,按照开发小区标准提升安置区物业管理能力、便民服务能力。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大“两违”整治力度,强化市容市貌常态化管理,探索城市管理精细化实施。建设好邻里中心,引进酒店、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推动市场经营运作。
——。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汴北、临东、港口北路、整体城市化四大安置区目和智慧村小区、创奇小区建设,加快交房入驻,持续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大社区管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基层惠民实事,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新农合、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工程,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抓好少年、老年群体保障,做好困难群体帮扶救助,提升底线民生保障能力。
—— 优化就业政策环境。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引进培育专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培训技能人才,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保障企业招工。大力培育
和引进技能人才,加强企业与职校、高校合作,引进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深化与各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园区劳务秩序,加大劳动争议调处仲裁力度,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 强化园区征迁工作。全面实施征迁攻坚行动,按照206 国道西侧无民房的原则,加快 206 国道西现存 2970 户、89 万平方米房屋面积拆迁工作,提升园区总体形象。重点推进完成大杨家、小杨家、大秦家、小盛家、冯圩子等 8 个自然村 32 万平方米征迁,全部安置在园区新建四大安置区,提升园区居民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