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时间:2019-05-12 18: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第一篇: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④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①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②③④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 术特征 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大历十才子”⑤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和李端。他们的诗多是唱和应制、题赠送别之作,多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歌。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致的特色,就是由盛唐诗歌的浑厚雄放转向了工巧细腻。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境清幽,刘熙载说“王、孟及大历十才子皆清雅”⑥。但其诗歌过于讲究技巧,注重形式,已无盛唐的浑厚气象。

李益是中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受盛唐气象的沾溉,也有时代的悲凉伤感的情调。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明人胡震亨说他“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⑦。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尤擅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⑧

三、韩、孟诗歌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革新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他极力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的诗歌,意欲纠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继承李、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并开辟了以奇崛险怪为特色的新诗派。

1.韩愈诗歌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表现个人失意、抒写悲愤的诗篇。韩愈是个对现实非常关注的作家,写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批评现实政治的诗歌,如《汴州乱》、《归彭城》等,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谢自然诗》、《送灵诗》、《华山女》等,批评佛老及迷信祸国害民。韩愈性格刚正,几遭贬谪,又主张“不平则鸣”,因此他的诗歌也多有抒写怨愤不平之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韩愈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如《山石》、《春雪》、《晚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岳阳楼别窦司直》等。

2.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

韩愈的诗歌糅合了李白诗歌壮浪奇幻和杜甫诗歌博大精深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形成恣肆横放,雄奇险怪的主体诗风。清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评论其诗曰:“壮浪纵恣,摆去束缚,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崚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叶燮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原诗》)韩愈曾自言“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所以追求新奇伟壮是其诗歌审美的基本特征,以至于导向了险怪荒诞。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常常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慌怪意象,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 ⑤⑥ 《新唐书·卢纶传》记载

《艺概·诗概》 ⑦ 《唐音癸签》卷七

⑧ 《诗薮·内编》卷六

楼》等。韩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硬语盘空,苍劲矫健,也有妥帖流畅的一面但不是主要的。

孟郊

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因此有些诗歌能够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的贫苦充满了同情,如《长安早春》、《贫女词》、《织妇词》、《寒地百姓吟》、《吊国殇》、《伤春》等。更多的诗歌是抨击世道的昏暗、抒写自己的贫寒与愤懑,如《秋怀十五首》、《赠崔纯亮》、《长安旅情》、《苦寒吟》等。此外,还有一些描写骨肉亲情的诗歌,如《游子吟》、《结爱》、《杏伤》等。孟郊的诗风与韩愈接近,也有奇崛险怪的风格,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但孟郊的气度和才力不及韩愈,又因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创作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他的诗歌在奇崛险怪之中带有幽僻清寒、凄凉苦涩的情调。⑨。孟郊的诗歌创作以苦吟著称,元好问曾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后地一诗囚”(《论诗绝句三十首》)。他的诗歌非常注重字句的锤炼和构思的新奇,言辞洗练精警,意境清幽峭拔。其诗感情真挚,苏轼说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他的诗善于写景,但多是借景抒情,景物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以寒景冷物表达愁苦凄凉的心境,《秋怀十五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孟郊有些诗歌写得浅易自然、朴素真淳,如《游子吟》等,也有轻快明丽之作,如《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这些正是其诗广为流传的作品。

⑨苏轼所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新唐书·孟郊传》所说“思苦奇涩”都是对其诗风的评价

第二篇: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与历史分期

一、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二、中唐诗风的转变

1、时代精神的转变:

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

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三、中唐诗歌的分期

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人

概览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多依附权门,多投赠酬唱之作

2.以江南吴越为中心

韦应物、刘长卿、李嘉祐、戴叔伦流连山水,描写风月

一、刘长卿(约726-约790)

有《刘随州集》

反应当时士人的孤独冷漠的心态。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如:

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山水隐逸的闲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自许“五言长城”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长于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

清〃贺贻孙《诗筏》:“能以苍秀接盛唐,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二、韦应物(约737-约791)

苏轼:“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字诗。”

其诗高雅闲淡,人比之陶渊明。

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如: 《秋夜寄丘员外》、《寄全椒山中道士》

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隐逸的宁静。如:《滁州西涧》

三、大历十才子

 据姚合《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传》: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 对大历十才子具体诗人,后人亦有其他不同说法。可参蒋寅《大历诗派研究》,中华书局出版。

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皎然《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 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钱 起

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首,《省试湘灵鼓瑟》、《暮春归故山草堂》为其名作,前为试帖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尤为传诵。

卢 纶

《塞下曲》其三

四、边塞诗人李益

李益(748~829)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

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 李益的边塞诗。

 尤其是七绝,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为其代表作。

宫怨、闺怨诗《江南词》、《边思》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似将海水填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顾况

俗奇并举:俗起元白,奇开韩孟。-第二节中唐后期诗人

一、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1、韩孟诗派的形成。

 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2、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 “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  “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 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是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3.韩孟诗派理论主张的意义

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韩愈

1、韩愈生平与思想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详见教材)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愈全之于已坏之后。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2、韩愈的诗歌创作

 特点之一,以气势见长。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 特点之二,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如《永贞行》中“狐鸣枭噪”、“晹睒跳踉”、“火齐磊落”、“盅虫群飞”、“雄虺毒螫”《送无本师归范阳》中“众鬼囚大幽”、“鲸鹏相摩窣”、“奸穷怪变得”

 特点之三,常常把散文、骈赋的章法、句法引进诗歌。

《山 石》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韩愈的七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州路八千。)

韩愈的绝句

《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人评点

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 赞之者如:

(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韩吏部诗歌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揭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

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入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  清·叶燮《原诗》内篇:“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 贬之者如:

 “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三)孟郊(751-814)

 孟郊以苦吟著称,诗中以幽僻、清冷、苦涩意象最引人注目。 多五言古体。 有《孟东野诗集》。

“寒”语

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蚏,竟日嚼空螯。……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不如且臵之,饮我玉色醪。(《读孟郊诗二首》之一) 元好问评价:

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绝句》)

(四)贾岛

苏轼:“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

二、李贺

(一)生平(790-816)

 字长吉。

 有《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

清代王琦选辑历代评、注,编撰《李长吉歌诗汇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李贺诗歌集注》。

(二)、李贺诗歌的内容

《雁门太守行》 清·杜诏、杜庭珠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南园

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开愁歌》

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赠陈商》 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崇义里滞雨》

生命与理想两重主题交织在一起,通过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充满伤感的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

《秋来》

(三)、李贺诗歌的特色

1.想象神奇、怪异、虚荒。《李凭箜篌引》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2.奇峭的用字、冷艳凄迷的意象,构成幽凄冷艳的诗境

明·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苏小小墓》

3.构思的跳跃性极大

总的特点,李贺的诗较前人更注重表现内心的情绪、感觉乃至幻觉,而忽视客观事物的固有特征和理性逻辑,打乱了人们所习惯的思维程式。

(四)、对李贺的评价

唐·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赵翼《瓯北诗话》

三、元白诗派

(一.)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

指自命新题以写时事的乐府诗,主要特点:用新题、写时事、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2.代表言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新乐府序》)

(二)主要诗人

1.“张王乐府”

张籍 

王建

2.元稹

    

代表作品:《连昌宫词》

“元轻(轻佻)白俗(俚俗)”

——苏轼语

“通江唱和”:与白居易寄诗酬唱

3.白居易

讽喻诗

(1)一事一题:“一吟悲一事”,例如《秦中吟》组诗十首

《买花》,从小处着眼,揭露出当时社会的弊端,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 《五弦》 《歌舞》

(2)运用肖像、心理、细节等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

《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3)鲜明的对比 

赏析:《轻肥》、《红线毯》 

(4)语言通俗、直白

感伤诗

(1)《长恨歌》

分析其多重主题:爱情说、同情说、讽谕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

多重主题说:

讽谕、同情——表层意义

寄寓爱情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和留恋——中层意义

• 寄寓中唐文人们对理想盛世的回忆和一去难返的怅恨——深层意义

(2)《琵琶行》

赏析其中描写音乐的佳句:

四、中唐后期政治诗人

(一)刘禹锡(772—842)

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注入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悲情和沉思,使作品具有一种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和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西塞山怀古 》 《金陵五题·乌衣巷》

民歌体诗,汲取民歌特色,仿照民歌进行创作,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堤上行》、《竹枝词》

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望洞庭》《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大多简洁明快,格调高昂,风情俊爽,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蕴涵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如名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诗歌特点:清幽孤寂、忧情哀怨

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幽清而凝重的情思,寓情于景,寄慨遥深,诗风兼有简洁、幽深、温丽、含蓄之长。

苏轼:“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应物)上。退之(韩愈)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沈德潜:“柳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第三篇:第六章 中唐诗歌1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的几十年间,唐王朝处于大乱过后的衰落时期,此时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过渡状况,即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封建中央集权的衰微,大历诗人无复盛唐诗人的壮怀,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p246 大历时期的诗人以韦应物、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为主。他们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多通过象征性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寂寞冷落的情思。p250

韦应物、刘长卿

韦应物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田园诗自成一家,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并称为王、孟、韦、柳。

刘长卿曾两遭贬谪,后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诗歌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刘长卿好为五言,以“五言长城”自许。

“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出现的一批诗人,“李端字正己,越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姚合《极玄集》)

大历十才子擅长近体诗,诗歌风格清空闲雅,韵律和谐流利。内容多为应酬唱和、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表现出一种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与隐逸风调。

顾况

李益

顾况的诗歌多古体,绝句次之,律诗最少。他善于学习民歌俚语,以俗为奇。诗歌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

李益的边塞诗最有成就,真实地表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往往萦绕着低沉感伤、凄怆悲凉的情调。

第二节 韩孟诗派

唐诗经过大历一段诗歌创作相对薄弱的时期,到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又出现兴盛局面。其间名家辈出,流派分立,新理论新作品层出不穷,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正是当时各具鲜明特色的两大诗人群体。

一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p256 理论主张:

提倡“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

提倡“笔补造化”。强调作诗要有创造性的诗思,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作诗追求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造境的奇特。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取向。

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诗歌特点: 诗风狠重奇险、雄强纵横。2 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3 “ 以文为诗 ”。审美上以俗、丑为美。

孟郊

孟郊诗歌常表现出苦寒的特点,许多作品刻意营造幽僻清冷的诗境,将愁苦表现得苦涩幽僻甚至触目惊心。

李贺

李贺诗歌常关注死亡、衰老等。善于将阴寒幽冷的气氛和香艳彩丽的辞藻叠加在一起,想象奇异瑰丽,创造出一种光怪陆离、怨郁凄恻的艺术境界,形成奇幽冷艳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元白诗派 一

元白诗派

P276 中唐时期,元白诗派的审美追求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表现为重写实,尚通俗。他们远继《诗经》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近继杜诗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形成了诗歌通俗化的新思潮。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用平易浅显的语言形式反映民生状况。张、王、元、白等诗人积极向民歌学习,形成了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

张王乐府

中唐诗人张籍、王建互为同窗挚友,以创作乐府诗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张籍乐府诗最著名,乐府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有不少血泪的控诉。王建有《宫词百首》,影响深远,后世多有仿作。

元稹

元稹字微之,诗歌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与白居易《长恨歌》闻名天下。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

白居易 1 生平

字乐天,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元和元年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后又相继出任忠州、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世称“白少傅”,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与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诗歌主张

诗歌的功能: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序》:“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诗歌作品

讽谕、闲适、感伤、杂律诗:

“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徳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讽谕诗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组诗《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可为代表,作品多取材于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讽刺和批判现实政治中的各种弊政。

《长恨歌》和《琵琶行》被白居易归入“感伤”类,是白居易诗歌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两首长篇叙事诗。

闲适诗和杂律诗。二类诗数量最多,或是抒写恬静闲适的生活情趣,或是写景抒情,或是赠答唱和之作。影响

刘禹锡、柳宗元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永贞元年(805)他参加了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迁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为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最深,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诗歌唱和,并称“刘白”。

刘禹锡诗歌具有沉雄俊爽、豪迈昂扬的风格,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他的诗歌现存有800多首,其中成就较高的主要有三类:一是政治讽刺诗,二是咏史怀古诗,三是学习民歌的创作。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故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进士,后参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被诏回京,旋又贬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于任上,后世又称柳柳州。

在山水诗方面,“王、孟、韦、柳”并称,但风格不同。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山水游记小品相似,渗透了迁谪意识。柳诗的主导风格,是他贬谪后独特的境遇与他的气质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即清幽孤寂、忧情哀怨。

第七章

晚唐诗歌

p336

从唐文宗大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七八十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此时期唐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势力日益强大的局面下日益衰微,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浓厚的感伤色彩。

第一节

杜牧

杜牧字牧之,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大和二年进士及第,但仕途并不得意,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作幕僚多年。后出为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他的诗歌明丽俊爽,尤以七言律绝见长。诗歌与李商

隐齐名,时号“小李杜”。

第二节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但后来被牛李党争牵连,一生困顿失意。李商隐与同时期的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亦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李商隐也以咏史诗著称,往往使用严整的七律,构思精巧,用事精当,对仗工整。

李商隐的诗歌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无题诗尤富特色,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辞来描写迷离微妙的心境情感意绪,往往运用神话、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着力刻划、烘托渲染爱情相思的内在心理。从而形成了诗歌含蓄朦胧、凄艳缠绵的风格,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对宋初西昆诗派以及婉约词影响甚深。

第三节

其他诗人 一

许浑

p340 二

苦吟诗人

p341 贾岛、姚合是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苦吟诗人 “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诗句于工整中见清新奇僻,成就了一种新的风尚,对后世诗歌产生的影响很大。

华艳诗风诗人

温庭筠,字飞卿。为人放荡不羁,故终身未中进士。他的诗在当时虽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但其实不及李商隐。主要成就在词。闺情诗风华美绮丽,婉媚香艳。四

反映时事诗人

p347 唐朝末年,社会**不安,百姓生活困顿穷苦,终于酿成黄巢农民大起义。诗人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对时代的丧乱有较多的反映。

阅读书目:

郭预衡 《中国散文史 》 王水照 《 唐宋散文精选 》

第八章

唐代散文的发展

隋唐五代文的文章创作分骈文和散文两个方面,其重点为骈体文向散体文的转变。p301 一

唐代散文的发展过程

1初唐骈文占据文坛的主导权,仅少数作家如陈子昂等提倡散文。

p302

2大概从玄宗天宝中期以后,相继出现一批祟儒复古、谋求革新的作家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从理论到实践都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提供了经验。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使散体文达到全盛阶段,从贞元到元和年间,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韩柳之后,在古文领域没有了领袖人物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大放异彩,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P317 5 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其中,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倡导古文的社会背景与理论主张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佛道盛行,韩愈等人试图通过提倡古文、复兴儒学来振兴唐王朝。因此,他们以复兴儒学为旗号而进行了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韩愈的古文理论

p301 1 “文以明道” 2 “文道结合”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感情力量。

韩柳散文艺术成就

唐代散体文的创作高峰在中唐,最高成就的代表者是韩愈和柳宗元。

p306 韩柳的散文创作在散体文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有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其二,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阅读书目:

程毅中

《唐代小说史话》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

p321 一

唐传奇

唐人用文言文创作的小说作品,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二

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 1

初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王度《古镜记》

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 张鷟《游仙窟》 2

中唐时期

传奇的兴盛期。从唐代宗到唐宣宗的100多年间,唐传奇的名家名作迭出。陈玄祐《离魂记》;白行简《李娃传》 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 陈鸿《长恨歌传》;元稹《莺莺传》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 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 3

晚唐时期 衰退期。

李复言《续玄怪录》 裴铏《传奇·昆仑奴》、《传奇·聂隐娘》 袁郊:《甘泽谣·红线》 杜光庭《虬髯客传》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构思新颖,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展示。语言精练,采用散文古体,也吸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辞采斐然。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注释7-10)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1 俗讲

俗讲是佛教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解佛家教义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以宣扬佛教的教义为主,其中一些作品通过生动的譬喻、曲折的故事情节,通俗生动的语言,将深奥的教义传播到社会民众当中,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2 变文

一般认为,用图画表现的佛教故事叫变相,用文字表现的佛教故事则叫变文。变文发现于敦煌,故又称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的文体特点是诗文相间,讲唱结合,或有配画、语言通俗、接近口语,题材多选自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讲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阅读书目: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

唐圭璋等选注《唐宋词选注》

第十章

晚唐五代词

词的兴起 1 词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即歌词,唐代当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词也有“乐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称呼。2 词的特点

词是依谱填词的合乐的诗歌。

词的曲调丰富多样,曲调不同唱法也就不同。每调有一个名称,称词牌或词调。每调在句数、字数、用韵、平仄上都有严格规定,各不相同。大多为长短句式。3 词与音乐

配合词调的音乐是燕乐,燕乐是唐代俗乐的总称,也即是宴乐。4 词的发展

词起源于民间,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艺术趋于成熟。

敦煌曲子词:现存唐代最早的民间词,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藏经洞。

中唐诗人之词

中唐前后,由于民间曲子的广泛流传,一些诗人开始了曲子词的写作,这就是唐代的文人词。

张志和《渔歌子》五首

韦应物《调笑令》 白居易《忆江南》《长相思》 刘禹锡《忆江南》

晚唐五代词 1 “温韦”

温庭筠,一作廷筠,又作庭云。本名歧,字飞卿。温庭筠从青年时代即以才思敏捷、才情绮丽着称,与当世诗人李商隐并称“温李”。温庭筠又精通音乐,是晚唐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被后来的花间词派奉为鼻祖。

韦庄,字端己。广明元年(880)韦庄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身陷乱军之中,两年后逃出,作长诗《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天复元年(901),他入蜀投奔王建。天佑四年(907),王建称帝,建立前蜀政权,韦庄以功拜相。韦庄长于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

2《花间集》与花间词风 《花间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编定,共收晚唐五代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是最早的一部文人词集。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花间词的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

南唐词人

南唐词人主要是: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大臣冯延巳。他们政治地位高,文学修养深厚,生活条件优越,在审美方面的追求趣味高雅,境界开阔。

第四篇:第八讲 中唐诗歌

第八讲

中唐诗歌

一、中唐诗歌的新变

动荡的中唐  安史之乱  甘露之变

李肇《唐国史补》:“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

李肇《唐国史补》:“自贞元侈于游宴。”

改革的中唐

 政治改革:

 永贞革新  元和中兴

 文学改革:

 古文复兴  传奇盛行  变文崛起  词的渐兴  唐诗再盛

一、中唐诗歌概况

 前期:“大历诗风”,唐诗沉寂期。

 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年间,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时期。 主要诗人:

 注重反映现实的元结、顾况

 以山水田园诗出色的刘长卿、韦应物

 擅长写送别诗和隐逸诗的大历十才子  以边塞诗著名的李益

 大历诗歌多选择清冷、荒寒意象,“清”、“冷”色调的景物,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大历诗歌虽有风味却缺乏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

 后期:“元和新风”,唐诗再盛期

唐德宗贞元年间至唐穆宗长庆年间,尤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唐诗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

 诗人辈出,各擅其长  流派分立,争奇斗巧  各逞其能,创新求变

 创作群体:

 新乐府的先驱:张王乐府

 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派和新乐府运动  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

 独具个性的刘禹锡、柳宗元

二、韩孟诗派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贾岛、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

(1)孟郊

孟郊(751 — 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诗与韩愈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500多首,皆为古体诗,又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2)韩愈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又因官终吏部侍郎,卒谥“文”,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是中唐的文学大家。(3)李贺

李贺(790 — 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曾为奉礼郎三年。李贺存诗223首,其诗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具有激越凄戾,幽婉冷艳的色彩。

韩孟诗派成员皆寒族士子,人生之路失意坎坷,个性气质褊狭狷介,愤世疾俗。

孟诗思深意远,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孟诗语言力戒平庸,或长于白描,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异、万壑清风之景,表达诗人厌恶红尘,向往林泉的情志。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特点:

一是所写景色奇特。通过大胆地想象,选用清冷的意象,极言山高、谷深、心平、风劲。

二是诗歌语言奇特。(1)注重炼字,用语奇妙不凡,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如“塞”“驱”“拂”等词的使用,既出意外,又可神会。(2)好用“硬语”。即韩愈“横空盘硬语”之意,“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但失去盛唐诗之自然浑厚之美和情韵。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雉带箭》这首诗共分三段,采用赋体写实,直言其事的散文化笔法,通过生动描写将军射猎中几个细节动作,刻画出一个善于射猎而又沉着自矜的将军形象。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

诗歌通过描写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流露人生失意的无奈及留恋山中的感情。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以文为诗”:

(1)将散文章法运用诗歌创作中。

按散文的叙述顺序,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2)将散文的句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

把散文和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3)在诗中发议论。

(二)韩孟诗派的创作特色

1.主张“不平则鸣”,发扬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传统。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2.“苦吟”的创作方式,继承杜诗艺术锻炼的精神。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3.“笔补造化”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形成诗歌一种奇崛险怪的风格。

主观色彩

奇特构思 造语新颖

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贺擅长以心造的幻境,抒发现实的情感。李贺怀才不遇,深感生之空虚和悲哀。他偏爱借助虚拟的世界(非现实、非人间),来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他憎恨现实,又无力改变现实,转为厌弃现实的情绪表现。李贺虚拟的世界有两种:

寄情天国 —— 神仙世界

据统计,在李贺240首诗中,天神类40篇,鬼魂类27篇,其中一些描述仙人生活的诗歌给人新奇的感觉。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莺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整首诗由人间所见月色到天上所见人间,幻想与实境交织,寄寓了诗人对沧海桑田的历史意识与时光飞逝的人生感慨。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幻念鬼域 —— 幽灵世界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

李贺的刺激有“热刺激”与“冷刺激”。如果《将进酒》属于“热刺”,那么《苏小小墓》就属于“冷刺”。诗歌描写了一个女鬼的形象。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

李贺也因“阴凄”、“幽冷”的诗境,被称为“诗鬼”。

驰骋想象,构思离奇 韩孟诗派的诗人多属于逆态想象与联想,李贺的想象更是虚荒诞幻。

《梦天》跨越了仙与人两个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显示了李贺构思不拘常法,想象力惊人的特点。

“雨冷香魂吊书客”

“思牵今夜肠应直”(以“直”代“曲”)

“小白长红越女腮”(以美人喻鲜花)“可怜日暮嫣香落”(以视觉写嗅觉)“东关酸风射眸子”(以味觉代触觉)“冷红泣露娇啼色”(以听觉写视觉)“皓齿歌,细腰舞”(以视觉写听觉)“芙蓉泣露香兰笑”(以视觉写听觉)

修辞险异,造语新颖

李贺在遣词用语上,多用有秾丽又冷艳色彩的词语,如“冷红”、“老红”、“红泪”、“黑云”、“浓绿”、“堕红”等,使诗歌有瑰奇秾丽的色彩。

“郊寒岛瘦”(苏轼语)。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

4.多写丑物、丑行、丑语,诗歌呈现“以丑为美”的审美特征。

丑怪、死亡、枯槁、恐怖 李贺又多用“鬼”、“泣”、“死”、“血”、“病”等表现孤愤哀怨之思和幽峭凄险的之境。

三、元白诗派

“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合称。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唱和。诗歌重写实、尚通俗,自成一派。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晚年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现存诗3000多首。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领导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

白诗特色:

 讽谕诗反映社会政治现实。一般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通俗易懂。 感伤诗多长篇叙事诗,能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善于描写,层次分明而语言流美。 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其抒情写景格调明朗,语言圆熟自然而精巧。

讽谕诗创作观念:(1)创作目的 诗歌创作是“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以达到“补察时政”的效果为最终目的。诗人希望能够在写奏章以外,用诗歌“使下人病苦闻于上”,从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寄唐生》:“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2)创作要求

《新乐府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要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讽谕诗缺陷:

纯粹说理、流于说教,语言内容过于浅显、枯燥,艺术感全无,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明题、说理、议事的奏章。

感伤诗——《长恨歌》

1.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元年任周至县尉时,因感“天宝遗事”而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长恨歌传》形成“歌”“传”合一。

2.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杨妃之死,以及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妃。杨妃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3.纷纭主旨

1.批判讽谕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谴责与怜悯

原因:

(1)作品题材具有复杂性(2)主人公形象具有二重性(3)作者思想具有二重性(4)“形象大于思想”

4.艺术特色

(1)篇幅宏大,结构谨严(2)构思精巧,情节曲折(3)虚实结合,传奇浪漫(4)寓情于事,情景交融(5)语言流美,音韵和谐

5.《长恨歌》的影响及地位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古今长篇第一。”

“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

元和新变总结

“诗到元和体变新” 清·赵翼《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韩孟诗派尚奇险、求新异,追求在诗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表面看来,二者走着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实质却都是创新。无论对于诗歌思想意义的开拓,还是对于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起了积极的作用。

“元和之风尚怪”

从盛唐的重事功,重理想,变而为中唐的重享乐,重实际,从盛唐到中唐,文人的审美风尚发生极大变化。于是, 追求险怪。缺乏盛唐诗歌的阳刚之气和清新之美。 刻意为诗。缺乏盛唐诗歌浑成之象,自然之致。 语言直露。缺少盛唐诗歌蕴藉之神韵。

总之,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名词术语:

 元白诗派

 韩孟诗派  以文为诗  长吉体

思考问题:

 中唐与盛唐诗歌创作的总体变化。 韩孟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 长吉体诗歌有哪些艺术特征?

第五篇:贞元诗歌的总体特征及诗史意义论文

论文摘要:贞元时期的诗歌创作长期以来为学界所轻视。其实,它是有其独特风貌及诗史意义的。诗歌思想格调的“由上返下”、情感指数的“由冷变热”、审美趣味的“由平转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勾勒出贞元诗歌疏荡奇崛的总体特征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从大历诗风向元和诗风过渡的诗史意义。

论文关键词:贞元诗歌 总体特征 诗史意义

唐德宗李适在位二十六年(780-805),其中贞元(其年号)时期长达二十一年(785-805),因而整个德宗一朝的诗坛可以被称为贞元诗坛。早在中唐时代,李肇就在其《国史补》中从诗歌创作角度指出“贞元之风尚荡’}m。可惜的是,后世在此基础上对贞元诗风的进一步申说却中断了,仿佛只是一段没有代表性诗人因而缺乏个性可言的过渡时期,贞元诗坛长久地被绝大多数诗论家和文学史家所漠视。他们或以“大历体”、“元和体”来遮蔽贞元诗坛的客观存在;或视之为处于“大历之后”、“元和中兴“之间而”流于委靡;微不足道的阶段,甚至在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如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之《唐代文学史》、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等)和学术专著(如蒋寅著《大历诗风》中这种偏颇的看法依然存在。少数论著(如许总著《唐诗史》虽然提及贞元诗风,可惜语焉不详。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诗坛既具有由大历诗风向元和新变的过渡性,又呈现出自身的鲜明风貌。

钱起(贞元元年,即785年卒)、李端(贞元二年卒)、韩栩(约贞元三年卒)、刘长卿(贞元四年卒)、戴叔伦(贞元五年卒)、司空曙(贞元六年卒)、韦应物(约贞元七年卒)等大历诗坛宿将中的大多数人随着各自人生暮年的来临,在进人德宗朝以后诗歌创作进人了低沉期(韦应物在晚年仍有不少佳作,是个例外)。换句话说,这些诗人诗歌创作的辉煌期主要在大历时代。到贞元十一年(796)至贞元十六年(800)间,孟郊、韩愈、张籍、李翱等先后在汁州和徐州会合,作为此后元和诗坛两大派别之一的韩孟诗派才初步形成。除孟郊以外,韩愈等人在贞元后期(尽管韩在这一时期已逐渐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诗歌创作的成就还不算很大CsC。而元白一派的兴盛比韩孟一派还要晚些,迟至贞元十八年(802),年轻的白居易、元棋在长安应吏部试期间方始订交,其时二人作品还不多,名气也小。其他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创作状况和文学地位也与元白相差无几。显而易见,除了年纪较大的孟郊以外,韩、白、元、刘、柳等人到了元和时期才在诗坛大放异彩。

其实,贞元诗坛还是有其鲜明的风貌和支柱人物的。上述唐人李肇所云“贞元之风尚荡”,语言虽嫌简略,却十分明确地将贞元视为唐诗流变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此时诗坛的面目既有异于大历时期的风格趋同,又不同于元和时代的千姿百态,石氏柱其间的诗人为数虽少却各具一副笔意。在这二十多年中,“大历十才子”与地方官诗人群凋零较早(卢纶是个例外,他在贞元年间久佐军幕并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军旅题材诗篇);方外诗人群主要是顾况、皎然在支撑门户,台阁诗人前有包信,后有权德舆引领风气;李益则北上边塞南游江淮,诗名扬于天下;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韩孟诗派先驱的孟郊也在贞元后期脱颖而出,“寒”气逼人。

在上述这些诗人中真正具有创作实绩,具备诗史意义的当属从大历时代走来的顾况、李益与崛起于贞元后期的孟郊三家。顾况在建中初至贞元末先人韩混幕为判官,再人朝为校书郎等职,不久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最终归隐受道篆。在这期间,顾况先后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音乐诗、山水诗和感怀诗,风格“俗”、“奇”互见,充分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热情和放旷情怀。孟郊从建中元年至贞元二十年经历了漫游、应试、为漂阳尉及辞官等人生转变,却因拙于生事,潦倒始终,所以其诗“寒”、“怪”相融,好古守拙的寒士之风洋溢其中,从而引导了韩孟一派的创作风气。而李益则自建中元年至贞元十六年五度北上从军,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南游江淮一带。这二十余年是李益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其间他创作了数十首悲壮苍凉的优秀边塞诗和多首清新优美的描写江淮风光和反映南国风情的动人诗篇,诗风刚柔相济。三人在当时鼎足而立,尽管诗风各异,但都精神饱满,元气充沛,以各自的优秀诗篇交相辉映,充分展示出贞元诗坛“尚荡”的独特风貌。

如果说,李肇把大历诗风概括为“浮”,把元和诗风概括为“怪”都有失公允的话,他用一“荡”字来形容贞元诗风则是比较恰切的。按照笔者的理解,在这里,“荡”首先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处于低沉与振奋之间的临界性的心理状态。随着历史由“大历低谷”向“元和中兴”攀升,人们的内心也由一潭死水逐渐荡起涟漪而终至波涛澎湃,而贞元时代人们的心态恰恰就处于这个微波荡漾的阶段。进而,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到诗歌创作中,便呈现出一种奇崛放任、疏荡磊落的诗歌风貌,这就是“荡”字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主要内涵。这是从“气骨顿衰”的大历诗风到百婀争流的元和诗风之间必然要经历的重要阶段。对于“尚荡”的贞元诗风,可以从“由上返下”、“由冷变热”、“由平转奇”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首先,诗人的生活道路、诗歌思想格调“由上返下”。大历时代的主要诗人,无论是“十才子”还是江南地方官诗人,其生活范围基本上是在社会的中上层;而到了贞元时代,处于中坚地位的诗人们则差不多都有社会下层生活的体验。李泽厚认为,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世俗地主日益取代门阀世族,中唐世俗地主在多方面开拓世俗化,在文艺美学领域贵族气派也随之逐渐让位于世俗风度川。顾况家门不显,一生大部分时间是隐居,而他的隐居(晚年人道后除外)只是远离名攻利夺之地,对于民间的世俗生活却是非常亲近,这既与他的出身有关,也是受当时盛行于南方的洪州禅之类主张融人日常生活的“世上禅”影响的结果(当时许多的方外诗人如秦系、于鹊、刘方平、皎然等人都是这样)。就李益而言,虽然出身陇西大姓,但到他的父辈那一代已经门柞衰微,他早年又长期沉迹下僚,尤其是贞元时代北上边塞南游江淮的经历使他接近了下层百姓特别是戍边士卒的生活,深刻体验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苦。和李益有些相似,“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在仕途遭到挫折后,于贞元元年人河中浑城幕为判官,在长达十余年幕僚生涯中,既亲见军旅之威武,又深知士卒之苦辛。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在人生的绝大部分旅程中,生计甚至比平常百姓还要艰难。“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一步一步乞,半片半片衣”(《送淡公》),正是诗人窘困生活的生动写照。

贞元时代的诗人们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就能写出反映民生甘苦、士卒哀乐以及其他人间真相的诗篇,就能够在诗歌中写出民间气息和民歌风味。他们的诗作,有的关注百姓命运,如顾况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孟郊的《寒地百姓吟》、《织女词));有的描写边塞将士之勇敢、军旅生涯之苦乐,如李益的众多边塞诗以及卢纶的《逢病军人》等军旅题材诗;有的同情遭遇婚恋不幸之妇女,如顾况的《弃妇词》,李益的《杂曲》、《江南曲》等。民间风味和理俗气息在顾况的诗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石苔鲜歌》明白如话,《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诙谐土气,《古仙坛》戏谑天真。在顾况的诗集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所载的顾况替秀才续诗的那则轶事,尤其可见顾况诗风理俗放诞的一面。这种理俗气息在卢纶诗中也有反映,以致于许学夷对他的《与张摧对酌》有“读之诚欲呕吐之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的《王评事验马花烛诗》以及《送道士》也有“颇涉俗格”之评。显然顾况等的粗豪理俗之作已经开启了“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的先声。而在上述李益的几首妇女诗中,民歌风味也是很浓郁的,“殊有汉魏乐府之遗’。

其次,诗人的生活态度和诗歌情感指数“由冷变热”。由于国家形势的衰弱和人生前途的迷茫,大历诗人们对国家、社会甚至对自身都表现得相当漠然。他们的心态从总体上讲是暗淡无光的,甚至是未老先衰的。这种情况到了贞元时代则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国家整体形势的好转,诗人们开始有了希望,心中也平添了不少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现实,尽管现实还并不算美好;他们开始关注自身,尽管人生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顾况虽然被目为方外诗人,但他对世俗生活却充满热情。除了在晚年受道篆以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把自己融人现实生活之中,尤其是满怀热情地追求生命自由和人生理想,痴迷地构建自己瑰丽迷人的艺术世界。他为人绝不为名疆利锁所束缚,相反,活得很张扬、很痛快。且看作为诗人兼画家的顾况在作画时是何等的激情四溢:“每画,先帖绢数十幅于地,乃研墨汁及调诸采色各贮一器,使数十人吹角击鼓,百人齐声吠叫。顾子着锦袄缠头,饮酒半酣,绕绢帖走十余匝,取墨汁摊写于绢上,次写诸色,乃以长巾一,一头覆于所写之处,使人坐压,己执巾角而曳之,回环既遍,然后以笔墨随势开决为峰峦岛屿之状。”李益从军边塞近二十年,边睡大漠的偏远荒凉,军旅生涯的奔波艰险并没有使他为国靖边的热忱和建功立业的热望有丝毫的消磨。“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塞下曲》),“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赴邻宁留别》),正是李益的热诚自白。孟郊长年饥寒交迫,厄运相仍,但他的心底还是热的。他孝敬老母(《游子吟》),爱恋妻子(《结爱》),痛悼夭子(《杏荡》),牵挂兄弟(《忆江南弟》),惦念朋友(《沛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贞元时代诗人们心头的种种热情,反映到创作中来,便是顾况诗之放旷,孟郊诗之冷硬,李益边塞诗之悲慨。究其实,这放旷,这冷硬,这悲慨,皆是诗人们各自生活热情的不同表现罢了。而这种种创作热情的进一步生发,则开启了此后元和时代孟、韩、元、白、刘、柳、长吉诸人千帆竞渡各逞诗才的兴盛局面。最后,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审美趣味“由平转奇”。蒋寅指出:“大历诗人有个普遍的倾向,就是共性突出而个性平淡。”仁川换句话说,大历诗人的生活是比较低调的,甚至是平庸的。而贞元时代的诗人们则力图在生存方式上打破平庸,活得更为张扬,更有个性。顾况思想深受道教和禅宗的影响,为人狂放不羁。早在大历时代就与被流放江南的放达之士李泌、柳浑“为人外之交,吟咏自适”(《旧唐书》卷一三0《李泌传》)。建中末,顾况人韩混幕,主要是因为与幕主及僚友戴篙、张符等在艺术(主要是绘画)趣味方面的投合。贞元五年,当柳浑举欲荐他人朝为校书郎时,他竟以“此身还是笼中鹤,东望沧溟叫数声”(顾况《答柳相公》)狂诞诗句相辞。虽然对于这个为人艳羡的清望之职始辞终受,但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不自检束,终因“作《海鸥咏》嘲消权贵帕3口,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数年以后,顾况彻底脱离官场,人茅山为道士,寿近期颐。

由此可见,顾况是一个莱鹜不驯的“狂生”(顾况曾多次如此自称),一个无功无名的奇士。与顾况不同,孟郊的生平特征是“寒”与“直”。“寒”主要是指他生活的贫寒;而“直”主要是指诗人甘于这种贫寒生活的寒士风范。他幼年丧父,生活窘困,屡试不第,至贞元十二年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五十二岁始为漂阳县尉。在任上仍以游览赋诗为务,出薪傣之半请人代理曹务,终因贫困至极而辞职。此后他又有丧子之痛,最终在六十四岁时暴病而卒。其实,穷愁潦倒的生活并不完全是命运的安排,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孟郊正道直行、视富贵若浮云的人生操守有关。在《伤时》一诗中他曾自言君子固穷之志:“常闻贫贱士之常,草木富贵莫相笑。”在黄缘攀附成风的中唐时代,孟郊这种古直高洁的品性是难能可贵的,以致于在五百年后元人辛文房对孟郊的为人仍然满怀敬意:“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匕’‘〕与顾况之“狂”、孟郊之“寒”不同,李益的生活主调是“刚”。李益性情之“刚”主要表现在他北上边塞、“五在兵间”(李益《从军诗序》)的人生选择上。李益五度从军,前后历时近二十年,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不要说在中唐,就是在盛唐的边塞诗人中也极为少见,而这恰恰凸显了他勇武坚毅的襟怀。

诗人们个性突出、不甘平庸的生存方式,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审美趣味上也发生了由平到奇的转变。贞元诗风之奇,首先表现在顾况诗歌的奇幻上。顾况之诗从形式上讲以古诗和歌行为最多,这类诗体限制最少,最易表现放旷不羁的情怀;从题材内容上讲,顾况写得最好的是题画诗、音乐诗、山水诗和咏怀诗,诗中多表现他对艺术的钟爱,对自然的阪依,对尘世的唱叹,以及对神仙缥缈之境的向往。奇幻放荡的内容配以最少约束的形式真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想象过人,笔致纵横,意象新奇,境界奇幻是这些诗作最为突出的特点。韩门弟子皇甫提对顾诗所作的“偏于逸歌长句,骏发掉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的评价,并非虚誉。贞元诗风之奇,同时表现在李益边塞诗的悲壮上。正如苏雪林所指出的大历诗歌可以说是“优美”而不能说是“壮美。而从建中初到贞元末,李益在边幕中陆续创作了大量的寥廓悲慨的边塞诗。尽管诗中的情调不如盛唐边塞诗那样高昂,但却掩不住凛凛的阳刚之气。贞元诗风之奇,还表现在孟郊诗作的怪诞上。孟诗在内容上多写某些极端的事物,如寒冷、饥饿、疾病等等。诗人这种以丑为美挑战传统的审美趣味主要是由他穷愁潦倒、厄运相仍的生平遭际所造成的。他选择这些令人不快甚至恐惧的事物作为吟咏对象,“企图通过对丑恶事物的描述,在理性上给予否定,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同时,在心理感受上,又努力以丑怪、奇异、荒诞、突兀的形象和画面,使读者震惊;震惊之余,使读者在回味中思考这些形象和画面所留下来的哲学因素。”与此相应,孟诗在用词、造句、修辞等方面也有不少一反常态之处。总括来讲,李益诗风的悲慨是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新变;顾况诗风的奇幻是对李白诗歌飘逸气息的发展;孟郊诗歌之怪诞则比顾况更进一步,直接开启了元和诗坛的尚怪诗风。

综上所述,在世俗地主社会地位日益上升的贞元时代,诗人们与社会下层的关系较之大历时代更为密切,下层生活的体验也就更为深广。这无疑会激发出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生命热情和饱满的艺术活力,并促使他们创作出或放旷或悲壮或怪诞的元气充沛的优秀诗篇,不但成为从大历向元和过渡的诗史纽带,同时也呈现出贞元诗坛自身疏荡奇崛的独特风貌。

下载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官制度的总体特征

    现代文官制度的总体特征文官制度自建立以来,经过了很多次改革,形成了现在的现代文官制度,现代文官制度也叫国家公务员制度。概括地说,现代文官制度是指一国公共组织依靠立法和规......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分类号: 密 级: U D C: 编 号: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学 员 姓 名: 年 级: 指 导 老 师: 学科专业名......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5篇)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顾强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反思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教学大纲和课本,对统计这一部分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作了近年的高考题,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认......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要求 “十五”期间,伊金霍洛旗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主导产业为突破,认真贯彻“城乡统筹,„三化‟互......

    李白诗歌的思想特征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儒 道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代治洁 摘要:李白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却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试图用老庄的自然之道来认识天地万物、指导人生,从......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

    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

    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穷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其诗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