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实践与思考_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8:5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实践与思考_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实践与思考_调研报告》。

第一篇: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实践与思考_调研报告

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是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治本”内容。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延伸和深化调解网络体系,探索一条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民营企业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型机制和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近几年我区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的实践,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在民营企业构建人民调解组织。

一、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成因现阶段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活力、拓展就业空间、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企业与职工之间、职工内部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这是因为:

(一)民营企业人员成分构成复杂。职工中既有当地劳动力又有外地打工者;既有农业人口又有城区居民;既有作为管理者的老板,又有作为被管理的职工。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程度、生产经营理念、生活方式、法制观念和思想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现实的差异极易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

(二)少数民营企业不重视规范经营。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经营指导思想,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视和违规做法,因而引发了诸如因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伤事故等矛盾纠纷,致使民营企业中各种民事矛盾、经济纠纷隐患的存在。这些隐患绝大多数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等特点,直接涉及企业与职工的切身利益,不仅影响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因素,也给整个投资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化解民营企业中存在的矛盾和纠纷,更好地团结和建设职工队伍,凝聚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民营企业显得越来越重要。有鉴于此,2002年下半年我区开始探索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使其成为化解民营企业矛盾纠纷、预防犯罪、促进民营企业稳定的有效载体。

二、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步骤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在民营企业建立调解组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有一个被民营企业经营者理解和接受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不能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在尊重企业自主权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向民营企业经营者宣传新时期构建人民调解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其认识,使民营企业切实感到成立调解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为构建人民调解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为使民营企业学有先进、看有典型,先确定六个民营企业建立民调组织作为试点。试点企业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按照要求拨经费、腾房子支持调解组织建设。试点期间,司法行政人员多次深入民营企业指导人民调解组织组建工作,并组织力量对试点的民营企业调解组织进行验收,使试点民营企业调委会全部达到标准化调委会的要求。3.全面动员,整体推进。借鉴试点民营企业建立调解组织的成功做法,召开动员和布置会全面推进这项工作。要求百人以上的民营企业都要建立调解组织,并做到“五个落实”:一是落实调解工作网络;二是落实调解工作制度;三是落实调解业务规范;四是落实调解工作系列;五是落实调解工作经费。至此,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组建工作在全区全面展开。4.规范管理,成效明显。在抓好试点,整体推进的同时,到外地学习借鉴民营企业成立调解组织的好做法。结合我区实际,对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统一规范,确保调解组织逐步走上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实践证明,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建立,拓展了矛盾纠纷信息渠道,有效预防和化解了矛盾纠纷,既促进了社会稳定,又优化了我区的投资环境。截止目前,全区百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全部建立了调解组织。调解组织建设的加强,促进了人民调解职能作用的发挥。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共排查各类纠纷51xxxx,受理调处涉及企业职工之间民间纠纷、经济纠纷、劳资纠纷46xxxx,调处率10xxxx,调处成功45xxxx,成功率9xxxx以上,避免群体性上访3xxxx39xxxx人,防止“民”转“刑”案件1xxxx。

三、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模式实践中,根据民营企业特点及我区实际,按照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有利于调解组织职能发挥、有利于矛盾纠纷化解的四项原则,采取多种模式,设置民营企业调解组织。

(一)独立式。适宜于规模大,从业人员多,矛盾纠纷多的民营企业。调委会主任由文化程度较高、政治素质较好、群众威信较高、公道正派的中层以上领导担任。委员由工会、保卫、行政等部门及职工代表组成,车间设调解小组,班组设纠纷信息员。

(二)联合式。根据一些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依托民营企业工会、妇联、团委或党组织设立人民调解组织,并按照相近职能联合开展工作的原则,与企业工会、妇联、团委或党组织共同开展工作。

(三)复合式。对规模小、人数少的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由社区(村)调解委员会统一管理,企业设调解小组或调解纠纷信息员,形成区管街道、街道管社区(村)、社区(村)管企业的复合式管理模式。

(四)统建式。适宜于工业园区、外资经济园等企业。在工业园区、外资经济园建立联合调解委员会,园区内企业设调解小组或调解纠纷信息员,统一接受园区联合调解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

四、发挥调解组织作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表明,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必须做好涉及企业安全生产、职工队伍稳定、社会稳定等工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保障。在这种“大服务、大调解”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调”是手段,“防”是关键,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一是抓预测,搞好事前防范。企业的纠纷具有突发性和特殊性,表现的形式也呈多样化,但并不等于不可预测。调解组织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超前做好各项防范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消灭在激化之前;并经常研究常见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掌握各个时期易发纠纷的规律,对纠纷动向采取抓住重点,责任到人,处置得当,使纠纷丧失滋生的温床,纠纷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二是抓规范,实行依法管理。依法治企是确保企业繁荣昌盛的关键。现代企业在项目选择、投融资、生产经营、劳动用工、安全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无不涉及法律问题。只有强化法制,提高职工整体法律素质,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环境稳定,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因此,对企业内部发生的矛盾纠纷,实行依法调解,并严格规范调解工作程序,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三是抓排查,实行跟踪防范。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是防止纠纷激化的有效措施。民营企业调解组织采取定期排查和适时排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发的内、外部矛盾纠纷进行跟踪防范,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力争做到纠纷重点对象清楚,重点纠纷动态清楚。四是抓治本,强化法律意识。民调工作调解员既是纠纷调解员,又是法制宣传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纠纷调解成功后及时加以宣传,能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增强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减少了企业的矛盾纠纷,优化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五、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思考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笔者根据这几年我区的工作实践,结合民营企业人民调解组织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调解组织谈谈自己的观点。一是要完善民营企业调解组织,企业经营者要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身体力行的支持本企业的人民调解工作,为企业调解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只有思想意识不放松,真正做到常抓不懈,才能促进企业民调工作进一步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调解工作网络和制度。企业要进一步构筑和完善适应民营企业发展要求的调解组织网络,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学习、例会、排查、重大纠纷讨论、统计、回访等各项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对企业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其调解工作水平和法律意识,使之真正成为一支学习型的调解员队伍。三是建立民营企业调解工作责任制。民营企业要实行重大矛盾纠纷责任制度,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调解组织要挂牌督办,对可能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调解组织要事先做好各种处置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能控制住,不使事态蔓延扩大。四是真正发挥调解组织参谋助手的作用。民营企业调解组织具有人熟、地熟、信息灵等优势,可随时从各方面掌握纠纷动态,通过企业调解组织这一纽带向政府反映企情民意,让政府了解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在职工、企业和政府之间搭起“连心桥”。要充分发挥企业调解组织应有的作用,真正当好企业的参谋助手。五是增强人民调解工作效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便民、利民、亲民和不收费的特点和优势,利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就地调解矛盾纠纷。对于疑难复杂、跨地区、跨单位的纠纷,调解组织要及时受理,及时调解。保障人民调解的公正、规范和效能,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六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调解组织工作的指导。司法行政机关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机制,加强与企业调解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及时指导企业人民调解工作,为企业调解工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篇: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是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治本”内容。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延伸和深化调解网络体系,探索一条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民营企业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型机制和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近几年我区

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的实践,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在民营企业构建人民调解组织。

一、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成因现阶段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活力、拓展就业空间、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企业与职工之间、职工内部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这是因为:

(一)民营企业人员成分构成复杂。职工中既有当地劳动力又有外地打工者;既有农业人口又有城区居民;既有作为管理者的老板,又有作为被管理的职工。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程度、生产经营理念、生活方式、法制观念和思想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现实的差异极易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

(二)少数民营企业不重视规范经营。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经营指导思想,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视和违规做法,因而引发了诸如因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伤事故等矛盾纠纷,致使民营企业中各种民事矛盾、经济纠纷隐患的存在。这些隐患绝大多数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等特点,直接涉及企业与职工的切身利益,不仅影响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因素,也给整个投资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化解民营企业中存在的矛盾和纠纷,更好地团结和建设职工队伍,凝聚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民营企业显得越来越重要。有鉴于此,2002年下半年我区开始探索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使其成为化解民营企业矛盾纠纷、预防犯罪、促进民营企业稳定的有效载体。

二、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步骤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在民营企业建立调解组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有一个被民营企业经营者理解和接受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不能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在尊重企业自主权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向民营企业经营者宣传新时期构建人民调解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其认识,使民营企业切实感到成立调解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为构建人民调解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为使民营企业学有先进、看有典型,先确定六个民营企业建立民调组织作为试点。试点企业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按照要求拨经费、腾房子支持调解组织建设。试点期间,司法行政人员多次深入民营企业指导人民调解组织组建工作,并组织力量对试点的民营企业调解组织进行验收,使试点民营企业调委会全部达到标准化调委会的要求。3.全面动员,整体推进。借鉴试点民营企业建立调解组织的成功做法,召开动员和布置会全面推进这项工作。要求百人以上的民营企业都要建立调解组织,并做到“五个落实”:一是落实调解工作网络;二是落实调解工作制度;三是落实调解业务规范;四是落实调解工作系列;五是落实调解工作经费。至此,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组建工作在全区全面展开。4.规范管理,成效明显。在抓好试点,整体推进的同时,到外地学习借鉴民营企业成立调解组织的好做法。结合我区实际,对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统一规范,确保调解组织逐步走上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实践证明,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建立,拓展了矛盾纠纷信息渠道,有效预防和化解了矛盾纠纷,既促进了社会稳定,又优化了我区的投资环境。截止目前,全区百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全部建立了调解组织。调解组织建设的加强,促进了人民调解职能作用的发挥。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共排查各类纠纷516起,受理调处涉及企业职工之间民间纠纷、经济纠纷、劳资纠纷467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453起,成功率97以上,避免群体性上访34起391多人,防止“民”转“刑”案件15起。

三、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模式实践中,根据民营企业特点及我区实际,按照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有利于调解组织职能发挥、有利于矛盾纠纷化解的四项原则,采取多种模式,设置民营企业调解组织。

(一)独立式。适宜于规模大,从业人员多,矛盾纠纷多的民营企业。调委会主任由文化程度较高、政治素质较好、群众威信较高、公道正派的中层以上领导担任。委员由工会、保卫、行政等部门及职工代表组成,车间设调解小组,班组设纠纷信息员。

(二)联合式。根据一些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依托民营企业工会、妇联、团委或党组织设立人民调解组织,并按照相近职能联合开展工作的原则,与企业工会、妇联、团委或党组织共同开展工作。(

第三篇:关于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的调研和思考

施平平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和调整,大量新型矛盾层出不穷,调解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各类调解方式的有效对接,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成为新形势下调解工作取得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关键。近期,本人和法工委、县法院、司法局的有关同志,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就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认为,城厢区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是有效化解案多人少矛盾、体现司法为民宗旨、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对我县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的构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城厢区的主要做法

2007年10月以来,城厢区委、区政府在立足诉讼调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调解组织网络,强化诉讼与非诉讼调解制度和调解活动衔接,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院指导、部门配合、共促和谐”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新机制,借助并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区上诉和信访总量不断下降,2008年上访人数同比上一年下降了22.2%,司法调解成功率有明显提高,由2007年的48.8%上升为2008年的75.2%,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妥善处理,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他们的做法主要表现为“三个衔接”:

(一)调解组织网络衔接。该区成立了“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

小组”及办公室,性质为区委、区政府的一个常设办事机构。办公室人员由综治办、法院、司法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教育、卫生、劳动、公安、交警、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领导、组织、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解决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并促进相互衔接配合,建立大调解格局,形成合力,有效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除了区成立领导小组外,还在下属7个镇(街道)、20多个成员单位中成立了调解组,调解工作的组织网络触及辖区每个村居。

(二)调解工作制度衔接。该区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一体化。其中较为典型的制度有:

1、调解员的“邀聘”和“点将”制度。邀聘调解员来源于人民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人民陪审员或退休法官等,其主要职责是开展诉前调解、接受法院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和参与其他调解衔接事宜。“点将”制度,即法院将邀聘调解员的基本情况输入信息库,供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员。

2、应急调解制度。应急调解是该区调解工作的一大特色,区法院成立了“突发性事件处置工作指导小组”,主动与区委、区政府常设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开展对应调解衔接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落实第一责任人,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自2007年以来,先后成功调处了60多件突发性和群体性纠纷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3、绩效考评和经费管理制度。区综治委把调解衔接工作情况列入综治考评内容,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考评细则,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和化解。调解衔接

工作所需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各成员单位、各镇街也优先保障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经费,区法院对特邀和聘任调解员实施计件补贴制度,以激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诉讼与非诉讼调解衔接。主要通过“三调解、一确认、一指导”来实现诉讼调解和非诉讼调解活动的衔接。“三调解”即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一确认”即效力确认,对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审查后认为调解协议合法有效且系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的,以调解书形式确认其法律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一指导”即指导调解,法院指定审判业务骨干,分片包干,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展开调解工作,并应党委、政府或基层调解组织要求,派员靠前指导突发性、群体性纠纷的调处工作。

二、我县调解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的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调解组织看,共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63个,配备人民调解员1897名,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扩大。从调解领域看,除抓好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传统纠纷调处外,积极介入公民、法人之间的土地承包、征地拆迁补偿、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等现代社会热点、难点的调处,调解领域不断拓宽。从调解机制看,一方面不断规范调解工作机制,制定了调委会工作责任、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五不准”等一整套调解工作制度,统一和规范基层调解机构调处纠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调解工作机制,如兰亭镇试点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有效整合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各项功能,夯实村级维稳基础,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又如齐贤镇试点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设立镇调委会和派出所的联合调解室,逐步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等调解形式的对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时,我县的调解工作还存在一下问题:一是组织建设有待扩面。特别是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中建立的调解组织不多。二是协作机制有待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调解工作的沟通和配合机制还没有效形成,“大调解”制度建设亟待推进。三是调解衔接有待深化。尚未形成司法调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这四大调解方式的深度衔接和整合。四是调解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调解员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参差不齐,且往往身兼数职,影响了调解效率。

三、关于我县构建“大调解”格局的若干思考

结合城厢区的主要做法和我县的调解工作实际,本人对我县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的构建作了如下思考:

(一)重视和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根本。城厢区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之所以上下齐心、配合得当、衔接紧密,根本上在于坚持了区委的正确统一领导,从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设立到各镇街调解组的配置,从各项调解工作制度的制定到具体制度的实施和落实,都离不开区委的统一部署。我县的“大调解”体系构建也必须始终坚持县委的正确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以确保大调解工作的全盘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扩充和强化调解组织网络是基础。城厢区实施多元化调解衔接机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建立健全了一个以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指挥中心,覆盖乡镇、村居、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调解网络,为调解衔接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组织保障。我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同样要以健全和完备的调解组织网络为基础,可参照城厢区做法,逐步扩充和强化调解组织网络,在各镇街、村居、行政机关和有关行业协会中设立调解组织,配设调解员,形成挂钩法官——司法所长——调委会主任三个层次的工作网络,调解组织的相关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确保经费及时到位。

(三)加强和改进大调解制度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否合理和完备是决定一项工作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和长效性的关键因素,城厢区所推行的各项调解工作制度,既富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又兼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保证了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议在立足本县原有调解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城厢区相关的先进工作制度,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以适应大调解格局的需要,确保我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纳入法治化轨道。

(四)整合和优化全社会调解力量是保障。一方面要集聚和整合全社会的调解力量,学习城厢区有关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效力确认等调解衔接机制,实现诉讼调解和非诉讼调解活动的有效衔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促进司法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法律手段、行政措施、道德力量多管齐下,为彻底解决矛盾纠纷提供全方位保障;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调解队伍的素质,逐步建立专职调解员

制度,从能力、经验、知识、公信度等各方面严格调解员的资格,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现有的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人文素养,并加强其后续力量的发展,为“大调解”格局的构建提供的人员保障。

(作者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四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调解纠纷不再是法院一家的工作,多元化解决纠纷问题的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更加注重调解工作的多元化,本文仅以**县人民法院为例,就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浅析如下:

一、坚持党委领导,构建法院为主,各部门联动的“大调解”格局。

“大调解”工作调和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大调解”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综治部门牵头,法院主导,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自治组织参与的大调解网络,形成人员联动、设施联用、信息联享、机制联通、矛盾联调的全面覆盖城乡每个角落的大调解体系,更好地发挥调解合力的作用。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把制度建设作为有力支撑,不断促进大调解体系规范化运行。对大调解体系中各调解主体的职能分工、诉讼与非诉调解机制的对接、非诉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大调解工作的监督考核等内容,应在对本地实际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缜密、实用的操作制度,要明确回答纠纷发生后由谁负责调处、怎么调处、调处后怎么办、调解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等问题,做到落实有部署、推进有保障。三是监督支持到位,大调解全面覆盖。首先,建立健全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党委要把“大调解”体系建设和开展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考核中,非诉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奖惩依据之一,奖优罚劣。法院要将各庭室、各族法官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绩效考核,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作为创先争优的考核指标之一,不断鞭策其加强调解工作。其次,强化调解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法院要落实法官分片包干制度,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开展调解工作;加大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点评调解文书、现场指导、邀请旁听案件审理等多种形式,讲解法律法规,交流工作经验,提高调解员水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的补贴等列入财政预算,解除广大调解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调解工作中。

二、坚持内外联动,构建依靠综治合力化解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法院在发挥大调解体系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调解主体的沟通协调和联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主动性,全力化解各类纠纷。一是建立健全诉前调解与信访维稳的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信访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调处涉诉涉法纠纷的同时,共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稳控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司法局和各乡镇的沟通协调,将法官下派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乡镇人民调解指导站和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和规范,根据乡镇所辖区域,分工负责,定点联系并指导调解员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以具体案件成功调解为落实的措施,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全县的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三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机制。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纠纷或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纠纷,法院应加强与行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团维权组织的联动配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独特地位优势,实行委托调解、邀请调解、联席会商等方式,建起一条矛盾纠纷专业化调处的快捷通道。

三、完善调解制度,构建科学规范、效果良好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健全和完善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调解协议确认等工作制度,使调解衔接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更具可操作性。一是完善诉前调解机制,对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当事人要求诉讼立案的,由法院主动向他们宣传非诉讼调解的特点,鼓励、引导他们先由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行业协会调解。二是完善协助调解,法院在诉讼调解过程中,根据案件审判需要,吸收特邀调解员、当事人亲友或有关组织的人员等协助法官一并进行调解。三是完善委托调解,对已经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直接将案件委托上述单位或聘任、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四是强化效力确认,对经特邀调解员或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协会等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经审查后,依法确认其效力,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四、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构建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成立由党委政法委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大调解”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督办、考评,制定“大调解”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联席会议由县政法委牵头,根据实际,适时召开,互相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法院、公安、信访、司法行政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通报发现和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要将生效的法律文书通报给人民调解组织和行政机关,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第五篇:长效机制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

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创先争优内生动力的实践与思考

创先争优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重在普遍参与,贵在常抓不懈。这就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常态长效机制,激发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推动党建工作内容与方法创新,用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来永葆党的先进性。当前,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使创先争优在常态中不断持续推进和加强,就成为了当前各级党组织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我局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基本做法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乌尔旗汉林业局党委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系统科学与简便管用相统一、制度建设与贯彻执行相统一的原则,紧密结合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实际,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实现了机制的不断创新,激发了创先争优内生动力。

(一)建立领导责任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有力。设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做到日常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共产党员,用榜样的力量营造个个创先进、人人争优秀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督导落实机制。一是坚持分类推进。分类别、分性质、分标准设计了活动载体。木材生产、营林战线开展了“保生产任务、保生产作业质量、保安全防火、保成本效益指标,做生态建设标兵”主题活动;运输检修战线开展了“保数量、保安全,做增节标兵”主题活动;建筑公路养护战线开展了“抢进度、保质量,做创优质工程标兵”主题活动;后勤服务部门开展了“服务职工群众,争创岗位先锋标兵”主题活动;机关开展了“沉下身、沉下力,做转变作风标兵”主题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实效。二是建立查报机制。完善了“局级领导不定期查、局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经常查、局党委督查组具体查的“三位一体”督查机制,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核,形成月评价、季通报、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结果的情况通报,督促活动平衡开展。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成立常设考评机构。建立了层层抓落实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考一级;建立了考核评价档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将领导分级点评,日常抽查、月小结、季度专评、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以及群众评议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录入考核档案备

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进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学习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六)建立了载体活动机制。建立了“三亮”“一带” 活动机制。一是“党员亮身份”。通过佩戴党徽、工作牌、服务卡、设立党员公示栏等方式,将党员的姓名、职务、岗位等信息公开,制定了“十好”优秀共产党员标准,建立了80个示范基层党支部和1149个党员示范岗,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分类别、分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奉献日和“党支部示范区”等创建活动,把党员身份、党员岗位、党员的责任和任务亮出来,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群众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做贡献;以“我参与、我承诺、我奉献”为主题,扎实开展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全面推行定诺、亮诺、践诺、评诺的“四诺”联动机制,建立了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组织考评、领导点评的“五评”机制,使公开承诺在群众的监督下落到了实处。去年全局107个各级党组织、1149名党员作出了4790条承诺,兑现率达90%以上。今年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承诺践诺活动。二是“干部亮作风”。深入开展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党性教育,开展“四查四看”活动,进行了以“听民声、解民意、办实事”

比武等活动,并促进活动成果向生产经营中转化,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共青团组织在全局青年团员中开展了以“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岗位技术能手”为主题的争创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齐争共创的生动局面。

(七)建立“分级点评”机制。以“局领导干部、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基层党支部书记”为责任主体的创先争优“分级点评”机制,有效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一是明确点评对象。将全局个106个基层党组织和1149名党员列为点评对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局领导干部负责点评联系点和分管联系单位及班子成员,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负责点评联系的党支部班子成员,基层党支部书记负责点评所在党支部全体党员。活动开展以来,15名局级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进行点评60场次;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点评450场次;基层党支部书记对党员创先争优活动随时进行了点评。二是落实点评内容。“分级点评”内容做到“四个有机结合”,即与全局中心工作及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与本单位本岗位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与兑现公开承诺有机结合,与解决职工群众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三是创新点评方式。集中点评。结合日常工作,以工作推进会、观摩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集中点评;现场点评。深入工作现场,以调研、督促检查等方式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现场点评,指导工作开展,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谈话点评。党组织负责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创新性不强,未能及时总结、推广创先争优活动中积累的先进做法和工作经验,并形成机制,致使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系统;虽然建立了一些长效机制,但有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只停留在文件表面;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主动性不高,未能主动思考创先争优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与契合点,没有把创先争优工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而是仅仅满足于“常规动作”,导致活动的针对性不够,长效机制也很难形成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找好对策,认真加以解决。

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贵在建章立制抓落实,夯实基础抓运行。要以长效机制推动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的日常化、常态化,就要突出抓好动力机制建设、融合机制建设、目标机制建设、绩效考核管理和创新机制建设。

(一)强化动力机制建设。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要把动力机制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文化引领、营造氛围、教育培训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内在动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一是文化引领,增强共识。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企业文化在教育、激励、凝聚广大员工的作用,充分借助企

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保证党员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科学发展的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的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成果,为实现企业“十二五”目标提供动力和保证。二是立足岗位,争创一流。要通过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深化岗位大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通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鼓励、督促党员和职工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三是改善民生,提升水平。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创先争优,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让职工群众亲身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性走访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形成党组织主动关心关怀广大职工群众的长效机制,把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承诺践诺的重要内容全力加以解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强化目标机制建设。目标机制回答的是创先争优这一活动是什么,它使广大目标机制是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立的基础。这要求要紧密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创先争优的具体要求。制定出的相关目标要求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为此,要认真落实争创目标要求,对照“四强”、“四有”标准,进一步细化创建任务、目标,通过强化目标

举办征文比赛、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力争每年都形成一批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多措并举,逐步构建总结工作、提出问题、研究对策、理论探索、思路创新、明确举措、落实到位、改进工作、实践创新的循环创新模式,努力形成工作不断创新的基层党组织创新机制。

下载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实践与思考_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民营企业调解组织的实践与思考_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近年来,民营企业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没有像经典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从自然竞争走向集中再走向垄断。相反,民营企业成了各个国家中最......

    调解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法院审判工作与人民调解制度的调研报告指导人民调解、对人民调解协议书依法予以确认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责,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6条对此作了相应规定。人民调解协议......

    直选民营企业工会主席的实践与思考

    直选民营企业工会主席的实践与思考为深入贯彻《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定》的精神,我公司结合民营企业基层工会的实际,积极探索采取会员大会直接选举基......

    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刘晓明 徐旭水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多家民营企业的现状进行调查与......

    检察院调解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近年来,随着西方“adr运动”的发展和“恢复性司法”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智慧,其教判决更加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因而被广泛提倡。但在法官主持下的调解,受诸多......

    检察院调解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近年来,随着西方“adr运动”的发展和“恢复性司法”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智慧,其教判决更加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因而被广泛提倡。但在法官主持下的调解,受诸多......

    浦东构建大调解格局的思路与实践

    构建大调解格局的思路与实践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 作者:吴登友 柳建华 涂建设 辛忠波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央明确提出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陈银伟在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调解制度有着浓重的中国特色和乡土气息,被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并为各国借鉴和发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