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定稿)

时间:2019-05-13 07:5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定稿)》。

第一篇: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定稿)

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视频一

不了解学生,不了解教材,就进课堂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了解教材和学生相比来说,了解学生更难些。

作为教师,您对学生是否已经了然于胸?您又是否做过学情调研呢?

为什么要做学情调研?

目的就是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资源当中,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调整、教学过程的展开与实施、教学环节的控制与把握,提供了科学的、严谨的依据和保证。学情调研的核心任务是把“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教材时的问题”。

教材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背景分析: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的读)。

视频二为什么要做学情调研

视频三学情调研的策略

1、课前调研(问卷法)

有些专家提出:不要抓住“单位1”不放,有些时候,单位1纯属人为制造的。大“1”小“1”的区分,3块糖和5块

糖放到一个盒子里,3+5=1,1的含义。明确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孩子们的经验和老师的要求是有距离的,所以适度的问卷调研也是很有必要的。“我的同学都很聪明”,其中聪明两个字就是整体的四分之一。

2、课中观察(观察法)(看孩子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反

应)

3、随机访谈(访谈法)

4、课堂作业(作品分析法)(从学生们的错误中发现

问题)

5、课后访谈

视频四:借助多媒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与方程

吴正宪:对小学生来说,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具尽管古老,但却是离不开的,比如小棒。10根小棒捆在一块,是大“1”,1根小棒是小“1”,把胖胖的大“1”放十位上,把小“1”放个位上,让学生体会两个“1”是不一样的。竖线、田字格、小棒模型要伴随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漫漫征程。

一个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个照本宣科的教师。数学知识有内在的系统的联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把握孩子学习的特点,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知识情况、经验基础,我们的课堂做好调整是有基

础的。

第二篇: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吴正宪老师】

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 【吴正宪老师】

主要内容笔记

一、教学困惑】

问题1:自己反反复复地钻研教材,按照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堂活动,但是教学实际却与预设的效果相差很远。课堂教学中总想设计新一点的活动,苦恩冥想,没有突破点

问题2:我认为学生应该会的却不会,我认为掌握不太好的却能带给我惊喜。对于学生我越来越把握不准了;

问题3:当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你是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刚呈现课题,许多学生已经把主要内容喊了出来;教师精心安排的活动学生却无动于衷;

“意外”随时都会搞得你束手无措;

问题4: 我也想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障碍点等。用前测不知怎么设计题目?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后,从数据中分析时,不知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有时想不好,前测就白做了。

作为老师,您对学生是否已经了然于胸呢?您又是否做过学情调研呢?

二、为什么要做学情调研】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源头活水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情调研从广义上看,是指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从工作需要出发,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等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看,是指教师为了有效的达成学生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以及学习方式、问题解决策略和障碍等方 面进行了解、分析与把握的过程。

【目的】就是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资源当中,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调整、教学过程的展开与实施、教学环节的控制与把握,提供了科学的、严谨的依据和保证。学情调研庄务是把

【学情调研的核心任务】是把“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教材时的问题”。“学生调研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的前提和必要途径”。

三、学情调研的策略】

(一)课前调查(问卷法)

(二)课中观察

(观察法)

(三)随机访谈

(访谈法)

(四)课堂作业(作品分析法)

(一)课前调查(问卷法)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应关注以下两条主线和四个维度。两条主线是“比”和“数”。“比” 指的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既包括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部 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数”指的是以有理数形式出现的分数,此时的分数表示的是一个计算或度量的结果。

(二)课中观察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在课堂教学中收集信息的意识,这样可以搜集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课堂观察除了依靠教师的职业敏感收集信息外,更多还需要教师预先设计观察点,做到有目的的观察。

一般情况,课堂观察获取信息的维度主要包括

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学生的错误和争议等。

1预设与生成:补充教师的经验 2宽容的接纳:生成学生的精彩 3顺着学生动,不是顺着教师教案走

(三)随机访谈

(访谈法)

全面的问卷调研需要科学的设计问卷。进行一次问卷调研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限制因素较多。而随机访谈则灵活、易操作。

课前访谈

课后访谈 只有读懂学生,在课堂上让孩子展示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的实现孩子经验与老师经验的对接,才能把数学烹出美的味道。

只有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数学的内在价值与情感才能感染孩子。

(四)课堂作业(作品分析法)

作为学情分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作业分析主要包括常态分析和针对性分析。常态分析指在常 态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针对性的分析主要是教师为了分析学生错误而设计的叉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进行细致的分析。

学生的作品包括笔记、作业、日记、测试卷等,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反思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学生作品,进一步读懂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层次,读懂学生的困惑。

我们的教学过程——对思维过程的忽视,是当下教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的老师讲课,往往是从中间开始讲,其实一开始的思维过程往往很重要,却被扔掉了。老师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也只看答案对不对。

知识是什么,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仅仅结果的教育是不能教智慧的,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中。

有关过程的东西只有通过过程来教。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我们的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最终 培养孩子数学的直观。因此我们要强调过程的教 育,在过程中判断他的思维是不是对的。”

而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思考”。

对于解决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理解题意、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回头看这四步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提 倡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求模式化。

在老师眼中,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优劣,但在学生眼中是没有好坏之别的。虽然方法3和方法4表面上看很麻烦,我们说一切的简单方法都来源于最初的复杂,简单方法都是在复杂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四、关于学情调研的几点建议】

1每一位老师充分认识到学情调研的价值。把对学生的关注落实到平时教学中,而不能仅仅是在一些研究课上或教学设计评比中体现。

2学情调研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学情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不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人为干预数据。

3学情调研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特别是如果采取问卷调研的方式,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

4学情调研的分析,特别是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背后的问题,对于得出科学的结论非常重要。本文没有对如何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展开,主要原因是情况比较复杂,自己也没有系统的进行整理,因此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实践和总结。

5学情调研不只局限在知识、方法的层面,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情况也要 进行调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这不仅要求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驾驭课堂。也需要教师关注受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了解学生。有效地学生调研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研的开展,对于学情调研的研究还会不断地清晰完善。

五、交流讨论】

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例,自己出前测题,对前测结果进行分析,看看有什么 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篇:长效机制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

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创先争优内生动力的实践与思考

创先争优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重在普遍参与,贵在常抓不懈。这就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常态长效机制,激发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推动党建工作内容与方法创新,用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来永葆党的先进性。当前,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使创先争优在常态中不断持续推进和加强,就成为了当前各级党组织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我局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基本做法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乌尔旗汉林业局党委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系统科学与简便管用相统一、制度建设与贯彻执行相统一的原则,紧密结合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实际,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实现了机制的不断创新,激发了创先争优内生动力。

(一)建立领导责任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有力。设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做到日常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共产党员,用榜样的力量营造个个创先进、人人争优秀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督导落实机制。一是坚持分类推进。分类别、分性质、分标准设计了活动载体。木材生产、营林战线开展了“保生产任务、保生产作业质量、保安全防火、保成本效益指标,做生态建设标兵”主题活动;运输检修战线开展了“保数量、保安全,做增节标兵”主题活动;建筑公路养护战线开展了“抢进度、保质量,做创优质工程标兵”主题活动;后勤服务部门开展了“服务职工群众,争创岗位先锋标兵”主题活动;机关开展了“沉下身、沉下力,做转变作风标兵”主题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实效。二是建立查报机制。完善了“局级领导不定期查、局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经常查、局党委督查组具体查的“三位一体”督查机制,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核,形成月评价、季通报、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结果的情况通报,督促活动平衡开展。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成立常设考评机构。建立了层层抓落实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考一级;建立了考核评价档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将领导分级点评,日常抽查、月小结、季度专评、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以及群众评议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录入考核档案备

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进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学习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六)建立了载体活动机制。建立了“三亮”“一带” 活动机制。一是“党员亮身份”。通过佩戴党徽、工作牌、服务卡、设立党员公示栏等方式,将党员的姓名、职务、岗位等信息公开,制定了“十好”优秀共产党员标准,建立了80个示范基层党支部和1149个党员示范岗,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分类别、分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奉献日和“党支部示范区”等创建活动,把党员身份、党员岗位、党员的责任和任务亮出来,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群众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做贡献;以“我参与、我承诺、我奉献”为主题,扎实开展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全面推行定诺、亮诺、践诺、评诺的“四诺”联动机制,建立了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组织考评、领导点评的“五评”机制,使公开承诺在群众的监督下落到了实处。去年全局107个各级党组织、1149名党员作出了4790条承诺,兑现率达90%以上。今年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承诺践诺活动。二是“干部亮作风”。深入开展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党性教育,开展“四查四看”活动,进行了以“听民声、解民意、办实事”

比武等活动,并促进活动成果向生产经营中转化,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共青团组织在全局青年团员中开展了以“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岗位技术能手”为主题的争创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齐争共创的生动局面。

(七)建立“分级点评”机制。以“局领导干部、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基层党支部书记”为责任主体的创先争优“分级点评”机制,有效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一是明确点评对象。将全局个106个基层党组织和1149名党员列为点评对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局领导干部负责点评联系点和分管联系单位及班子成员,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负责点评联系的党支部班子成员,基层党支部书记负责点评所在党支部全体党员。活动开展以来,15名局级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进行点评60场次;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点评450场次;基层党支部书记对党员创先争优活动随时进行了点评。二是落实点评内容。“分级点评”内容做到“四个有机结合”,即与全局中心工作及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与本单位本岗位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与兑现公开承诺有机结合,与解决职工群众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三是创新点评方式。集中点评。结合日常工作,以工作推进会、观摩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集中点评;现场点评。深入工作现场,以调研、督促检查等方式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现场点评,指导工作开展,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谈话点评。党组织负责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创新性不强,未能及时总结、推广创先争优活动中积累的先进做法和工作经验,并形成机制,致使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系统;虽然建立了一些长效机制,但有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只停留在文件表面;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主动性不高,未能主动思考创先争优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与契合点,没有把创先争优工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而是仅仅满足于“常规动作”,导致活动的针对性不够,长效机制也很难形成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找好对策,认真加以解决。

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贵在建章立制抓落实,夯实基础抓运行。要以长效机制推动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的日常化、常态化,就要突出抓好动力机制建设、融合机制建设、目标机制建设、绩效考核管理和创新机制建设。

(一)强化动力机制建设。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要把动力机制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文化引领、营造氛围、教育培训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内在动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一是文化引领,增强共识。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企业文化在教育、激励、凝聚广大员工的作用,充分借助企

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保证党员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科学发展的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的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成果,为实现企业“十二五”目标提供动力和保证。二是立足岗位,争创一流。要通过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深化岗位大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通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鼓励、督促党员和职工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三是改善民生,提升水平。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创先争优,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让职工群众亲身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性走访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形成党组织主动关心关怀广大职工群众的长效机制,把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承诺践诺的重要内容全力加以解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强化目标机制建设。目标机制回答的是创先争优这一活动是什么,它使广大目标机制是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立的基础。这要求要紧密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创先争优的具体要求。制定出的相关目标要求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为此,要认真落实争创目标要求,对照“四强”、“四有”标准,进一步细化创建任务、目标,通过强化目标

举办征文比赛、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力争每年都形成一批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多措并举,逐步构建总结工作、提出问题、研究对策、理论探索、思路创新、明确举措、落实到位、改进工作、实践创新的循环创新模式,努力形成工作不断创新的基层党组织创新机制。

第四篇:调研与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摘 要: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社会就业的出路问题和养老保障的退路问题。根据政府关于失地农民的一系列政策,在实践中必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要确保“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落实到位;要确立失地农民就业优先的理念,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充分体现惠及全体农民的“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制度

二元经济结构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和保障的土地。土地无疑是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巨大贡献,但是目前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出路上的作为不得力和不到位,显然影响到这一群体的民生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笔者通过在陕西省咸阳市大量调查研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

由于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的相关政策配套的不完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目前处于“进无出路、退无保障”的两难境地。

(一)出路问题

被征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出路在于就业。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寨街道办事处为例,截止到2006年7月底,8个村10 233名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段内(男16-60岁,女16-50岁)的有9 001人,其中目前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有8 309人,失业率高达84%。

失地农民就业难,既有自身条件的原因,也是现行征地安置政策不够健全的结果。首先,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不得不抛弃世代相传的生产方式,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他们则明显处于劣势,这集中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三个方面。调查显示,陈杨办劳动年龄段内的9 001位失地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6%,技术缺乏或无技术专长的占88.2%,35-45岁年龄段的占45.6%。上述三大就业弱势,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使已实现了就业转移的失地农民,一旦合同期满或精减人员,他们往往首当其中被裁减。其次,随着企业用工制度逐渐市场化,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对失地农民的征地、拆迁、就业等进行的一次性货币补偿)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货币安置引发的突出问题是,在大量的失地农民再就业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安置补助费用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的保障”[1]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

(二)退路问题

养老保障是失地农民普遍担心的问题。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后顾之忧。而目前普遍实行的货币安置政策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货币安置只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偿,就业机会则要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而他们的养老需求则没有充分考虑;其次,现行征地价格满足不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要。据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仅养老保险一项的费用,若按低标准(全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7%)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双低”标准一次性交费方案,每个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需要5.18万元,而现行的安置补助费每人只有3万元,缺额2.18万元。再次,一次性货币的补偿金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则可能因为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或使用不当,反倒成为对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一个不利因素。事实上,调查显示,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办2006年7月20日前,10 233名失地农民中,几乎没有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短期看,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尚可靠一次性安置费勉强维持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致于明显下降。但长远讲,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二、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

2004年以来,咸阳市政府根据国务院28号文件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有关精神,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精神是:

(一)促进就业

第一,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在接受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享受与市区城镇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同等政策待遇等。

第二,重点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秦都区陈杨办的经验是: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确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订单式培训),以竞争选择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进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按照每人1 000元额度予以补助)。据不完全统计,陈杨办通过培训的农民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

(二)改变货币补偿方式,建立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是分年龄、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障。咸阳市政府规定:对征地时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对征地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满15年的,给予参加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能满15年的,参加市政府规定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简称“双低”)基本养老保险金;对征地时年龄在50-60周岁的妇女、又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或“双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补助制度。第二是资金筹集主要源于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款,个人无需额外缴费。无论是市政府的“两大部分”(70%在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征地补偿费中列支,30%在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或社会保险后备金中列支),还是秦都区的“四个渠道”(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的60%、从级差地租总额中提取20%和从招标拍卖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均直接或间接来自土地收益。

第三是留地安置。咸阳市政府2004年6号文件规定,对失去土地的8个村实行留地安置,即每人35平方米的开发用地,用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咸阳市的这几项很有针对性的新政策既为为失地农民打开就业出路,又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体现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条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新思路。

三、对失地农民保障的现行政策中需解决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做法是招工,第二阶段是定期定额地发放生活费,第三阶段是一次性货币补偿,第四阶段才把养老保险提上议事日程。第一阶段招工安排的失地农民,由于已经转变了身份,是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解决问题的。现在的问题集中在第二类和第三类。第二类失地农民每月领取85元或100元生活费,有无工作,政府的生活费必须照发。如果没有工作,这样的待遇又确实太低了。第三类在把一次性货币补偿用完以后,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政府就“难辞其咎”,所以实际上成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包袱。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新老政策的衔接问题

新老政策衔接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养老制度本身的衔接问题,二是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衔接问题。

在咸阳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同时运行着四套养老保障制度,即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双低”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咸阳市目前的做法是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分别参加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自新政策实施之日,农民的养老保障关系基本理顺。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问题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问题,实际上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问题。按咸阳市的现行办法,一个失地农民一次性缴纳24 128元,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每月享受263元。按这两个数据测算,预计基金可支持约92个月,亦即7年半。如果按人均预期寿命70岁计算,还差2年半。秦都区按目前的情况测算还有很大缺口,填补这个缺口只有靠政府的财政托底。这一点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三)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与优化投资环境的关系问题

据秦都区有关人士介绍,该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方案几易其稿成型后,区五套班子历时一年,先后几次召集镇(街道)领导会议统一思想,才得以公布实施。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即将实施的新办法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是地方政府较为头痛的问题。事实上,秦都区把失地农民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确定在只相当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

(四)就业观念转变问题

目前失地农民邻近城区,陈杨寨村是城中村,出租私房收入可观,经济较为宽裕。据陈杨办干部介绍,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苦、脏、累工作不屑一顾,对工资不到800元以上或不坐办公室以外的工作免谈,对政府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抱有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存有对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态度。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就培训抓培训,而要引导他们增强市场就业意识。

(五)让农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问题

就失地农民这一特定群体而言,咸阳市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城市化

进程中,城市近郊农民无疑也是受益者。然而就长远和全局看,如何使这一制度也涵盖全体农民,如何使失地农民和全体农民能够分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连片土地被国家征用储备的城市近郊农村,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是城市化进程的参与者,也理应是受益者。[2]57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外地一些城市通过建立覆盖全体农业劳动者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并为老年农民建立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减少了征用土地中许多矛盾。因此要适应农村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需要,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新型农村基本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原有的各种养老保险向城镇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接轨,形成城乡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确保实行“以土地换保障”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以地换保障”是指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咸阳市的实践表明,只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就能够切实可行。这是因为,土地征用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唯一资本,政府在这种时候积极引导农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3]

(二)更新理念,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要确立就业优先的理念,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使失地农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

要以强化失地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要按照 “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4]79的原则,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配套政策;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要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失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只有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降低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成本,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拓展空间,进而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2]的良性循环。当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虽然会增加城市用地成本,但与政府向社会高价出售的土地相比相距甚远。调查显示,秦都区陈杨办征地补偿安置费每亩只有6.55万元,而政府公开拍卖价格每亩在40万以上;有些村最高的征地补偿安置费每亩只有7.4万元,而政府公开拍卖价格最高的每亩达到50万元以上。不难看出,其间级差地租的空间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说,“以土地换保障”是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的修正,除了养老保险以外,实际上也可以一并考虑解决就业问题和医疗问题。这样才是切实保障“可持续生计”被中断的失地农民权益的良性补偿。

(三)抓住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框架从土地被征用的角度看,农村居民大体可以被分成两类人群:已经失地的农民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虽然有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总数估计在4 3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如何抓住目前能够“以土地换保障”这一历史机遇期,从战略高度认识并开始着手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政府应尽早筹谋的大事。这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农村中两类不同群体养老保障制度的关系。对于失地农民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咸阳市现行低门槛进入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今后可能更需要解决的是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事实上,相对于失地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纯粹的传统农民身份的经济实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最差,他们的土地又难以变现,为了真正促进粮食生产,逐渐地把他们的养老保障一并考虑进来最好。

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关系。从咸阳市的情况看,城乡居民中目前并存的四种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双低”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以及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四种制度之间如何衔接和过渡,并融合为一个城乡一体的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新制度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城市发展需要优化投资环境,而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和城市建设成本是重要方面之一,也恰恰是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完成调研后的初步设想是: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应本着“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原则进行设计。

所谓低水平,指的是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实际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缴费年限,以居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应以当地基本生活需求标准为宜,其数额至少不能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个问题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所谓有弹性,是指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配套设计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补充保险部分。其缴费水平由用工单位和个人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主确定,可采用个人帐户的方式,多缴多得。所谓多覆盖,体现在农村中各类人员均可参保,尤其是纯粹的传统农民身份也能得到基本养老保障。显然,制度的低水平设计在兼顾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各种制度可相互折算转换的同时,也确保了所有农民有条件参与;制度的弹性化处理适应了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多元化养老保障的需求。

良好的制度设计需要辅之相应的资金保障。笔者的看法是:政府应及时抓住城市化进程中“以土地换保障”的历史机遇期,放眼长远和全局,着眼于全体农民,尽力筹措可以惠及全体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资金来源可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被征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提成;政府财政每年专项列支。这笔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充实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保险部分,二是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进行补贴。

总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相宜的系列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64-67.[2] 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理论导刊,2004

(12):50-53.[3] 赵国辉.失地农民养老堪忧[J].中国保险,2005(9):88-90.

第五篇:对提升调研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调查研究是机关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对提升调研能力的实践与思考。提升机关干部调研能力,形成更多更新的调研成果,对于服务领导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市政府办在组织调研工作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调研工作,提升调研能力,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提升调研能力,前提在于准确把握和筛选调研课题

选择调研课题,是调研工作的第一步。课题选得准,调研才有价值和意义。而课题的选择,关键在于是否能适领导所需、补领导所缺、释领导所疑。就市政府办来讲,开展调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市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来筛选调研课题:一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选择课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必然是领导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我们进行调研选题的重点。近年来,我们先后围绕优势产业的打造、骨干企业的培育、重大政策的调整等重点课题进行调研。08年7月,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6个重要政策文件,我们及时拟定一批调研课题,由办公室各分管主任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就我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深入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翔实的基础材料。今年,我们又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工作大局,拟订了19个调研课题,近期将下发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二是围绕领导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课题。学会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捕捉领导眼中的“关注点”。近年来,营业税征管存在薄弱环节,总体规模偏小,与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成为制约我市财税增收的一个重要瓶颈,特别是省分税制财税体制调整后,对财力增加的不利影响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会同财政部门在先期调查的基础上,就加强我市交通运输、房屋出租、餐饮娱乐等行业的营业税征管,不断做大我市营业税规模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加强我市营业税征管的若干措施供领导参考。同时建议修改财政收入考核政策,加大对财税收入结构的考核力度。由于我们的课题选择准确,切合了领导阶段工作的兴奋点,因而提交的调研报告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所提建议大部分被采纳。三是围绕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选择调研课题。调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广东、浙江等地中小企业首先受到冲击,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不少中小企业纷纷停产限产,甚至关门倒闭。我们及时把握这一形势的变化,组织对全市的中小企业资金情况、信贷需求等进行调查,了解到我市共14个镇、114家企业受到资金影响,生产经营出现异常,较早地把握了我市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真实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向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了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直接促成了多项应对危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出台。由于我市见事早、出手快,因而中小企业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的相对较少。

二、提升调研能力,关键在于科学安排和组织调研活动

为了确保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选好,切实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次调研,我们都注意从四个方面认真把握:一是周密制订调研方案,思想汇报《对提升调研能力的实践与思考》。这是对整个调研过程的总体策划安排,如果把一次调研活动看作一个系统工程,那么调研方案就是一张系统工程施工图。每个课题的调研方案制定前,我们都要广泛收集、阅读、消化有关调研课题的各种资料,包括上级有关文件、已有的研究成果、当前状况和背景状况等,以期对课题的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今年2月份,为了准确把握我市工业发展的最新情况,按照市政府相关领导的要求,我们对全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由于这次调研需要深入到全市各个镇区和企业,参加人员多、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我们把整个调研工作分成三步,首先由相关领导带队,根据我市特色产业分布状况,分组深入镇区和企业,摸清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召开碰头会,让大家充分进行信息交流,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调研报告的总体框架和主要观点。由于调研方案制定得比较周密,这次调研取得了预期成效,为领导把握面上情况提供了依据。二是科学拟定调研提纲。这是调研方案在访谈环节的具体化。拟定调研提纲时特别要注意突出调研主题、调研重点、难点和疑点,充分考虑周全要提哪些问题、要查阅哪些档案资料、要看哪些现场等等,使调研的全过程了然于胸。三是灵活运用调研方式。每次调研的课题不同,调查了解的重点不一,需要我们灵活选择和运用好各种调研方式。如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我们主要采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主要进行实地踏勘、数据分析;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调研时,我们除了深入企业现场调查,走访相关企业负责人,调阅企业财务报表外,还结合企业用电量、到期或逾期贷款、纳税、用工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重访谈对象的选择,根据调研目的和内容、地域、单位、时间范围的安排,选择有代表性的人员作为对象,尤其注意挑选有思想、有见解、敢讲实话的同志,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三、提升调研能力,根本在于加强对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调研工作,组织领导是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调研成果是压出来的、逼出来的。多年来,市政府办一直十分重视加强调研工作,把提升全办人员调研能力和水平,作为当好“四个表率”、实现“三服务三满意”的重要内容,强化组织推进,严格督查考核。一是自行选题和领导点题相结合,编排下达调研任务。一方面,根据全市工作大局,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排出一批调研课题;另一方面,请领导点题,确定一批调研课题。两个方面结合,形成重点调研课题计划,下发各科室、各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同时,适时根据形势变化,对调研课题计划进行补充完善。对全办文秘人员,原则上每人每年至少必须完成两篇以上调研文章。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对调研进展情况的督查。二是抓好业务培训。我办十分重视对文字人员的业务培训,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办公室文字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拓宽思维,开阔视野,不断涉猎新事物,汲取新知识。另一方面,积极请进来,经常邀请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同志,讲政策,讲业务,释疑解惑,及时处理与解决我们在调研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抓好考核评比。近年来,我办把调研工作作为科室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个人提拔任用挂钩。每年底,对所有调研成果进行汇编,择优选送参加上级部门的考核评比。同时,组织优秀调研成果评比,以充分调动全办人员投身调研工作的积极性。四是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定期不定期编发调研专辑,一个时期一个专题,送领导审阅,发镇区和部门负责人参阅。对有上报价值的调研材料,及时改编成调研类信息予以上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加强调研工作,提升调研能力,可说的很多,核心的一条,就是要舍得下苦功夫。最后,我想用恩格斯的名言与同行们共勉:“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卓尔超群”。

下载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学情调研”的思考与实践(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提升调研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调查研究是机关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提升机关干部调研能力,形成更多更新的调研成果,对于服务领导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

    “热爱家乡,情系教育”调研实践报告

    “热爱家乡,情系教育”调研实践报告 2011年暑期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支持甘肃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锻炼自己,我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赴山丹县大马营乡山丹三中义务支教实......

    学习、实践与思考

    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

    关于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定稿)

    关于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实践与思考近几年杭州高速发展,带领杭城的老百姓走上富裕道路。半山地处杭州北部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扮演者北大厅的重要角色,一直以来都是以重工......

    关于办好佛教院校的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

    在全国有近80所宗教院校,除首都北京外,沪宁线一带是全国宗教院教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仅苏州市就开办了三大宗教5所宗教院校。它们分别是:中国佛教学院灵岩山分院(1980年12月)、佘山......

    街道社区党建情况调研与思考

    XX 街道社区党建情况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XX街道社区党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推进。区、街道两级党委着眼于适应社区党建发展的新要求,提高社区基层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

    街道社区党建思考与调研范文

    关于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兰大社区书记、主任 黄玉州 (2011年11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

    调研与思考第20期

    第 20 期 2011年7月14日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中共大渡口区委 主办 中共大渡口区委办公室承办 中共大渡口区委研究室关于农村“三资”管理和村务公开的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