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农农场“两新组织”管理服务调研报告
古农农场“两新”组织管理服务调研报告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无论是新经济组织还是新社会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既依法享有各种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在国家法规规定之下依法经营,依法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古农农场自1990年创办工业区以来,历届领导注重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加快园区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场(区)内已落户各类工业企业118家,其中,外资企业45家,注册资金1.5亿美元;内资企业73家,注册资金14.6亿元;已投产企业有86家,上规模企业30家,成为长泰县三大重点工业区之一。古农农场“两新”组织的数量逐年快速增长,成为影响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实做细两新组织发展的优化服务管理工作,将使我场企业劳动关系更加稳定、环境关系更加协调、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一、现状和问题: 当前,“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两新”组织负责人认识不够。部分企业业主只是更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对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重视不够,对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缺乏做好综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建立两新党组织工作缺乏思考,缺少行动,无论是在扩大“两新”组织综治工作覆盖面,还是发展综治组织在两新组织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都还有差距。二是“两新”组织中的人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多数“两新”组织为合伙制或公司制,人员来去自由,“跳槽”频繁,人员管理动态性强,而且办公场所也不稳定,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不固定;平时的普法宣传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等相对滞后,给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三是“两新”组织中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严重不均衡。有的“两新”组织在多年实践和深入调研中,不断丰富基层组织活动,达到了组织与企业互促双赢的良好效果,如鸿泰塑胶、长石工材等企业;大多数“两新”组织规模小、从业人员少,同时,缺人才、少经费、无场所等问题也相对突出,而且由于其行业特点决定其从业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联系业务,造成各种活动难组织,有的“两新”组织虽然建立组织,但开展工作不够正常,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不适应“两新”组织的特点,作用发挥的不明显。四是督促检查不到位。为了落实好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和县直机关单位都签订了许多目标责任书,这些责任书还未延伸到“两新”组织中去,因此工作责任靠的不实,目标任务不明确,要干啥、怎么干不清楚,平时的督查考核也不到位,因此,对“两新”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各项管理之外,落实维护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强。五是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不到位。对“两新”组织应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但职能部门重发展轻管理,没有做到即为“两新”组织提供良好的服务,又严格依法规范从事各项活动,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
二、措施和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场切实把社会管理的项目创新纳入全局工作,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周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场综治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明确各自职责,精心部署实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丰富组织载体。
1、认真制定普遍建立综治、党团、工会组织行动规划。根据新经济组织在组织结构、用人制度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复杂性,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制定普遍建立综治组织组织行动规划,着力破解组建难问题,不断夯实新经济组织综治、党团、工会组织基层基础。
2、深入开展综治、党团、工会组织组建集中行动。组织实施“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组建行动,采用规模企业“单独建”、中小企业“联合建”等灵活多样的组建方式,努力实现新经济组织普遍建立综治、党团、工会组织。
3、积极发挥基层综治组织组织作用。注重创新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活动载体,在新经济组织中积极开展活动,发挥思想政治上的导向作用,生产经营上的模范作用,依法经营上的促进作用,联系职工上的桥梁作用。
今年以来我场已在天星陶瓷设立企业综治工作站;新成立恒裕达等3个企业党支部,共有12个“两新”组织基层党支部;共有45家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尚有83家企业未建立工会组织,3个企业工会即将建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组织实施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推进工程,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推进主体作用,促进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共谋发展;探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激励措施,为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和提高职工工资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积极探索职业化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引导支持企业和工会广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推动工资集体协商顺利实施。
四是依法规范用工。农场综治办联合派出所、商会等部门定期进企业举行普法讲座以及简易劳动合同签订培训会,督促企业签订并执行劳动合同;农场调解委员会积极做好辖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2011年共调解劳资纠纷6起,推动企业建立良好的工资发放监控机制,企业无拖欠工人工资现象,营造良好用工氛围;农场企管科指导并监督企业建立包括合同签订、工资分配、工时、休息休假、劳动保护、保险福利制度、职工奖惩办法以及企业内部的消防、治安、生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将规章制度向劳动部门报备;指导企业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制定具体的生产规范中,明确规定劳动保护的特殊保护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五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务社会就是回报社会,我场充分发挥商会、陶瓷协会等社会组织“面广、人多、线长”的优势,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扶困、助学等慈善事业,提高了农场人民的医疗卫生、教育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提高了企业的形象,缓解了与企业当地居民的矛盾。2007-2012的五年来,古农农场商会组织农场各企业在救灾抗灾,扶贫帮困和捐资助学等方面共捐资100多万元还积极配合各部门,积极开展包括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就业等各种帮扶活动。如坚持每年春节向农场贫困老党员、残疾人、孤寡老人送物送钱;2011年10月,古农农场中小学搬入新的教学楼,当时在教学方面的内部设施的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资金困难,农场商会企业家们踊跃捐款,筹集到了7万多元的资金;2011年底,农场陶瓷协会企业家们又免费地为农场小学所有的老师以及所有的孩子发放一套校服等。
三、建议和打算:对“两新”组织的服务与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各地管理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定示范基地,不断宣传探索,使管理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于新社会组织要从登记管理和日常管理入手,要深入对新社会组织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法律规范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定,做到既为新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服务,又严格依法规范新社会组织从事所登记的各项活动。
一、注重引导,推动“两新”组织培育壮大。一是强化认识引导。“两新”组织对于提升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强化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和谐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要十分重视“两新”组织的发展,将“两新”组织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将“两新”组织管理纳入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和党建工作,在年度工作中,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各级上下在认识上要高度一致,各尽其责支持“两新”组织发展,形成“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坚持分类指导,简化办事程序,并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开通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兴办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三是强化信息引导。及时掌握“两新”组织需求,依托有关渠道,及时发布高质量信息。
二、突出管理,规范“两新”组织管理秩序。坚持从两个方面抓好“两新”组织的管理。一方面,党委、政府把“两新”组织作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与政企事业单位同等看待,按照分级负责管理的原则,实施统筹管理。一方面,落实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业务管理体制。一是依法按制度管理。按照“两新”组织经营性质、类别和所处地域、行业等,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实施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邀请民政、工商、税务、工商联以及政法部门对辖区“两新”组织负责人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管理知识的集中培训,针对部分“两新”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登记管理机关要负责对“两新”组织进行“准入”管理和执法监督,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对“两新”组织进行日常业务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主动深入“两新”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及时通报经济犯罪新动向、新方法,增强“两新”组织的自我防范能力,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三、重点帮助,打造“两新”组织特色品牌。一是优化环境。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制定出台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制度,深入开展优化环境联合检查、治理,为“两新”组织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高效服务。要通过整合服务力量,完善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模式,主动为“两新”组织提供高效服务。三是打造品牌,我场“两新”组织门类不多,布局合理,要通过多种引导和帮扶措施助推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各自优势的特色品牌,实现他们自身能动发展,也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建设完善“两新”组织管理长效机制。一是继续加强组织建设,将党团、综治、工会组织建设延伸到“两新”组织之中。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发展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两新”组织重大问题协调联络制度、治安形势分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平安创建、执法监督检查等多种制度。三是落实保障激励措施。对“两新”组织中的法人代表、知名人士分别提名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政治上多关心,提高政治待遇;对一些社会团体实施财政资助政策;对在招商引资中做出贡献的组织及法人代表实行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初步构建我场“两新”组织管理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两新”组织管理格局。
2011年古农农场工业总产值16.48亿元,年均增长35.5%,税收3985万元,年均增长31.35%,工业产值和财政税收民营企业分别占据农场工业企业的65%,成为农场各类经济主体中贡献份额最大的经济成份,也是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保增长,加快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点。在新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古农农场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主动履行职能,落实责任目标,实化工作措施,把“两新”组织的服务管理落到实处。
第二篇:古农农场关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进两新组织的实施意见
古农农场关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进“两新”组织的实施意见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新型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不断增多,“两新”组织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亟待跟进。为更好地服务全场经济、社会建设,推动综治工作向深度、广度发展,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治安秩序的作用,现就推进我场综治工作进“两新”组织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县综治委有关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两新”组织参加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场“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水平,努力使“两新”组织中的违法犯罪活动、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周边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古农农场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
2、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
3、坚持规范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4、坚持量力而为、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加强“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使“两新”组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大督导力度,建立工作责任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本辖区“两新”组织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检查与考核。
(二)强化管理责任。农场综治委与“两新”组织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考核该单位综治工作的主要依据,分别抓好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综治机构的建设,指导“两新”组织完善综治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
(三)落实工作责任。“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两新”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对本单位发生的治安和安全生产问题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经济和行政责任。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列入企业或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
(四)健全组织机构。“两新”组织要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办事机构,用工人员在100人以下的“两新”组织配备综治工作联络员,100人以上的建立综治工作站,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从事综治工作。
四、坚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综治牵头,派出所、司法、民政、村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解决“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提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措施,不断增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明确部门任务,规范管理平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归口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做好“服务、指导、监督、管理”等工作,推进“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综治、司法部门要加强对“两新”组织矛盾纠纷排查的指导和员工的法制教育。派出所要帮助“两新”组织落实流动人口管理、治安巡逻等工作措施,督促其整改内部治安隐患,加强防范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不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使一些基本的治安案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切实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劳动保障部门要督促“两新”组织规范用工行为,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督促“两新”组织落实各类安全生产措施,切实减少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服务意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综治办要主动调查了解“两新”组织综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业主的意见和要求,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情况,共同做好“两新”组织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派出所要在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两新”组织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活动,针对其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提出工作建议,引导其诚实守信经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两新”组织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其他有关部门帮助妥善处理“两新”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等问题引起的纠纷,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保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定期排查、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引导员工通过内部调解组织调处纠纷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事件的发生。加强信息沟通,指定专(兼)职信息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
(二)建立门卫值班和治安巡逻制度。健全安全保卫机构,固定专人做好门卫值班,规范交接班程序,严格出入登记。对重要部门和重点部位坚持24小时巡逻,相邻的“两新”组织可尝试联合值班巡逻。
(三)建立流动、暂住人口管理制度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制度。要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内部员工和进出单位的流动人员的管理,建立内部员工档案,实行流动人员台账管理,确保单位内部安全。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配合司法、公安等部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管理、教育、挽救和转化工作,落实帮教措施,积极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四)加强法制宣传。综治办要结合普法宣传定期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两新”组织可结合本行业特点定期聘请公安、消防、环保、安全生产、税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为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五)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在协助、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单位内部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性质、特点和对防范工作的特殊要求,以防盗、防抢、防火、防破坏、防泄密、防事故为重点,落实防范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要害部位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剧毒有害物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六)加大科技防范力度。树立“科技保平安、投资创平安”意识,加大防范设施投入,在重要部门和要害部位安装防盗装置,提高物防、技防水平。有条件的单位应联网报警装置和电视监控装置,不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六、建立奖惩机制,确保“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严格考评考核。将“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的考评内容,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两新”组织进行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评比活动时,应加强与“两新”组织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协调沟通,加强情况通报,要保证“两新”组织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二)坚持奖惩兑现。对工作措施落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农场综治委给予表彰奖励;对成绩显著的,由农场综治委推荐,县综治委或党委、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并由县授予“平安单位”称号。农场有关部门在对“两新”组织评选综合性荣誉称号和对法定代表人评先授奖时,应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和依据。
(三)严格责任追究。对不重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导致内部治安秩序混乱或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发生严重刑事案件的“两新”组织及其责任人,综治办将情况报送县级综治委和公安、工商、银行等部门,有关部门视情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两新”组织及其责任人进行处罚,促其整改。
福建省国营古农农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2年6月4日
第三篇:服务“两新”组织
浅谈服务“两新”组织的几点建议
【引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以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为代表的非国有集体独资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统称的新社会组织的“两新”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新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多数“两新”组织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或者管理不善出现漏洞引发犯罪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浅谈如何服务“两新”组织并几点建议。
【关键词】:“两新”组织 问题 建议
一、“两新”组织基本概况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新经济组织是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另从所有制特征上看,现行法律,法规把这类经济组织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国家统计分类目录中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经济控制企业,港澳台经济控制企业,非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非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等。
新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群众团队。
新社会组织一词,是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词汇。其特点是,相对于“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群众组织”等词的概念,把范围缩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民间组织。除了包含根据法规合法允许登记注册的各类民间组织以外,还包含目前法律法规还不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自发性的非政府组织和准民间组织。这对于党和国家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研究、指导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新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
二、“两新“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中破茧而出的民营企业在享受高速发展喜悦的同时,仍在不断接受市场风雨的考验和洗礼中面临着各种认识误区、法律障碍和体制束缚,特别是大量纷争的出现,反映出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和严重,亟待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而个别新社会组织容易产生犯罪的原因在于机制上不健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工作力度 ,探索服务“两新”的方法和途径”,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课题。但目前“两新”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建立组织、开展工作非常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是组织缺少应有的政治地位。“两新”组织内部 ,一切由政府或业主说了算,组织大多处于服从地位。负责人受“两新”组织雇佣,其人事、经济及工作岗位均依附于“两新”组织,独立工作的条件、创新的动力都不足,开展工作须得到政府或业主同意,组织做出的决议也要交政府或业主拍板。即使是由业主“一肩挑”,他们也已习惯于“老板”身份,工作仅是“副业”,负责人身份仅是“政治荣誉”,从务工作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都不足,制约了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是组织开展活动的物质条件无保障。组织缺少固定的活动阵地 ,电教设备和活动器材不足。组织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大多数利用工余时间开展活动,或减少活动次数,或缩短活动时间,甚至不活动。另外,活动经费没有立法保障,物质来源附属于“两新”组织。这些情况,造成组织活动依赖于“老板“,负责人的工作依赖于行政领导支持,组织的号召力有所减弱。
三是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难以加强。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及“两新”组织管理体制影响 ,往往将做好本职工作、获得合理薪酬作为工作的目标。在“两新”组织中,“老板” 就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组织不能给职工个人带来多少“实惠”。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易被经济利益左右,将理论看成“空洞的说教”,组织的影响力降低。也导致“两新“组织中职务犯罪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四是“两新”组织中人才队伍素质不高,法律意识相对薄弱。许多两新组织中人员队伍为初中毕业,有的负责人甚至都没有上
过学,不识几个字,总体上队伍素质偏低,许多工作都无法开展。好多队伍中没有专业的法律人才,遇到法律问题,无法依法解决,不能维护自身的的合法权益,更谈不上给群众以法律援助。
三、服务两新组织的几点建议
全国各地检察院在不断探索服务“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新途径,以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积极为“两新”组织排忧解难,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而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也面临着新的难题。一边是受编制限制,任务重人员少,一边是“两新”组织等着去维权。通过的实践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对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工作的思想认识。
一是要尊重“两新组织”的主体地位,做到“帮忙不添乱”,监督处罚不越权。二是要服务发展,帮助做好队伍的管理工作,创造队伍和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三是要把各种纪律要求有机地融入”两新”组织的自律制度管理之中,不搞“两张皮”,工作一起安排,一起检查考核,统一奖惩,不增加工作量和管理成本,以迎得对“两新组织”工作的支持。四是要注重引导,把检察院文化与“两新组织”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把要求廉洁从业与诚实、守信、文明执业相结合,努力为“两新组织”文化建设和重塑社会形象发挥特有的作用。
二、加大对两新组织服务的工作力度。
要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主动地掌握县域内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提高检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各社会组织的联系,定期深入社区,了解社会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走访各企业,认真听取企业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创新思路,依法制定切合实际的服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始终将检察工作放在经济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立足检察职能,发挥服务实效。芜湖县为寻找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在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设立检察工作站,为开发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此项工作受到了县委的高度重视和县域各个企业的热烈欢迎,被县委评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 “十佳创新制度”。工作站成立以来,该院共派驻干警100余人次,参与调处开发区各类矛盾纠纷案件60余件,主要涉及工伤保险赔偿、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一做法更得到了上级院的充分肯定,省检察院崔伟检察长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检察日报》大检察官推荐栏目中说:它打开了便民利民的又一扇窗,架起了检民关系的“连心桥”。
三、延伸执法办案,解决企业忧虑。
加强对县域内企业商家聚集地、重点项目建设所在地等重点区域及周边的社会治安整治,严厉打击制售伪劣产品、合同诈骗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重点打击盗窃、哄抢和破坏企业财产和设备及其他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犯罪活动;深挖严惩阻碍企业发展蛀虫,斩断伸向企业的“黑手”,堵住向企业乱张的“黑口”,营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针对企业监督管理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积极向企业提出咨询性
建议和检察建议,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增强了企业自身免疫力。我院民行部门为了减少民营企业的民事、行政纠纷与诉累,积极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与援助取得了良好成绩。
四、延伸执法情感,增进企地双方感情。
在确保新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对企业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嫌疑人和对企业经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负责人、专家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慎重使用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避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同时,通过在企业设立“流动检察室”,定期安排干警前往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受理企业的举报、控告和申诉,积极主动解决好企业职工的合理诉求,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企业及职工对检察机关的信心和安全感。
五、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两新”组织发展
我国城市化近年发展迅速,各城市社区有的刚刚设立,社会管理经验不足,纷繁的社会事务、复杂的拆迁纠纷和善后问题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经营等问题不可避免的摆在面前。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有什么样的组织队伍。而两新”组织队伍采取什么样的机制,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是能否生存和发挥作用的关键。为此,一要在机制上做到“两个结合”,即检察机关人员与“两新”组织人员相结合。检察机关领导人员与“两新”组织负责人员相结合,使“两新“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认可。二要检察机关主动上门搞好服务,一方面帮助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一方面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涉法涉诉问题。
主动为社区提供法律援助,促进新社会组织发展,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大力度,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
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和,腐败斗争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努力为两新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第一,把服务“两新”组织发展作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放在“两新”组织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积极预防和依法查办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为“两新”组织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二,切实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总体格局。把执法办案活动主动向化解矛盾延伸,坚持依法文明办案,认真研究案件处理方式,慎重采取强制措施。完善化解矛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舆情收集、研判和处臵机制和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适时公布办理的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着眼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依法查办发生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职务犯罪;围绕公正廉洁执法,严肃查办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
第三,坚持办案力度、质量、效率、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大办案力度,毫不放松地抓好办案工作,提高办案质量。重视办案效率,遵守法定办案期限,落实检察环节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措施,建立健全防止形成积案的机制,确保
案件能够及时侦查终结。增强办案效,确保办案取得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芜湖县检察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大贡献,成功破获了中储粮芜湖直属库赵某某等人挪用公款800余万元窝案、市交通局原副局长李某受贿50余万元重特大案等,这些都是以年来先后查办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查办的县建委原主任陈某某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挪用公款案被国家建设部列为20起典型商业贿赂案件之一;查办的县交警大队原中队长徐某某贪污、受贿案被收录为全省精品案件;查办的曾为“F1教父”郁知非辩护的知名律师张某某行贿案,在省内外引起轰动。
七、积极创新服务“两新”组织的工作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全力维护司法权威,努力创新服务两新组织发展的新举措。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检察院服务两新组织的必然要求,只有创新才能适应两新组织发展对检察院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的服务两新组织发展。我院为做好服务两新组织工作,做了很多创新的举措,例如我院创造出了检察官约谈,和企业家和社会组织代表人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为其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八、建立服务两新组织的新科室,协调各部门关系
为了把各项服务措施落到实处,须成立服务发展检察科,专门负责为“两新”组织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建立以服务发展检察科为龙头、由反贪、反渎、公诉、侦监等业务科室相互配合的
服务“两新”组织联合体,形成合力,积极为“两新”组织提供法律服务。
第四篇:2022关于“两新”组织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2022关于“两新”组织党员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2022关于“两新”组织党员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__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新兴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经济组织的高度集聚和新社会组织的活跃,开发区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有效扩大,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底,8074名党员中有两新党员3990人,占比49.4%。457个党组织中有两新党组织279个,占比61%。
一、当前开发区两新党建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近年来,开发区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整体谋划部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两新组织党建经验和做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新组织党员管理存在难点堵点
一是“隐形党员”的存在影响党员作用发挥。
脱离了党组织的监督管理,“隐形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难以落到实处,在生活、工作作风等方面更容易出现纪律散漫、放松自我约束的情况,导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二是“隐形党员”的存在影响党组织号召力。“隐形党员”个体的失范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并在群众中产生负面影响,损害党员、企业和党组织形象。三是“隐形党员”的存在减损党建工作实效。“隐形党员”的存在使得党建工作不能有效落实,难以实现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发展的深度融合。此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使两新组织从业人员中的党员呈现边缘化倾向,影响基层党的建设成效。(二)“隐形党员”问题突显的原因分析
一是对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的掌握客观上难以精准实时。
流动党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居住关系、人事关系、组织关系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去向难掌握、管理难到位以及教育难跟进等诸多问题。二是组织关系转接难落实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三是部分流动党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主观偏差。部分在两新组织就业的党员党性观念渐趋淡薄,在行动上不主动亮明身份。四是劳动力的频繁流动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动态性增强,劳动力在区域、产业间的流动和转移也更趋广泛;两新组织就业人群日趋高学历、年轻化等特点,使跳槽现象日益频繁普遍。二、关于提升两新组织党员管理质效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管理创新,汇聚党建工作合力,全面发挥职能部门的引领作用。
一是要加快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动态管理新模式。加快建设全国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和党员数字化档案,逐步建成集教育、管理、服务、监督、交流为一体的全方位党建信息化平台,及时收集流动党员动态信息。二是要加大考核管理力度,强化纪律震慑作用。充分利用积分管理等考核制度,加强对两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管理。对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日常党务、目标管理等内容,要进行分类监督考核,并且与其评先评优密切挂钩。三是要加强党建标准化建设,推进组织力工程。贯彻落实江苏省委提出的两新组织党建要突出“融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苏州市两新党建活力先锋行动,按照吴江区《关于实施非公党建组织力标准体系推进“四个一”工程的意见》,加快提升非公党建标准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行业指导,推动资源下沉,可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基层党建经验做法,推行“网格”党支部建设。(二)加强源头管理,完善同步共进机制,充分发挥两新组织的关键作用。
一是要强化业务党务同步共进的联动互促机制。要注重关口前移,将两新组织的成立、年检、评估、变更等事项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二是要做好源头入口关的信息采集工作。两新组织在招聘用工环节,要建立完善新录用员工政治面貌登记制度,同步采集从业人员的党员信息。三是要优化支持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两新组织要充分有效地用好关于党组织建设的各类财政补贴、补助和党费,逐步完善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党员活动经费配备到位。(三)强化身份认同,激扬奋发有为活力,充分发挥两新党员的旗帜作用。
一是要以提升党性意识,增强亮身份的自觉性。党员必须自觉增强党性觉悟,严格按照组织要求,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当中,积极发挥党员作用,真正体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二是要以立足岗位创实绩凸显党员的身份优势。党员应当自觉将其责任、义务和担当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和工作实践中,勇于承担各类“急难险重”任务,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党员身份优势。三是要以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展现新时代党员风采。党员要积极主动参与党员服务标兵、党员示范服务窗口等创建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各类党员志愿服务。(四)坚持多措并举,激励培育内生动力,高效发挥党务队伍的头雁作用。
一是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通过其钻研业务、精通党务的职业操守,有效促进党组织与两新组织之间的深度沟通,提升党组织在两新组织及其员工中的地位。二是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激励引导机制。从工作、学习、生活、培训等方面对党务工作者给予关心支持和激励引导,建立党务工作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把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落实同职级、同待遇政策。三是注重党务后备力量培育。有意识地增强两新组织中党员开展党建工作的能力,争取在每个两新组织党支部培育2至3名工作骨干,协助党支部书记开展党建工作,储备一支善于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协调劳资关系、推进柔性管理的党务骨干力量,体现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第五篇:“两新”组织团建调研报告
加强“两新”组织团建 共建民生幸福xy
——xy市“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调研报告
“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是共青团吸引凝聚青年、服务引导青年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团市委高度重视“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狠抓“品牌凝聚、灵活配置、特色管理”三项工作,全市“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呈现出“活动多、范围广、模式新、管理优”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两新”组织建立团组织32个,发展团员青年600余人,联系青年1500余人。
一、加强“两新”组织团建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民生幸福xy的迫切需要。我市“两新”组织集中了大量农村青年和外来青年,他们需要在xy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促进青年融合,增进农村青年和外来青年的归属感,也是构建民生幸福xy的应有之义。我们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有利与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积极投身到建设民生幸福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伟大实践中。
二是市委巩固青年基础的必然要求。伴随转型跨越的深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两新”组织迅猛
发展,众多青年集聚于“两新”组织,工作任务不断加重。新形势下,团市委要把市委的决策部署和政策路向宣传落实到广大青年中去,为市委团结和联系更多的优秀青年,必然要求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
三是“两新”组织发展壮大的有效保障。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可以有效宣传上级和市委、市政府政策、路向,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助推企业文化建设,营造青年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可以有效发挥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全市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加强“两新”组织团建的主要做法
一是找准切入点,做到“重点突破”。根据我市“两新”组织分布散、差别大的实际情况,团市委采取了独立建团、联合建团、挂靠建团、区域建团等“两新”组织团建新模式。地域上,选择了中楼、WT两个民营企业较多、青年数量较大的地方作为“两新”组织团建试点。行业上,先后在金晖、楼俊等规模较大、团员数量较多的企业推行企业独立建团;针对MX禽业等人员流动较大的企业,推动企业与青年所在村联合成立了流动团支部;将府东社区区域内“两新”组织中的团员与居民团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府东社区团支部;在华杰中学等民办学校成立团组织4个,实现了民办学校建团100%。
二是抓好关键点,实现“全面推进”。团市委从2010年开始将“两新”组织团建思路由“点”的突破向“面”的突破转变,即:对一定区域、行业内的“两新”组织主要是民营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列出符合建团条件的企业名单,并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建团时间表。然后,通过寻求基层党委支持,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负责人观摩团建示范点,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团组织的战斗力,争取建团支持,促使名单内企业统一建立团组织。截至目前,团市委对全市18个街镇、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民营企业排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除大型企业、民办学校等重点单位外,已建立“两新”组织团组织12个。
三是抓好着力点,实现“巩固提高”。团市委高度重视“两新”组织的流动团员管理工作,成立了外出务工青年流动团支部。团员管理上,对“两新”组织中关系清楚、身份明确的团员进行统一登记;对未明确组织关系的,由本人向所在支部重新提出入团申请,然后根据本人的现实表现给予审批,并重新登记;对部分分散的就业团员,通过与其居住地团组织联络,建立了“一周一通报,一月一交流,一季一汇总”的交流制度。团干部配备上,坚持“德才兼备、素质为先、合理兼职”的原则,通过“海选”、竞争上岗等形式,选拔党组织和企业器重、群众威信较高的业务骨干来担任。目前,相当一部分团干已走上所在企业的领导岗位,MX、楼俊等企业的优秀团组织负责人担任了所在乡镇团
委副书记。
三、加强“两新”组织团建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是业主认同度不高,获取支持难。“两新”组织业主对团建支持与否,直接决定“两新”组织团建成败。例如,金晖乐百利特LED项目有限公司积极支持企业团建,现已初步达成建团意向。但从全市来看,仍有一部分“两新”组织业主对团建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建团意识较为淡薄。
二是团员流动性较强,团员管理难。一方面,区域间流动性较强,大部分农村青年人流入城区,且分布散乱,团组织工作普遍存在工作对象难找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间流动性较强,“两新”组织中青年在岗时间多为1至2年,有的甚至只是短暂性打工,无法形成较为稳定的组织。
三是团干部队伍建设滞后,组织领导难。一方面,“两新”组织中的团干部全部都是兼职,分配到团组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两新”组织中没有建立类似的工作激励或关怀机制,大部分团干部因得不到相应的待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热情。
四、加强“两新”组织团建的几点建议
一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强化政策保障。建议出台保障“两新”组织团建的专项政策,明确基层党委在所辖区域“两新”组织团建的责任,把推进“两新”团建情况作为基层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发挥基层党建对基层团建的带动支持作用,以“两新”党建的工作成果带动“两新”团建的开展。
二是破解经费难题,优化发展环境。建议采取“上级争取一点、团建配套一点、企业补充一点”的方式,有效缓解“两新”组织团组织活动经费短缺难题;建议设立“两新”组织团建专项基金;建议合理增加基层团建的党费留存经费,作为“两新”组织团组织的活动经费补助。
三是理顺管理关系,推进正规化建设。建议一般情况下,“两新”组织的团组织由所在乡镇团工委管理,而对企业规模较大、团员数量较多、对我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两新”组织内的团组织,建议由团市委直接管理,便于培育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两新”组织团建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