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试大纲(全)
公路养护与管理岗位技能培训考试大纲
(初稿2007年3月)
第一章 总论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总论》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学员对公路及公路养护工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总论》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公路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公路的分类分级,公路的组成及技术指标,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公路养护的安全生产内容。
二、主要考试内容 1.公里的分类分级
了解:公路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概念。
熟悉:公路按行政等级划分;公路按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划分。
掌握: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里的概念。2.公路的组成及技术指标
了解:路线、遂洞的概念;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熟悉:公路的组成;其他工程和沿线设施的主要种类。掌握:路基、路面的概念;桥梁、涵洞的概念及其区分。3.公里养护的主要内容
了解:公路养护工程的类别;公路改建工程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熟悉:公路小修保养、公路中修工程、公路大修工程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掌握:路基、路面、桥涵日常养护的内容;交通附属设施、绿化的养护要求。4.公路养护安全生产
了解:公路养护安全生产的意义。
熟悉: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的概念及其分区;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下游过渡区的概念。
掌握:公路养护安全生产基本要求。
第二章
路基养护
一、考试目的和要求
《路基养护》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员对路基、涵洞养护的内容、要求、方法以及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路基养护》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路基养护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路肩、路基边坡、挡土墙和涵洞养护的内容;路基病害的预防与治理。
二、主要考试内容 1.路基养护概述
了解:路基的作用;路基典型横断面形式的类型;路堤的概念及其常见断面形式;路堑的概念及其常见的断面形式。
熟悉:路基的组成和路基结果图;路基日常养护工作的内容。
掌握: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2.路肩养护
了解:路肩的概念、组成、作用和宽度;路肩示意图。熟悉:路肩养护的基本要求。
掌握:路肩日常养护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陡坡路段防止被暴雨冲刷成沟漕的防护措施。
3.路基边坡养护
了解:路基边坡的概念、作用和坡度;路堤边坡与路堑边坡;边破养护与维修的工作重点。
熟悉:边坡养护的基本要求。
掌握:边坡日常养护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4.排水设施养护
了解:路基地面排水常见设施的种类;边沟的设置、作用和标准横断面形式;截水沟的设置、作用和常见形式。边沟、跌水、急流槽、蒸发池的作用;路基地下排水设施的主要种类;暗沟、渗沟、渗水井的作用。
熟悉:路基排水设施养护的基本要求。
掌握:路基排水设施养护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5.挡土墙养护
了解:挡土墙的概念、用途、类型和各部分名称。熟悉:挡土墙养护的基本要求。
掌握:挡土墙养护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6.路基病害的预防与治理
了解:路基常见病害的种类;边坡病害的常见种类;沉陷、崩塌、路石、滑坡、坡面冲刷、剥落、泥石流现象;路基水毁、洞账、翻浆、沙害的危害及成因。
熟悉:路基水毁、沙毁、雪毁的主要防治措施。掌握:沉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边皮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7.涵洞的养护
了解:涵洞的组成、各部分名称和分类。
熟悉:涵洞病害检查的主要内容;涵洞养护的基本要求。掌握:涵洞日常养护的主要内容;涵洞的防护、维修和加固措施。
第三章 路面养护
一、考试的目的与要求:
《路面养护》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学员对路面养护内容、要求的了解情况及对路面常见病害防治与维修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路面养护》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路面养护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路面结构及养护要求,沥青路面养护,水泥砼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砂石路面养护的方法。
二、主要考试内容: 1.路面结构及养护要求 了解:路面的分类及结构。
熟悉:柔性路面、刚性路面的概念及变形特点;路面常用材料的类型。
掌握: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2.沥青路面养护:
了解:路面检查的内容。
熟悉:沥青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掌握: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维修技术。3.水泥砼路面养护:
了解:水泥砼路面养护的基本内容。熟悉:水泥砼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掌握:水泥砼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护与治理。4.砂石路面养护
了解:砂石路面的病害类型。熟悉:砂石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掌握:砂石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护与治理
第四章 桥梁养护
一、考试的目的与要求:
《桥梁养护》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学员对桥梁养护内容、要求的了解情况及对桥梁常见病害防治与维修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桥梁养护》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桥梁养护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桥梁的结构、分类及主要病害,桥梁检查、养护与维修的内容和方法。
二、主要考试内容:
1.桥梁分类及其养护的主要内容
了解:桥梁的各种分类形式;及典型桥例。熟悉:桥梁的基本分类及结构。掌握:桥梁养护的主要内容。2.桥梁的主要病害及桥梁检查
了解:桥梁的主要病害。其中包括:墩台的主要病害;基础的主要病害;支座的主要病害;桥面系的主要病害,支撑体的主要病害。
熟悉:桥梁检查的分类,以及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的概念。
掌握:桥梁检查的周期;桥梁检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检查方法。
3.桥梁上部结构的养护
了解:桥梁上部结构的组成和功能。熟悉:桥梁上部结构的检查的主要内容。掌握:桥面系的养护与维修方法和内容。
4.桥梁支座及下部结构养护
了解:桥梁支座的类型及结构;桥梁墩(台)的结构。熟悉:桥梁支座的检查的主要内容。
掌握:桥梁支座、桥梁墩(台)、锥坡、翼墙的日常养护与维修方法。
第五章 公路沿线设施的养护
一、考试的目的与要求:
《公路沿线设施的养护》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学员对公路沿线设施的养护内容、要求的了解情况及对公路沿线设施常见病害防治与维修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公路沿线设施的养护》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路面养护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交通安全设施、公路交通标志、公路交通标线、其它沿线设施的种类、特点,以及检查、养护的内容和方法。
二、主要考试内容: 1.交通安全设施
了解:交通安全设施的组成及其概念、作用及分类。熟悉:交通安全设施的检查方法和内容。掌握:交通安全设施的养护方法和内容。2.公路交通标志的养护
了解:目前我国交通标志的种类及特点。
熟悉:一般情况下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和检查内容;因施工临时标志的设置要求;情报板的设置要求和检查内容。
掌握:道路交通标志的养护与维修方法;情报板的养护与维修方法。
3.公路交通标线
了解:公路交通标线的概念及组成。熟悉:公路交通标线的设置。
掌握:公路交通标线的养护和维修要求 4.其它沿线设施及其养护
了解:其它沿线设施组成及其概念。熟悉:通讯设施的作用;收费设施的种类;养护房屋所包含的种类。
掌握:监控设施的养护与维修的内容;通讯设施的维修要点;服务设施的养护与维修内容;养护房屋的养护与维修内容。
第六章 公路绿化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公路绿化》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学员对公路绿化设计、绿化植物栽植方法及养护管理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熟悉程度。
《公路绿化》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公路绿化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公路绿化的范围,公路绿化,苗圃的建立与路树的采伐及公路绿化养护的内容。
二、主要考试内容: 1.公路绿化的范围:
了解:公路绿化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熟悉:公路绿化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掌握:诱导栽植、防眩栽植、隔离栽植等8种栽植的方法和要求。2.公路绿化:
了解:公路绿化设计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熟悉:绿化植物的栽植方法与要求;
掌握:绿化植物的栽植方法及绿化植物的管护要求。3.苗圃的建立、路树的采伐与养护 了解:路树采伐的相关规定;
熟悉:苗圃建立、管理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公路绿化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掌握:公路绿化日常养护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标准。
第七章 公路路政管理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公路路政管理》的考试目的是提高考生今后解决路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路路政管理》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公路路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公路路政管理的概念、内容、路政管理机关、路政管理行为及公路路产路权的管理内容。
二、主要考试内容
1、公路路政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了解:路政管理的目的、路政管理的对象。
熟悉:路政管理的特点、保护路产的表现、维护路权的表现、维持秩序的表现。
掌握:路政管理的概念、路政管理的内容。
2、路政管理机关
了解:路政管理机关的概念。
熟悉:路政管理机关的特征、路政管理机关的形式。
3、路政管理行为
了解:抽象的路政行为概念、具体的路政行为的概念、羁束路政行为的概念、自由裁量路政行为的概念;路政处罚程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路政行为撤销的概念、路政行为废止的概念及原因。
熟悉:路政行为的概念、路政行为的分类、路政行为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表现、路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掌握:路政行为的特征、路政行为的成立条件。
4、公路路产路权管理
了解:公路路产管理的概念、公路路权的概念、非公路交通标志的概念。
熟悉:占用挖掘公路的管理、管线与公路交叉的管理、交叉道口的管理、对影响公路畅通和安全行为的管理;铁轮车、履带车及其它可能损害公路路面的机具行使公路的管理、公路试刹车管理;公路安全设施的内容、公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内容、公路防护设施的内容、公路服务设施的内容;非公路交通标志的管理。
掌握:公路附属设施的概念、公路附属设施的分类。
第八章 公路养护组织管理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公路养护组织管理》的考试目的是促使考生提高今后处理公路突发灾害管理的能力。
《公路养护组织管理》的考试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公路养护组织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公路突发灾害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二、主要考试内容
1、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了解:公路管理的概念、公路管理的对象。
熟悉:公路管理的主体; 公路管理按业务内容分类、公路管理体制的概念、公路管理体制的内容;公路养护管理的概念、公路养护管理的内容、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2、公路突发灾害的管理
了解:公路设施灾害、公路交通灾害;、坍方概念、滑坡概念、坍方滑坡产生的原因;各种防风雪流设施及作用、各种防治雪崩设施及作用、机械除雪注意事项、化学除雪;沙区的重要特征、防止沙质路基风蚀的措施。熟悉:公路突发灾害的分类;水毁的预防目的;受风雪流影响公路注意事项、风雪流的预防措施、防风雪流设施的设置和维修要求、雪崩的防治原则、雪灾的处理措施;公路沙害类型、沙害防治原则、对公路沙害措施的要求。
掌握:公路水毁抢修的原则、水毁预防工作的内容、防浪措施;小型坍方、滑坡的处理措施;沙害防治的治标治本措施、防止沙埋的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内容。
第九章 公路养护技术管理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公路养护技术管理》的考试目的是提高考生在养护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水平。
《公路养护技术管理》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公路养护检查与管理、公路养护技术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了解、熟悉、掌握公路养护检查与管理的分类和基本内容以及公路养护技术档案管理的内容。
二、主要考试内容
1、公路养护检查与管理
了解:公路养护检查的目的及内容。
熟悉:公路养护检查的分类、日常检查管理。掌握:日常检查的内容及重点、经常检查的内容、定期检查的内容。
2、公路养护技术档案管理
了解:建立技术档案的作用、养护技术档案的管理。熟悉:建设期技术档案资料内容、养护期档案资料内容;养护技术档案的建档方法。
掌握:养护技术档案的内容。
3、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
了解:公路数据信息内容;网级、项目级管理系统的适用范围及主要任务。
熟悉:公路养护的对象目的、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掌握: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的分类。
第十章 公路养护质量管理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的考试目的是通过考试提高考生对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视程度。
《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的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关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的各种知识;能够了解、熟悉、掌握公路养护质量管理依据和基本要求以及公路、桥梁养护质量检查与评定的内容。
二、主要考试内容
1、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的依据和要求
了解:国家标准《GB/T1900-2000》对质量的定义、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的依据。
熟悉:公路养护质量的基本要求。
掌握:公路养护的质量评定标准、好路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养护质量综合值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公路养护质量检查与评定
了解: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记录表及其填写、公路养护质量报表的填写;桥梁各部件权重推荐值及综合评定方法;梁、拱、墩台裂缝的限值标准、桥梁抗洪能力评定标准。
熟悉:公路养护质量评定等级;桥梁各部件技术状况的评定方法。
掌握:公路养护质量检查与评定的一般规定;桥梁技术状况的一般评定内容、桥梁适应性评定内容。
第二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全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的基本依据。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五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包括:
一、政治
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认识和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真理与价值主体认识能力
(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7)阶级和国家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的本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商品与货币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4)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5)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4.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
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
8.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和策略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
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的总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延安整风七大和抗战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学说的发展
2.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纲领和路线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4.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党的思想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8.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9.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10.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1.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2.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内需方针完善宏观调控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与扩大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5.国防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6.“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7.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八)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二)微观经济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类型家庭经济功能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中介机构
2.市场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供给及其决定供求法则市场均衡及其变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竞争与垄断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4.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
(三)宏观经济
1.宏观经济调控
国民经济核算总供给与总需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体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支财政预算税收与税率财政政策
3.货币与银行
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利率我国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四)国际经济
1.开放经济
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方式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汇率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
三、法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部门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法律及其特征法律关系法律体系法律原则法律效力法律责任权利与义务法治与法制
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律适用法律解释法律监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
3.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执政保障人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地位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单一制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举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基本义务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自由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5.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三)有关部门法
1.行政法
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公务员法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复议行政法制监督
2.刑法
刑法基本原则犯罪与犯罪构成刑罚刑法分则中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3.民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民事主体与人格权民事法律
行为与代理物权概念及其类型知识产权及其类型债权概念及其特点合同自由与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4.经济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企业法律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法税法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证券法房地产法
5.社会法
社会法的范围和性质劳动法概述劳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概述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7.诉讼程序法
诉讼程序法的基本概念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诉讼程序仲裁法
8.国际法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国家责任国际条约国际人权保护外交特权与豁免国际争端的解决联合国国际刑法
9.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概述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
法律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国际税收法律制度国际经济组织法律制度解决国际经济争议法律制度
四、管理该部分内容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领导学。
(一)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的内涵
公共行政的本质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功能
2.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职能公共危机管理
3.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特性行政组织设置基本原则行政组织幅度与层级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编制管理
4.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人才资源开发我国公务员制度公务员队伍建设
5.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功能公共财政政策政府审计政府采购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6.行政绩效
行政执行行政成本电子政务行政绩效评估
7.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
依法行政行政责任主要特征行政责任追究行政伦理的内涵和范畴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
8.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特性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行政监督制度
9.行政改革与创新
行政改革的意义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借鉴
(二)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公共政策的分类
2.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的主体政策制定的原则政策制定的程序政策咨询政策分析方法
3.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主体政策执行的程序和原则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4.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的内涵和作用政策评价的组织形式政策评价的标准政策评价方法政策调整政策终止
(三)领导学
1.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领导理论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二重性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领导权力
3.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领导群体结构和整体效能领导者的选拔任用
4.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的作用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
5.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的要素和类型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领导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6.领导用人
领导用人的原则领导用人的方法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和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8.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
9.领导效能考评
领导效能考评的作用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领导效能考评的程序和方法
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与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信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知识经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我国科学技术规划国家科技计划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创新体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生态安全中国21世纪议程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1.科学常识
热力学三定律电磁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
信息与信息论遗传和变异新陈代谢细胞
基因蛋白质核酸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2.科学前沿问题
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类基因组计划认知科学脑科学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1.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
高技术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新材料技术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交通运输技术海洋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2.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六、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历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
早期的人类氏族公社夏、商、西周王朝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青铜器和铸铁诸子百家与《诗经》、《楚辞》
(2)秦汉至明清时期
秦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确立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王朝盛世的出现与衰落土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的演变与工商业的发展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变迁文学艺术宗教源流
2.中国近现代史
(1)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2)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国共两党的抗战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抗战胜利与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终结
3.中国当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外交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学艺术的繁荣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4.世界历史
(1)古代和中世纪史
世界文明古国古代希腊、罗马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世界三大宗教起源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
(2)近现代史
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的形成欧美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十月革命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独立运动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3)当代史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两大阵营对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八国首脑会议欧洲联盟中东问题近代以来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二)国情国力
1.国土与资源
自然状况资源概况资源保护政策
2.人口与国民素质
人口状况计划生育政策国民素质
3.民族与宗教
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4.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
5.社会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地区差距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贫困问题
6.综合国力
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状况国防能力的增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和问题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写作
公文的概念、类别和功能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和稿本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行文规则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公文处理责任公文办理程序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和签发的方法要点第三章专业科目笔试第九条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职责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十二条 专业分类和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四章 面试
第十三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四条 在面试环节中,可使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等其他测评方法。有条件的可采用评价中心技术以多种方法进行测评。
第三篇:考试大纲
(一)综合文化知识考试主要内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知识、互联网知识、生活中的科学常识2、人文科学:近年主要时事要闻、中国古代名家名诗和名人名言、中外文学史常识、文化艺术常识、先秦诸子百家主要经典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社会公德、网络道德等。、人际交往:基本礼仪、人际交往、社会交往等。、汉语写作:事项通知、会议通知、邀请信、感谢信、请柬、书信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画制作)专业综合理论知识考试主要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信息编码、微硬件组成);
(2)(windows 基本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及应用windows 基本操作、windows 资源管理器、windows 系统环境设置);
(3)文字编辑(word 基本知识与操作);(4)电子表格(Excel 基本知识与操作);
(5)电子演示文稿(PowerPoint 基本知识与操作);
(6)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基本概念、Internet 基本概念、网络连接);(7)Internet 的使用(IE 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
(8)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网络道德、防火墙、系统更新、系统还原);
(9)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基本应用工具、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
(10)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硬盘分区、系统安装,电脑硬件选配、常见故障排除)。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画制作)技能考试主要内容: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2)图形图像处理;(3)数字动画制作;(4)网页制作;(5)多媒体作品制作;(6)数字影视编辑与制作
第四篇:考试大纲
《大学英语(专升本)》课程考试大纲
一、适用对象: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层次学生
二、主要参考教材:
欣羚,易红,大学英语(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9月
石发林,欣羚,俞森林,大学英语(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9月
三、考试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考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或接近高校网络教育英语全国统一考试的各项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掌握3,000左右的英语基本词,并熟练掌握其中的1,800个单词及其基本的搭配;掌握英语基本的语法规则;应掌握日常生活常见情景中的基本交际用语;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应能读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50词;应能在30分钟内写出长度不少于80个单词的常见应用文及一般的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四、考试范围和重点
本课程考试范围在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和第四册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其重点是每单元所列出的Use of English、Writing Skills和Grammar。其中交际英语需全部掌握;语法部分重点是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虚拟语气;作文部分重点掌握议论文和书信写作。不考听力。
第三册
Unit 1Distance Learning
了解: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和如何适应网络学习。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打电话用语、略读、如何撰写文章的开头、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Unit 2Culture Shock
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击和应对策略。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感谢与应答用语、扫读、如何撰写文章的结尾和冠词的用法。Unit 3Love
了解:爱的不同含义、影响力及维持爱的要素。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道歉与应答用语、确定文章主旨
(一)、如何写记叙文
(一)和动词时态
(一)。Unit 4Money
了解:正确的金钱观。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赞美与祝贺用语、确定文章主旨
(二)、如何写说明文和动词时态
(二)。Unit 5Holidays
了解:西方重要节日圣诞节、感恩节和情人节的相关背景知识。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意愿与愿意用语、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如何写议论文和语态的用法。Unit 6Generation Gap
了解:增强父母与子女交流沟通的必要性和消除代沟的态度和方法。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邀请与应答用语、应用构词法来确定词义、如何撰写便条和通知、动词不定式。
Unit 7Famous People
了解:丘吉尔、比尔.盖茨和海伦.凯勒的人生传奇和主要成就。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请求与应答用语、如何识别信号词
(一)、如何写圣诞祝词和生日祝词和动名词。
Unit 8Terrorism
了解:当今世界恐怖势力的猖獗。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帮助和应答用语、如何识别信号词
(二)、如何撰写书信和分词的用法。
第四册
Unit 1Marriage
了解:幸福婚姻的秘诀和美国婚礼的特色。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学校用语、识别文章结构
(一)、如何写记叙文
(二)、情态动词。Unit 2Career
了解:正确的择业观和基本面试技巧。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图书馆用语、识别文章结构
(二)、如何写议论文
(二)、名词性从句的用法。
Unit 3Hi-Tech
了解:高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医院用语、区分文章中的观点和事实、如何写议论文
(三)、定语从句的用法。
Unit 4Stress
了解:给生活减压的重要性和两种有效的方法。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餐厅用语、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何写图表作文和状语从句的用法。Unit 5Creativity
了解:创造性与成功的密切关系和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宾馆用语、识别作者的态度、如何写请柬及虚拟语气的用法。Unit 6Business
了解: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家经商”和一些有用的经商技巧。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机场用语、推断文章隐含的意思、如何写证明信、省略和倒装。Unit 7Public Speaking
了解:如何战胜自我、成功演讲的步骤。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海关用语、阅读中的推论、如何撰写求职信、强调结构的用法。Unit 8Man and Nature
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
掌握:课文新单词和基本语言点。
应用:学会银行用语、在阅读中作出正确判断、如何撰写简历和主谓一致。
第五篇:考试大纲
社区民政工作制度
一、民政办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推动居务公开,承担培训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及社区服务工作。(三)负责辖区拥定优属,优待抚恤工作。承担市、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的日常工作。(四)负责实施辖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承担日常的办理工作。(五)负责组织管理的指导扶贫济困、社区捐赠等社会互助活动及对口帮扶工作。(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残疾人工作法律、法规,负责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工作。
(七)负责辖区社会福利事业工作,承担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权益保护工作。(八)负责辖区老龄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承担辖区老龄日常工作。(九)负责辖区地名管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十)负责辖区殡葬管理工作,推行殡葬改革。
二、服务项目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务。(二)五保收养服务。(三)优待抚恤服务。
三、办事程序和条件
(一)最低生活保障服务
1、本辖区常住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属救助对象。
2、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局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3、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须以书面形式说明申请救助事由,并如实填报个人和家庭有关情况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经社区居委会审查并签署意见后,报街道办事处。
4、街道办事处自收到申请报告之日起10天内,对申请人有关情况及其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核查,并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区民政局审批。区民政局应在10天内对申请做出审批决定。决定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事由。
5、经批准给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由区民政局发给《保障金领取证》,救助对象凭证按月领取救助金。
6、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对领取救助金的对象,月人均收入变动时,将根据情况调整保障金额,超过最低生活保障线,予以取消。
7、低保金发放坚持对象公开、标准公开、金额公开的原则,低保对象由街道办事处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五保户收养服务
1、本辖区福利事业单位可收养本街道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扶养、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孤寡老人。
2、五保户收养服务程序:本辖区常住城镇居民由本人提出申请并由所在社区居委会调查审核后,报街道办事处,再由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区民政局审批,然后,通知敬老院或福利院以收养,并办理入院手续。
(三)优待抚恤服务
1、本街道辖区内的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待对象,优待金发放服务程序:根据市定标准由区民政局通过街道向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优待金。优待金在每年年末或次年年初兑现。
2、对符合规定的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病故军人家属定期发放抚恤金、补助金。
综治工作制度
一、贯彻中央和上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只是精神,制定本辖区社会治安综治治理工作计划、方案、措施等,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及时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击治安问题,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严打”政治专项斗争和重点治理工作
三、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切实承担牵头责任,充分发挥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在联调工作机制中的作用,预防和减少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扎实开展基础创安活动,巩固与深化安全社区、路段、市场和治安安全单位创建成果,抓好长效管理。
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预防青少年违反犯罪,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禁毒、打“黄”、打“非”等工作。
六、加强治保会、调委会和保安队伍建设,健全制度,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七、认真做好本辖区各部门、各单位社会治安综治治理目标管理签约、检查、考核工作,对工作成效明显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严格实施领导责任查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定建议权。
八、深入开展综治理论研究工作,着力探索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深层次问题。
九、办理上级交办的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其他事项。社区社保工作职责
一、负责掌握本辖区内离退休失业及特困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失业和特困人员跟踪服务制度、退(离)休人员状况调查制度,并建立健全台帐和月报制度;
二、及时发布市区用工信息,并做好社区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登记、参保政策咨询等有关服务;
三、受理、调查特困人员的低保申请要求;
四、为辖区特困就业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五、协助街道社会保障与救助站做好非正规组织就业的有关工作;
六、对特困和孤寡退(离)休人员做定期慰问工作,开展慈善捐助等帮困解难活动。
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制度
一. 居委干部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负责,严于律已,工作务实,勤改为民,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当好社区居民的带头人。
2.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争做模范,认真联系社区工作实际,贯彻党的路线,文针,政策,协助政府做好各项工作。
3.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联系群众,接受监督,坚持原则,公办事,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问题和纠纷。
4.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5.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团结和依靠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会自治,办理各种事务,解决各种问题。二. 居委干部奖惩制度
1.每月一次班子成员工作情况讲评。
2.每年一次班子成员工作实绩百分考核,考核得分与奖金挂钩,加分加奖,扣分扣奖。
3.班子成员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改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三. 居委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1.实际,联系群众,要寻找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沟通与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的疾苦,反映群众的要求,发挥好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要积极为民做好事,办实事,千方百计为民排优解难,在为民服务中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取得群众的信任。
3.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增加联系群众的机会。
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管理创新内容与路径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嘉峪关市第十次党代会于2011年10月22号召开 嘉峪关市第九届人大一次会议2011年11月14号召开
甘肃省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精神,它的主要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