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核需梳理好“三大关系”
公务员考核需梳理好“三大关系”
临近岁末,一年一度的公务员定期考核又即将开始,关于考核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是以传统的干部考核制度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1989年中组部和人事部联合下发的《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方案(试行)》是我国干部考核制度化建设的开始,2007年1月4日中组部、国家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标志着《公务员法》颁布以后,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正式迈入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虽然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待完善的地方和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建立一套更加完善、更加体现公平与效率的考核制度、考核办法,对于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工作,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重点梳理好三大关系:
第一,“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的关系。
《公务员法》规定了中国公务员的考核标准——“德、能、勤、绩、廉”。但在实践中,这五个标准除了“勤”可以用出勤率的高低来进行量化衡量外,其余四项都只能进行定性描述。
定性指标的存在从本质上说是由政府的特性所决定的。政府不同于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后者的绩效可以用经济指标来精确衡量,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主要创造社会效益,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如城市交通的畅通、良好的自然环境、市民的安全感等等。因此,公务员考核并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排斥定性指标。近代管理学上“科学主义”曾经试图用全部精确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解释并指导公共管理,已被实践证明是“此路不通”。
但是在肯定定性考核存在合理性的同时,必须要把握好定性考核的度。因为定性指标的界限不清晰,在操作中比较难以把握。例如《公务员考核规定》对“优秀”等次的“德”作的表述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对“称职”等次的“德”作的表述是“思想政治素质较高”。“高”与“较高”仅一字之差,究竟如何界定没有明确的说明,需要操作者从主观去把握。
处理好“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设计出一套“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公务员能力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改进措施:第一,在公务员的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必须兼顾,各占一定比重,不能厚此薄彼;第二,对于无法精确衡量的定性指标,也有必要在文字描述上尽量予以“细化”,增强实际的可操作性;第三,对于有些能力指标,可以考虑同时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来进行综合考评。例如为了衡量公务员的“诚信”,除了对照定性指标主观判断以外,还可以考虑借鉴金融机构出具的信用卡还款记录、房贷车贷还款记录等量化指标。
第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的关系。
《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的考核程序作了如下规定:“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这就给领导在考核过程中赋予了很大的权重,容易使领导的意见成为左右全局的关键砝码。
领导考核的好处在于层级式的官僚体制下,领导往往对下属一年来的工作实绩、工作
态度最为了解,而且领导考核的速度快、成本低,考核的效率最高。英国有句谚语:“如果能保证一个君主是好的君主,那么君主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反映的正是集权制带来的效率优势。在美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采取这样一种运作模式:市民选举议会,议会招募市长,市长主持包括公务员管理在内的整个城市的运作。在考核的时候,议会考核市长,市长以下各级主管对下属公务员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模式实质上也是一种领导考核制。一位在美国某地方政府就职多年的华裔官员曾在私下里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美国政府组织内部管理没有民主”。
但是领导考核的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容易受到个人因素或外界因素的左右而难以作出科学、公正、全面的判断,而且容易滋生拉关系、在领导面前刻意表现等不正之风。
因此,在坚持“领导考核”的同时,有必要加入“群众评议”(有些窗口行业甚至可以纳入“公众评议”)环节。通过群众(或公众)的评议,能集思广益,综合反映被考核者的素质水平,当然这种方式也带有“运作周期长、运行成本高”等缺点,而且“群众”(或公众)范围的选取对考核结果影响很大。
处理好“领导考核”和“群众评议”的关系,就是指在公务员考核的具体过程中,既要考虑“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既要根据层级制官僚体制的特点考虑主管领导的意见,又要发扬民主精神,坚持多角度的意见收集。英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推出的“公民宪章”运动,就是在政府的一些窗口行业中,制定明确的绩效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并鼓励公民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标准,参与评估政府绩效。这种思路,对当前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中国政府部门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关系。
《公务员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平时考核注重的是公务员一贯以来的工作表现,更加能够体现公务员的真实绩效,理应更加受重视。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平时考核的时间跨度长、操作难度大、工作成本高,以及平时考核不作为公务员晋升、奖惩、培训等方面的依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轻平时考核、重定期考核”的现象。
不重视对公务员平时工作的考核,光注重一年一度的定期考核,容易滋生不公。例如有些公务员平时工作勤恳扎实、兢兢业业,但在年底的定期考核中却因为语言表达、文字表述等原因,考核成绩不佳。而且“轻平时、重定期”的情况,还容易使考核带上功利化、形式主义的色彩,严重违背了公务员考核的最初目的。因此,处理好“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关系,不仅仅是考核的结构问题,更是一个对公务员考核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完善公务员考核,应该加强对公务员平时工作情况的考核,并将平时考核的结果与定期考核相挂钩。江苏省南通市在对公务员的考核管理中,通过发放《考核纪实手册》加强了对平时考核的管理。南通规定每个公务员每周必须在《考核纪实手册》上完成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原因等,要求工作内容的记载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每月由处室进行月度工作总结讲评,每季由主管领导对所属公务员共性目标执行情况和业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分析不足和存在问题,提出要求或改进措施。
无锡市今年以来推出的公务员绩效管理系统,也是立足于加强对公务员的平时考核。通过“每日工作纪实”、“月度工作安排”、“月底小结”等形式,加强了公务员日常工作的记录和上下级交流,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下一步可以考虑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将平时考核情况与年底的定期考核建立某种联系,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以增强机关加强平时考核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公务员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的关系,反映的是公务员
考核的标准体系;领导考核和群众评价的关系,反映的是如何对照标准,准确地作出评价;而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关系,反映的是如何建立一套真实反映公务员整体绩效的考核制度。对这三对关系的综合把握和平衡,有助于从整体上完善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水平。
第二篇: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
11日,在成都召开的“构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上,四川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姜晓萍在专题报告中说,建立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与资本、政府与民众和资本与劳动三大关系。
姜晓萍说,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与资本的关系上,政府对于经济活动过多的卷入,使得政府本身成为利益主体,而且政
府和资本之间成了分立联盟;在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上,近来一些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才开始逐步地形成,但是内容主要集中在突发性事件的解决上,可以说政府和民众几乎是隔绝的,基本互动不上;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上,目前在我们的法律框架当中,是以对资本的保护为主,而对劳动的保护不够。目前这三种关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扭曲、失调、失衡的状况。由此可见,“和谐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在现实施政中落实。
姜晓萍认为,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理念的体现,反过来讲,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其客观存在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和谐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上。
她说,由于政府改革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改革发展的每一步进展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改革走到今天,经济社会某些不和谐问题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事实上,政府转型不仅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而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上来。
《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
第三篇:建设和谐社会需理顺三大关系
11日,在成都召开的“构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上,四川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姜晓萍在专题报告中说,建立和谐社会必须理顺政府与资本、政府与民众和资本与劳动三大关系。姜晓萍说,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与资本的关系上,政府对于经济活动过多的卷入,使得政府本身成为利益主体,而且政府和资本之间成了分立联盟;在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上,近来一些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才开始逐步地形成,但是内容主要集中在突发性事件的解决上,可以说政府和民众几乎是隔绝的,基本互动不上;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上,目前在我们的法律框架当中,是以对资本的保护为主,而对劳动的保护不够。目前这三种关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扭曲、失调、失衡的状况。由此可见,“和谐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在现实施政中落实。姜晓萍认为,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理念的体现,反过来讲,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其客观存在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和谐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上。她说,由于政府改革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改革发展的每一步进展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改革走到今天,经济社会某些不和谐问题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事实上,政府转型不仅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而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上来。
第四篇:乡村振兴需处理好六种关系
乡村振兴需处理好六种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应该重点处理好六种关系,努力推动“三农”工作上新台阶。
正确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相伴而生、相互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结的命运共同体。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战略能够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过来,乡村振兴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和成功标志。而这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最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传承走南闯北、安营扎寨的奋斗精神,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落户定居,全面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制定市民下乡、能人回乡、青年返乡等扶持政策,形成双向流动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绕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惠农政策的支撑、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要抓紧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发展形态;推动水、电、路、通信等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在市场运作上,要用足用好扶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带动乡村振兴。
正确处理好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的关系。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要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点,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生态、休闲、品牌、智慧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办好农产品擂台赛、博览会、节庆活动,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搞经营、闯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正确处理好立足实际和着眼长远的关系。要按照重要时间节点,科学把握村庄变迁的趋势,充分考虑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把抓当前与谋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要着眼未来乡村振兴蓝图,总结提炼并运用脱贫攻坚中好的机制做法,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良性格局。
正确处理好经验借鉴和坚持自我的关系。在借鉴先进地区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发展之法、良训之策。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认真学习借鉴、消化吸收,从中寻求符合实际的建设路径,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要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细化乡镇部门职责分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到位。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升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能力,才能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活动不偏离乡村振兴的初衷和目标,才能真正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篇:撰写讲话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撰写讲话稿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撰写领导讲话稿是各级办公室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检验办公室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领导讲话稿的要求越来越高,撰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各级文秘人员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研究和把握其内在规律。联系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要写好领导讲话稿,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
••••
一、把握工作与提炼文稿的关系
••••领导讲话稿绝大部分是用来总结、部署、指导、推动工作的,文稿与工作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文稿应来自于工作,反映工作,其每一个观点都应有扎实的工作相对应,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形同空中楼阁。“问渠哪得清,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文稿是渠,那么工作就是能保持渠清的源头活水。这就是说,工作决定文稿。另一方面,文稿对于工作决不是被动消极的反映,相反,科学揭示工作规律的文稿对工作能发挥极为重要的指导推动作用。正是文稿的这种作用,才使得原来看似自然发展的工作体现阶段性,看似分散的工作体现出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从看似客观发展的事物中找出主观努力的因素,从而使人们认识领导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本地本单位领导工作的信心和积极开展工作的自觉性。
••••可以说文稿因反映工作而有价值,工作因文稿的准确深刻表述而显现其规律性、逻辑性,从而促进工作更好地落实。二者必须有机统一起来,决不能搞成文稿与实际工作两张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从两方面都作出努力:既要在文稿提炼上下功夫,更要在把握工作上下功夫。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把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构思、动笔之前,首先要对整体工作发展,各项工作在整体工作中的位置及进展,各个时期对全局工作起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一些重要工作的政策规定等,都要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正确把握。我们常讲“写材料的主要功夫在材料之外”,就是指在文稿之外对工作的把握。当然,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认真钻研提炼文稿的各种写作艺术,使熟练的写作技法与正确的工作把握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进而达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的境界。••••
二、把握领导意图与阐发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文秘人员每撰写一篇领导讲话稿,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一问题。对这一问题处理得好,能使领导意图得到充分体现,文秘人员的辅政设谋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取得领导和大家满意、工作受益的良好效果。反之,如果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对领导意图领会有误,体现不准,就会造成不良后果。领导意图是处理文稿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撰写文稿必不可少的运作方式。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完善、丰富和发展前者。要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一方面,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体现领导意图,弄清领导同志对所讲的工作到底往什么地方用力,想达到什么目标。为此,要尽可能完整地收集领导同志在研究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在基层检查工作时讲的意见,所关注的正反方面典型,以及班子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其本质性要求。同时,还要善于站在领导的高度,以领导的身份和口气,设身处地去体会讲话的场面、对象和效果,要对领导讲话的特征、习惯用语等个性化的东西仔细体味,认真把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秘人员接触和消化吸收材料多、思考和议论问题比较多的优势,围绕领导意图进行创造性思维,大胆提出丰富、拓展、深化、完善领导思想的意见。具体讲,就是要对领导思考基本成熟但尚未找到准确语言表述的想法、意图进行论证,形成结论,并尽可能用准确科学的文字加以表述;对领导十分关注但尚未拿定主意、可能影响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拿出可供领导选择的预案;对领导提出来的工作想法、意见,发现有不周不当的地方,提出补充修正意见,从而把领导的思想和意图表达得更准确、更深刻。••••
三、谋篇布局与表述艺术的关系
••••这一关系实际上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篇领导讲话,主题是啥,有哪些主要论点,内容怎样分先后、主次、详略,这都是谋篇布局应考虑的问题。这些确定后,如何运用恰切的语言进行表述,做到严谨、准确、精炼、深刻,则是应考虑的形式上的表述艺术和技巧问题。一个好的谋篇布局,能为恰当合理的表述奠定良好的基础,否则表述艺术就无从谈起;反之,表述艺术运用得当,也能使谋篇布局更显严谨、明晰,更具气势,更加情真意切,引人入胜。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为前者服务并反作用于前者。••••处理好谋篇布局和表述艺术的关系,对成功地写好领导讲话非常重要。我们感到,谋篇布局应在注意选好角度及定好主题,突出重点及兼顾全局的基础上,重点注意“主线系”的问题;表述艺术应在注意写真话、写短话、写新话的基础上,重点注意运用“观点群”的问题。所谓“主线系”,就是在领导讲话文稿中,为了集中表现主题而形成的以主题为贯穿全篇的大主线,与从各方面为主题服务的不同层次的分支主线共同构成的主线体系,简称“主线系”。建立“主线系”的概念,能帮助我们分析理解领导讲话文稿,也能帮助我们设计将要撰拟的领导讲话文稿框架布局,构思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分布。平时有些同志感到综合文字材料的内容繁多,难以理出头绪或感到无从下笔,主要就是因为脑子里尚未树立起“主线系”的概念。理清、设计并运用“主线系”去撰写领导讲话文稿,秘书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至少有三项:一是围绕文稿要讲的工作,尽可能地把反映其历史、现状、发展及市内外经验、机遇、条件、制约因素等多种资料收集齐全;二是围绕领导意图,分析研究资料,确定讲话材料主题;三是围绕主题,大体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大层次,确定各大层次的分主线及支主线,以及各层次分、支主线的观点、论据等,从而形成一个讲话的“主线系”。把主线系建立起来后,就能目的明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地去设定文稿结构,统一调度,使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材料,避免行文中出现逻辑混乱、内容前后重复等问题,做到主题明确、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所谓“观点群”,就是围绕一个重大问题的提出或一个重要观点的确立,提炼出若干个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观点去论证它、支撑它,以加重它的分量,增强它的说服力,使人们接受它、贯彻它。如我们在写一篇关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领导讲话文稿时,用了这样两组密切相关的排比句:在调整的方向上,要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发展,从按计划种植向按市场需求种植调整,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调整。在调整的范围上,自然条件好的地方要调整,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更要调整;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要调整,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更要调整;耕地多的地方要调整,耕地少的地方更要调整。这两组排比句形成的观点群,层层递进,形成一种非调整不可的内在逻辑力量,使讲话到这里掀起一个高潮,大大增强了气势和感召力,给人以不容置疑的强烈感受。由此可见,观点群的提炼、归纳和组合、运用,必须紧紧围绕寻求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或重要观点的确立来进行,并且必须准确、深刻地揭示出相关事物的规律性,观点群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必须是正确的、结论性的东西,运用时力求简洁、生动,做到一句话一个意思。
••••
四、领导审定与终极标准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篇领导讲话文稿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能顺利通过领导审定关,即被主讲领导所确认、同意使用。这是必不可少的一关,也是撰写领导讲话文稿最现实的标准。但是从根本上来讲,领导审定并非终极标准。因为有的时候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领导同志对一项工作的了解不够透彻,或对某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清楚,对呈报上来的讲话材料中的问题一时没有发现,就同意印发并按稿子去讲。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撰写材料的文秘人员虽然表面上履行了审定程序,不需要承担多大责任,但从深层次看,是我们对所撰拟材料的准确性、可行性没有高度负责,其后果轻则影响领导和机关的形象,重则对工作造成损害,必须尽最大可能予以避免。因此,广大文秘人员在撰写领导讲话文稿时,必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一定要增强终极标准意识。所谓终极标准,就是领导讲话材料经领导审定、印发使用后,大到谋篇布局、主题选定、观点提炼、数字引用,小到语言推敲、标点符号运用等,都不能出现差错。这就要求每篇领导讲话文稿都要力求揭示工作运行或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提法和观点都必须符合政策法规和党纪政纪,引用的正反两方面典型和各项数字都是经过核实、准确无误的,要能经得起社会各界包括各种才俊之士、权威人士的检验,经得起时间推移和历史发展检验,从而做到真正对文字工作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真正对领导同志负责,这才是各级文秘人员应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