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腐败的防治
目录
一、以法律制约权力,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3
二、建立以三权分立为中心的权力制衡机制是现代国家防止和反对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6
(一)三权分立是世界发达国家民主宪政的治国方略„„„„„„7
(二)要逐步建立、健全根据分权制衡原则设置的政府机构,切实保证体制内各国家机关不致越权或专权„„„„„„„„„„„„8
(三)要逐步建立、健全多元的社会制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从政府外部对政府进行民主监督„„„„„„„„„„„„„„„„„8
三、民主是腐败的天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民主反腐败才会彻底„„„„„„„„„„„„„„„„„„„„„„„„„„9
(一)民主的功效之一就是实现权力制衡并在权力制衡的基础上达到社会意义上的平等即机会均等„„„„„„„„„„„„„„„„9
(二)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要有选举权,民主选举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10
四、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4
论中国腐败的防治
【内容提要】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其中最使朝野关心和忧心的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权力缺乏制约是腐败的根源。因此,防范权力腐败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反腐败是一项社会工程,既要治标,查处腐败,抑制腐败现象,又要治本,从根本上预防、杜绝腐败的产生。
【关键词】中国 腐败 防治
改革开放不但给我国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改变了曾经高度政治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在第一个20年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以后,未来几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看来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其中最使朝野关心和忧心的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党和政府领导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反腐倡廉的口号,近年来更加强了宣传教育和“严打”的力度,但是到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转机。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
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有种种典型表现:(1)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为个人享用,包括贪污行为、挪用公款行为、侵占财物行为等,这是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它以腐败者拥有的公共权力作为基础,利用这种公共职位,其可以不遗余力地从事图谋私利的类似经营的活动,从生活资料的侵占发展到生产资料的侵占,使腐败从生计型向致富型方向发展。(2)利用经济上的好处改变人们对于地位、职位、财产方面的判断和安排,其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贿赂。贿赂的延伸,发展为变相送礼、大吃回扣、强拿硬要等。在贿赂中,受贿者丧失原则,行贿者以较少的成本获取垂涎已久的地位或利益,诱使更多人的逐臭效尤。(3)偏离公共的角色滥用职权,泛指以权谋私、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为。在现代,腐败的核心问题是以权谋私,腐败的形式也已经从经济上的小打小闹、小偷小摸,发展到了政经勾结的腐败类型,引起政府形象的极度损坏。(4)以亲疏之别、远近之别、上下之别、情感之别的私人关系决定公共关系的确立和维持,在公共权力机关的组成体系中,形成裙带网络。在中国,腐败拥有着地缘与人情的肥厚土壤,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网络会导致权力腐败在民间的延伸,它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普通的公民对此安之若素。(5)公共权力的“人治化”行使,体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官员们制造着一种浓浓的“官气”,集权现象、家长制现象、神秘化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等普遍存在;渎职无能、擅离职守、抛弃责任、人浮于事、文山会海、强迫命令、任意决策、好大喜功、管理混乱、道德失范等等,构成了腐败产生的温床。(6)腐败还带有行业垄断色彩,多发生在权力较大的经济管理部门和执法司法机关,主要手段是依托部门和行业权力进行勒卡索要。于是,人们又在探讨立法腐败、行政腐败、司法腐败、行业腐败的特征及其根源。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权力缺乏制约是腐败的根源。因此,防范权力腐败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腐败现象如剜之不去的痼疾,生而需治,治而复生,这使历代的统治者在对其“辐辏攻之”中疲于应付。但无论是“天子们”的自我约束,还是包拯、海瑞之类清官的竭忠辅弼;无论是将整饬吏治任务放在第一位的明君治世,还是在腐败面前缴械投降 的昏君,哪朝哪代的“万世江山”都逃脱不出因腐败的政治统治而社稷山崩的命运。现代社会,腐败问题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问题。1992年,意大利政界爆出受贿丑闻:仅1991年,意大利各政党非法收入高达83亿美元,贿赂和回扣使这个国家的公共开支增加了30-40亿美元。一位官员形容:“当人们用刀刺透官方记录的表层时,腐败便显露出来,人们甚至在没有看到时也能闻到它的气息”。“这类事件将战后依旧纷乱的世界惊得目瞪口呆”。总理温家宝3月初在人大开幕式上强调了反腐的决心。他强调“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建立制度、教育和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不久前也承认,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和滥权。反腐败是一项社会工程,既要治标,查处腐败,抑制腐败现象,又要治本,从根本上预防、杜绝腐败的产生。要标本兼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法律制约权力,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
对权力腐败的规则控制,指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官员的用权行为。目的在于使易于越轨的公共权力在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的各个运行环节上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一旦行为“脱轨”,便有法律依据制裁这种脱轨。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使掌权者受到一定行为方式的约束。” 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有庞大的法院和行政司法机构,如日本实行检察官一体原则后,指挥协调相当灵活。同时,他们有充足的办案经费和优良的侦查装备,尽管许多渎职官员规避法律的行为极其诡秘,但仍逃脱不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回溯中国反腐败过程,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即主要靠道德约束和政治运动抑制腐败,这要从专制制度中追根溯源。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政治统治中,极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 才能,而其素质和能力的判定,有赖于上级的赏识、道德的约束和自我的克制。在法律监督 方面,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均属于皇权的组成部分,也即行政权的附庸,没有 形成类似西方国家的议会监督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这一历史留给今天的痕迹是极其发人深省的,它导致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不是以法律为度量范围,而是以长官意志为标准边界,行政权力从未受到过法律力量的实质约束。现代社会,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控制腐败甚嚣尘上之势,必须有赖于法律的制定及其实施。法律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而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就必然要求国家机关符合权力运用目的而不滥用权力,维护公共利益而不以权谋私,合法执行权力而不越权违法,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失职渎职,遵守法定程序而不丧失程序公正。强化法律监督的作用,正在于法律规范具有道德规范所不能比拟的普遍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②
①在反腐倡廉中,法治化的明确要求,首先是必须完善廉政立法。在此方面,世界各国颁行了诸如《反腐败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公务人员职责法》、《官员道德标准法》、《官员弹劾法》等,对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宪 法、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已就法律监督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先后颁行了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经商受礼的规定、关于禁止挥霍公款的规定、关于禁止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营私舞弊的规定、关 于财产收入申报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性规则。这类文件的及时出台,不能说在监督问题上无法可依,但我国的监督立法比较简陋和粗糙,对于腐败问题的政策性文件多,立法的规范性和技术性都未能达到应有水平,还需要在立法上出台成熟健全的法律规则,实现制 度的预先控制。
不仅如此,权力监控还必须从严。汉密尔顿曾经直白地指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霍布斯也强调,“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法律监督的目标,是将权力置于法律规则的控制之下,一旦被监督者有违法擅权行为,能有被察觉、防范、制止、惩戒的可能,反之,如果监控机制不健全,“得手”的容易会使违法者有恃无恐。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贿赂、挪用、豪赌等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并使法律责任成为腐败行为所支付的最大成本。这种控制和惩罚,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外力,它犹如一种动力,能够推动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合法正当,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威慑力,如同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对于不法行为会有力的予以戳穿。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一些重大腐败案件受到了立案查处,但“漏网之鱼”仍然存在,“特权阶层”仍然存在,对一些官员处罚的“轻描淡写”也仍然存在,致使存有侥幸心理和抗拒法律的人会继续腐败。因此,只有在治理权力腐败方面敢下狠心,才能真正有利于遏制腐败。如上述意大利事件发生后,该国警方逮捕1350人,受牵连者约2500人,卷入了8个政党,5名内阁部长辞职,多名国会议员、高级官员和企业家受到司法调查、审讯、逮捕或拘留,这在意大利政界虽是一件丑闻,但惩治腐败的力度从中可窥见一斑。
二、建立以三权分立为中心的权力制衡机制是现代国家防止和反对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般地讲,国家权力可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权力分立学说提出政府的三种功能(立法、执行、判决)应分别赋予三个政府机关(立法、行政、司法),其目的在于分割政府权力以便保护自由并控制专制,其在形式上要求独立,各部门不能有人员的重合,但它们还意味着互相依赖,以分享权力的形式保证制约与平衡,遏制腐败。
所谓权力,是达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政治学中的权力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关系,即以非他人选择的方式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而制衡则是由制度性分裂所形成的政府体系的内部张力。
(一)三权分立是世界发达国家民主宪政的治国方略 三权分立,是人类最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之一。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西方现代文明。三权分立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其意义,不亚于人类第一次钻木取火。
三权分立是一个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立法、行政、司法是国家机器的根本要素。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一有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有行政执行机能;其三有审判机能。”但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则是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来的。他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者必须分立。并指出:“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政治自由是通过三权的某种分野而建立的。”三权分立的最本质特征是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是防止政治权力重走专制主义老路的最有效的体制。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来约束权力。”
三权分立最早在英国宪法中得到体现。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清除封建专制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经过长期政治斗争才最终取得这样政治成果。它不是哪一个智者发明的治国方略或政权设计蓝图,而是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产物。英国的榜样和孟德斯鸠的理论概括,使这种先进的政治体制形式成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仿效奉行的共同模式。尽管各国情况不同,国③ 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也有著明显的差异,但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却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贯彻。
(二)要逐步建立、健全根据分权制衡原则设置的政府机构,切实保证体制内各国家机关不致越权或专权
不仅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而且“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第一,设立专门的立法机关,其成员由公民普选产生,以保证人民对其制约;第二,设立专门的行政机关,该机关作为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后者产生并对后者负责,保证其切实执行立法机关所代表的民意而避免专权;第三,设立司法机关,该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并对其负责,保证司法独立,避免任何其他干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机关均应在同一政治平面作为政治互动,无所谓“最高权力”的优先存在。
(三)要逐步建立、健全多元的社会制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从政府外部对政府进行民主监督
在我国,根据现行宪法,集中体现在代议机关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制约,也体现为各国家机关内部专职监督部门的活动,还须建立、健全政府外部的社会制衡机制,包括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公民及新闻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这就需要实行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的知情权;需要实行新闻自由,保障人民的议政权,使公民有权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三、民主是腐败的天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民主反腐败才会彻底
“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这是胡主席在美国访问时多次说过的,其涵义不仅深,而且“覆盖面”还很广!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民主就是社会的阳光,没有民主这个基础和前提,所有设计和规划只能是技术层面的修补术,永远也摆脱不了人治以及人治下的法制窠臼,也永远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之下的法治。
一个真正的和最基本的民主社会首先要实现体制内的权力制衡。而要实现权力的制衡就必须有中立的文官系统、自立的司法系统、独立的反贪机构和以立法机构为中心的社会咨询机构以及受法律保护的言论、出版、结社和集会的自由等等。民主没有特色,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等。仅仅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其内核绝对是一样的,否则无论怎样吹嘘和标榜,只能是专制的、腐败的和有违社会潮流的。也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可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民主的功效之一就是实现权力制衡并在权力制衡的基础上达到社会意义上的平等即机会均等
当然民主并不是万能的,民主也有自身的缺点。在一些民主制度还不尽完善的国度,民主不一定就能实现权力制衡。如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里民选的领导人任期内往往掌握有近乎“绝对”的权力,并进而产生许多的腐败,如菲律宾、印尼等国。确实,民主和法制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要知道,没有民主就一定不会有权力制衡。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民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而选择专制。而且,就像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民主还是一种费钱和费时的行为方式,也根本不符合效率的原则。正因为民主的费时和低效,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民主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和效率,政府运作的低效使社会资源无法像专制国家那样得到迅速、及时、有效地利用,市场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势一时还无法体现出来;也不能向专制国家那样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在社会发展初期,民主国家远没有专制国家发展的快。但是,当越过初期的发展阶段。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治、经济体制时,民主国家的优越性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弥补民主的低效,而民主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基础环境,而专制国家其不受约束的权力所产生的弊端也会逐渐显露出来,不但无法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会产生无法抑制的各种腐败现象。最终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被各种腐败所侵蚀。专制国家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都不可避免地重复着一个“兴勃亡忽”的周期率。正是由于专制制度的先天不足,其矛盾和潜伏的危机天天在增大,总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爆发,这是任何专制国家永远都无法摆脱的恶梦。
(二)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要有选举权,民主选举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
民主选举制度下,每隔一定时期就进行一次选举,候选人在一次选举中失败还可以在下次选举中获胜,而获胜的候选人也可能在下一次选举中失败。民主选举中,在选民平等参选、候选人自由竞争和被普遍认可的选举规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权力结构,有效地防止了少数集团长期垄断权力。而且在民主选举制度下,掌权者只能在自己任期里组织政府而不能长期占有权力形成集权。
长期的权力集中,必然导致腐败,在一个集团长期控制政权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官僚特权集团。他们有着共同利益,利用垄断权力和地位进行权力分配。垄断集团把持国家政权必将导致国家的腐败。国家腐败不同于官员的腐败,其显著特征是它的政策总是优先代表少数特权集团利益。
而民主选举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自由竞争的选举,构建一个开放的政权,不使任何集团长期垄断权力。在民主选举下,任何个人或集团对政权的掌握只是暂时的。权力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人掌握,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权力垄断和腐败,使权力真正地为公共利益服务。
但中国选民的选举权利是非常有限的。2004年10月,中国修正了选举法,这仍然是一个恶法,全文只有7000多字。例如,正常情况,选民应该有21项民主权利,但在这部选举法中,选民的21项民主权利没有一项得到保障。没有保障的权利,就等于没有权利。湖北省选举细则,全文只有6000多字,含糊其辞,令人不明不白。美国怀俄明州的选举法有13万字,这还不要说选举的监督、宣传、筹款、媒体报道等等。中国的选举法,所有的关键环节都没有如何操作的细节,如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确定、投票程序、计票程序等等,这样的选举法在实际中不能使用。政治改革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官员和公众之间要有权力授受关系。如果人民真正获得选举权,他们就会选出自己的议员、及政府官员;如果议员和政府官员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和选举,他们就必须代表民众权益,主持公正,遵循法律。因此,把选举从人为操纵下解放出来,让人民真正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一场政治改革,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终体现。走到这一步就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成功。
民主是腐败的天敌,亦是腐败的克星,也许正因为民主具有这样的反腐败功能,所以要让民主真正成为腐败的天敌和克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民主的确是个好东西,但是,它是有条件的,只有将它真正付诸实施才会变成好东西。
四、结束语
总之,对腐败现象的蔓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根源,并对症下药,不仅治标,健全各项制度,更要治本,提高民众民主意识,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可以相信,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遏制的。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有位先哲还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让我们跳出狭隘的利益局限,站在人类文明之巅,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的尊严鼓与呼,让科学与文明主宰我们头上的天空。
注释:
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②日本的检查官作为独任制的官厅(一种机构),分别行使检察权,但它是全国统一的4级组织(即最高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区检察厅),具有上命下从的关系,所以它是作为一个整体从事检察业务。日本检察厅作为行政官厅,以法务大臣为首长从属于法务省,服从法务大臣的指挥监督。日本为了检察官行使检察权不受内阁政治压力所左右,《日本检察厅法》第14条规定:法务大臣对检察官的业务进行一般的指挥监督,而对每个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只能由检事总长(最高检察厅长官,类似中国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指挥进行。
③刘玉安等.西方政治思想通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参考文献:
1.孙立平:《中国社会的腐败扩散令人心惊》,2006年9月29日,博客中国网,http://www.xiexiebang.com.net。
4.张宇燕、富景筠:美国的腐败与反腐败[J].《炎黄春秋》,2005,(8)。
第二篇:中国腐败原因及防治措施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措施主题班会总结
学 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机制3班 姓 名:乔珍楼 学 号:20120607336
2012年12月06日
前言:
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加剧了官民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腐败的具体案例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涉嫌纵容包庇其弟贪污、杀人、自己贪占,受贿数10亿元
刘志军(1953.01—),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2011年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免去其铁道部部长职务。2011年12月28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负主要责任,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另案一并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陈同海受贿近2亿元
陈同海,男,汉族,大学文化。1963年3月参加工作,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7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做出一审判决,认定陈同海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陈同海在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和兼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钱款数额巨大;利用职权为情妇谋取巨额不正当利益;生活腐化。陈同海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其中受贿问题已涉嫌犯罪。
原广东省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主任罗荫国贪污、受贿5000余万元。
目前有关方面初步掌握的罗荫国犯罪证据颇为惊人,在罗荫国的办公室和家中仅仅现金就被搜出近1000万元,其中办公室所存放的现金约6万元,这些现金被初步认定为罗荫国在春节前后所收受,尚未来得及转移处理。除大量现金以外,在罗荫国的办公室和家中还搜出近百幅名贵字画,十多块劳力士手表,以及罗荫国和其他女人的大量出国合影照,其中包括若干女公务员。在接受调查期间共交代了100多名有问题的处级以上官员。
以上的案例让我们心惊,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官员腐败案件,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腐败官员,他们像蛀虫一样,蚕食着我们的国家根基,吞噬人民的利益,对国家、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滋生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
二、原因分析
1、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我们的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重对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对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建设,致使,社会风气不走正轨,人心浮躁,充满功利。
2、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我国的各种监督机制并不完整,权利缺少有效的监督。人民维权意识不强。人民举报和监督渠道的匮乏,政府工作的不透明化都是导致腐败的原因。
3、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我国的法律起步较晚,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盲点和空白。一些官员利用这个来为私人谋取利益。对腐败的处罚力度不大,从以上可以看出,贪污数十亿元的结果只是开出党籍。处罚的配套法律完善。
三、解决方案
1、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
我们国家的政策应有所改变,不应继续把主要任务放在经济建设上,应关注我们的社会建设和民生工程。当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固然重要,可是当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时,必然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贪污腐败就是其中一例。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建设不能落后。加强对人民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构建“以德倡廉,不想腐败”的道德防线。让社会消化一下我们经济发展成果。加强政治伦理建设,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2、完善法律运行机构
完善法律在处理贪污腐败问题上的盲点,加大处罚力度,让检查人员在处理腐败问题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法律可以上人民更好的监督官员的权利使用。让公职人员心有所忌惮。加大处理力度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威慑公职人员,让他们不敢贪污。当然,法律的完善更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3、拓宽监督渠道
腐败问题的出现,和监督力度不大有直接的原因。目前在我国,人民的维权意识和参与国家管理意识证在逐步增强,然而,却缺少相应的渠道,让人们无所适从。我们可以设立群众意见箱来了解人民的看法,开通热线电话来关注人民的心声,开设网站来让人民参与到权利的监督中。当然,政府工作的透明化是必不可少的,那是人民监督的依据。近些年来,很多高官都落马于人民手中,也说明了人民的力量。在对权利的监督中,媒体也是一把利剑。所以,让媒体独立于政府之外,以方便其更好的表达人民的心声。
四、总结
通过以德倡廉、监督保廉、以法护廉、俸禄养廉,为防范权力腐败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干力量,我们可以改变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我们要培养我们对社会关注的习惯。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国家事务管理、监督中。从自身做起,拒绝贪污腐败。做一名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针对腐败现象,我们应该不畏强权,声张正义,敢于同腐败的公职人员斗争。当然,我们目前的任务是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能力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国家管理中去。
第三篇:论腐败
论腐败
目录
一、腐败的定义:·······································1
二、腐败的形成过程:(个人看法)························ 2
三、反腐败主要方式:(个人看法)························ 4
四、防止腐败措施:····································· 5
背景: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严厉清查四风问题,释放反腐信号。
2014年,中央增加3个中央巡视组,开展3轮巡视。对2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常规巡视,对19个部门和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项巡视。查出大量腐败问题,查处了大批腐败官员。2015年党的反腐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军队中查处了若干腐败军官,保证了解放军的战斗力。
一、腐败的定义:
指官员在职位上作风不正,行为不正当引起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由作风不正进而产生的结党营私、寻私枉法、颠倒黑白等各种犯罪。也可利用出身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权利、熟人关系进行贪污枉法,吃喝享乐。腐败有遗传倾向,历来就有。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利益。包括经济犯罪、政治犯罪、作风犯罪主要问题。——《百度百科》
二、腐败的形成过程:(个人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处于一清二白的落后状态,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号召下,人民勤劳苦干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经历了旧中国的苦难历程,人民痛恨腐败,党和国家更是严厉处理腐败问题,因此出现了人民淳朴,道德风尚,互相帮持,团结力量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现象。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份子,去实现社会理想。此时不是不存在腐败问题,而是很少的。例如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件。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先后实施“改革”和“开放”政策。对国内实行土地承包制和公司股份制。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放开对外贸易。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物质文明丰富了很多。
物质固然丰富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腐败问题,而且三十年来被查处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也可以称之为冰山一角。在改革开放中,很多人都失守了,原因总结有三吧。1.体制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权力的腐败者正是利用体制缝隙和漏洞,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国家财产,例如中储粮竟然大面积陈粮换新粮。社会主义社会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令人为之震惊,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天下粮仓》。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腐败问题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惩治手段。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完善。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党和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此外,一些人们看到一些人非常腐败,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心理不平衡,开始上行下效,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而开始滑向腐败的深渊,也使得各种腐败行为因“低风险、高收益”变得普遍。例如山西腐败是坍塌型,过半官员贪污,太原两任市委书记,三任公安局长落马。县官落马竟然平调邻县继续贪污,无不说明了腐败之严重,处罚力度之小,监察管理不到位。如若在上个世纪落马高官,小官巨腐理应枪毙,不然不足以平民愤,但是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据调查70%多的落马官员受到减刑处理,多的高达一半以上,严重超出国家刑事法律规定的最高减刑不超刑期一半。
3.部分领导干部贪图享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有时候,坚持原则、清正廉洁之士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甚至反受他人攻击;而拉帮结派、弄虚作假之徒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反被提拔。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廉洁自律意识丧失,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腐败问题,带坏了社会风气,例如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办事,走后门,送礼现象非常严重。
三、反腐败主要方式:(个人看法)1网络反腐
由于门槛低、成本低,人人可以参与,也就决定了参与者素质的良莠不齐。网络曝光可以瞬间引起大众的关注,如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在事故现场微笑而被关注,后查出其存款超1600万元。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发表“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的言论,招网友曝其口衔1500元一条的“南京九五至尊”香烟。例如对于案件的曝光,可以极大的推动政府部门办事透明度和效率,是案件得到公平处理。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的利用。2 情妇反腐
是情妇在一些反腐事件中的作用。在2014年曝光的一些情妇检举官员事件中,涉案的官员都在情人的举报中受到查处,而网络上日记门、情妇日记门等都曾经成为被网民热议的事件,因此,人们用“情妇反腐”这个词来形容情妇在这些反腐事件中的作用。另外,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各地被查处的官员中95%都有情妇,但因情妇举报而导致的官员下马事件却屈指可数。例如2013年,刘铁男被查事件中,情妇反腐再度引起网民关注。3 举报 由于中央表现出很大的反腐决心,反腐力度逐步加大。人民群众获得极大地信心,积极地参与到反腐中,积极举报身边的腐败行为,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信访举报是群众参与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因为对举报人的隐私保护,很多的举报人可以说是英雄吧,都是不会被曝光的,因此不举例说明了。但是北京中央信访办每天都是有很多人排队举报不法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可称赞的,希望党和国家给他们一个机会,不要总是认为他们是刁民吧。
四、防止腐败措施: 1法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当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
作为民主社会,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各方面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行。法制是腐败的牢笼,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前提。2思想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时指出
上个世纪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前行,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领导人艰苦朴素的带领下,科学家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顽强奋斗,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贡献青春。现在社会中我们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例如习近平主席要 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后记: 当前,中国反腐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反腐意志坚决,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但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
作为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充满理想,对贪官和腐败深恶痛绝,应了解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渠道,积极反对生活中的腐败问题,不要被社会这个大染缸而污染,迷失了自己。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别人,如果没一个人做好自己,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美好。
第四篇:如何防治腐败(最终版)
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
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其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加强法制监督,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题呢?
首先,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加大预防力度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我们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其次,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再次,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法规制度的实施。现在有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而是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使这些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要依靠法制反腐败,就必须保证各项法规、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最后,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教育这个基础抓好抓实。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廉洁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搞好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村委会如何防治腐败
村委会如何防治腐败
在我国,被称为“村官”的村干部在其所属的村区范围内,享受管理行政村的公共事务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乡镇一级政府行使国家对村区公共行政事务管理权。村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的群众,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村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频发,不仅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而且引发了群众集体上访,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从我县纪委、监察局查处的案件情况看,2001年-2004年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17件,其中村级党员干部案件48件,涉及村干部案件30件,占案件总数的25.6%,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村官腐败”绝不能小视,反腐败绝不能“抓大放小”。因此,深刻剖析“村官腐败”的原因,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有效治理“村官腐败”现象,势在必行。
一、当前“村官腐败”现象的表现及特点
应当肯定,绝大多数的“村官”是好的,他们常年工作在艰苦的第一线,服务群众,任劳任怨。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村官腐败”现象仍比较突出,表现多种多样。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主要表现有:
(一)挖空心思,蚕食集体资产。一是擅自截留村级资金收入。村级资金收入不同于一般单位的正常资金收入,资金来源五花八门,有上级部门拨款、有关单位资助款、村属单位上缴款、建房押金款、房租费以及贷款、借款等。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多,村级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截留资金比较容易,相对隐蔽,且方式多样。如县纪委查处的原大衢镇某村主任在以村名义收取房租费、土地征用费、建房押金款等款项后,擅自截留而不上缴。二是设立“小金库”乱支付。有些村原来财务较乱,经济往来除正常帐之外,还设立帐外帐。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村里直接向村属单位收取的一些费用;一种是村属单位的部分帐外帐收入“提留”上交给村里。三是虚报冒领。通过加大费用和虚列、虚增开支等手法,冒领公款占为己有。如有的村干部对应由自己承担的一些娱乐场所消费和超支的手机话费等,开具一些假票据、假发票在村财务中报销;有的虚列一些村基建、小工等费用,套取村级集体资金等。四是利用土地发包搞侵吞等。
(二)无视纪律,擅自挪用村级资金。村级干部尤其是村主任掌握着村里的经济大权,有些村干部无视纪律对于村里的资金任意地调用、借用、挪用。
(三)合伙瓜分,集体腐败。“村官腐败”的一大特征是集体腐败。由于众人商量,合伙私分,胆子很大。往往以发补助、奖金等名义,将公款造册分发。
(四)挥霍浪费,生活腐败。有的“村官”慑于党纪国法的威严,便在化公为私方面绞尽脑汁,钻法律空子。许多村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不贪不占,吃点喝点没啥。因此,在请客送礼、公款吃喝等方面大手大脚,可以节约的不节约,恣意挥霍浪费,把“富裕村”吃玩成“空壳村”,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坏的影响,有的甚至引起了群众的越级上访。现在,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都不太雄厚,对村一级的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上面也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从去年对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的调查情况看,多数村招待费高于村级收入3%的比例。
(五)作风霸道,管理不公。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在处理与村民有关的各种事务,如宅基地审批、邻里矛盾调解时缺乏公正。不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处理问题,而是从个人利益、宗族和关系亲疏的角度出发,戴着有色眼镜处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欺压群众的现象。
2、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有些村干部想的不是把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好,促进集体资产发展壮大,而是考虑自己用钱怎样不受约束、牵制、监督。在用人上表现为出纳、会计岗位安排自己的亲信。
3、在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缺乏民主意识。在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确定等方面,一些村干部喜欢自己说了算,不喜欢广大村民参与其中,甚至不让班子其他成员插手。
(六)以权谋私,把权力当商品来经营。一些村干部把人民给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某乡镇的个别村干部,利用自己掌握宅基地审批的权力,借外来到其村落户的村民的名头批出宅基地,开发联建房出售谋取私利,在村民中造成很坏影响。村干部以权谋私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以集体的名义或以集体担保的方式,在未经班子其他成员同意下,擅自为自己或为别人贷款,稍有不慎便会给村级经济造成大额损失,使村级集体经济在较长时期缓不过气来。
综观以上种种表现和近几年的查处情况看,也反映出村官腐败的一些特点:
1、违纪主体呈现“两多一低”。一是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多,许多立案查处的的村干部案件中,担任村支书和村主任的有23件。二是文化程度低,基本均是初中或小学文化。
2、经济违纪违法问题仍是村级腐败的重点。48件村级党员干部案件中,经济类案件26件,占54.2%。一是贪污、侵占、受贿和挪用仍是主要形式,且手段相对较简单。二是作案形式由单一型向合伙型发展。三是违纪数额不可少看。26件经济案件中,万元以上案件22件,其中5万元以上案件7件。
3、违纪违法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乱收费再贪污的、有贪污税款提留的、有侵占房租等收入的、有利用土地承发包和征用等以权谋私的、有违反民主擅自违规操作的,也有生活作风腐化堕落的等等。
二、“村官腐败”的主要原因
造成村干部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个人素质低、思想意识差。一是有的村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办事不公,有的甚至把当村干部当作谋财之门、谋私之路。二是对权力主体权限认识错误。有的村官错误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天然赋予“村民自治”权,无人可以制约,法律管不到,不捞白不捞,从而胡作非为。有的村民委员会对乡镇政府指导不买帐,村党支部也对乡镇领导不服从。有的虽然认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村民自治权”,但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能制约乡镇行政权力,对有些乡镇干部“吃拿卡要”和到村里报销的行为不敢抵制。
(二)村级管理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一是暗箱操作。有的村干部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财务;有的村干部害怕群众知道得多了不利于“工作”。二是村级财务管理失范。由于村级组织原来很少有通过正规学习培训的财务专业人员,因此在财务管理上普遍较乱,监管不力,有的不该支付的钱支付了,不该截留的钱截留了。现在,在村级财务方面,我县虽然已全面推行了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但由于村会计服务中心经费没有保障、村会计服务中心人员审核把关不严、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缺乏监督等原因,加之村级资金未实行代管,使村级财务整体监督乏力,村民知情权落不到实处。三是权力行使标准不规范。村级干部公务接待等一些非生产性开支缺乏制度化管理,“职务消费”往往以白条入帐,管理不够规范。
(三)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断档。近年来,除了一些自上而下的规定教育外,村干部鲜有机会能得到针对性的廉政教育。即使偶尔有几次集中教育,但村干部也觉得“大而空”,谈不到点子上。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自然提高不多。同时,一些村支部不注重自身建设,有的长期不开支部会、党员会,没有正常的组织生活,教育更是无从而谈。
(四)权力监督管理缺失。一是法律监督存在一定缺陷。①一段时间管辖的不确定。1979年《刑法》对村干部是否系贪污罪的主体未作规定,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规定,村干部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而1994年颁布的《刑法》将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从贪污、受贿罪主体中剔除,使“村官”侵占集体财产犯罪的管辖权归于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对于此类犯罪则有因“警力不足”而疏于管理的情况。②对尚未构成犯罪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侵占集体财产行为,《行政监察法》因主体方面原因不能实施监察。对这类人员的法律监督处于半真空状态。二是党内监督仍存有不少问题。在党内监督方面,村民委员会成员有不少是党员,因此,加强党组织对“村官”的监督十分必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党内监督却存着如下问题:①乡镇党委对农村党支部监督流于形式。②农村党支部不能执行民主集中制议事规则。③农村党员不按党章规定向党组织负责地揭发、检举党支部成员和其他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三是群众监督弱化。存在着因权力监督意识淡薄而不愿行使监督权;因族亲、宗亲等血缘关系而不忍心行使监督权;因村务未有实际性公开而无法行使监督等情况。
三、“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
农村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治理村级腐败,刻不容缓。对“村官腐败”,必须用政治、行政、法律和教育多管齐下,多种手段并施,综合治理才能见效。
(一)完善基层“村官”的选拔任用制度,从源头上治理“村官”腐败。用好干部,乃是重中之重。我们应在村级建立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要把好选举关。我国自推行“村官自选”制度以来,很多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选的人,他们心里面能想到为村民服务吗?因此,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要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中主要负责人的任期作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要规范“村官”的报酬。拿得太多,群众有意见,太低则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可以根据该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经群众讨论,村党支部、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五是要在“村官”的选任上克服“家族村官”的现象。“家族村官”不仅容易抱成团,形成“村官家族”,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而且容易导致集体腐败,必须从源头上加以克服。
(二)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教育和法律教育。一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纳入乡镇党委的计划之内,责任到人,完善党课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回访教育制度等。二是要针对一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培训,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其在思想上打牢防范根基。可以通过举办法律培训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通过举办法律、业务技能培训班,帮助农村财会人员掌握会计知识和财务制度的专项技能,提高工作水平;通过举办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培训班,培养理财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民主理财的作用。三是要深入基层,强化宣传教育。在切实抓好农村干部培训工作的同时,深入各乡镇、村及农户,积极宣传法律和党在新时期指导乡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排查纠纷,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利用各种形式强化对村干部的法制宣传,提高其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促进依法行政,民主管理。
(三)应对村级经济格局的变化,加强对“村官”的权利制约。一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级财务要进入“审计流程”,实行定期审计;建立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制度,保持财会人员相对稳定,并加强考核;加强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公开内容,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尤其对群众关心的村提留、电费收支、征地款补偿、宅基地发放等热点问题和重点项目、重要收支等,要强化公开的程序和内容,让村民心明眼亮;严格收支两条线,须规范票据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委托代理制,使村级财务真正做到由村民理财小组、乡镇经管站、会计服务中心、县渔农经营站来共同合力监督。
二是实行村干部任前承诺制,上任前向村民作出公开承诺,做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遵守村规民约,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同时将公开承诺制明确于村务公开内容中。
三是改革村干部的职务消费,实行村级招待费、通讯费、差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限额制,改革村干部工资制,实行结构工资制等。
四是加强对村级重点领域、热点问题的监管。当前,要加强对村级建筑行业的检查监督。按规定实行招投标,规范合同文书,并采取村委会集体决策的方式进行。决策中要看行情,找根据,决算中要集体审查、逐项审查。要加强对村级土地的管理,对一些机动土地、承包田等,要登记注册,进入财务帐目。对收取的土地发包费、土地出让金等,要及时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要加强对村级债券债务的清理,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对债权的清收力度。
(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加大法律监督力度。要加强并完善法制建设,决不给“村官”腐败留下一丝缝隙。要加大查处的力度,坚决果断地查处村官腐败案件。在执法执纪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要按管辖的权限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执纪,坚决查处村级案件。检察机关要正确适用人大《刑法》解释,打击村官犯罪行为。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规定“村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七种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人员”,也就是“准国家工作人员”。“村官”从事上述七种公务时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则分别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由检察机关管辖,立案查办。此外,对未构成犯罪的非党员干部侵占集体财产的行为,应敦促该村以村民委员会为民事主体,将这个非党员干部以不当得利为由向法院主张民事财产权利,决不让这部分人员“无法无天”。
二是要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内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培养党员反腐倡廉的优良品德,提高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村的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则为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在农村进一步宣传和普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群众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主体地位,培养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与责任感,在法律与利益的双重驱动机制下,引导群众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监督权力。村民要学法、用法,增加保护自己权益的政治资本,敢于检举揭发村官的种种非法行为,依法随时罢免腐败村官。另外,还要健全村民的权利行使机制,保护并嘉奖与腐败作斗争的村民,切实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四是要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制度。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监督、执行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在农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村务管理的改革。村内重大事务有村民委员会决策,可以将村长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决策后的事务由村长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参与决策的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收集整理村务(包括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汇报。如果党支部未能及时汇报,可由党委直接追究党支部书记的失职责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同时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更大的意义是可以更进一步密切党同基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