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领域防治腐败的思考
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领域,也是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重要发源地。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应重视研究解决经济领域的腐败问题,逐步铲除经济领域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经济领域滋生腐败的主要因素
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经济领域滋生腐败的主要因素有四:
第一个因素: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的干预。在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全面到位的情况下,行政权力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导致腐败的重要源头。各国经验说明,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活动适当的干预和控制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行政干预,就会制约经济发展活力,甚至产生一些消极腐败问题。近几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削减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把配置资源的权力更多地让位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权力寻租”问题。但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由于有的还没有科学规范管理,“权力寻租”问题仍然存在。对行政审批权力有一个再清理、再规范的问题。
第二个因素:行业和部门垄断。其主要是借助非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市场垄断,以谋取高额利润。一些行业表面上看似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但实际上是在搞行政垄断,谋取部门利益,使部门既得利益固定化。行业垄断导致主管部门行为企业化,产生大量的收费,加重了企业和个人负担,也导致了分配不公和行业间收入的巨大差距。
第三个因素:体制制度的空隙。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健全完善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使腐败行为在经济领域找到了生存的缝隙。比如:商业贿赂问题的滋生蔓延,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律制度不健全有关。我国在治理商业贿赂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有效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经济转轨时期的法律制度缺失与滞后,很多应该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很多应该得到制度规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这也是经济领域腐败现象得以滋生的原因之一。
第四个因素: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各个层级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的利益不平衡问题凸显,分配不公带来人们的心理失衡,利益冲突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腐败问题滋生的内在动因。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收入较低,相当数量的人心理失衡,有的便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在与企业打交道中谋取私利,大捞不义之财;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搞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有的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交易机会或有利交易条件,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大肆进行商业贿赂等。
防治经济领域腐败的拓展方向
从源头上防治经济领域腐败,应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在某些领域取得成效之后,应拓展防治的广度和深度,拓宽领域和范围。
一是实现由流通领域向生产、分配、消费领域的拓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流通是生产的自然延续,生产与流通相比,生产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分配、消费环节都是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产、流通提供了条件。我们在流通环节治理商业贿赂取得明显成效后,就应当逐步将防治腐败的触角延伸到生产领域、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应注重解决生产领域中存在的以制造假货、破坏环境、安全事故等相关的腐败问题;在分配领域应注重解决税收流失、分配不公等相关的腐败问题。在消费领域应注重解决售假坑害消费者、市场垄断等相关的腐败问题。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二是实现由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的拓展。过去我们把防治腐败的重点集中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公共部门,在这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和遏制后,应将防治腐败的触角延伸到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去年11月底,全国私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380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二分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其占gdp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这说明,私营企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单元。应延伸反腐败的触角到私营企业,进行有效规制。
三是实现由“需求方”向“供给方”拓展。以往反腐败重点在“需求方”,主要是对公共部门的官员进行监督制约和严肃查处,而对“供给方”监督不够、惩处不力。反腐败不仅要对公共部门的官员进行监督制约,还要用法律和道德规范企业的商业行为,创造良好的商业竞争环境
。不仅要着眼于腐败的“需求方”———收受腐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还要着眼于腐败的“供给方”———腐败资金的来源;既要反对和惩治接受方,又要打击和惩处供应方。斩断供给,遏制需求。第二篇:如何防治腐败(最终版)
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
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其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加强法制监督,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题呢?
首先,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加大预防力度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我们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其次,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再次,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法规制度的实施。现在有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而是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使这些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要依靠法制反腐败,就必须保证各项法规、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最后,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教育这个基础抓好抓实。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廉洁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搞好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文章标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贯彻落实好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一、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前提
一要坚持任
人唯贤,高标准选人用人,防止和克服政治上的腐败。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根子就出在选人用人上。因此,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党的事业出发,认真对待选人用人问题,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坚持全面考察,践行民主集中制,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腐败。首先要把好组织考查关。在考查中,重实绩、重公论,不仅考查其在顺境中的工作状况,而且要考查其在逆境中、在困难时期的工作精神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群众参与,推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公开招聘,这样既可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又可以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在考察范围上,不仅要了解其工作圈的情况,还要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在决策上,要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同时还要推行对干部举荐的责任连带制,以确保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地贯彻执行。
三要坚持公平竞争,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和克服管理上的腐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求在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中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育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
一是要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守得住根本。这个根本立起来了、立得好了、守住了就可以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始终保待清醒的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辨别力,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拒腐防变的考验。
二是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干部经得起诱感。“舟必漏而后水入焉,土必湿而后苔生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做群众看不惯、不满意的事。
三是要加强官德教育,使干部保持住心理平衡。一些党员干部发生腐败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感到吃亏了,心理不平衡,于是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这说明,培育良好的官德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官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胸怀得到开阔,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才能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干事。
四要加强纪律教育,使干部管得住小节。当前,要突出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管住小节,保持大节。
三、监督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
第一,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认真贯彻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惩治与教育相统一等党内监督原则,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保证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第二,强化群众监督。要形成积极的监督氛围,通过职工群众之口、社会舆论之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调动职工群众监督权力的积极性。畅通监督渠道,有效地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避免以往侧重事后监督的弊端。
第三,强化审计监督。要进一步发挥纪检、审计部门在干部任前、任中、离任等环节中的审计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第四,强化舆论监督。一方面多宣传报道正面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对腐败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使广大全体干部认识到腐败害己、害家、害党、害民的严重后果,从而牢记宗旨、坚定信念,执政为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第四篇:村委会如何防治腐败
村委会如何防治腐败
在我国,被称为“村官”的村干部在其所属的村区范围内,享受管理行政村的公共事务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乡镇一级政府行使国家对村区公共行政事务管理权。村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的群众,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村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频发,不仅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而且引发了群众集体上访,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从我县纪委、监察局查处的案件情况看,2001年-2004年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17件,其中村级党员干部案件48件,涉及村干部案件30件,占案件总数的25.6%,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村官腐败”绝不能小视,反腐败绝不能“抓大放小”。因此,深刻剖析“村官腐败”的原因,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有效治理“村官腐败”现象,势在必行。
一、当前“村官腐败”现象的表现及特点
应当肯定,绝大多数的“村官”是好的,他们常年工作在艰苦的第一线,服务群众,任劳任怨。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村官腐败”现象仍比较突出,表现多种多样。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主要表现有:
(一)挖空心思,蚕食集体资产。一是擅自截留村级资金收入。村级资金收入不同于一般单位的正常资金收入,资金来源五花八门,有上级部门拨款、有关单位资助款、村属单位上缴款、建房押金款、房租费以及贷款、借款等。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多,村级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截留资金比较容易,相对隐蔽,且方式多样。如县纪委查处的原大衢镇某村主任在以村名义收取房租费、土地征用费、建房押金款等款项后,擅自截留而不上缴。二是设立“小金库”乱支付。有些村原来财务较乱,经济往来除正常帐之外,还设立帐外帐。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村里直接向村属单位收取的一些费用;一种是村属单位的部分帐外帐收入“提留”上交给村里。三是虚报冒领。通过加大费用和虚列、虚增开支等手法,冒领公款占为己有。如有的村干部对应由自己承担的一些娱乐场所消费和超支的手机话费等,开具一些假票据、假发票在村财务中报销;有的虚列一些村基建、小工等费用,套取村级集体资金等。四是利用土地发包搞侵吞等。
(二)无视纪律,擅自挪用村级资金。村级干部尤其是村主任掌握着村里的经济大权,有些村干部无视纪律对于村里的资金任意地调用、借用、挪用。
(三)合伙瓜分,集体腐败。“村官腐败”的一大特征是集体腐败。由于众人商量,合伙私分,胆子很大。往往以发补助、奖金等名义,将公款造册分发。
(四)挥霍浪费,生活腐败。有的“村官”慑于党纪国法的威严,便在化公为私方面绞尽脑汁,钻法律空子。许多村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不贪不占,吃点喝点没啥。因此,在请客送礼、公款吃喝等方面大手大脚,可以节约的不节约,恣意挥霍浪费,把“富裕村”吃玩成“空壳村”,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坏的影响,有的甚至引起了群众的越级上访。现在,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都不太雄厚,对村一级的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上面也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从去年对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的调查情况看,多数村招待费高于村级收入3%的比例。
(五)作风霸道,管理不公。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在处理与村民有关的各种事务,如宅基地审批、邻里矛盾调解时缺乏公正。不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处理问题,而是从个人利益、宗族和关系亲疏的角度出发,戴着有色眼镜处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欺压群众的现象。
2、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有些村干部想的不是把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好,促进集体资产发展壮大,而是考虑自己用钱怎样不受约束、牵制、监督。在用人上表现为出纳、会计岗位安排自己的亲信。
3、在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缺乏民主意识。在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确定等方面,一些村干部喜欢自己说了算,不喜欢广大村民参与其中,甚至不让班子其他成员插手。
(六)以权谋私,把权力当商品来经营。一些村干部把人民给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某乡镇的个别村干部,利用自己掌握宅基地审批的权力,借外来到其村落户的村民的名头批出宅基地,开发联建房出售谋取私利,在村民中造成很坏影响。村干部以权谋私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以集体的名义或以集体担保的方式,在未经班子其他成员同意下,擅自为自己或为别人贷款,稍有不慎便会给村级经济造成大额损失,使村级集体经济在较长时期缓不过气来。
综观以上种种表现和近几年的查处情况看,也反映出村官腐败的一些特点:
1、违纪主体呈现“两多一低”。一是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多,许多立案查处的的村干部案件中,担任村支书和村主任的有23件。二是文化程度低,基本均是初中或小学文化。
2、经济违纪违法问题仍是村级腐败的重点。48件村级党员干部案件中,经济类案件26件,占54.2%。一是贪污、侵占、受贿和挪用仍是主要形式,且手段相对较简单。二是作案形式由单一型向合伙型发展。三是违纪数额不可少看。26件经济案件中,万元以上案件22件,其中5万元以上案件7件。
3、违纪违法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乱收费再贪污的、有贪污税款提留的、有侵占房租等收入的、有利用土地承发包和征用等以权谋私的、有违反民主擅自违规操作的,也有生活作风腐化堕落的等等。
二、“村官腐败”的主要原因
造成村干部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个人素质低、思想意识差。一是有的村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办事不公,有的甚至把当村干部当作谋财之门、谋私之路。二是对权力主体权限认识错误。有的村官错误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天然赋予“村民自治”权,无人可以制约,法律管不到,不捞白不捞,从而胡作非为。有的村民委员会对乡镇政府指导不买帐,村党支部也对乡镇领导不服从。有的虽然认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村民自治权”,但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能制约乡镇行政权力,对有些乡镇干部“吃拿卡要”和到村里报销的行为不敢抵制。
(二)村级管理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一是暗箱操作。有的村干部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财务;有的村干部害怕群众知道得多了不利于“工作”。二是村级财务管理失范。由于村级组织原来很少有通过正规学习培训的财务专业人员,因此在财务管理上普遍较乱,监管不力,有的不该支付的钱支付了,不该截留的钱截留了。现在,在村级财务方面,我县虽然已全面推行了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但由于村会计服务中心经费没有保障、村会计服务中心人员审核把关不严、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缺乏监督等原因,加之村级资金未实行代管,使村级财务整体监督乏力,村民知情权落不到实处。三是权力行使标准不规范。村级干部公务接待等一些非生产性开支缺乏制度化管理,“职务消费”往往以白条入帐,管理不够规范。
(三)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断档。近年来,除了一些自上而下的规定教育外,村干部鲜有机会能得到针对性的廉政教育。即使偶尔有几次集中教育,但村干部也觉得“大而空”,谈不到点子上。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自然提高不多。同时,一些村支部不注重自身建设,有的长期不开支部会、党员会,没有正常的组织生活,教育更是无从而谈。
(四)权力监督管理缺失。一是法律监督存在一定缺陷。①一段时间管辖的不确定。1979年《刑法》对村干部是否系贪污罪的主体未作规定,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规定,村干部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而1994年颁布的《刑法》将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从贪污、受贿罪主体中剔除,使“村官”侵占集体财产犯罪的管辖权归于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对于此类犯罪则有因“警力不足”而疏于管理的情况。②对尚未构成犯罪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侵占集体财产行为,《行政监察法》因主体方面原因不能实施监察。对这类人员的法律监督处于半真空状态。二是党内监督仍存有不少问题。在党内监督方面,村民委员会成员有不少是党员,因此,加强党组织对“村官”的监督十分必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党内监督却存着如下问题:①乡镇党委对农村党支部监督流于形式。②农村党支部不能执行民主集中制议事规则。③农村党员不按党章规定向党组织负责地揭发、检举党支部成员和其他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三是群众监督弱化。存在着因权力监督意识淡薄而不愿行使监督权;因族亲、宗亲等血缘关系而不忍心行使监督权;因村务未有实际性公开而无法行使监督等情况。
三、“村官”腐败的治理对策
农村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治理村级腐败,刻不容缓。对“村官腐败”,必须用政治、行政、法律和教育多管齐下,多种手段并施,综合治理才能见效。
(一)完善基层“村官”的选拔任用制度,从源头上治理“村官”腐败。用好干部,乃是重中之重。我们应在村级建立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要把好选举关。我国自推行“村官自选”制度以来,很多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选的人,他们心里面能想到为村民服务吗?因此,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要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中主要负责人的任期作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要规范“村官”的报酬。拿得太多,群众有意见,太低则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可以根据该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经群众讨论,村党支部、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五是要在“村官”的选任上克服“家族村官”的现象。“家族村官”不仅容易抱成团,形成“村官家族”,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而且容易导致集体腐败,必须从源头上加以克服。
(二)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教育和法律教育。一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纳入乡镇党委的计划之内,责任到人,完善党课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回访教育制度等。二是要针对一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培训,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其在思想上打牢防范根基。可以通过举办法律培训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通过举办法律、业务技能培训班,帮助农村财会人员掌握会计知识和财务制度的专项技能,提高工作水平;通过举办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培训班,培养理财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民主理财的作用。三是要深入基层,强化宣传教育。在切实抓好农村干部培训工作的同时,深入各乡镇、村及农户,积极宣传法律和党在新时期指导乡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排查纠纷,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利用各种形式强化对村干部的法制宣传,提高其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促进依法行政,民主管理。
(三)应对村级经济格局的变化,加强对“村官”的权利制约。一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级财务要进入“审计流程”,实行定期审计;建立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制度,保持财会人员相对稳定,并加强考核;加强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公开内容,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尤其对群众关心的村提留、电费收支、征地款补偿、宅基地发放等热点问题和重点项目、重要收支等,要强化公开的程序和内容,让村民心明眼亮;严格收支两条线,须规范票据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委托代理制,使村级财务真正做到由村民理财小组、乡镇经管站、会计服务中心、县渔农经营站来共同合力监督。
二是实行村干部任前承诺制,上任前向村民作出公开承诺,做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遵守村规民约,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同时将公开承诺制明确于村务公开内容中。
三是改革村干部的职务消费,实行村级招待费、通讯费、差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限额制,改革村干部工资制,实行结构工资制等。
四是加强对村级重点领域、热点问题的监管。当前,要加强对村级建筑行业的检查监督。按规定实行招投标,规范合同文书,并采取村委会集体决策的方式进行。决策中要看行情,找根据,决算中要集体审查、逐项审查。要加强对村级土地的管理,对一些机动土地、承包田等,要登记注册,进入财务帐目。对收取的土地发包费、土地出让金等,要及时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要加强对村级债券债务的清理,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对债权的清收力度。
(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加大法律监督力度。要加强并完善法制建设,决不给“村官”腐败留下一丝缝隙。要加大查处的力度,坚决果断地查处村官腐败案件。在执法执纪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要按管辖的权限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执纪,坚决查处村级案件。检察机关要正确适用人大《刑法》解释,打击村官犯罪行为。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规定“村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七种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人员”,也就是“准国家工作人员”。“村官”从事上述七种公务时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则分别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由检察机关管辖,立案查办。此外,对未构成犯罪的非党员干部侵占集体财产的行为,应敦促该村以村民委员会为民事主体,将这个非党员干部以不当得利为由向法院主张民事财产权利,决不让这部分人员“无法无天”。
二是要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内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培养党员反腐倡廉的优良品德,提高党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村的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则为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在农村进一步宣传和普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群众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主体地位,培养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与责任感,在法律与利益的双重驱动机制下,引导群众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监督权力。村民要学法、用法,增加保护自己权益的政治资本,敢于检举揭发村官的种种非法行为,依法随时罢免腐败村官。另外,还要健全村民的权利行使机制,保护并嘉奖与腐败作斗争的村民,切实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四是要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制度。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监督、执行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在农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村务管理的改革。村内重大事务有村民委员会决策,可以将村长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决策后的事务由村长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参与决策的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收集整理村务(包括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汇报。如果党支部未能及时汇报,可由党委直接追究党支部书记的失职责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同时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更大的意义是可以更进一步密切党同基层的关系。
第五篇:行业协会防治腐败制度
河北省建立实施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防治腐败
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防治腐败工作,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规范权力运行,加快建立健全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促进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根据全国市场中介组织防治腐败座谈会精神,河北省日前建立了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防治腐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对全省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防治腐败工作进行工作部署和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要求、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促进我省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规范发展,有效预防和治理消极腐败问题。
二、联席会议的组织构成。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防治腐败工作联席会议由省政府纠风办、省民政厅、工商局、监察厅、发改委、编办、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国资委、法制办、财政厅、审计厅、物价局、工经联组成。联席会议下设两个专项工作办公室,分别承担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防治腐败专项工作。市场中介组织防治腐败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工商局,行业协会防治腐败工作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
三、联席会议的工作规则。联席会议原则上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由总召集人或常务召集人主持。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或工作需要,可以临时召开全体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以省政府纠风办文件印发上报。
四、联席会议的工作要求。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研究,深入探讨,努力解决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