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沙县小吃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与思考
对沙县小吃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与思考
去年底,汉阴县小吃办、小吃行业协会组成沙县小吃产业考察组,来到福建省中西北部的三明市沙县,亲身感受到了沙县发展小吃产业的有力措施、浓厚氛围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领略了新兴的沙县地域文化和饮食文化,所到之处令考察组一行受益匪浅,极其相似的县情为汉阴县推进小吃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沙县小吃业发展历程及成果
沙县小吃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渊源传自古中原一带民俗,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深蕴古中原汉唐文化遗韵。1997年以来,沙县着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通过加强领导、政策扶持、品牌宣传,协调服务等有效措施,走出了一条引导老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沙县小吃店已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中国餐饮行业中经营店数最多、经营区域最广的态势。其发展过程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一)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多年来,沙县坚持把争创“中国小吃文化名城”、“中国小吃之乡”作为品牌建设的新契机,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级、省级行业评比等各类行业性活动,多次邀请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福建省烹饪协会组织专家到沙县举办“中华名小吃”、'“福建名小吃”专场认定会。目前“沙县小吃”已育63个品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有39个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沙县小吃制作工艺”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已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沙县小吃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沙县小吃注册商标于2002年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2005年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同时,沙县于2003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2008年投资2.6亿多元,占地l00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规模壮观的沙县小吃文化城落成开业,目前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小吃文化城成为沙县小吃品牌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闽西北游客旅游、观光、饮食、购物、休闲的胜地。
(二)经营区域不断拓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活跃,商业的流通,沙县群众纷纷走出山门,先后前往广东、浙江、上海、江西、广西、海南、云南、江苏、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经营沙县小吃,并向珠三角、长三角集结以及环渤海湾的山东、天津、北京等地拓展,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港澳台地区到处可见到沙县小吃“的倩影,有的已在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落户,深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从事沙县小吃经营业的户数达1.9万多户、5.5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沙县小吃产业年营业额已近40亿元,年创纯收入7亿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沙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丰富了各地餐饮市场,成为福建省餐饮业向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中国餐饮行业的新兴产业。2007年4月,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全国餐饮业先进社团“。
(四)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1、组织机构健全。1997年沙县组建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1998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小吃办),1999年又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定事业编制6名)。目前,这三个机构合署办公,分工协作,全面负责沙县小吃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技术培训、维权保障和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小吃办,分别配专兼职工作人员2-3人,专职负责从事沙县小吃业的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协调服务工作。
2、服务机制完善。一是强化培训。沙县把小吃从业人员的培训作为品牌建设的先行工程,2005年即投入300多万元,在县职业中专学校内罗兴建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沙县小吃培训大楼,认真抓好沙县小吃培训中心的内部建设和教学管理。同时,先后编撰了《沙县小吃丛书》、《沙县小吃经营与制作技术》、《沙县小吃初级技能鉴定教材》、《沙县小吃经营与制作技术工艺研究》等共7套130多万字的技能培训教材,为沙县小吃培训和提升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年来,采取长期办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强化对从业人员培训,1998年以来共培训从业人员1.8万余人。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被劳动保障部门确定为”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被福建省农办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第一批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学校,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二是维权保障。成立维护沙县小吃经营业主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并在县公安局挂牌设立沙县小吃业维权办公室,抽调干警专门从事维权工作;在工商局挂牌成立商标维权办公室,开展商标维权工作。组织专人赴案件发生地,积极协调配合当地公安、工商部门,妥善解决纠纷、侵权等投诉案(事)件,维护在外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三是配套服务。重视信息工作,每月编印一期《沙县小吃信息》。开展信贷服务,推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为小吃业主解决创业和扩大经营的资金需求。成立县”留守孩“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加强”留守孩“教育管理实施意见,让”留守孩“健康成长,解决小吃业主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外出经营小吃业主安心、放心经营。
3、管理工作加强。一是从严行业准入。要求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业者,必须经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培训,获得合格培训证书,并向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申请办理商标使用许可手续,持证持照经营。二是严格行业自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先后制定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行规行约》、《沙县小吃注册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行业规定。同时,为规范使用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集体商标品牌,维护商标专用权,提升沙县小吃经营档次,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制订了《关于推进沙县小吃品牌管理和标准化经营实施办法》、《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会员管理办法》、《沙县小吃业良好经营规范》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同时于2009年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还制定了沙县小吃扁肉、烧麦、芋饺等八个品种的企业标准,已经省卫生厅备案,对店面的卫生设施和标准、行业视觉识别系统、经营理念识别系统以及品种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规范经营业主的行为准则,促进从业人员遵纪守法、文明经商、共同维护沙县小吃集体商标品牌。三是强化行业管理。针对沙县小吃从业人员多,经营区域广的特点,大力实施”一乡一城一组织“发展战略,即由乡(镇、街道)牵头,分别到沙县小吃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建立区域性行业管理组织,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机制。目前,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无锡、杭州、宁波、郑州、昆山、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厦门、泉州、金华、天津、西安、成都、海南、长沙、南京、昆明、张家港等22个地区成立了沙县小吃在外行业管理组织,在未设立行业管理组织地区聘用了联络员。通过在外行业管理组织和联络员的作用,加强行业外部管理,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实施。
(五)品牌氛围已经形成
1997年以来,沙县始终重视宣传工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推介小吃、宣传小吃,让外界了解沙县小吃,扩大沙县小吃品牌市场效应,为沙县小吃在外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1、通过节会平台,突出品牌宣传。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1 2月8日定为”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小吃文化节以”小吃搭台,文化推动,经贸唱戏“为主题,通过小吃文化展示、名小吃展销、小吃制作工艺比赛、沙县小吃推介品尝、举办沙县小吃发展研讨会和论坛等系列活动,邀请各级领导、专家、客商嘉宾、烹饪界人士和新闻记者参会,到现场品尝沙县小吃,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宣传报导沙县小吃,扩大沙县小吃商标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举办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形象。1997年以来,沙县先后在福州西湖宾馆、厦门宾馆、江苏无锡穆桂英美食城、上海城隍庙绿波廊酒楼、陕西省西安市国际展览中心、厦门金宝大酒店、北京梅地亚中心、湖南长沙等地举办了沙县小吃文化展示和小吃品尝推介及有关节会活动;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市级的餐饮博览会和行业评比、竞赛及其他相关行业性活动,通过举办沙县小吃推介活动和组织餐饮企业参加行业性活动,扩大沙县小吃商标品牌在外影响,提升沙县小吃商标品牌形象。2010年5月,沙县分别在台北市和南投县举办了沙县小吃文化展和”沙县小吃品尝会“系列活动,对于扩大两岸民间饮食文化交流,推进两岸民间交往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沙县小吃还代表福建省唯一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华美食街'窗口展示,成为沙县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3、依托新闻媒体,扩大品牌影响。1997年以来,每年制作沙县小吃专题片、广告片,并通过中央、省、市广播电视广为宣传,通过新闻记者现场采访,制作新闻题材,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质量报》、《中国食品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报刊以及《餐饮世界》、《快餐资讯》和互联网广泛宣传沙县小吃,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沙县小吃在广大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5年12月,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一走进沙县”大型演唱会,把沙县小吃文化形象搬上荧屏,展示给全国观众;2006年福建海峡电视台和台湾东森电视台联合举办“勺扬天下-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活动,沙县小吃制作精英现场进行表演,同时举办“千人包扁肉”活动,并向国内外进行现场直播,使沙县小吃商标品牌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并拍摄了一部以沙县小吃为题材的高清电影--《走出廊桥》,已在全国各地上演。2009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栏目组和福建电视台分别到沙县拍摄了《沙县小吃里的奥秘》和《小吃大产业》两部专题片,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新闻媒体和文艺形式的广泛宣传,使沙县小吃的商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面愈来愈大。沙县小吃已成为三明市与沙县的一大名片,享誉华厦大地。
二、沙县小吃业与汉阴县小吃产业发展的异同点分析
沙县地处闽西北、属浅山丘林,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但仍属于农(林)业县,区位优势与汉阴县类似,人口少于汉阴县,国土面积多于汉阴县,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小吃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十分相似。两相比较,其异同点在于:
1、产业起步的历史性差距较大。沙县自1997年开始,一以贯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通过加强领导、政策扶持、品牌宣传、协调服务等有效措施,走出了一条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沙县小吃业的起步时期,抓住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历史性机遇,采取的是落地生根、铺天盖地的做法,粗放的经营形式得以生存与发展,为走出去从事沙县小吃的广大农民提供了原始积累的机会,这是汉阴小吃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比拟、也不可能再次出现的历史性优势。
2、政府组织引导扶持方式不同。沙县小吃业发展初期,政府以引导为主,辅之以职业培训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盼富求富的富余劳动力自发组织外出创业势不可挡,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了支柱雏形,在此基础上,政府加大组织引导和协调服务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及时调整思路,实施保牌提质战略,使这一不被人在意的“小”产业得以良性、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沙县历届党委政府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是历史造就了沙县小吃业的今天。如果机械地沿用沙县的做法,汉阴县的小吃产业就会误入歧途、停止不前。为此,汉阴县推进小吃产业必须付出更大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以与当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式方法来应对,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文化底蕴有所不同。沙县小吃文化源自中原,1600年的历史,重南方口味,做工精细。虽注重与当地饮食习俗相结合,但个性特色并不十分突出,历史积淀尚不如汉阴深厚。汉阴饮食文化汇聚南北精粹,地方特色与移民文化相交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具有个性特色优势,加以挖掘提炼,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两县同属一个气候带的山区县,县情相似,自然资源均十分丰富,食材选择极为便利,沙县用实践一定程度佐证了汉阴县发展小吃产业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除去时空等不可比因素之外,汉阴县小吃产业应积极借鉴沙县成功做法,深刻反思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更为便捷的产业发展之路。
三、对汉阴县小吃产业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沙县小吃业成为中国行业老大,有多方面的原因,深入分析,既不可盲目尊崇,妄自菲薄,照搬照套步其后尘,也不能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结合汉阴实际,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稳健推进,走出一条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新路子。
1、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市场趋于成熟的今天,小吃作为产业推向市场,必须具备品牌支撑、质量保证、形象服务、文化底蕴、资金投入和市场适应性等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些条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责无旁贷。
2、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小吃产业的定位确定以后,应全面研究产业发展的组织措施,建议抽调精干专业人员成立专司其职的工作班子(也可以暂挂靠相关部门),给予其一定的编制和办公经费保障,持之以恒地扭住小吃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围绕小吃产业形成责任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的工作氛围,促进小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培育专业厨师、服务员队伍。强化县职教中心为小吃产业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职能职责,形成不间断培训、分层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的机制,为小吃产业向外推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
4、推行品牌扩张战略。建立品牌运营、品牌保护、品牌维权工作机制,有计划推进商标注册、名牌名品申报,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使用办法,以品牌引领产业扩张。
5、实施护航维权服务。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组建维权工作班子,为小吃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6、给予信贷支持。解决资金瓶颈难题,鼓励汉阴小吃走向全国。
7、聚焦宣传推介推广。小吃产业发展初期,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通过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高规格向外推介,为产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第二篇:茶馆业的现状与发展
茶馆业的现状与发展
1998年以来,中国茶馆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整体处于成长期。截至2003年9月30日,北京茶馆数量已超过46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15%以上。其中,开有连锁店的达17家;最多的是茗仁茶艺馆,有8家分店。同时,自2000年以来,北京倒闭和转让的茶馆,已超过40家。
重要的是:茶馆业经营状况呈现枣核型态。即:获得超额利润的是少数,如北京有20多家,占茶馆总数的5%左右;在倒闭边缘徘徊的有10多家,占茶馆总数的3%左右;多数茶馆的利润在30%至45%左右。这些情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明显变化。
一、茶馆行业特点
1.茶馆是茶文化事业和休闲产业的重要窗口,对茶产品消费有重要拉动作用。比如,很多有闲工夫、闲钱和闲情逸志的消费者,是在茶馆学到了科学的茶叶泡饮方法,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比如,台湾冻顶、梨山、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等高档名优乌龙茶就是从茶馆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通过茶馆的辐射功能,茶业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和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得到了加强,到茶馆消费成为休闲时尚,海内外资金和项目找到了更多的、更安全的结合点。
2.茶馆业与游业关联度较强。现阶段,茶产业属于资源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旅游业则属于支柱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好茶往往长在好山好水之地。如何使茶产业的重要行业茶馆业具有竞争优势?低成本扩张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强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优势互补。很多茶产品,如茶叶、茶具、茶邮票、茶音乐CD等,完全可以包装成旅游产品,茶馆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还可以将茶园、紫砂制造企业、茶叶博物馆、茶膳饭店等与原有旅游景点相配合,整合成茶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在北京可以销售精美的茶礼盒、金书茶经、景泰蓝茶具,安排周末茶膳茶艺两日游等。
3.平均利润率较高。为什么技术含量不高的茶馆业发展速度这么快?为什么不少中产阶层人士热衷于投资茶馆业?为什么房地产商、金融家、IT业者、上市公司老板开始投资茶馆业?除了时尚的拉动作用、“(招待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将办公室和会客室或会议室延伸到茶馆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茶馆业的平均利润率较高。在经营管理没有大失误的前提下,可以达到30%至65%,超过了银行业11%、汽车工业25%的利润率。
4.项目开发空间较大。现阶段,茶馆单纯打拼硬件的时期已经基本结束,服务也在逐步完善中。相对而言,影响茶馆利润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和项目储备。这方面,给茶馆投资者与管理者留下了较大空间。当然,项目和项目储备不足,也会带来较多的遗憾。
5.其他。从技术层面看,茶馆业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比如,人员流动较频繁,基本工资不宜过高而活工资不宜封顶,单间与大堂、男生与女生、店内经营与店外经营、营业额结构等比例要合理等。同样值得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茶馆业发展趋势
1.茶馆规模。目前,茶馆规模大体可以分为3种。一是200平方米左右的;二是300至600平方米左右的;三是800平方米以上的。其中,现有茶馆和正在筹建的新茶馆中,三四百米的居多,约占50%左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我想,原因很多。比如,部分茶馆投资者从“试一把”开始向“多投资、多挣钱”迈进了一大步;部分茶馆投资者虽然看好茶馆业的前景,但流动资金不够充分,或者缺乏项目和项目储备,因而还不能或还不敢大投资。今后一个时期,茶馆规模方面有两种发展趋势。
第一,一二百平方米的茶馆将开得更多。这种茶馆,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而且,主要开在中高档社区内或周边,融入社区文化。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这是基于以下消费心态:有些朋友,在办公室见面不方便,而到家里见面,关系的火候还没到。此时,在住所附近或小区内的茶馆等休闲场所见面往往成为首选。同时,社区文化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越来越重视。这使得投资者看好把茶馆开到社区的前景。
这种茶馆的经营策略是:以休闲风格为主,营造温馨的氛围,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切勿因价格中档而降低服务水准,而应努力提供充满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使茶馆成为社区的优秀住户。
第二,七八百平方米以上的茶馆也会有一定的发展。这是因为投资者追求规模效益和连带效益。这类茶馆,会更多地开在城郊地带(如北京四环、五环周边)或公园内,以自然景色和多种特色项目取胜。对规模大的茶馆来说,经营性项目与项目储备更为重要。否则,将难以支撑正常的营业额。
2.茶馆功能。通常,消费者在茶馆可以休闲、会友、洽商、言情、聚会、购物等。近几年,一些茶馆做专业沙龙、茶艺培训、旅游定点等新业务,使茶馆的内涵更加丰富,也使人们对茶馆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实,茶馆是一个大平台。端起茶杯,可以谈茶、茶文化,也可以谈政治、谈股票、谈女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馆原有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也将被赋予更多的功能。这方面,有几个具体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一是可不可以陪聊?茶馆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休闲企业,搞“三陪”肯定不行。同时,茶馆消费者中,有一些对本地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感兴趣的、特别是外地出差来的顾客,愿意与茶馆员工聊这方面的话题。或者,客人在茶馆等人时,也愿意与服务员随便聊聊。这时候,如果让茶馆中相关知识储备较多的员工大大方方地与客人聊聊,或者事先请一些比较专业的离退休学者、干部来,有偿地与这些客人交流一下,行不行?我看,完全可以。这样,既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的正当需求,也可以增加茶馆的人气和营业额,何乐而不为?
二是可不可以打麻将?外地茶馆大多数允许客人打麻将,北京也有部分茶馆这样做。我认为,既然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前几年已经将打麻将列为全民健身运动了,茶馆没有理由拒绝。当然,只能在单间打,而且隔音要好。同时,不要赌钱。这是可以要求消费者做到的。三是可不可以吃饭?有条件,当然可以吃。客人吃饱饭,可以来茶馆喝茶消食;客人在茶馆喝茶喝饿了,能吃饭该多方便。再说,老祖宗留下的那么多美味佳肴中,还有茶菜茶饭呐。
当然,在茶馆吃,不要太甜、太咸、太油;还要注意及时通风,以免影响品茗环境。
3.三结合发展策略。从茶馆功能的角度看,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茶馆的经营项目也应该多一些。而且,要实行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其中,实施三结合发展策略既是一种发展趋势,又是一种明智之举。
第一,吃与喝相结合。茶馆的“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佐茶之食。二是茶膳。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茶馆,茶食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不多,整合在一起的更少。像老舍茶馆、碧露轩茶艺馆比较精美的、含有茶叶成分的和没有茶叶成分的茶食,客人赞不绝口,利润也不薄,多好!干嘛老是花生瓜子开心果呢?至于茶膳,微酸、微甜、微咸,清淡、精巧,有凉菜、热菜,也有正餐、简餐,可以办春茶宴、婚礼茶宴、生辰茶宴、庆功茶宴等,又符合美食时尚。应该创造条件,逐步推广。1993年至1995年,我与北京青年旅行社小天鹅酒家合作,试办茗缘阁茶膳厅,推出茶膳项目。虽然没能坚持下来,但毕竟开了大陆商业性茶膳项目之首。而且,至今初衷未改。
第二,休闲与娱乐相结合。关键在于怎样结合?茶馆讲究静,适合安排下围棋、玩飞镖等传统休闲项目,也可以安排花艺、书艺、影艺、美容、美发、美甲、泡脚、沙弧球等专业休闲娱乐项目。但是,绝对不能搞三陪。
4.茶馆、咖啡厅、酒吧三足鼎立。看看北京的现实:茶馆450多家、咖啡厅200多家、酒吧500多家。继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之后,北海后海又兴起了新的酒吧一条街。这与茶馆业的蓬勃发展遥相呼应,显示了北京休闲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几年前,有位开茶馆的朋友对我说:陆先生,咱们联手多开茶馆,打败酒吧、咖啡厅。我问他:这有必要吗?有可能吗?我接着说:您喜欢茶,这可以理解。但是,现在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您的客人可能刚从酒吧出来,到茶馆解解酒;也可能从您的茶馆出去,又到咖啡厅去消遣。而且,茶馆、咖啡厅、酒吧有不少方面正在趋同。比如,微笑服务、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大量使用绿色植物等。如果三者能取长补短,各自办出特色,使休闲产业健康发展,该多好!
三、风格与功能定位
茶馆风格与功能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企业与茶馆业的成败。因此,要高度重视。
1.风格。现阶段,中国大陆茶馆的风格,基本上可以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和综合风格3种。如北京传统风格茶馆有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等;现代风格茶馆有五福茶艺馆、茗仁茶艺馆等;综合风格茶馆有圣淘沙茶楼、碧露轩茶艺馆等。
其中,综合风格茶馆的增长幅度大,增加数量多。因为其是集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于一体的茶馆,有互补优势。而且,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茶馆风格出现了趋同现象。一是有的传统风格茶馆增加了现代风格的单间。如老舍茶馆准备拿出二楼500平方米的面积,装修成现代风格茶室。二是有的现代风格茶馆,增加了快餐项目,方便了想用餐的客人,如五福茶艺馆阜成门店、小小茶艺馆等。
时代发展到今天,是否可以把有没有茶膳或正餐作为衡量综合风格茶馆的标准之一呢?或者,是否可以把圣淘沙茶楼等即可以喝茶、喝咖啡和酒,又可以吃饭的场所称为茶馆呢?我看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衡量是否综合风格茶馆的基本标准有4条。第一,是否既有传统风格的经营场所,又有现代风格的经营场所。第二,是否既有中国风格茶室,又有外国风格茶室。第三,是否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吃饭。第四,是否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喝咖啡和酒。我认为,满足其中两条以上标准的茶馆,就可以将其归入综合风格茶馆了。
从发展的角度看,综合风格茶馆最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成长空间最大,利润最大化的可能性最大。
2.功能。茶馆功能大体有以下几项。一是休闲功能,包括会友、下棋、闲聊等。二是商务功能,包括接洽、商谈、签约、应酬等。三是情感功能,主要指异性朋友相约茶馆。四是教育培训功能,如独生子女教育沙龙、茶艺师培训等。五是延伸服务功能,如代客养壶、茶馆筹建咨询等。
随着茶馆业的发展,商务功能、教育培训功能和延伸服务功能等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四、企业文化建设
1.茶馆企业文化。茶馆企业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时代特征。现在是讲求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时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裕起来的高消费群体,包括大款和公款,是茶馆业的消费主体。二是行业特征。茶馆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休闲企业,是茶文化事业和茶产业的重要窗口,是沟通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的高效平台。三是老板性格特征。老板的个性、人生观、追求等,将直接作用于茶馆企业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茶馆企业文化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经营理念、宣传口号、发展战略等。其中,发展战略是茶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短期发展战略与长期发展战略两种。研究、确定茶馆发展战略,可以目标明确,滚动发展,把重点放在短期方面。在茶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制度建设不容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馆业经营业绩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搞得好不好。目前,笔者为茶馆业起草并被不少茶馆采用的规章制度达15个,并在不断完善中。希望这些规章制度能帮助茶馆业搞好经营管理。这方面,有5点建议。
第一,规章制度宜细不宜粗,能量化的一定要量化。细致和量化便于操作。否则,容易流于形式。
第二,制度建设要全面。而且,相互间要协调。应涉及环境卫生、产品与服务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等各方面。为保证其效力,宜适时增补或修改。
第三,要体现“奖惩严明,以奖为主”的精神。茶馆员工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要多鼓励,严要求。奖惩,既要有物质的,也要有精神的。不可以偏废。
第四,规章制度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有随意性,要确保其严肃性。
第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员工中的亲属和骨干更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亲属和爱将,可以增加制度和老板的威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良性循环”的效果。
五、茶馆经营管理难点与对策
21世纪对茶馆业来说,同时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和较大的竞争压力。要搞好茶馆经营管理,首先要坚定信心,正视困难,理清发展思路。然后,要有一定的对策。
1.拓展客源市场。这方面,也有规律可寻。比如,北京茶馆消费者,有明显特征。第一,从行业与职业看,大都属于金融、房地产、电信、IT、外资外贸、旅游,律师、医生、记者、教师(大学中学)、公务员等。第二,从收入情况看,大都在10000元/月以上,而且比较稳定。第三,从年龄方面看,相对集中在25至45岁之间。第四,从茶叶消费习惯看,大都喜欢喝乌龙茶、绿茶。近两年,又增加了冰茶、苦丁茶和普洱茶等。至于茶馆消费者性别方面,男女大体相等。
在开拓客源方面,可以分为两个主渠道。一是集团消费客户,二是散户。也可以将客户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大款和公款。实际上,侠客岛就是为大款和公款服务的。从思想上明确这一点,很有必要。同时,茶馆的营业额70%左右是靠回头客支撑的。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回头客,推行会员制。
2.扬家族式管理之长,避家族式管理之短。目前,中国大陆95%以上的茶馆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被消费者和学者戏称为“夫妻店”。
其实,在茶馆实施家族式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定的好处。通常,采购、会计、库管等岗位,由老板亲戚打理。因为这些岗位十分重要,需要安排可靠的员工。
当茶馆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会遇到可靠与能力的矛盾:亲戚可靠,也能适应茶馆初期的工作;但能力有限,短期内提高较慢。怎么办?建议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有关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培养亲戚;亲戚能力有限,就要优先培养其他基础好的员工;避免人才断档。
另外,在家族式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实行股份制。把一部分股份售予或奖给茶馆骨干。这样,在茶馆业务大发展时,可以分散部分风险。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留住业务骨干。
3.特色生财。主要指环境、产品、服务,都要有特色。靠特色挣钱,靠特色竞争,靠特色发展。这方面,要重视将时代特色、行业特色和老板个人(性格)特色融为一体。这也是茶馆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从实践方面看,有特色的茶馆人气旺,利润高,后劲大。
4.在使用中培养员工,尽量保持骨干稳定。茶馆老板们越来越认识到:“得人才者得天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茶艺师是茶艺馆的支柱。过去,餐厅老板爱说一句话,叫做“人不够,菜来补;菜不够,人来补。”现在,搞茶馆经营,茶要好,人也要好。不能靠补。实践经验表明:茶馆业与旅游业一样,人员流动性较大。往往达到30%至40%左右。怎样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成了茶馆老板们比较头痛的事情。其实,只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第一,招聘时把好专业关。同等学校条件下,优先从有茶艺专业的学校和职高饭店管理、礼仪、公关、文秘等专业录用;同等个人条件下,优先录用文静、白净、身高1.60至1.70米、喜欢茶、会讲普通话、手指细长的应聘者。
第二,努力把现有员工培养好,帮助他们成为优秀茶艺师。
第三,从制度安排上,屏除只管用、不管培养的意识,鼓励员工岗位成才;80%以上的管理人员宜从本店提拔;奖惩严明,以奖为主;使员工在本店呆着踏实、舒心,愿意在茶馆长期工作与发展。
第四,保持与人才市场、茶艺学校或有茶艺专业的学校的密切联系。除了满足现有人员需求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这既可以随时补充人员,又可以对工作一般的员工起到督促或必要的警醒作用。
第五,适当地从别的休闲、服务企业挖人。这方面,宜注意两点。一是尽量不要从1公里半径内的企业挖人;二是特殊人才可以用高薪特殊对待,但对原有员工(特别是经理领班)要做好疏导工作。
5.有比较充足的项目和项目储备。未来茶馆业的竞争,将是人才与人才储备、项目与项目储备的竞争。这里指的项目,包括产品营销项目、服务营销项目和延伸服务项目。
6.搞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茶馆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是5000年官
本位的国家,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指导与支持非常重要。前几年,有的城市政府主管部门曾把茶馆列入娱乐行业,按18%的税率征税;有的则要求茶馆把单间打通;一度影响了茶馆业的发展。后来,茶馆业通过政协、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从正面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化解了不少矛盾;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广州等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也主动关心、指导茶馆业发展。如2003年夏天,北京市有关部门主动减免了茶馆“非典”期间两个月的营业税,受到茶馆业和消费者好评。
茶馆业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关系到茶产业的明天,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明天。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愿意继续为茶馆业服务,与茶馆业一起成长,为弘扬民族茶文化、繁荣中华茶经济多干实事。
第三篇:论天津小吃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论天津小吃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天津是著名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天津传统的风味食品多种多样。有操作技艺精湛,颇为广大群众和外宾称赞的“津门三绝”,即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在最佳食品中,具有天津地方特色。天津豆腐脑、面茶、煎饼果子、驴打滚、张记果仁、曹记驴肉、陆记烫面炸糕、白记水饺、芝兰斋糕干、大福来锅巴菜、石头门坎素包。也颇为有名。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人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因此,快餐食物出现在大众眼前,满足了现代人对速度、效率的要求。
于是,一部分天津小吃,吸取洋快餐的特点及其经营方式,向着快速便捷发展,这种经营思想的改变,不仅使他们的销路拓宽,增加收益,而且更好地传承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天津三绝”之首的狗不理包子为代表,狗不理包子肉馅松散、包褶均匀、肥而不腻、清香适口。传统的狗不理包子产品单一,现包现蒸,费时费力,还不易保鲜。而近年,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狗不理包子成立了自己的集团,不断培育品牌、强化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加了市场占有空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集团公司开始介入商品经营领域。
狗不理速冻食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产品包括包子、饺子、面点、肉制品四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行销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百个城市,并远销日本、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消费者方便快捷的家庭食品。同时狗不理专用生产设备和专用原料系列的面粉、酱油、调味品已成为全国各加盟店的必备设备和原料,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统一与规范,受到各加盟店的认可。狗不理商品系列的啤酒、白酒、矿泉水、各式面点、月饼、元宵、粽子、大礼包等多种优质产品也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极富特色的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并且,狗不理面食产品中,有的以速冻的方式出售,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另一“绝”,也就是十八街麻花,金黄色像一根棍形的麻花,夹着冰糖块,上面撒着青红丝和瓜条等小料,散发着香甜的桂花味。即使放上个把月,吃时仍然酥脆可口。因其制作工艺和外形,决定了它偏于携带的优势,加上精美的包装,使它成为来津游客赠送亲朋好友的必选礼品之一。
而同为“天津三绝”的耳朵眼炸糕,虽然外焦里嫩、细甜爽口、香味芬芳,但是过于油腻,不能长时间保存,且不便于携带,所以始终没有向全国乃至世界开通市场,虽然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附属产品,但始终影响力较小,只闻其名,不见其物,造成了发展的局域性。要想开拓市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就要突破传统,改变经营理念,将自己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不仅可以制作半成品,还可以在各地或海外开设连锁店,跟狗不理一样,向他们提供原料和技术,是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
还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的小宝栗子。在天津,小宝栗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知名度,一点都不亚于“天津三绝”。经过发展,小宝栗子已由当年每天10斤销量变为每天销近2000斤,年进货尽销量为7、8百吨。又推出了真空包装的无皮栗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早已在海内外闻名遐迩。
看来,偏于携带,包装简单,方便快捷而且有相当多的副产品和连锁店是天津传统小吃要走向全国乃至海外的必备条件。
第四篇:快递业发展现状
快递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快递业是当今发展较快的产业。快递服务作为一种先进的邮递和运输服务方式,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入我国,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交流、满足消费者和商家多元化寄递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快递服务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还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相结合,成为电子商务实现实物配送的主要途径。目前,全球背景下的快递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中国快递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近年来,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大量产生。为了解快递业快递服务业发展状况,促进快递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和安徽省邮政管理局于2007年上半年联合开展了全省快递服务业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较快,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实力增强,业务范围拓展,经营业绩提高,但与沿海和内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缺乏规范等问题,亟待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
一、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经济普查显示,全省经营快递业务的法人企业只有7家,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库,结合省邮政管理局掌握的情况、经过逐个清查、核实后确认,截至2006年底,全省经营快递业务的法人企业有34家,两年时间,快递企业的数量就增长了3.9倍。快递企业的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和商务往来日益增长的实物传递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2、经营业绩大幅提高。2006年,快递企业全年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营业利润大幅提高,为1323.8万元,比上年增长66.4%,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622.1万件,尽管比上年下降8.1%,但是对业务收入增长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国内同城业务量大幅减少,而附加值较高的国内异地、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均有所增加。
3、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从经营快递业务范围看,同时经营国内同城、国内异地、港澳台及国际业务的企业占35.3%;只经营国内同城及异地业务的企业占
5.9%;仅经营国内异地业务的占17.6%;仅经营国际及港澳台业务的企业各占
8.8%,经营国内异地、港澳台及国际业务的企业占14.7%。
4、企业实力逐步增强。快递业快递企业实力逐步增强。2006年,全省快递企业资产总计为6.5亿元,户均资产为1915.6万元;企业拥有营业网点为2299个;企业从业人员增幅较大,年末为2886人,比上年增长47.5%;房屋建筑面积增幅为11.6%,共计4.4万平方米。
5、服务设施快速增加。从企业的运输设备、分拣设备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看,快递业快递服务硬件实力明显改善,2006年被调查企业拥有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2.5%,为1.2万平方米;拥有收件、派送、分拣等用途的汽车数量为509辆,比上年增长36.5%;摩托车220辆,比上年增长39.2%;计算机665台,比上年增长71.0%;手持终端设备166台,比上年增长295.2%。计算机、手持终端设备投入增长迅猛,有效提升了快递企业的服务能力。
6、服务方式更加先进。快递企业在上门揽收、投递到户、限时送达等服务功能上日趋完善,先进的信息跟踪技术使跟踪查询服务更加及时、方便。在被调查企业中,提供查询服务的快递企业有33家,占97%,其中能提供按环节跟踪查询服务的企业有32家,占97%。只有1家企业未提供查询服务。
二、安徽快递服务业发展特征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
快递业快递业已经打破了最初的国有邮政快递(EMS)一揽天下的格局,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等多元化主体相互竞争的格局。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在被调查的快递企业中,国有企业占5.9%、有限责任及股份公司占58.8%、私营企业占17.7%、股份合作及联营企业占8.8%、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5.9%、其他企业占2.9%。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快递市场份额在下降,而民营及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见表1),发展速度加快。
1、国有快递企业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趋缓。中国邮政EMS先后于1980年、1984年开办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国际业务方面,依赖万国邮联系统和与TNT集团建立合作代理关系,国内业务方面,依靠遍布城乡的投递网络,国家赋予邮政的普遍服务政策(邮政车辆城市内通行无阻、EMS“邮件”等同于真“邮件”享受铁路、民航的优先装运权等)施用于并非完全符合“普遍服务”内容的国内EMS业务,运用有利的行政资源,国有邮政快递EMS一直处于快速的增长和近乎垄断的高市场份额状态,1995年EMS国内和国际快递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97%。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国有邮政快递已不能满足市场增长与时限的需求,民营快递企业和外资快递企业快速发展起来,导致国有企业快递市场份额减少。2006年,快递业国有快递企业快递业务量达1305.2万件,比上年下降17.5%,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80.5%,比重比上年下降9.1个百分点;实现快递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 5.4%,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6%,比重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1561人,比上年增长26.8%,占所有从业人员的54.1%,比重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2、民营和外资企业比重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民营快递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由于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营快递如:申通、圆通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外资快递企业自1984年4月,美国FedEx登陆中国后,国际快递巨头纷至沓来,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简称UPS)、德国敦豪(简称DHL)、荷兰天地(简称TNT)都与中国最大的货运代理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简称中外运)成立了合资企
件,比上年增加13.9%,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为3.2%,尽管业务量相对较少,但是国际快递业务收入不可小觎,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8.9%,为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
表2 分经营区域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情况
国内同城
国内异地
国际及港澳台
其他
合计 业务量(万件)325.9 1244.9 51.3 1622.1 比上年 增长(%)-47.5 13.3 13.9-8.1 占比重(%)20.1 76.7 3.2 100.0 业务收入(万元)3343.5 26693.4 7210.2 805.2 38052.3 比上年 增长(%)-26.9 15.3 28.2 141.9 13.0 占比重(%)8.8 70.1 18.9 2.1 100.0
(三)中部六省位居中游
快递业快递业经营状况在中部六省(湖北、湖南、山西、江西、河南、安徽)中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服务手段和基础设施也基本处在中等水平,湖北、河南快递业经营状况排在前列。
从经营状况看,安徽快递企业数在中部省份中位于第5位,占中部企业总数的12%;从业人数、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排在第4位、快递营业利润排在第3位。中部地区快递企业数最多,利润最好的是湖北省,快递企业有76家。
从经营条件看,快递业快递企业拥有营业网点较多,位于中部省份第2位;企业所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汽车、摩托车、计算机和手持终端设备都排在中部省份的第3、4位,经营条件较好的是湖北和河南省。
从发展速度看,2006年与2005年相比,快递业快递业务量增速是下降的,排在第6末位,快递收入增速、营业利润增速分别排在第5、第4位。发展速度较快的是湖北、湖南省,快递收入增幅在20%以上。
从户均指标看,快递业主要指标每户企业平均值最高,户均业务量、户均业务收入、户均营业利润均排在中部省份的第1位。
三、快递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快递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关联,2006年快递业全年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15位,而快递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在此位次左右,其中快递业务收入居16位,营业利润居14位,业务量居18位,资产居17位。尽管快递业快递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相比江、浙、沪及北京、广东等沿海或内陆经济发达地区,快递业快递服务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偏弱。经济发达的地区快递业也发达,相对而言
快递业快递业尚属起步阶段。一是数量少,快递业快递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1%,只是广东的9%,企业总部在广东有20家,而快递业没有总部企业,只有27家单一公司和7家分支机构。二是实力弱,快递业快递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仅有2家,广东为16家;企业户均资产1915.6万元,是广东的79.4%。三是规模小。快递业企业快递业务量、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5%和1.3%,年户均业务收入为1119.1万,只是广东的57.2%;年户均业务量为47.7万件,是广东的97.1%,但是营业利润较小,只占全国的0.3%,户均营业利润为38.9万元,只是广东的10.3%。
2、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格局差异大。从地域看,快递业快递企业主要分布在17个市中的9个市,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黄山、滁州、宿州、宣城,其中企业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合肥,为15家;其次是芜湖,为6家;其他市分别为1-3家。从市场格局看,企业户均业务量5万件以上的在合肥、蚌埠、滁州、芜湖,其中同城户均业务量达1万件的在合肥、芜湖;异地业务量达4万件以上的在合肥、蚌埠、滁州、铜陵;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达2万件以上的在合肥、铜陵、芜湖、蚌埠。
3、政府监管难度大,单位变动较频繁。快递行业的监督和管理目前还处于比较松散和无序的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快递服务业长期没有具体的管理部门,造成整个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二是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又多是小企业,决定了快递单位变动极其频繁。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变成了个体户;有的企业改制成公司的下属单位或换人承包;有的经营场地、经营内容发生了变化,企业开与关、搬迁、变更等时有发生。三是一些快递企业消亡或变更业务没有及时到工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提供的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查无此人。这些因素造成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困难。
4、服务标准不一,服务水平不高。快递服务业由于服务收费和风险标准不一,当快递过程中出现物品损坏、丢失赔偿等问题时,往往引发纠纷,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是服务水平不高。第一是管理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的流程管理,邮包在哪个环节丢失都难以查到,这也是快递业的普遍问题。第二是从业人员乱,一些中小快递公司招聘的业务员大都没签劳动合同,也没业务培训,其收入不稳定,由效益情况来决定,有些收递员如果发现货物价值不菲,就干脆私吞掉,然后编造丢货理由,还有些素质差的收递员连人带货一起消失。第三是交通工具和服务技术落后,运输设备简陋、服务设施少容易导致邮包运输出现问题。快递业快递企业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营业网点只有广东的一半,独立分拣场地面积、汽车、计算机只占广东的4.2%、8.7%和4.9%。
5、市场竞争无序,安全隐患较大。由于快递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快递行业利润较大,投资较小,见效较快,进入门槛较低,众多不规范快递公司租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个雇员,就能开展快递业务,少数快递公司和个体户唯“钱”是图,急功近利,凭借自身成本低廉的优势,随意压低快递资费,超范围经营,这种短期行为,既造成市场过度竞争,又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投错件、发错件、损坏件、丢件、不能按时投递等现象屡见不鲜,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对策建议
快递服务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快递业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1、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快递发展。推进监管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逐步完善快递业务市场准入、审批制度。加快法制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和开放的快递市场,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
2、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服务安全。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避免无序竞争,建立健全快递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快递服务,开展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面建立完善的、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3、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企业自身要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全方位、综合性、跨区域的快递服务网络,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自律,树立商业诚信,遵守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4、筹建快递协会,扶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虽然民营快递公司规模小,但数量多,快递业民营快递企业数量占全部快递企业数的88.2%,他们以其自身机制灵活特点,在快递业迅猛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扶持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筹建快递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引导民营快递企业通过合资、参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实现民营快递价值链的提升,不断发展壮大民营快递企业。
第五篇:演讲稿IT业发展现状
IT业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变革,IT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一大支柱性产业。IT业之如此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逐渐成为高薪、高科技的象征。当然,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会有
它的规律和法则,IT市场也不例外,以下是IT职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A、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
其就业特点为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试用期工资一般在400—600元,待遇好的单位月薪可达1500以上),工作比较单调、枯燥,因此 人员流动比较大。但是它属于IT行业的基层,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低,入行快,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所以此类工作的就业市场一直处
于不饱和状态。据国家劳动部门统计:未来几年内,此类工作者在全国的就业缺口将在40万人左右。《京华时报》02年8月26日报道中提 到:据北京市教委职成处郭中天处长告诉记者,北京中关村仅计算机录入人员的需求量就高达10万人。
B、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动画设计等)
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为其企业及产品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在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及对自身企业形象越来越重视的带动下,各类设计型人才(如广告设计、装饰装潢设计、网页设计等)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试用期月薪一般在600—1500元之间,优秀者的月薪通常在2500元以上)。据《劳动保障报》报 道:仅就北京地区来讲,其就业缺口就在10万人左右。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 型向复合型转变。如平面设计人员除掌握相应的软件知识之外还应在具备一些简单的硬件知识和系统操作知识;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 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复合型人才在求职及就业过程当中优势十分明显。
C、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
此类人才的工作强度低于A型,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学到(也需要)很多管理知识,并能增加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其试用期工 资一般在600元左右,试用期过后待遇可在1200元以上。这类工作对人员的要求主要是:熟练掌握应
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其特点是岗位流动性强,缺口较大,升职潜力大(升职潜力主要取决于综合素质的高低),许多人由此而走上了管理岗位。
D、网络型人才
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 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其月薪一般保持在2000—3000元以上(如
网站管理、网络管理等)。据北京市社会劳动保障局统计,仅北京市其就业缺口在5万人左右。但该行业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上 有较高的要求。不过,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IT网络的就业大门就会为每一个人敞开。
E、开发型人才
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新兴的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等,其月薪一直保 持在5000元以上。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在20万人左右(国家教育部、劳动部、人事部等联合统计)。如果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通过学习和努力,步入此行业无论是从个人经济收益上还是从个人发展上都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国基本上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但仍缺少一支庞大的能够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并经 过专门训练的技术操作人员队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的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既缺乏高级IT人才,更缺乏掌握技能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IT业最缺乏的其实是“数字蓝领”和“IT白领”,即:能从事基础性工 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国家有关部门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我国IT企业将有40万的此类人才缺口。解决这些问题,依靠传统的学历教育已远远跟不上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搞好计算机应用教育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课题。在这个领域内,北师大培训基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接将这种培训定位于“IT职业教育”。据统计,发达国家当中,技能证书持有者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学历证书的持有者,许多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先去培训,拿一个技术证书以 证明自己能干什么。所以说,IT职业培训无疑是青年人就业发展和获取高薪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