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及对策
陈为玉 许传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商品房开发的投入逐年加大,建筑市场的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而建筑市场对企业资质和工程质量的规范要求,使建筑企业异地施工现象越来越普遍。就**市目前情况看,本地建筑企业因受技术资质和施工力量的制约,无法大规模地参与重点建设项目、高层商品房开发与建设,具有较高资质的外来施工企业已成为建筑市场的主力军。据统计,我市规模较大的外来施工企业,2009年约有60多家,申报缴纳地方各税8000多万元;2010年85家,申报缴纳地方各税12000多万元。这些企业的进驻,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增长,也为地税部门组织收入提供了充足的税源。但外来施工企业同时也存在流动分散、建筑项目多、施工队伍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致使地税部门在对其进行监管时,普遍发现这些企业存在底数不清、难以征管、税收流失较严重等诸多问题。为彻底规范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收管理,胶南局自2010年开始对外来施工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与清理。
一、外来施工企业征管措施
为提高整治效率,我们确立了“个案解剖—风险自查—评估检查”的整治思路与步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一)点上解剖,挖掘纳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抽调10名业务骨干,选取有代表性的5户外来施工企业进行解剖分析,补缴
营业税等地方各税及滞纳金865万元。一是通过查询外埠纳税人报验登记情况,到建设局等部门采集有关施工许可信息、工程招投标信息和工程备案,全面掌握外来施工单位在胶南市的建筑施工活动;二是设计调查表格,责成外来施工单位提供施工项目、开竣工时间、工程进度、工程款收取、决算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税款缴纳等情况,分析比对报验登记的合同金额与纳税情况,查找纳税疑点;三是开展外围取证,到建筑管理部门调查取证拨付劳动保障金,到建设方取证甲方供料,然后与建筑单位核对落实。
(二)面上自查,帮助纳税人排除纳税风险。通过个案解剖,全面归纳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托纳税人培训学校,对部分外来施工企业进行集中纳税辅导,宣传相关税收政策。各管理单位根据剖析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辖区内外来施工企业下达《纳税风险提示与自查通知书》,提示存在的主要税收风险和相关税收政策,并由管理人员跟踪督导,限期自查,共有68户外来施工企业自查缴纳税款、滞纳金1365万元。
(三)重点检查,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对不认真开展自查的纳税人和自查不彻底的纳税人,由管理单位和稽查局进行评估检查和税务稽查,构成偷税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理顺和规范税收秩序。共检查15户纳税人,检查税款765万元,滞纳金85万元,罚款156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挂靠企业没有在当地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多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虽从多方面入手,建章立制,但挂靠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由于建筑工程承包资质的要求,一些资质低的外来
建筑企业不能承包建筑质量要求高的工程项目,挂靠高资质的外来建筑企业成为名义上的二级分支机构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大部分挂靠企业作为被挂靠企业分支机构,按照总分机构模式预缴企业所得税,未作为独立纳税人在劳务发生地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价外费用未并入营业额申报缴纳营业税。外来施工企业特别是下设的项目部,一般没有对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对其取得的建筑工程价外费用(包括返还利润、奖励费和养老保障金等),税务机关无法及时进行事中监控,使得价外费用特别是养老保障金大部分没有申报缴纳营业税。例如,外来施工企业从主管部门取得的养老保障金涉及金额近千万元,未并入营业额申报纳税问题,补缴税款27万余元。
(三)甲方供料不申报或不全额申报缴纳营业税。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有的甚至要好几年。外来建筑施工单位为达到少缴税费的目的,不在自己的账中或备查账簿中真实反映“甲方供料”情况,往往在缴税或开票时不愿提供真实情况,没有将建设方提供材料及时、全部并入计税总额缴纳营业税费。例如,我局立案检查12户外来施工企业中,有5户企业存在未申报缴纳甲方供料营业税问题,补缴税款135万余元。
(四)不按照合同及时确认计税营业额,或未及时申报预收工程款营业税。对外来施工企业采取 “以票管税”手段,大部分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重点在开票环节根据纳税人申报的开票额征收地方各税。税务部门仅从纳税申报表获取建筑业纳税人征管信息,对具体工程项目纳税状况实施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不能准确掌握外来建筑企业完整、真实的纳税和财务情况,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例如,我局检查14户外来施工企业中,有9户企业存在未按合同规定确认营业额或收取预收工程款未申报缴纳营业税问题,补缴税款1060万元。
(五)签订假合同差额申报转包工程缴纳营业税。有些企业将在招投标中得的工程项目,签订虚假的建筑工程分包合同,将建筑工程全部转包给其他建筑企业。譬如查实外来施工企业甲公司将950万元的工程项目全部转包给乙公司,但签订分包合同金额却为800万元,在申报缴纳营业税时,乙公司在按照营业额800万元申报营业税的同时,还负担甲公司虚假营业额150万元的营业税,这样甲公司少申报营业税28.5万元。
(六)未按规定在工程作业所在地扣缴其从业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不能准确核算,或不提供从业人员收入情况的外省进鲁施工企业,未按规定在工程作业所在地扣缴其从业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省内跨地市从事经营企业未提供异地施工相关纳税证明资料,未在工程作业所在地扣缴其从业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从目前已查结的14户企业检查情况看,其中3户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问题,补扣补缴税款68万元。
(七)税源登记或报验登记管理不利于税收控管。由于工商原因,外来施工企业在建筑劳务发生地无法成立独立核算的分公司,因此不能办理税务登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换发税务登记证件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6】104号)也规定,对外来经营的纳税人(包括超过180天的),只办理报验登记,不再办理临时税务登记。目前税务机关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办理报验登记时未设定定期申报日期;同时一个外来施工企业不同的施
工项目只能使用不同的纳税识别号,往往一个外来施工企业最多有八、九个纳税识别号,不便于对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这对税务机关税收监控造成困难,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强化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畅通综合治税信息传递渠道,强化纳税人户籍监控。加强与国税、工商、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本区域外来施工企业基本资料和动态情况,逐户建立税源管理档案。工商部门在办理外来施工企业登记时,要及时通知其到地税机关办理相关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建设部门要定期将外来施工企业办理有关建设项目信息资料(动态的项目立项情况以及建筑工程的投标、中标情况)传递给地税机关。通过综合治税网络,税务机关及时掌控外来施工项目,建立外来施工纳税人户籍管理电子档案,根据工程立项、投标、中标情况,对应办税务登记而未办、应报验登记而未报验的外来施工企业进行告知或催办,摸清税源底数,全面杜绝漏征漏管。
(二)严格审查外来施工企业的分支机构的资格。税务管理部门在办理税务登记或税源管理登记时,严格区分二级分支机构和挂靠企业,注重审核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设立的分支机构的真实性,要从财务、业务、人员是否全部与总机构有直接联系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对那些仅仅是某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施工资质,借有资质建筑企业之名设立的分支机构,不予承认其二级分支机构资格,一律视为挂靠企业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外来施工企业个人所得税管理。省外来本地施工企业,建筑人员大部分在劳务发生地进行工资薪金所得分配。因此
必须在劳务发生地扣缴个人所得税,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施工单位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管理的通知》(鲁地税函[2006]37号和《建筑企业税收管理暂行办法》》(青地税发„2009‟184号)文件规定,一律在劳务发生地按工程结算收入的0.5%扣缴个人所得税。对省内所属跨市从事建筑业经营行为的施工企业,审核是否持有《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工程项目人工费定额总预算、个人收入分配计划、工资发放明细表、考勤表、工时表、工作量记录、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等纳税证明资料,不同时具备以上资料的,一律在工程项目所在地按工程结算收入的0.5%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扩大调查取证范围,确保税收计税依据准确性。在税收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工作中,要扩展取证链条,注重延伸检查和管理。拨付的建筑结算款项、提供的甲方供料,建设方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记载。税务机关可以到建设方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取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建设管理部门拨付的劳动保障金,建设管理部门有拨付台帐,具体记载拨付日期、金额和拨付依据。通过到第三方调查取证,既解决了纳税人不配合税务管理、检查的情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打击和震慑了税收违法行为。
(五)严格甄别转包和分包行为。依照《建筑法》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差额申报营业税的纳税人,严格审查《总、分承包合同》是否符合分包规定,特别是对分包额占总承包额50%以上的,必须到施工现场查验总承包人设立的项目管理机构和派驻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核算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是总承包单位的人员,是否对该工程的施工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凡是不符合规定的,可界定为转包行为。
(六)建立“定期申报,以票控税,双向控管”模式,在流程上解决申报监控问题。以往的“以票控税”演变成施工企业“按需开票”,就是什么时间建设方付款,什么时间到税务机关开票。“定期申报,以票控税,双向控管” 就是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合同等资料建立的纳税电子档案,解决纳税人不按时申报、不全额申报、申报税种不全的问题。“定期申报”,对外来施工企业,无论办理了税务登记还是报验登记,全部按照申报期限要求按期申报;“以票控税”,就是在开票时将电子档案核实的各个税种全部纳入征收范围,确保无漏项;“双向控管”就是纳税人在开票时要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建设方和建筑方共同确认的施工进度比对表和甲方供料明细表、预决算书等涉税资料,同时税务机关要及时到施工现场对完工进度进行查验,结合税款入库情况实时监控,确保施工进度与税款入库进度控管及时、准确、到位。
(七)增强纳税风险评价的针对性,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税务管理部门一方面要通过纳税人档案和施工进度及时分析纳税人纳税情况,通过个案剖析、实地核查等方式,探索外来施工企业营业税及其他税种风险评价、纳税评估的要领;在推行风险评价、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互动机制中,以评价引导评估,以评估助力稽查,以稽查促进管理,从而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全面提高建筑营业税征管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企业实地宣传外来施工企业的纳税地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计税方法和申报方式,发放外来施工企业纳税知识手册,组织外来施工企业税收政
策辅导班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依法纳税意识。
第二篇: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来源
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3/10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外来企业异地施工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正在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曹妃甸工业区,属于纯粹的从无到有,所有工程项目均需新建,而区内尚未有能力较强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因此,外来施工企业成为其建筑市场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在我曹妃甸工业区新建续建工程60余项,共有70家总承包企业驻岛施工,其下的分、转包及靠挂施工队伍数百家。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也为地税部门组织收入提供了充足的税源。但由于建筑项目多、多层分转包现象严重、工程项目与施工队伍相互交叉等原因,致使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普遍存在意识较差、底数不清、难以征管等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企业税收征管、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是摆在地税部门的一道难题。下面,笔者仅结合曹妃甸地税局工作实际,就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筑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部分企业纳税意识较低。随着曹妃甸工业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日进高潮,来自全国各地建筑施工企业大批云集驻岛施工。其中,既有资质较高、能力较强、管理规范、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也有管理不规范、资质较低的小建筑公司,加之分、转包企业和“三包”队伍、清包工队伍达到数百个之多,工地施工人员总量将达到数万人。这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纳税意识也不尽相同,部分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未及时到税务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或在收取工程款项后不及时开具发票。
二是总承包企业未严格履行代扣代缴制度。由于基建工程较多,许多大建筑公司将工程进行转包、分包,分转包企业再将工程向下一级企业承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按税法规定,总承包企业有转包、分包工程行为的,应由总承包企业代扣代缴分、转包企业的各项税费。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总承包企业未严格实行代扣代缴制度,没有对分包工程的各项税费实行代扣代缴。
三是部分建筑单位索票意识较差,单纯“以票控税”管理形成征管漏洞。部分建筑单位在拨付工程款时,没有及时向施工企业索取发票,违反规定以对方开具的收据甚至白条做账,致使有些施工企业视建筑单位情况“按需开票”,有的甚至将收取的工程款直接进入分包工程施工队。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制度失去了作用,造成税款流失。
四是外来企业管理不规范,经营情况较难掌握。部分外来企业在施工地很少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和人员,对涉税事项的联系相对不便,各种账目不健全,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其经营情况。如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
五是税务机关征管力量相对不足。与外来施工企业流动频繁、数量较多、税源难以掌握、管理秩序较乱相比,税收征管力量相对不足。以我局为例,我局现有注册企业120户,共有近百家总承包企业,数百家分、转包及靠挂施工队,而税务干部仅有19人,工作任务较重,难以在加强外来施工企业征管中投入更多精力。
六是边缘税源难以管理,容易形成税收流失漏洞。如按税法规定,外来施工企业有外出经营活动证明的,回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无此证明的,在施工地缴纳所得税。但在实际征管中,由于工程投资大、建筑项目多,分包、转包、靠挂、借照经营等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分转包、靠挂企业既不在机构所在地缴税,又不在施工地缴纳所得税。而由于征管力量的相对不足,机构地与施工地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等原因,使得对这部分边缘税源的管理相对薄弱,税款流失严重。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纳税意识。税务部门应加大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法宣传力度,通过深入企业实地宣传、组织外来企业税法辅导、发放有关知识手册等,提高企业主动依法纳税意识和自我办税能力。特别是对有地域差异性的政策,尤其要进行认真解释和说明,打消外来企业的顾虑和疑惑,使其放心施工、依法纳税。
(二)建立严密的协税护税网络,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应积极利用社会综合治税的各种信息渠道,加强与国税、工商、当地政府、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本区域工程作业动态情况和基本资料,逐户建立税源管理档案。建设部门在办理外来施工企业登记时,要及时通知其到地税机关办理相关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并定期将外来施工企业办理登记报验情况及有关建设项目信息资料传递给地税机关。通过协税护税网络,摸清税源底数,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防止漏征漏管现象。
(三)适度实行建设单位代扣代缴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按税法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应在收到施工企业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后拨付工程款,施工单位先完税、后开票、再收款。以我局为例,工程投资金额多、项目工期长、外来施工企业业务往来相对不便,如果账上无足够资金完税开票,就无法收到工程款,施工进度必须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可否由税务机关筛选一些管理完善、纳税信誉度高、工程巨大、账目健全的建设单位,在其为施工企业拨付工程款时代扣代缴税款,由施工企业拿建设单位的代扣代缴证明来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以此解决外来施工企业业务往来不便的麻烦,提高双方工作效率。
(四)变“以票控税”单腿管理为“工程进度”和“以票控税”双向管理,增强税收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为防止部分施工企业“按需开票”,税务机关应改变以往在家坐等完税的做法,在严格以票控税、加强建筑业发票管理的同时,坚持深入企业了解施工进度和拨付款情况,建立完善的施工进度比对表,结合税款入库情况实时监控,确保施工进度与税款入库进度同步进行。
(五)严格执法,打击偷逃税行为。通过日常检查和定期巡查,看企业是否存在白条入账、取得异地发票等行为,特别是对分转包及多层转包队伍的发票取得情况进行检查。对建设单位未按规定索取建筑业发票、承包人未实行代扣代缴导致税款流失的,要严格按税法规定进行处罚。
(六)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方式,实现边缘税源应收尽收。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相互间联系沟通,及时通报外出施工企业、外来施工企业底册和税款征收入库情况。特别是施工地所在税务机关,要加强对转包、靠挂企业、借照经营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积极协调,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无外出经营活动证明的施工企业按一定比例的利润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确保边缘税源的应收尽收。
第三篇:谈加强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收征管
谈加强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收征管
渤海新区地税局直属分局
谢广玉
依海而建,因港而兴,随着环渤海战略发展提上国务院规划议程,坐拥临港优势的渤海新区再次勇担“龙头”的重任,并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渤海新区提出了“打造冀中南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隆起带”的要求,沧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等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和举措的提出,把渤海新区推向了一个成为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的地位。值此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仅2010年一年,就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300余户施工企业入驻渤海新区,在新区地税局办理了税务登记(登录)手续,贡献税收收入4.5亿元,占新区收入总量的42%,为新区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外来施工企业带来税收收入的同时,我们也明显的发现,由于建筑行业的自身特点,其税收征管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也不断出现,给税务人员的征管工作增添了困难,也带来了一定的执法风险。如何进一步规范对外来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征管,提升管理水平,保障税收收入,降低执法风险,成为当前新区地税人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笔者在此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对部分外来施工企业的调研,结合实际征管工作中碰到的情况,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税务登记(登录)不规范: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然后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先施工后开证几乎成了行规。通过查验施工合同,大部分工程往往都已完工几个月,甚至有的完工已经几年,只有发包方决定进行工程结算了,为了在当地少缴税款,施工方才开具《外管证》,进行登记并且申请开具发票。由于税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实地核查难度大,造成外地工程项目漏征漏管情形时有发生,如果外来施工单位不需要开具发票,很容易造成税款的流失。
(二)纳税申报不规范:按照《新营业税实施细则》和《河北省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信息管理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同时由管理人员实地采集完工进度确定付款进度,由纳税人按月进行纳税申报。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往往存在纳税人只就施工费缴纳税款,漏缴原材料、物资、动力等项目应纳税款,从而申报不实的情况;二是由于多数存在工程分包、转包,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相关情况,难以确定工程进度、完工结算情况,只能被动地接受纳税人自行申报,而纳税人自行申报往往以支付工程款为凭据,平时多为无税申报,从而申报不实,造成税款的晚缴或者少缴。
(三)部分税种管理不规范: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面,税务总局先后下达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制定了《河北省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修订稿)的通知》(冀地税发[2010]29号)等文件,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纳税地点、机构认定、税款预缴等内容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但相对而言这些政策一是内容比较复杂,造成纳税人、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困难,执行难度较大;二是核定权限下放,由各县(区)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应税所得率,所得率从5-20%不等,造成税负不均,纳税人有了寻找税收漏洞的客观需求;三是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在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范围上存在交叉、职责不清的情况,极容易产生国税和地税争夺税源或出现漏管户等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所得税正常的征管秩序,增加了税务机关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矛盾。
(四)《外管证》开具、监管不规范:在开具方面,一是开具时间滞后,造成来项目税收管理的滞后性;二是开具样式不统一,有电脑版、手工版,造成税务机关难以核实真伪;三是开具内容不齐全,有的没有编号、没有填写文书的开出日期及有效期限、没有具体的工程项目和施工地址或者没有填写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等;四是开具部门不统一,有县区局征收部门,也有管理分局。这些情况的存在,说明《外管证》在领、用、存各环节可能存在漏洞,容易造成《外管证》管理和使用失控,从而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在监管方面,由于外来施工企业具有经营形式灵活多样和工程项目流动分散的特性,加之部分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对外出施工企业《外管证》往往一开了之,不及时督促纳税人办理缴销手续,同时全国税务系统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致使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判断工程收入是否并入了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纳税人选择缴纳所得税纳税地点的空间和管理上漏洞。
二.加强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从目前征管的现状来看,全国对外来施工企业的征管还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营业税条例及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和税收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管理办法和手段,启动综合治税机制,多措并举来控管外来施工企业,提高征管水平。
(一)事前控制:加强税收宣传,实现综合治税。一是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我们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除去少数大型施工企业外,施工单位多为挂靠情况,纳税观念十分薄弱。因此,税务机关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如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建安税收宣传,使广大纳税人了解有关税收法规和政策规定,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促使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形成依法纳税的氛围。
二是部门联动,实现综合治税,源头控管。税务机关应积极争取辖区党政部门的支持,加强与财政、国土、建设、规划、房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定税收协作管理制度。比如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从政府、发改局获取信息了解项目的、立项、投资规模等内容,总体掌握税源情况;通过从建设局、规划局、土地局获取的开具国有土地使用证、施工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整体规划图等信息,掌握项目发包方、施工方、分包方等相关信息。
(二)事中控制:加强税收征管,实现依法纳税。一是多措并举,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税收业务素质,还要有比较精通的专业素质。只有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类型操作流程,才能具备专业敏感性,及时发现纳税人提供的建筑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堵塞税源漏洞。仅2010年一年,我们通过审核纳税人提供的建筑合同,开展甲供材清理就增加税收收入1200多万元。同时,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是做好税收征管工作。新区地税通过“业余讲堂”,系统的对税收政策、税收法律、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学习,做到税收业务、理论知识试卷考,征管软件实行上机操作,限时办结岗位考。确保税务人员做到四懂一会:懂税收政策、懂税收法律、懂财会知识、懂操作规程,会上岗操作。这样,税务人员能够做到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进行首次辅导和项目辅导,填写纳税辅导记录,告知外来施工企业税务登记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和办税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需要报送的各种报表,辅导其正确办理相关涉税事宜,降低税收违法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其次是实施管理人员能级管理制度。新区地税局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分类管理的要求,将全区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采取“考试加考核”的管理模式,按照业务能力确定管理人员,能者上,庸者下。同时采取轮岗制度,对税收管理岗位定期轮换,杜绝因长期管理同一纳税人产生麻痹思想的弊端。第三是落实“ABB”岗运行机制,落实三人管户制度。一方面以管理小组的模式,确立一名“A”岗和两名“B”岗,确保管理和服务的连续性,防止出现断点,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明确划分税政、管理、征收三方认定职责,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做到纳税资料共用,涉税信息共享,减免、处罚共知,使管理权运行纳入三者监督之内,对“征、管、查、减、免、罚”执法权运行实现三人监控,三人制约,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风险。我局的做法先后在渤海新区《要情》、沧州市干部作风建设第11期《简报》、河北省地税局《决策参考》上转发。渤海新区纪工委于2010年10月份在我局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区各单位学习推广。二是严格执法,维护税法尊严。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通过源头获取的信息,根据工程项目立项、中标情况,对应办税务登记而未办、应报验登记而未报验的外来施工企业进行提前告知或催办通知,责令限期办理,对经催办通知后仍不接受管理进行登记或报验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独立纳税人进行税务管理,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是税务机关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介入。税务机关从工程项目中标、开工之日起即可以开始介入,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关合同、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表等内容存档,按月提供在建工程项目工程进度,预收款收取情况;明确专人对工程项目跟踪管理,加强实地稽核力度,掌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督促纳税人如实申报;加强对外地工程临时用工的劳务费支出的监控,督促施工企业开具劳务发票,规范劳务费用列支;加强对合同执行中甲方供材的管理,确保全额计税;对完工项目,及时督促办理竣工结算,办理营业税、所得税结算。
(三)事后控制:加强税务检查,维护税法尊严。一是管理部门应积极利用数据管理平台和建安房地产管理软件,及时查询纳税人工程项目、纳税申报、发票开具等基础信息,对系统提示的涉税预警信息进行跟踪核查或实地调查,发现异常的原因,及时进行处理。对不能立即排除的异常情况及时转入纳税评估,通过评估确定拟进一步采取的征管措施。二是加大处罚力度,体现税法刚性:对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项目变更、注销登记的行为,按照》征管法》和《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限改和处罚;对未按照规定办理项目纳税申报、报送有关资料的行为,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税收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相关处罚;对违反发票管理,收取、开具假发票,大头小尾票等不法行为,依照《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对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移交稽查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
三是加大稽查力度,打击偷漏税违法行为。税务机关通过组织专项检查,加大对外来施工企业做假帐、用假发票、搞假申报行为的查处力度,总结经验,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制作《征管建议》等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对查处的重大违法案件,制作《税务违法案例公告》,向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通报,同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加大纳税人违法的社会成本。总之,通过稽查、处罚、告诫、曝光等一系列手段,教育相关纳税人,进一步加强税法的刚性和严肃性,提高税收执法的公信度,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遵从度,更好的实现税收的职能。
第四篇:税收征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税收征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新税制施行后,各地税务机关从自身税收征管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税制的有效运行,巩固税收征管改革的成果,堵塞征管漏洞,本文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税收征管;纳税申报;稽查制度
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适时提出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经过几年的运行,新的征管模式的作用和成效已初步显现,税收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偷逃骗税得到了一定遏制,税收收入连年超额完成,强化征管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征管模式转换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征管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法》实行以来,在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税收保全措施只用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对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或对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不能适用该措施。根据第二十七条规定强制执行措施只适用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其他纳税人则不适用。可见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的客体过窄,只适应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发生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行政单位、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税务机关就不能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这种规定影响了税法的刚性和税收的效率,致使税务机关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偷、欠的个人所得税款无能为力。(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994年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设后,全国税务系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突破旧框框大胆进行征管改革。深圳市地方税务局率先在全国实行征管查三线分离、取消专管员管户的“保姆式”征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综合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实践,有几个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主要有:
1.管事不管户,管理出现空档按照统一登记、集中征收、分类检查“三线分离”的征管体制,将税款征收任务下达给征收分局,查补税款的任务下达给检(稽)查分局。表面上看,征收分局任务确实很重,管户很多,管事也不少。但由于执法权限有限,担负征收重任的征收分局却是管事管不了户,纳税人的基本状况、财务核算等只能从计算机中获得,管户也只是依靠电子手段催报催缴,其余变成盲区。检(稽)查分局由于压力不大,形成了年初抓大户、年中抓收入、年底抓户数的三步曲,轻轻松松完成检查任务。结果管户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户。征收分局坐等上门,片面地认为取消专管员管户制度就是隔断税务人员同纳税人的直接联系,把管理限定在税务机关内部审查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报表上,忽视了对纳税人具体生产经营情况的掌握,造成新征管模式运行链条中断,在一些管理环节出现空白。2.管理质量低,征管基础薄弱征管改革后,出现一种偏见,即电脑代替管理。因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计算机系统建设,而忽视了征管质量与基础建设。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缺乏开发高质量征管业务软件的能力,计算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税务人员忽视基础工作,对纳税人征管档案资料录入不全,现代化设备只扮演初级管理角色。这种状况下,再过分依赖计算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形成人机脱离,造成“三率”(申报、登记、入库)考核实际达标率低。
3.考核不落实,税源监控不力岗位职责划分不合理,考核指标不够科学,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不紧密,兑现不及时。改革的初衷是想依靠计算机监控和“三线分离”制度互相制约来达到监控目的,结果硬件比较超前,软件未跟上。从机关到基层对于纳税人的税源流向心中无数,税源失去有效控管,偷逃骗税居高不下。
4.以查代管,重查轻罚在改革初期有不少同志认为,纳税人之所以不依法自觉申报缴税是稽查力度不到位造成的,只要增加检查力量,强化检查,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尤其是强调稽查是“重中之重”之后,有的单位将60%的力量放在检(稽)查,37%的力量放在征收和管理,只有3%的力量放在登记和清查漏管户,形成以查代管的局面。从实践中看,由于平时放松管理,对纳税人底数不清,缺乏适时监控,往往电脑上有记录的纳税户实地找不到,而又有大量经营业户未进行税务登记,电脑上根本没有记录。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对偷逃税纳税人从严处罚态度暧昧,稽查到位率、查补入库率、处罚罚款及滞纳金加收比率很低。重查轻处,助长了偷逃税者的冒险心理。
(三)地方征管过程出现的问题
新税制运行几年来,在保障中央财政收入,调动地方理财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地方利益、局部利益的不断强化,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在征管过程中违纪违规问题日益突出,应认真研究和解决。
1.“协税”(即通过各种渠道到税源充足的外地引进税额)现象出现,且数量逐年增大,“协税”面有扩大的趋势。有的乡镇国税部门也参与了协税;有的乡镇税务部门不仅自己协税,还牵线搭桥为其他乡镇协税。“协税”虽然在短期内对地方财力增长有利,但长此下去,随引税成本的增加,势必导致税收买卖“交易”,滋生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协税”对于税源薄弱、税收任务大、征收难度大的地方而言,工作量相对较小,从而出现了“挖别人的地,不耕自己的田”的怪现象,造成地方小额税收跑、冒、滴、漏,国家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地方财政收入流失。
2.“调税”(“调税”即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重新抬头,且日趋普遍,方式更隐蔽,造成税收统计信息失真。新税制取消了集贸市场分成,将税务经费改为垂直管理,使以解决自身经费不足为目的的调节征收税种的行为一度得到扼制。但随着国家税收管理力度加大,部分税种实行单项征收考核和税务部门消费基金的不断增长,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又重新出现。从我们审计的三个乡镇财政决算来看,均有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调节手段由原来从帐表上集中调节税额,转为在向纳税人征收税款过程中,在开税票环节分散调节为所需税种,即“什么税未完成就开什么税”。从源头掩盖真相,逃避各项检查和对真实税种、税额的认定。调节税种,不仅使部分税收通过合法渠道直接转化为税务部门的经费来源,造成部分财政收入流失。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国家税收统计信息失真,影响国家宏观调控。
3.“垫税”(“垫税”即年终以财政资金、其他资金借贷完成税收任务)时有发生,造成财政收入“水份”增加,从而出现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可用财力相对缩小的不正常现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对财力的需求,各地对经济指标的考核由原来“完成总产值”、“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等虚指标,转变为“以财政收入论英雄”。部分单位、部门和企业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和政绩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垫付垫缴完成税收任务。审计发现有的乡镇以财政资金垫付,或从农村合作基金会以高息借贷垫税,有的企业直接借入财政周转金还税,再申请财政挖潜改造拨款归位等等,造成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虚假现象,而实际可动用财力没有多大增长。
4.“留税”(“留税”即滞留、转压和不及时解缴税款)令行难止,给税款的管理和监督留下隐患。由于经济要发展,税收增长成为一种硬性指标,年年加码,致使一些税收征管部门为了保障下任务的完成,在当年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层层滞留、转压税款。
5.“奖税”愈演愈烈,税收成本不断加大。为了完成上级考核任务和适应地方收入增长的需要,从税务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税务所,从本级政府到下级政府,均实行税收任务考核,层层物资奖励的措施。如:完成半年任务,上级有半年奖,区局有匹配奖、有的基层所自身还有配套奖,年终本级政府有积极性奖、下级政府有分成奖等等。名目繁多,有的重复奖励、重复补贴,所有这些,加上各项税收提退,使税收成本大大提高。
6.征收教育费附加搞“包干留成”,使教育经费来源成为税务部门的预算外开支渠道。地税部门利用其征收职权与教育管理部门搞“包干留成”,使本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大部分被税务部门用于了自身开支,也为其调税为费提供了渠道。
(四)依法治税环境较差 1.税务机关执法不严。我国目前尽管实行了纳税申报制度,但有些税务机关却擅自改变税款征收办法,如有些地区的税务部门扩大了核定征收范围,把本应采用查账征收的税款,也采取了定税、包税的办法征收,甚至出现了企业所得税附征现象。这种做法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虽然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和刑法也规定了对违反税法行为和涉税犯罪行为的处罚办法,但由于某些执法者素质不高,因而执法不严、处罚不力。例如,税务机关在日常稽查中发现偷逃税现象只做一般补税处理,这就在事实上使纳税人偷税的风险小于其收益,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的偷税行为。
2.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
纳税意识是人们对纳税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纳税意识的强弱,一般与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税收法律环境有关。如果纳税人综合素质较高,且该地税收法律环境建设较好,纳税人就会对纳税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因而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因惧怕违法受罚而依法纳税。某些纳税人纳税意识比较淡薄,自觉性较差;有些纳税人存有偷逃骗税心理,自行申报不实,更不愿让代理人介入,结果,难免会有偷漏税现象发生。
二、解决税收征管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修订税收征管法
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为保证税制的有效运行,巩固税收征管改革的成果,堵塞征管漏洞,《税收征管法》必须尽快修订。应确定税款优先的原则,降低滞纳金;明确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税责任,明确征纳双方应负的法律责任;扩大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实施范围,尽快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二)强化税收征管
在征管模式转换中,税收管理工作已从专管员式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专业性、集约性的间接管理,这就加大了税收管理的难度。税收管理既是保证税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税源监控,防止税收流失的重要保障。1.规范征管资料管理,有效监控税源。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及纳税户的大量增加,在征管模式转换中对纳税人的有效监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范征管资料的管理。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使用、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情况实行分户分类管理,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征管机制。二是监控税源。在尚未完全实现计算机网络监控之前,通过建立税源资料信息库,扩大稽查面,与工商部门共建信息网络,加大重点税源户的监控,加强税源调查,建立税收管理考核办法等措施,努力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实行有效的监管。通过机构监控、稽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
2.规范纳税申报管理,建立纳税评审机制。规范申报方式,适当增加纳税申报表的经济财务指标,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栏应增加“尚未支付款项的购进货物”及“尚未入库的购进货物”两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应增加“视同销售”一栏,以提高纳税申报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行纳税人税务代码制、存款实名制,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尽快建立评税机制,制订相应的纳税申报审核评审办法,通过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评审,对重大疑点问题进行调查,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实行重点稽查制度。配和评税制度的建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现行的稽查制度改为重点稽查制度。稽查对象通过电脑选案系统生成,数据来源于评税系列录入的企业纳税申报情况;检查过程采用税务检查底稿,建立规范的审理程序;缩小检查面,加大处罚力度,对所有结案的偷税企业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暴光,从而达到有效打击偷、逃、避税行为和降低税收成本的双重目的。
4.设立清查失踪户、漏征漏管户的职能部门。失踪、漏征漏管现象是制约当前税收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瓶颈”,有效的管理办法是成立失踪户清查的职能部门,长期从事漏管户清查工作,根据从工商、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获得的资料和实地检查,对未登记的业户及时催办。(三)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过程监控
1.在税票设计上进行改进,逐步建立一种既能与分级财政相适应,又能明确体现属地纳税原则,便于征纳双方相互监督的税款约束制度。即:征税和纳税双方应能在所征税款的最终流向上相互监督,达成一致,从而杜绝不同属地税务部门之间为私利进行的“协税”或“买卖税收”的现象。2.全面取消除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以外的其他各项手续费的提取退库,改变现行的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从收入中直接提取退库的办法,实行由各级财政以专项资金渠道列支出解决的方式,从而杜绝税务部门为自身利益,任意调节税种的现象。
3.引进成本效益考核原则,实行税务经费与税收增长挂钩,采取核定基数,比例增长的方式,由地方财政审核后全部上划税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核拨,防止税务经费来源渠道过多过滥,造成消费基金膨胀,税收成本上升。
4.进一步加强对弄虚作假、虚报政绩的垫税及调税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处罚结果与税收征管人员及直接负责人的考核和任用挂钩,使其自觉遵守有关政策法规。
5.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按税征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同时加快实行税收征管电算化,逐步形成申报、征管、解缴、入库全方位监督的税收征管体系,减少征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三)依法治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要加强税收法律环境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税法,使纳税人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为什么要纳税,纳什么税,如何纳税,不纳税要承担什么责任,增强其纳税自觉性。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率计征,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充分体现税法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加大对税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构成涉税犯罪的个人和集体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惩,使纳税人充分认识到税法的威慑力,增加纳税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陈秀金,《税收征管改革中几个实践问题的思考》,载于《福建税务》1999.9 2.余忠友,《改制企业税收征管问题及解决办法》,载于《福建税务》2001.12 3.郭影,《新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山东税务纵横 》2000.7 4.郭烈民.,《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税务研究》 2000.6 5.李中良,《当前税收征管质量存在问题及对策》,载于《河南税务》
2000.10 6.李孝敏,《对现行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思考》,载于《安徽税务》2002.7 7.刘大平,《信息不对称下的税收征管问题》,载于《经济与管理》,2002.10 8.陈红卫.,《关于税收征管问题的几点思考》,载于《经济师》2002.11
第五篇: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主体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税收征管制度和征管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模式结构由传统的“一人进厂,各税统管”的“保姆式”征管模式,逐步向税收专业化管理转变。
一、传统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申报征收问题
1、尽管我局在推行网上申报、房地产一体化、网络开票、三方协议扣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纳税人是“上门申报”,申报往往流于形式。在申报手续仍然繁琐的背景下,大量的业务量集中到办税服务厅中,集中在被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然导致审核极为粗糙、流于形式。
2、“集中征收”覆盖面有限。在交通不便的农村乡镇不切实际,即使得税务部门要在中心乡镇建设相应的办公和住宿用房,增加不少投入,仍不方便周围乡镇纳税人缴税,而且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个体户往往不主动上门纳税,税务人员集中在中心乡镇,就会导致征管力量薄弱,税收流失严重。
(二)税收征管问题
1、档案问题。征管档案是税收工作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档案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资料不齐全、文书填写不规范、执法程序 1
错误等问题比较严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由各分局保管,造成档案遗失、档案利用不高、查阅困难。
2、税管员工作负担问题。目前税源管理方法是管理员划片管户,“一人进场,各税统管”,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管理员什么事情都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被动局面;同时管理员大部分的精力被消耗在催报催缴、办理涉税事项、填报各类报表等事务性工作中,无暇顾及重点业户的核心税源管理工作。
3、税管员执法风险问题。管理员对其所管辖的纳税人从成立到注销,统包统揽,权力过大,隐性风险巨大,无法监控,不符合税收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从强化管理、保护队伍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4、征管流程问题。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上线后,业务流程只针对系统流程,但相应的业务规程没有出台,以致在征管当中,同一件涉税事项既要走系统流程,又要走纸质文书流程,并且各市县的业务流程不一致,加重纳税人负担,税务工作繁琐,效率低下。
5、人员素质问题。(1)系统操作不精通,许多税务工作者不熟悉新系统,不能有效的利用系统进行管理,数据利用率不高。(2)业务不精通,税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及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每个管理员的管户情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实现对片区内各行业、各类型的纳税人均能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6、奖励机制问题。现阶段我们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方法去评价考核其管理质量,容易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的情
况,很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部分税务人员对工作敷衍拖延,个别人员出现“混日子”的工作态度;同时在制度建设上也存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管理员的考核乏力等问题。
7、纳税服务问题。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被动型的管理,存在着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措施针对性不强,缺乏对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管理与服务脱节等问题,使其无法为纳税人提供更加深层次高效率的纳税服务。
(三)机构职能问题
目前我省实行机构改革后,税源征收管理主要有三个机构执行:一是纳税服务管理局,负责全市的税款征收工作,二是局属各分局,负责管辖区内的纳税人管理,实施日常管理事项工作。三是纳税评估管理局,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和评定工作。目前分局内部是按管片制划分管户,税管员对管辖区内的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进行管理,即“包户到人、各事统管”。
在管辖范围划分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行业、重点税源和属地划分管辖范围,二是按属地划分关系片区。第一种方式有利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但容易造成管户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第二种方式不利于行业、重点税源的集中管理,不能实现专业化管理。
(四)系统问题
1、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是信息管税的基础,但目前基层信息采集随意性大、涉税信息数量少、质量差、数据利用率低。税收征管人员普遍只重视纳税人的申报表、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发票数据等信
息的收集,忽视对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情况、财产情况、银行存款以及会计核算等信息的采集,很多纳税申报表以外的指标,只能通过手工采集,不利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涉税信息评估分析。
2、系统功能问题。新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上线后,纳税评估、风险管理、定期定额核定等模块还没有设置或利用。系统实现申报征收功能,但在数据的查询、利用、分析方面的功能仍有待提高。
二、新税收征管模式
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实现新时期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目标。只有创新税收管理员方式,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才能破解当前税源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调整机构职能,深化税源分类管理
调整属地管理模式,实行按行业、规模、属地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原则上对纳税户分散、税源规模较小的农村片区,一般采取按属地管理划分方式,对面向纳税人的管理序列业务按业务类属实行分组分岗管理;对纳税户较多且大企业集中、税源规模较大的分局,可采取不同规模税源或行业的分类管理,对面向纳税人的管理序列业务同样按业务类属实行分组分岗管理。
(二)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实行按业务分岗管理
打破基层一线征管机构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方式,对基层征收、管理序列的业务按照前后台相互衔接、上下业务相互对应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类,调整岗责体系,实行按业务分岗管理。将基
层现行征管序列业务划分为征收服务、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综合管理四大类,按照四类业务所涉及的事项设置岗位,实行分岗管事。
(三)完善工作流程,实行流程化管理
工作职责重新分解,业务流程重新调整,管理模式转型后,工作职责按照“管户”变“管事”进行了重新划分。通过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为基础,在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之前,税务部门主要负责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咨询,通过便捷的申报、办税渠道等为纳税人提供各类服务。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后,税务部门主要负责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控,全面审核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选择有疑点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四)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信息共享是建立和推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支撑。必须加快征管信息化建设。一是提高系统的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完善系统功能,为专业化管理方式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保证各个管理环节衔接顺畅,实现信息共享,防止工作脱节,避免出现漏洞,提高管理效能。四是提高信息利用率,落实信息管税各项工作任务。五是疏通社会涉税信息传递渠道,拓宽第三方信息来源。
(五)以核查申报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强化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工作作用大,能更多地发现问题,为税收征管服务。一是建立各行业不同的纳税评估模型,分行业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
析,提出疑点信息,找出评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二是开展多种联动评估工作,建立相关预警指标,参照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对指标差异较大的纳税户进行评估;三是建立评估长效管理机制,针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加强行业管理。征管部门定期总结分析评估发现的税收管理隐患,推动相关部门从制度层面完善管理工作,努力实现评估一个行业促进一个行业的管理,评估一个地区提升一个地区的管理,不断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建立防范税收风险的长效机制。
(六)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优化人员配置,将各类管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税源管理岗位上。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空间。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