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7号)

时间:2019-05-12 02:5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7号)》。

第一篇: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7号)

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

苏财规【2010】7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建设管理,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财农[2009]336号)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县,是指由省财政厅、水利厅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遴选确定报财政部、水利部核查备案,列入中央财政小农水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实行集中投入、重点支持和整体推进,有规划地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县级行政区。第三条 开展重点县建设工作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重点县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及“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

第五条 重点县建设要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积极筹措和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受益农民投工投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第六条 市县财政、水利部门要集中资金投入,合理配置技术力量和相关资源,积极创新机制,实现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扎实推进重点县建设。第二章 目标与任务

第七条 各重点县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重点县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实施方案。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和进度,及时修正和完善有关方案,严格管理,规范施工。第八条 重点县建设分批分期开展,每批重点县建设期限为三年。重点县建设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续建、配套和改造为主,适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范围与内容包括小型排灌泵站、灌区渠系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塘坝、小型涵闸、其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具体建设范围及内容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不超过上述范围的前提下自行确定。各重点县应在搞好分类建设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建设重点,建设适度规模的不同类型的示范片,增强示范效应。

第九条 各重点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完成县域范围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包括:

(一)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10-15%,或达到90%以上;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提高10-15%,或达到90%以上。

(二)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10%,或达到50%以上。

(三)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大于90%,淮北、沿海地区和丘陵山区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

(四)排涝能力苏南地区达到10—20年一遇标准,苏中地区达到10年一遇标准,苏北地区达到5—10年一遇标准。

(五)渠系水利用系数(大中型灌溉区斗口以下、小型灌溉区渠首以下)平均不低于0.65。

(六)建立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十条 省以上财政在资金安排上对重点县实行倾斜政策,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补助额度。市、县财政也要重点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承诺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整合计划,积极整合各级各类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将预算安排的小农水专项资金及整合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支持重点县建设。

省级以上财政补助重点县建设的资金额度,在制定年度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时另行确定。第三章 遴选与确定

第十一条 重点县的基本条件:

(一)当地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已建成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工程效益较好。

(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础工作扎实,前期工作充分,有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三)水源有保证。现有大中型灌区水源工程、骨干沟渠及水利枢纽运行正常。

(四)县乡两级水利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的农田水利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能力,乡镇水利站建设达到省提出的有关要求。

(五)当地农民有积极性,愿意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村委会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健全,具有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和承担建后管护责任的能力。

(六)县级财政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大,近年来各项水利工程建设配套资金到位且资金使用管理规范,能履行县级财政资金配套的承诺。

(七)当地政府具有较强的资金整合能力和经验,并制定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方案,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

(八)通过三年建设,可以达到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重点县建设主要目标。

(九)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产粮大县或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县。

在符合上述基本条件前提下,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在印发年度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时附加规定遴选重点县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暂不列入重点县范围:

(一)未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

(二)县级未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方案的。

(三)建设项目超出规定范围与内容的。

(四)因近三年对小农水专项资金监管不力,使用不规范,受到省级以上审计机关、财政部门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

第十三条 重点县补助资金额度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自然因素”为耕地面积;“经济因素”为粮食总产量、商品粮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绩效因素”为县级财政投入力度、资金整合、农民投工投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绩效考核结果。

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上述因素和省以上财政小农水专项资金规模测算各重点县补助资金额度。

第十四条 重点县确定实行竞争立项制和配套资金承诺制,由省财政厅、水利厅联合下发申报文件,各地自主申报经省评审后确定,保证重点县遴选工作的公正、公开和公平。

第十五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对遴选确定的重点县名单,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四章 申报与审查

第十六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的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水利部门。第十七条 项目申报依照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各县级行政区财政、水利部门联合(区由市)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第十八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的评审和核查,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划指导原则。重点县建设要符合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

(二)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科学地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三)农民自愿原则。重点县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受益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

(四)统筹兼顾原则。重点县建设要统筹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

(五)资金整合原则。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第十九条 重点县名单确定后,省财政厅、水利厅联合下达重点县省以上补助资金控制指标,重点县据此编制年度项目建设方案、标准文本等材料报省。由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专家对重点县的建设方案、标准文本等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将重点县有关申报材料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核查备案。未通过财政部、水利部合规性审查的重点县或有关申报材料,由省进行重新遴选或退回有关县进行修改。

第二十条 合规性审查通过后,省财政厅、水利厅及时批复重点县建设方案,并下达省以上补助资金。

各重点县财政、水利部门根据省批复的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具体组织实施。

第五章 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县建设的组织协调,将重点县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重点县建设。

第二十二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第二十三条 重点县建设要充分发挥受益区农民的主体作用,按照村内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的规定,遵循农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合理负担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重点县建设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各市财政局、水利局要加强指导监督,督促重点县认真做好前期工作,科学组织项目实施,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第二十五条 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后,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及时对完工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向所在市财政局、水利局申请验收。各省辖市财政局、水利局共同组织专家对重点县年度完工项目进行验收,并将验收情况报省财政厅、水利厅备案。重点县建设任务完成后,由省财政厅、水利厅共同组织验收。第二十六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专家,对已通过省辖市年度竣工验收的工程和项目随机抽查复验。对抽查复验中发现的问题,根据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七条 重点县要专门设置工程项目标志。各项目所在地要统一设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标志牌。第二十八条 各重点县要专门建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1、项目申报、审批文件;

2、群众民主议事记录及出劳出资凭证;

3、工程实施方案及工程建设有关资料;

4、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包括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到位凭证、竣工决算及审计报告等工程验收资料;

5、工程相关图片、影音资料;

6、工程运行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重点县要强化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对项目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主要反映财政补助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的指标,并出具绩效评价报告。

第三十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对重点县建设开展绩效考评工作。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重点县确定和补助资金规模挂钩。具体绩效考评办法由省根据财政部、水利部相关办法另行制定。第三十一条 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省财政厅、水利厅依据绩效考评办法,对重点县一年一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重点县资格一年一确定,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取消重点县资格。

第三十二条 在重点县建设中,各级水利、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改革,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发挥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以及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第六章 监督与责任

第三十三条 市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县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实行全程跟踪监管。

第三十四条 重点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规划,科学编制重点县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年度实施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有效整合相关资金,建立和健全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制度,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和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第三十五条 重点县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及时拨付资金,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具备条件的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运行。第三十六条 重点县水利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做好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和技术指导。加强质量监督,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第三十七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对重点县建设实行全程监管。重点抓好重点县选择、建设方案审查以及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八条 各重点县要建立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及时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在受益区范围内张榜公布或公示,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九条 在重点县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的单位和责任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

对违反本办法或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混乱以及年度考核、抽查复验中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一经查实,取消重点县资格,并从取消资格之日起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各市县财政、水利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省财政厅、水利厅备案。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篇: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335号

农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利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水利部结合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2009年11月6日

附件下载: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doc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采用“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由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有关规划,用于支持规划治理范围内的重点地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建设任务,认真开展项

目评审,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第五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工程或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并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 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六条 各级财政要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农户投工投劳结合起来,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政策要求,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增加投入。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切实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七条 各省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各省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省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同时,在县级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第八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两个方面,其分配和安排必须科学合理、公正规范,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支持粮食主产区,夯实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基础;

(二)突出工程设施续建配套改造,发挥集中连片建设的优势;

(三)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四)突出“民办公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管机制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五)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第九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县建设的,重点支持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续建、配套、改造,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适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专项工程建设的,主要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最薄弱的环节,重点支持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建设,以及渠道、机电泵站等其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修复、配套和改造。主要包括:

(一)塘坝(容积小于10万m3)、小型灌溉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引水堰闸(流量小于1m3/s)、灌溉机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3)等小型水源工程;

(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3/s)、小型灌区渠系、井灌区输水管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

(三)小型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道等。

小农水专项资金具体补助对象或建设内容,由财政部、水利部根据上述范围和国家有关政策确定,并通过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第十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一)项目建设材料费;

(二)工程设备费;

(三)施工机械作业费;

(四)项目管理费。重点县和专项工程项目的论证审查、规划编制、工程设计、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支出。

各省可从中央财政安排的小农水专项资金中按不超过1%的比例一次性提取项目管理费,不得层层重复提取,不得用于人员补贴、购置交通工具、会议费等支出。项目管理费不足部分由地方解决。

第十一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根据因素法进行分配,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自然因素”包括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县级行政区划数;“经济因素”包括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绩效因素”包括省级财政投入力度、资金整合、农民投工投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绩效考核结果。

中央财政根据小农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以及上述因素,测算确定分配给各省的资金补助额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直属垦区不纳入因素法测算范围。由中央财政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直属垦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上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适当给予定额补助。

第十二条 中央财政对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实行不同的资金补助方式:

(一)重点县建设实行定额补助。中央财政按照一定的补助标准和重点县名额,核定分配给各省的重点县建设资金补助额度,各重点县具体补助金额由各省自行确定。

(二)专项工程建设实行比例补助。中央财政按照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核定分配给各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的专项工程补助额度。

重点县和专项工程的具体补助标准和比例,由中央财政根据有关政策和资金预算,在制定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时确定。

第十三条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要求以及当年小农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及时制定和发布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将重点县分配或调整名额、小农水专项资金补助控制指标、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等下达各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

第十四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的申报主体,包括专项工程申报主体和重点县申报主体。

(一)重点县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和水利部门。

(二)专项工程申报主体包括: 1.农户或联户; 2.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3.村、组集体;

4.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十五条 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项目依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申报。

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下发的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组织开展重点县和专项工程的立项申报、资金申请等工作。

地方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各自上报的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由县级财政、水利部门依据本地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重点县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专项工程建设项目,由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提出申报后,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负责归类汇总,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项目申报涉及筹资筹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一事一议”,经村

民民主议事取得同意,并提供村民会议有关决议,按程序提出申报,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项目申报主体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须同时报送合作组织证书复印件。

第十七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县级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内容、资金支持重点,归类汇总和编制省级申报材料及资金申请文件,连同省级专家评审意见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

第十八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制定的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负责组织项目单位编制《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并负责组织专家对各项目单位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工作结束后,将有关申报材料、资金申请文件等报送财政部、水利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分别对各自报送的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十九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审查要严格执行有关评审标准与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农民自愿原则。项目立项、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过项目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

(二)规划指导原则。项目立项、设计应依据有关规划,以有关规划为基础;项目施工、建设应按照有关规划和要求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确定项目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四)集中连片原则。项目安排要集中资金和技术,连片建设,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五)项目统筹原则。县级要依据农田水利规划,按照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各类相关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能力等情况,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省级统筹考虑各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重点县建设项目与专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和资金规模。

第二十条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专家对各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

合规性审查通过后,财政部根据各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报送的立项和资金申请文件以及下达的资金控制额度,拨付小农水专项资金。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按照报送财政部、水利部备案的项目建设方案,批复下达和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积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创新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单户工程应明确产权归农户所有,管护归农户负责;联户工程可由受益农户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工程产权归其所有并负责管护。

第三章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分期规划,分期实施,每期五年。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政策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确定规划范围和重点(简称治理区)。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国家规划编制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五年实施规划,并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的五年实施规划进行审查和批复。

第二十三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在中央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省、市财政也应切实增加投入。规划治理区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措施,按照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鼓励受益农户参与工程建设。

第二十四条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用于规划治理区内的坡改梯、淤地坝、小型水保工程以及营造水保林草和经果林等项目补助支出,主要包括:

(一)材料费。购买水泥、钢材、石材、砂石料、预制构件、炸药等费用。

(二)设备费。小型灌排设备、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购置费。

(三)机械施工费。施工机械租赁费、台班费。

(四)种籽苗木费。营造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及封禁治理中补植补种所需的苗木、种籽费用。

(五)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费。苗圃土地平整、大棚、配套水利设施、配电设施费用。

(六)封禁治理费。设置围栏、封禁标志牌以及雇佣管护人员费用。

第二十五条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依据实施规划、治理任务、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单价以及中央财政补助比例进行分配。

中央财政补助比例不超过全省项目投资总额的70%。具体项目的补助比例由各省财政、水利部门确定。

第二十六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按组织申报。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财政部、水利部批复的五年治理规划,确定治理任务,编写项目和资金申请文件,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

第二十七条 水利部根据与财政部共同批复的五年治理规划,负责审核批复各省治理任务。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批复的各省治理任务和资金预算,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将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拨付有关省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治理区内县级财政、水利部门依据批复的规划和治理任务,以小流域为单元组织编制初步设计,报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审批后组织项目实施。

第二十九条 治理区内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明确落实项目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处,落实一处。省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推动工程产权的落实和管护机制的建立,促进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建设。

第四章 资金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公开透明,实行公示制。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项目建设情况在当地进行公示,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应及时向受益区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大力推行县级报账制、政府采购制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

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对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落实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护责任。县级水利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日常监管,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对项目建设情况采取随机方式进行抽查监督。

第三十四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统计报告制度,于每年3月底前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上年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十五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投入、资金整合、资金

使用和监管,以及管护机制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中央对省进行考核,省对县进行考核。中央对省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分配资金的重要因素。

第三十六条 对在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

对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混乱,存在违规违纪问题被省级以上审计机关、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将核减以后中央对省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分配额度、重点县名额。涉及重点县的,取消重点县资格,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涉及专项工程的,取消该项目所在县申报小农水专项工程资格,三年内不予安排。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财政部、原水利电力部《关于发布<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管理的规定>的通知》[(87)财农字第402号],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农

[2006]124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陕西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陕西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35号)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是指由中、省财政预算安排的,采用“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是指中、省财政预算安排的,根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相关规划,用于支持规划治理范围内的重点地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四条各设区市、省管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建设任务,认真开展项目评审,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第五条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工程或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并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六条各级财政要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农户投工投劳结合起来,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省、市、县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政策要求,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增加投入。

第七条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

[2006]36号)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各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市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同时,在县级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第八条小农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两个方面,其分配和安排必须科学合理、公正规范,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产业发展集中区,夯实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基础;

(二)突出工程设施续建配套改造,发挥集中连片建设的优势;

(三)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四)突出“民办公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管机制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五)兼顾南北中地区差异,适当向关中地区倾斜

第九条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县建设的,重点支持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续建、配套、改造,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适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专项工程建设的,主要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最薄弱的环节,重点支持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建设,以及渠道、机电泵站等其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修复、配套和改造。主要包括:

(一)塘坝(容积小于10万m3)、小型灌溉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引水堰闸(流量小于1m3/s)、灌溉机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3)等小型水源工程;

(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3/s)、小型灌区渠系、井灌区输水管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

(三)小型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道等。小农水专项资金具体补助对象和建设内容,由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上述范围和国家有关政策确定,并通过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第十条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一)项目建设材料费;

(二)工程设备费;

(三)施工机械作业费;

(四)项目管理费。重点县和专项工程项目的论证审查、规划编制、工程设计、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支出。

省级从中、省财政安排的小农水专项资金中按不超过规定比例一次性提取项目管理费,市、县不得层层重复提取,不得用于人员补贴、购置交通工具、会议费等支出。项目管理费不足部分由市、县解决。

第十一条小农水专项资金根据因素法进行分配,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自然因素”包括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县(乡)行政区划数;“经济因素”包括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绩效因素”包括市县财政投入力度、资金整合、农民投工投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绩效考核结果。

省级财政根据小农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以及上述因素,测算确定分配给各市(县)的资金补助额度。

第十二条省级财政对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实行不同的资金补助方式:

(一)重点县建设实行定额补助。省级财政按照一定的补助标准和重点县名额,核定分配给各市(县)建设资金补助额度。

(二)专项工程建设实行比例补助。省级财政按照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核定分配给各市(县)专项工程补助额度。

重点县和专项工程的具体补助标准和比例,由省级财政根据有关政策和资金预算,在制定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时确定。

第十三条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要求以及当年

小农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及时制定和发布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将重点县分配或调整名额、小农水专项资金补助控制指标等下达各市(县)。

第十四条小农水专项资金的申报主体,包括专项工程申报主体和重点县申报主体。

(一)重点县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和水利部门。

(二)专项工程申报主体包括:

1、农户或联户;

2、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3、村、组集体组织;

4、从事该项目的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十五条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项目依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申报。

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下发的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组织开展全省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的立项申报、资金申请等工作。各市(县)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各自上报的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第十六条重点县建设项目,由县级财政、水利部门依据本地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重点县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专项工程建设项目,由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提出申报后,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负责归类汇总,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项目申报涉及筹资筹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一事一议”,经村民民主议事取得同意,并提供村民会议有关决议,按程序提出申报,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项目申报主体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须同时报送合作组织登记证书的复印件。

第十七条省级财政、水利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县级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内容、资金支持重点,归类汇总和编制省级申报材料及资金申请文件,连同省级专家评审意见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

第十八条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审查要严格执行有关评审标准与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农民自愿原则。项目立项、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过项目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

(二)规划指导原则。项目立项、设计应依据有关规划,以有关规划为基础;项目施工、建设应按照有关规划和要求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确定项目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四)集中连片原则。项目安排要突出集中资金和技术集成,连片板块建设,形成规模优势,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五)项目统筹原则。县级要依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按照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遵循“收入一个笼子、计划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思路,统筹考虑各类相关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能力等情况,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省级统筹考虑各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重点

县建设项目与专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和资金规模。

第十九条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对我省上报的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内容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后的意见,按照中央财政拨付小农水资金文件,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及时下达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计划文件并拨付资金,下达项目管理费,批复建设方案。各市、县财政、水利部门应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积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创新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单户工程应明确产权归农户所有,管护归农户负责;联户工程可由受益农户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工程产权归其所有并负责管护。

第三章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二十一条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规划期五年。

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编制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确定规划范围和治理重点(简称治理区)。各市、县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全省规划编制辖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规划,并联合上报省财政厅、水利厅。

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市、县上报的实施规划进行审查和批复。

第二十二条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在中、省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市、县财政也应切实增加投入。规划治理区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措施,按照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鼓励受益农户参与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用于规划治理区内的坡改梯、淤地坝、小型水保工程以及营造水保林草和经果林等项目补助支出,主要包括:

(一)材料费。购买水泥、钢材、石材、砂石料、预制构件、炸药等费用。

(二)设备费。小型灌排设备、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购置费。

(三)机械施工费。施工机械租赁费、台班费。

(四)种籽苗木费。营造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及封禁治理中补植补种所需的苗木、种籽费用。

(五)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费。苗圃土地平整、大棚、配套水利设施、配电设施费用。

(六)封禁治理费。设置围栏、封禁标志牌以及雇佣管护人员费用。

第二十四条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依据实施规划和治理任务、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单价以及中、省财政补助比例进行分配。

中、省财政补助比例原则不超过全省项目投资总额的90%。具体项目的补助比例在省财政厅、水利厅计划安排时确定。

第二十五条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按组织申报。市、县财政、水利部门根据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批复的实施规划,确定治理任务,编写项目和资金申请文件,联合上报省财政厅、水利厅。

第二十六条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批复的规划,负责审核下达各市、县治理任务项目计划,并按照程序拨付资金。

第二十七条治理区内县级水利部门依据批复的实施规划和建设任务,以小流域为单元组

织编制初步设计,报上级财政、水利部门审批后组织项目实施。

第二十八条治理区内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明确落实项目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处,落实一处。省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推动工程产权的落实和管护机制的建立,促进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建设。

第四章资金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公开透明,实行公示制。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项目建设情况在当地进行公示,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应及时向受益区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第三十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大力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政府采购制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

第三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对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等工作。第三十二条各级水利部门要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落实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护责任。县级水利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日常监管,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对项目建设情况采取随机方式进行抽查监督。

第三十三条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投入、资金整合、资金使用和监管,以及管护机制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省级对市(县)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

各市、县财政、水利部门于每年1月底前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报送上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总结。

第三十四条对在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

对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混乱,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县区,首次被省级以上审计机关、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等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从通报或核实之日起停止中、省同类项目资金安排,取消同类项目资金申报资格一年,涉及重点县的,取消重点县资格,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连续两年如上所述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县区,从通报或核实之日起停止所有中、省支农项目资金安排一年,涉及重点县的,取消重点县资格,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各市、县财政、水利部门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2010年3月8日起施行。

第四篇: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

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35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是指由各级财政安排的,采用“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第四条 市、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明确

分工,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建 设任务,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第五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符合国家、省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 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六条 市县财政要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农户投工投劳结合起来,整合各级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府投入为主导,受益群众按政策规定投工投劳和利用市场机制增加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市、县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的要求,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切实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七条 各 市、县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关于做好支农资金整合的有关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各项目县要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县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同时,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 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第八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两个方面,其分配和安排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支持粮食主产县,夯实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基础;

(二)突出工程设施续建配套改造,发挥集中连片建设的优势;

(三)突出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及渠道配套,提高灌排能力;

(四)突出“民办公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管机制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五)兼顾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异,适当向苏北地区倾斜。

第九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适度新建小微型水源工程。具体范围和内容包括小型灌排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灌区渠系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塘坝(容积小于10万m)、小型涵闸(流量小于1m/s)等。

省以上小农水专项资金具体补助对象和建设内容,由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财政部、水利部有关政策及我省实际情况确定,并通过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第十条 省以上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一)项目建设材料费;

(二)工程设备费;

(三)施工机械作业费;

(四)项目管理费。重点县和专项工程项目的论证审查、规

划编制、工程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支出。

各项目县可从省以上财政安排的小农水专项资金中按不超过1%的比例一次性提取项目管理费,不得层层重复提取,不得用于人员补贴、购置交通工具、会议费等支出。项目管理费开支要从严控制,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解决。

第十一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根据因素法进行分配,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自然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经济因素”包括粮食总产量、商品粮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绩效因素”包括市县财政投入力度、资金整合、农民投工投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绩效考核结果。省级根据小农水专项资金规模以及上述因素,测算确定分配给各项目县的资金补助额度。

第十二条 省以上财政对苏南、苏中、苏北的补助比例分别不超过投资总额的50%、60%、70%,对宿迁不超过80%。

第十三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的申报主体,包括重点县申报主体和专项工程申报主体。

(一)重点县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和水利部门。

(二)专项工程申报主体包括: 1.农户或联户; 2.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3.村、组集体;

4.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十四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下发的

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以及专项资金规模,结合本省实际及时制定和发布项目立项指南,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要求、建设范围与内容、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第十五条 重点县通过竞争立项确定。重点县建设项目由市县财政局、水利局根据省发布的立项指南自下而上进行申报,由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评审公示后确定。

市县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各自上报的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确定后,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利厅下达省以上小农水专项资金控制指标,市县财政、水利部门据此编制项目建设方案。

重点县建设项目,由市县财政、水利部门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重点县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联合(区由市汇总后)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专项工程建设项目,由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提出申报后,市县财政、水利部门负责归类汇总,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联合(区由市汇总后)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项目申报涉及筹资筹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一事一议”,经村民民主议事取得同意,并提供村民会议有关决议,按程序提出申报,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项目申报主体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须同时报送合作组织证书复印件。

第十七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专家对市县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归类汇总和编制省级申报材料及资金申请文件,连同专家评审意见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进行合规性审查。

第十八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审查要严格执行有关评审标准与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农民自愿原则。项目立项、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过项目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

(二)规划指导原则。项目立项、设计应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以规划为基础;项目施工、建设应按照规划和要求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确定项目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四)集中连片原则。项目安排要集中资金和技术,连片建设,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五)项目统筹原则。县级要依据农田水利规划,按照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各类相关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能力等情况,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省级统筹考虑各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重点县建设项目与专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和资金规模。

第十九条 申报材料通过财政部、水利部合规性审查后,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利厅下达省以上补助资金。项目县财政局、水利局按照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所在省辖市财政局、水利局审批后组织实施。各省辖市要将批复文件报省财政厅、水利厅备案。

第二十条 市县财政、水利部门要积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创新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单户工程应明确产权归农户所有,管护归农户负责;联户工程可由受益农户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工程产权归其所有并负责管护。

第三章 资金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公开透明,实行公示制。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项目建设情况在当地进行公示,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应及时向受益区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监督。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小农水专项资金,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实行财政报账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

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对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水利部门要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落实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护责任。县级水利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市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日常监管,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对项目建设情况采取随机方式进行抽查监督。

第三十四条 各项目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统计报告制度,于每年2月底前向省财政厅、水利厅报送上年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十五条 各项目县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投入、资金整合、资金使用和监管,以及管护机制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省对县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重点县安排和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

第三十六条 对在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的,依照《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省政府令第32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

对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混乱,存在违规违纪问题被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将取消项目申报资格,三年内不予安排。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各地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省财政厅、水利厅备案。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江苏省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管理办法(苏财规〔2015〕2号)

附件

江苏省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 有偿使用费分配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新增费”)分配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管理的规定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新增费是指缴入省级国库地方分成70%部分的新增费,不含按苏政发〔2011〕66号文件规定提取的省级水利建设基金(3%)以及苏北地区县级以上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原缴省集中10%部分。

第三条 新增费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

第四条 鼓励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新增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其他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整体效益。

第二章 支出范围

第五条 新增费专项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支出及其他相关支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支出包括:基本农田建设支出、土地整理支出、耕地开发支出。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支出、土地整治管理支出、耕地保护补偿相关激励支出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政策规定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基本农田建设支出,是指为促进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进行综合整治发生的支出。

第七条 土地整理支出,是指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农村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发生的支出;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所发生的支出;为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而进行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支出;项目区内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而进行的道路、电力、水源、灌排水(含灌溉、排洪、排碱)等基础设施、农田防护措施和为开展土地整治而进行的建构筑物拆迁补偿等支出。

第八条 耕地开发支出,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地、空闲地等宜耕农用地、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度开发,使之

达到可以耕种利用状态所发生的支出。

第九条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支出,是指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所发生的支出。具体包括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日常管理补偿支出;土地利用现状、权属调查、土地登记及成果变更维护支出;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执法监察和动态巡查等监管支出;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标志设立和日常维护更新支出、档案管理等。

第十条 土地整治管理支出,是指为开展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具体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成果使用维护和监管、土地变更调查核查、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监测、信息化建设、前期选址、立项报批和审核论证支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绩效考评支出;耕地核查、后续管护、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支出等。

第十一条

土地整治按照项目进行管理,具体要求按国家和省有关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规定执行。土地整治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

第十二条 土地整治项目支出包括:工程材料费、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其他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拆迁补偿费。

第十三条 新增费不得用于下列支出:

(一)项目区外不直接与项目相配套的道路工程、灌溉与

排水工程、电力工程和村庄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出。

(二)与项目实施无关的车辆及机械设备购置;农业生产用具、设备等不属于项目规划设计需要的设备购置支出。

(三)办公场所改扩建、发放奖金津贴、补充工作经费、平衡公共预算。

(四)对外投资;赞助和捐赠支出;支付的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

(五)与项目实施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十四条 为土地整治项目配套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按规定需有关部门批准的,应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资金分配

第十五条 新增费采用因素法分配至市县,由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综合考虑各市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面积、缴入省级国库新增费和新增费使用考核情况等五项因素作为分配因素(五项因素所占权重分别为40%、20%、15%、10%和15%),确定资金额度。分配总额由省财政厅商省国土资源厅确定。分配因素、因素权重根据资金使用情况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依照分配因素及权重分别计算各市县得分及其占总分比重,据此分配不低于当年分

配数额95%的新增费。其余5%的新增费部分,用于对“双提升”行动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结果较好的县(市)提高分配额度以及省级相关土地整治管理支出。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地方应分配的新增费=[(本地区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全省当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40%+(本地区上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省上一基本农田保护总面积)×20%+(本地区上一耕地面积÷全省上一耕地总面积)×15%+(本地区上一新增费入库数÷全省上一新增费入库总数)×10%+(本地区前新增费项目实施情况考核得分÷全省上一新增费项目实施情况考核累计得分)×15%]×全省应分配新增费总额。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原则上于每年3月底之前,按因素法确定新增费分配方案,并将资金切块下达给市县。

第十九条 各市县国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将切块资金安排至具体项目,并于当年6月底之前将新增费实施方案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备案。若发现报备的实施方案中包含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应于5个工作日

内要求市县进行调整。不按规定上报资金实施方案的,不予分配下一年资金。

第二十条 各市县国土、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项目实施,实际支出进度须符合相关要求,并按季度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报送新增费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报告,项目完成后及时报送结项报告。

第二十一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对新增费使用情况组织跟踪检查。每年7月起对上一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前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按照确定的量化考核目标进行考核计分。

第二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于每年12月底之前将检查和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市县目标考核结果作为当年分配因素之一。对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除调减当年分配权重外,相应扣减当年分配指标。不予分配或扣减的新增费不再结转下年,由省统筹安排使用。被扣减地区不得参加追加调剂。

第二十三条 新增费预算编制遵循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使用的原则。凡50万以上的单个项目必须编制项目预算,预算编制严格执行《江苏省土地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苏财建〔2013〕469号)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新增费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并按规定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相关科目。

第二十五条 新增费资金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下达的预算,合理安排使用资金,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和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平衡预算等行为的发生。

第二十六条 新增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新增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尤其要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确保新增费专款专用,切实提高新增费使用管理效率。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健全新增费使用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资金使用、资金管理、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后期维护的绩效考评工作。

第二十九条 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将不定期对各地新增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评价,可委托专业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和绩效评价结果与新增费分配挂钩。

第三十条 新增费使用单位要自觉接受各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新增费的行为,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

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下载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7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7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