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航运企业生存困境及出路探讨
航运企业生存困境及出路探讨
(武汉因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宏观经济方面
1、经济层面:长江经济带中的七省二市(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38%,GDP占41%,据测算,200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企业的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而航运企业的产值不足其2%。在我国政府鼓励发展绿色运输、建立水、公、铁立体运输体系的背景下,长江航运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产业层面: 长江经济带钢铁产量占全国1/3以上,沿江化工企业产量占全国1/4,沿江汽车产销量占据全国汽车产销量的半壁江山,水泥产能更是接近全国总体生产规模的50%。巨大的产能及其沿江的消费群体,必然推动航运物流的发展;
3、成本层面:据测算,水运成本仅为公路的1/7,铁路的1/3,在目前生产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销售量是其必然选择。
二、航运企业经营分析
我们以两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2009年的主要经营指标进行分析:
1、长江凤凰公司分析:
长江凤凰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17亿、营业成本21亿,亏损4个多亿。
其亏损的原因较多,但其负债35亿、船舶折旧计提2个亿不无直接关系;
下属企业亏多盈少,见下表:
上表表明:运输企业亏损、港务等后续环节(仓储、维修、租赁等)盈利。
2、南京油运公司运营分析
南京油运是长江航运企业中效益较好企业,其分品种利润构成表为:
上表表明,虽然油品运输在目前还应是很好的运输品种,但液化气运输的利润率近两倍于油品运输。
3、分析
(1)航运企业最好能够“轻资产”经营,即流动资产比例大、固定资产比例小,这样固定成本较低,抗风险能力及经营灵活性就会较高,盈利率也会较高;(2)通过挂靠、联营、联合等形式,做大运力,并以此为核心进行产业整合和资本运营;
(3)以运输为核心、向仓储销售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利润率及抗风险能力;
(4)逐步做强运输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5)要加强新型水路运输品种的研究,如商品车、液化气、特型钢构件等;(6)加强区域经济研究,开拓新的业务品种,在沿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做大物流业务;
三、新业务拓展思路探讨
1、散装水泥运输业务 背
景:
(1)水泥运输的利润率大约为4%左右,但销售利润率达15%左右,仓储利润率约7%左右,若建立一个运输、仓储及销售一体化的业务体系,企业盈利能力必然大幅度提高。
(2)散装水泥是国家强制推行的,2010年散装水泥使用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以后逐年提高。专用船舶运输量大,成本低,将形成上升趋势;
(3)商品砼也是政府强力推行的,并严禁现场搅拌,如若将散装水泥、沙石在一个码头场区堆集、并制作商品砼出售,生产成本应比其它场所制作的更低,也更有竞争力。(4)同标号散装水泥与袋装水泥每吨的价差在30元以上,若使用散装水泥可直接节约30元以上的差价和每吨15元左右的人工搬运费,即每吨水泥将节约费用45元左右,同时由于采用密闭的金属罐储存,使水泥的存放时间延长,水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因此,使用散装水泥即可以节约建筑成本、保证工程质量。
操 作:
(1)选点:湖北荆洲大运河的建设,必将带动沿线的建设项目、形成一个较大的区域性建筑市场,是一个发展建材物流的试点地方;
(2)聚势:联合多家航运企业与政府商谈投资建设航运物流园,必定会获得政府的高度支持和优惠政策;
(3)政策:商请政府协调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主体企业和商品砼生产企业联合,建设专业的集散装水泥及砂石运输、仓储、商品砼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园区,有利于降低商品砼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多赢局面;;
(4)产业链:若此事成,则控制建材运输、仓储及销售环节,提高盈利能力,并为水泥运输建立稳定的渠道和业务。
(5)推广: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可联合水泥生产等企业在沿江城市或重要建设地复制该商业模式,若在沿江均建设商品砼生产基地,水泥及砂石运输业务就持续稳定,并且其利润率远高于航运业务。
2、商品车运输业务 背
景:
(1)沿江集中了50%的汽车产能和30%的消费群体,区域内商品车运输市场是客观存在的;
(2)商品车产大于销的局面初现,竞争的格局毫无疑问是各生产厂家降低成本;(3)商品车运输主要靠公路运输,成本越来越高,而降低运输成本的唯一方式是实现水陆联运——沿江主要城市间实现水运、后续运输可用公路运输,所测算,这样运输成本可降低30%以上。(4)如果能协调得好还可实现双向运输:如武汉的车运到重庆、重庆的车运到武汉等,这样运输成本还会下降,利润率还会上升。
操
作:(略)
3、特型钢构件运输 背
景:
武汉已成为事实上的 “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之都”,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一冶、武船重工等已成为我国桥梁及大型钢结构建筑施工的主力军,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占据桥梁施工的半壁江山;
武汉阳逻的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2011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黄冈团风已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
大型钢结构件的运输是不可能公路运输的,只可能水运,但目前生产企业无运输能力,无法生产、运输企业想承接但无相应的船舶。可能的市场急需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这是政府极为关注并想解决的问题。
长江航运企业起点较低、结构单一,目前除少数特种运输外,其它企业生存状况较差。
操
作:(略)
4、液化气运输(略)
第二篇:浅析中国民营美术馆生存困境与出路
浅析中国民营美术馆生存困境与出路
3.中国民营美术馆生存危机产生的原因 3.1.资金匮乏单一,需政府支持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民营美术馆其资金的来源均是在初创时期,单一的由企业的独自承担,这一部对于民营美术馆的长远发展肯定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民营美术馆不得不通过对外出租场地的房式以维持日常的开支,更有不少美术馆,例如:上河美术馆便是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得不关闭的,根本原因是国内这些民营美术馆不可以像国外的美术馆一样,依靠基金生存。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其实无论是国内抑或是国外的基金,对于跟国内民营美术馆进行合作均有着浓郁的兴趣。曾经有一个国外动物保护基金便对其所在的今日美术馆产生了兴趣,然后基金跟国内民营美术馆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国当前相关政策的不足。
美术馆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并非一种对人的生存产生即时效应的机构。民营美术馆的存在,其实质正发挥构建新文化与新艺术的创新机制的功能。然而,当前实际是民营美术馆并没有得到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与措施,其生存正面临关重重危机。
3.2.学术研究不够,需树立学术品牌
民营美术馆于国内发展时间较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的民营美术馆的综合竞争能力均要比国营美术馆弱。同时,由于受到生存压力的影响,民营美术馆往往忙碌于承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发展长期停留于展览馆的性质层面上,而忽略了学术研究。
目前,部分营销较为不错的民营美术馆,其前台均是相当的光鲜,然而后台却是严重的人才匮乏,常常出现展览水平偏低的现象,因而民营美术馆必须要加强学术的研究与策划,逐渐树立学术品牌。
美术馆研究策划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馆藏品的研究和策划以及对整一个当代美术的研究和策划。美术馆作为国内美术文化的风向标,有着诱发创意与思考的动力。民营美术馆应该充分看到这特点,积极策划各种具有创新主题以及文化气息的展览项目。
3.3.缺乏人才资源,需加强管理,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民营美术馆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重重压力,这些也民营美术馆专业人才匮乏、自身经营经验不足、体系不健全有着重要的关系。
现时我国,大部分的民营美术馆于自身学术定位、基金会制度的构建、策展人员设置以及美术馆管理各个领域上均出现专业性不足的情况。从人员角度看,现时国内民营美术馆运营管理者与投资者两者的权利与义务存在着分工不明的情况。简单来说,美术馆的自身运营不管是在体制上抑或是在人员管理上,均存在着大量的模糊地帶,还需要进一步向着专业性、规范化方向迈进。以喜马拉雅美术馆为例,由于其自身运营团队的专业性上的不足,致使美术馆定位出现严重偏差,最终陷入了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主次不分的情况。
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美术馆在经营定位上面模糊不清,喧宾夺主,同时还会对美术馆自身的日常管理带来不少问题。当前,国内美术馆于内部管理以及建设上面,大部分尚处于初期摸索。每家民营美术馆其内部构架均具有自身的特色,均是不一样的。例如,不少美术馆现在尚未有设置研究部门,更没有收藏部门等。可以说,出现这些不足的美术馆足不完整的。除了这部分明显的部门不足外,同时,不少民营美术馆于职权分丁上也是十分的不清楚。现时,大部分的民营美术馆其运营过程中,均是投资人的自主人格管理,并未有一形成基金会,更没有法人体制下的执行馆长负责制;同时,关于策展人、学术以及收藏的研究的分工,也是没有的。这样自主的人格管理往往只包括了资金的使用以及拨款、展览与收藏却往往难逃投资人的亲主参加,这就难免会出现投资人以自身所习惯的企业家的管理模式来对美术管进行运营,对于美术馆内部循环性发展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
3.4.学术形象不明确,公信力不足,需加强教育功能
现时,不少民营美术馆出现社会捐助匮乏、造血困难等等一系列的经营困境,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是国内现时的社会氛围、国家政策不足、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外,同时也跟美术馆自已的形象、公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便是现时国内大多数的民营美术馆学术形象不明确,尚未建立起公众的公信力,难以获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而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大量的民营美术馆的自身学术团队的不完整、学术形象不明确所导致的。
首先,学术团队的完整度确实,指的是民营美术馆没有一个专业的学术团队对其学术权威实施构建,让不少民营美术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笔者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实地学习后发现,现时大部分的民营美术馆均处于精兵简政阶段,美术馆中大多数的工作均由馆长自己承担,并未根据专业标准,对学术团队进行组建。现时,真真正正是根据美术馆的功能结构对学术团队进行组建的民营美术馆并不多。例如:今日美术馆等,其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尝试运用了国外基金会常用的馆长负责制以及策展人制度相结合的模式,馆内设有学术、策展以及行政部门,已经用有了研究、展览以及典藏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对这部分展览以及典藏实行了谨慎的筛选。与之相比,现时国内大多数的民营美术馆常设人员仅有3-5个,策展与学术团队相当单薄,在策展与收藏上均没有一个长远的方向性规划。同时,如此单薄的团队往往致使整一个美术馆对馆长的依赖过量。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不但邀请外部策展人、抑或是向企业筹款或者是购入藏品,所有的任务均落在馆长身上,靠的都是馆长自身的人脉、能力以及专业判断,这便给美术馆的长远发展带来影响与限制。
同时,体制外的管理模式容易致使专业人才流动性偏大,对团队建设产生影响。致使在不少人眼里,民营美术馆是没有公信力的,只是一支尚没有形成气候的“杂牌军”。跟国营美术馆相比较,其学术团队的构建、学术形象与权威树立、教育功能的实现依然还有一段距离。
3.5.照搬西方管理经营模式,需考虑中国国情 在民营美术馆面临着种种压力之时,大众往往将发展出路放在了西方管理模式的学习上。同时,更有不少美术馆馆长以及管理人员盲目地对西方管理经验模式进行直接的复制,而忽略了中国的国情以及实际情况。
收藏家、新疆广汇美术馆馆长包铭山认为:现时,直接复制西方的管理模式,在国内民营美术馆中进行运营往往难度较大。首先问题是,西方社会私营美术馆,均是在一个基金之下,例如:摩根、洛克菲勒以及杜邦等,这部分家族均没有像中国一样的思维模式,希望以代代相传。西方人往往喜欢将日常经营管理交至职业经理人手上,而这一种特点是:职业经理人往往是负责帮家族对美术馆进行运营与盈利的,出资方家族成立基金,这部分钱在到达基金会过后,部分是拨至支持教育事业的,而部分则是拨至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正是由于,西方美术馆拥有家族基金作为后盾,所以,其运营与盈利的这部分人并自己并没有进行艺术投资与美术馆。同时,西方还有遗产税这一个税种,企业成立基金会能够有效地规避遗产税等的问题。而反对国内,我国现时尚未遗产税,更无从说规避,因而,尽管企业有钱,也不一定会选择拨出来部分资金至成立基金。同时,我国也有自己的实情,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让大多数人喜欢将物品代代相传,因而民营美术馆的成立之初往往是老板自己喜欢,而当他传到他儿子手上,儿子不喜欢了,其结局也就改变了。
因而,民营美术馆在寻找出路之时,需要向西方学习;但却不能对西方的管理模式照搬、直接复制,这样的结局往往会让管理模式变得水土不服,对于民营美术馆自身的运营也是相当不利的。
4.中国民营美术馆出路思考 4.1.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
我们知道,国外的私立美术馆其发展之所以可以如此顺利而健康成长,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便是他们最为关键的保障。当然,这种保障是建立于社会健全的体制前提下,它的具体表现有政策优惠,尤其是税制上面。因而,中国民营美术馆要需求出路,政府的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认为,政府在政策支持上,首先要积极部署,构建国内非赢利性组织的税收法律体制。一个完整非赢利性组织法律体系,应该拥有民法、组织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从方便税收管理的层面上看,我们可以预先于税法当中对这部分非赢利性组织实行规制,笔者建议于《税收基本法》里面,对非赢利性组织的确认标准以及相关税收政策进行清晰的规定。这样做不但有利于非赢利性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对于预防漏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让民营美术馆事业得到支持与发展,减轻你生存压力,建议政府将非赢利性组织归纳为免税对象。让民营美术馆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用有一定的减税与免税优惠,以在法规上给民营美术馆以保障,让其得以繁荣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尽可能的将民营美术馆申请设立各种手续简化起来,门槛尽量降低,解除必要性的限制。进而可以引导与提高民营美术馆其自律性机构的建设,逐渐形成多元的评估系统,推动其健康成长。
4.2.借鉴西方私立美术馆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外私立美术馆于结构与管理上的经验均是较为先进与成熟的,而这些均是国内民营美术馆应该重视并进行借鉴与学习的。
首先,是美术馆的内部机构设置。以美国私立美术馆为例,其内部机构在设置之时,以功能作为重要强调查对象。他们常常将美术馆的职能部分划分为三大部分。行政部普遍较为精简,服务部则常常划分成为“综合服务部”与“教育及服务部”两部分,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部分。“教育及服务部”内设社会教育部、经营管理部以及会员管理部等不同部分,其覆盖面也是较为到位与全面的。而“综合服务部”则内部则设置了计算机中心、摄影部以及保安中心等部分。由此可见,在国外的私立美术馆其内部机构设置涉及到美术馆的每一个点上。其将服务部门划分为最大的一块,强调对其的建设与日常经营,这些均可以为美术馆带来盈利以降低其资金压力,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引进西方职业经理人制度,馆长负责制与策展人制度相结合的模式。国内对馆长过于依赖,馆长一人集多项任务于一身的现状,对于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在而走出这一困境,国内民营美术馆应该引入西方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馆长负责制与策展人制度相结合的模式。职业经验人(馆长)负责美术馆的运营与盈利,而资金的稳定来源则由投资者以及老板等组建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4.3.摆正身份,明确发展方向
根据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国内不少民营美术馆出现社会捐助匮乏、造血困难的经营困境,同时还跟美术馆自已的形象、公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当前,学术团队的不完整,馆内机构设置不科学,大部分国内民营美术馆常设人员仅有3-5个,策展与学术团队相当单薄,这种种问题的存在均是因为民营美术馆自身无论从发展、经营以及管理各个方面均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以及长远的方向性发展规划。
因而,笔者认为民营美术馆首先将自己的身份摆正,明确定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建立的最基础的目的又是什么,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怎样的道路,最终要建立成为一个怎么样的美术馆。没有定位或者是定位缺失的美术馆只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走向偏差,容易慢慢变成展销会、教育馆等,往往在不断发展与经营中渐渐迷失。当然,现时国内不少民营美术馆逐渐加强团队的构建、学术形象与权威树立、增强教育功能等方向发展,也是值得借鉴的。
4.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美术馆
在对国外私立美术馆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解与学习后,我们发展西方私立美术馆其政策环境较为成熟,同时拥有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场馆设置方案,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之相比较,国内则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政策与体制的还处于发展阶段,尚不健全;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等。然后,我们也知道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我们必须要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特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美术馆之路才是关键。
首先,要加强政策与体制的支持。目前,国内民营美术馆正面临着种种的机遇与挑战。国内现时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关于民营美术馆的税收、捐赠等相关制度。因而,民营美术馆在运营过程中,必须要看到国内的政策环境,在投资、资金运用、学术定位以及美术馆的场馆设置具体职能、发展方向、长期与短期目标等各个方面均进行思量。只有这样才可以民营美术馆得到更快的发展,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而作为政府则应该加强政策与体制的支持。构建适合于非赢利性组织的税收法律系统。调整制度与规范鼓励捐赠行为的捐赠税收制度。同时,加强非赢利性组织的立法工作。
其次,加强管理,人才是关键。
国内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压力,除了政策外因,同时还跟其自身的经营体系的不健全,美术馆管理以及经营人员权责不清晰,人才专业化、规范化不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时,我国民营美术馆跟国外优秀私立美术馆进行比较,还存在着一段差距。国内民营美术馆在经营过程中,大多数均是以投资人的自身人格进行管理,并没有基金也没有馆长负责制,更没有策展人、学术以及收藏研究的分工制度。所以,从管理层面上看,国内民营美术馆尚未有一个较为清晰而认可的经营模式,我们必须要不断探索与研究,逐渐加强管理,才能找到具有中国特色、合符国情的管理模式。
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美术馆在经营模式不断完善、美术馆不断发展与规范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强调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育,尤其是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美术馆管理不断向着科学、合理、健全的良性方向发展。
第三篇: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范文)
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
导语: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成为我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新老问题的夹击,不仅存在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老问题,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的外部冲击,以及国内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等新问题的产生,使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国务院、各部委等多部门多次发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声音。【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引导金融机构加对小微企业支持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扩大营改增试点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2013年4月10日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让中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得到减轻,促进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税制得到简化和规范,有利于解决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问题。
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同时,要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政府政策要继续支持小微企业
2013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钦州召开的小微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最大吸纳器,政府会继续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发展好了,就会为增长和转型装上更多“助推器”,打开更广阔的就业大门。
工信部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指导意见
为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新颖化和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文件,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一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三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创建品牌。五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六是促进产业协作配套。
二、落实情况 2013年7月,各地政府出台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为支持小微企业出口,安徽省调整小微出口企业信用保险补贴方式,实行“差额缴费、补贴直拨”,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时,仅需差额缴纳不含政策补贴的保费,即全部保费的50%;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四川省财政厅下达201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450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业主体;为了让更多小微企业入驻孵化园,且能有效地得到扶持政策的“呵护”,重庆市工商局联合重庆市发改委启动了市级微企孵化园申报、认定工作。凡经审核被认定为市级微企孵化园的,将获得50万元以内的资金补助。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保障民间资本的安全和收益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人民网网友“ Hellokitty”: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这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能够推进整个事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很多行业资金匮乏,但民间资金要进入需要新的体制,请问发改委领导,民间资本享有哪些具体权利?同时,民间资本的安全和收益如何保障? 人民网某网友: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相关制度的缺失,部分中小企业被迫破产。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过程中,民间资本与小微企业对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计划怎样主动正确地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又将如何保障民间资本的利益? 新浪网友“刑天seo”:开公司两年,深刻感觉到民营的,小微企业的艰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跟大公司比,我们缺资源,缺少更多求职者的关注,但我们更灵活更努力,公司不能急,一步步来。不能什么项目都接,先集中注意力把某几类项目做好,做出自己的优势来。不断整理,思考,内部培训分享,不断积累,一步一个脚印。观点二 从国家层面扶持小微企业
人民网网友“黄金眼”:建议从环保,科技角度扶持各类企业,引进技术和人才,出台一些有利于国家环保,科技进步的扶持政策。由于资金短缺,影响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人民网某网友:小微企业现在非常困难。资金链的保证是个大问题,此外,市场环境恶劣。希望有关部门切切实实,真真正正地调查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花大力气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不知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小微企业的困难? 腾讯网友“林耀强”: 中央重视小微企业扶持这是中小微企业的福音也是工人的福音,高层终于回归理性不大搞造城运动,也证实中小微企业是中国创造就业最多的群体,占税收的50 60%,但不知道地方政府和各金融机构怎么去执行? 观点三 对小微企业落实税收扶持政策 腾讯网友“刘义涛”: 小微企业中大部分是个体户,在此请广大个体户放心,在“营改增”地税向国税交接的过程中,核定征收的个体户税收一律不变,而且如果今年内生产经营规模没有明显增加,纳税定额也一律不调整。
搜狐网友“创投专家库”: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一方面是因为管制太多,另一方面则因为财政体制不合理。比如财政税收对小企业征收的税太多,应该对小型或部分微型企业完全免税。此外,当前金融业仍然过度集中在大型银行,应该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新浪网友“朱毛爸”: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落实和完善对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
观点四 放开体制束缚,增强小微企业发展动力
新浪网友“黄敏的地产角”:让小微企业融资易,融资成本低这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非创业板再融资能解决,而是打通各种渠道,如果公开市场融资的话要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在公平、公正、阳光的竞争体制下,确保。
腾讯网友“高会恩”:中小企业确实很困难,因为中国缺少公平竟争的市场环境;虽然中小企业安排了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就业,但在政策上却得不到多少支持。市场环境之恶劣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税收重、收费多、融资难象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中小企业身上;简直就喘不过气来。并且许多行业被垄断企业把持,中小企业根本就进不去。【专家怎么说】
今年中国不会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会在保持财政赤字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着眼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作一些政策微调。除工资外,包括对地方转移支付在内的其他经费都要削减。同时,财政部将出台一些减税措施,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使其更好地为促进就业做贡献。
——财政部部长 楼继伟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昌智
当前小微企业面临融资贵、用工难、税费重、成本高、利润薄五重生存困境。缓解小微企业困境,必须重构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让资本回归实业,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把扶持三农的“少取多予”政策移植到小微企业上来,化解实体经济贫血,增强国民经济的后劲和活力。
——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应注意把经济政策支持与社会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把选择性政策变为普惠性政策,把临时性短期性政策变为制度化长期性政策,把行政化操作变为中介化市场化操作,为小微企业提供规范、公平、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侯云春
要努力推动完善小微企业政策。对现有政策尽力去推动,尽力去完善,尽力去挖掘。涉及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要延续,而且针对新的情况要制定新的政策。
——财政部企业司司长 刘玉廷
【政府怎么办】
[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
一是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机制的引导作用,细化考核措施,将总体目标分解到每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单列信贷计划,层层推动落实。
二是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三是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搭建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大力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形成“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
四是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建立起与小微企业“门当户对”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延伸服务网点。五是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推进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向全国延伸,扩大小微企业债券、票据等发行规模。
六是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重点治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合理收费和高收费行为,凡不符合规定的收费一律取消。
七是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从财税、不良贷款核销、差异化监管等方面给予支持。
八是全面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马凯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扶持,重点支持“专精特新”技术和产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三是组织市场开拓活动。四是加强培育和推进工作。五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权威论述]
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最大吸纳器,政府会继续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发展好了,就会为增长和转型装上更多“助推器”,打开更广阔的就业大门。
——李克强
要把支出和减税重点放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上,放在建立机制、调整和优化结构上,放在稳定物价和保障改善民生上,为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好环境,增强经济的活力、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克强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力气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和完善结构性减税措施,推进财税重点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李克强
结语: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不仅在于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为其“输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是要加快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
第四篇:航运振兴规划之“囚徒困境”
航运振兴规划之“囚徒困境”
此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曾向媒体透露,千呼万唤的航运振兴规划(振兴规划)将在3月份全国“两会”之后公布,而目前全国“两会”已过去一段时间,传说中的振兴规划却迟迟未露面。
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上市公司——总市值近400亿元的央企中国远洋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披星戴帽”,成了“*ST远洋”,若今年还不能摆脱亏损状态,则将被“赶出”股市。
中国远洋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航运业现状的缩影。据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介绍:“目前航运业的发展确实处在低谷时期,特别是海运业。今年前两个月,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价格指数(BDI)平均值不到800点,与去年同期差了100多点;波罗的海原油价格指数(BDTI)同比下降10%左右;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在1100点左右,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董事会主席高彦明的倡议或许能够代表业界的心声:“我国是航运大国,也是造船大国,两个行业的资产约2万亿元人民币,直接和间接的从业人员在200万左右,造船又以航运为基础,航运兴,造船兴,航运衰,造船衰。由于长期的衰退,致使许多企业非常艰难,濒临破产。如不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两个行业将遭受重创,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高彦明还强调,“如果能采取救助措施,则可以促使航运业尽快好转,BDI能由目前的700多点提升至2500点,航运市场将有希望复苏,使船舶营运出现盈利,造船厂也将获得订单。”
期待方向
中国航运业如此不堪,从业者们往往满腹委屈。某大型集装箱运输企业内部人士曾在公开场合抱怨:“很羡慕招商局不受限制,其航运业务只占全部业务份额的18%,而我们却不行,即便当下航运业亏损累累,还是要硬着头皮干下去。”
在他的抱怨中,最让他感觉委屈的是船员流失:“别国的船员几乎都不用交个人所得税,而我们给船员工资虽然税前也达7000美元/月,能与国际接轨,但是扣掉各项规费后,船员实际拿到手的只有3000美元/月,极其没有竞争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级船员大量流失也就不奇怪了。”的确,征收船员个人所得税目前在中国航运业界是最常被诟病的,也是业内常常呼吁予以改革的方向。
日前,高彦明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我国有海员约17万人,其中高级海员约占43%,即7.3万人。根据我国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和经验测算,高级海员平均每人每年纳税额约为
1.8万元人民币。按照7.3万名高级海员算,每年应纳个人所得税总额约13亿元人民币,除去偷税漏税的情况,将不足10亿元,这与国家每年11多万亿元的税收总量相比可谓九牛一毛。所以海员对于国家的贡献不在于纳税,而在于支撑航运业的发展。”
除了船员个人所得税外,货载保护制度不平等、远洋运输税制不平等、船舶互租免税不平等也是业内认为亟待改革的方向。
货载保护制度即通常所说的“国货国运”。很多航运大国都签订国际双边或多边协议,确保本国船队获得一定的货运份额。或者通过单边立法,规定全部或部分特定货载由本国船队运输。全球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实行这种制度,美国、巴西、阿根廷、韩国、印度等国家规定,100%的政府采购物资或50%的商业物资由本国商船自主承运,只有在其主动放弃承运权时,方可由外国航运企业运输。
远洋运输税制不平等是指国际远洋运输通用吨税制,对远洋船舶课税按照吨位计算而不是依据企业利润,税率一般低于企业所得税;中国目前除向远洋运输船舶征收吨税外,航运企业一般要按照利润总额的25%缴纳企业所得税。
船舶互租免税不平等指的是,为鼓励租船,大多数航运国家对远洋运输船、集装箱船租金收入不征税;中国在2008年之前也实行这一政策,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后,这一政策不再实施。现中国已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相关协议,在实际执行中,中国航运企业对外出租远洋运输船舶,租金收入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但租用境外远洋运输船或集装箱船舶时支付的租金,需要外方缴纳所得税和营业税。由于这种做法不符合国际海运惯例和相关协议,境外出租方拒不承担相关税收,转由境内航运企业代扣代缴。这种做法,极大增加了企业的额外成本,削弱了中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航运业是一个国际性行业,如果内外政策有别伤害到中国航运企业的利益,就难免使中国的航运企业处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最后伤害的是整个国家航运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如果想振兴航运业,取消这些不平等政策是必要的。”业内人士说道。
囚徒困境
对于业界期待的这些改革方向,贾大山向记者指出:“目前振兴规划的具体内容还没有方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振兴规划一定是着眼长远而非拯救当下。”
另外,某行业主管机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相对能源、地产业来说,航运业的规模实在不算大,涉及人员也就200万人左右,而在目前财政赤字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估计不会出台诸如减税等实质性扶持政策。”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这不仅是中国财政赤字连续3年降低后首次扩增,更是创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赤字纪录。专家指出,政府之所以要增加财政赤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低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不小;二是由于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因而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从保障民生支出方面来看,今年的预算报告显示,政府在农业、林业和水资源方面的支出将增长12.8%;教育支出增长9.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1%。在城镇化方面,城镇道路、停车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瓶颈领域的投资则明确为今年投资重点。
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财政压力真实存在,为此政府将压缩开支。
财政压力或许就是振兴规划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之一。贾大山此前也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内部反对出台振兴规划的声音也很多:“救市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国家再有钱,也不能乱花纳税人的钱。”
而对交通主管部门来说,市场之事是不是真要动用政府之力来拯救也让其十分纠结。交通运输部某官员向记者坦言:“导致目前航运业困境的原因一直被认为是运力过剩,所以交通运输部一直都在花大力气控制运力,但运价还是跌得一塌糊涂,控制运力真的有用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的确,目前除了干散货船不受运力审批之外,其他船型的新运力投入都首先要经过交通运输部的审批。“原因是干散货运输市场实在太大太杂,无法监管。”可见,如果技术可行的话,交通运输部其实是想替船东把所有船型的运力都掌控起来。可就算在这样严密的运力控制体制下,运价却未能如期望的那样有所止跌。
面对如此种种左右不是的“囚徒困境”,也难怪何建中虽然于日前提出了国轮优先承运权、鼓励企业走出去、吨税制改革等扶持建议,但还是强调:“这不是国家战略,是我个人的建议,应该说是目前我们在研究当中提出的一些意见。”
转型自救
虽然国家财政压力真实存在,贾大山还是向记者透露:“振兴规划应该还是会出台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台的具体时间表。”
业内人士认为,航运业不能寄希望于外力的扶持,所谓自助者才能得到他助。
中海集团董事长李绍德在2月份召开的上海船东协会会员大会上说道:“当外贸已经不再可能像从前那样持续增长之时,航运业就该思考自己新的方向,内河水运也许就是新方向之
一。”
而内河水运也正是目前政策所重点扶持的对象。
“明年不会比今年更差,今年应该是见底了,但是明后年的形势仍会很严重。”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守国去年曾经如此说道,“明年还有大量的新船交付,比如集装箱船要交付170万TEU,运力增长10%,而货量的增加有限。目前全球航运运力过剩达20%以上,明年一些船东仍将面临无货可运的局面。”一位专业人士也曾表示:“今年形势不容乐观,现在全球运力过剩超过20%,运力还在增长,而需求量的增长才4%左右,要消除这20%的过剩需要多少年可想而知。”的确,航运形势不容乐观。
航运交易公报记者/施秀芬
第五篇: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时间:2012-09-13 14:40 中国财经时报网9月13日消息,我国80%以上的检察院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干警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工作任务也在基层,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基础。1在全部的检察工作中,基层检察队伍与人民群众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整体素质关乎检察队伍形象和检察职能的履行,成为考量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展示司法公信力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加强基层院队伍建设,提升广大基层干警的素质业已成为履职所趋,形势所迫。然而,在加快推进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基层院面临着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机构编制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等诸多困境,业已成为制约检察队伍长远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一、困境——队伍现状阻碍检察职能履行
(一)机构编制不足,新鲜力量难以注入。
科学合理的队伍编制数是满足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检察机关政法专项编制达到当地人口的万分之一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但实践中,由于检察院编制是由地方人事、组织、财政部门统一调控,留编不分、空编不用、编制混用等情况大量存在,许多基层院达不到额定标准,编制数不足的情形大量存在。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危及社会稳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日益增长,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基层检察院对政法编制的需求与日俱增,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甚至出现“一人科”、“两人科”以及一人身兼数个科室领导职务的尴尬情形,这在流动人口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已严重影响到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以成都地区某县级市为例(如图):
地区人口总数(万人)
应有政法编制(人)
实有政法编制
(人)
缺编率
(%)
进三年招录
(人)78 78 64 18 1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编制情况图示)
不难发现,以该院为代表的基层检察院应有政法编制数和实有数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比例失调,缺编率偏高急需补充新鲜力量,但编制数不足又阻塞了进人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工作的开展,反映出现行检察编制面临的窘困。
(二)年龄层次老化,人才断档现象严重。
遵循协调发展的规律构筑检察人才体系,需要形成合理的年龄层次。因此,基层院各部门都应配置素质相当、数量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人才库,形成与工作性质、任务基本匹配的网络结构,才有利于各项检察职能工作协调平衡地开展,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如前述原因,因机构编制不足,导致新鲜力量无法进入。而《检察官法》对法律本科学历和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才能任检察官的规定,使得基层院具有检察官资格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由于年轻检察官得不到补充,使得检察官队伍结构比较老化,直接影响了队伍体系的科学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最新数字显示,2004年以来,基层检察院共招录高校毕业生11512名,选调生2000名,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526人次,新增政法专项编制有80%以上用于基层检察院。由此可见基层检察院的人才缺失状况。2以该县级市为例(如图):
检察人员总数 26至30岁干警 30至40岁干警 40至50岁干警 50岁以上干警
全院平均年龄
64人 5人 12人 33人 14人 41.53岁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年龄分布图示)
中层干部总数 26至30岁干部 30至40岁干部 40至50岁干部
中层干部平均年龄
20人 1人 6人 13人 40.05岁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中层干部年龄分布图示)可以看出,该院平均年龄明显偏高,30岁以下干警只有5人,占干警总数的7.8%;40岁以上的干警有47人,比例高达73.4%,其中50岁以上的干警比例占全院干警的21.9%。而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高达40.05岁,在年龄比例上,年轻干部则比例偏小,人才断档现象可见一斑。
(三)人员结构失衡,办案一线力量吃紧。
在当前案件量骤增、案情复杂的情况下,需要保持适当数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等规模的业务精通专业型人才和大批量的基础性实用型人才,形成基础牢固、中层得力、高层拔尖的宝塔型人才结构。但目前检察人员中检察员、助检员、书记员比例有所失调,长期从事业务工作具有资深资格的检察官缺少。从文化和专业结构看,队伍中具有在正规院校法律知识系统学习的人员较少,具有综合和检察专业知识专家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相关知识上看盲点较多,因培训机制、经费保障、知识面广等原因,检察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一时不能很好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在法律专业人员中,主修民事、行政、经济法学的为空白,尤其是缺乏既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检察业务知识,又具有娴熟的计算机知识和外语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的高层次检察人员。如图,干警总数
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专以上人数
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大专学历人数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
国民教育双学位
人数
64人 16人 48人 1人 0人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干警学历层次分布图示)
检察官总数
检察员
助理检察员
书记员
59人 44人 10人 5人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干警法律职务分布图示)由于当前基层检察院的检察人员主要来自于恢复重建时期,检察机关以其它单位和行业调进的人员、国家分配的部队转业干部及少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居多,以上人员进院时,绝大部分都是中专或中专以下文化程度,虽然后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文化程度并没有提高到与其学历层次相适应的要求。尽管1995年颁布的《检察官法》规定法律本科学历和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是初任检察官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其对该法实施之前已经进入检察队伍的干警未提硬性任职要求,而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取得法律专业第二学历的干警,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显然,干警通过初次国民教育取得全日制本科的人员较少,且严重缺乏计算机、审计、中文等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员和具有刑事技术鉴定资格的人员,人才结构相对单一,这是导致人才基础薄弱、办案力量吃紧的重要原因。
(四)职级待遇受限,队伍激励措施乏力。
检察机关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在实施人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造就人,充分激励干警,挖掘其聪明才智,让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岗位体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激励的手段除了物质待遇外,职级晋升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现行干部管理受财政供给体制方面的制约,检察官法所确定的检察等级待遇存在无法兑现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对检察官实行行政职级管理,解决干警的职级待遇相应受到职数数额限制(如成都地区大多数为副科以上级别的不能超过全院干警的50%),造成不少干警干了多年检察工作也享受不了职级待遇。再与审判、公安机关相比,基层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甚至可享受实职副科级,形成的差距更是可想而知。如图,该基层院的职级情况如下:
检察官总数
科员级
人数
副科(局)级
人数
正科(局)级
人数
符合晋升条件而晋升受限的人数
59人 29人 19人 11人 12人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职级人数分布图示)
二、寻根——体制缺失制约检察队伍建设
(一)职业保障缺陷凸显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地方经济的好转,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基本保障虽有所改进,但经费供给不足和待遇偏低等职业保障不力等问题,仍是影响基层院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基层院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方面,现行检察官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检察机关上级院对下级院的领导主要限于业务上,干部的管理及运作经费仍以地方管理为主。随着基层院工作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对办案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而现行的财政供给机制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这就使基层院的经费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影响执法活动和办案工作的开展,甚至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评价一个检察长开展工作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除了看履行职能工作的好坏外,检察长给单位“争取”来多少资金收入占据着一定的成份,若这种经费保障体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就容易产生检察工作惟地方财政马首是瞻的情形,进言之为检察权地方化留下了伏笔。另一方面,由于检察院职级比照公务员管理,而职数比例却受到限制,挫伤了干警的积极性,如果不加以解决,极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消极情绪,缺乏进取精神,对激励措施反应平淡,抱无所谓态度,工作平庸,出勤不出力;二是悲观情绪,一些长期在检察岗位上诚恳工作的人员得不到职务的升迁,有时职级也难以到位,与政府部门晋升面宽速快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影响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教育培训体制陈旧
教育培训是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工作受到重视,但在相当部分的基层院,教育培训被认为是软任务,教育培训体制上强下弱、上重下轻、上紧下松的整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培训的组织上,则仍以两级培训为主,没有真正解决如何面向基层的问题,加上基层院对上级院的依赖心理,相当部分基层院培训工作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责任落实不到位,纪律要求不严格,质量考核不健全。而教育培训的内容安排则针对性不强,与基层院干警业务素质的实际结合不够,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上述原因与检察队伍老龄化叠加,致使检察工作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三)人才管理手段有限
人才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对人的体力、能力和智慧进行综合开发的结果。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动态地反映每名干警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考核体系,引导全体检察干警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取向是激发干警潜能的最佳途径,也是促进检察团体形成合力、达到和谐的有效手段。当前各院一般是采取一次的目标量化考核,设置固定的奖金分值,并按考核名次确定上浮系数,这虽然体现了考核差异性,但对于考核奖金的处理上,为了照顾全院所有干警的利益,不易拉开经济差距,长此以往,少数干警会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理,不利于干警积极性的调动。
三、出路——机制创新推进检察事业发展
检察队伍建设问题是基层检察院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发挥基层院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机制,完善措施,更需要上级领导机关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上下合力,以实现人才能力资源结构的优化配置。
(一)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建立检察官等级与待遇性挂钩制度。废止检察官的行政等级,形成一套不同于公务员等级制的完全独立的检察官晋升制。重视完善检察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将此与检察官等级制度联系起来,按等级兑现工资,形成物质激励机制,并注重检察官等级晋升,待遇向资深检察人员倾斜,鼓励检察人员安心本职工作。二是建立检察人员职业保障体系。在落实基层院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要实现逐年递增,以保证检察人员履行职责的各项经费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独立的检察经费保障体系,固定和保障执法活动所需的费用和装备,并赋予检察机关统一的财政控制权和物资调配权,以增强保障的及时性、有效性。同时,建立检察人才奖励基金,制定并落实检察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留下工作。
同时,应着眼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业特点,对检察机关的管理模式、内部职能的区分、人员岗位的确定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分类,取消检察业务人员的行政级别,将检察官的政治、工作、生活待遇同检察官等级挂钩,鼓励和引导检察官去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鼓励检察官职业的资历化和终身化,以便培养一批专家型的资深检察官,从而稳定检察官队伍。并取消非检察业务人员的法律职务,用单纯的行政职级管理作为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激励手段,鼓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行政职级上取得发展。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检察官管理机制,强化检察业务人员的司法属性,更大限度地保障检察官行使职权。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机制,对检察官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不但是检察官法的要求,也是保证检察人员更好履职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检察人员培训现状,应着眼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改革现行应急式、补课式培训的手段,实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变灌输式教育为讨论式、启发式教育,变单纯学历教育为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教育。通过现有电化教育设备,探索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手段。上级院则可以开展经常性竞赛活动带动基层院,以赛促学,选拔、培养优秀业务骨干和业务尖子,树起学习的典型,以点带面,营造重视 学习的良好风气。二是要建立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把培训同干部的提拔任用、晋升职级、福利待遇挂钩,对业务素质高、高层次学习的干警,以及考试、考核成绩优异者,在职级晋升、立功受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警,要鼓励支持他们到脱产深造。三要建立一套可行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对检察工作的支持,不断增大培训投入,加大干警参加培训的外在吸引力和内在需求动力。四要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管理,规范培训行为,改变长期沿用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建议由地区性培训领导协调小组制订一套培训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考评标准,对培训的内容安排、教育手段、培训目标实行科学规划,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规范基层院的培训行为,将教育工作的成效与责任人的政治、经济利益挂钩,奖功罚过,杜绝应付心理和形式主义。
(三)整合人才资源力量
整合现有人才资源,优化现有人才结构,是解决当前一个时期队伍建设困境的出路。这首先要求基层院的管理者改变过去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重视干警内在潜力的挖掘,全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风气,实现检察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基层院都有部分具备检察官资格的人员分散在综合部门,未直接从事检察业务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造成了现有检察人员的浪费,也加剧了办案力量不足的矛盾。在队伍建设导向上,应当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打破用人“论资排辈”传统,对高学历、业绩突出以及工作能力特别强的年轻干部应当加强培养,大胆任用。与此同时,应当强化从严治检的监督制约机制。让干警自觉接受、认真对待党组织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征求和倾听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查纠,及时改进,防止权力失去制约而导致滥用、产生腐败。对于因公正执法受打击或遭不公正待遇的检察干警,上级检察机关要主持公道,积极协调,以解除检察干警执法的后顾之忧,保护检察干警秉公办案的积极性。
(四)加强队伍专业建设
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队伍建设需要着力培养内部人才,牢牢抓住“能人”敬业精神强、工作经验丰富等长处,大力挖掘队伍潜能,整合有限资源,充分发挥了“能人”的骨干作用。一是大力锻造中层领导干部队伍。坚持重实绩、论真才、凭公论的用人导向,坚持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中层干部一年试用期制和三年任期制,对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破格提拔,对年龄较大、业绩突出的干部继续委以重任,将能力强但不具备检察官资格的优秀军转干部安排到后勤保障部门任职,使贤者有其职,能者有其位。在“奖惩逗硬,能上能下”机制的激励机制下,中层干部的业务领导能力和岗位职责意识不断提高,在履职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而是积极创新思维,结合工作实际打造特色亮点,带头办精品案、疑难案,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敢打硬仗的中坚力量。二是善于发现培养骨干人才。制定骨干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这四项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明确条件,严格选拔,确定人才培养对象。在明确骨干人才的具体培养名单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对人才库进行动态调整。对骨干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高学历教育、接受高层次培训、重大课题研究和安排参与办理本院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参加检察系统业务竞赛等形式。三是充分调动“50”以上人员积极性。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在工作、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体条件和自身特点,合理调配使用;关心子女入学、就业等实际问题,力所能及提供帮助,有效防止出现“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四是结对联系加大培养力度。院政治处专门制定了新进人员具体培养方案,实行结对培养制度,每名班子成员与一名新进干部结成对子,重点联系培养。及时了解新进干警工作、学习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突出个人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
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需要有效的激励,人才的成长、发展、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着眼于将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队伍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在规定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压力又要给予动力,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搞平均主义。要将职务职级的晋升跟其工作业绩挂钩,对工作业绩好,表现突出的,可以提前晋职晋级。对于工作业绩差,不思进取的,认为“无过就是功”的,则延缓晋职晋级;其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研修环境和流动环境。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一个人人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或团体,有着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超越创新的思想境界,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更能体现出人才的活力和价值;再次,人才是人,既有社会需求又有经济利益需求,这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动机。除了精神激励外,要设置有效的物质激励措施,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吸引、激励人才上的导向作用,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冯欣、罗杰文、吴文华)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检察院 冯欣、罗杰文、吴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