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直面“物业管理”生存困境
直面“物业管理”生存困境
从上海各区县房管部门掌握的情况来看,从2012年迄今,上海物业服务企业主动退出管理的小区约有220个。一些物业企业还陷入“亏损---降低成本---服务质量下降---居民不满---物业费调价难---亏损”的怪圈
“10年间,成本增加了两倍,但物业费却不调整,这样的亏本生意,怎么做?”《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期就物业服务业进行的调研中,听到不少物业公司的抱怨。
从本刊记者调研情况看,成本上涨凸显的收支倒挂是许多物业企业普遍面临的营收困境。但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存量房市场的逐渐增大、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物业服务产业的潜力也逐渐显示出来。
上海:物业企业现“普亏”
作为国内房地产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上海的物业服务市场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目前,上海共有住宅小区10800多个,建筑面积约5亿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住宅小区5500余个,售后房住宅小区近5300个。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海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有三种定价形式:一是售后房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费执行政府定价。根据1996年确定的有关标准,多层住宅管理费每户每月
4.5~7.5元,高层住宅每户每月5~10元,其他还包括水泵运行费、保洁保安服务费等。二是普通商品住宅执行政府指导价。根据2005年的有关办法,住宅物业服务项目分为综合管理服务、公共区域清洁卫生服务、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等五项,收费标准分五级并设立最高收费标准,按照房屋建筑面积计费。三是别墅等高档住宅小区执行市场调节价。本刊记者调研发现,运行多年、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物业服务已出现较普遍的成本倒挂。虹口区虹三花园小区物业企业景瑞物业负责人向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虹三花园物业费近10年没有变化,但一名保安的月工资从450元涨至1450元,外加加班费、服装费、社保基金等加起来共3300元,上涨了6倍多,“公司连年亏损,只能靠母公司补助”。景瑞物业一度有“撤盘”的打算。
知名的万科物业也面临同样困难。上海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目前管理着上海30多个小区,绝大部分是万科自己开发的项目。2012年,公司实现了800多万元的盈利,但总经理黄圣告诉本刊记者:“去年物业主营实际上亏了900多万元。公司能盈利,主要是靠万科地产公司给予的物管费价差补贴和品牌支持费,以及其他一些多元化经营。”
他说,公司目前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75%左右,每年一线职工的流失率达到80%左右,“现在做物业确实比较困难”。售后房小区的物业经营更是入不敷出。
万科物业副总裁朱保全8月份在一次论坛上提到物业“被开发商欺负”而不得不承受的额外成本。他说:“譬如说一个10万平方米的小区,开发商开了4个门。对于开发商来说,多开几个门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对于物业服务公司来说,每多开一个门,物业服务公司就要多配置好几个秩序维护员来站岗值勤,这样物业服务企业每年的人工成本可能就要多出来十多万元,而且小区秩序维护工作的难度也相对大了很多。”
从上海各区县房管部门掌握的情况来看,从2012年至今,上海物业服务企业主动退出
管理的小区约有220个。一些物业企业还陷入“亏损---降低成本---服务质量下降---居民不满---物业费调价难---亏损”的怪圈。
不可过度依赖“物业费”
本刊记者调研获悉,针对物业服务成本倒挂的现状,上海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均已开始着手应对。
一是调价。上海去年开始对售后房物业服务收费标准进行上调,并将用三年时间逐步调整到位。比如,在去年9月1日实施的首次调价中,多层住宅管理费由每户每月4.5~7.5元调整为5~9元;高层住宅管理费由每户每月5~10元调整为6~12元。保洁、保安等费用也均有上调。对物业服务达标的企业,还以考核奖励的形式给予补贴。
商品住宅小区的调价也逐渐增多。去年上半年,上海万科物业完成了对闵行区万科城市花园新区的调价。黄圣介绍,公司先是向业委会、居委会和当地房管办事处公布账本,并在小区张榜公布详细的收支情况,然后联合业委会向居民登门作解释并发放选票。结果,别墅和公寓的物业费分别从每平方米每月2.3元、1.5元上调到3.5元和2.28元,且仍有92%的业主在“续聘物业”和“同意物业管理费调价”选项上打钩,表示支持。截至目前,上海万科物业3年来已经在管理的12个项目中实现了物业费成功提价。
二是减支。比如,虹口区虹三花园小区为保证小区电梯顶部的机房正常运转,大多配有24小时运转的空调。景瑞物业监测发现,如果为空调安装一个定时器,就既可保证电梯安全,又能节能降耗。安装一个定时器200元钱,2个月省下的电费就能收回成本;再比如,小区公共场所的照明,通过红外线感应、声控、触摸等改造,并把部分灯泡换成节能灯或LED灯,也能够逐步回本。
三是多元化创收。本刊记者调研发现,一些物业企业从停车费和小区广告位收入中获取的收益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填补亏损漏洞。通过拓展送水、家政等“增值服务”,也能够带来额外收入。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调价能为物业企业短期“止损”,但难以完全应对各类成本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压力;从长远来看,物业企业经营必须降低对单纯物业费的依赖度,要用好住宅小区这个“经营服务阵地”,拓展多元经营的思路才是物业服务的真正出路。“物业服务业”如何升级
接受本刊采访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人力等成本的较快上涨,会对城市的制造业形成“倒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物业服务是城市的“基础服务业”,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其面临的经营成本过快上涨的问题需引起充分重视。
物业管理不是高利润行业,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存量房规模的日渐增大,物业服务业的产业潜力也逐渐释放。业内人士认为,“压力”因素和“潜力”因素进一步显现,应抓住机遇实现物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说,物业管理发展30余年,时代变化了,行业发展了,业主需求升级了,对物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成本连续上涨与招工难都导致了企业生存困境的出现。这些因素都要求行业转型和升级。
上海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圣说,公司近年来十分注重多元化经营。比如,针对新房入住,公司与家具、装修等企业合作,为业主定制“装修解决方案”,实现“拎包入住”,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800多户,收入900多万元;在一些房龄较长的小区,万科物业推出“二次装修”服务项目,今年两个月间在春申万科城的“二次装修”业务就为公司带来200多万元收入。此外,公司对一些小区的社区食堂、房屋经租等业务也在探索过程中。
再如,以中高端小区业主为服务对象的仁恒物业拓展了“差异化服务”,在社区文化服务、会所经营、经纪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延伸服务经营模式。近期,花样年集团披露了“2013年内完成旗下彩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板块分拆上市”的目标。据介绍,公司将利用云服务平台,集成包含衣、食、住、行、娱、购、游在内的各领域商户服务资源,构建社区“1公里微商圈”,而业主的社区消费将成为公司的佣金来源。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应该培育出与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现代物业服务企业。他说,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增大、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物业企业有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分离,从服务的“直接供应商”转变为“组织者”,从而撬动一个更为庞大的市场。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一方面应通过税收、财政等手段加强对物业企业扶持,另一方面应在物业服务技术研发、模式创新、信息支撑等方面增强公共服务,推动物业服务业抓住机遇、实现跨跃式发展。
近两年来,谢家瑾一直呼吁物业管理应建立“质价相符”的价格调整机制。在她看来,在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开展调价的同时,应更多地提倡大家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通过开创全新商业模式,运用网络技术,以及延伸服务产业链,致力于提高物业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值服务和产品附加值,以实现从粗放型传统服务业向集约型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我们希望能让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逐步带动全行业的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我们行业才会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她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叶锋| 上海报道
第二篇:(论文)直面乡镇财政困境,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论文)直面乡镇财政困境,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有效遏止了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三乱之风的蔓延,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深重的,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乡镇义务教育经费的缺口、基层政权的运转困难、沉重的乡镇债务,财政预算外资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乡镇财政原有平
衡机制的维系失去了依靠,其困境如孤山突兀,从幕后走向前台演绎,风雨飘摇,更加的显性化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⒈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乡镇财政的基础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尚属初级阶段,难以形成高附加值、高税利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系列,工商企业频监倒闭,使得乡镇财政没有充足的财源。
⒉“分税制”不完善使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高收入来源,支出压力大。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但至今省以下“分税制”体系采取了不尽合理的基数法,一方面,税收收入一层层向上集中,中央得了“大头”,地方收入相对减少并经过省、市、县三级的层层盘剥,乡镇财政收入逐渐被掏空。税制改革以后,农业税划归为地方税种,虽然刺激了地方政府对农业税的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农业税的免征,支撑乡镇财政的一大主要财力落空,乡镇财政靠微小增幅的工商税收增加财力来自我消化农业税税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财政转移支付,对乡镇财政来说,大多还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没有能科学地配合分税制改革最终落实。另一方面,支出责任却一层层向下转移,中央出台的一些增支政策要靠地方自行消化,使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加大。落实到具体事务,乡镇财政所承担的大多是一些刚性强、欠帐多、支出基数大、无法压缩的支出。如农村教育、民兵训练、优抚等就基本由乡镇负担了,还有道路、危桥、医疗、文化及其它一些社会福利项目,主要由乡镇配套组织实施,但是资金来源溃泛,完全由乡镇预算负担必将导致资金短缺。乡镇政府没有足够的税收收入来源、显得财权范围小,而事权范围又过大,缺乏与责任相对应的经济财力支撑,仅仅依靠弱势的农村经济和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更遑论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了。
⒊税收管理体制的缺陷加重了乡镇财政困难。目前在乡镇一级,基本是国、地两税均由条条统管,负责工商各税的征收,而乡镇财政只负责征收农业二税和相关收入,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扯皮现象。另外,税务部门往往从完成收入任务指标出发,当年任务完成后不愿过多超收,以便为下年“留有余地”,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应征尽征,造成人为的收入流失。再有现在地方政府流行一种“财政收入才是硬政绩”的说法,各级领导关心财政收入是好事,但是为了完成和超额完成当年税收任务,地方政府踏上了引税之路,随之带来的则是大幅度的引税返还和财政收入的虚假繁荣,不能提高财政提供公共品和服务能力,抬高了税基,恶性循环,扰乱了税收秩序。
⒋高昂的招商引资成本,为乡镇财政雪上加霜。目前招商引资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各级政府自上而下都有招商引资任务,并直接与干部的升迁、考核挂钩,这就有了必须完成任务的压力,尤其是乡镇政府安排大批干部关门“停业”外出招商,形成了以土地的无偿或低价出让、税收的减免、变相的奖励为成本的招商,政府职能迷失,资源流失,财政收入落空,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款无力偿还,进一步加重了财政的负担。
⒌乡镇政府包揽过多经济管理职能,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和兴办合作基金会留下了财政隐患。过去乡镇政府一是直接兴办企业,行政干预多,由于行情不准和一些基层企业干部的责任心不强,导致企业亏损、停产直至破产,遗留了巨大的“包袱”,后来产权制度改革,乡镇政府迫于上级的压力,受惑于甩“包袱”的良好愿望,“卖一送一”,慷国家之慨,将全部企业改制到位,这其中流失的国有资产就不说了,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假性改制,这些企业欠下了巨额债务,包括向职工以及向社会的集资款、合作基金会贷款、财政借款、银行贷款等,实际上早已资不抵债,只留下一个空壳,但是这其中向职工以及向社会的集资款、合作基金会贷款、财政借款,如果改制到位或破产,都必须由财政直接负担,乡镇财政无能消化,就只能搞个假性改制了,完成上级任务,问题一天天往下拖;二是搞合作基金会留下了巨大债务,乡镇企业特别是前几年行情不紧气,借去的贷款如“肉包子打狗”,但是合作基金会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股民的股金,这是一笔“硬”帐,必须还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还,这又给乡镇财政带来了“灾难性”的债务。
⒍乡镇财政预算越来越显“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上级政府出政策,下级政府出钱,这是乡镇财政预算“软化”的典型表现。这些在正常预算之外出台的支出政策,明显缺乏对乡镇预算应有的尊重。二是上级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在实施某项目时,往往要求地方政府按比例配套
第三篇:航运企业生存困境及出路探讨
航运企业生存困境及出路探讨
(武汉因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宏观经济方面
1、经济层面:长江经济带中的七省二市(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38%,GDP占41%,据测算,200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企业的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而航运企业的产值不足其2%。在我国政府鼓励发展绿色运输、建立水、公、铁立体运输体系的背景下,长江航运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产业层面: 长江经济带钢铁产量占全国1/3以上,沿江化工企业产量占全国1/4,沿江汽车产销量占据全国汽车产销量的半壁江山,水泥产能更是接近全国总体生产规模的50%。巨大的产能及其沿江的消费群体,必然推动航运物流的发展;
3、成本层面:据测算,水运成本仅为公路的1/7,铁路的1/3,在目前生产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销售量是其必然选择。
二、航运企业经营分析
我们以两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2009年的主要经营指标进行分析:
1、长江凤凰公司分析:
长江凤凰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17亿、营业成本21亿,亏损4个多亿。
其亏损的原因较多,但其负债35亿、船舶折旧计提2个亿不无直接关系;
下属企业亏多盈少,见下表:
上表表明:运输企业亏损、港务等后续环节(仓储、维修、租赁等)盈利。
2、南京油运公司运营分析
南京油运是长江航运企业中效益较好企业,其分品种利润构成表为:
上表表明,虽然油品运输在目前还应是很好的运输品种,但液化气运输的利润率近两倍于油品运输。
3、分析
(1)航运企业最好能够“轻资产”经营,即流动资产比例大、固定资产比例小,这样固定成本较低,抗风险能力及经营灵活性就会较高,盈利率也会较高;(2)通过挂靠、联营、联合等形式,做大运力,并以此为核心进行产业整合和资本运营;
(3)以运输为核心、向仓储销售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利润率及抗风险能力;
(4)逐步做强运输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5)要加强新型水路运输品种的研究,如商品车、液化气、特型钢构件等;(6)加强区域经济研究,开拓新的业务品种,在沿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做大物流业务;
三、新业务拓展思路探讨
1、散装水泥运输业务 背
景:
(1)水泥运输的利润率大约为4%左右,但销售利润率达15%左右,仓储利润率约7%左右,若建立一个运输、仓储及销售一体化的业务体系,企业盈利能力必然大幅度提高。
(2)散装水泥是国家强制推行的,2010年散装水泥使用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以后逐年提高。专用船舶运输量大,成本低,将形成上升趋势;
(3)商品砼也是政府强力推行的,并严禁现场搅拌,如若将散装水泥、沙石在一个码头场区堆集、并制作商品砼出售,生产成本应比其它场所制作的更低,也更有竞争力。(4)同标号散装水泥与袋装水泥每吨的价差在30元以上,若使用散装水泥可直接节约30元以上的差价和每吨15元左右的人工搬运费,即每吨水泥将节约费用45元左右,同时由于采用密闭的金属罐储存,使水泥的存放时间延长,水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因此,使用散装水泥即可以节约建筑成本、保证工程质量。
操 作:
(1)选点:湖北荆洲大运河的建设,必将带动沿线的建设项目、形成一个较大的区域性建筑市场,是一个发展建材物流的试点地方;
(2)聚势:联合多家航运企业与政府商谈投资建设航运物流园,必定会获得政府的高度支持和优惠政策;
(3)政策:商请政府协调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主体企业和商品砼生产企业联合,建设专业的集散装水泥及砂石运输、仓储、商品砼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园区,有利于降低商品砼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多赢局面;;
(4)产业链:若此事成,则控制建材运输、仓储及销售环节,提高盈利能力,并为水泥运输建立稳定的渠道和业务。
(5)推广: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可联合水泥生产等企业在沿江城市或重要建设地复制该商业模式,若在沿江均建设商品砼生产基地,水泥及砂石运输业务就持续稳定,并且其利润率远高于航运业务。
2、商品车运输业务 背
景:
(1)沿江集中了50%的汽车产能和30%的消费群体,区域内商品车运输市场是客观存在的;
(2)商品车产大于销的局面初现,竞争的格局毫无疑问是各生产厂家降低成本;(3)商品车运输主要靠公路运输,成本越来越高,而降低运输成本的唯一方式是实现水陆联运——沿江主要城市间实现水运、后续运输可用公路运输,所测算,这样运输成本可降低30%以上。(4)如果能协调得好还可实现双向运输:如武汉的车运到重庆、重庆的车运到武汉等,这样运输成本还会下降,利润率还会上升。
操
作:(略)
3、特型钢构件运输 背
景:
武汉已成为事实上的 “中国桥梁与钢结构之都”,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一冶、武船重工等已成为我国桥梁及大型钢结构建筑施工的主力军,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占据桥梁施工的半壁江山;
武汉阳逻的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基地2011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黄冈团风已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
大型钢结构件的运输是不可能公路运输的,只可能水运,但目前生产企业无运输能力,无法生产、运输企业想承接但无相应的船舶。可能的市场急需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这是政府极为关注并想解决的问题。
长江航运企业起点较低、结构单一,目前除少数特种运输外,其它企业生存状况较差。
操
作:(略)
4、液化气运输(略)
第四篇: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范文)
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
导语: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成为我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新老问题的夹击,不仅存在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老问题,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的外部冲击,以及国内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等新问题的产生,使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国务院、各部委等多部门多次发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声音。【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引导金融机构加对小微企业支持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扩大营改增试点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2013年4月10日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让中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得到减轻,促进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税制得到简化和规范,有利于解决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问题。
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同时,要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政府政策要继续支持小微企业
2013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钦州召开的小微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最大吸纳器,政府会继续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发展好了,就会为增长和转型装上更多“助推器”,打开更广阔的就业大门。
工信部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指导意见
为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新颖化和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文件,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一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三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创建品牌。五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六是促进产业协作配套。
二、落实情况 2013年7月,各地政府出台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为支持小微企业出口,安徽省调整小微出口企业信用保险补贴方式,实行“差额缴费、补贴直拨”,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时,仅需差额缴纳不含政策补贴的保费,即全部保费的50%;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四川省财政厅下达201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450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业主体;为了让更多小微企业入驻孵化园,且能有效地得到扶持政策的“呵护”,重庆市工商局联合重庆市发改委启动了市级微企孵化园申报、认定工作。凡经审核被认定为市级微企孵化园的,将获得50万元以内的资金补助。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保障民间资本的安全和收益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人民网网友“ Hellokitty”: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这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能够推进整个事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很多行业资金匮乏,但民间资金要进入需要新的体制,请问发改委领导,民间资本享有哪些具体权利?同时,民间资本的安全和收益如何保障? 人民网某网友: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相关制度的缺失,部分中小企业被迫破产。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过程中,民间资本与小微企业对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计划怎样主动正确地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又将如何保障民间资本的利益? 新浪网友“刑天seo”:开公司两年,深刻感觉到民营的,小微企业的艰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跟大公司比,我们缺资源,缺少更多求职者的关注,但我们更灵活更努力,公司不能急,一步步来。不能什么项目都接,先集中注意力把某几类项目做好,做出自己的优势来。不断整理,思考,内部培训分享,不断积累,一步一个脚印。观点二 从国家层面扶持小微企业
人民网网友“黄金眼”:建议从环保,科技角度扶持各类企业,引进技术和人才,出台一些有利于国家环保,科技进步的扶持政策。由于资金短缺,影响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人民网某网友:小微企业现在非常困难。资金链的保证是个大问题,此外,市场环境恶劣。希望有关部门切切实实,真真正正地调查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花大力气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不知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小微企业的困难? 腾讯网友“林耀强”: 中央重视小微企业扶持这是中小微企业的福音也是工人的福音,高层终于回归理性不大搞造城运动,也证实中小微企业是中国创造就业最多的群体,占税收的50 60%,但不知道地方政府和各金融机构怎么去执行? 观点三 对小微企业落实税收扶持政策 腾讯网友“刘义涛”: 小微企业中大部分是个体户,在此请广大个体户放心,在“营改增”地税向国税交接的过程中,核定征收的个体户税收一律不变,而且如果今年内生产经营规模没有明显增加,纳税定额也一律不调整。
搜狐网友“创投专家库”: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一方面是因为管制太多,另一方面则因为财政体制不合理。比如财政税收对小企业征收的税太多,应该对小型或部分微型企业完全免税。此外,当前金融业仍然过度集中在大型银行,应该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新浪网友“朱毛爸”: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落实和完善对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
观点四 放开体制束缚,增强小微企业发展动力
新浪网友“黄敏的地产角”:让小微企业融资易,融资成本低这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非创业板再融资能解决,而是打通各种渠道,如果公开市场融资的话要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在公平、公正、阳光的竞争体制下,确保。
腾讯网友“高会恩”:中小企业确实很困难,因为中国缺少公平竟争的市场环境;虽然中小企业安排了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就业,但在政策上却得不到多少支持。市场环境之恶劣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税收重、收费多、融资难象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中小企业身上;简直就喘不过气来。并且许多行业被垄断企业把持,中小企业根本就进不去。【专家怎么说】
今年中国不会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会在保持财政赤字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着眼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作一些政策微调。除工资外,包括对地方转移支付在内的其他经费都要削减。同时,财政部将出台一些减税措施,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使其更好地为促进就业做贡献。
——财政部部长 楼继伟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昌智
当前小微企业面临融资贵、用工难、税费重、成本高、利润薄五重生存困境。缓解小微企业困境,必须重构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让资本回归实业,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把扶持三农的“少取多予”政策移植到小微企业上来,化解实体经济贫血,增强国民经济的后劲和活力。
——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应注意把经济政策支持与社会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把选择性政策变为普惠性政策,把临时性短期性政策变为制度化长期性政策,把行政化操作变为中介化市场化操作,为小微企业提供规范、公平、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侯云春
要努力推动完善小微企业政策。对现有政策尽力去推动,尽力去完善,尽力去挖掘。涉及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要延续,而且针对新的情况要制定新的政策。
——财政部企业司司长 刘玉廷
【政府怎么办】
[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
一是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机制的引导作用,细化考核措施,将总体目标分解到每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单列信贷计划,层层推动落实。
二是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三是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搭建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大力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形成“小微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
四是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建立起与小微企业“门当户对”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延伸服务网点。五是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推进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向全国延伸,扩大小微企业债券、票据等发行规模。
六是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重点治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合理收费和高收费行为,凡不符合规定的收费一律取消。
七是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从财税、不良贷款核销、差异化监管等方面给予支持。
八是全面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马凯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扶持,重点支持“专精特新”技术和产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三是组织市场开拓活动。四是加强培育和推进工作。五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权威论述]
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最大吸纳器,政府会继续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发展好了,就会为增长和转型装上更多“助推器”,打开更广阔的就业大门。
——李克强
要把支出和减税重点放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上,放在建立机制、调整和优化结构上,放在稳定物价和保障改善民生上,为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好环境,增强经济的活力、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克强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力气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和完善结构性减税措施,推进财税重点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李克强
结语: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不仅在于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为其“输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是要加快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
第五篇:解决生存困境是救助之本
解决生存困境是救助之本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救助关爱弱者、贫者是底线,避免弱者更弱、贫者更贫是责任
河南郑州立交桥下“农民工之死”事件已过去一周,其死前是否得到有效救助的争论仍在持续。12月5日,郑州两家律师事务所向当地民政局寄送了《信息公开申请书》,要求对此事件做出解释。
能否求证出该事件真相,尚难确定。至少,从当地民政局和救助站目前的回应里,我们还看不到对该事件的彻底反思。救助站拒不接受采访,民政局则以《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冬季救助工作的紧急通知》回应追问,并表示,“再说之前的事没什么意义了。”真的没有意义了吗?对该事件的追问既是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者最好的关切。对于那些仍然栖息于立交桥下的农民工而言,它意味着更温暖的救助、更有尊严地生存;对于立志公平正义的社会而言,它意味着更深切的自省和更积极的制度建设。
积极的制度建设,是完善现有救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包括民间公益组织在内的全社会救助体系,是对农民工群体权益保障的落实。桥下农民工,他们渴望就业,担心欠薪,节衣缩食,用微薄的报酬供子女读书,谋求更好的生路。他们缺失的,不仅仅是慈善救助,也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在内的权益。
郑州“农民工之死”事件发生后,不少民间公益团体自发组织,购买棉衣棉被,为寒夜里仍栖息于立交桥下的农民工们送去温暖。被爱心包围的农民工心存感激,不过,他们最需要的是“有活儿干、能挣钱”。郑州一位农民工请求记者将他的手机号登到报纸上,为的是“找活儿容易点”。还有些农民工们,宁愿四处游走打零工,也不愿选择有工棚住的活儿,担心辛苦劳作的薪资被拖欠。
我们需要为这些无力者提供有力前行的最低保障——社会救助,更需要给予他们继续前行的希望和力量。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历史过程中的必然存在,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推力,还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巨大动能,他们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经济崛起,他们的走向则是中国小康社会发展之路上面临的挑战。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救助关爱弱者、贫者是底线,避免弱者更弱、贫者更贫是责任。近年来,同工同酬、同命同价、同票同权的改革开启了城乡平权之路,但落实到具体现实,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在教育、医疗资源配置、社会保障覆盖上,城乡之间仍然存在鸿沟,仍需要制度上的突破。
今年国庆前夕,全国首家农民工博物馆在广州对外开放,向那些为城市默默付出的农民工致敬。建立一个博物馆、留存中国独特的农民工历史固然好,但是,“农民工”一词还远没有到进博物馆的时候。他们是现实里活生生的存在,在我们汽车疾驰过的立交桥底下,在地铁出入口避风处,在繁华商场门厅的角落,他们,就在我们身旁,城市时刻能够感受到这个群体的温度和力度;而城市,将给予他们怎样温暖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