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

时间:2019-05-12 02:3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

第一篇: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

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

时间进入2017年,“中国号”经济巨轮继续扬帆起航、行稳致远。在新年工作开始之前,2016年中央经济会议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阐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稳中求进”进入新高度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稳中求进”已经连续六年成为我国经济工作坚持的总基调,在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首次被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与“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进入新的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经济政策的基本遵循。

对2016年经济形势总体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缓中趋稳、稳中向好”8字做出概括。“稳”体现在经济增长,更体现在社会大局。去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每季度保持6.7%的增长率,全年有望实现6.5%~7%的合理区间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预计减少1000万以上。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放眼未来,我国经济在实现筑底企稳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艰巨的挑战。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要保持稳增长的势头,打开发展的新局面,必须要在“稳”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主动求“进”、以“进”促“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培育增长新动能,是“进”的重点与主线。

稳中求进,贵在“稳”与“进”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共进。在积极推进改革的同时,要保持政策稳定性,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家与老百姓的信心;要严格防控资产泡沫,紧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增强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

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会议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重点任务范围进一步扩展,要求2017年在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去一降一补”依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会议对推进五大任务做出了目标清晰的具体的部署。“去产能”方面,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去库存”方面,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去杠杆”方面,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降成本”方面,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补短板”方面,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农业成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根据会议精神,今年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确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施力重点。

此外,会议将振兴实体经济列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了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会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相对往年着重强调“去库存”,此次会议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要求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为此,会议提出首先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支持合理自住购房。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助改革

作为资源配置的神经中枢,金融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金融业依旧重任在肩。新时期、新任务对金融业提出了新要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也要稳中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大水漫灌可能带来一时的股市、楼市或大宗商品的大涨,可能取得暂时的高增长,但是与长期结构调整的改革精神相违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钟春平表示,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议增加了“中性”的说法。事实上,“中性”相比以往的“稳健”有更强的经济理论支撑,中性特指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言下之意2016年的“脱实向虚”必须遏制,相关的经济风险必须防控。

“去杠杆”依然是金融业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会议指出,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其中,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推行债转股,被会议列为“去杠杆”的第一道板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在此轮债转股中,银行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及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助力有能力、有前景的企业,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切实助力企业降低杠杆率。以这种途径和方式助力供给侧改革,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长久来看,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健康良好地发展。

第二篇:从三中全会看中国新走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七大新意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2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

新,首先体现在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解决了世界最广大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农村改革引入到了城市,深化并丰富了改革的范围和内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打下了基础。但相对而言,遵循的是重点领域先行突破的改革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在改革广度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而且深入到了制度肌理当中。时间表的设置,也从“小康”的民生导向,推进到了兼顾民生和制度导向。这实际上是执政党作出的新承诺。

新,还体现在了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在公报中,对此多有论述。比如,“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指向的都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这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了最权威的诠释。

新,还新在对法治的高度强调。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

建立服务型政府,事实上早在实践探索当中。近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的先行,地方政府改革的启动,已经描绘出了一幅行政职能转变的新画卷,而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新,还新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公报将这些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新,还新在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城乡一体”,表明的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将更加注重平等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的是对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林地使用权是农民财产的主要来源,如何加快土地确权进程,用土地流转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帮助农民财产增值,不仅涉及到广大农民福祉的保障,实际上也涉及到潜在的庞大市场能否开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农民群体成为市场的新生主力军,那么不仅全国庞大的产能有望消化,而且宏观经济可以形成内生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必过多依赖出口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这既对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找到经济增长的可靠支撑点起着关键作用,也对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起着关键作用。让农民群体加入到市场中来,是最好的城乡平权的实现方式。新,还新在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现实中,一方面,由于预算管理尚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善用公共财政的水平,还有待提高。预算管理的粗放,既导致了突击花钱、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屡生不止,也成为滋生需要改进的八项作风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随着公共财政向民生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征收“过头税”、“过头费”的乱象。那些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也较为游离。这导致央地两方面在宏观调控的步调上,并非总能保持一致。因此,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必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税收制度。除了加大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外,培养地方长期稳定的税种,改变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尤其重要。只有建立起更科学的央地税收制度,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才有可能,地方政府的施政惯性从注重短平快高向注重长效绩效转变,才有基础。可以说,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抓住了央地关系的关键。

新,还新在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十大看点

10月12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新华视点”记者从中梳理出了十大看点。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绘制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看中国发展新走向

11月12日,举世关注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键时期的盛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凸显出中国发展新的走向。

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指出,全会在总结35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基础上,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给社会各界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人们未来中国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将坚持改革开放。

面向未来,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标”,还要完成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一系列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新的历史起点上,靠什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顺利完成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充分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而且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看来,全会实际上为改革做好了“顶层设计”。比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制订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做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决定等,“中央进一步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必将推动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这是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中国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等突出问题,成为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要着重攻克的难关。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中包括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

聂高民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不少壁垒;商品价格虽然实现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但要素价格市场化仍然滞后;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分割,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解决。

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激活微观活力,又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在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王军认为,在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政府“越位”问题的同时,要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在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尤其是事中、事后的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要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社会公平正义提速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从以人为本到进一步强调促进公平正义,体现了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说,“公平正义不是拉平,而是要让大家在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法治环境下平等竞争。”

迟福林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社会都非常期盼。预计下一步在财税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收入规范化等方面将会有更多政策出台。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全会还指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迟福林说,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出了一条路,是促进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传递了重要信号。

“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必须并行推进。”聂高民说,全会提出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这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篇:两会十大“高频语”折射中国发展新走向

两会十大“高频语”折射中国发展新走向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两会临近尾声。回眸近半个月的会期,5000多名新一届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为13亿人民代言,为中国发展贡献智慧。

会场内外,一些高频率出现的热词引人注目。它们与两会议题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折射着中国发展的新走向。“中国梦”

【经典语境】5日清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即将开幕。陆续步入会场的代表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遭遇记者“围追堵截”,最集中的话题之一是各自对“中国梦”的理解。

【代表点评】“90后”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我的“中国梦”很简单也很实际,希望农村的孩子都能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流动儿童与城市孩子一样没有等级区分,我们大家都被平等相待。两会传递了正能量,“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梦想变为现实,必须真抓实干,要赶紧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换届

【经典语境】14日中午,刚刚为选举国家主席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投下庄严一票的代表们走出会场,不时互相交流“见证历史”的感受。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鲁贵卿:两会一直是透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窗口。这次换届正值全面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新起点上。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期待新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冲刺。

硬骨头,涉险滩

【经典语境】5日下午,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是总书记考察广东之后,第二次讲这句话。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李江:“改革”是此次两会最强音之一。在35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多发的今天,要突破瓶颈、再上台阶,只有靠改革创新。对这一点,代表委员已达成广泛共识。同时,会上几个重要文件明确要求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这些都释放出了强烈信号: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已箭在弦上。

大部制改革

【经典语境】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当天,不少人来到即将撤销的铁道部门口拍照留念,惜别与期待同在。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邓三龙:新一轮机构改革,无论铁道部政企分开,还是海洋、能源等管理机构的合并重组,都体现了职能转变的指向: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以往一些改革陷入越改越膨胀的怪圈,作怪的都是利益。评判机构改革效果要有客观标准,不能简单地看“部大”还是“部小”,要看办事效率是否真正提高了,人员是否确实精简了,权力寻租是否得到进一步遏制,而评判权要交给老百姓。

新会风

【经典语境】今年参会的解放军代表团代表都自带洗漱用品,因为有这样一条要求:“带上你自己的牙刷,这是命令。”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徐新荣:少了鲜花、礼仪、横幅,不封路,政府工作报告压缩到1.6万字以内——两会新会风是中央转变作风“八项规定”的延伸。此前有人担心,转作风会不会变成“一阵风”,两会细节传递出的信号是:要长期坚持下去。这还仅仅是个开始,领导干部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PM2.5

【经典语境】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透露,京津冀等地将把PM2.5纳入政府考核目标。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龚曙光:两会召开同时,北京雾霾再现。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PM2.5监测指标,并强调解决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此后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时又在“实际行动”之后加上“成效”二字,表明了治污的决心。当前,片面追求GDP而不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期待进一步加大“绿色考核”力度,建设“美丽中国”。两个“同步”

【经典语境】6日,在审议讨论会场,代表委员纷纷谈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委员点评】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用了九年,细化措施不能再等九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个长期问题,是社会发展均衡性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推动,期待改革见成效。

“权力之笼”

【经典语境】7日,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现场,周汉民委员的发言《把收费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共赢得9次掌声。

【委员点评】全国政协委员王长江:反腐倡廉,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键在于全面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就是要通过制度划定权力边界,让人民看着权力运行,对权力形成有力监督约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

“大城市病”

【经典语境】5日,北京代表团审议会场,“大城市病”的话头一经提起,立即引发热议:交通拥堵、垃圾围城、下场大雨便成“泽国”„„对“大城市病”治了这么多年,仍然沉重,究竟该开个怎样的药方?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我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集中爆发期,治本之策在于城镇化。城市群的建设将是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走向。通过推进城市群建设,发展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改变城市体系“头重脚轻”态势,减缓特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而中小城市要避免“房地产化”误区,首先要促进产业发育、公共服务完善,这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支点。安全奶粉

【经典语境】因香港近日颁布“奶粉限带令”,两会上卫生部部长、国家工商总局局长遭遇记者“狂轰滥炸”式追问,核心都是食品安全问题。

【代表点评】全国人大代表朱张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拷问生产经营者道德良心的同时,也暴露出监管脱节的漏洞和社会诚信的“失守”。这次机构改革终结了“九龙治水”的监管乱象,形成新的监管模式。同时还需要从源头上管控违规药物的使用,构建食品档案,建立“黑名单”制度,必须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记者李柯勇、苏晓洲、许祖华、黎华玲)

第四篇:《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第五篇: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

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 une 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书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

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

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

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

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喷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

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修正完善着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那种“新精神”从未改变。他不断战斗,推翻旧的,树立新的、更好的,因为他也深知,建筑远不只是居住的机器,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他后来的很多作品正展现了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它们是不可复制的,与自然和历史深深的融为一体。

下载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首先,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第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

    浅谈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浅谈“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09年岁末,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东省考察时,强调企业要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出更大贡献。此前,中国商务部门不惜花重金在......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走向

    距离结束还有59分51秒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走向 考试 (考试进入后请不要退出)考试题目:共26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 距离结束还有59分51秒1. 【单选题......

    两会热点:从两会看中国新走向(5篇)

    两会热点:从两会看中国新走向 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公益讲座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陈思武)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日在北京开幕,新......

    走向大市场 迎接新挑战

    走向大市场迎接新挑战 ——我市参加第二届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暨扩大市场招商引资系列活动综述 6月16日至20日,我市组团携6大类93种上党特色农产品,以及75个农业招商引资......

    习近平引领中国走向强盛

    习近平引领中国走向强盛 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习近平......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

    2000年10月30日 09:46 文正邦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对我国主要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婚姻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劳动......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有一句话我始终是拍相信的,几乎当成真理:只有深刻了解历史的人,方能了解现在,只有了解历史和现在的人,才能准确判断未来。我们不妨按此思路,分析一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