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时间:2019-05-12 02:4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第一篇: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部门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人大日前公布了该市农业局等四部门的决算分析报告。但记者发现,该农业局发布了两个版本的2010年“三公”数据,第一个版本来源于广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会议材料,农业局在决算分析报告中披露“2011年我局系统(含11个直属单位)三公经费总支出680.32万元,与2010年1032万元相比减少了351.68万元,总体降低了34.08%。其中因公出国预算支出66.48万元,与2010年37万元相比增加29.48万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590.39万元,与2010年930万元相比减少339.61万元;公务接待费支出23.45万元,与2010年65万元相比减少41.55万元。”6天时间里,农业局“三公”经费总支出数据的差额高达544.26万元。对此,广州市农业局称,数据差异的原因是两次统计的口径不同,网站上公开的2010年三公经费统计不包含农业局下属各单位的执法用车、动物防疫、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其他业务用车经费支出,该事件引起了公众对部门决算执行存在问题的广泛关注。

财政部门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和监督,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科学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财政部门决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部门决算的审核与检查工作对提高部门决算信息的质量,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部门决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决算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决算编制口径随意性大,帐表不符、数据失真。部门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人们往往会更关心经费是否能保证业务的正常进行,是否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对决算的认识只停留在属于一个年终后整体算账的层次,片面地认为决算只是对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的汇总,部门决算往往出现敷衍现象,决算能通过基本逻辑审核就万事大吉,部门决算的一个重要部分决算分析及说明往往浮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

(二)重预算轻决算,理不清两者关系。实际上部门决算是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共同构成部门资金分配使用运行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预算是决算的前提,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决算则是对预算的检验和评价,也是监督,它为今后更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提供依据,为政府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服务。只有把二者关系理清,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预算执行和经济健康发展。

(三)财政预算的实施情况没有在财政决算中详细反映。部门决算是各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总结,是各部门年度资金活动情况的集中反映。但是,部门决算中没有预算和决算情况的对比分析,只是在财政总决算中有个简单的预算和决算对比分析。

(四)部门决算监管不力,相关数据利用效率不高。一是没有利用部门决算资料检查、检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基本上都不参考部门决算数据来编制部门预算。不参考部门决算所反映的结余和实际支出数据编制预算。突出表现是不将经常性结余列入年初预算。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决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决算工作主要是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映。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单位并没有根据实际执行的情况进行填报,形成“两层皮”,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尤其是专项资金,仍习惯于先办事、后批钱,先上项目、后找资金,这种项目之间互相调剂、不严格根据预算执行的情况非常严重,为掩盖其不规范的操作,在决算报表中并不真实的反映其实际执行情况,而是根据预算做决算。二是为机械的适应决算报表审核公式的要求,肆意更改其真实的执行情况,严重影响了决算编制的真实性、科学性。

(二)决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脱节。决算报表编制应该是建立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准确、真实、科学的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与决算报表体系存在差异,将单位财务数据转化为决算报表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转化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不易发现。另外,对于单位原来沉淀在基本户的财政性资金如何使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遮遮掩掩,存在虚报瞒报的现象。这就造成决算数据的编制与单位财务管理相脱节。上报决算时与账表不符。

(三)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脱节。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体系,以及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近年来,尽管财政监督积极融入财政管理,努力发挥服务大局、服务管理、服务改革的作用,但财政监督作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个支柱,支撑力度不够,尤其是专职性财政监督在“大财政监督”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很好地设计到财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改革之中,预算

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较大;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机构与业务机构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督机构缺乏资金运行信息和获取信息的平台,监督成本高、效率低。财政监督未能参与到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之中,未能与财政资金运行过程达到时间与空间上的一致,事后检查工作开展较多,事前审核、事中监控措施较少,防患于未然的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财政支出监督的整体功效。

三、对策与建议

确保部门决算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加强部门决算应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部门决算的编审工作,确保部门决算数据的质量。

(一)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对决算重要性认识。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以及财务人员在决算报告编制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并规定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将按照《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不断提高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对决算的责任意识。要提前做好决算编审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决算编审工作的时间表,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决算编审工作;要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决算编审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部门决算作为政府及其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综合反映的综合财务报告,承担着促进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任。因此,对部门决算工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制定、完善考核评比办法,把数据质量作为考核部门决算工作质量的标准,严格核对数据和报表审核工作,强调收、支、4

余等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提高决算分析水平,发挥决算对加强预算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部门决算编审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一要把好原始凭证的审核关;二要把好凭证录入审核关;三要把好与财政的对账关;四要把好年度结账前的基础工作关;五要把好编制环节的数据录入和汇审关;六要把好部门决算责任制考核关。同时,要改进和加强决算报表的会审工作。实行决算报表会审是提高财政决算报表质量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查找、发现决算报表编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会审要从决算报表的正确性、编报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等方面入手,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采取“一般审核和重点审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做好决算数据分析、提高决算分析水平。部门决算信息是分析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和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编制决算绝不仅仅是数字的汇总,而是要利用决算数据去分析,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和完善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使各单位编报决算后,对决算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重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实际履行政府职能情况、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措施,将此数据分析报告分别报送本部门、单位领导和财政部门决算参考。对于财政部门来说,更要对部门决算的应用给予或引起足够的重视。各业务科室对分管部门的决算数据进行认真审核,对部门、单位提交的决算分析报告进行认真审阅。同时,分管人员还需站在财政资金分配安排监管的角度对所联系分管部门的决算资料进行疏理、分析,揭示和发现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管

理、履行政府职能、资产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的政策措施建议。各部门高度重视对部门决算的分析应用,利用结构分析法、线形回归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在历史数据的对比中,找出财政收支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要重点分析各项费用使用是否合理,项目支出的绩效水平,部门决算作为审核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互为促进。预算编制通过预算执行加以验证,预算执行的结果形成决算,决算经过反馈,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实现良性循环,预算编制才能科学合理,预算执行才能高效规范,决算才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部门决算中部门和单位年终的结余,项目支出完成情况、非税收入征缴情况等指标都可以为财政部门编制下一年度部门预算作为参考。以更好地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强化部门决算监督检查,提高部门决算管理水平。部门决算是全面反映单位年度收支结果的综合财务报告,它既反映出单位一年来对财政预算管理各项要求的执行情况,也反映出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的实际结果。因此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检查决算收入的真实性、合规性,看有无违反规定,截留挪用上级收入。有无超权限擅自减征、免征、超征、溢征的问题;二是检查决算支出,检查有无超预算、铺张浪费、乱发奖金补贴,甚至贪污私分等现象;三是评价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及财政抗风险能力。

1.开展决算检查,确保账表一致。

目前,由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一些要求不完全一致,决算中存在一些需要分析填报的内容。尽管通过设置审核公式、设计部门决算与会计制度科目对应关系表、运用审核查询模板等方式实现了对决算报表填报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的审核,但是对单位决算报表数据与会计账簿数据的一致性,也就是决算数据的真实性,没有有效的审核方式。决算数据的生命力在于其真实准确性,没有真实准确数据,决算编审工作再重要,数据也没人用。因此,应积极开展部门决算监督检查工作,组织人员对部门决算进行专项核查或抽查,检查账表相符情况以及列支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情况。通过核查发现和纠正决算编审中的问题,提高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建立部门决算批复机制,发挥监督作用

部门决算批复根据“核定部门收支、强化财政审查、规范预算执行”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资金管理状况进行批复。具体批复财政预算拨款收支、年终预算结余、预算外资金缴存核拨数。一旦建立这种批复机制,明确了决算报表责任主体,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部门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强大的压力,避免了填报决算数据随意性强的问题。在建立部门决算批复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一是循序渐进原则。部门决算批复工作是个新兴的事物,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利益,对单位预算执行水平、财务管理能力有很强的要求,必须先试点再推开,先认识再实践,先探索再完善,一步一个脚印将部门决算批复工作落实到位。二是规范性原则。要严格制定和实施部门决算批复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优化批复流程、规范批复格式。真正做到部门决算批复符合相应法律、法规,符合财政政策,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力发挥监督作用。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

(1)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综合运用监督检查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建立财政支出对账制度,定期与国库对账,掌握支出、结余等情况;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掌握和监督资金流向;通过项目单位资金收支、结余、工程进度等情况,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事中监控;充分运用传统的检查、调研等手段,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资金的监督检查。

(2)严格责任追究和移送制度。加大对违规问题责任人员的处理处罚力度,继续坚持并规范将违规责任人移送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处理外,对领导干部的财经违规行为,要移送组织部门备案和处理;建立健全部门、地区和单位的利益追究机制,严厉惩罚违规获取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3)建立支出监管分析报告制度和公告制度。每年对支出监管情况、查出的问题、纠正整改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向部门和单位通报并向社会公告,提高财政部门监管的震慑影响作用。

第二篇: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1、2、3、软件程序更新太慢,应及时尽早。

决算任务参数、公式参数下发时间较晚,看能否提前下发。决算会审时间短、次数少,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希望市局进一步增加会审时间、会审时间,至少有2天、2次。

4、应将每年容易出错的地方、修改较多的问题汇集归类,总结成明白纸,决算会审时大家在一起讨论,加快工作效率。

财政部门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和监督,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科学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财政部门决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部门决算的审核与检查工作对提高部门决算信息的质量,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财政部门加强决算与支出管理,强化财政部门决算监督检查义不容辞、刻不容缓。只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与监督检查,才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

一、当前财政部门决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财政监督是为财政管理服务的。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共同努力,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成效明显。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财政支出管理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财政部门决算管理工作更为严重,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监督和监管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决算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部门决算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决算编制口径随意性大,帐表不符、数据失真。部门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人们往往会更关心经费是否能保证业务的正常进行,是否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对决算的认识只停留在属于一个年终后整体算账的层次,片面地认为决算只是对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的汇总,对于超支、违规支出或违纪问题也控制不了,对财务管理没有太大的意义。正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部门决算编制的定位不高、对部门决算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一些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问题,在决算编制过程中,部分单位未能按照财务会计法规如实填报,甚至没有认真细致地分析就草率列报,或者不列报。有的会计基础工作没做好,不按规定口径填列,不能有效为对来年预算提供重要参考。部门决算往往出现敷衍现象,决算能通过基本逻辑审核就万事大吉,部门决算的一个重要部分决算分析及说明往往浮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

(二)重预算轻决算,理不清两者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报预算时,各预算单位重视预算、轻视决算思想作怪,没有做到顾全大局,一味考虑自身的内部利益,认为国家的钱来得容易,不要白不要。把不该列入预算的支出却编列进来;不顾轻重缓急,不考虑需要与可能,生拉硬塞地报列专项。财政部门为了节省财政资金,只对单位的预算层层把关审核严密,而对预算单位年终上报的支出决算数据草草收表、只要数据能过微机关,其他超支、虚列、瞒报、违规等问题就不管不问,报表结束后束之高阁。实际上部门决算是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共同构成部门资金分配使用运行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预算是决算的前提,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决算则是对预算的检验和评价,也是监督,它为今后更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提供依据,为政府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服务。只有把二者关系理清,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预算执行和经济健康发展。

(三)财政支出管理不当,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是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因为安排支出时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办法,本身就以承认原有的支出格局为前提,各项支出往往是能增不能减,使已经变化的支出格局得不到及时调整,增强了财政支出刚性,特别是在当前的体制转轨中,一些单位的自给能力明显提高,创收规模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基数法,将加重财政负担。二是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形成争投资、争项目、争预算指标等现象;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财政资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乱支、挪用、浪费等不良现象,并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尤其是一些工程项目的支出由少数人决策,有些所谓的“一支笔,一本帐”,实际是缺乏透明度、缺乏公正性、缺乏有效监督,预算执行中项目超预算执行,或项目被随意调整、串换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预算的严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部门决算监管不力,相关数据利用效率不高

每年财政部门从下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制的部门决算,往往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没有利用部门决算资料检查、检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作用的充分发挥。如有的部门支出过大或任意超支,并将超支转到下年、挂转到往来或放在账外,这样日年积累将形成赤字,甚至严重赤字。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将成为今后的“大窟窿”。二是基本上都不参考部门决算数据来编制部门预算。不参考部门决算所反映的结余和实际支出数据编制预算。突出表现是不将经常性结余列入年初预算。

二、存在问题根源及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既涉及体制,也涉及管理。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收支矛盾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获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表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我国有15年出现赤字,累计赤字2814亿元,特别是在“八五”期间,财政赤字迅速扩大,达到1945亿元。国债规模也不断扩大,1980年为43亿元,1985年为89亿元,1990年为375亿元,到1996年已上升为1900多亿元,近几年已上升到3000多亿元。目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收支矛盾也在加大。特别是有些地市县问题较为突出。如某县的某镇财力为零,年终决算时为零。这是某县财政体制造成的,它不仅严重影响乡镇的正常运行,而且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决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

决算工作主要是对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映。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单位并没有根据实际执行的情况进行填报,形成“两层皮”,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对于预算的执行,经济科目仅到大类,而部门决算报表却要明细到款级,例如,财决05表、05-1表、05-2表,行政事业单位在填列这些报表时存在很强的随意性。二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尤其是专项资金,仍习惯于先办事、后批钱,先上项目、后找资金,这种项目之间互相调剂、不严格根据预算执行的情况非常严重,为掩盖其不规范的操作,在决算报表中并不真实的反映其实际执行情况,而是根据预算做决算。三是为机械的适应决算报表审核公式的要求,肆意更改其真实的执行情况。例如,人均工资审核问题、招待费超支问题,为了避免人均工资过高和单项支出超标,将人员支出和超支部分调到商品与服务支出中。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决算编制的真实性、科学性。

(三)决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脱节

决算报表编制应该是建立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准确、真实、科学的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与决算报表体系存在差异,将单位财务数据转化为决算报表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转化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不易发现。另外,对于单位原来沉淀在基本户的财政性资金如何使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遮遮掩掩,存在虚报瞒报的现象。这就造成决算数据的编制与单位财务管理相脱节。上报决算时与账表不符。

(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脱节 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体系,以及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近年来,尽管财政监督积极融入财政管理,努力发挥服务大局、服务管理、服务改革的作用,但财政监督作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个支柱,支撑力度不够,尤其是专职性财政监督在“大财政监督”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很好地设计到财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改革之中,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较大;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机构与业务机构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督机构缺乏资金运行信息和获取信息的平台,监督成本高、效率低。财政监督未能参与到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之中,未能与财政资金运行过程达到时间与空间上的一致,事后检查工作开展较多,事前审核、事中监控措施较少,防患于未然的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财政支出监督的整体功效。

三、对策与建议

确保部门决算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加强部门决算应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部门决算的编审工作,确保部门决算数据的质量。(一)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对决算重要性认识

1.明确部门决算报告编制责任。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以及财务人员在决算报告编制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并规定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将按照《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对决算报表质量不高和在会计决算中存在故意虚报、瞒报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和必要的行政处罚。以提高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对决算的责任意识。

2.提高对决算重要性认识。要充分认识决算编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争取领导对决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要提前决算编审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决算编审工作的时间表,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决算编审工作;要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决算编审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因此,在部门决算编审过程中,必须认真组织好相关部门及人员,落实责任制,确保部门决算工作有序进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以及非税收入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决算作为政府及其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综合反映的综合财务报告,承担着促进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任。因此,对部门决算工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制定、完善考核评比办法,把数据质量作为考核部门决算工作质量的标准,严格核对数据和报表审核工作,强调收、支、余等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提高决算分析水平,发挥决算对加强预算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部门决算编审工作,提高数据质量

为提高决算编审质量,在决算编审工作中严格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八字方针,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具体来说要做到:一要把好原始凭证的审核关;二要把好凭证录入审核关;三要把好与财政的对账关;四要把好结账前的基础工作关;五要把好编制环节的数据录入和汇审关;六要把好部门决算责任制考核关。同时,要改进和加强决算报表的会审工作。实行决算报表会审是提高财政决算报表质量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查找、发现决算报表编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具体实施中,国库处与业务处联合对账、联合审核、联合批复,开通网上论坛,实行网上预审,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部门和市县修改,把工作做在前面,避免决算会审时再大量修改数据。会审要从决算报表的正确性、编报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等方面入手,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采取“一般审核和重点审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各单位编报的报表、u盘和相关资料进行技术性审核。审核方法采取人工审核与计算机审核相结合,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审核单位收支数据有无估列代编或弄虚作假,决算报表有无缺表、少表,少填、漏填指标等问题,表间、表内的逻辑关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关系的正确性,保证财政支出与部门收入数据衔接,部门征缴与财政收入数据衔接。会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各单位提供的报表和资料,公正地发表审查意见,审核工作完成后,审核人员要进行签字确认。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审核人员要集中讨论、评判,查找、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预算单位予以调整和改正。通过决算会审,最终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决算工作效率和编报质量的目的。

(三)做好决算数据分析、提高决算分析水平

部门决算信息是分析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和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编制决算绝不仅仅是数字的汇总,而是要利用决算数据去分析,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和完善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使各单位编报决算后,对决算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重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实际履行政府职能情况、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措施,将此数据分析报告分别报送本部门、单位领导和财政部门决算参考。对于财政部门来说,更要对部门决算的应用给予或引起足够的重视。各业务科室对分管部门的决算数据进行认真审核,对部门、单位提交的决算分析报告进行认真审阅。同时,分管人员还需站在财政资金分配安排监管的角度对所联系分管部门的决算资料进行疏理、分析,揭示和发现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履行政府职能、资产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的政策措施建议。各部门高度重视对部门决算的分析应用,利用结构分析法、线形回归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在历史数据的对比中,找出财政收支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要重点分析各项费用使用是否合理,项目支出的绩效水平,特别是要建立部门决算和部门预算的衔接机制和反馈机制,将决算分析的结果反馈给预算处室,然后,以部门决算作为审核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互为促进。预算编制通过预算执行加以验证,预算执行的结果形成决算,决算经过反馈,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实现良性循环,预算编制才能科学合理,预算执行才能高效规范,决算才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部门决算中部门和单位年终的结余,项目支出完成情况、非税收入征缴情况等指标都可以为财政部门编制下一部门预算作为参考。以更好地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强化部门决算监督检查,提高部门决算管理水平 部门决算是全面反映单位收支结果的综合财务报告,它既反映出单位一年来对财政预算管理各项要求的执行情况,也反映出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的实际结果。因此应结合推行全市部门决算工作考核时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检查决算收入的真实性、合规性,看有无违反规定,截留挪用上级收入。有无超权限擅自减征、免征、超征、溢征的问题;二是检查决算支出,检查有无超预算、铺张浪费、乱发奖金补贴,甚至贪污私分等现象;三是评价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及财政抗风险能力。1.开展决算检查,确保账表一致

目前,由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一些要求不完全一致,决算中存在一些需要分析填报的内容。尽管通过设置审核公式、设计部门决算与会计制度科目对应关系表、运用审核查询模板等方式实现了对决算报表填报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的审核,但是对单位决算报表数据与会计账簿数据的一致性,也就是决算数据的真实性,没有有效的审核方式。决算数据的生命力在于其真实准确性,没有真实准确数据,决算编审工作再重要,数据也没人用。因此,应积极开展部门决算监督检查工作,组织人员对部门决算进行专项核查或抽查,检查账表相符情况以及列支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情况。通过核查发现和纠正决算编审中的问题,提高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建立部门决算批复机制,发挥监督作用

部门决算批复根据“核定部门收支、强化财政审查、规范预算执行”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资金管理状况进行批复。具体批复财政预算拨款收支、年终预算结余、预算外资金缴存核拨数。一旦建立这种批复机制,明确了决算报表责任主体,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部门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强大的压力,避免了填报决算数据随意性强的问题。在建立部门决算批复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一是循序渐进原则。部门决算批复工作是个新兴的事物,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利益,对单位预算执行水平、财务管理能力有很强的要求,必须先试点再推开,先认识再实践,先探索再完善,一步一个脚印将部门决算批复工作落实到位。二是规范性原则。要严格制定和实施部门决算批复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优化批复流程、规范批复格式。真正做到部门决算批复符合相应法律、法规,符合财政政策,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力发挥监督作用。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

(1)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综合运用监督检查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建立财政支出对账制度,定期与国库对账,掌握支出、结余等情况;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掌握和监督资金流向;通过项目单位资金收支、结余、工程进度等情况,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事中监控;充分运用传统的检查、调研等手段,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资金的监督检查。

(2)严格责任追究和移送制度。加大对违规问题责任人员的处理处罚力度,继续坚持并规范将违规责任人移送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处理外,对领导干部的财经违规行为,要移送组织部门备案和处理;建立健全部门、地区和单位的利益追究机制,严厉惩罚违规获取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3)建立支出监管分析报告制度和公告制度。每年对支出监管情况、查出的问题、纠正整改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向部门和单位通报并向社会公告,提高财政部门监管的震慑影响作用。

三、影响决算工作编审的主要原因

1.存在思想上偏差。对预算、总决算重视度高于部门决算,主要是预算关系到本单位可用的财政资金总量,而部门决算只是事后支出编报报送财政部门,重视程度不一样,以致部门决算报表出现填报不完整、数据不准确、审核把关不严格的情况。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弱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部分单位财务人员转岗或身兼数职,个别单位甚至由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的驾驶员来兼任。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丽水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兼职财务人员约占40%,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约占20%。

3.预决算没有很好的对接。首先是部分地方预算管理不规范,科目调剂不严肃,如将预算内政府性基金列入预算外、项目经费列支人员费用等。其次是决算成果未被充分利用。再次是决算边缘化。从全市来看,各地财政部门基本上都不参考部门决算数据来编制部门预算,这也是决算不被引起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决算批复制度未得到落实。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在各级人大通过财政决算的20日内,财政部门要完成单位的部门决算批复工作。目前全国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市财政部门开展了决算批复工作,但我省各地都还在等待、观望。

5.部门协调没有很好到位。部门决算内部涉及预算、职能业务处室、综合和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等部门,外部还有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等。当前全市各地决算工作中主要由财政国库部门在牵头实施,在决算遇到突出问题和困难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协作机制,仅靠国库部门一两个人难以完成几百个预算单位的联络、上万条数据的审核,直接影响到决算数据的质量。

四、加强决算工作的措施建议

随着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财政“三个子”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大、审计等对财政工作监督的逐步深入,作为反映财政预算执行综合结果的财政部门决算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为此建议:

1.强化培训、提升水平。编制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决算报表的质量和效率。一是要提高决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各地要将业务骨干充实到决算工作队伍来,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为完成决算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要提升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政部门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务知识培训,使单位编制决算的财务人员熟练掌握编报方法和内容,为做好决算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积极探索、实现融合。预算与决算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预算为决算提供依据,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也是下年预算编制的依据。因此,要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建立具有操作性强的执行制度,彻底解决预算、决算两张皮现象,促进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的改进和完善。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保证预算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预算→决算→预算规范”的有效机制。

3.建立决算批复制度。积极探索批复方式,借鉴其他地市的经验,尽快建立部门决算批复制度。部门决算批复工作不仅是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体现,也是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水平、保证决算数据权威性的要求。

4.强化内部工作机制。决算涉及到的财政部门内部处室和单位很多,需要相互间的支持配合,因此决算的组织领导非常重要。要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和配合默契的协作机制,如成立决算工作小组,协调决算的各项工作。

5.强化分析、发挥作用。决算数据资料齐全,信息丰富,编审之后不能被束之高阁,必须彻底改变“重数字、重表格,轻文字、轻分析”的状况,要充分挖掘、分析和使用决算数据,提高部门决算分析的水平和质量,发挥部门决算在财政财务管理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改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安排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决策和财政各项改革服务。

6.健全考核制度。一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部门决算评比考核相关办法,对单位决算编审工作进行考评,形成决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决算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开展决算核查机制。开展决算数据核查工作,组织国库、业务和监督检查等部门人员对决算进行专项抽查,强化单位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决算账、表、实一致。

7.优化系统、提升效率。一是进一步优化报表结构,突出分析功能。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全面反映单位的所有收支内容,实现单位财务收支内容的全覆盖。二是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里不同表间的数据实现自动提取,与总决算、基建决算的数据实现自动转换,同时决算数据在财政部门内部共享。三是积极开展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对接研究,争取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相关决算报表的初始数据提取,提高工作效率。

冠县财政局 2011年3月10日

第三篇: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及建议

吕梁市会计学校

1、学校近三年招生情况为2010年570人,2011年736人,2012年730人。学校现在校生规模为2023人,其中,中职教育开设会计、计算机及其应用、财政、物流管理等10个专业,在校生598余人;挂靠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开设会计与计算机操作技术2个高职专业,在校生1020余人;与吕梁学院联办经济系开设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405余人。学校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专任老师严重不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专业课54人,基础课43人,由于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本学期专业课外聘教师11人,基础课外聘15人以满足教学需要,建议给予增加教师编制。

2、学校现有内设机构及科级职数多于编办核定的职数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建议给予理顺,同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建议增加教学与学生管理内设机构和科级职数。

3、学校经费只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2011年学校总收入1700万元,财政负担940万元,学校日常经费支出1480万元,财政负担率为65%左右,2012年全年预计总收入15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200万元,收取各种学费300万元,预计总支出1800万元,尚有资金缺口300万元,建议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专项补助款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而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工程造价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造价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工程造价决算审计实践看,工程多估冒算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避免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加强对工程造价决算的审计监督已刻不容缓。

一、工程造价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履行合同不严格,造价控制乏力。

工程经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标,按法定程序,通过公开、公平方式招标、评标、定标,对于一般项目,施工单位的中标价即可作为竣工结算价,如有其它变更、签证应按招标文件精神或合同中相关条款结算。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工程经招投标后,在承发包合同签订时,在合同中再约定按实结算,招投标只起到确定施工单位的作用。如某桥梁拓宽工程在工程完工二个月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商定了《关于某桥拓宽工程决算审计有关事项》的会议记录。审计发现,有关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合同存在严重背离的情况,如决算方式由中标价增减工程量改为全部按实计算;主要材料价格不按招投标及合同约定改按信息价;工程造价下浮率不按招投标文件规定下浮,擅自少下浮等等。经审计若按此会议记录计算,仅造价下浮一块就涉及到多付工程款341243元。

2、工程实施中乱签证,人为增加造价。

工程建设实施中,部分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以隐蔽工程处理、误工、抢工、复杂工艺、特殊材料等方式随意追加工程造价。如某基础设施项目的填方工程,在跟踪审计时,发现施工单位报出的决算所依据的地面标高与设计原地面标高严重出入,引起的工程款相差150多万元,而现场监理人员居然签字认可。

3、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失控。

拟建项目经过决策确定后,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的高低。因设计深度不够,必然造成施工中变更多,现场签证多,从而使工程中标价与实际造价相去甚远,加上若施工现场管理不严,工程计价产生多估冒算也在所难免了。如某建筑工程,中标价为151万元,但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更改而增加的工程款有53万元多。又如某景区二期工程中标价为608.3万元,而最后决算造价达到1300多万元,超计划概算一倍多。

4、取费标准高套,侥幸心理作祟。

现行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是按工程类别划分的,施工单位常高定工程类别编制预算。如某基础设施工程的附属工程,是普通的三层建筑,根据工程类别的划分原则,明显的应属于四类工程,其综合费率为直接费的21.2%。但在其决算中,将其定为三类工程,综合费率为24.5%,这样故意地将工程提高了一个类别。

5、合同条款不规范,工程计价有隐患。

合同条款不严肃不规范,给工程决算留下许多漏洞,也是引起工程计价多估冒算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对包干范围及调整条件和调整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结果包干项目包不死,合同等于没定。如某基础设施工程,其合同规定:明标底让利后包干,由乙方以482.79万元总承包,具体按实结算。很明显,此合同前后矛盾,既然是“让利后包干”,就不能“具体按实结算”。因为按实结算远大于482.79万元,决算时甲乙双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6、材料价格跨期高套,工程价款攀升。

由于市场价格每月或每季变化相当大,而地市每期发布的建筑安装主要材料预算价格基本无区别或区别不大,且又滞后,使预算价格严重偏离了实际价格,少数材料价格信息价甚至高出实际价格的50%左右。由于有的项目工期较长,有的施工单位根据自己需要,跨期高套也屡见不鲜。如某一工程,根据审计部门掌握的资料,甲乙双方所签定的主材价格明显高于当期市场价格。

二、加强工程造价决算审计的几点建议

1、查投标承诺的让利是否到位,严把合同履行关。

审计人员对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合同条款必须研究透彻,对招投标时的让利承诺是否到位应重点审计。如某桥梁拓宽工程中的老桥加固工程项目对合同外增加部分工程综合费用率按29.9%取定,未按施工单位报价中约定的19%取定,引起多计决算造价26505元。还有的在工程决算审计中对包工程常常忽视总承包时的让利承诺,以致多付工程款。如某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投标书及相关资料的承诺应对工程造价的4.932%让利,而在结算时对分包工程的砼防渗墙项目不按招投标时的承诺,未对报价书相关项目暂列造价180万元的4.932%让利,造成多付工程款88776元。

2、查工程量的真实性,严把工程量计算关。

审计人员必须以工程竣工图及施工现场为依据,严格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逐项进行核对,看有无多算、重算、冒算和错算现象。审计人员应把竣工图的“死数据”与施工现场调查了解的“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挤出工程量中的“水份”,确保竣工决算造价的真实性。

3、查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严把定额套用关。

工程预算定额是计算工程造价的依据,在审计竣工决算套用定额时就应注意各专业册的适用范围及使用界限的划分,在参照使用就近定额时,应防止高套定额子目,造成重复计算。除了熟悉预算定额外,还应熟悉竣工图内容及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才能把好定额套用审计关。

4、查材料单价,严把材料费用关。

针对市场材料供应品种繁多,产地、规格型号、产品质量不一的特点,审核材料单价时应以施工图指定的材料品种、型号、规格为计算依据。执行国家统一的材料消耗定额及有关运杂费率、采保费率等规定,防止因材料品质、档次的不同而随意调高材料单价,更不能单凭“发票”定价因控制不严,发票水份大。如某工程,施工单位开出的格栅灯发票价格为 268元/套,后经审计人员核实实际为95元/套。工程材料费用的审核要注意到材料单价上的时间差和品质差,搞好市场调查,并从审计施工单位的原始票据延伸到材料的供应单位,掌握市场动态,加大审计审核的力度。

5、查签证单的真实性,严把现场签证关。

在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对施工图设计的内容到现场进行核实,而且还要对签证上增加的内容与实际施工的内容进行核实,以便准确地核定工程量。对于隐蔽工程签证,要标明被隐蔽部位、工作量及质量情况。对于图纸以外的现场签证,要审核签证的时间、地点、事由、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避免出现随意增大签证工作量,伪造资料、巧立名目,人为虚增签证费用。

6、查取费标准的合理性,严把取费标准关。

目前大多数建设单位是在没有采用工程量报价清单的前提下采用竞价机制,大多数工程招标采用费率招标。在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时,把施工单位承诺的让利或优惠多少,写进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以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在竣工决算审计时一定要注意工程类别及取费标准,按照不同施工地区、不同工程类别计取相关的地区税率及工程费率,确保取费标准的合理性,才能为加强工程造价控制把好最后一个关口。

浅谈工程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摘要:工程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来,促进宏观建筑调控,促进微建筑管理,以助于国民建筑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工程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内容复杂,因此讲究工作方法非常必要,以下简单谈谈工程审计在建筑中的审计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审计 审核 工程审计 造价 竣工决算

1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且多为政绩工程,民心工程,涉及的关系复杂,受公众关注较多,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是融管理、绩效、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工程审计直接关系到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基建工程的质量,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立项,勘察设计,物质准备,工程施工是基建工程审计的主要环节,在审计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拓展新思路,保证投资有效,科学施工,安全施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和加强工程全过程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客观公正地评价工程建设决策者、执行者的 经济 责任履行情况,进而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和社会效益。由于审计涉及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内容,所以审计必须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管理流程。

2工程审计现状

随着我国对建筑行业规范的完善,建筑工程企业对于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工程质量、投资效率、工期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重视工程审计工作,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可以提高工程审计效率,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减少不必要工程款项的增加,成为了目前工程企业的首要问题。而工程审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和阶段性,由于涉及经济单位多,其审计难度大,周期长。即它关乎到资源有效利用,基建工程的质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后从工程招标,施工,竣工结算三个方面分析了基建工程的审计方法和要点。

3工程审计的方法

工程审计方法很多,同时也很复杂,以下列出一些常用的方法,现场观察法,测量观察法,计算法,分析法,复核法,询价比价法,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分组计算审计法,重点抽查审计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

3.1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是指采用对施工现场直接考察的方法,观察现场工作人员及管理活动,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与图纸范围(或合同义务)是否一致、吻合。审计人员对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应到现场实地观察和检查,尤其对某些涉及造价调整的隐蔽工程应有针对性地在工程隐蔽前抽查监理签证,并且作好相关记录,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留有影像资料。

这种审计方法对十分重视工程计量工作的单价合同的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如对于土方开挖、回填等分项工程,审计人员应要求监理人员进行实测实量,分阶段验收,要严格分清不同土质、深度、体积、地下水、放坡、支撑等情况,分别测算工程量,不能只填一个总数。

3.2测量观察法

核实工程量的真实性,最有效的办法是现场测量观察,一是对照施工图纸,实地测量有关分项工程尺寸,如门窗洞口的大小、建筑物的长宽高等。二是对安装工程的设施、设备进行实地观察计算数量,如配电箱个数、灯具个数、水暖器材的个数等。确定核实决算工程量与实际是否相符。

3.3计算法

即按照图纸计算工程量与工程决算对比核实,审定工程造价。工程决算审计,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地看清所有的施工图纸,才能全面准确无误地计算审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审计人员不仅要看建筑施工图,还要看结构施工图和竣工图;不仅要看水电平面图,而且要看水电系统图。不仅要将每一张图纸看懂,而且要将所有的图纸综合分析。只有在认真看懂图纸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3.4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造价审计人员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离和分类,然后综合分析,发现疑点,揭露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法的目的在于:

1)通过分析查找可疑事项,为审计工作寻找线索,进而查出各种错误和弊端

2)通过分析来验证各种资料(如施工合同、施工图纸、隐蔽工程签证等资料)所反映的工程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而核实实际工程量与审定工程造价。

3.5复核法

复核法是指将有关工程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进行互相对照,以核实是否相符和正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可以利用工程资料之间的依存关系和逻辑关系进行审计取证。

例如,通过将初步设计概算与合同总价对比,可以分析有无提高标准和增列工程等问题;将竣工结算与完成工作量、竣工图、变更、现场签证等有关资料核对,分析工程价款结算与实际完成投资是否一致和真实;将工程核算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核对,分析有无成本不实或核算不一致的情况等。

如在某住宅楼建设项目审计过程中,造价审计人员利用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隐蔽工程签证单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施工日志相核对,查出该项目工程结算存在重复签证与乱签证,多计隐蔽工程造价23.8万元。

又如在对某一多层办公楼项目的审计过程中,造价审计人员通过利用分析法发现该项目土方工程量是该项目建筑面积的29倍(即该建筑展开面积需要大开挖29米),对此找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将隐蔽工程签证与施工日记相查对,核减土方工程量5500立方米,核减工程造价16.7万元。

3.6询价比价法

询价比价法主要是指对设备、材料等采购的市场公允价格进行确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市场询价、综合比价等方法。

3.7全面审计法

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3.8标准图审计法 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3.9分组计算审计法

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例如:对一般土建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

1)地槽挖土、基础砌体、基础垫层、槽坑回填土、运土分为一组。这一分组中,先将挖地槽土方、基础砌体体积(室外地坪以下部分)、基础垫层计算出来,而槽坑回填土、外运土的体积按下式确定:回填土量=挖土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余土外运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2)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层、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刷浆、屋面层分为一组。在这种分组中,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计算出来。而楼面找平层、顶棚抹灰、顶棚饰面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垫层工程量等于地面面积乘以地面厚度;空心楼板工程量由楼面工程量乘以楼板的折算厚度(查表);底层建筑面积加挑檐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就是屋面工程量;底层建筑面积乘以坡度系数(平屋面不乘)再乘以保温层的平均厚度为保温层的工程量。

3)内墙外抹灰、外墙内抹灰、外墙内面刷浆、外墙上的门窗和圈过梁、外墙砌体分为一组。在这一组中,首先把各种厚度的内外墙上的门窗面积和过梁体积分别列表填写,然后再计算工程量。在求出墙体面积的基础上,减去门窗面积,再乘以墙厚减圈过梁体积等于墙体积。各项数据均可借鉴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3.10筛选审计法

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

3.11重点抽查审计法

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计法,其与全面审计法之区别仅是审计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竣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檩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可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强度等级、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的强度等级换算。这种方法与全面审计法比较,工作量相对减少,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做到准确无误。

3.12分析对比审计法

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审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在总结分析工程决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再进行重点审计,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

2)分部工程比例:基础、楼板屋面、门窗、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各种结构比例: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木结构、金属结构、装饰、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4)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

3.13常见病审计法

由于工程决算编制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工程决算编制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

1)工程量计算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楼地面孔洞、沟道所占面积不扣除;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不扣除;挖地槽、地坑上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楼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定额单价套用误差:混凝上强度等级;石子粒径;构件断面、单件体积;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强度等级及配合比;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地坑、地槽、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土石方的分类界限。

3)项目重复误差:块料面层下找平层;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预制构件的软件;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

4)综合费用计算误差:措施手段材料一次摊销;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定额已考虑的内容重复;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中内容重复。

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计工程预决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顺藤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3.14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

建筑工程预决算项目数

十、数百,数据成千上万,乍一看好像各项目、各数据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不然,这些项目,这些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可以摸索出它们的规律。我们可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审核,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及数据,如漏项、重项、工程量数据错误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如:与建筑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室外净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墙体面积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与外墙边线相关的项目和工程量数据;其他相关项目与数据。

当然,也有一些工程量数据规律性较差,如柱基与柱身、墙基与墙体、梁与柱等等,我们可以采用前述的重点审计法。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计法实质是工程量计算统筹法在预决算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应用这种方法,可使审核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15综合比价法

综合比价法是指对所购物资的进价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有利于购买单位的最优价格,将之作为审计标准。如在概算审计中,对一些设计深度不够、难以核算、投资较大的关键设备和设施应进行多方面查询核对,明确其价格构成、规格质量等情况。

工程造价审计的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审计时究竟以何种方法为主,审计人员应结合项目的特点而定。必要的话,可综合运用。

4工程审计要点

建筑项目审计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耗用的工作量,约占全部建筑项目决算审计过程的70%以上,为了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繁重的工作应注意以下要点:

4.1资料齐全

包括施工合同,各原始预算,设计图纸及会审纪要,设计变更,施工签证,竣工图,施工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和取费标准,施工现场地形及工程地质等。

4.2重点看图

在拿到工程施工图后,首先要按图纸会审纪要的内容,对图纸做全面的修正,这样可避免因图纸变化,而进行大量重复的劳动。之后开始对图纸全面浏览,先了解工程的基本概貌,如建筑物层数、结构形式、建筑面积等,再了解工程的材料和做法,如:基础是砼的还是砖、石的,是条形的还是独立的;墙体是砌砖还是砌块;楼面是水泥砂浆还是地砖;有无吊顶;外墙面是墙砖还是干粘石;门窗是木制还是铝合金、塑料等。最后详细阅读建筑“三大图”,重点弄清以下几个问题:房屋内外高差,以便在计算基础、挖填方、外墙抹灰工程量时利用该数据;建筑物层高墙体、楼地面面层、顶棚等相应的工程内容是否因楼层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便在计算工程量时分别对待;建筑物构配件,如阳台、雨棚、台阶等的设置情况,以防止二次翻阅和重漏计算。

4.3口径必须一致

审核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口径相一致。例如,某医院综合大楼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整个场地是按竖项布置进行大型挖填土方,并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夯实。预算编制人员在计算了铲运机铲运土方13600m3的工程量后,还计算了平整场地34000m3的工程量。审核人员依据“平整场地工程量按建筑物底面积计算,若已按竖项布置进行挖填找平土方,不再计算平整场地工程量”。这一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核减了平整场地工程量。

4.4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

根据多年的审核经验,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若紧接着计算墙体工程量,而墙体上门窗洞口所占面积、嵌入墙体的砼构配件所占体积都没有数据。这些数据常常要临时补充进来。这种方法很被动,容易出错,到计算门窗和砼构配件时,又要重复计算,如果发现前边的扣除有差错,还需进行调整,因此若在基础工程量计算完成后,紧接着计算门窗洞口和砼分部工程量,那么就可一次成功,既省事又准确。安排分部工程量计算顺序的原则是方便计算。

4.5计量单位必须一致

应注意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如设备及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的计量单位有些用“台”,有些用“组”;管道安装工程有些工程细目用“10m”,有些工程细目用“100m”。这都应分清楚,不能搞错。

4.6定额子目套用的审核

工程预算选用的定额子目与该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特征相一致。同类工程量套用的基价高或低的定额子目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审代换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对套用定额子目的审核应注意所包涵的工作内容,要注意看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熟悉定额子目套用的界限,要求做到公正合理。

4.7材料价格和价差的审核

在工程预决算工作中,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最活跃的动态因素,它占工程造价的76%以上。因此加强材料价格动态管理,实施材料价格动态决算十分重要。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必须与当时当地的行情相一致,应注意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是否已包括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基建材料的数量、规格和型号是否按图列出的取定。但是材料价格将随着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频繁波动,当地的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应该具有“弹性”,争取半月发布一次市场价格信息;同时发布市场价格材料品种信息,力求齐全,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工程预决算由于受施工工期、施工条件的影响,多采用事后结算调价的办法,如果结算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变化的市场,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固定单价”和“活市场”的差距,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对一般建筑工程可采取“平均定价、按实结算”的原则来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开工时按当月指导价格编制预算,竣工后按合同工期之内的指导价格平均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大、施工工期长的工程预决算可采取分阶段确定材料、决算价格,即按工程的基础、主体、装修分阶段签订工程量竣工决算。对工程结构规模较小、施工工期短的工程预决算可一次定死,竣工决算除设计变更外均不得调整。

4.8现场施工签证的审核

由于有的施工单位驻工地的代表对工程预算和有关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有的施工单位有意扭曲预算定额和有关的管理规定,造成盲目签证。因此应认真审核工程签证的有关工作内容是否已包括在预算定额内。审核人员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合规定的现场施工签证。现场施工签证项目、内容和数量要完整清楚,必须具有甲方驻工地的代表和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的双方签字,手续齐全方可生效。

建筑工程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技巧方法

一、审前准备工作

1、收集工程相关的文件资料。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编制标底等工程相关文件资料是工程决算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在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工作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详细地了解。

2、熟悉竣工图纸。竣工图是审计决算分项数量的重要依据,必须全面熟悉了解,核对所有图纸,清点无误后依次识读。

3、了解决算包括的范围。根据决算编制说明,了解决算包括的工程内容。例如配套设施、室外管线、道路以及会审图纸后的设计变更等。

4、弄清所采用的单位估价表。任何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工程性质,收集熟悉相应的单价、定额资料。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程序及相关要求

1.应在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时,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关注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式进点时间可安排在即将正式开工前。

2.审计组应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场所,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参加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例会,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有关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并且作好会议记录。

3.对中标合同价进行控制,不允许施工现场随意变更设计、增项、减项、扩大工程造价;对工程用料,隐蔽工程进行质量和数量监控,防止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所有隐蔽工程除应有甲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签字外,还必须有跟踪审计人员签字。

4.审计组成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展、变更等真实情况,了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熟悉工程计量规则及有关费用的测算办法,并且作好相关记录。对各参建单位(包括建设项目相关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进行核定,开具核定单。

5.审计组应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报送工程结算资料,并及时确定审计结果:

(1)采用“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按照已完成的形象进度,及时报送“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予以审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工程施工完成,工程结算审计基本结束”;

(2)采用“中标价包干,设计变更、额外工作量签证按实调整”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每月将已发生的设计变更、签证工作量编制“变更部分结算”,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3)采用“单价包干、工程量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对已完成的形象进度上报“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4)对于在建工程其他费用的审计,亦应本着“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进行审计,并按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

6.审计组应建立《跟踪审计项目台账》,由主审人员负责及时登记审计时间、工作纪实(包括工作内容、审计事实、发现问题、审计意见、整改情况、审计成果)。台帐要注重反映量化成果,成为反映跟踪审计全貌的工作日志。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内容,(一)建设项目开工前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审计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2.施工准备阶段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之一,主要把握好项目法人质量控制、监理工作、施工单位选择。项目法人质量控制是否通过资质审查,是否按法定的招投标程序选择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各种合同是否规范、合法有效,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是否组织了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设计交底;监理单位是否有相应资格等级证书,所派监理人员是否有岗位证书;审计设计单位是否有承担相应资质勘测设计能力,是否将经过会审后的资料做过技术交底,设计质量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的规范要求;审计施工单位是否有承揽相应施工任务的资质,施工单位是否制定了完善的质量责任制考核办法等。

3.审计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建设资金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各种规费是否按规定及时缴纳;减、缓、免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征地或拆迁补偿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关评估、计价是否合规、合理,有无擅自扩大拆迁范围、提高标准或者降低标准等问题。

(二)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关系到工程质量好坏、审计质量高低的问题,审计内容应包括:

1、审计合同履行情况。审计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单位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如有变更、增补、转让或终止情况,应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

2.审计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审计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各项内控制度。如工程签证、验收制度;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验收、领用、清点制度;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应督促、指导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建设资金合法使用。

3.审计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工程预算款及结算是否按合同办理;

4.审计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及竣工决算的需要;建设资金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大量资金闲置、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损失浪费现象。

5.检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照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建设项目资金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长时间不结转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要查明原因,防止出现超付工程款现象;审计建设单位管理费的计取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费用支出是否符合“必须、节约”的原则,有无超出概算控制金额的情况。

6.加强设备、材料价格控制,尤其要对建设单位关联企业所供设备、材料的价格进行检查,防止从中加价。对已购设备、材料因故不能使用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属政府采购的设备、材料是否按相应规定办理。

(三)基建工程审计范围及方法

一、审计范围: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专审发[2000]64号),依据被审计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竣工决算资料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二、审计工作: 对被审项目工程结算、财务决算等资料审核,并出具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和项目管理建议书。

1、工程结算审核内容如下:

(1)工程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重点关注和分析单位和单项工程超概预算具体原因;

(2)工程价款结算情况审计,重点关注工程量计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引用是否正确;变更设计批复手续是否齐全等情况;

(3)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及价格签证审计;

(4)施工过程中索赔及索赔价款的审计,重点审查索赔的合规性、合理性,索赔价款计算依据的完整性和数字的准确性;

(5)核算实际完成工程量,审核竣工计算情况;

(6)对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性及价格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7)与该项目有关的其他事项;

2、(1)审查决算报表的编制依据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

(2)核实工程项目资金来源、支出和结余等财务情况;

(3)审查决算报表所列有关数字是否合法、完整、真实,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4)审查交付使用财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库存材料的真实性,审核应收付款项;

(5)审查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是否真实,客观、合法,内容是否完整、齐全;

(6)审查交付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办理验收手续;

(7)审查建设单位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计算及交付使用资产的核算;

(8)资产交付使用情况审计,若有报废工程。应披露其造成的原因和投资额;

(9)竣工决算报表审计;

(10)工程待摊投资审计,重点关注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迁费等款项。

第五篇: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内容摘要:

一、当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的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有15部,金融法规有40多部,人民银行已发布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00多件。尽管我国的银行业监管法规较多,但法规建设仍较滞后,存在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等问题。如《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参股投资,但事实上债转股作为银行重组不良贷款的一种较有效方式在商业银行中已在运用;《贷款通则》中规定贷款人经营外币贷款必须持有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但目前人民银行已将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外币业务实行两证合一,除结售汇业务外的其他外币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定义的界定不明确,致使各商业银行对五级分类资产涵盖的业务口径不一致,同时分类标准过于笼统,信贷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对风险分类划分的标准把握程度相关较大;《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中规定银行不能垫款,但事实上中资银行已经允许开办帐户透支业务;《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内控指引》中对行长能否成为审贷委员会成员的规定不一致等。

(二)非现场监管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信息化问题

非现场监管因其具有信息的全面性、持续性和对风险的早期预警作用而成为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在有效评价银行经营状况和实现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仅仅起到统计作用),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方面:

1.数据基础不够真实准确。主要表现有,一是数出多门,银行内部存在会计、统计及信贷等多种数据口径,各口径之间不完全对应,而向监管部门提供数据的部门没有统一,造成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前后不一致;二是部分全科目统计指标和会计科目设置不对应,统计数据不能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需要靠统计人员手工操作造成遗漏;三是部分银行未严格执行统计和会计制度,如合并报表中没有剔除内部往来而虚增资产;四是部分银行对政策制度掌握不到位,如对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掌握不一致;此外还有人为调改数据等情况。

2.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支持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是1996年制定的,包括十个监控指标和六个监测性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如没有银行收入支出的结构及利润分配情况、不良资产的冲销回收及准备金提取充足情况、境内外机构并表数据、非信贷资产结构及质量指标、表外业务相关指标、利率及汇率等市场风险监测指标等;二是均为对法人监管指标,未明确对银行分支机构的监测重点及标准;三是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部分指标的计算口径和标准已不符合银行经营的实际状况或不能充分反映银行的经营风险,如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风险资产权重等;四是对所有银行采用统一的指标标准值,没有体现不同银行的经营特点,没有体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相互关系。

3.非现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式不系统。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的风险分析重点仍放在监控指标的合规性上,没有着重于采用历史比较分析、行业比较分析和期限缺口分析等动态分析手段来揭示银行风险变动趋势及对潜在风险和未来风险的预测,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难以起到早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三)现场监管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

现场检查是监管人员发现核实问题的有效手段,但现场检查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监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避免运动式的检查,通过加强现场检查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来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而这正是目前我国现场检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现场检查缺乏连续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大量的现场检查项目是临时性安排的,与非现场检查和以前现场检查结果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大量的现场检查是“一锤子买卖”,检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领导后,检查就算结束,对被查机构的整改情况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情况缺乏后续的跟踪检查,同时检查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重复检查现象随处可见。

2.没有针对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区银行业务的风险特点来确定检查重点和检查力度。我国银行机构在业务结构和规模均存在较大不同,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银行机构的业务特点及规模也存在不同,相应的主要风险点也不同。但目前的现场检查项目安排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一个检查项目同时对多家银行机构展开全国范围的运动式检查,其结果是对风险高的地区和银行的检查范围和力度不够,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对风险较低的地区和银行投放的检查力度过大,造成监管资源浪费。

(四)监管合力没有形成

从我国的监管实践看,银行业监管部门、市场监督和内部审计三股力量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合。

1.内外监管部门之间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人民银行、监事会、审计署及银行内部的审计稽核部门均对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检查,但检查项目的确定和计划安排在事前未充分沟通,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也未及时交流,造成重复检查、重复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

2.未充分发挥市场监督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除上市银行外,我国其他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是不够充分的,有些信息甚至是虚假的,存款人、债权人、投资人、股东等市场参与者没有足够信息用以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和选择,难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的制约作用;二是外部中介机构如外部审计部门拥有大量专业资源和信息,监管部门尚未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来提高监管效率。

3.未充分发挥基层监管部门的作用。一是对各地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未按照不同地区银行机构的业务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进行,而是实行人员平均分配,造成有的地区监管人员工作强度很大,而有的地区监管人员闲置。二是基层监管部门上报监管信息的可利用程度不高。除由总行统一制定的现场检查项目外,各地监管部门自行安排的检查和调研项目较零散,上报的信息对于判断法人的整体风险作用有限;同时基层监管部门对银行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按法人指标进行,形成的监管报告无法真实反映银行风险的区域分布状况。

(五)银行业监管的角色错位

一是认为银行监管是万能的。银行业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无论监管体制多么有效和完善,都不可能彻底消除银行业固有的风险并保证单个银行机构不出现危机,监管者的责任是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危机的发生;同时金融监管不是控制银行风险的唯一手段,银行内部管理、市场约束和官方监管形成维护银行业稳健的三大支柱,健全的内控制度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因此银行经营者始终应承担风险控制的第一性责任,这一点在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均得到充分说明。对银行监管的上述局限性,银行业监管部门在向社会宣传及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理解方面显得力度不够,一方面易使社会各界将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责任主要放在监管上,一旦有风险暴露就归结于监管不力;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机构和市场其他参与者对监管当局产生依赖,不积极主动管理和监督风险。

二是银行监管代替银行管理。银行监管者的工作是负责制定审慎经营标准、发现经营风险、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整改效果和处置有问题金融机构,而银行经营者要负责通过改善经营效益来提高竞争力,并达到监管当局审慎经营要求。银行监管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可以比作大夫和病人家属,监管者履行大夫的职责,负责常规体检、诊断病情和开出药方,银行经营者作为病人家属要负责照看病人按医嘱抓药、吃药和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如果银行仍不能达到审慎经营要求,监管者将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直至让银行退出市场。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往往不仅是大夫,还当病人家属,投人大量的精力去做经营者的事情,如给银行下达各项经营指标,甚至有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将银行经营业绩好坏、不良贷款下降幅度与本部门监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待遇直接挂钩。这一方面使监管者要承担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过度的监管,压制了银行创新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六)监管人员的专业配置和培训问题

有效性的银行监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发现和评价银行存在的风险,这对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我国在监管人员专业化培养方面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队伍。风险性监管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被监管对象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模型、内控机制、计算机系统,还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能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和检查。这些监管内容不是某一个监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

二是没有建立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银行业监管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同时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新知识、新的管理技术和新产品,对此监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银行业的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因此学习也应成为监管人员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我国尚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的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相当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对实施有效的银行业风险监管形成巨大障碍。

下载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委换届选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精选五篇)

    濮阳县村委换届选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河南省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我县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

    税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税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税收分析作为强化税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既是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征管、监控税源变化、评估税收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班组安全纪律管理过程中人情味过重,总觉得不会有事,行动与制度相差较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是领导在与不在两个样,作业长、班组长对违纪员......

    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灵宝市大王镇教办幼儿园 闫海燕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幼儿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办园形式灵活多样,在一......

    关于项目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县发改局关于项目审批中存在的 问题及相关建议一、存在问题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发改部门办理立项审批手续时必须具备国土、规划、环保的相关手续才能发放批文。但是有些......

    浅谈国地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国地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 推进国地税合作是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解决现行征管体制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自国家税务总局推动国地税合作以来,各地国税局、......

    幼儿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推荐)

    幼儿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财务管理对于幼儿园这一学前教育机构而言,是其整体管理以及运行的核心环节,因而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剖析与解决,对其今后的......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如何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责任 中国人历来就有在节庆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烟花爆竹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但烟花爆竹在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