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
议
近年来,党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财政惠农、救灾、优抚及土地征用资金大幅增长。各级政府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强化了资金管理;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也经常开展监督检查,积极查处违反政策的单位和个人,基本保障了惠农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有效落实。从近几年审计监督检查情况来看,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贪污私分专项资金。少数个人利用审批补贴款发放的权力,采取虚报多报、伪造签字等手段,将惠农、救灾、优抚及土地征用资金归个人所有。还有的在发放补贴时,利用手中权力,要挟农民群众,采取不足额发放补贴资金、威逼群众缴纳一定数目的“管理费”、“赞助费”等,不缴纳就不发补贴款,从中将补贴款克扣贪污。有的将虚报获取的资金以发放加班费、福利奖金等形式集体私分。
2.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少数单位和个人采取弄虚作假,造假项目、报假数字等非法手段,骗取国家补助资金,非法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一是通过编造虚假种植户、购机户、养殖数量和多报粮食、油菜种植面积等手段,骗取粮食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购机补贴等资金。二是个别村干部,以家属、亲戚、朋友的名义虚报数据,冒领国家补贴资金。三是一些村组将村组预留的移民地、机动地等集体耕地以个人名义申报粮食种植面积,违规领取粮食补贴资金,入村财务账,用于村组各项支出。
3.虚报冒领套取专项资金,一是借其他已完工的项目做替身,通过签订假合同,做假预决算,列假支出,暗箱操作,骗取专项资金,有的甚至在本系统内交替发生的基础上,还与系统外相似的项目上替身重复多次套取财政资金。二是申请项目大,实施项目小,虚增项目工程量,套取专项资金。三是采取拨入专款项目资金回流手段,以专款、赞助、设计、修理等形式向项目单位要回部分资金。
4.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一是将专项资金直接拨入单位的经费账户,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作弥补行政经费或挪作他用。二是在资金中直接开支争取项目的接待费、礼品费、请客送礼费用。三是项目资金使用上“张冠李戴”。
5.资金拨付和发放不及时。一是由于资金调度困难,导致大量资金滞留财政。二是个别地方在发放惠农、救灾、优抚及土地征用资金时,工作措施不力,没有及时完成基础数据的调查核实,导致补贴资金无法发放。三是由于部分农户长期在外打工,或者没有及时获取补偿信息,或身份证有误等因素,造成补贴资金未及时发放到户,资金滞留在财政所或信用社。
6.资金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体资金量小的项目由乡镇或村组进行财务核算,存在记账不及时、票据不规范、账实不相符等问题,“包包账”、白条随处可见。有的强农惠农建设项目地点分散、单体资金量小,监理或监管不到位,建设质量低下。有的项目建成后未及时落实长效管护机制,被人为破坏、内部物资被偷盗,而形成事实上的损失浪费。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有关惠农等资金投入渠道多,有的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的在建设内容、实施范围上有交叉,不利于严格管理和监督。此外有关惠农等资金分配权遍及政府多个相关部门,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资金管理权责不清,为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谋取非法利益提供了有利条件。
2.部分惠农专项资金从登记到核准再到发放过程门槛太低,有关职能部门把关不严格,使虚假申报、套取骗取资金等问题有了可乘之机。
3.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在农村基层申报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但部分村、组干部素质较低,政策法制观念较差,对农村基层的村、组干部缺乏日常监督和制度约束。
4.有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一致,有的业主单位为了早日完成土地征用任务,迁就农村基层干部,擅自提高补偿标准,造成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将高于国家补偿标准部分占为己有,而不发放给被征地群众,甚至有的地方还制定土地征用奖励政策,为农村基层干部贪污、私分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在土地征用过程中,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征地困难为由,要挟开发商为自己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方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5.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国家出台的众多支农惠农政策,最后落实到镇、村组只有靠镇财政所。由于这些政策的标准和要求都不一样,根据政策安排的资金来源渠道多而且分散,需要监管的环节太多,范围太广,而财政所由于受管理能力、政策水平、人员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核实、发放资金等环节上已经是疲于奔波,对资金使用和发放情况的监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许多项目资金和补贴资金一旦拨付完毕,资金的具体使用和发放情况再也无人问津。
6.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公开,透明度不高,再加上薄弱的法制意识无形中助推了“腐败温床”的产生。同时有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重争取资金和分配指标,而对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1.建立健全惠农等资金管理制度。每年对涉农部门急需解决的项目,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排列,建立项目库,严把项目审批关,对涉农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年度财政惠农等资金预算,在安排支出上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项目上,落实到农民手中。
2.强化对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的全过程监督。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农村基层村、组在有关惠农等专项资金核算、发放、使用等全过程监督,并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做到监督检查常态化。同时,大力加强基层财政所“第一道闸门”的监管职能,把好基础数据申报、核查关,不断提升强农惠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3.加强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加大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增强政策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要完善惠农等资金发放公示制度,在村组农民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永久性公示栏,长时间张榜公布惠农等资金补贴范围、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农户姓名及实际享受补贴金额等情况,杜绝补贴资金发放的“暗箱操作”和虚报冒领等违规违纪现象。
4.各执纪执法部门应当畅通线索举报途径,对农民群众的举报情况及时进行查处。加强各镇、涉农职能部门、财政、审计、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等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合作,形成打击合力,对违法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彻底打消不法人员的侥幸心理和违法违纪现象。
第二篇:浅析村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村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明显
近年来,国家“三农”投入不断加大,资金的投放,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我们发现部分用款单位存在挤占挪用、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管理不规范等违规违纪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专款帐务处理不规范。一些村对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未按照资金性质进行核算,而是乱计会计科目。有的将与收益相关的财政资金如转移支付资金等记入公积金公益金科目,有的将与资产相关的财政资金如村通水泥路资金、饮水解困资金等记入收益科目。帐务处理上也未实行专帐反映,而与村其它财务收支相混淆;
二是建设工程项目疏于管理。主要表现在:重大工程项目不进行招投标,不进行预决算。抽审的村中普遍存在工程决算不及时,施工单位不出具正式发票,各行政村仅以预付工程款收据作支出处理,也不结转固定资产,导致村集体固定资产底数不清;
三是不规范票据入帐普遍存在。抽审的行政村多数报销费用的票据是普通收据,尤其是购材料、工程结算等大额支出均以收据入帐,而未取得合法的票据;
四是资金投入分散,形不成合力,影响资金效益发挥。审计发现,一些行政村多部门争取资金,一个村上十多个项目,一些项目资金村村都有。由于这些村无集体收入,仅依靠上级下达的专款启动项目,资金分散投入使项目达不到预期效益,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国家惠农政策得不到体现,村民得不到实惠; 五是资金投入部门对资金使用管理监管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也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隐患。分析其原因,客观上讲,县财力紧张,乡村集体收入匮乏,“造血”功能不足,维护机构、组织运转的必要经费得不到保障,项目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无来源,这些因素客观上导致了挤占挪用、项目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主观上讲,资金用款单位专款意识不强,自觉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观念淡薄,专业素质低下,“要”的动机不纯等因素造成了资金使用管理上的问题。
此外,资金拨付单位监管不力、资金分散投入等也是问题存在不可忽视的因素。资金拨付单位在项目考察、资金拨付、工程验收、项目效益等环节监督不到位,重拨款轻监管。资金多部门投放,大都要求配套资金,使项目用款单位拆东墙补西墙,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多头投入,分散使用,形不成合力,使资金达不到效益最大化。
针对村级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大多数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能人、‘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状,必须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从舆论引导、组织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在资金扶持上,通过加大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的投入,减轻村集体组织公益事业建设的负担,为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奠定基础。同时,出台一些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如扶贫项目不要规定配套资金、加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贷款支持等,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产业,壮大收入,努力形成“输血促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对一些人口少、位置偏僻、潜力小的行政村进行整村迁移,推动弱村转化发展。
二是加强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单位要严格依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和其它财政专项资金相关规定,加大对投放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管力度,克服“只管放款、不管效益”的思想。其次,拨付单位要搞好沟通、协调,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实行资金的捆绑使用。此外,在资金投放及管理上,要严把“三关”,即:项目立项考察关、资金使用检查关、资金项目效益验收关,使国家投放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严格村级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管好用好资金,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意义重大。资金使用单位要增强专款意识,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使用投放的资金。尤其是对用于购建生产、管理、公益事业设施方面的重大工程投入,要规范工程的发包、承包、工程预决算等行为,通过正规的发包承包程序,与中标单位签定合同,工程竣工要经过相关单位验收,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此外,村级支出要严把“四关”,即:村会计、村支书、村民理财小组、乡经管站,确保村支出票据规范、事实清楚。要严格执行《会计法》等财经法规,规范村级财务核算,对村集体组织接受的政府补助资金如实反映其来源和用途,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山西省平顺县审计局
第三篇: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莘县审计局 任晓玲 徐翠红
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一直是社会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绝大多数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比较规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虚报套取、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造成严重违纪问题。在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虚报套取、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主要表现为:(1)挤占专项资金用于政府的日常性开支;(2)将社保专项资金串项使用;(3)私设“小金库”,用于办公费和招待费支出。(4)虚报冒领、套取专项资金。一是无中生有报假项目,从中套取国家专项资金;二是多报补贴对象和扩大补贴基数,冒领专项资金。
2.配套资金不足或不到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部分财政专项资金要求各级按比例配套,但有些地方财政困难根本拿不出配套资金,因此搞虚假配套或将配套改为自筹,造成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完工,甚至影响工程项目质量。
3.违反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一是个别单位对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专款专用,将一些非计划支出如日常公用经费挤进了专项资金,形成专项资金的规模、额度被人为地削减、挤占。二是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其他支出,特别是用专项资金购车、建房和发放奖金福利等。三是收入支出长期挂往来账未及时清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单位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明知应专款专用却还要挤占、挪用;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核把关;三是部门、单位间存在经费“苦乐不均”现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存在收入与经费挂钩的现象,经费运转相对宽松,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就在“专项资金”上打主意;四是财政预算安排不尽合理,由于财政紧张,在确保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部门人均公用经费预算偏低,致使有的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监督。要充分发挥财政分配职能作用,加大财政支出改革力度。安排公用支出要区别对待,对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尽可能多安排些经费;进一步改进预算安排方法,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单位增加合理的公用经费,按规定程序保证资金及时到位。要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拨付环节,项目立项审批后财政及相关部门要理顺资金拨付渠道,及时按计划拨付专项资金,任何部门在任何环节都不能滞留专项资金,保证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篇:浅谈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县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
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专项资金是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是职能部门代政府行使权利用于某项建设的资金。近年来,政府投入到各领域、各行业、各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数额越来越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少数地方政府及部门在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带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甚至成为集体腐败滋生的土壤,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状况
(一)专项资金来源和分类
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设臵或从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并需要单独报帐结算的资金。专项资金种类繁多,从资金的使用目的和性质看,目前县级财政管理的专项资金主要分为专项借款、“三农”专项资金、社会保障金、救济、救灾资金、教育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资金、粮食风险资金、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等大类。专项资金来 源主要是财政部门安排的预算内、外资金、上级转移支付或专项拨入资金、县本级政府性基金和社会筹资等。
(二)专项资金管理方式
目前,专项资金财务实行独立核算,专人专帐管理。从财政内部管理上,各项资金分别由农业、社保、农发、教科文、经建、企业等业务科室分人、分帐、分块管理。从项目管理上,一般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审计参与制。
二、目前县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不能及时拨付
一是年初预算安排的和上年结转使用的专项资金不能及时拨付。
2、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投资计划未实现。部分财政专项资金要求各级按比例配套,但有些地方财政困难根本拿不出配套资金,因此搞虚假配套或将配套改为自筹,造成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完工,甚至影响工程项目质量。
3、财务管理不严,核算不规范。一是没有按规定实行专帐核算,与单位业务经费户混收混支,有的甚至将资金拨至下属单位帐户核算。既混淆了资金性质,又难以保证专款专用。二是工程结算手续不完善。工程项目投资结算不附材料采购原始清单,也不以审计结果为结算依据,而是根据工程概算编制竣工结算书后按工程承包价开税票报帐。三是资 金拨入不作收入核算,而是作为负债类如“暂存款”核算,想方设法逃避监督。四是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一些部门或以业务费不到位,工作难以开展为由,按比例提取业务费,或将部门业务支出在专项资金中列支。五是“专人管理”变为“个人管理”。“专人管理”是落实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确保专项资金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专人管理”演变成了由个别人来管理,如财务核算中的总账、明细账,出纳往往一个人负责;大额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由个别领导或经办人决定,擅自变更专项资金管理单位或拨款渠道,失去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
4、项目实施不规范、不透明。有些该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不进行招投标,由实施单位直接发包,没有经过相关程序进行监督。有的项目连必要的施工图和概算书都没有,发包价由实施单位和施工单位自行商定。有的项目从设计、概算、施工到竣工验收均为同一单位自行实施,决算不经审计,竣工验收无工程监理、质量监督、审计、财政等部门参与并签署意见。工程实施单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导致工程量的认定、概算定额的认定、工程发包价、结算价不透明,未能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证、效益原则。
5.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控制难,使用中挤占现象严重。目前单位自行发放的职工奖金福利无人员经费预算保障,个人收入分配不够规范是形成挤占的主要动力。实际执行中大量 的人员支出挤占公用经费,大量的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招待费、水电费等公用支出挤进专项经费。原因是专项资金预算只有总指标数,没有可列支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材料费等等明细支出的控制数。尽管专项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但除购臵等专项资金可以单笔一次性支付外,其余专项均以会议、招待、交通、培训、考察、管理等各种名目报支经费,三、县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1.领导干部认识发生偏差。在现有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甚至产生集体腐败,领导干部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领导干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认识偏差。一是大局意识不强。少数领导干部认为专项资金是公款,只要公用,不装私囊,就没有问题。于是不以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为重,只考虑本部门和局部利益,不惜虚夸滥报,挤占挪用。二是政绩观发生扭曲。由于当前对领导干部考核制度还不健全,对会“喊”资金,大搞“政绩工程”的,往往不仅不追究,甚至还有可能被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视为政绩突出的“好干部”。于是少数领导干部不惜慷国家之慨,在专项资金上大做文章,为本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三是利已主义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把专项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分“一杯羹”。(2)缺乏资金统筹意识。多数县级 财政部门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出发,统筹、合理地安排财政资金使用,依然是预算内外资金分块单独管理,造成了预算内外“两张皮”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资源配臵无效率。(3)缺乏依法理财意识。长期以来,各用款单位对不计息、不偿还的财政性资金存在“好用”、“不用白不用”等错误认识,少数单位只热衷于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争取,只要把资金争取到手,就可以随意使用项目资金,不注重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控。主观上认为拨到单位的钱都是“自己的钱”,加之目前公用经费定额不够合理,只有一个综合定额且定额偏低,单位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争取财政资金,而较少考虑如何合理安排支出,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项资金“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问题突出。
2、管理体制机制上有漏洞。(1)资金配套制度不够合理。目前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一般都要求县级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资金配套,面对上级越来越多的资金配套要求,县级财政尤其是贫困县财力捉襟见肘,出现了一些“半拉子工程”、“钓鱼项目”。吃饭财政长期得不到改善。为了本地本部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只有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一是主动挪。将项目资金用于弥补本地本部门工作经费和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被迫挪。一种情况是目前专项资金基本上都需要各级政府进行资金配套,但县、乡财力普 遍不足,为争取到项目不得已“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在下拨的专项资金中动手脚、做文章。另一种情况是跑资金过程中形成的隐性成本,甚至不排除有的单位在跑个别项目时“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隐性成本的存在,导致专项资金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2)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够健全,尚未做到一个专项资金或一类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给管理和控制带来不便。同时,财政支出监督力量不足,方式落后,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事后检查多,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财政部门业务科室分口管理专项资金,各专项资金单独设立银行账户,造成资金分散,实际利用效率不高。
3、从实际操作上分析。(1)有些单位在项目申报上很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有的同一个项目多个名称申报,有的一年换一个名称申报。(2)有些单位对各类专项资金不单独核算,不设臵专门账户,与其他资金混在一起管理,专项资金被挪用、抽逃或挤占。(3)有些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造成了资金浪费严重的问题。(4)有些项目完工验收时,只是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并不涉及资金上的检查验收,使得专项资金基本上处于失管、脱管的状态。
4、监管不到位。一是财政监督缺乏有效手段。绝大部 分项目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技术指导,项目实施单位负责施工,财政部门只负责拨款,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财政部门几乎说不上话,难以实施具体监管。对资金如何使用,工程设计、概算、施工、验收、决算是否合理、合规、合法无从过问,仅仅依赖于各部门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如此,资金、项目违规运作便有机可乘。二是审计监督“鞭长莫及”。按规定工程项目竣工后要经审计,以审计意见作为工程结算和验收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审计部门难以应对,项目竣工后不审计或漏审计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无人过问,这就为项目不透明实施,资金违规使用,虚列工程量套取资金等行为提供了便利。
四、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方法与对策
1、树立以法理财观念。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做好理财用财的文章,带头执行财经纪律,不指使下属人员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用财。
2、健全制度,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如果各用款主体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资金用途使用,就会最终实现专项资金的优化和高效益,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作出科学的,对 各个行为主体既有约束又有奖惩的激励制约机制。将专项资金的范围、预算编制与执行、项目合同方法、支出范围标准、绩效预算管理、项目监督机制、奖惩措施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从政策控制、过程控制到效率控制的高效支出控制机制。应出台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确定总体原则;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特定项目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一个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框架,保证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的有制可依。
3、强化监督,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力度,财政业务处室要在搞好部门预算编制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算执行、监督资金使用、参与部门行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的确定以及对支出标准的规范上来, 实现对财政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建立起专门监督机构的检查与业务处室的日常跟踪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要实行奖励与惩罚对等的制度,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混乱的在今后的立项上予以削减;挪用专项资金的,要从单位预算中扣回;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效益发挥好的给予奖励。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纪检监察、中介机构等其他经济监督部门的作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审计部门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通报,并通过经常性后续检查、追踪整改落实情况,督促审计意见和决定 的落实,转变重检查轻整改的做法。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对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和责任事故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记入个人档案与奖惩和升迁挂钩。该通报批评的通报批评,该曝光的公开曝光,构成犯罪的,要提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真正建立起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体系,保证各项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4、强化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各地方和部门领导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这是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思想基础。其次,要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应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明确哪些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管理,该如何进行管理,最终确定统一的专项资金统计与管理方法。再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尽快调整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补助结构与补助方式,做到立项科学、切实可行、资金安排适当,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最后,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管理。明确规定各专项资金的审批权限,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在预算核定、预算执行等方面建立财务管理科室和资金管理,以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此外,为了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必须建 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
5、减轻县级政府资金配套压力。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在配套资金的安排上,不搞“一刀切”,对贫困县给予配套资金减免,切实解决因县级少量资金不到位而导致整个项目无法惠及群众的问题。加强对申报项目的审批和监管力度,探索建立配套资金承诺制度、论证制度和奖惩制度,单位在申报项目时必须将预算做实做细,对投资虚列、套取上级资金等行为采取严厉惩戒措施。
6、强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涉及项目比较多,几乎所有的支出项中都有专项拨款,必须实行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这是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首先,各级财政资金管理部门要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先后排序,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管理模式,减少或避免盲目预算的现象出现。具体操作时,可把专项资金管理权下放到市、县一级财政,由市、县立项实施,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用于重点项目。同时,要针对专项资金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一是分类管理,根据一定的分类方法对不同性质的专款进行合理的分类,进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二是专款专用,要建立专门帐户并指定专人管理。三是统一决算,财政专项资金虽然是在预算 编制之后所安排的资金,所有专项资金在年终结算时进行清理,分门别类。
7、强化问责,加大监督惩处力度。要按照“项目批到哪里,责任就跟到哪里”,以及“资金流到哪里,监管就跟到哪里”的原则,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一是把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建设贯穿于专项资金立项、审批、使用的全过程。树立项目全程跟踪问责,项目决策终身问责理念,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的责任感。要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依法从政意识,规范和制约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运行,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防止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集体腐败行为的产生。二是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要强化部门监督,财政部门要参与立项、预算以及资金的调拨使用,定期开展检查,实行全程监管。审计部门要对资金的使用及其效益进行审计。基建管理部门要参与工程项目的勘测、统计、施工等工作,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此外,还要重视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社会团体的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促进专项资金合法使用。三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各职能部门在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对发现专项资金方面 的违规违纪问题,必须从严查处。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执纪办案的职能优势,在虚拟立项、违规审批、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套取骗取、擅自调项、规避招标以及贪 污贿赂、侵吞国家专项资金等腐败问题的查处上取得突破,在涉及群众利益的专项资金违规违纪问题上重点突破,在利用专项资金进行集体腐败上强力突破。要在对监管部门的再监督上动真碰硬,加强对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责任追究。要在组织处理上动真碰硬,切实强化问责追究,促进领导干部谨慎用权,科学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切实发挥案件的治本作用,深入剖析专项资金违纪违规案件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帮助完善制度,阻塞漏洞,并适时公开曝光一批违纪违规案件,以案说法,警示社会。
8、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专项资金使用部门要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做到依法理财,规范管理;部门领导要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严格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财务计划管理、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措施;要配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经建二科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下达,以及市县各级政府安排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一直是社会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财政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提出有关建议和决策。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方法之一,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有预测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近年来,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使得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对申请的专项资金缺乏细致调研,多报多编,这就造成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二)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 笔者在对X区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计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造成了资金管理的真空。(三)专项资金管理未真正实行“专款专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有着特定的项目和专门的用途,根据制度规定,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于经常性经费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分别核算。但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不实行单独核算,项目经费与经常性经费混合使用,用款单位领导、财务管理人员专款专用意识不强,认为反正都是财政拨的钱,没揣进腰包,为单位花的钱怎么都行。因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很普遍。被挤占、挪用的专项资金多用于弥补经费不足、发放福利和补贴等公共及福利性支出,专项结余无法正确体现。(四)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监管缺乏力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专项支出提前拨付等,财政部门对金额较大的专项资金实行跟踪,但大多数只是将拨款拨下去,具体怎么花,剩多少拨款,不太清楚。按照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支出,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专项支出情况表和文字报告。但实际上各单位上报专项资金用款说明却很少。财政部门也缺乏应有的监管。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规范和管理。(一)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推广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度。根据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加强与部门的沟通,按照财力情况认真核定部门预算。依据预算定额标准,建立收支分类体系,约束财政资金的分配行为,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
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要对财务室内部进行合理规范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界定以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如让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进度,据此有效地进行付款安排,当然这需要整个单位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配合。
(三)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
1.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报告,并按规定程序申报,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
2.各资金使用单位在专项开展之前应制定尽量详尽的费用预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尽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3.注意信息传递。各资金使用单位在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加强业务 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度,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各财政部门也应奉公执法,不能无故滞留专项资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4.在项目完成后业务经办人员及时进行项目报销工作,并进行专 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形成专门项目决算,阐明形成预算和决算差异的原因,便于准确向财政部门汇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5.应根据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将项目结余资返还财政,不能私自挪作他用。
(四)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来控制专项资金支出
目前实施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而对于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应采取何种方式,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来确定。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对其绩效的考核不仅看治理项目的建设完工情况,还要考虑所达到的社会效益以及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财政部门应通过绩效 评价机制调动各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立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奖惩。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五)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加强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是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财政资金管理部门首先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然后根据各专项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先后排序,并提供给预算部门;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或追加。从而减少或避免“先安排资金,后论证项目”等盲目预算的现象出现。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是指专项支出总额中各类专项的组合以及各类专项在整个专项总额中的比重,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其优化与否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 效地履行其职能。近年来,有些地方基本建设支出一直高居专项支出首位,其他项目比重均低于基本建设支出,这一分配模式,导致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各部门要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也要形成合力,健全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督查制度,制定本地区有关专项资金的相关制度,对专项资金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抓好日常监督,从严安排支出。以便更好地管好和用好专项资金。
(六)健全专项资金监控制度,规范依法理财行为
一是要建立切实有效项目管理制度,并从流程上规范化。制度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各资金使用单位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从资金的申请、下发、使用、报销结算的全过程进行制度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操作流程。二是要强化财政监督,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力度。对各项专项资金不仅要进行财务收支情况检查,而且对资金运作全过 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计划落实、工程建设组织、项目施工质量、工程验收结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检查要经常化与不定期或有针对性地突击进行相结合,查深 查透查出真实情况。对查出的问题要切实纠正,严肃追究责任。此外针对单位制度执行力普遍较弱的现象,各单位也可以通过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来鼓励大家遵照制度的要求执行,当然其前提是制度的制定应科学合理。
笔者认为,加大处罚力度,引入领导责任问责制,强化领导、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建立从政策控制、过程控制到效率控制的高效支出控制机制,强化对专项资金监督力度,坚持财政专项资金慎分配、重监督。在加强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以及有效开展绩效评价的 基础上,财政要把重心放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在财政内部建立专门监督机构的检查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跟踪问效相结合、与预算编制部门相互协调的财政监督机制,使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全领域、全过程;使专项资 金管理规范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