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时间:2019-05-12 02: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第一篇: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及“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加强建设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充实一线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

3、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农业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现代化、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立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服务体系,即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构架。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职能确定岗位职责,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行绩效考核,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围绕构建极强竞争力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网点相联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2 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体系。

3、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一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执法队伍;二是按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手段;三是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执法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执法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四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指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 3 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5、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思路,建立以市级农村沼敢服务站为主导、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为骨干、乡村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不断推进沼气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统一制定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配备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交通、通讯、办公设备标准、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标准、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统一编制合肥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指导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二)大力加强农业服务功能建设。

1、积极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着力抓好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 4 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2、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合现有的各项农业监管职能,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和监管。

3、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抓好区域内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4、加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建立农业服务“网底工程”。农业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三)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县级农业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对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建立具有能开展各类培训的多功能培训室;配备开展土壤成份和种类检测、粮油经蔬等作物成份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测试的试验检测室等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建立配备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检疫的办案设备;建立农作物病虫观测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置一台农残速测车;配齐交通工具。根据开展工作需要,保证每年人均工作经费。

2、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每个区域服务中心拥有800平方以上的综合办公楼,包括办公用房与农村服务大厅、农民培训教室、检测与设备室;购置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仪器设备;购置投影仪、电脑等培训和办公设备;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等交通工具;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购置相关农机设备。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1、科学配备人员。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服务人员不低于全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位,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2、完善人员管理。推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用人制度改革,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6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其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理顺管理体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逐步形成首席专家带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联普通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农民万事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利用科普赶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保障措施

市农委成立合肥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县农委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建设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结合当地 7 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认真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和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市农委将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县农业部门年度考核内容,逐年推进。

第二篇: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精神,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就加快推动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战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积极提供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培训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依靠较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多形式、多渠道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有效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支农、信息富农”目标。

完善覆盖全市的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光纤进村达到100%,数字电视信号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服务入户率达到80%以上,信息服务入企率达到100%。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员建设,实现100%乡镇建立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站,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点,并配有专兼职信息员。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农业基础数据管理体系,新农村“十镇百村” 综合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等一批重点工程。合肥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服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一)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组建市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县(区)农委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分中心,乡镇设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按“五个一”模式建立完善村级信息服务点。在市级信息中心、县(区)信息分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四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各级组织服务功能,落实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企业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各环节建设,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构建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二)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完善全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形成区域内信息汇聚,为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 2 有涉农信息资源,搭建以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以乡镇信息服务站为支点的,上联省、市农业主管部门,下联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加大户、村信息点和广大农户,横向联通涉农网站群及农业服务热线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加大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报告分析、农村价格监督监测、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村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网上农产品专业市场,为农业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种养经营大户、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营销服务。

(三)七大服务系统建设

1、农业基础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将合肥市农业信息基础数据按性质分为13类子数据库,主要包括: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情况、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政策法规、无公害农产品和设施栽培、“一村一品”建设、扶贫开发和农村能源、农机化建设、畜牧水产养殖和动物防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市财政支农项目库等。以农业基础数据库为依托,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的采集、审核、入库,提供统计分析和报表、图表的查询功能,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支持。

2、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合肥市新农村“十镇百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搭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做到“十镇百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探索经验,树立典型。主要包括:

(1)镇村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面向“十镇百村”示范点的人口、土地、基层组织、党建等基础数据的建设和管理。

(2)镇村数据上报系统:面向“十镇百村”政府办、村委会工作人员,实现镇村综合业务办理、相关数据统计和汇总上报。(3)“三务”公开系统:将“十镇百村”的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有效促进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接受上级政府和村民监督。

(4)镇村事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农业项目管理、农村帐务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代农业建设、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农村合同管理、农村档案管理等内容。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打通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各个环节间的数据通道为目标,配合滨湖新区省、市合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通过创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采用激光扫描识别、条形码等信息采集技术以及多媒介平台查询处理技术,形成农产品的“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可溯数据链,从而完成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集成化质量全程控制,有效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在我市建立起农产品安全控制和预警机制,实现农产品全程的全面即时追溯系统。

4、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

以市级为龙头,以县区为中心,以乡镇为单元,以村为支点,逐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四级联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与服务体系。村级服务站将随时搜集、登记、核实的土地流转信息及时上报到乡(镇)服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分类整理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上发布,并报县区服务中心,县区服务中心归类汇总后上报市农委在合肥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上发布,实行四级网络联网互动机制。同时,逐步拓展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强化管理系统的信息搜集、登记发布、土地纠纷调解仲裁、电子档案、权证管理、咨询查询以及动态监管等功能,在全市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和政务指导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认定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等。

6、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针对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台风侵袭、干旱洪涝、作物病虫害、高温热浪、低温阴雨、霜冻、雪灾和雹灾等自然灾害,市农委、市气象局合作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农业信息共享机制,在部分乡镇设立电子显示屏,利用电视、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联合发布突发农业气象自然灾害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报,以及作物适合播种期预报、关键发育期预报、收获期预报、产量预报、灌溉量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等,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指导。

7、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完善现有合肥市农村价格监督监测服务网,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家出台的涉农价格政策,提供农产品、农资等价格信息。受理农民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投诉,实时反映合肥地区各种农产品的最新价格,提供各类查询功能;当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启动应急预警预测系统,系统将自动建立新的非常时期价格库。提供应急预测结果和以往的价格波动数据的对比,以历史数据作为参考,辅助领导做出科学决策。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托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农委总牵头,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市直各涉农部门承担具体建设任务,市信息办负责项目方案审核和监管,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监管,努力形成全市各涉农部门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政策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发挥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市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坚持统一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方案、统一数据管理方式的原则,实现农业、农村信息数据、网络资源共同使用,解决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等问题。

(三)投入机制

建立增加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增加投入机制。市、县(区)级财政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市属各涉农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额度投 6 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电信、移动、广电等实力企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导作用,实现农业与实力企业的互利合作。政府的财政投入重点主要用于农村信息化基础性设施、基础数据库、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重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

(四)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和涉农相关部门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队伍。加快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水平,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商品流通、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有机结合,真正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高校、研究所进行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复合型实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开发信息化人才资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考核管理

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日常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按照一级考核一级的原则,明确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制定考核办法,严格工作考核,定期通报情况,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实施奖惩兑现,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六)宣传示范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电信服务、互联网络以及各涉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提高社会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吸引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和 7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机农结合、科学配套、提高效率”要求,以改革和加强基层管理推广机构、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动力,建设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支持服务为保障,集公共管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具有合肥特色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市场运行机制,尊重农民、农机户的意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和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大力发展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扶持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服务形式多样化。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围绕农机推广和维修,农作物机播机收,开展不拘形式的服务,实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双赢”。

(四)服务质量标准化。建立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注重农机农艺结合,依托服务组织推行标准化作业,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到800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500台,机收面积达到300万亩,机插秧面积达到15万亩,机耕面积达到62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超过50%。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00个,从业人员16万人,形成主要农业生产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体、跨区作业为品牌、关键农时关键环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市(县)农机局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区域站(乡镇站)作为县农机局的派出机构,编制3-5人,负责基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培训、农机安全教育和监管、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等工作。每个区域站办公培训面积不低于120平米,配备交通工具一辆和简易检测设备一套,除人员工资外,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工作经费。不单独设中心站的县,在乡镇农技推广站配备1-2名农机专业人员从事农机工作。在行政村设一名农机安全监管员,负责行政村内的农机安全管理、信息报送等安全管理工作。

(二)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贯彻《安徽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形成县长、乡镇长、村长、村民组长四级负责制的体系。在县区政府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的框架内,将农机安全监管的重心下移,向乡特别是村一级延伸。县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成立联合执法机构,加大对上路农用运输机械的执法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积极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乡镇、村和农机安全示范户。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开发应用,扶持推广先进农机监理检测设备和技术。按照“五整顿、三加强”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管理,加强农机牌证管理和安全生产检查,加大对机耕道路、农田、场院等农机作业现场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把农机的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推进服务行为亲情化,进一步树立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规模及从业人员素质。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等要素的合作。积极支持合肥裕隆农机等市场建设,建立农机大户联系制度,加快农机大户发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规范农机中介服务市场。推进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系列化作业、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方式,培植服务品牌,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和系列服务。

(四)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重点保障主要粮油作物综合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支持重点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发展关键技术、新型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的联系,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农机科技入户工作,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实验、示范和推广。

(五)建立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和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路建设等扶持发展政策,强化政策法规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

护,形成农机化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六)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县两级农机化信息中心、若干个乡镇信息站,并与部分企业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安全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综合统计信息交流。逐步建立农机具生产、维修、供应信息服务系统、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高效指导农机化工作服务,为农机企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任务,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购机补贴资金安排上,今后要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对农机服务组织及其成员,享受购机补贴时在选择上优先、在比例上提高、在范围上扩大。二是在农机化项目上,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壮大。三是多方面争取资金,整合资源,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重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增添共用设备、成员教育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从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培育典型示范。通过在全市分区域、分类型选择一批有影

响、辐射广、带动性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一个时期内在资金上予以投入,在运作上予以指导,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培育一批发育成熟、机制健全、具有活力的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示范,进行宣传、推广,并由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培训指导。在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下,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指导原则下,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指导,在“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合作思想、专业技术培训、安全生产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激发群众的合作热情,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农机户特别是农机大户的培训,造就一批有实力、懂农机、会经营的农机服务组织领头人。

第四篇: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开办农业保险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其目的在于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村灾害损失,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扎实有效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是将党的这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进入千家万户的关键举措之一。为此,省分公司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省系统各分支机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一、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的和意义

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党和政府交办公司的一项政治任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关乎公司发展大局和长远利益。因此,全为抓好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是公司放眼未来,统筹发展的战略安排。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消费水平在发生显著变化,保险需求不断增加.广阔农村具有良好的保险市场成长性。农业保险基层专业队伍和服务网络是我们占领广大“三农”市场,实现公司在县域经济板块可持续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同时,也是我们实现营销政府,搭建平台,全面发展目标的生力军。其次是保证农业保险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公司农险业务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电于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的差异性、农村地域的宽泛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决定了承办农业保险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有一支熟悉农村基层情况、精通农业生产业务、掌握保险专业知识的队伍以及相适应的服务网络承担农业保险基层服务工作。再次是完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和赔款支付流程的重要保证。农业保险线长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必须有专业的队伍和服务网络。才能贯彻落实中国保监会“五公开,三到户”(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工作要求。为此,我们要举公司之力,用心打造全新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延伸公司服务“三农触角,充分发挥宣传农业保险的阵地、服务农民兄弟的窗口、联系农村工作的桥梁作用。

二、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一)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包括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在内的网络建设;二是包括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在内的队伍建设。

1、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要求 乡镇农业保险机构名称确定为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全称为“XX县XX乡政府农业保险办公室”(详见附件1)。凡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乡镇必须设立农业保险办公室。在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具体事务中,要认真落实“八个一”建设标准。

(1)落实一个固定办公场所保险领导小组。(2)成立一个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3)悬挂一个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牌子。(4)配备一名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5)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并悬挂上墙。(6)配备一套办公室桌椅。(7)安装一部固定办公电话。(8)设置一个宣传信息发布栏。

2、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要求

凡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乡镇,必须聘请一名保险专(兼)干。开办种植业保险的村,必须聘请一名协保员。只开办养殖业保险的村,聘请包村防疫员为村级协保员。

(二)乡镇专(兼)干、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

1、乡镇专(兼)干选聘标准和程序

根据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岗位职责要求,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从乡镇财政所所长、农技综合站站长、动物防疫疫站站长中选聘。具体选聘的程序为:本人填写《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乡镇专(兼)干审批表》(详见附件2)、乡镇政府推荐、县市区支公司初审、市州分公司审核批准方可聘用。鼓励乡镇专(兼)干参加保监部门组织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个人代理资格证书之前,只能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群常规性商业保险业务。

2、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

根据村级协保员岗位职责要求,村级协保员从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中选聘,要优先聘请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群众支持率高的人员从事协保员工作。具体选聘程序为:本人填写《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村级协保员审批表》(详见附件)

3、所在村推荐、乡镇政府签署意见、县市区支公司初审、市州分公司审核批准方可聘用。鼓励村级协保员参加保监部门组织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个人代理资格证书之前,只能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常规性商业保险业务。

(三)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职场布置标准 农业保险办公室职场布置要求(详见附件4):

1、“农业保险办公室”标牌悬挂在办公室大门上方或左右。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2、办公室室内配备一套办公桌椅、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办公桌上分别摆放“咨询服务”、“承保受理”和“理赔受理”三个工作桌牌。

3、办公室墙面悬挂“公司简介”、“乡镇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名单”、“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职责”、“种植业保险投保须知”、“养殖业保险投保须知”、“惠农政策保费补贴标准”、“农业保险理赔流程”、“农业保险“五公开、三到户”的主要内容”等8块模块(详见附件5),张贴省农业保险办公室标牌制作标准(详见附件6)。

4、摆放承保理赔及保险宣传资料,如承保登记薄、理赔登记薄、报案登记薄,以及水稻保险、棉花保险、油菜保险、森林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育肥猪保险等宣传资料。

(四)加大对乡村农业保险队伍的培训力度

2011年省分公司将举办两期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班,市州分公司全年对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师不少于4次,县市区支公司全年对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不少于6次。同时,省分公司组织编印适合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农业保险工作手册》,为基层一级人员提供理赔工具书支持。

(五)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制度建设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乡镇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工作职责,组织管理架构,业务工作流程和绩效考核办法。

1、乡镇专(兼)干工作职责

乡镇专(兼)干在县市区支公司和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职责为:

(1)统一协调财政、农业、林业、畜牧、保险等部门工作,完成农业保险工作任务。(2)负责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任务,制定出台具体措施与办法。(3)负责本辖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实务具体要求,防止投保逆选择。

(4)负责向协保员收取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核对(填写)分户清单,办理相关投保手续,发放保险卡。

(5)负责受理协保员或农户的报案并向公司转报案。

(6)负责协调落实公司赔款定损到户,协助农户办理理赔手续,配合公司将赔款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直接转账至被保险人的“一卡通”账户或保险人的其他银行账 户。

(7)负责组织开展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8)办理上级政府和公司交办的其他农业保险工作。

2、村级协调员工作职责

村级协保员在县市区支公司和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具体职责为:

(1)负责本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防止投保逆选择。(2)负责向农户收取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收齐投保农户基本信息、填写投保单与分户清单,发放保险卡。

(3)负责接收农户报案并到现场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转报案。

(4)负责协调落实公司赔款定损到户,协助农户办理理赔手续。配合公司将赔款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直接转账至被保险人的“一卡通”账户或保险人的其他银行账户。

(5)负责组织本村开展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6)办理公司和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农业保险工作。

3、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架构

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负责全省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标准、流程、考核办法的制定和全省系统的组织推动。各市州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负责对本辖区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的审核确定、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聘用审批、工作经费的使用监管、业务培训和业务工作推动等。各县市区支公司农业保险部负责对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业务的具体管理、业务工作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经费发放等。县市区支公司提请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对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日常事务进行协调管理(组织管理架构图详见附件7)。

4、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业务工作流程(1)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承保流程为:(2)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理赔流程为:

5、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绩效考核办法

为加强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省分公司制定《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绩效考核办法》。分基本工作经费和浮动工作经费两大部分进行考核。浮动工作经费分保费任务、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三大部分量化考核(详见附件8)。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农业保障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事关能否经营好政策性农业保险,事关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各分支公司务必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立足自身实际,全力完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服务“三农”大局,从公司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抓好抓实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强化责任。各分公司,特别是“一把手”要亲自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分公司成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总经理徐如财任组长,副总经理周有颖任副组长,农业保险事业分部总经理宁松、办公室主任唐松青、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向颉、财务会计部总经理申娥英、客户服务管理部总经理杨建雄、理赔管理部总经理伍可平、销售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黄辉、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赵智国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宁松兼办公室主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农业保险事业部牵头,各部门相互协作、组织推动的工作格局。各分支公司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辖区内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三是细化工作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农业保 5 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

(二)积极营销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开展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的组织推动至关重要。在开展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坚持把依靠政府作为一项关键工作来抓,主动向政府领导及其职能部门汇报工作:讲解建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县市区和乡镇政府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布置。并在办公场所和人员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扎实有效推动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

(三)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实施步骤及时间要船

省分公司要求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2011年3且31日前全面完成,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l、省分公司出台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宣讲布置。时间为2011年1月17日至2011年1月27日。

2、市州、县市区两级公司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并下发文件。时间为2011年1月28日至2011年2月20日。

3、乡镇政府召开会议,布置安排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确定办公场所、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推荐名单。时间为2011年2月21日至’2011年3月5日。

4、县市区支公司对乡镇办公场所进行初审,填写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审批表,进行初审并上报市州分公司。时间为2011年3月6日至201_1年3月15日。

5、市州分公司对支公司上报的办公场所、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名单进行审批。时间为2011年3月16_日至2011年3月20日。

6、县市区支公司根据市州分公司审批通过的办公场所及人员名单以文件形式进行确定并正式聘用。同时。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按省分公司“八个一”的要求进行建设。时间为2011年3月21日至2011年3月31日。

(四)加大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各分支公司要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倾斜,确保资源配置到位。

(五)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检查验收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检查验收含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检查验收和乡镇农业保险队伍建设检查验收两个部分。具体 分三个阶段实施:

1、县市区支公司初检阶段(2011年3月25日一2011年4月5日)。支公司按照建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步骤和时间要求。在完成乡镇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后,由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填写《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验收申请表》(详见附件9)。根据申请表,支公司按照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八个一”标准和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进行初审,发现不合格的要进行整改,不予申报。

2、市州分公司复检阶段(2011年4月6日一2011年4月15日)。各市州分公司根据各支公司申报的<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验收申请表》进行复审,并将复审合格的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及人员花名册上报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

3、省分公司抽查验收阶段(2011年4月15日一2011年4月30日)。根据各市州分公司上报的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及人员花名册,省分公司组织人员对部分县市区支公司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情况进行抽查。

(六)实行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责任追究制省分公司要求,各分支公司必须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不得打折扣,走过场。同时把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纳入对分支公司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对于检查不合格的乡镇办公室和没有按要求完成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省分公司将严格追究责任。

第五篇:湘潭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建议标题为“加强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可能更妥)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2011〕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66号)、《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助推湘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总体目标。坚持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健全政务服务平台,努力构建覆盖全市、上下联动、功能完善、数据共 享、运行高效的市、县市区(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和“服务大厅、政府网站、热线电话、移动终端”四位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市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深化政务服务体制改革

3.完善市级政务服务体系。设立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务办”),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人员使用行政编制。市政务办与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机构及职能予以明确,三集中三到位在后面表述)

市政务办(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并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管理进驻部门和单位依法、高效做好科学政务服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指导、协调推进全市政务公开工作。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加强对各县市区(园区)、市各部门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

4.加强市级以下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区(园区)成立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工作,负责统筹、管理、指导、协调辖区内政务服务工作,为本级政府派出机构,人员应使用行政编制,其机构职能比照市级设定。

统一规范全市政务服务机构名称和标识,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统称为XX县市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园区企业服务中心 统称为XX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统称为XX县市区XX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统称为XX县市区XX乡镇(街道)XX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5.强化对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的统筹创新。进一步创新政务服务管理体制,园区企业服务中心要设立领办代办协办服务窗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积极为入园企业开展领办代办协办,对本级权限内的服务事项限时办结、及时回复;需经上级审批办理的,实行内部报送、归口领办代办协办。实现市、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的整体联动,进一步激发园区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本段主要阐述园区代办服务机制)

三、突出政务服务重点工作

6.行政审批服务。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即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切实做到审批事项进驻落实到位、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推动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时间压缩、审批过程网上运行,促进行政审批服务持续提速增效。

7.社会公共服务。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按照《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一城一平台”的要求,以“12345” 市长热线为基础平台,逐步整合我市行政区域内其它投诉举报平台及服务热线,实现一个号码对外,形成“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与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大厅、政府门户网站“四位一体”联动互补的政务服务格局。(一城一平台的要求)

8.政务信息公开。按照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政务服务信息公开领域,深化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不断创新政务服务信息公开载体,依托移动政务APP、微信政务服务平台、政务微博、短信平台等电子政务平台,通过门户网站、信息查阅中心、个人通讯终端等形式公开政务服务信息,让群众知晓办事流程、及时了解服务动态。

9.监督考核评议。加强对进驻政务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和监督考核,坚持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促服务。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应畅通信息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完善举报投诉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的监督。

四、创新政务服务运行方式

10.服务机制便民化。规范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健全服务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等办事制度,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推行上门服务、先时服务、延时服务、集约服务、预约服务等服务制度,积极探索代办服务、移动许可、网上办理、联办会办等新型服务方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 全方位高效服务。

11.服务体系标准化。加快推进市、县市区两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适合不同层级,覆盖政务服务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围绕建设标准化,制定政务服务场所、大厅功能布局、配套设施等建设标准;围绕服务标准化,建立服务基础标准、服务质量、服务规范等标准体系;围绕管理标准化,健全岗位作业、窗口监管、责任制、后勤保障等工作标准;围绕信息标准化,形成信息化基础、信息资源整合、业务应用、网络建设等标准。强化标准实施,严格标准执行,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12.服务要素集约化。健全和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等特色审批机制,不断拓展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联合审查、集中收费等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畅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即时受理、联合会办、快速办结、全程跟踪”零障碍审批。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人群实行“一事一策”、挂钩联系、定期走访、跟踪服务等个性化、差别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3.服务手段信息化。充分运用现有电子政务平台和网络,强化云计算技术应用和纵横集成融合,有效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网上运行和移动审批效能机制,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依托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网络互联互通、信息 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构建政务服务信息共享数据库,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互联网上办理。

14.服务特色品牌化。强化品牌服务理念,将政务服务工作特性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积极创建通俗易懂、特色鲜明的政务服务品牌。从服务设施、配套制度、办事效率、民意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每年评选一批政务服务品牌,市级财政给予一定奖励,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我市政务服务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评定、推广、奖励具体化)

五、强化政务服务组织保障

15.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政府办公室协调、监察部门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电子政务(以下统称为“政务服务”)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行政首长为政务服务工作第一责任人,应担任本级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亲自抓督促、抓协调、抓落实。

16.强化监督管理。市政务办要加强对全市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考核与监督。各县市区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要加强对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的指导、协调、考核与监督。要进一步加大对政务服务工作的考核力度,县市区(园区)要将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内容,对工作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情况严重的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突出绩效考核为抓手)

17.突出制度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科学政务服务制度体系的研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出台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覆盖面全、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制度体系,并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窗口工作人员激励机制,把窗口作为培养、锻炼、选拔人才的重要基地,选派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工作人员进驻窗口。

18.注重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积极支持和推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政务服务工作经费,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要安排预算,专项支持基层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各级监察部门、优化办要加强对政务服务工作的监督监察;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强化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并,确保政务服务机构、编制、人员到位;各级法制部门要依法把好进驻事项的清理、审核和确认关,规范行政审批的依据、条件和程序,加强法制监督;各相关部门要密切支持和配合政务服务工作,对派驻人员要充分授权,确保在窗口独立履行职责,推进信息共享、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对财政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为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财政保障)

五、统筹协调电子政务建设

1.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资源,加强电子政务内、外网骨干传输网络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为全市电子政务深度应用提供支撑。各级各部门现有业务专网应用逐步向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或内网迁移,同步整合内部业务专网和向下延伸的业务应用,实现与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对接和业务融合。

2.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云平台。按照“统规、统建、统维”的原则规划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云平台,构建统一的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逐步完成各级机关业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用2—3年时间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搭建统一的应用支撑服务平台,为各级各部门政务应用开发提供公共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

3.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数据中心。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构建政务服务信息共享数据库,促进各级各部门可开放的信息资源分别在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平台上普遍共享,逐步建立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库交换体系及目录体系,稳步推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

4.建设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提升政府行政行为和市场主体行为“双向监管”功能。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大 厅功能,搭建全市统一的移动政务服务和自助政务服务终端平台;建设四级联动的政务大厅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5.建设统一的网站集约化平台。按照资源交换、充分共享共用的原则,建设市、县、乡、村(栏目)四级政府网站集约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县市区(园区)、市直机关各单位网站资源,提升网站服务功能,加强政府网站统一管理,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下载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宁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2010/12/27 庆阳市科技局一、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 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 班级:02班 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

    合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试行)

    合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试行)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

    关于加强合肥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合肥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11日 【字体:大 中 小】 各县、区农委,经开区社管局,高新区农工局,新站区经贸局: 为加快我市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农......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 建设工作的意见 各分党委、总支、支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集团公司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夯实党建工作的基础,扎实推进争创"五好"基层......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意见 (杭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二○○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为进一步加强防汛防台体系建设,提高基层防汛防台减灾工作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经过历时五天的调查,分别到万州区高峰镇、百安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社区)书屋、万州体育场施工现场和区博物馆实地察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