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人文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前身系复兴场初级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民国31年2月,改为忠县复兴乡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4月,更名为忠县复兴乡中心小学校。1969年附设初中班。1990年9月实行中小学分部管理,1992年初中部分离出去。1993年更名为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沿用至今。2008年5月移民至新校,明年就将迎来百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占地面积26932平方米,现有教职工66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送培市级骨干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34人,中学高级教师1名。学校现辖一所中心校,两所村小(堰凤村小、东堡村小),一所基点小学(水平小学)。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1076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52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8.9%。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多,缺乏有力监管这一实际,我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即“三自”教育:生活自理、心理自立、学习自信)作为学校的特色打造。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越办越有特色,受到了县、镇各界领导专家的肯定,以及报刊、电视媒体的宣传报道。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校园文化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忠教字„2010‟7号关于印发忠县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忠教工委„2010‟26号中共忠县县委教育工委忠县教育委员会转发中共忠县县委办公室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人文校
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 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明确思路、统筹规划、有效实施校园人文建设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继承与创新发展思路,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群策群力,始终“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约束、激励、规范人,以人文文化培养人、教化人”为学人文校园建设思路。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和创新,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人文体系,使学校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丰厚、各项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学校始终坚持以“相约童心,牵手未来”作为办学理念,永恒遵循校训宗旨“智勇悦达”的办学精神,传承“诚朴执著”的校风、恪守“德厚志坚”的教风,不断探寻“黄葛树下是我家”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努力把学校办成“人文气息浓郁,文化积淀丰富,教育质量一流、名师优生众多、办学理念先进,学校特色鲜明”的城郊一流、全县知名、全市有名的学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回首这些年来走过的路程,伴随我们的是繁重而艰辛的学校建设任务,收获的是逐渐初显的“精致而又富有内涵”的全新校园,凝结成的是“忠诚、奉献和包容”的教师团队精神。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整洁优美的人文校园
(一)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学校文化的载体。按照学校提出的“幸福大家,成才沃土”的办学目标要求,学校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厕所的净化、美化,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一是学校各项硬件设施做到整体规划、分别实施。如新建了250米跑道的塑胶操场,新添了两副玻钢篮球桩,绿化师生生活区,构造人文景观,进一步美化了师生活动环境;二是新建了师生食堂,新添了现代化的厨具餐具,目前正在建设学生餐厅,进一步改善师生的就餐环境;新建警务室2间,校门2个,招聘专兼职保安6名,按要求配备好了安保器材,进一步优化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安全环境;三是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舞蹈室等专用教室设施,充实了仪器器材和图书藏书及体育用品,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结合我校育人目标“根深叶茂,秀外慧中”,提出了“自立教育”的办学特色,这是从黄葛树身上得到的启发。因为三峡移民,复兴小学与这棵参天大树和谐而居。每当烈日当头的酷夏,那一片绿荫下是一季的清凉净土;每当阴雨绵绵的冷秋,这树是一季的雨伞眷顾;每当寒风凛冽的严冬,这树的名字就叫温暖之家……她为莘莘学子撑起了一片坚强,一片包容,一片温暖和幸福;她的博爱,已不仅仅藏于绿荫之下,这爱,已默默地渗入校园中每一个勤劳的灵魂,从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这把绿伞,在每一个老师的身上,似乎都能看见这树的影子——执著而温暖的世界。它给人一种力量。黄葛树平凡多见,是因为其生命力极其旺盛,它们总是不攀附,不依靠,不拖累,“独木成林”。它们刚毅坚定,执著顽强,我校师生从这位老朋友身上看到了“自立”的品格,也向往能够像她一样的独立坚强。
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的人文建设体系
(一)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的“三进”工作。二是结合元旦、春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大型集会、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对我校广大教职工进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内容的师德规范教育,提升广大教职工的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广大教职工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以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为主题,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文明素质。三是开展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科课堂教育之中,着力建设“人文课堂”,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从而让人文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展。
(二)开展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师生活动
一是以“唱读讲传”活动为主要载体,强化校园人文教育。我校深入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着眼于建设高品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将“唱、读、讲、传”融入第二课堂并作为艺术节、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班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校活动的重要内容。各班坚持定期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实现“唱读讲传”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精品化,着力培养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激荡师生顽强拼搏的志气、开拓创新的勇气、团结奋进的豪气、干净干事的正气,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有效载体。09年被县教委表彰为“经典诵读优秀学校”。
二是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时事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一年来,我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革开放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学期升旗、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给母亲一封信”征文比赛和“颂歌献给党”、“光辉的旗帜”读书征文活动;以改革开放好为主题,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通过开展“乐善好思”的学生文化建设,培育善良、文雅、好学、自律、感恩、善思的学生精神。如在三月份围绕忠孝主题开展了“给母亲一封信”征文比赛和“诵读经典美文、做忠孝少年”读书活动。在四月份围绕感恩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在九月份围绕信念主题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并发动学生撰写观看感,举行演讲比赛。在十月份围绕善思主题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2010年学校被县教委表彰为“先进集体”,有5名同学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在十一月份围绕自律主题开展了“品读经典,师生共赏”诗歌、故事大赛,我校的张学彤同学在参加全县教育系统举办的“我身边的廉洁小故事”学生组比赛中获全县第二名。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认知、不断体会、不断提升,把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素质。在抓好主题教育的同时,学校少总部坚持抓好常规检查评比,来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学校把创“文明班级”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重点和标准,坚持做好纪律、卫生、路队、出勤、两操的每天检查评比评和公示,并与班主任绩效考核挂钩。
四是全员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应使每个人都是学校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因此,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建学习型校园,做学者型教师”活动,引导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举办了教师优质课大赛、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形成了人人关心学校文化,人人参与学校文化的良好局面;在学生中开展了 “班级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发了他们爱我校园、美化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是按照“自强者立”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宣传栏、壁报栏、校园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文学、艺术、心理、历史等文化讲座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使先进文化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六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活跃学校文化。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我校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篮球队、乒乓队、合唱队等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以及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目前我校正在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莲萧”的训练,力争成为我县乃至全市的一个特色项目。
七是以实施人文校园为契机,不断丰富“黄葛树下是我家”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打造留守儿童成长的“温馨家园”。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的一个群体。学校在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长期坚持“四免费”制度。一是每年在季节更替时节,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预防流感的中草药;二是坚持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感冒药,学生只需在登记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即可领药,不需一分钱;三是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桶装饮用水,学校在每个教室为学生安置桶装水,学生只需自带饮水器,即可喝上安全可口的饮用水;四是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电话和视频连线,只要是我校学生打接电话和与家长开展视频交流都不要钱。
(三)强化艺体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校开齐、开足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课时,深入实施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2+2”项目计划,严格课程标准、改善设施设备、强化常规管理、抓好了“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落实了考核评估,确保了每个学生具备一项艺术爱好特长;切实加强师资配备和培养工作,根据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课时增加的实际,适当增加学校专兼职艺术教师,加大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了师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今年5月17日,我校成功主办了东溪片区首届儿童运动会,在举行的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四个大项中,我校男女代表队取得五个第一,并代表东溪片区参加“中博杯”“健康忠县”首届儿童运动会,女子篮球代表队获全县团体第六名。
(四)狠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高校园文明礼仪水平。通过抓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学生文明礼仪制度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我校的校园文明礼仪水平;积极开展“礼仪伴我行,争做文明好学生”教育活动,完善学生文明礼仪评价标准,规范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让他们“言谈文雅,举止儒雅,品行高雅”。努力实施“根深叶茂,秀外慧中”的培养目标。
(五)创新人文管理模式,构筑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按照“德厚志坚”的学校教风要求,在执行学校制度的同时,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与欣赏,体现对教师的关怀,把尊重教职工、信任教职工、理解教职工、关心教职工、支持教职工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合情合理地解决困难,拓展了为教师服务的空间,使管理工作浸润着平等、宽容、理解和激励。2010年学校被县教委表彰为“民主管理优秀学校”。
关心教师的工作,鼓励他们上研讨课、示范课,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落实“骨干教师引领一般教师,名师引领骨干教师”的梯级培养策略,实现差异发展。做好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管理工作,使其积极热情主动地反哺其他教师。同时建立客观评价制度。通过评选“十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来丰富“德厚志坚”的教师文化建设内涵,培育忠诚、宁静、和善、敬业、协作的教师精神。人人都会找到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人人都有用武之地,让教师的聪明才智在宽松、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张扬。
解决教师工作困难,让教师有信心把工作干好。下力气解决好老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真正做到不让一个老师带着闹心事工作,带着烦心事上课,不让一个讲台充满火药味,切实让老师们专心工作,安心授课,保证师生关系和谐,保证课堂气氛温馨。我们坚持开展教师“生日同乐”、节日同庆、生病探访、红白喜事慰问,组织全体教职工到重庆西南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为每位女教职工购买一份安康保险,为每位服务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参加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活动的退休教师报销往返车费10元。不断增强教师互信,构建温馨、和谐的人文校园。
(六)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 学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加强了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本着人文化、个性化、品牌化的原则,依据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学校的地域、地理特点,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学校未来发展等多种因素,提出了学校的 办学理念:相约童心,牵手未来;校训:智勇悦达;校风:诚朴执著;教风:德厚志坚;学风:乐善好思;校园文化主题:黄葛树下是我家;办学目标:幸福大家 成才沃土;培养目标:根深叶茂 秀外慧中;管理理念:和而有序;人才理念:自强者立;服务理念:勤培细育;学校口号:相约童心,牵手创未来;智勇悦达,携手绘蓝图;教师誓词:博爱诚朴,相约童心;爱校如家,爱生如己;学高德厚,润物无声;勤培细育,奉献教育;学生誓词:乐善好思,自立自信;尊师爱校,悦人悦己;不畏艰难,顽强刚毅;秀外慧中,根深叶茂。学校还设计出了校徽、校旗、校歌,还有宣传画册、手提袋和纸杯等。在这些人文校园标识文化环境建设中,着力培养了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了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强化学校标识文化系统建设,使校园室内(外)标识系统、交通标识系统、公共警示(关怀)标识系统、形象(语音)标识系统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规范化、理性化中充分发挥标识系统的引导作用。
加强人文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五个校园”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校的人文校园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文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学校也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文化的品位。
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二篇:数字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小学
关于“数字校园”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渝北区回兴小学坐落于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的宝圣湖畔,占地20余亩,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800余人,在职教师89人。自96年迁校以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于2000年花费28万元组建了一个拥有60台计算机的学生机房1个,在学生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每间教师办公室配备1台计算机用于教师办公,同时加强对教师们进行办公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行了培训,多次被评为渝北区教育信息技术先进单位,为学校进行教学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区委区府在全区、倡导“数字校园”的良机,班班通、微机室、校园广播系统、教师阅览室已经建设成功,学校的中心机房也提上改建日程。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略有成就,硬件设备基本完善、软件环境也较为丰富,管理使用行为规范、未来发展思路清晰。
一、硬件建设方面
学校现在教学班级28个,班班通设备27套,教师阅览室1个35台计算机,学生微机室1个65台计算机,教师办公室、远程教育20台计算机,数字广播系统1套,服务器1台,校安工程监控系统1套,多媒体教室1间。校园局域网已建设成功,中心机房正在改建之中建有中心机房。校园局域网采用1000M骨干网,100M到桌面,以城域网4M接入互联网,视频非编系统,专业摄像机、数码相机配备齐全,为“数字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软件建设方面
1.建有校园网站,域名,分设资讯、师资、教学、科研、家校、心理、资源等栏目,打造对外宣传的网络窗口、便捷家校沟通途径、透明学校办学行为,展示学校办学成果,提升学校影响力。
2.以校讯通为基础,在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庭之间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使家校、师生之间沟通迅速、便捷、准确,效果良好。同时我们开设
有教师、家校、对外交流、班级QQ群,并且学校网站提供了在线的互动交流系统,实现了家校即时的信息互动交流。
3.收集整理课件资源,实现资源网络共享,课件制作库素材丰富,重要资料服务器备份储存。每期教师们将自己撰写的优秀教案、论文和制作的优质课件全部分年级分学科上传,学校自有教学资源库初步建成。
4.正在安装调试的渝北区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将系统完整的解决学校电子校务基础数据库建设、校务管理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及特色资源建设。学生学籍、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已通过重庆市学生学籍网和重庆教师研修网实现了电子管理。三
三、管理与使用方面
建设系统而完善的数字化校园,需要投入相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充分管好用好我校现有的设施设备,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效能,学校制订了如下管理与使用制度及措施:
1.以校长、分管领导、技术骨干组成“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建全并落实各种建、配、管、用的常规管理制度,并在教师个人绩效中落实制度考核,提倡教师无纸办公,充分利用好现代办公设备工作与学习,严格要求教师在各学科中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强化师资培养,做好全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和要求。学校针对教师的工作需要每周开展两次专题培训,同时学校借助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和组织开展教师基本功、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快速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3.推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学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两名、兼职一名,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课。严格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常规,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兴趣教育,做好对设备的管理与爱护,保持较高的完好率。
四、未来发展思路
如今我校将借助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东风,结合实际,就如何更好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发挥好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提出如下想法:
1.引进教育信息技术优秀人才。
2.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
3.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功能。
4.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使全校师生及家长分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资金、人才和经验的局限,还有诸多地方需要完善与改进,与其它先进的学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们相信始终如一的不懈努力,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将取得更优秀的成绩,为全区乃至全市做出更好的“数字校园”建设表率作用。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小学
2011年11月10日
第三篇:人文校园创建自查报告
提升人文素养,构建和谐校园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实验初级中学校人文校园创建自查报告
江北区教育委员会:
我校按照重庆市《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宣„2009‟21号)和江北教„2011‟8号《关于2011年“五个校园”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校园文化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师生人文素质。根据(江北教办„2012‟16号)《关于对申报“五个校园”考核评估学校进行检查验收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对“人文校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人财保障
为保证创建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人文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夏军、童建军 副组长:柳兴军
成 员:夏勇、李炳义、熊家波、陆洪闰、郭鸿彪、忻建林、尧光俊、冯燕、曾利灵、高琳智、张玲、王晓葵、周泽利、周海涛及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熊家波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项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学校将设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使得人力财力物力得以保障到位。
二、重塑办学思想,提升发展内涵
建设人文校园,让校园焕发人文生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先进办学思想的引领,为此我们通过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邀请知名专家集思广益,在继承学 校原有办学理念基础上,与时俱进,提炼出富有时代气息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治校方略:文化立校、改革促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
办学理念:博爱济世,活力广才 办学追求:青春校园,仁爱天下 育人目标:德厚识广,弘毅笃行 育人理念:养德启智,质疑激思 校 训:博爱济世,活力广才 校 风:自信乐学,高尚聪慧 教 风:激情育人,精业施教 学 风:朝气蓬勃,乐学共生 用人原则:德才兼备,多元兼容 管理原则:以人为本,公开公正
三、厚师德强师能,重师表铸师魂
我们以“创先争优”为契机,通过“三育人”标兵评选、“我身边的好老师”演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开展有效教研活动评比、各级骨干教师赛课(上各类研讨课)、成立学校听评课督导研究小组、邀请知名专家到校讲学、外派教师到全国名校观摩、接待兄弟学校到校交流学习、关注教师学历提升、参加各级优质课(论文)竞赛、加强进修学院对我校教师的业务指导等途径,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方位提升干部服务管理能力和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干部教师队伍,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四、建章立制,依法民主治校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建立合理科学,体现人文关怀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贯彻人本思想,真正做到以制度制约人、规范人、影响人、发展人,既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又形成既有统一意识,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以“教 师满意,学生成才”为宗旨,制度的修改和实施充分尊重师生意愿,把握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注重过程精细化管理,时刻关注师生发展。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发挥工会、教工团等群团组织的力量,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丰富师生精神生活,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把学校办成理想智慧的家园,成功愉悦的乐园,科学人文的花园,自主互动的学园。
五、以“育济世英才”为人文生成点,让环境文化润物无声
学校组建“观音桥中学人文校园研究小组”,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以育当代济世英才,绎青春风采作为我校精神内核,创建具有我校特色内涵的知识长廊、读书长廊、主题楼台、人文雕塑、名人文化墙、文化石、学校宣传橱窗、厕所标语、人文名牌。尤其我们注重在班级文化上着力,一方面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三个年级分别开展“礼、仪、仁、智、信”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依据班级特点,倡导“一班一品”,个性发展。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开展师生经典诵读、新春教师进百家、慰问社区军烈属、为贫困同学募捐等活动,提升了师生精气神,进一步阐释了人间的真善美,让整个校园沐浴在“青春济世”人文光辉之中,人文教育润物细无声。
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改造了教学楼、办公楼硬件设施,硬化、绿化、美化校园。学校对操场、教室门窗、厕所、阶梯教室进行改造,食堂进行加固,教学楼、花台、主行道、各保管室及教学楼屋顶进行维修,增设美术室、形体室、科技活动室。维修改造后,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学校给自己创设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受到青春济世教育的洗礼,自觉树立爱国奉献的远大理想。
六、以“青春济世”为人文切入点,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构建 并逐步完善青春济世课程体系,我们拟以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专题教育。每年9月定为“行为习惯规范月”,积极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丰富节日活动,利用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等,在节日里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坚持开学、散学典礼仪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两操活动,强化课后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各学科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以及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以活动育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
学校全力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学生德、智、体、美等得到全面发展。大力推动国学江北工程,把师生经典诵读作为提升精气神的重要载体,多次代表市区参加各类展演,其中保留节目《重上井冈山》参加重庆卫视《读点经典,周末诵读会》,《中国红,青春中国心》活动和市第十四届菊花艺术节开幕式,诵读代表队在观音桥商圈成功展演、余同同学获市传箴言一等奖、张桂文同学获市“经典诵读大王”称号、王卉同学获市“故事大王”称号。此外,学校体育、艺术、科技取得新突破。向英杰同学参加市第三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田径比赛荣获男子组100米、200米两枚金牌。万思序、王可怡、潘文琦、周新博、张雪、李渝倩六位同学获全国中小学幼儿优秀美术书法摄影大赛金奖,陈月甜同学获第六届全国华人青少年艺术节重庆赛区少年A组特等奖、全国总决赛少年A组银奖,王柏川同学获全国民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总决赛一等奖、第一届江北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冉可欣同学获第七届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中文全国一等奖,市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中学组男女团体第一名……
七、以“青春济世”为人文内化点,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员工认可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创青春校园,育济世情怀”这一全新办学理念的提出,充分凸显出观音桥中学的“为青春导航,育济世英才”的人文精神。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的观音桥中学将在传承中创新,在承继中发展,“青春济世”成为学校人文内化点,紧扣这一精神核心,学校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共同思考并新建具有观中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创建和谐班集体为载体,建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风貌。
我校开展以“责任在行动中培养”、“习惯在行动中养成”、“扬起成功的风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勇担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开展以“光辉的旗帜”、“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持续、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外,我们还通过创作校歌、班歌、制作各种宣传牌以及其他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风精神的熏陶、激励。提升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在特色办学和素质教育上进一步开拓,着眼于国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藏。我们将以校本课程为契机,创新国学教育,将书法、绘画等融入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好“唱、读、讲、传”四位一体活动,将国学教育引进校园,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充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在“2+2”活动项目经验上,借助西南大学音乐系毕业生实习基地校优势,以打造“艺术强区、艺术强校” 为目标,继续加强“经典诵读”、“阳光教育”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每天固定时间开设课外阅读课,让美文阅读成为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师生自发的行为;以全国外语实验校和重庆市信息技术示范校为依托,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小中高英语衔接教育、艺术教育三大着力点,进一步创出特色、形成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在创新氛围中全面和谐地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加强人文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和均衡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经过自查我校的人文校园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江北教办„2012‟16号文件评估标准。但无赖于场地狭小、设施设备陈旧,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活动需要,制约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人文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只有以人为本,常抓不懈,才能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品位。我校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以发展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途径,带动学校全面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人才的学园,陶冶情操的花园,素质教育的乐园,为江北基础教育的新腾飞再创辉煌!
2012年2月27日
第四篇:人文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联丰完小
人文校园建设自查报告
梁平县石安镇联丰完全小学地处梁平县东部边陲,学校始建于建国之初,几经搬迁与1997年5月迁入现址,是梁平县最边远的农村学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0331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8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5人。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247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7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4.8%.为全面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渝委办发„2009‟50号)要求,根据梁平教工委【2010】18号文件精神,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人文校园的建设工作,在县教委的关心和帮助下,全校师生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把学校变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特色化、和谐化、多样化的精神家园、学习乐园、生活公园。近期学校行政对这一年来人文校园的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了联丰完小人文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谭永立校长任组长,周良云为副组长,陆顶、谭兴华、向大兴、桑茂群为组员。
2、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组 长:谭永立 主持人文校园建设全面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履行党支部工作职责。
副组长:周良云 具体主持实施人文校园创建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履行工会工作职责和后勤共作职责 成 员:
陆 顶 协助人文校园创建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履行教导处工作。向大兴 负责组织履行教研组工作职责,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谭兴华 负责组织履行少先队工作职责 桑茂群 负责组织履行体艺组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向大兴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谭兴华、陆顶同志为办公室副主任,全校各班级班主任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制定创建活动方案、职责、实施意见等,负责学校“人文校园”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对各班级创建活动的指导、督促,负责创建活动的资料收集整理。
二、条件保障
1、制定人文校园创建方案和实施意见。并定期组织开展建设人文校园工作评审或修订。
2、人财物等保障到位,设立建设人文校园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基本内涵入脑入心,引导师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加经人文课堂建设。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遵循关怀教育,民主对话与主体发挥,尊重事实与灵活迁移,课堂教学与各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认知目标与德育目标兼顾的原则,无形中把实现人文价值的教育工作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创设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民展,着力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人文课堂”,寓人文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3、多形式拓展人文教育。开设了一系列人文选修课,如学生生活技能培训课(洗衣、洗澡、做饭等),手工操作课(编织、丝网花、刺绣等),拓展了人文教育领域。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专题教育活动,将人文教育渗透、融合于典礼文化的养成教育中。
(二)加强以“唱读讲传”四位一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着眼于建设高品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深入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实现“唱读讲传”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精品化,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有效载体,成为学校塑魂工程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活动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坚持和不断完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的资源与人才优势,开展文艺创作,培育文学精品和文艺品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建设丰富、健康、干净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加强艺术、体育教育
开齐、开足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课时。深入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2+2”项目计划,让每个学生具备一项艺术爱好特长。切实加强师资配备和培养工作。根据小学艺术教育课时增加的实际,适当增加学校专兼职艺术教师。
(四)以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巩固和提高文明学校创建水平
结合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实施校园文明风尚引导工程,以“八荣八耻”为标尺培养师生道德风尚,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感。着力推进“百万学生文明行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以“讲礼仪、讲卫生、讲秩序、讲诚信、讲爱心”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学习礼仪知识,争做文明公民”、“人人是形象,师生做表率;文明促发展,基础是教育”、“人人是形象,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等主题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质。
(五)创新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 学校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倡导人文关怀,努力形成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学校制度文化,让师生的价值、潜能、作用、人格、行为、情感、需求等得到公正评价、理解与尊重、关注和满足,让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与幸福。注重师生的人文精神行为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行为匡正的相互作用,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
1、让师生成为“人文校园”建设的主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人文校园建设大家谈”活动,让师生畅谈人文校园建设的做法、体验、感受和困惑,让师生真正成为“人文校园建设”的主人。
2、建立个别谈话制度
为充分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推动学校工作的方向,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个别谈话制度。校长每学期至少和每位教师谈话一次,每学期至少和中层干部谈话一次,中层干部每学期至少和教职工谈话一次。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感恩、诚信方面的教育。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升活动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结合社会热点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理想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进一步提升全体师生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素养。特别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主题教育,对学生渗透爱与责任教育。
4、进行爱心大家访。全体教师深入学生家庭,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家访结束后,由班主任向学校提供贫困学生名单,经学校行政讨论之后,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5、关心、慰问困难教职工。每年过年过节,由学校行政代表学校到困难教职工家庭进行慰问,给他们带去节日的问候,带去领导的关怀。
6、结队帮扶。每个老师“领养”3个以上“爱心儿女”,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为他们洗澡、洗衣;学习上关心他们,经常给他们辅导作业,还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具。
(六)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 学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加强了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提出了学校的一些文化标识:
校训:诚信 和谐 乐学 超越
校风:和谐 勤奋 诚信 敬业 教风:爱教 乐教 诲人不倦 学风:至诚至坚 学而不厌
领导作风:民主、团结、求实、进取。教师誓词:大爱无言,以校为家
寄语学生:快快乐乐学习,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办学目标:平民教育的样板,均衡教育的典型,素质教育的窗口。在这些人文校园标识文化环境建设中,着力培养了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了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强化学校标识文化系统建设,使校园室内(外)标识系统、交通标识系统、公共警示(关怀)标识系统、形象(语音)标识系统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规范化、理性化中充分发挥标识系统的引导作用。
在人文校园建设的自查工作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开展的学生活动还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教育还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待深化,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还不够规范等。在下一年里,学校将加大这几方面的力度,落实人头,将工作细化、具体化,让学校变得更美、学生更快乐、教师更幸福。
梁平县石安镇联丰完全小学
2012年9月28日
第五篇: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市镇位于市西南部,国土面积 265平方公里,现辖 15 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共 113 个村民小组,11391 户,36248 人,常用耕地面积 78432 亩。
近几年来,镇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 年,全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精简、效能、利民为目标,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农村改革和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认真落实。按照文件通知精神,我镇于 3 月中旬对照考核评估表对全镇 2015 年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考核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迎检准备情况
(一)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我镇接到市委办公室通知后,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部署自查整改及迎检工作;党委会后,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晓男同志主持召开了相关人员参加的工作会,将检查整改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布置和分解。
(二)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我镇自查整改工作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宋维荣同志牵头,成立了由组织委员、分管“三个中心”的党委成员、财政所负责人、“三个中心”负责人、财政专管员、联系村国家干部组成的自查整改工作专班,并要求专班人员按照分工和管辖区域
包片(块)负责。
(三)收集资料,准备现场。我镇制定了镇、村、户、中心需准备的资料目录,由相关责任人督促和指导资料收集;我们也准备了能突出反映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反映农民实际生产和生活状况的现场。
(四)全面检查,整改到位。按照专班分工,在相关责任人进行检查整改的基础上,我镇又组织专班对所有村级资料进行了检查,并对农户进行了随机抽查询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照考核评估表全面整改到位。
二、对照考核评估表自评情况
(一)、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情况
1、我镇机构设置为“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改革后,核定机关编制 45 人,司法所 3 人,财政所 15 人。3 个派驻单位,国土资源所 3 人、林业站 4人、派出所 7 人。3 个转制服务中心,农业 15 人、计生 1 人、文化 1人。各个服务中心产生了法人代表,与政府签定了服务项目合同书,按规定程序对各个单位进行了考核,按考核情况兑现“以钱养事”资
金。近几年,镇新增了派驻单位人社所、药监所、住建所、水利站。
2、镇成立了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分管副镇长等为副组长。同时,成立了镇农村公益性服务考核专班。督促镇与各服务中心项目合同的完善与落实,提高了改制单位为民服务的质量。制定了公益性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在对各个中心的监督和管理的同时,严格执行年初的合同和管理办法。
3、年初镇与中心签订了规范细化的服务合同。
4、严格执行年初的量化考核制度,把握政策尺度,“养事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严格实行公益性服务合同管理,细化服务项目,逐项考核兑现。2015 年市级下达我镇“以钱养事”资金为 110.62 万元。镇政府按省“以钱养事”服务合同文本模式分别签订了“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为 111.142 万元(其中:农业中心 75.6 万元,计生中心 8.72 万元,文化中心 6.95 万元,畜牧产业 19.872 万元)。年终,各业务主管部门对“以钱养事”情况进行了工作考核;镇政府按年初制定的考核细则对“以钱养事”的服务情况进行了认真考核。综合各种考核测评结果兑现服务费,2015 年共兑现“以钱养事”资金111.857 万元(其中:农业中心 76.266 万元,人员调整增加;计生中心 8.633 万元;文化中心 6.915 万元;畜牧产业 20.043 万元,按市考核拨款)。
5、政府机关没有编外借用、聘用公益性服务人员。
(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以各中小学为基本预算单位,编制完整的预算,由中心学校审核汇总。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情况:2015 义务教育经费按年初预算已落实到位。
3、原中小学普九锁定债务 191.03 万元,按市政府总体安排,由市财政局分六年偿还,截止 2008 年已经全部偿还完毕,现不存在普九债务,全镇中小学无新增债务。
(三)、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情况
镇 2015 实施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 6 个,其中公路硬化项目 6 个。项目村于年初向镇人民政府申报,我镇经严格审查后上报市减负办、市综改办审批,市综改办于 2015 年 3 月以正式文件《关于下达 2015 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通知》(当综改办〔2015〕2 号)批准了我镇的 6 个项目,申请财
政奖补资金 132 万元。
1、全镇所有项目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实施一事一议项目过程中,做到了财务一定要公开,工程质量一定要确保,财务监督一定要到位。特别是把村务公开贯穿于“议事”的全过程,即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之前,由村委会提前把会议议题通知给村民代表,并要求村民代表认真走访群众,就会议议题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广大村民享有知晓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做到群众参与,民主管理。
2、我镇 6 个项目都由镇向市综改办申报,市综改办对所有项目进行审批后由村级组织建设,项目完工后,市级又组织对各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3、2015 年 12 月底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接受了市政府、市综改办组织验收,财政奖补资金于今年元月一次性全额拨付到村,无挪用、截留情况。
4、为保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正常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我镇制定了管护制度,还专门明确了管护责任人,并签订了管护合同。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1、试点村通过竞争立项确定为双莲村。年初由各村上报项目建设提案,通过评分确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2、试点村按照“一事一议”议事程序实行了民主议事。
3、双莲村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居民点规划,并已逐步实施。
4、为集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管理不变、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原则,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专项资金,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等方式归并、整合。该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共整合资金 1686 万余元,其中:一是市土地整治项目共投资 2468 万元,用于双莲村 1600 万元。二是粮食产能项目投资 2000 万元,用于双莲村 60 万元。三是 2014年移民项项目资金 17 万元。四是产业链扶持资金 10 万元。
另外,市汇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预计投资 2.5 亿元建设观光农业示范园。办理土地流转 8000 余亩,已投资 1.3 亿元。
(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村级组织运转保障
1、市人民政府于 2015 年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我镇 2014 年成立了三资管理监督委员会。
2、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2015 年 9 月,我镇将产权交易中心更名为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全镇范围办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工程项目建设都通过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以包和招投标。
3、2015 市下达我镇转移支付资金为 2903505 元,镇人民政府全额分配到村。转移支付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村级党建及办公经费、五保老人供养,结余部分只能用于偿还村级债务。
4、村干部工资发放情况:2015 村干部工资由镇委组织专班对各村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评分,确定出农村支部书记工资,再由村级申报村干部工资分配方案,最后由党委集体研究审批,已于 2016年元月由信用社直接全额发放到村干部“一折通”。
(六)、农民负担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1、农民负担情况:一是狠抓涉农收费治理。农村中小学、公安办证、计生办证、农民建房、结婚和务工经商办证等杜绝了违规收费,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涉农收费项目全部按照政策规定的项目、标准和依据进行了公示。镇财政所及各村都整修了固定公示栏,完善了公
示内容,向农户及时发放了《省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收费项目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我镇发放监督卡、公开信、涉农收费公示手册各 10447 份,发放率 100%。二是严把村组筹资筹劳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采取村级组织、农民自愿,按规定程序上报市级审批后实施,专帐管理,单独核算,决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不存在乱集资、乱摊派,也不存在超规定标准现象。
2、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情况。2015 年发放各项惠农资金 650.25 万元,涉及农户 10447 户,具体明细如下:粮食直补资金:补贴标准 13.77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102.62 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补贴标准 46.02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342.95 万元;良种补贴资金:补贴标准水稻 15 元/亩,小麦、玉米 10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154.66 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补贴标准 125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50.02 万元。所有惠农资金全额通过银行“一折通”发放,由农户直接到信用社兑取。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财政专管员逐户逐田核实,并进行了公示。镇、村、组都不存在截留、抵扣、挪用惠农资金情况。
三、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以来,镇认真落实政策,真抓实改,历任党委书记、镇长任改革领导小组长,亲自抓,镇政府、财政等负责人为改革工作专门机构,将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的各项政策狠抓落实,通
过组织学习文件,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广播、会议、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改革政策,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通过检查督办、考核验收、听取汇报、整改纠偏,全面深化了农村综合改革,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尽管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一是积极探索解决服务中心人才结构矛盾的办法。希望各级都能建立服务人员培训机制,安排专门培训经费把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乡土专家,使其更好的为产业发展服务。二是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效结合的方式。解决市场运作腿短的问题,真正建立服务形式多样、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兼容、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新机制。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 2015 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经认真自查评估,我们认为全镇执行农村综合改革政策较好,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建立并运行良好,改革效果明显,可以评为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