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法学各章简答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刑法学各章简答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刑法的任务。
答:《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2.简述论理解释的主要种类。
答:(1)扩大解释。(2)缩小解释。(3)当然解释。(4)反对解释。
(5)补正解释。(6)体系解释。(7)历史解释。(8)比较解释。
二、论述题
1.论述刑法的性质。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这种特定性,使刑法成为特殊的法律。
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刑法则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法所保护的利益)。但它同时具有不完整性。首先,刑法并不是将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只是将其中部分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其次,即使是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但由于刑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立法机关也可能不将其规定为犯罪;最后,成文刑法总是具有局限性,一些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可能被遗漏。
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这些强制方法的严厉程度远不如刑罚,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和解。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止某种危害行为时,才由刑法禁止。
由于其他法律在不能充分保护法益时需要刑法保护,刑法的制裁方法又最为严厉,这就使得刑法实际上成为其他法律的保障。这既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所在,也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之一。
2.试论述刑法“但书”的作用。
答:刑法为成文法,故其表达理应符合语法。当同一条款的后段要对前段内容作出相反、例外、限制或补充规定时,往往使用“但是”一词予以表示,“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称为“但书”(但书前的内容称为“本文”)。但书主要有以下情况:(1)对前段表示了相反关系;(2)对前段表示了例外关系;(3)对前段表示了限制关系;(4)对前段表示了补充关系。由此看来,但书对准确表达立法意图起着重要作用,解释和适用刑法时不可忽视但书。由于但书具有表示与前段相反、例外等功能,故不能轻易指责条文的前后矛盾。
3.论述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及意义。
答:任何刑法都有解释的必要。首先,刑法内容是由文字表达的,任何用语尽管核心意义明确,但总会向边缘扩展,使其外延模糊,需要通过解释界定刑法用语的扩展边际;绝大多数用语总是具有多义性,需要通过解释明确刑法用语应取何种含义:用语随着时代发展会产生新的含义,需要通过解释说明刑法是否接受新的含义;许多用语也存在“言不尽意”的情况,需要通过解释揭示其未尽之意。此外,刑法中有许多规范的概念(如“淫秽物品”)与纯粹的价值概念(如情节“恶劣”),必须通过解释明确其含义。其次,刑法所规定的各种犯罪类型,都是对犯罪现象进行抽象的结果,而不可能详尽叙述各种犯罪的具体表现,但现实的案件都是具体的,于是刑法规定与个案之间便存在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要将刑法规定适用于具体个案,必须解释刑法的规定。最后,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要使稳定的刑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就有赖解释。
刑法解释的必要性说明了刑法解释的重要意义:刑法解释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刑法规定的含义与精神;有利于刑法的正确实施;有利于克服刑法的某些缺陷;有利于刑法的发展和完善。
4.试述刑法的机能。
答:(1)刑法的机能
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具有以下三种机能:第一,行为规制机能,指刑法具有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其具体内容为,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受到否定评价(评价的机能);同时命令人们作出不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内心意思决定(决定的机能)。第二,法益保护机能,指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与威胁的机能。犯罪是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刑法禁止和惩罚犯罪,是为了保护法益。第三,自由保障机能,指刑法具有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的机能。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要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他就不受刑罚处罚,这便对国家机关适用刑罚进行了限制;对犯罪人也只能根据刑法的规定给予处罚,不得超出刑法规定的范围科处刑罚,这便保障犯罪人免受不恰当的刑罚处罚。因此,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大宪章”。
刑法的机能包括()
A.行为规制机能 B.维护社会秩序C.法益保护机能D.保护国家的国防、军事利益 E.自由保障机能
答案:ACE
分析:刑法的任务和刑罚的机能不是等同的概念。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具有以下三种机能:行为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自由保障机能.(2)刑法解释的效力
非正式的刑法解释,即未经国家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没有法律效力,但对刑事司法乃至立法活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具有重大作用。正式的刑法解释,即由被授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在刑法颁布后,由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有典型例题分析:正式的刑法解释包括()
A.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C.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D.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答案:B
分析: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非正式的刑法解释是指未经国家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没有法律效力。学理解释属于非正式的刑法解释。而无权解释是非正式刑法解释的效力表述。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表现,是各个部门法都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在刑法中的特殊体现。但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自身的特征。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简述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思想基础。
答:平等适用刑法,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
(1)平等适用刑法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2)平等适用刑法是保护法益和保障自由的要求;
(3)平等适用刑法是刑法本身的要求;
(4)平等适用刑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3.简述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地保护法益;(2)平等地认定犯罪;(3)平等地裁量刑罚;(4)平等地执行刑罚。
4.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1)法律主义(成文法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用行为后的法律(溯及既往)。
(3)禁止类推解释。(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5)明确性。明确性表示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定运用的对象。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刑法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新《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二、论述题
1、论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点。
答:一般认为,罪刑相适应,就是罪重的量刑要重,罪轻的量刑要轻,各个法律条文之间对犯罪量刑要统一平衡,不能罪重的量刑比罪轻的轻,也不能罪轻的量刑比罪重的重。就具体内容而言.罪刑相适应原则,可以分解为下列三个方面:
(1)刑罚与罪质相适用;(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3)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2、论述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关系。
答: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扩大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从形式上说,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内进行解释;而类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外进行解释。
从着重点上说,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
从论理方法上说,扩大解释是扩张性地划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则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
从实质上而言,扩大解释的结论在公民预测可能性之内;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第三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答:《刑法》第6条第l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对属地管辖原则的规定。这里所说的“领域”,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而不适用“本法”事实上包括三类情况:第一类是不适用中国刑法(广义刑法)的情况;第二类是不适用大陆刑法的情况;第三类是不适用刑法典部分条文的情况。
不适用中国刑法的情况是指,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不适用中国刑法。
不适用大陆刑法(包括刑法典及其他仅在大陆适用的特别刑法)的情况是指,对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不适用大陆刑法。不适用中国刑法典部分条文的第一种情况是,当刑法典颁布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特别刑法,与刑法典的部分条文出现法条竞合的情况时,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适用刑法典,而适用特别刑法。
2.简述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答: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gx.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
其次,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原则上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简述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答:我国刑法采取了有限制的保护管辖原则。《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据此,适用保护管辖原则受到三个条件的限制:
(1)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这是适用保护管辖原则的前提条件。
(2)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应当注意的是,根据刑法总则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当刑法典规定的最低刑没有达到3年以上,而此后的单行刑法修改法定刑或者增加犯罪类型,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时,也可适用我国刑法(当然不得溯及既往)。
(3)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4.简述对外国判决的承认。
答: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分为积极承认与消极承认。
积极承认,是指在本国具有刑事管辖权的行为,受到外国确定的有罪判决时,将该犯人移至本国后,执行外国所确定的有罪判决;如果犯罪人在外国已将确定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外国法院虽宣告有罪但免除刑罚,或者对行为人作出无罪判决,则本国不再追诉。可见,积极承认意味着将外国法院的判决与本国法院的判决同等看待。
消极承认,是指外国确定的刑事判决不制约本国刑罚权的实现,即不管外国确定的是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对同一行为本国可行使审判权,但对外国判决及刑罚执行的事实,给予考虑。我国《刑法》所采取的便是消极承认的做法。
5.简述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的条件。
答:根据国际条约及各国刑法的规定,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受到一定限制:
(1)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的犯罪必须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
(2)管辖国应是有关条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
(3)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4)罪犯出现在管辖国的领域内。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刑法中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答: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从l949年10月1日至l997年9月30日这段时间所发生的行为,如果未经法院审判或判决未确定,就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行为时的法律,即不追究刑事责任,刑法没有溯及力。
(2)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刑法.即不追究刑事责任,刑法具有溯及力。(3)行为时的法律与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行为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刑法没有溯及力(刑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刑法的处刑比行为时的法律处刑轻,则应适用刑法,即刑法具有溯及力。
(4)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从刑法理论上看,从旧兼从轻原则比较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因为“从旧”表明了对行为时不受处罚的行为,不能适用裁判时的法律给予处罚;即使行为时应受处罚的行为,原则上也应按行为时的法律处罚。这正体现了定罪判刑以行为时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的思想。另一方面,罪刑法定原则包含着保障4-i-#sA-的自由的观念,N此,当适用新法有利于行为人时,应例外地适用新法。
2.论述我国刑法对时间效力的规定。
答:刑法的时间效力所解决的问题是刑法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其内容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与限时法效力。
从我国的刑事立法实践来看,刑法的生效时间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是公布后间隔一段时间才生效。这两种生效情形均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但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形更为合适。因为法律既是裁判规范,又是行为规范,要使规范产生实效,就得使人们事先了解规范的存在及其内容。
刑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终止或废止。
二是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但应注意的是,有的法律文件是因为新法的施行而全部失效,有的法律文件是因为新法的施行而局部失效。
第四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刑事违法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答: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种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可以说,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实质(实质的违法性);违反成文刑法,是形式的违法性。而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是统一的。
2.简述对犯罪的分类。
答:(1)理论分类。①重罪与轻罪。②自然犯与法定犯。③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2)法定分类。①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②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③身份犯非非身份犯。④亲告罪与非亲告罪。⑤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3、简述对社会危害性的理解。答:(1)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
(2)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既包括对法益造成实际的侵害,也包括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威胁。(3)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4)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5)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述犯罪的特征。
答:(1)犯罪的特征概述。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观点。传统的三特征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特征密切联系,其中社会危害性是最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其他两个特征都是社会危害性的派生或者延伸。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二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性(刑事违法性)。
(2)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威胁法益)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3)刑事违法性。当某种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时,该行为就具有刑事违法性。
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刑事违法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违反刑法规范,二是违反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故单纯违反其他法律而没有违反刑法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犯罪构成的意义。
答: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对刑事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犯罪构成为区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法律标准。犯罪构成为区分一罪与数罪提供了法律依据。犯罪构成为区分重罪与轻罪提供了法律依据。2.简述犯罪构成的要件。
答: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构成的组成要素,即要件的总和形成犯罪构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犯罪构成要件可以分为具体要件与共同要件。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是指具体犯罪(如盗窃罪、诈骗罪等)的成立必须具备的要件,是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共同要件是从具体要件中抽象出来的。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要件。
3.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客观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成立不作为犯在客观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
第一,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第二,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
第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第四,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4.简述危害结果的意义。
答:危害结果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2)是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
(3)是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之一。危害结果对量刑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三种情况:
①作为选择法定刑的根据;②作为法定的量刑情节;③作为酌定的量刑情节。
5.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答:无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间接故意,行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都不抱希望的态度。但它们又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心理态度,表现为:
⑴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程度不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有较清楚、肯定的认识;而过于自信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认识较模糊,只是一种非现实可能性的认识。
⑵两者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⑶两者的行为特征不同。过于自信的情况下,行为人总是希望凭借或运用一些有利条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既不采取也不依靠任何条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6.简述犯罪目的的意义。
答:(1)在某些犯罪中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2)在某些犯罪中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3)影响量刑。犯罪目的不同,说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同,因而导致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产生差异,进而影响量刑。
7.简述直接故意的内容。
答: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一,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
第二,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第三,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
(2)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二、论述题
1.试述我国刑法刑事法定年龄的规定。
答:刑事法定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是自然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我国刑法对刑事法定年龄作了如下规定:
(1)不满l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即不满l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任何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刑法理论称之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或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
(2)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此即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此即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4)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即减轻刑事责任时期。
除上述规定之外,《刑法》第17条第4款还规定,因不满l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论述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
答: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较为密切:行为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制约行为对象。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二者存在明显区别:
(1)行为对象所呈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它一般不能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客体所表现的是行为的内在本质,因而决定犯罪的性质。
(2)特定的行为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
(3)行为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侵害;而犯罪客体声一切犯罪中都受到了侵害或者威胁。
(4)行为对象不是犯罪分类的根据,因为行为对象相同并不意味着犯罪性质相同;而犯罪客体则是犯罪分类的根据.因为犯罪客体要件相同意味着犯罪性质相同。
3.论述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答:(1)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刑法上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2)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统一性,这主要表现在:
①都具有客观性。②都具有顺序性。③都具有相对性。④都具有规律性。⑤都具有复杂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故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特殊性:①范围的特定性。②内容的特定性。
(3)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因果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①作为某种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这是该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必要前提; ②具有上述实在可能性还不能说明具有因果关系,只有当具有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的某一现象已经合乎规律地引起某一结果的发生时,才能确定某一现象与所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③因果关系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正当防卫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
(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4)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简述紧急避险的条件。
答:紧急避险的条件包括:
(1)法益面临现实危险;(2)危险正在发生;(3)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法益;
(4)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3.简述自救行为的条件。
答:自救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法益已经受到了违法侵害,不论该侵害是刚刚结束还是经过了一定时间。这是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关键区别。
(2)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这表明,通过自救行为可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如果不可能恢复受侵害的法益,则不能实施自救行为。
(3)救济行为的手段具有适当性,所造成的侵害与救济的法益具有相当性。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与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存在着重大差别? 答: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在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所避免的损害的前提下,足以排除危险所必需的限度。由于紧急避险是两种法益之间的冲突,故应以尽可能小的损害去保护另一法益,即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保护一种法益,又将对另一法益的损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因此,首先,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时,也可能超过了必要限度。其次,不得已损害同等法益的,也不一定超过了必要限度。即在甲法益与乙法益等值的情况下,如果保护甲法益的唯一方法是损害乙法益,那么,充其量只能认为,这种避险行为没有实质意义。因为从整体上说.法益并没有受到侵害。既然如此,就不宜将这种行为认定为犯罪。
2.论述被害人承诺排除犯罪性的条件。
答: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时,才排除行为的犯罪性:
(1)有效的承诺以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限为前提。对于国家、公共利益与他人利益,不存在被害人承诺的问题,故只有被害人承诺侵害自己的法益时,才有可能排除行为的犯罪性。但即使是承诺侵害自己的法益时,也有一定限度。
(2)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
(3)承诺是被害人的真实意志,戏言性的承诺、基于强制或者威压作出的承诺,不影响行为的犯罪性。但如果仅仅是关于承诺动机的错误.应认为该承诺具有效力,成为排除犯罪的事由。
(4)事实上必须存在承诺。
(5)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时,被害人在结果发生前变更承诺的,则原来的承诺无效。结果发生后的承诺不影响行为成立犯罪;否则国家的追诉权就会受被害人意志的任意左右。
(6)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
(7)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必须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否则可能成立其他犯罪。
第七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
答: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则是动态的发展过程;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个阶段,但不可能出现几种形态。
2.简述犯罪预备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答:犯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主观上为了犯罪;(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根据《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答: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三种情况:
①抑止犯罪意志的原因,即某种事实使得犯罪分子认为自己客观上已经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从而被迫停止犯罪。
②抑止犯罪行为的原因,即某种情况使得行为人在客观上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或者不可能造成犯罪结果。
③抑止犯罪结果的原因,即行为人已将其认为应'-3实行的行为实行终了,但意外情况阻止了结果的发生。
根据《刑法》第23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答:(1)中止的时间性。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犯罪行为开始实施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在主观上的区分标志。
(3)中止的客观性。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4)中止的有效性。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以下三种情况均成立犯罪中止:
①行为人的中止行为独立防止了结果发生时,成立犯罪中止。
②行为人的中止行为与其他人的协力行为,共同防止了结果发生时,只要能够认定行为人作出了真挚的努力,也成立犯罪中止。
③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果发生,而且结果没有发生,即使行为本身偶然未能导致结果发生,或者客观上完全由于他人行为防止了结果发生的,也成立犯罪中止。
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八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答:与单个人犯罪一样,共同犯罪的成立仍以符合犯罪构成为前提。从犯罪构成要件的意义上说,共同犯罪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共同犯罪的特殊性,表现在各个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的“共同”这一点上。
基于上述理由,共同犯罪应以符合同一个犯罪构成为前提。但是,二人以上在同一犯罪构成的前提下,分别具有不同的加重情节或者减轻情节的,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或者说,只要二人以上的行为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即使对二人以上应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定刑,也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
如果二人以上持不同的故意共同实施了某种行为,则只就他们所实施的性质相同的部分(或重合部分)成立共同犯罪(部分犯罪共同说)。
2.简述共同犯罪的形式。
答:(1)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2)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3)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4)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3.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答:犯罪集团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人数较多。即三人以上,二人不足以成为集团。
(2)较为固定。表现为有明显的首要分子;重要成员固定或者基本固定;集团成员以首要分子为核心结合得比较紧密;实施一次或数次犯罪后,其组织形式往往继续存在。
(3)目的明确。犯罪集团的形成是为了反复多次实施一种或者数种犯罪行为。
4.简述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
答:大体而言,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如下:
(1)利用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
(2)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身体活动或者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
(4)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如利用他人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实现犯罪;
(5)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6)利用有故意的工具。
5.简述教唆犯的条件及处罚原则。
答: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怂恿、劝说、利诱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须是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
(2)必须有教唆行为。教唆行为的实质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
(3)必须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
教唆犯的处罚:(1)教唆他人犯菲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论述题
1、试述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的成立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1)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二人”是最低要求;至于“以上”至多少人,则并无限制。
(2)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共同犯罪必须是“共同故意”犯罪,“故意”当然是犯罪的故意;“共同”不仅具有“相同”的含义,而且具有“合意”的含义。“共同故意”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二是各共犯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
首先,共同故意要求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其次,共同犯罪故意要求各共犯人主观上相互沟通,彼此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在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
根据“共同故意”这一条件的要求,下列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①共同过失犯的不成立共同犯罪。②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③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④先后故意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彼此没有主观联系的,不成立共同犯罪。⑤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⑥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3)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共同作为,即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作为;二是共同不作为,即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不作为;三是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即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是作为,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是不作为。
共同犯罪行为的分工情况可能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正犯行为(实行行为),二是组织行为,三是教唆行为,四是帮助行为。
第九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区分罪数的意义。
答:区分罪数,也就是区分一罪与数罪。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构成一罪、还是成立数罪,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正确区分一罪与数罪具有重要意义。
(1)正确区分罪数,有利于准确定罪;(2)正确区分罪数,有利于适当量刑。2.简述继续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继续犯具有以下特征:
(1)继续犯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而不仅仅是不法状态的继续;
(2)继续犯必须是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存在;
(3)继续犯必须是一个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的法益,即犯罪:行为自始至终都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法益:
(4)继续犯必须出于一个罪过。
对于继续犯,不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应以一罪论处,因为持续性的行为是在一个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并且是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具体的法益,因而符合一个犯罪构成。
此外,根据《刑法》第89条的规定,对继续犯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这也说明对继续犯只能以一罪论处。
3.简述结合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结合犯具有以下特征:
(1)结合犯所结合的数罪,原本为刑法上数个独立的犯罪。
(2)典型的结合犯是将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用公式表示就是:甲罪+乙罪=丙罪,丙罪便是结合犯。刑法将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其中的一个罪的,也可以视为结合犯。
(3)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被结合为另一新罪后,失去原有的独立犯罪的意义,成为新罪的一部分。
(4)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为另一个独立新罪,是基于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
对于结合犯,当然以所结合的新罪论处,即以一罪论处.而不能以数罪论处。但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典型的结合犯。
4.简述吸收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吸收犯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数个独立的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2)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3)数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即前行为是后行为发展的必经阶段,后行为是前行为发展的当然结果。
由于吸收犯的前后行为之间存在必经阶段与"当发展之间的关系,故只能以一罪论处,而不能认定为数罪(参见《刑法》第171条)。
5.简述想象竞合犯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
答:想象竞合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一般认为,所谓一个行为,不是从构成要件的评价上看是一个行为,而是基于自然的观察,在社会的一般观念上被认为是一个行为。
(2)一个行为必须触犯数个罪名,即在构成要件的评价上,该行为符合数个犯罪的构成要件。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往往是因为该行为具有多重属性或者造成多种结果。
对于想象竞合犯,应按行为所触犯的罪名中的一个重罪论处.而不以数罪论处。
二、论述题
1.试述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以及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必须符合的条件。
答:对于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竞合,应采用如下原则处理:
(1)一个行为同时符合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应严格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
(2)一个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应依具体情况与法律规定,分别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同一法律内部条款之间,也可能存在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的关系。定罪量刑时应视具体情况与法律规定采取不同原则:
(1)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时,在通常情况下,应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
(2)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时,在特殊情况下,应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即按照行为所触犯的法条中法定刑最重的法条定罪量刑。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法律明文规定按重罪定罪量刑。第二,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按普通条款规定定罪量刑,但对此也没作禁止性规定,而且按特别条款定罪不能做到罪刑相适根据以上分析,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其一,行为触犯的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否则,应严格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其二,同一法律的特别条款规定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普通条款规定的法定刑,而且.三,刑法没有禁止适用普通条款,或者说没有指明必须适用特别
2.试述连续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连续犯的基本特征有:
(1)必须是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一般来说,同一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具行为能独立构成犯罪的情形。但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连续犯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中有的独立构成犯罪有的不独立构成犯罪;
(2)数次行为具有连续性。是否具有连续性,应从主客观两行为触犯同一具体罪名,而不包括触犯同类罪名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条文规定了不同的具体犯罪,因此,触犯同一条文的,不等于触犯同一罪名。
将连续犯以一罪论处,具有法律依据。《刑法》第89条规定,对于连续犯的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也表明对连续犯应以一罪论处。
3.论述牵连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牵连犯具有三个特征:
(1)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多个犯罪目的,则不构成牵连犯。
(2)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数行为,而且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只有当某种手段通常用于实施某种犯罪,或者某种原因行为通常导致某种结果行为时,才宜认定为牵连犯。
(3)在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触犯了一个罪名的情况下,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另一个罪名。
刑法总则没有明文规定牵连犯的概念与处罚原则,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对牵连犯应从一重罪处罚或者从一重罪从重处罚。
第二篇:刑法学1简答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第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1分)
第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第三,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即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实行。(2分)
第四,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即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1分)
第五,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分)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这是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2分)
(2)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这是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2分)
(3)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是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2分)
3、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2分)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分子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出于其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3分)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3分)
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1分)(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1分)
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这是刑法总则对于适用死刑所作的条件性规定。(2分)
(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
即对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2分)
(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
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分)
(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
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2分)
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2分)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2分)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2分)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4分)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2分)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1分)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分)
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这是刑法总则对于适用死刑所作的条件性规定。(2分)
(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
即对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2分)
(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
即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分)
(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
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2分)
3、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2分)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2分)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2分)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4分)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1分)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2分)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1分)
2、简述想象竞合犯的构成特征。
构成想象竞合犯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或必备条件:
(1)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而实施犯罪行为。这是想象竞合犯的主观特征,(2分)
(2)行为人只实施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客观特征之一。(2分)
(3)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侵犯数个不同的直接客体。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另一客观特征,也是此种犯罪形态触犯数个罪名的原因所在。(2分)
(4)行为人实施的一个危害行为,必须同时触犯数个罪名。这是想象竞合犯的法律特征。(2分)
3、什么是一般缓刑?适用一般缓刑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一般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4分)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1分)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2分)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1分)1.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第二,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而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
2.什么是紧急避险?成立紧急避险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2)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起因条件——危险的现实存在。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对象条件——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限制条件——只有在迫不得已的危急情况下,才能实施紧急避险。主观条件——紧急避险的实施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3.简述主犯的概念、种类和刑事责任。
(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主犯分为三种:第一,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第二,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第三,其他在犯罪集团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3)刑事责任: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1.什么是犯罪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各有什么特征?
(1)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2)疏忽大意的过失有两个特征:第一,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第二,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3)过于自信的过失也有两个特征:第一,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第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的发生。
2.简述教唆犯的概念、成立条件和刑事责任。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2)构成教唆犯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二是行为人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3)教唆犯的刑事责任:第一,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是对教唆犯处罚的一般原则。第二,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第三,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四,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或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对教唆者应当按单独犯论处。
3.简述特别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1)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成立特别自首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成立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第二,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这是成立特别自首的关键性条件。
1.什么是犯罪的故意?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各有什么特征?二者有哪些区别?
(1)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2)直接故意的特征包括:第一,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第二,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间接故意的特征包括:第一,在认识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第二,在意志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二者的区别:第一,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第二,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第三,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相同。
2.简述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1)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犯罪预备的特征包括:在客观上,第一,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第二,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在主观上,第一,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第二,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从主观上看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即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3.简述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刑事责任,是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人应当承受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否定评价和制裁标准。
(2)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刑事责任具有非难谴责性;第二,刑事责任具有刑事法律性;第三,刑事责任具有严厉惩治性;第四,刑事责任具有人身专属性。1.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2)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
(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2.简述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1)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犯罪中止的特征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时空性、自动性和彻底性。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除了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外,还要求再具备有效性的特征。
3.简述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1)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刑罚的特征
第一,刑罚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内容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第二,刑罚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犯罪人; 第三,刑罚适用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审判机关;
第四,刑罚的种类及适用标准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为依据; 第五,刑罚适用必须依照刑事诉讼程序; 第六,刑罚适用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1.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哪些区别? 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二者虽然都预见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它们对这种可能性是否回转化为现实性,即实际上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估计是不同的。间接故意的心理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则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二者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持有的是听之任之,有意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的态度。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持有的是排斥、反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2.简述牵连犯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1)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2)牵连犯的构成要件,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牵连犯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犯罪目的。第二,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危害社会行为。第三,牵连犯所包含的数个危害社会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第四,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
3.什么是假释?假释应当遵守哪些条件?
(1)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
(2)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第一,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第二,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
第三,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第四,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1.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亦可称为罪刑相适应、罪刑相当、罪刑相称、罪刑均衡。它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要求
这是指,刑法之立法要依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法制度和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要求
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实际情况,司法机关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当着重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第三,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这是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第二,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这是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第三,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是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上述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简述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1)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成立一般自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动投案;第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3)成立特别自首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成立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第二,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这是成立特别自首的关键性条件。1.简述正当防卫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2)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第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第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第三,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即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实行。
第四,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即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第五,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简述特别累犯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1)特别累犯,亦称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2)构成条件
第一,前罪与后罪必须均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判处的刑罚的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
第三,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都构成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别累犯。3.我国刑法是怎样规定追诉期限的?
我国刑法把各种犯罪的追诉期限分别规定为四个不同的档次,即: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还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1.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4分)
犯罪未遂的特征包括: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1分)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1分)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2分)
2.简述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
根据刑法典第48条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分)
(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
刑法典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2分)
(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
刑法典第48条第2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分)
(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
刑法典第48条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2分)
3.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2分)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基本适用原则包括: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1分)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2分)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合并处罚。(2分)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仍须执行。(1分)
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4分)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2分)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1分)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分)
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2分)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2分)
(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2分)
(4)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2分)
3.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3分)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2分)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1分)1.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2分)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2分)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2分)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2.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2分)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2分)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2分)
(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2分)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2分)
五、
第三篇:金融市场学简答和论述题参考
1、列出学习过的金融工具?
债券,股票,外汇凭证,期权,期货,远期合约
2、列出所学过的金融机构,并知道他们的业务及在金融市场上的活动方式?(仅供参考)1.中央银行业务;
具有发行货币,并且代理发行国库券,支持并监管其他金融机构 活动方式: A.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B.调节贴现利率以及法定准备金率 2.商业银行业务:
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以及中介服务类(代理销售基金,提供担保,转账服务等)业务
活动方式:A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是向中央融通资金的通道,主要有中长期和短期借款,各类贷款和股本融资等。
B从资金运作角度看,是各类金融工具的投资者和销售者3.基金公司
业务:投资股票,债券大 额可转让存单等
活动方式: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与投资。4.证券公司
业务:从事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活动方式:以只有资金进行证券的投资业务员,给个人投资者提供指导
3、何为荷兰式招标发行?请举一个国库券发行的实际例子,说明它是如何确定发行中标者和中标贴现率的?
荷兰式招标:是指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或者利率、利差由低而高)的顺序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的承销机构以相同的价格来认购中标的国债数额。
例如201008期国债,共发行10000份国债,共有3个投标者参与投标,甲以5元价格认购5000份,乙以5.5认购5000份,丙以6元价格认购5000份。若按照荷兰式招标的方式,则最终中标价格以统一的最低有效价格5.5元中标认购。
4、封闭型投资基金和开放型投资基金有哪些区别?
1.交易场所:封闭式基金在深,沪证券交易所;开放式基金在基金管理公司或代销机构网点。
2.基金存续期限:封闭式基金有固定期限,开放式基金无固定期限 3.基金规模:封闭式基金规模固定不能增发,开放式基金可以增发。4.赎回期限:封闭式基金不能直接赎回,开放式基金可以随时赎回。5.交易方式: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开放式基金在基金管理公司或代销机构网点交易。
6.价格决定因素:封闭式基金主要有市场供求决定,开放式基金主要由基金的资产净值决定。
7.分红方式:封闭式基金主要是现金分红,开放式基金主要是现金分红和投资再分红。
5、货币市场有哪些特点?P23
1.货币市场工具风险较小。由于其期限较短,融资方是大型金融机构,信誉高,并且其变现能力强,所以其风险较低。
2.货币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货币工具一般面值都较大,且交易成本较低,是一个典型的批发市场。
3.货币市场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工具大都来与此
4.货币市场的突出特点还表现为中央银行的直接参与。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连接渠道,国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国内利率水平。
6、证券发行市场有哪些特征?P165
1.证券发行是直接融资的实现方式。证券发行市场的功能就是连结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实现直接融资的目标。
2证券发行市场是个无形市场。通常不存在具体的市场形式和固定场所,新发行证券一般是由众多证券承销商分散地进行的 3.证券交易市场的证券具有不可逆转性。证券只能由发行人流向认购人,资金只能由认购人流向发行人。
7、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跟其他方式相比除了筹集资本之外,还可以达到什么意义?
1.将股权分配到不同的投资者的手中,能够避免被少数股东单独支配赋予公司更大的经营自由读
2.能够起到一个广告的效果,提高公司知名度与信誉
3.上市公司既可公开发行证券,又可对原有股东增发新股,这样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就很充分。
8、列出你所知道的证券发行方式体系? 1.首次公开发行2.股东配置 3.增资扩股发行 4.绿鞋发行制度 5.私募发行”
9、学过金融市场学之后,你知道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除了银行贷款之外,还有多少筹集资金的方式?
1.公司上市并增加发行股票,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筹集资金。2.发行公司债券以及商业票据
3.依靠欧洲金融市场和民间借贷市场借入资金
10、证券交易市场有哪些特点?
1.证券交易市场主要是证券持有人以及准备购买证券的货币持有人的一个市场。此外,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中介机构也是证券交易市场的参与者。
2.证券交易市场主要采取有形市场形式,也存在少数无形市场。3.证券交易市场与证券发行市场相互依赖。
11、证券场内交易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相比有哪些区别? 1.交易地点和时间不同,场内交易有固定.交易场所和时间,场外交易则没有
2.交易种类不同:场内交易交易种类统一,有规定场外交易种类复杂,没有明确规定
3.交易方式不同,场内交易不能直接参与买卖,需通过券商委托,价格统一,场外交易可以直接购买,价格不统一。
4.形式不同:场内交易形式单一;场外交易形式多样,层次复杂。
12、为什么我国也应该发展创业板市场?
1.我国有足够优秀的企业资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也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企业资源,为发展创业板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2.我国已经形成多元化分布的高科技行业。而我国科技行业分布广,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3.我国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对监管制度方面给与了高度重视,在有关管理方法中,严格透明的上市和退市规定,完善的监管机制,便捷的上市程序等都能够得到体现。
13、举例说明证券买空或卖空交易是如何放大收益和风险的? 在买空交易中,如果投资者认定某一证券价格将上升,想多买一些该证券但手头资金不足时,可以通过交纳保证金向证券商借入资金买进证券,等待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再卖出以获取价差。由于买空交易通过借入资本进行交易,导致了风险与收益的同倍增长,这种投资行为存在明显的投机性,当股票市场升值时,其获利将倍数增长,反正则成倍亏损
当投资者自己拥有1000股A股证券,再通过买空交易买进1000股证券,当该股票升值时其获利将是2000股的收益,反之当亏损时,投资者需要承担2000股的亏损。
14、衍生工具交易和市场具有哪些特点? 衍生交易工具具有的特点
1.交易种类繁多复杂。衍生工具交易包含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交易。
2.交易风险大。衍生工具交易是一种信用交易,低价格的交易使资金的流动更加方便,灵活性强。
3.高风险性。高杠杆性的存在,加上基础价格的变幻莫测决定了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
15、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是如何锁定远期利率的?同样如何锁定远期汇率?
远期利率协议:是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的某一商定时期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协议利率借贷一笔数额固定以具体货币表示的名义本金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是名义借款人,其订立远期利率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利率上升的风险。远期利率协议的卖方是名义贷款人,其订立远期利率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利率下降的风险。交易双方不必交换本金,只是在结算日根据协议利率和参考利率之间的差额以及名义本金额,由交易一方付给另一方结算金。
在远期利率协议下,如到期利率高于合同利率,那么卖方要支付给买方一笔结算金,以弥补买方在利率上升而造成的损失
16、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有何区别?
1.标准化程度。远期交易是非标准化的,合约中的相关条件如标的物的质量,种类等要根据双方的需呀而确定。期货合约则是标准化的合约。
2.违约风险。远期合约由于仅以双方的信誉为担保,所以违约风险较大。而期货合约由于采用了保证金制度所以其违约风险几乎为零 3.交易场所。远期交易并没有固定的场所,交易双方各自寻找交易对象,是一个无组织效率低下的市场。而期货合约在交易所内交易,是一个有秩序有效率的市场
4.价格确定方式不同。远期合约的交割价格是由交易双方直接谈判并私下决定的。而期货交易的价格则是在交易所中由众多经纪人在公开竞价决定的。
5.履约方式。大部分的远期交易都是实物交割履约,而期货则大部分通过平仓交易了结
6.结算方式。远期合约签订后,只有到期才进行交割清算,期间均不进行结算。期货交易则是每天结算的。
17、为什么说商品期货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已经属于金融市场范畴? 1.从概念上讲商品期货是标的物的期货合约。金融市场虽然大部分商品的标的物是虚拟货物,但是大部分都是通过合约的信用形式存在的,商品期货具有该共性。
2.从特点上,商品期货交易需要履约保证金,由公开竞价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金融市场的最基本特点是风险性,而保证金制度和金融市场中的衍生工具具有一定共性,所以从特点上说商品期货也具有金融市场的特点。
3.从交易方面将,商品期货交易有特定的时间,交易种类,采取双向交易。具有具体且特定的交易地点和交易规则。这与金融市场中的很大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具有相似性。
18、举例说明为什么以期货为代表的衍生交易具有高风险性? 由于杠杆交易,放大了相对于本金的盈亏比率,所以风险高 现在股票期货的指数是3000点,没点价格300元来计算,期货杠杠率来计算,那么买一手股指期货的费用是3000*300*10%=90000元,这比900000元少了10倍,这就是杠杠作用。
在杠杠的作用下,风险和收益率是成倍增加。比如股票10元买进,跌到了8快,那就是跌了20%,但如果是在期货市场,要是下跌10%,你的本金就全部没了,因为3000点的10%是300点,一点的价格是300元,10%就是9万。可见杠杠是高风险的。
投资者在意的只是亏损与所投入金额的比例,而忽略了亏损与所投资额度的比例。
19.发展期货市场的意义何在?股指期货市场建立有何意义? 发展期货市场意义
1.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调节市场供求,缓解市场的剧烈波动,防止社会资源的过度流失 3.帮助企业达到锁定生产成本、稳定生产经营利润的目的。4.有利于推进市场的进一步的对外开放 5.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调控 股指期货市场建立的意义
1.该市场的建立,能够对股票投资进行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 2.股指期货市场作为一种杠杠性的投资工具市场,能够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满足多种投资的金融系统的发展需要
20、在衍生工具市场存在大量的投机和套利行为,你怎么看? 1.投机和套利行为是一种对市场风险的能动性反应。在衍生工具市场高风险的推动下,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急于求成者更愿意进行投资性或者套利的投资操作
2.投机和套利是商业交易的基本策略。套期保值是规避风险的基本方法,但套期保值和投机两种投资是相辅相成,没有投机的市场,市场交易量恶化流动性必然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3.投机和套利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因素差别和不平衡,使得每个人对经济信号所作出的反映不一,这就导致了投机和套利的机会
4.投机和套利的在市场经济中有诸多作用。投资行为能够促进市场的流动性,调节供求关系,有利于市场竞争,也能承担和规避风险 5.投机和套利行为需要规范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盲目性和自发性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促进了投机和套利行为的愈演愈烈,但过多的投机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风险也大大增大,这对于市场的总体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篇:园林艺术简答论述题
2.风景的不同观赏视觉对风景感受的差异?
①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动态观赏,游人视点与景物产生相对位移,如看风景立体电影,一景一景不 断向后移
去,成为一种动态连续构图。
静态观赏,其视点与景物位置不变,如看一幅立体风景画,整个画面是一幅静态构图。②视点位置
平视观赏,视线平望向前,使人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不易疲劳。
俯视观赏,视点愈高,景物就显得愈小;空间垂直深度感强;平视鸟瞰,有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心旷神怡之感。俯视角<45°、<30°、<10°时,则分别产生
深远、深渊、凌空感;当<0°时,则产生欲坠危机感。
仰视观赏,对景物高度的感染力特别强烈,易形成雄伟、庄严、紧张的气氛。对景物产
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威严感。
③观赏视距
景物高的3倍距离,是全景最佳视距;景物高的2倍距离,是景物主体最佳视距;景物
高的1倍距离,是景物细部最佳视距。最适视域中垂直视角为26°~30°和水平视角为45°。
a、明视(视域的垂直明视角度为26°-30°),使人舒适;
b、远视,画面纵深感强烈;
c、朦胧欣赏,有神秘之感。
4.园林水岸景物的安排技巧?
①主次分明,自成系统;
②水岸曲流,曲折有致;
③明暗虚实,湖岛相间;
④山因水活,水因山转。
5.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手法?
①故人根据建筑和山水环境特点,结合植物生态习性和风韵美配置植物;
②故人重视植物的观赏特性;
③古人在布置植物时,常把植物材料的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作性格化的比拟和联想;④古人在园林配置树木上提出“贵精不在多”,花木以孤植或三、五株丛植为主;⑤古人善用岩石结合假山砌筑花台;
⑥古人还重视装缘植物和植物与岩石的结合;
⑦古人很重视藤本植物的应用。
6.岭南造园的美学思想与造园理念?
一、岭南造园美学思想
(一)文之以礼乐:园林与“文”饰艺术;
(二)原天地之美:造园与环境的交融;
(三)审时度势:造园之务实思想;
(四)西学东渐:园林之西化手法。
二、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
(一)强调园林的地域性;
(二)人文自然交融性;
(三)造园注重务实性;
(四)中西合璧创新性。
7.岭南庭园空间表现?
岭南庭园中常用建筑、墙垣、廊的一种或几种来围合而成。
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庭园造园喜用几何形体的空间组合和图案方式,但几何形体常采用不规则的形式,从而获取庭园空间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如方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等四种基本平面。
景观营造上,突出主要庭园空间,通过这个庭园空间来带动其他的空间,主要庭园空间与其他的庭园空间相比,面积不仅最大,而且内容也最为丰富,如清晖园的水庭空间和东莞可园狮石假山庭园等。
在中心庭园中通过较为严整的布局以获取重点突出的效果。如余荫山房采用几何图案式中轴线、主题建筑对称的平面处理,形成水庭布局而成为全园的中心。
园内的主体建筑――特别是岭南喜爱的船厅,设在庭园的中心或主要位置,建筑物的设置既能满足全园的功能活动要求,还可以利用其建筑较大的体量来引人注目。如清晖园的小姐楼,梁园的船厅和东莞可园的邀山阁等。
空间形态(大小、形状、封闭、开敞、渗透)的对比达到空间变化的效果。如余荫山房从入口门楼的小院里跨过门洞穿过狭窄的绿荫过道这些串联在一起的小空间后,进入园中以水为主的水庭,尽管庭园并不太大,但入口部分曲折狭长空间的对比,使人们入园后豁然开朗。
8.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不同点?
岭南园林开敞通透;江南园林轻盈典雅。岭南园林体现儒家入世的思想,提倡兼济天下、经世致用;而江南园林则是以道家出世思想为主旨,主张独善其身、归隐逸世。
①岭南园林的选址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邸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之中甚至将宅
院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
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咫尺山林的构巧。
江南园林选址尤以城镇内的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虽占地不广,然千岩万壑,清流碧潭,皆宛然如画,犹如点点绿洲。
②岭南园林造园秉承务实的理念,追求生活的实在性和注重物质的回报效应。
江南园林特别注重园林的意境和韵味,造园的目的是表现一种寓言情于景的境界。③岭南园林的性格特点表现为开朗、明快、简捷、直述,表达方式直接明了。
江南园林体现的是含蓄收敛的秀美,体现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
④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平面多呈几何型组合、图案形布置,从而获得空间的丰富性和多
样性。
江南园林的造园平面布局以自由形态为主,以模仿自然形态为主旨,意图达到“虽由
人做、宛若天开”的效果。
⑤岭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文化主要体现在讲实惠、务实际、倡实干、求实效,办事讲求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
江南园林成了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以隐居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抗衡朝仕的污浊纷繁。
9.园路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⑴两条自然式园路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对角不易相等;
⑵两路相交所成的角度不宜小于60°,若角度太小,可以设立一个三角绿地,使交叉形
成的尖角得以缓和;
⑶若三条园路相交在一起时,三条路的中心线应交汇于一点上;
⑷由于主干道分出来的次干道,分叉的位置宜在主干道凸出的位置;
⑸在一眼所能见到的距离内在道路的一侧不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路交叉口,尽量避
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广场;
⑹凡道路交叉所形成的大小角都宜采用弧线,亦即转角要圆滑;
⑺自然式道路在通向建筑正面时,应与建筑物渐趋垂直。在顺向建筑时,应与建筑趋于平
行;
⑻两条相反方向的曲线路相遇时,在交接处要有相当距离的直线,切忌呈“S”
形;
⑼在设计园路时,由园路中心线向二侧作6%的倾斜,以利路面排水,在积水处设窨井,将水及时排除;
⑽园路随地势高下起伏,形成大小不同的坡度以增美观;
⑾在平地上筑路,可根据地下水位情况,结合地形整理,降低路基或提高道路两侧的地势,使道路镶嵌在绿地中。
10.园林道路规划布局要点?
①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功能; ②主次分明; ③因地制宜;④疏密得当; ⑤曲折迂回; ⑥园林道路交叉口的处理; ⑦园路与建筑; ⑧山地园林道路; ⑨山地台阶。
11.岭南园林建筑装饰艺术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
①塑形装饰:表现在园林建筑造型和细部处理上,以增强造型艺术和空间效果的感染力。能够丰富建筑的天际轮廓线,使建筑的立体感更加强烈,建筑的形象更加和谐优美(脊上的装饰:如灰塑、陶塑。造型主题多为岭南民间的风物人情,有人物、动物、山水、花草。雕刻:木雕、砖雕、石雕。如梁架、格扇、屏门、隔断、门罩、挂落 等构件上。)
②图案装饰:多用在檐板、门窗、挂落、栏杆、铺地等处。(以木装修为最多。窗棂的六角、八角、网格、斜纹、龟背纹、步步锦、灯笼框等。)
③色彩装饰:屋脊、山墙喜用鲜亮夺目的灰塑、嵌瓷及脊外、山墙上为加强轮廓,常 施以线饰,如用黑色边条线饰,其间画白色卷草点缀。岭南园林中多用灰塑彩描的 方式,内容为山水、人物、花鸟、彩锦等。
④陈设装饰:包括家具、灯具、屏风、楹联、匾额、书法、挂画、工艺品、古玩、盆 景以及地毯、挂毯、门帘、帷幔等。
12.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异同点?
①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共同点是,它也能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②所不同之点是: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
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和技巧,因而园林艺术就有它自身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①园林艺术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②园林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③园林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④园林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13.园林构图基本规律?
①比例与尺度;
②多样与统一; A、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合理布局; B、调整好主从关系;C、建立好次要景物之间良好的协调关系; D、调和与对比; E、渐变;F、韵律与节奏;G、均衡与稳定。
③比拟与联想。
13.花坛按植物材料分类?以及各分类的特点?
(1)盛花花坛: 特点:观赏价值高,但观赏期短,需要经常更换草花,延长花坛的观赏
期,经营费工,适宜于重点应用。
(2)模纹花坛:观赏期长,在斜坡或立面上,可以构成壁毯过浮雕,十分新颖动人,若
布置成立体,则构成立体花坛,亦可与雕塑或雕塑小品结合,效果很好。
(3)立体花坛:是向立面发展的模纹花坛,亦可称为毛毡花坛的立体造型,以竹木结构
或钢筋为骨架的各种泥制造型,其表面种植五彩草而成为一种立体装饰物,形同雕塑。
(4)草皮花坛:用草皮和花卉配合布置形成的花坛,一般来说是以草皮为主,花卉仅作
点缀,投资少,管理方便。
(5)木本植物花坛:利用木本植物布置的花坛具有一劳永逸的优点,木本植物以开花灌
木为主,而常绿针叶常被用为花坛的中心,周围用绿篱或栏杆围起来。
(6)混合花坛:由草皮、草花、木本植物和假山石等材料所构成的。
(7)独立花坛:大多作为局部构图中心,交点、道路交叉口或大型建筑前的广场上,面
积不宜过大。
(8)花坛群:由许多花坛组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花坛之间是用小路或草皮互相联系的,相对用苗量大,管理费工,造价高。
(9)带状花坛:外形为狭长形,长度比宽度大三倍以上,可以布置在道路两侧,广场周围或作大草坪的镶边。
14.世界园林发展趋势?
⑴生态化绿化是基础,美化是园林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①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②规划设计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③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⑵集约化以最少的资源达到最高的效率。现代城市用地日趋紧张,让有限的绿地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集约化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①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从城市中的花园转
变为花园城市。
②园林中建筑物的密度减少,以植物为主的景观取代了以建筑为主的景观。
③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的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和增加环境容
量。
④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园林机械,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⑤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植物配置。
⑥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论述分析题:(四选一)
1.试分析园林“相地立意”在造园中的意义,请结合实例分析?
相地和立意相地是指园林地址的选择、勘察和评价,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立意就是明确绿地性质和功能要求,然后确定风格和规划形式,它与相地是前后相承,互相影响的。
《园冶》第一章就论述相地,书中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其为造园中最重要的问题。相地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的:
①卜邻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造园中之卜邻,是强调借景。
无锡寄畅园,以惠山寺为邻,借惠山为后援,如《园冶》所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此园为借邻家之景,特地在园南与惠山寺毗邻处建临梵阁,下洞上阁,与寺中之古华轩相嵌搭,登其上,寺中景物,一览无余。
②究源与察地究源指探究水之源头
无锡寄畅园,历来以泉而闻名,该园水面占全园三分之一,来自惠山脚下之二泉,经过两条渠道流入园内,一为八音涧之源头小池,终日淙淙不绝,泻入湖中;一为自东南角方池中的龙头吐水,经暗管流至湖中,湖水出口在南,与惠山寺之水交汇后流走,虽然其水在园内并不循环,但它与园外之水构成大的循环。
③察地为了解园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况
扬州瘦西湖两岸地形皆属平坂小岗,起伏不大,但利用原有地形的高下,加以人工改造,在阜岗处,再设白塔以增其高,使其对全园有统领作用,可谓对地形运用得体。苏州虎丘之拥翠山庄,是一组院落依山势而建,人工石阶与自然山石巧妙嵌接,空间有起伏、疏密的变化,视景也有高低、仰俯的变化,并且时而观园内之景,时而观园外之景,步移景换,变化多端。虽然建筑密度较大,但山之旧有地形、树木、岩石等,使此园仍具有自然、古朴的气氛,此乃得天独厚,非人力之所为。2.从传统园林艺术角度出发,试分析造园者及其园主人对所造园林的影响及其作用?
3.从古典园林角度出发,试分析三种不同类型园林风格的各自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按性质分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A、北方园林的特点:.①为历代朝代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②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③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和装饰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④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
六窗花等。植物上用松、柏、槐等。堆石上用青石、房山石等。)
B、江南园林的特点:
①多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布局却精巧.②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灵活多样
③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④建筑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代表元素:植物以常绿的阔叶树如樟,竹,桂等为主,还有落野树种种如柳,桃,海棠等.景观中多采用亭榭廊槛,以桥坊石运用较多.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构成一致,融合为一体.)
C、岭南园林的特点:
①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②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③更加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④具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有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使岭南园林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的元素:植物以木棉,棕榈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 有碉楼、船厅、廊桥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艺术.)
4.试分析描写腾王阁美景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园林意境?
诗中描述的是潘阳湖傍晚时分,晚霞初升,辽阔的大地已渐渐沉入暮色苍茫之中,一只骛远远地,从晚霞之中掠过,渐渐被霞光镀上一层金色,仿佛也变成了彩霞,彩霞变成了骛,相伴比翼齐飞。而秋水映着金色的光茫,倒映着天空,似乎与天融为一体,再也分不清天上人间。“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这两种现象是由下列两个原因造成的:① 空气分子的散射,当阳光通过空气层时,其中大部分青、蓝、紫等短波长的色光被散射。使空气呈现蓝色,一切远景都被透明的蓝色空气所笼罩;② 景物的色彩随距离的增加而减退其亮度和饱和度,最后与天空同色。
第五篇:简答论述题重点
简答论述题重点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自治区“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题参考: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
(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
(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2、我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原则是什么?
答题参考:法制宣传教育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单位组织实施、公民广泛参与、司法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组织形式。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
3、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稳定与发展,严重损害新疆各族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破坏性因素,其危害性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题参考:(1)暴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2)暴力恐怖活动造成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3)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正常宗教事务管理;
(4)暴力恐怖活动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总之,暴力恐怖活动是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严重侵犯。
4、什么是暴力恐怖犯罪?其实质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暴力恐怖犯罪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现今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②在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旨在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恐怖氛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妄想破坏祖国统一,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5、什么是宗教极端势力?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的、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这股极端势力与“宗教”的关系,就在于它利用宗教从事罪恶活动。他们具有宗教的背景,教徒的身份,活跃在信仰同一宗教的民众中,在宗教信仰的掩护下,从事种种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②教唆、鼓吹用教法取代国法,致使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通过散布“异教徒”论,制造民族仇杀,破坏民族团结;鼓动“圣战”猖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6、应如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保证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二要坚持和完善在宗教工作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和举措,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日常管理,加大基层宗教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三要坚持和完善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照顾等制度,团结、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要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的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整治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①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②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8、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9、工作当中,公职人员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一是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和评价;二是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遵循法律程序顺利实现工作目标;三是能够在遵守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解决复杂问题。
10、为什么说“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答题参考: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所保障的人权基础。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所维护的社会公平正义。
11、“讲法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哪些宪法观念?
答题参考:(1)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的观念;(2)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3)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4)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12、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13、为什么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是新时期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答题参考:1.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2.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需要。3.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需要。4.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快法治建设步伐,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14、简要说明如何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5、简述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
答题参考:一是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臵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三是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6、面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到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答题参考:一是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二是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三是从重事后处臵、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四是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17、张春贤同志指出:“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新疆文化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疆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和薄弱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答题参考:一是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二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巩固和加强宣传文化阵地非常紧迫;三是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18、张春贤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哪七个方面的工作?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疆精神;三要发挥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优势;四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五要多出有新疆特色的文化精品;六要加快发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七要从新疆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论述题(须结合实际展开论述,结合实际部分不少于答题内容的三分之一)
1、结合新疆实际,谈一谈如何预防和惩治暴力恐怖犯罪?
答题参考:第一,继续加大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第二,严密防范,依法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第三,打牢反对“三股势力”的群众基础,提高反暴恐工作水平;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五,增进四个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第六,继续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2、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作为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3、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
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措施: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4、结合工作实际,谈公职人员如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群众落实“一反两讲”的基本要求?
答题参考:
(一)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二)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反暴力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法治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增强各族群众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四)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秩序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5、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讲法治”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答题参考:
一、讲法治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讲法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讲法治要进一步强化宪法观念;
五、讲法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六、讲法治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管理各项社会事务。
6、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请结合工
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理诉求?
答题参考: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第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活力的基本条件。第三,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府科学决策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增进公民政治参与、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第四,群众的诉求,有合理的,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都要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求得群众的理解。
7、结合自治区或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8、“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是依法治疆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谈一谈如何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答题参考:(1)党和政府要主导维护群众权益机制(①政府和社会应当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得处于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有机会申诉其愿望和要求;②政府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使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和睦相处。);(2)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①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②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③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④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依法治理实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