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加强我省军粮供应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发[1994]54号 【发布日期】1994-11-14 【生效日期】1994-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
关于加强我省军粮供应管理工作的通知
(赣府发〔1994〕54号1994年11月14日)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改革军粮供应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12号)精神,切实做好我省军粮供应和管理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粮食价格和经营放开后,各级粮食部门仍是军粮供应工作的职能部门,粮食部门在各地开设的军粮供应点仍是军粮供应的主渠道。军粮供应管理工作继续由各粮食部门负责。为确保部队粮油供应,各地在方便部队、便于管理、确保供应、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可对现有军粮供应网点进行适当调整。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执行军粮供应政策,按照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原则,做好军粮筹措、调运和加工工作,保证按时、按质、按量、按品种供应,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
二、二、供应部队的粮油,由粮食部门筹措粮(油、豆)源,凭新的军用粮票(证)按统销价供应部队。统销价与国营挂牌销价的差价由中央和省财政补贴,粮食部门不得随意加价和乱收费。各地在组织军粮(油、豆)源时,要尽量减少环节,降低成本,节省费用,保证质量。军粮供应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粮食(食物)定量标准和国家等级、质量标准,不得断供、欠供或以次充好。
三、三、军粮财务上收到省级财政,实行专项、专户、专帐管理,并实行预、决策制度。对省级财政承担的军粮差价补贴资金,省财政厅按季提前1个半月预拨给省粮食局,省粮食局提前1个月将中央和省财政预拨的军粮差价补贴资金拨给地、市粮食局,地、市粮食局提前半个月拨给粮食供应单位,以保证及时筹措粮源。省级财政和各级粮食部门都要建立军粮财务专户,与原粮食财务脱钩,实行专项、专户、专人管理。要加强对军粮差价补贴资金拨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拖延、截留、挪用,确保军粮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拨补到位。
四、四、有关银行对筹措军粮所需贷款要予以保证,按现行规定继续执行优惠利率,并及时汇划军粮差价补贴款。铁路、交通部门对调运军粮所需运力要重点安排,优先保证。质量监督部门对军粮质量检测工作要给予协助和支持。
五、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赣各部队要加强对军粮的管理,严格军粮计划审报制度和管理手续,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不准虚报冒领,不准倒卖军粮,不准用人员口粮作饲料,不准用军粮调换其他物品。违者要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六、六、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军粮供应工作,在军粮供应体制改革过程中,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计划、财政、粮食、银行、铁路、交通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军粮供应出现断供、欠供等问题,要追究当地及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七、七、军粮供应与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粮食局、省军区后勤部负责商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 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驻赣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有关问题实施办法的通知》
赣府发[2003]1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军分区,各县(市、区)人武部,省政府各部门,省军区各部门:
现将《关于进一步推进驻赣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有关问题的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江西省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
二〇〇三年六月五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驻赣部队后勤保障
社会化有关问题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驻赣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2]20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营房保障
(一)军队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售房区及自有住房的维修、管理逐步与营房保障体制脱钩,从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中剥离,要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实行物业化管理;公寓区和军事行政区,除保密单位或部位外,要基本实行物业化管理。
(二)城区内或靠近城区的驻赣部队团(含)以上单位的水电气供应要并入市政管网。各级政府要把城市(镇)规划区内军队单位的水电气供应纳入城市(镇)总体建设规划,按照国家和地方市政建设有关规定,对需要与市政供水、供电、供气干(管)线连接的,要铺至营区边界;对需要水电增容、增加用水(电、气)挃标、开通双路供电的,要给予优先解决;确需开通双路供水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给予保证。军人和军队职工住房的水电气应分户计量,执行当地居民的统一收费标准,由经营单位向用户收取。
(三)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需要配套改造的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各地要按照《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整顿住房建设收费取消部分收费项目的通知》(计价栺
[2001]585号)的有关规定,不得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四源”建设费(挃自来水厂、煤气厂、供热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费)、建材发展基金和水电气的入网费、开口费、增容费、贴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取消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重复收取的水电气和道路等专项建设费或配套费。
(四)为适应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要求,军人和军队职工购买住房的,逐步由社会供应。各级政府要把符合条件的军人和军队职工住房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开发计划,满足部队需求。军人和军队职工到地方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符合当地购房条件的,当地政府要给予优先安排,享受国家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军人在地方工作的配偶购买所在单位具有经济适用住房性质的住房,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
二、交通运输保障
(一)各级交通、公安、城建等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国防交通条例》的有关规定,优先安排军事运输,为军事交通运输提供便利的保障条件,迅速、准确、安全地完成仸务,同时要做好保密工作;按照铁道部、总后勤部《关于印发<铁路军事运输计费付费办法>的通知》([1994]后交字第403号)的有关规定,在运输价栺上继续给予优惠。对交通不便、远离部队油库(站)的部队,石油公司要与受供部队配合,确定油料供应点,确保所需,保质保量,为部队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在部队遂行紧急仸务时,要优先保障。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交通管理部门要为驻军开设公交站点,把公交线路延伸至营区边界。
(二)现由军队管理的连接军事设施的公(道)路,以民用为主、当地政府有能力维修的,无偿移交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和养护,确保畅通。军用公路的维修养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
三、医疗保障
军人医疗按照军队现行划区医疗体系予以保障。对远离军队医疗机构100公里以上县(市、区)人武部,军代处(室)、武警(消防)中队、边远执勤分队等军队和武警部队的现役军人、武警官兵及享受优惠医疗条件的随军家属,纳入地方医疗服务体系。政府主办的医院要免收挂号费,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就医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住院费予以优惠,对急诊、危重伤病员应先救治后收费;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军人病房,为部队官兵提供优质服务。远离军队(武警)医院的军(警)官和享受优惠医疗条件的随军家属,有条件的要尽量参加当地医疗保险,各级医疗保险主管部门要积极提供方便,参加保险的费用由军(警)官所在单位解决。
四、军队职工分流安置
(一)原由军队承担的服务保障仸务移交地方单位后,原有军队职工随同移交,其劳动、人事、工资和社会保险关系随同转移。凡接收安置军队职工达到规定比例的新办企业,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94]财税字第001号)的有关规定,享受国家有关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政策。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大对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移交安置的力度,积极协调,妥善做好工作。
(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军队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纳入地方用工、培训、再就业管理体系。鼓励军队职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在职业介绍、转岗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并积极推荐安排就业。地方各企事业单位录用职工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吸纳部队职工。承揽部队服务项目的地方服务保障单位,要以吸纳部队职工为主。要把与地方通用专业的军队职工培训、专业技术等级考核、评定等纳入地方培训、考核、评定管理体系,军队不再单独组织。对以安置军队职工为主、具有独立法人资栺、与军队彻底脱钩的经济实体和自谋职业的军队职工投资兴办的经济实体,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央各部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有关税收政策具体问题的通如》(国税发
[2002]32号)的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办法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各级政府要在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对各种收费给予优惠。银行在资金信贷方面要给予支持。
(三)对军队单位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执行属地政策,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挃导军队职工参加社会保险。
分流安置到地方的职工,其连续工龄视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享受当地投保职工同等待遇,军队原单位和职工本人不再补缴社会保险费。
五、组织领导
(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解决军队办社会问题、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军地双方共同的责仸。各级政府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把推进驻赣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作为促进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我省“双拥共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为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要按照“政府部门主导、军队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顺利进行。
(二)各级工商、物价、建设、质检等部门要把承担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仸务的地方单位纳入监管范围,对其资质资信、技术能力严栺把关,对其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驻赣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搞好服务。承担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地方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军队的有关政策法规,严栺执行国家、军队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认真履行合同,自觉接受军队和地方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军队单位与承担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单位发生纠纷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会同军队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调解工作。
各级政府和各军分区、人武部要按照以上实施办法,认真研究制定支持驻军搞好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具体落实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推进驻赣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开展科技扶贫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发[2000]28号 【发布日期】2000-08-03 【生效日期】2000-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组织
民兵预备役部队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的通知
(赣府发〔2000〕28号2000年8月3日)
各行政公署,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军分区,江西预备役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人武部,各预备役团,省政府各部门,省军区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组织发动民兵预备役部队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作贡献,经省政府、省军区研究决定,从200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组织全省民兵预备役部队广泛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科技扶贫活动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围绕大局为民兵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广泛开展以“扶一批科技能手、促一方特色产业、富一片老区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扶贫活动,为振兴江西经济、改善群众生活、促进民兵预备役部队质量建设作贡献。
二、二、科技扶贫活动的目标、任务
民兵预备役部队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部署和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五个作用”,努力达到“四个明显”,即:在扶本治根、提高群众科技素质上发挥带头作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老区生态环境中发挥突出作用,在挂钩结对中发挥帮带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使老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明显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贫困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有明显进步,民兵预备役部队自身建设有明显加强。主要任务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把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科技扶贫的首要任务。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00年在去年基础上再解决8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要求,今年省军区发动民兵预备役部队力争帮助解决6至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分解到团级单位原则上都要帮助解决1000人温饱问题,明后两年的扶贫工作仍然要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各级要密切配合全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科技扶贫工作,大力帮助贫困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解决穿衣吃饭问题。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实现增产与增效同步、丰产与增收并进,防止返贫现象。要组织民兵群众搞好资源开发,利用劳务输出,加快脱贫步伐。
(二)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科技致富的本领。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通过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宣传月”、“科技进步活动月”、“科技下乡”和创办民兵科技示范基地等活动,营造一个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浓厚氛围。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群众需要,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发挥民兵训练基地、青年民兵之家和民兵育才学校的阵地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交流,帮助民兵群众掌握一至两门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对民兵专业户、乡土能人要加强引导,重点培训,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扶持,使他们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大力传播致富信息,开阔群众自我发展的视野,引导群众走向市场,为贫困群众科技致富铺路搭桥。要把支持贫困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内容,团以上单位要有重点地帮扶一所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确保扶贫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三)采取有力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发展集体经济。指导贫困乡村发展集体经济,要适应市场需求,发挥当地优势,确立新思路,探索新路子,选择那些有市场、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加工项目,切不可贪大求全,给群众增加新的负担。在农副产品盛产区,通过组建营销公司,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在紧靠城镇、厂矿企业和交通干线的地方,积极帮助乡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兴办配套加工、商贸、运输等经济实体;在山林资源丰富的山区,要大力兴办木材加工、石料加工等小型企业。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各级人武部门要在搞好市场调查论证、立项、引进资金、办理各种手续、协调各种关系、选拔推荐人才、制订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多出主意,多提建议,多做工作,但切不可包办代替,直接从事经营活动。
(四)帮助贫困地区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能够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各军事单位要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挂钩点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退伍军人和民兵干部推荐到党支部和基层组织班子中,并注重通过学习培训、实际锻炼,帮助他们提高把关定向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帮助基层组织建章立制,指导和督促他们抓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落实。
(五)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挥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突击力强的优势,成建制参加贫困地区“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为群众科技致富创造条件。沿江滨湖地区军分区、人武部,要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沿江干堤、重点圩堤等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做好“治水富民”文章;山区各人武部,要积极响应省政府关于实施“跨世纪绿色工程”的号召,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搞好植树造林,绿色荒山荒坡,增加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要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当地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推广良种良法。要把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结合起来,努力扩大旱涝保收面积。积极支援贫困地区修建乡村公路,改善交通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
(六)帮助贫困地区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组织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带头开展“四进”家门、争创“十星”级文明户和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要围绕转变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两个重点,教育引导民兵群众改变愚昧落后的不良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移风易俗,不搞封建迷信,抵制歪理邪说;转变传统观念,净化村风民风,树立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已脱贫地区,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要积极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配合地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三、科技扶贫活动的措施、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认真学习新时期民兵工作指导思想和上级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使大家充分认清开展扶贫活动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政治任务;认清科技扶贫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现实需要,是“科技兴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有效途径;认清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实践我军根本宗旨的实际行动,是省军区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和长期任务,从而增强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自觉投身科技扶贫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民兵预备役部队科技扶贫工作当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总体规划,做到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实施。要重视发挥人武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帮助解决民兵预备役部队科技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部队对科技扶贫工作的建议,尽职尽责,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支持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科技扶贫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级老建办在制定扶贫攻坚计划时,要将民兵预备役部队科技扶贫纳入其中,统筹规划,并在扶贫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支持;农业部门要积极帮助民兵预备役人员掌握实用技术,帮助他们带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科技部门要及时提供科技服务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扶贫的科技含量。各军分区、预备役师、县(市、区)人武部和预备役团要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的计划,主动争取支持。要建立有主要领导参加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扶贫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要根据上级的指示要求和当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本单位科技扶贫的目标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把挂村包户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做得好、成绩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任务完成不好的及时提出批评。各军分区、预备役师每季度要安排一名领导到扶贫点帮助指导。各县(市、区)人武部和预备投团领导每月要到扶贫点现场办公。师团单位机关要经常安排干部到扶贫点蹲点;人武部、预备役团每季度,军分区、预备役师每半年要专门召开一次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工作;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驻地部队把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打好扶贫攻坚战纳入拥政爱民工作规划。
(三)不断改进扶贫方法。要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我省关于扶贫到村到户的要求,坚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基本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要继续坚持军分区、预备役师联系乡,县级人武部和预备役团联系村,乡、镇人武部联系组,村民兵连长联系户的建点联系制度,做到“五到村五到户”,即:计划分解到村,领导联系到村,帮扶措施到村,资金安排到村,工作深入到村;扶贫对象到户,帮扶人员到户,措施落实到户,项目覆盖到户,资金安排到户,确保扶贫任务的落实。要继续落实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成效、包脱贫的“四定一包”责任制。各单位原先确定的扶贫点,尚未脱贫的不得脱钩,已经脱贫的,要继续巩固,防止返贫。要把扶持到村到户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要根据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良种,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淘汰劣质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各地对一些高产、优质、高效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予以重点扶持。
(四)实施科学指导。省军区政治部主要是搞好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军分区、预备役师主要是帮助县(市、区)人武部、预备役团理清工作思路,制定目标任务,协调各方关系,抓好典型引路。县(市、区)人武部、预备役团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搞好组织发动,并加强对基层科技扶贫工作的具体指导。基层人武部和民兵组织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帮群众脱贫,带群众致富,为群众解难,充分发挥“五个作用”。要实施分类指导,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切实选准科技扶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挂钩村、帮扶户的情况逐一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抓点带面,运用典型推动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要大力宣扬一批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不断把科技扶贫活动引向深入。
(五)坚持把扶贫工作与民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人武系统开展科技扶贫,必须坚持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生产力和战斗力同步提高。在扶贫过程中,要结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要通过科技扶贫,强化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科技意识,促进“科技练兵”活动的深入发展;要进一步组织民兵开展以劳养武活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民兵组织巩固;要通过成建制参加扶贫攻坚战,提高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军政素质和专武干部、民兵干部、预任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通过开展科技扶贫,达到在用兵中练兵、强兵的目的,实现扶贫工作与民兵预备役建设相促进、同发展、双丰收,努力开创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报告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报告
编辑: 孙洁 来源: 江西日报 : 2009-09-30 17:22
——2009年9月22日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省农业厅副厅长彭济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省各级政府、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和广大龙头企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能力,加快发展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显增强”:
(一)龙头企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加快。目前,我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7家,比2005年新增2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比2005年新增13家。2008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42家,比2007年增加249家。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增长加快。2008年省级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为4725万元、平均年销售收入规模为2.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和26.7%。2008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05家,其中超10亿元的18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43家和12家。超50亿元的企业4家,正邦集团2009年预计销售收入可以突破100亿元,双胞胎集团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汇仁集团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加强引导和扶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订单保障增收、延长产业链增值增收、转移就业增收、重点项目带动增收等途径,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多元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数316万户,比2005年增加134万户,增长73.6%;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661元,比2005年增加766元,增长了86%;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占农户纯收入35.4%,提高了7.9个百分点。目前全省至少一半以上农户受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直接或间接带动,三分之一以上的纯收入来自农业产业化。
(三)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基本改变了过去的原粮贸易形式,逐步转变为以品牌大米输出为主,全省稻谷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2008年全省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6%,比2003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拥有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76条,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25%,改变了过去卖统鲜果的局面。蔬菜净菜处理加工能力每年达到60万吨,开始走向净菜上市,香港市场净菜40%来自于我省;畜牧业已建和在建的五条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全部达产后,将改变我省过去生猪完全是活体输出的局面。二是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些企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德兴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的稻谷深加工和新余恩达家纺有限公司的苎麻深加工附加值都在1∶5以上。三是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明显加快。各地以项目为载体,加快转变龙头企业发展方式,提升规模和档次,形成用项目扩张总量、用项目优化结构、用项目增加后劲、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和提高加工能力。据统计,200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在建项目188个,总投资额84.52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36个,投资额55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的24个,投资额36亿元。当年竣工投产项目75个。
(四)农产品基地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我省积极发展粮食、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毛竹、商品蔬菜、茶叶、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并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延伸,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农业生产布局逐步走向相对集中,提升了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已形成了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158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7%,2008年我省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1218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以“沿(赣)江环湖(鄱阳湖)”为主的水禽优势区,年出栏1.2351.2%,2008年我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第十二位。亿羽,占全省总产量的70%,2008年我省水禽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230万亩,产量9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2.5%,以赣州、2008年我省淡水鱼产量居全国第五位。抚州为主体的柑橘基地,规模达220万亩,产量12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4.4%,2008年我省柑橘面积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五位。以婺源、浮梁等为重点的茶叶生产基地,规模25万亩,产量1600万斤,占全省总产量的38.3%,2008年我省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九位。以赣东北、赣中和赣南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规模400万亩,产量45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2.3%,2008年我省商品蔬菜产量居全国第十一位。以樟树、新干、武宁、修水、全南、临川区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30万亩,产量2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2.9%。以宜春、上饶、吉安为重点的油茶生产基地,规模650万亩,产量7000万斤,占全省总产量70 %,2008年我省油茶籽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以宜春、抚州、赣州、吉安为重点的毛竹生产基地,规模820万亩,产量8600万根,占全省总产量80 %,2008年我省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五)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700多个,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500多个,分别占全省认证产品总数的70%和50%。2008年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676个,产品数达到565个,认证实物总量达200余万吨。二是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08年全省有近1/3的省级龙头企业建有独立或联合的研发机构,有10个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专业分中心。据不完全统计,省级龙头企业开发研制出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创新成果100多项。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名牌产品。200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114个、江西名牌产品135个。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我省龙头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都有明显提高。目前我省有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汪氏蜂业集团等12家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可以说近几年,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构建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重点的发展平台,正在构架以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为框架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导模式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措施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指导方式,坚持投资拉动、科技优先、品牌战略和政策扶持,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坚持扶持和管理并重,着力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我们始终把龙头企业建设做为重中之重抓,通过项目带动,优化布局和强化管理,加快培育和壮大企业。一是积极培育重点发展。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即重点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加工龙头企业和1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其在行业引领作用,在项目建设、国债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着力打造龙头企业“航母”。二是优化布局引导发展。注重加强对企业联强联大的资产重组的引导,在同一产业中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继而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先后引导组建了金农米业、万年贡米、四海水产等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强化管理推动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监测,优胜劣汰。2002年以来,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进行了四次省级龙头企业评审认定工作,淘汰不合格的企业,及时把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纳入到省级龙头企业的行列,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着力培育打造品牌。采取开发与打造并重、培育和整合并举的办法,着力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精品。在培育品牌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把关、动态管理,评选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产品;在整合品牌上,按照市场需求,对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区域性品牌进行了整合重组、集中捆绑使用,较好地解决了品牌过多过乱的问题。二是宣传推介品牌。连续成功举办了江西农业博览会和江西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积极参加北京农博会和上海绿博会,组织参加国外举办的农产品展洽会,多方面宣传和推介江西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强化政策引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地方政府也拿出配套资金给予奖励。2008年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近2000万元对中国绿茶、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和部分企业知名品牌在中央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和推介,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积极开拓市场。通过政府搭台,重点开展了与港、沪市场对接和开拓活动。近年先后在上海开设了江西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展示窗口和产销对接平台,开展了“香港活动周”活动,大大提升了江西优质农产品在港、沪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之路。一是鼓励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成果。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策略,注意引进和吸收当今世界加工转化的先进工艺和设备,结合实际进行再创新。二是创新科研体制,实行科研开发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独立或联合研发机构,以解决加工环节、生产工艺关键技术为重点,实行多部门、多层次联合攻关,协同作战,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多元开发的格局。三是推进成果转化,发挥科技效益。省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同时,省政府还搭建平台,促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现有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四)统筹考虑整体运作,努力突破发展瓶颈。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项目少、资金不足、无序零散发展等诸多矛盾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求有效办法,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开拓招商引资。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有力契机,充分利用我省资源的比较优势,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客商。各地市在用水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销会、展洽会,赴上海、浙江、广东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项目对接。目前有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我省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各级政府积极采取银企对接、财政承诺、银行担保等方式,积极争取为龙头企业协调发展资金,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已于7月底组建完毕,注册资本达到8000万元,8月初已正式运行。
(五)强化政策扶持,提升发展信心。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引领农产品加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近年来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1998年)、《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2002年)、《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的意见》(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基地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形成,为龙头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设立了专项资金。省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投入逐年增长,由2002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元,今年又增至1.3亿元,主要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品牌奖励、科技创新补助、市场开拓、“一村一品”建设等方面,极大地调动了龙头企业谋划发展、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积极扶持,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是强化组织。2005年以来,连续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确思路,部署措施,促进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专题调研,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另一方面是强化合力。省、市、县三级政府都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负责农业产业化工作。各级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协调和指导机构。省农业厅与省发改委、财政、林业、粮食、水利、税务、农业开发、供销、金融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上及时进行沟通与协商,达成共识;各成员单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配合,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形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高效工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几年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化仍然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化,是市场体制发育不完全的产业化,是农业集约化、社会化程度还不完善的产业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多,规模还比较小。以2007年为例,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山东省有6800家,河南省有近5000家,湖北2702家,安徽5000家,我省仅有135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山东1108家(其中过5亿元125家,过10亿元67家,过50亿元7家,过200亿元1家),湖北278家(其中过5亿元35家,过10亿元10家),江西省150家(其中过5亿元25家,过10亿元15家)。总体上与中部省份和发达省份比较,我省既缺少“巨龙”,“小龙”的数量也比较少。
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利益联接机制还有待完善。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产销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订单农业比重不足40%。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发展较快,但与龙头企业对接的数量仍然较少。2007年我省省级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的比例仅有30%左右,带动农户数50万户左右。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增值能力还不强。我省现有省级龙头企业中,生产基地型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加工型龙头企业中大多数属于初加工。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3.7∶1(美国3.7∶1,日本2.2∶1),而我国只有0.9∶1,我省仅为0.65∶1,浙江达到1.2∶1,山东达到1.5∶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目前我国不到1/3,我省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仅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1/4。
四是企业之间互补性差,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落后。不少地方存在同一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同类企业互补性差,竞争力分散,谁都难以做大的情况。比如,我省虽然是产粮大省,但由于加工企业小而分散,形成不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品牌。浮梁、婺源茶叶都很好,但每个县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相互竞争,最终难以形成大品牌。全省油茶籽产量只有20万吨左右,但加工企业上规模的有30多家,作坊式的有几百家,产能达40万吨。特别是现有产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现有种养品种与龙头企业加工需求衔接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出现一方面基地产品销路不畅、一方面龙头企业加工原料不足的脱节现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部分龙头企业仍沿袭家族式经营方式,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落后,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发展不快。一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失真,难以取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经营规模很难再上档次。
五是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还有待加强。首先是认识上有误区。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不像抓工业那样高,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工作尚未真正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体系。在招商引资中,对财税贡献大的工业和商贸企业关注较多,而对税收不多、但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不够,引进来的大型外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存在,阻碍了跨区域、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其次是投入上有差距。各市、县对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投入总体上还比较少,发展不平衡,除南昌市有1000万之外,其它设区市投入都不多,县一级更少。再次是服务上不到位。省委、省政府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在一些地方还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反映比较突出。一些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路子不多,服务不够。第四是管理体制不顺。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的设置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衔接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职能转变不相适应。
四、今后打算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着力在做强做大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发展水平。把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龙头企业实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要务,重点抓好“四个一批”:即鼓励引导一批类似于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等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向省外、国外扩张壮大。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3-5年努力,全省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3家。在企业规模、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方面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引导这些企业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提高消耗本省农产品原材料比重,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型企业”。引导一批类似煌上煌集团、鄱阳湖四海国际水产集团、南丰振宇集团等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和赢利能力的成长性企业上市加快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扶持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扩张。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同一产业中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米加工百万吨、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10万吨、水产品加工5万吨、生猪加工屠宰百万头、禽类屠宰加工千万羽的企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具有成长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势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有20家以上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二)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业竞争力。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工增值率为目标,继续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利益关系更加直接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带,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一是抓紧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解决好一些地方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使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推广实施体系,使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律可循,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着力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有一批企业的科技含量、产品销量和总体实力在同行业居全国前列。下一步重点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强新技术研发,注重内涵提升。瞄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趋势性的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新产品开发,注重外延拓展。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研究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国内外消费需求的新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实现新发展。加强市场细分化研究,捕捉消费新动向,大力开发优质、安全、营养、健康新产品,依靠新产品开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四)着力在市场开拓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取决于市场份额大小,我省龙头企业能不能取得新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突破市场瓶颈。一方面,注重品牌经营。龙头企业在大力培育和创建品牌的同时,加大品牌推介和经营力度,认真研究品牌发展和经营战略,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品牌影响。积极引导同一区域内同一产品的品牌整合,当前继续加大对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品牌整合和宣传推介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及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促进营销模式创新和市场对接。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专卖、配送等现代流通形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合作,利用已经形成的销售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进一步搭建农产品推介和展示平台,开展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发挥展会平台促销作用。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支持产需直接见面,加强产区和销区产品交易对接。瞄准沪、港等大市场,以“江西优质农产品”为统一品牌,多品种、多企业捆绑对接,整体推介。通过几年努力,江西优质农产品供沪、供港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份额在全国逐步提高。
(五)着力在联结机制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近年来,各地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农、惠农利益联结的多种有效模式。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将农户更加紧密地融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之中。一是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完善合同签订程序,明确权利与责任,提高合同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合同、订单保障农民的收入。力争龙头企业主要原料60%通过订单收购,消耗本省农产品比例达到70%以上。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运作规范、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合作社。引导更多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共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几年的努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方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户比例达到全省农户的50%,农民纯收入50%来自农业产业化。三是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各种服务,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六)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业产业化指导能力。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和操作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指导水平。一是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二是创新和完善财政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对规模成长快、科技创新水平高、市场开拓力度大、带动农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奖励机制。重点是抓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的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担保资金盘子,提高担保融资能力,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瓶颈。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按照“总量控制、质量提高”的原则,对龙头企业实行监测认定,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好的龙头企业充实到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提升省级龙头企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四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省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省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
(赣府厅明„2010‟4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五一”前召开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0‟8号)精神,现就做好我省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及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宣传各行各业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推荐评选范围和名额分配
推荐评选范围:2005年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工人、农民、科教人员、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 “全国劳动模范”授予企业职工、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授予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又作出新的突出贡献的可以参加评选。离退休人员原则上不参加评选,如有特殊贡献的可以参加。已故人员一般不予追认,但在评审过程中去世的可以追认。现役军人不参加评选。外国人、港澳台人员不参加评选。 推荐评选名额: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名额79名,其中分配到各设区市72名,有关单位7名(附件1)。赴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特邀代表4人(从历届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推荐),由省推荐评选办公室直接提名。
三、推荐评选条件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必须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二)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重大科研项目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在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六)在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七)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安全生产,推动科学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八)在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重大事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九)在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十)在其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推荐评选要求
(一)坚持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推荐人选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工作一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面向社会各个阶层。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人选不超过总数的35%,其中县处级干部不超过20%,司局级以上干部不参加评选,在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可按科研人员对待。二是企业职工不低于总数的45%,其中企业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5%,企业负责人不超过22%。企业一线工人指企业中车间主任(含)以下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指企业中专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企业负责人兼任其他职务的,一律按企业负责人推荐;中央管理的企业单位负责人不参加评选;经过工商登记的科研单位按企业对待。三是农民不低于20%,其中乡镇企业负责人不超过20%,农民工不低于6%。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代表性,妇女和少数民族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二)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HTF]推荐评选工作要自下而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群众公认。推荐人选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居民会议、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等民主程序,并在本单位或一定范围内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推荐人选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历、单位、职务、职称、简要事迹和举报方式等,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公示媒体包括本地区、本部门主要报纸,政府和部门网站等。对被推荐人选存在异议的,推荐单位应认真进行调查,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不按规定时间反馈意见的,取消该被推荐人选的评选资格。
(三)严格履行推荐程序。[HTF]要坚持以政治表现、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标准,优中选优。被推荐的人选要有突出业绩。其中,被推荐人选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须经纪检、监察、计划生育等部门签署意见,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征得有关部门同意。企业负责人必须经过当地县级以上工商、税务(国税、地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环保、人口计生等部门签署意见,国有企业负责人还要经过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签署意见,私营企业负责人还要征求统战部和工商联意见。企业负责人包括: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中央企业下属的三级(含)以上企业、省属企业下属的二级(含)以上企业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凡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拖欠职工工资,欠缴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的企业,其负责人不能参加评选。
(四)实行属地推荐。农民工由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推荐,跨省农民工须征得其所在省(市、区)同意后推荐。南昌地区高校的推荐评选工作由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工会负责,南昌地区央企的推荐评选工作由省总工会负责,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推荐评选工作由省国资委负责,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的推荐评选工作由省直工委和省直机关工会负责。各设区市推荐评选办公室推荐人选时要统筹考虑省属企业和中央驻省单位。
(五)严肃推荐审核工作纪律。要严肃评选纪律,认真处理群众举报,杜绝暗箱操作。对于伪造身份、事迹、未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推荐的人选,经查实后撤销其评选资格,取消相应名额。对在推荐评选工作中有严重失职、渎职或者弄虚作假、借机谋取私利、收受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推荐审核工作进度安排
在对被推荐人选层层审核的基础上,各推荐单位于2010年3月27日前将《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附件2,一式两份)、《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附件3,一式两份)、《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综合情况分析表》(附件4,一式两份)向省推荐评选办公室预报。省推荐评选办公室初审后报省政府确定推荐人选,并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筹委会办公室审定后,4月8日前将《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一式两份)、《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一式两份)、《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综合情况分析表》(一式两份)、《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审批表》(附件5,一式五份)、《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征求意见表》(附件6,一式两份)、《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附件7,一式两份)和本地区本部门评审工作报告等正式材料报省推荐评选办公室。
六、奖励办法
对受到表彰的人员,由国务院发布表彰决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颁发奖章、证书和1万元奖金。
七、组织领导
在省政府领导下成立江西省推荐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办公室,承办推荐评选和组织进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具体工作。省总工会副主席王运昌任评选办主任,省监察厅副厅长刘卫平,省财政厅副厅长王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廖龙如,省国资委副主任沙甲先,省农业厅副厅长程关怀任副主任。办公地点设在省总工会,评选办电话:0791-8688838。
附件: 1、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名额分配表 2、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3、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 4、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综合情况分析表 5、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审批表
6、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征求意见表
7、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 注:附件表格请上网下载 方式一:登陆
www.xiexiebang.com),从公告栏中下载。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