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
水库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文单位:温州市人民政府
文
号:温政发[2004]60号 发布日期:2004-10-11 执行日期:2004-10-1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为了确保全市各类水库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加强水库管理的重要性
我市目前已建成小
(二)型以上水库262座,山塘近2000座,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来,水库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水库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程老化失修、长期带病运行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水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监督,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二、进一步落实水库管理的责任
水库安全管理实行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各地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水库安全管理责任,逐级、逐库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
县(市、区)管辖的中小型水库,其安全由当地县(市、区)政府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水库主管部门行政一把手或业主具体负责;乡镇管辖的小型水库,其安全由当地县(市、区)政府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乡镇政府行政一把手或业主具体负责;乡镇或村集体管辖的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其安全由乡镇政府、村委会具体负责;以私人投资、股份制等形式兴建的水库,其安全由所在地县(市、区)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业主具体负责。
水库防汛抢险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库大坝出现险情征兆时,当地政府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采取抢险措施,明确抢险责任人,并向上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报告。
三、强化对水库管理的行业监督
水库管理技术性强、要求高,必须加强行业监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对水库安全实施行业监督。凡我市范围内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1亿立方米以下的水库,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水库,由所在地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有关水库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水库管理单位、水库业主都要认真及时落实监督意见。
(一)各地要认真抓好水库安全再普查。各水库主管部门及水库管理单位要在1998年水库安全普查的基础上,抓紧组织进行中小型水库第二次安全普查工作,重点是对第一次普查的补充和完善。水库大坝基础技术资料缺乏的,应补齐;由于加固或改造、扩建等原因技术资料发生改变的,应按新的特征值进行复核。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有关乡镇政府应及时组织对辖区内1-10万立方米山塘进行安全普查,发现问题逐个落实整改措施。结合防汛数据库建设要求,建立水库信息管理数据库。
(二)各水库主管部门要按国家、省有关规定组织做好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中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及小型水库大坝技术认定工作。大坝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技术认定),实行分部门、分级负责制度。市水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中型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工作;县(市、区)水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小型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安全技术认定工作。运行期间的大坝,原则上每隔5年对登记事项普遍复查一次,注册登记结果应进行汇编、建档。大坝建成投入运行后,应在初次蓄水后的3-5年内组织首次安全鉴定(技术认定)。运行期间的大坝,原则上每隔6-10年进行一次安全鉴定(技术认定)。运行中遭遇大洪水、强烈地震、工程发生重大事故或发生影响安全的异常现象后,应组织专门的安全鉴定(技术认定)。各水库主管部门应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水库大坝的安全鉴定(技术认定)工作。电力、建设、市政等部门所管辖的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技术认定)报告,按规定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三)各水库要按规定编制年度控制运行计划。中型水库的控制运行计划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小
(一)型水库的控制运行计划报当地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的控制运行计划报同级防汛防旱指挥部备案。水库要抬高汛限水位,须经同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批准。水库管理单位或业主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控制运行计划和防汛防旱指挥部的调度指令。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库,在未除险加固之前,水库主管部门或业主每年汛前应根据水库病险情况,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并将限制蓄水或空库方案报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防汛防旱指挥部备案,严禁带病带险按原标准运行。
(四)水库大坝必须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禁止在库内围垦、填库、建房、排污弃渣;不得在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采石、采矿、取土、造坟等危害大坝安全的活动。开发利用水库旅游资源,应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旅游项目设置和旅游设施建设必须报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四、健全水库的管理机构,推进规范化管理
(一)根据水库规模设置相应的专门管理单位或专职管理人员。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或坝高30米以上的水库,或对村镇、交通干线、工矿校区等人口集中区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小
(二)型水库,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单位。其他小型水库,有条件的也应建立管理单位,没有建立管理单位的必须落实专职管理人员。中型水库配备不少于5名专职管理人员,小
(一)型水库配备不少于3名专职管理人员,重点小
(二)型水库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管理人员。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库管理单位负责人及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逐步使中型及小
(一)型水库管理单位负责人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且必须掌握水库工程及其管理的基础知识;中小型水库专职管理人员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取得《全国小型水库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二)统筹解决水库的维护运行管理经费。逐步核定水库的供水成本,加大水价的改革力度,探索有效的水费收取方式,努力为水费征收足额到位创造条件。对防洪为主的水库,其运行维护管理经费,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筹措解决;个人、股份制等其他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库,其水库收益应优先用于水库运行管理费用。
(三)积极推行水库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每年汛前、汛后及暴风、暴雨、特大洪水或者强烈地震发生后,各水库主管部门或业主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所管辖水库逐库进行安全检查,提出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内容、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对查出有安全隐患的水库要限期处理,并将处理方案和处理结果报当地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检查情况进行抽查。
(四)加强工程巡查和维修养护。各地应根据《温州市水库大坝巡查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巡查制度,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开展定期巡查和暴雨、台风等天气时加密巡查活动,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各水库主管部门或业主应对水库工程进行经常性维修养护,使工程、设备处于完好状况,延长工程寿命。
(五)配套完善大坝观测和水库水文测报等管理设施。逐步建立中型水库观测数据计算机自动采集和整编;建立和完善重要中型水库洪水预报模型和洪水调度系统。小
(二)型以上水库必须配备必要的通讯、报汛等设施;对小型水库现场无管理房或管理房破损严重的,要尽快新建或修缮;要对小
(一)型以上水库不同坝型观测必设项目进行完善和补设,对破损失效的观测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建立和完善小
(一)型以上水库水文测报系统,结合水库防汛信息化建设,实现水库雨情、水情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
五、继续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水库病险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要高度警惕水库的病险问题,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研究制定政策,积极筹措除险加固资金,一如既往地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根据各水库的安全鉴定和技术认定结果,对病险水库分类排队,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除险加固。同时要加强水库的巡查工作,一旦发现水库病险症状,水库管理单位和业主要及时处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初步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中型和小
(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小
(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质量监督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验收按“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落实分级管理责任。
对除险加固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合理的病险水库,经论证采取降等或报废处理;对因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导致功能衰减的水库,要重新复核水库的经济技术指标,经论证符合降等运行和报废条件的,应予以降等或报废;对水库功能已基本丧失,又严重危及下游安全的,要坚决予以报废。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水库降等与报废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水库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应组织实施所管辖水库降等与报废工作,并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提出水库降等或报废论证报告。中型水库降等或报废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小
(一)型水库降等或报废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小
(二)型水库降等或报废报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审批结果应当及时报水库原审批部门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防汛防旱指挥部备案。水库降等与报废实施方案实施后,由其组织实施的责任单位提出申请,审批部门组织验收。水库降等与报废经验收后,应当按照《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二00四年十月十一日
温州市人民政府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发[2000]99号 【发布日期】2000-05-29 【生效日期】2000-05-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0〕99号)
各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确保全省各类水库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现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就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一、充分认识加强水库管理的重要性
我省目前已有各类水库3700多座,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来,水库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水库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违规修建水库,工程老化失修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水库的安全。水库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库一旦失事,后果将不堪设想。各级政府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对水库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监督,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二、二、进一步明确水库管理的责任
各级政府对所管辖水库的安全负总责,哪一级政府建设、管理的水库,由哪一级政府对其安全负责;各级水利、电力、建设、旅游、司法、林业等有关水库主管部门和水库业主,对所管辖水库的安全负责。
目前仍由乡(镇)管理的中型水库,一律划转县水利部门管理。乡(镇)、村所管辖的小
(一)型水库,其安全由乡(镇)政府和县水利部门共同负责,以乡(镇)政府负责为主。乡(镇)、村所管辖的小
(二)型水库和总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其安全由乡(镇)、村共同负责,以乡(镇)政府负责为主。以私人投资、股份制等形式兴建的水库,其安全由水库业主负责。
水库防洪抢险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库大坝出现险情征兆时,当地政府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应及时采取抢险措施,明确抢险责任人,并向上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报告。
三、三、强化对水库管理的行业监督
水库管理技术性强、要求高,必须加强行业监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对水库安全实施行业监督。凡我省范围内已建、新建、续建、改建、扩建、加固的所有水库,其建设过程和运行管理,都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督,有关水库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水库管理单位、水库业主都要认真及时落实监督意见。
(一)新建水库要符合流域规划,建设方案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签署规划同意书。不论是哪个部门建设的水库工程,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都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基建程序报批。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或坝高30米以上的水库,要建造防汛管理用房和水文设施,配备报汛及报警系统,确保供电、道路和通讯畅通。水库必须通过蓄水安全鉴定,并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各水库主管部门应对其所管辖的水库,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并将结果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新安江、富春江电站大坝的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报告应抄送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汛前,各水库主管部门要按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统一安排,进行防汛检查,落实防汛措施。
(三)对各类水库要按规定编制控制运行计划,报水库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的控制运行计划报同级防汛防旱指挥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库要抬高汛限水位,须经同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批准。在建水库工程的度汛方案按规定报批后,应抄送有关防汛防旱指挥部备案。水库管理单位或业主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控制运行计划、度汛方案和防汛防旱指挥部的调度指令。
(四)水库大坝必须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禁止在库区内围垦、填库、建房、排污、弃渣;不得在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大坝安全的活动。开发利用水库旅游资源,应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旅游项目设置和旅游设施建设必须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库安全实施行业监督。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1亿立方米以下的水库,由市(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水库,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
四、四、落实水库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管理经费
要根据水库规模设置相应的专管单位或专管人员。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或坝高30米以上的水库,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单位。其他小型水库,有条件的也应建立管理单位,没有建立管理单位的必须落实专职管理人员。水库管理单位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水库管理单位领导必须掌握水库工程及其管理的基础知识。各级政府要重视水库管理单位领导素质的提高,逐步使大型水库管理单位的主要领导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型及小
(一)型水库管理单位的主要领导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库管理单位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
各地要统筹解决水库的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水库的发电、供水等经济收入应优先用于解决维护运行管理经费的不足。对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其运行维护管理经费,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筹措解决。
五、五、继续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水库病险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要高度警惕水库病险问题,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优先安排水库除险加固经费,一如既往地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要加强水库的安全检查,一旦发现水库病险症状,水库管理单位或业主要及时处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必须报水库主管部门或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凡是没有除险加固的不安全水库一律不能蓄水,没有加固好的病害水库要严格控制蓄水。对在技术、经济上不值得进行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及灌溉等用水量已减小或已被替代的水库,经论证后应予降级使用或报废。水库降级使用和报废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玩忽职守致使水库失事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浙江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五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2‟8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在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监管、执法、维权水平,努力开创我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市场监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部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明确和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职责的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要求,2012年1月1日起,全省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由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分级属地管理,这对于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严格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充分体现。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地方政府市场监管效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实行分级属地管理体制为契机,切实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
(一)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优质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发展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催生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优化一批”的思路,建立健全有利于市场主体培育、社会投资和资本整合的企业登记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全面落实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和加强合作。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引导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妥善解决名称、字号延续等问题。要以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为突破,着力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登记,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登记管理工作,为各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二是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工商部门企业登记职能作用,继续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现代与传统兼顾、生产与生活并举的原则,积极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促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等重点物流园区发展,加快推进陕西广告标识产业园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认真做好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相关登记工作,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市场主体信息动态监测,加强数据综合分析,为政府决策、投资创业和社会公众服务。三是深入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建立商标战略阶梯式发展规划,引导市场主体注册商标,积极培育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打造优势品牌集群。指导企业运用商标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商标行政执法,切实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四是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等工作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五是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支持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按照关中创新、陕北持续、陕南循环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不断增强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呼包银榆重点开发区、陕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引导各类企业在区域内和跨区域进行横向联合、纵向延伸,促进资本要素流动,实现发展优势互补。
(二)突出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全力以赴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调整工商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法定职责,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要把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管、惩治虚假违法广告、打击传销规范直销、治理商业贿赂、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等纳入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强化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切实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粮棉、汽车、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违法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继续推进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完善市场经营风险和监管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积极探索网络商品交易等监管新领域。加大信息网络技术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升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着眼保障权益、促进和谐,积极有效推动和扩大消费。健全和完善全省12315工商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推进市、县级12315申诉举报中心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受理及时、转办迅速、调解高效、查处有力、反馈到位的消费维权工作平台。继续大力推进消费者协会分会、消费者投诉站和 12315联络站“一会两站”建设,进一步提高覆盖率;大力推进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五进”活动,不断完善基层消费维权网络,努力将消费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城市社区、村级组织要把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社会管理和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要按照扩大内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制订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措施,完善消费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消费者更新消费理念、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职能创造条件
(一)保障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经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省财政划转工商部门的经费基数,市、县级财政不得挤占挪用,地方增加的人员经费要在下划经费基数之外由地方财政另行增加预算。要在保证工商部门基本运转经费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开展各项专项工作所需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打击传销、惩治虚假违法广告、实施商标战略、“一会两站”建设等工作的支持。在应对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事件以及各类突发事件中,要对工商部门给予必要的财力保障。要发挥省财政建立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专项资金作用,支持工商部门市场监管执法工作开展。
(二)重视并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省工商局要深入调研、完善规划,继续推进全省县级工商局和工商所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帮助解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困难,从用地规划、拆迁补偿、配套设施建设及权证办理、规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各级工商部门下划的办公用房、执法装备等固定资产要维持现状、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拨或挪作他用。要充分发挥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工商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作用,支持工商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满足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由省工商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标准组织建设和管护,并逐步融入全省电子政务统一传输网络。网络建设、改造等费用分别由省、市、县财政承担。要加强全省工商系统标准化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综合业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管理平台,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切实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一是加强各级工商部门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工商部门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各级班子在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中建功立业。加快理顺干部层级管理关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健全对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机制,加强对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有关组织纪律和廉政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二是继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继续实施工商干部全员培训,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大力培养专家型、复合型人才,促进人才在工商部门依法履职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知识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工商文化建设,始终保持工商干部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三是支持工商部门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对工商部门执法工作的支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在案件查办上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市场监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健全工作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工商部门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制约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工商执法的公信力。四是要关心爱护工商干部职工,帮助解决工商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七月十九日
第四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工作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7]160号)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云发[2006]21号)精神,全面推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开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通知如
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环境影响评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评优创先等方 面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
二、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出台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想,牢固树立环境代价、生态成本的观念,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等需要,兼顾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力、生态功能区划等要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等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10类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上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规划编制机关负责委托或者组织编制,由同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审查;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审查。
当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有关工 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规划和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到2008年10月1日,上述规划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一律不予审批其中的建设项目影响环境评价文件;到2009年10月1日,对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10类专项规划中的项目,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齐抓共管,从严把关
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计划,未做到“上大关小、以新带老、区域削减”替代,不履行承诺、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以及不依法及时足额上缴排污费的地区或者建设单位,环境保护部门要实行区域或者单位停批。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规定,不符合生态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其他有关专项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部门一律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委、经委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国土、林业部门不得批准用地,银行不得给予贷款,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执照,质监部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监部门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对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要求,以及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规划编制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和跟踪评价。
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纠正项目建设中的环境违法行为,对达不到试生产、竣工验收要求酌项目,不得许可试生产和通过竣工验收。
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有关部门、建设单位、评价单位、技术评估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申报、受理、技术评估、行政审批的程序、时限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行政审批责任制,防止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三同时”监督,建立和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环境保护联动监督机制。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尽快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的规定,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位于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等环境敏感区的污染较严重和对生态影响较大的项目,要按照从严的要求适当调整审批权;对其他污染较小和生态影响较轻的项目,要下放审批权。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按照“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要求,加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申报、审批和验收的网络系统,并在网站上公布项目审批和验收的进展和结果。
五、强化监督,严格执法
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及时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审批和环境保护验收程序、时限、要求、结果等信息,公布企业的违法事实及其查处情况,促进行政机关决策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在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对环境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应当举行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设单位应当公开环境保护情况,公开拟建项目和开发计划的 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环境问题、拟采取的对策措施和整改结果。要进一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备案制度,加强内部的层级监督,及时纠正和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要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公众社会监督的作用,促使行政机关监管有力、执法到位,督促建设单位严格依法办事、诚实守信。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未经环境保护许可擅自投入试生产,未经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擅自投产或者运营,在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技术评估中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越权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导致重大污染事故或者严重生态破坏事件,依法应当听证而未组织听证,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玩忽职守并造成严重后果,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擅自提供用地和贷款、发放营业执照、生产或者安全生产许可证,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擅自批准有关综合规划和10类专项规划,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承诺致使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长期得不到落实等行为,要依法坚决查处,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七月九日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09日 实施日期:2007年07月09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会展管理工作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会展管理工作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郑政文〔2012〕82号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会展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规范会展活动秩序,全面提高会展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会展业拉动社会经济、促进招商引资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我市会展业发展规划,现就进一步加强会展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系
郑州市会展经济领导小组作为全市会展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会展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郑州市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会展办)作为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贯彻落实市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做好会展业行业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各县(市、区)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本辖区的会展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本辖区会展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协助做好全市大型会展活动的组织工作。
二、完善协调机制,做好综合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会展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大型会展活动期间,由市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牵头,市会展办、商务、公安、交通、消防、城管、工商、卫生、药监、外侨等相关部门和郑东新区管委会抽调专人,联席办公,共同组成联合协调小组,研究制定会展活动期间的安全保障方案,认真做好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和会展场馆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做好会展活动的审核把关。遇到突发事件或集体群访事件时,迅速组成由信访和相关部门参与的快速反应处置小组,共同做好应急处理工作,维护正常的会展秩序。
三、建立备案制度,加强项目审查
凡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等专业场馆举办的会展活动,展馆与会展举办方在签订场地使用合同前,要到市会展办备案登记。在专业展馆以外举办的会展活动,会展场馆在签订展场(馆)租赁使用合同前,要到辖区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各会展场馆要对主、承办单位和举办单位的资质、展览项目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引导举办单位规范办展,避免出现恶性骗展事件。
四、加强场馆运营管理,维护会展秩序
1.各会展场馆在举办会展活动时,要做好场馆环境卫生、会展服务等工作。对场馆周边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安全保障等,要有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不断提高会展组织水平和办展水平。特别是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会展活动,郑东新区管委会和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要按照各自的管辖区域,认真做好环境卫生和不法商贩的治理工作。
2.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室外停车场、文化广场、会展路原则上不得承接商业性会展活动。遇到全国性大型会展确需使用的,由市会展办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由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统一承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承接商业性活动。
3.建立投诉督查制度。市会展办在会展期间对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展场的使用管理、现场服务等进行督查,受理现场投诉并及时予以解决。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未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不履行工作职责的现象,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对因管理服务不作为、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并负责处理意见的监督落实。
五、加强会展临时性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广告设置
1.审批程序。全国性大型会展期间或市政府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专业展馆举办的会展活动,根据会展举办方要求,需在会展场馆管理区域内设置发布户外广告的,由会展场馆负责。在会展场馆管理区域以外设置户外广告的,由市会展办提出意见,报市政府主管会展业和主管城市管理的领导同意后,按程序到市城管局办理发布手续,由市会展办或会展举办方组织实施。2.发布时段。每个会展户外广告发布时段一般不得超过15天。3.设置形式。广告形式以灯杆道旗、沿街路牌、跨街门楼等为主。
4.设置要求。户外广告设置必须做到安全规范、整齐划一。会展结束后,设置单位要立即进行拆除。
六、强化部门管理,优化会展环境
1.市会展办负责做好会展活动的行业指导和综合协调,并做好会展活动的总体统筹安排及国际性会展的相关手续报批工作。在大型会展活动举办前,要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明确分工,将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并做好协调及督导检查工作。
2.市公安局按照《大型群众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做好大型活动的安全许可和安全监管工作。指导活动承办方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安全措施,确保活动安全。对于市委、市政府承办的大型展览、展销活动,公安机关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安全保卫方案及应急预案,维护会展安全。对会展期间蓄意闹事、扰乱会展秩序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做好交通疏导工作。根据会展人流、车流情况制定并实施会展期间的交通疏导方案及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交通管理,保证展会期间道路畅通及交通安全。根据会展需要制定通行路线和车
辆停放方案,组织好会展期间参展车辆通行和停放工作。指导会展举办方制定消防安全方案和消防应急预案,会前做好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大型会展期间现场派驻消防车辆和消防队员,加大安全防范力度,保障展馆的消防安全,确保展会期间不发生重大消防安全事故。
3.市交运委负责做好公交车、出租车管理工作。市公交公司要加大主要路段通往会展场馆的公交车发车密度,特别是在大型展会期间,要加开会展专线车辆,解决好人员疏散问题。客运管理处在展会高峰时段,引导出租车进入指定区域,为参展客商提供优质乘车服务。4.市城管局负责做好市区环境和市容市貌的整治工作;负责户外宣传广告的规划和手续办理,协调相关单位为会展举办方设置户外广告提供方便。
5.市工商局要做好会展期间违法经营活动的查处工作。对展销假冒伪劣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冒用政府名义或他人名义进行招展、骗展以及商标侵权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公安部门要坚决予以打击,以维护正常的会展活动秩序。
6.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做好展会期间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对全市重点宾馆酒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展会现场快餐及宴请活动的餐饮服务安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参展客商的就餐食品安全。7.市卫生局要做好疫病防控和医疗保障工作。大型会展和高规格会展期间要在会展场馆现场派驻医疗救护车辆,设立临时医疗点,做好医疗救护等卫生应急准备工作。
8.市政府外侨办要认真做好国际性会展涉及外事方面的相关手续报批工作,积极协助会展举办方做好境外招商招展和境外参会人员的服务接待工作。
9.郑东新区管委会负责做好郑东新区,尤其是会展中心周围的环境整治,负责对东区周边个体流动餐贩和餐摊、违章摊点及时进行查处和清理;支持和帮助会展举办方和会展中心做好会展组织工作。10.会展场馆要认真做好会展现场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会展营销水平,安排展会档期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避免无序竞争。要切实做好“一站式”服务,帮助会展举办方申报和办理各项审批手续。认真制定展会的安全保卫方案和应急预案,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所承接展会的组织安排方案和会展基本情况,落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展会的举办要求,做好与各相关部门的对接工作。展会活动期间要提供足够的办公场所,便于相关部门现场办公、现场服务。积极做好会展期间的餐饮供应、布撤展车辆交通疏导、现场内外管理、卫生保洁、客商投诉以及安全防范等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