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军粮特供体系建设规范试行附件之七
《河北省军粮特供体系建设规范(试行)》附件之七
河北省军供粮油服务中心 关于同意xxx加盟河北军粮店的批复
xxx市军供中心(军粮办):
你市《关于xxx申请加盟河北军粮店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经对你市xxx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经实地考察,省军供粮油服务中心研究决定:同意你市xxx加盟河北军粮店,并授权使用河北军粮“VIS”形象识别系统。加盟河北军粮店后必须服从省军供中心、市军供中心(军粮办)的管理、调度、指挥,认真执行《河北省军粮特供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及相关规定,在应急状态下确保按要求完成应急保障任务,在平时要做好河北军粮产品及部队应急保障产品的储备、轮换、销售工作,为部队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大局服务。
特此批复。
附件:河北军粮店授权书
年 月 日
授 权 书
xxx xxx:
经考察、研究决定:同意xxx(法人:xxx)加盟河北军粮店,并授权使用河北军粮“VIS”形象识别系统。要严格执行《河北省军粮特供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及相关规定,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平时服务,并做好河北军粮产品的推介、销售工作。授权有效期为壹年,到期年审达标重新授权。
第二篇:河北小城镇建设标准试行
河北省小城镇建设标准(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8.8
前 言
为进一步完善“五级两规一导则”体系,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引导,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力量,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1.总则;2.规划管理;3.市政设施建设;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5.历史文化保护与风貌塑造;6.防灾减灾建设。
在执行过程中,请各有关单位及时将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特色村镇规划创研中心(地址:石家庄市祁连街88号,邮政编码:050000),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曲占波、崔士革、李明、陈建刚、李毅、刘欣、李巍
目录 总
则...........................................................................................2 规划管理.......................................................................................3 市政设施建设...............................................................................3.1道路交通..................................................................................3.2给水工程..................................................................................3.3排水工程..................................................................................3.4电力工程..................................................................................3.5通信工程..................................................................................3.6
热力工程..................................................................................3.7
燃气工程..................................................................................3.8
环卫工程..................................................................................3.9
绿化景观..................................................................................4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5 历史文化保护与风貌塑造..........................................................6 防灾减灾建设...............................................................................总
则
1.0.1 为科学指导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一批产业鲜明、服务高效、文化浓郁、环境宜人的小城镇。根据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本建设标准(试行)。
1.0.2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建制镇。1.0.3 小城镇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注重质量、提升内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等原则,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
1.0.4 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建设思想,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弘扬文化、延续历史、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理念,聚焦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高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质量,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1.0.5 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共建共享、便于管理的原则,统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0.6 河北省小城镇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要求。
市政设施建设
3.1 道路交通
3.1.1 构建功能清晰、等级合理、联系便捷的路网系统,推行“窄马路、密路网”道路布局,优化道路资源配置,提高道路交通出行效率。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充电桩。
3.1.2 镇区道路应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主干路红线宽度宜为24-36米,路网密度不低于8km/km2,主干路、干路绿化率大于20%。重点镇镇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100%、80%、60%以上;一般镇镇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5%以上,其中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5%、90%、75%、60%以上。
3.1.3 镇区配置完善的标志标线、信号灯、护栏、隔离墩等交通安全设施。重点镇主干路95%设置路灯,亮灯率达90%;一般镇主干路85%设置路灯,亮灯率达80%。
3.1.4 镇区主干路路缘石、人行道符合规范,车辆停放线布置合理、清晰。重点镇,设置公交站场1处、公共停车场1处以上,人均公共停车场面积0.8平方米;设置汽车客运站1处,应建设四级及以上级别汽车客运站。一般镇,可不单独设置汽车客运站,应设置公共停车场,或公交停靠站,人均公共停车场面-33.2.5 配水管网布置应根据镇总体规划、地形变化、水厂、水源及分布情况、水压要求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能耗比较,合理确定。
3.2.6 加强对供水水源的安全防护与监督,提出水源保护的实施方案,建立各种供水突发事故的报警制度,编制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监测供水水质,保证供水安全。
3.3 排水工程
3.3.1 合理确定排水体制和排水工程建设标准,加强镇区排水管渠的改造和建设,提高镇区雨水排水能力和污水收集率。推进污水集中处理,所有小城镇应具备污水处理能力,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一般镇达到80%。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实现小城镇污泥统筹集中处置,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3.3.2 排水体制应采用雨污分流制,对于经济力量较薄弱的镇,近期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有条件时过渡为雨污分流制。现状合流制排水管网,随着镇区更新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因道路宽度等限制难以改造的,应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截流倍数宜采用2-5。
3.3.3 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的规模应以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污水量可按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采用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镇建设理念,加强雨水源头控制与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5尽量避免穿越镇区中心、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3.4.4 镇区的中、低压架空电力线路应同杆架设,镇区繁华地段和旅游景区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宜分开设置。
3.4.5 镇区新建10/0.4 kV变电站宜优先选用室内站或预装箱式变电站,条件受限时也可选用柱上变压器。
3.4.6 重要工程设施、医疗单位、用电大户和救灾中心应按负荷级别配置电源和供电回路,设置专用线路供电,并应设置备用电源。
3.4.7 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结合地区特色,充分利用小型水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
3.4.8 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应满足安全防护要求,需要控制走廊宽度,1000KV高压线走廊宽度为90-110米,500KV高压线走廊宽度为60-75米,330KV高压线走廊宽度为35-45米,220KV高压线走廊宽度为30-40米,66KV、110KV高压线走廊宽度为15-25米,35KV高压线走廊宽度为15-20米。
3.5 通信工程
3.5.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以人为本推动信息惠民,加速光纤入户进程,建设智慧小城镇。
到有效保护控制,城镇供气管网、设施满足安全技术规定。
3.8 环卫工程
3.8.1 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运行管理体系。
3.8.2 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分拣后,对不可利用的无机物宜就近简易填埋;对可降解的有机物应进行自然发酵或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对不可降解的有机物应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8.3 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宜为50-80米,宜与资源回收点合建。
3.8.4 转运站的建设应符合《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等有关规定。
3.8.5 镇区公厕设置密度应按每平方公里2-3座,参照《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
3.9 绿化景观
3.9.1 各类绿地布局合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4—7平方米以上,重点镇取上限,绿地率达25%以上;主街道有行道树,河道两岸有沿河绿化带,厂区、宅前、屋后绿化优美。重点镇镇区有供游憩的综合性公园或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绿地、广场,绿地有步道、照明、景观、游憩等设施。
棋牌室、室内体育活动室等设施。可与有关项目组合集中设置。
室外活动场地人均用地不低于0.3 m2,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小于1500m2。包括综合健身场地、各类球场、轮滑场、健身操场、健身路径等场地。应独立占地,宜设于公共绿地附近,并保证良好的日照条件。
4.0.3 医疗卫生 小城镇应设置卫生院,建筑面积宜200-5450 m2。有条件的重点镇,可设置三级医院。有条件的卫生院可以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
按床位规模分为无床、1~20 床和21~99床,卫生院床位规模宜控制在100床以内。每千服务人口宜设置0.6~1.2张床位。重点镇卫生院按本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再加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辐射乡镇人口的1/3计算,容积率0.7-1.0。
4.0.4 商业金融 重点镇应设置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商业街、综合超市、宾馆、银行和储蓄所、邮政所等,宜集中布置形成中心区商业中心。其它日杂用品店、粮油副食店、便利店与小区住宅结合设置。
一般镇宜设置百货商场、综合超市、邮政所、招待所、储蓄所、日杂用品店、粮油副食店、便利店等。
4.0.5 社会福利
重点镇应设置养老院,用地面积≥1200 m2,建筑面积≥900 m2,每所最小床位数大于30床,护理型床位比例应不低于30%。一般镇结合实际需要设置。
历史文化保护与风貌塑造
5.0.1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遗迹、民族风情小城镇等保护,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魅力小城镇。
5.0.2 管控历史文化名镇整体空间肌理,落实建筑修缮与设施完善的要求。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尺度与原住居民保护,推进传统街区、传统民居、老厂房遗存保护和活化利用,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店招牌。
5.0.3 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及所依托的物质载体的挖掘和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彰显小城镇文化特质。
5.0.4 因地制宜开展小城镇风貌管控,彰显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城镇的山水格局、空间布局、结构肌理、景观风貌、历史人文、地域建筑等特色。
5.0.5 重点镇应明确重要节点、重要街巷和重要地块的景观风貌管控要求,作为城镇设计重点控制区,制定意向性设计方案和选型方案,节点小品体现文化特色,街巷体现步行导向、近人尺度,功能区块满足居住、商贸、旅游、文化等需要。一般镇应明确重要节点、重要街巷的风貌景观管控要求,进行相应设计。
5.0.6 深入分析和提炼传统建筑元素符号,传承历史建筑技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精品。
防灾减灾建设
6.0.1 为提高小城镇的综合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镇人民政府应摸清本区域存在的各种危险源,编制综合防灾应急处置预案。
6.0.2 建设工程项目,按照国家规范相关要求,根据建筑重要性、抗震防灾要求等,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6.0.3 避震疏散场地建设,必须按镇总体规划或防灾减灾专项规划进行建设。坚持“平灾结合”建设原则,与教育、体育、公园绿地和其它生活、生产活动场所相结合,人均疏散场地面积不小于3 m,每处疏散场地面积不宜小于4000m。
6.0.4 根据城镇性质、规模、园区建设等情况,与周边城市、乡镇设施共建共享,按规范要求设置消防站,配置消防车、消防器械、专职消防员等,满足接警5分钟内消防人员到达责任区边缘,同时满足区域内消防需要。
6.0.5 根据镇总体规划及所在江河流域防洪规划,制定防洪措施和预案,不得在泄滞洪区内进行项目建设。
6.0.6 有条件的重点镇,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
第三篇:河北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目标圈定
河北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目标圈定
11月26日,河北省林业工作会议提出,新时期河北林业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资源保护为基础,以持续利用为目标,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着力建设三大体系。
推进重点工程,加快构筑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一是在张、承沿边沿坝地区,依托风沙源治理和再造3个塞罕坝林场工程,建设千万亩防护林,带动形成京北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在平原地区,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工程,建设千万亩用材林基地,带动形成京南绿色生态屏障。三是在太行山和燕山山区,以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为主,结合人工造林,新增千万亩绿化面积,带动形成河北山前平原生态屏障。四是在浅山丘陵和平原等优势产区,完善建设千万亩优质高效果品基地,带动形成经济型生态防护林体系。通过实施“四个千万亩”,加快建成环卫京津、护卫河北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加快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建设五大外向型果品基地和两大优质高效果品经济带。优化树种、品种结构,积极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引进、培育、壮大果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果品精深加工,扶持果品协会和专业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由果品大省向果品强省的跨越。
加快建设黄河故道、冀中平原、滦河中下游、滨海平原、永定河下游、青龙河流域六大原料林基地,调整优化林板加工产品结构,扶持壮大冀州华林、曲周赛博等十大林板(纸)加工龙头企业,把林板(纸)产业培育成为河北省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
河北省将发挥各地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花卉、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利用、蚕桑等区域性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加大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
一是强化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森林防火预防、监测、扑救和指挥体系。加强森林防火扑火队伍建设,加大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力度,健全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防扑火能力。二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服务体系。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检疫执法管理,切实抓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坚决遏制森林病虫害高发态势,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三是加大对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批滥占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林地保护,严禁非法占用林地。四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抓紧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扩大保护面积,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篇: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
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02-26
苏环办〔2014〕25号
各市、县(市)环保局:
为切实加强我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我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在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和《关于在我省沿海地区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的通知》(苏经信材料〔2014〕21号)的过程中,各地均应按照本规范,积极推进化工园区整治,加快建立完善园区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
附件: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2014年2月18日
(联系人:王纪凤;联系电话:025-86266061;电子邮箱:wjf@jshb.gov.cn)
附件: 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切实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我省化工园区污染防治技术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全省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的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执行本规范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园区规划与设立
1.1化工园区应科学制订园区发展规划。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应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行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一体化建设、分层次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
1.2园区经省辖市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设立化工园区。园区的设立应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禁止在人口集中区、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清水引调河道沿线区域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设立园区。
1.3落实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园区在编制开发建设规划时,应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审查。未经批准前,各地不得核准、备案各类化工项目。已经批准的园区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建设规模、结构与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修订的,应当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4实施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规划环评满五年的园区,应及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审核。未按规定开展跟踪评价的,实施区域限批。
1.5园区开发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宽的隔离带,并设有绿化带。园区建成范围和隔离带内不得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园区内和园区开发边界500米宽隔离带范围内现有环境敏感目标,应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完成拆迁安置工作。
1.5.1园区应根据产业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进行绿地规划,并纳入城市绿地规划系统;规划要明确园区绿地的布局、结构、用地指标及建设目标。
1.5.2园区管理机构应尽量提高园区的绿化覆盖率,并根据园区周边环境情况在隔离带内建设不少于50米宽的绿化防护林,绿化防护林应以常绿树种为主,并考虑种植对园区特征污染物吸附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等。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建设沿江、沿河防护绿化带。1.5.3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入区企业的性质、特点等制定企业周边及道路绿地建设规划,确定建设标准。
1.6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1园区应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综合比选。
2.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采取成熟可靠的技术,并积极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2.4园区管理机构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对园区项目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和处置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环评批复和竣工环保验收的有关要求落实到位。
2.5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5.1园区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收集管网应与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同步进行,并与园区发展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园区道路时,应当依据园区排水工程规划同时设计和建设雨、污水收集管网。
2.5.2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及产业定位进行分期建设,与园区发展同步,以满足园区近期污水处置需求为前提,并预留远期扩建空间。
2.5.3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根据园区定位产业的污染物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污水处理工艺。
2.5.4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结合处理工艺制定接管标准,也可参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标准。
2.5.5 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建设二次污染防治设施,对产生的有毒、恶臭气体进行封闭收集,并根据废气性质进行吸收或焚烧处理。
2.5.6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设置足够容积的事故应急池及回流管道,事故应急池容积应包括可能流出厂界的全部流体体积之和,一般包括事故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量、事故装置可能溢出水量、输送管道与设施残留水量、事故时雨水量等。鼓励园区污水处理厂在生化处理等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当部分模块发生故障时,其他模块可以正常处理废水。2.5.7园区应积极实施区域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再生水用于工业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中的相关规定。
2.5.8园区可建设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用以解决当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与排污企业距离过远或管廊(管沟)建设空间受限时,企业废水的收集处理问题。企业废水经专用明管排至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后,经调节池总管再排至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2.5.9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应规范化设置,每个园区原则上只允许设立一个污水处理厂总排口。园区内所有污水、雨水(清下水)排口要经过环保部门批准,并按《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及《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1997〕122号)的要求设置排口标志。
2.6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2.6.1园区内危险废物应就近处置,安全处置率达100%。
2.6.2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5000吨/年且需采取焚烧处置的园区,应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焚烧设施;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10000吨/年且需采取填埋处置的园区,应在省辖市范围内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
2.6.3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等相关要求。
2.6.4园区管理机构应建立安全高效的危险废物运输系统。成立或委托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对园区内危险废物实行专业化运输,运输车辆须有危险废物警告图形符号。
2.7集中供热设施建设
2.7.1园区应建设集中供热中心,供热管网的敷设与集中供热中心的建设应同步进行,并与园区发展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园区道路时,应当依据园区集中供热规划同时设计和敷设供热管网。
2.7.2集中供热中心的数量、规模、选址,应以满足所有热用户需求为前提,并结合交通运输、电力规划、地区主导风向等因素对供热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比选。
2.7.3集中供热中心的供热规模应根据园区发展规划进行分期建设,以满足园区近期用热需求为前提,预留远期扩能改造空间。
2.7.4集中供热中心选址应符合所在区域热源联产规划,靠近热负荷中心,根据热用户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供热范围。
2.7.5供热中心应采用低含硫率的煤炭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2.7.6园区应根据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实行分压供热、分区规划供热管线,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
2.7.7园区内用热企业集中供热率应达100%,园区集中供热中心的供热压力、温度等参数无法满足企业特殊工艺要求的除外。企业需自建锅炉的,应采用电、天然气、低硫轻质燃料油等清洁能源。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关于印发江苏省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3〕15号)要求,全面整治淘汰企业现有燃煤小锅炉。
2.7.8鼓励发展背压式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发电综合利用。
2.7.9供热中心烟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排放浓度、烟囱高度及烟气出口速度等应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法规及地方现行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放烟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应设置除尘、脱硫及脱硝设施。入园项目管理
3.1严格项目准入门槛
3.1.1入园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引进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化工园区主导产业规模配置和壮大的产业项目。
3.1.2化工项目的核准(备案)由省辖市及以上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并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管理。新建(含异地搬迁)化工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1亿元(不含土地费用、不得分期投入)。强化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监管,凡未落实危险废物合理利用、处置途径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禁新上感官差、毒性强、治理难度大的化工项目。
3.1.3园区应实行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控制园区总量指标和项目新增总量指标作为入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施总量平衡或削减,鼓励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措施,减少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建成后该项目和园区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总量控制目标要求。
3.1.4所有入园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经有审批权限的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涉及危险化学品的项目必须把环境风险评价作为其项目环评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3.1.5鼓励园区管理机构实行项目预审制度,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在内的专家队伍,联合环保、安监等部门,对所有拟入园项目进行预审。
3.1.6园区管理机构应推进园区内化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及先进技术装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分阶段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对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危险废物无法落实安全利用或处置途径的化工生产项目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治理或治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坚决依法关闭。
3.2 “三同时”制度执行率100%。
3.2.1化工生产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其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已核准备案的项目,必须在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等评估后方可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未经环保、安全和消防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3.2.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对项目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和危险废物利用或处置情况等须定期检查。
3.2.构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体系,对区内建设项目施行环境监理,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确保项目建设满足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求;对未按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造成生态破坏的,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恢复。
3.3 园区内企业应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清下水(雨)排放口按规范设置并达到应急防范措施要求。建设应急事故水池,容量满足初期雨水、消防水收集需求,初期雨水、消防水应排入污水管网。
3.4园区内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强化对特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企业废水经预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方可接入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5园区内企业废水预处理和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废水占比大于等于80%的,其物化工段污泥或物化工段与其他工段的混合污泥,应按照危险废物管理,其他污泥应按《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等要求进行危险特性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污泥应交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处置;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泥应交持有相应类别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单位处置。
3.6 入区企业接管率应达100%。
3.6.1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产废水应采用专用明管输送方式将生产废水输送至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或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明管可采用架空压力管廊或者地面管沟的形式进行布设,便于管线发生泄漏时及时检查与监管。
3.6.2 废水明管建议采用玻璃钢管、PE管、PVC管等耐腐蚀管材,采用钢管等非耐腐蚀管材的应依据《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设计规范》、《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防腐处理;管道应依据《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进行保温处理,确保在寒冷条件下废水能够正常流动,保温材料应结合管材及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选择,建议采用超细玻璃棉、玻璃棉、矿渣棉、水泥珍珠岩、水泥蛭石等导热系数低、助燃性能好、耐腐蚀的保温材料。
3.6.3 园区内采用传统暗管收集模式进行接管的现有企业,应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全面实现企业废水的明管输送。
3.7企业应建设废气尤其是有毒及恶臭气体的收集和处理设施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置设施,尽可能采取全自动化运行并由仪器自动在线记录,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有毒及恶臭气体的排放。建立挥发性有机物使用、管理台账。所有易泄露的管道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物料生产和使用的化工装置或设备应建立泄露检测与修复体系。
3.8对噪声排放源应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达到排放标准。
3.9 企业应定期进行特征污染物监测,并建设相应处理设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经过处理须达到排放标准。
3.10企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应达到100%。
3.10.1 企业应规范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有隔离设施、警报装置和防风、防晒、防雨设施,贮存设施至少满足正常生产15天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贮存需要。
3.10.2贮存易燃易爆的危险废物的场所建设可参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规定设置围堰(防火堤)、导流地沟、事故应急池等环境污染防控设施,并配备消防设备。
3.10.3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包装容器及处置场所等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附录A和《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相关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标签。
3.10.4企业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的,利用、处置设施应完善环保手续,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10.5企业的危险废物应暂存于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内,并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分类存放,贮存期限不得超过1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报经当地或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保主管部门批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3.10.6企业应及时准确进行危险废物网上动态申报,建立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与转移台账,如实记录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与转移情况,并依据《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中相关要求进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3.10.7企业危险废物的转移应根据《关于规范固体废物转移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控〔2008〕72号)、《江苏省固体(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实施方案》、《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关于开展危险废物转移网上报告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284号)中的规定执行,禁止在转移过程中将危险废物排放至外环境中。3.1
1企业应按规定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新化学物质申报和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
4.1环境质量监测
4.1.1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园区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的要求,在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园区环境监测方案,定期评估园区及周边环境状况,进行公告,并报所在地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排污受纳地表水体环境质量及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总排口下游受纳水体控制断面布设监测点,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4小时;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特征污染物指标以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总量控制指标,如生物综合毒性、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在园区地下水流上游、下游、两侧及园区内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位,建设规范的监测井,定期实施地下水监测并向环保部门报告。
4.1.园区所在地环保部门应开展园区及周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督监测工作。对可能受到园区排污影响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点应采用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其他监测点位应按监测计划进行监测。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边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园区上风向边界外10米范围内设参照点,下风向边界外10米范围内或最大落地浓度处设2~4个监控点,或在园区边界10米范围内呈环状、间隔布点,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大气环境质量监控点的监测因子应根据园区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要求确定,并应符合《关于加强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39号)文中附件1“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内容一览表”的相关要求。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及周边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在直接受园区排污影响的居民点、学校等人群聚集地设置监测点位,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
4.1.6
鼓励在园区环境质量监控平台上构建适用性强的污染物扩散和迁移状况模拟模型,确定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和排放源头,对园区废气重点污染物和恶臭气体排放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管。
4.1.7
园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开展园区及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和园区环境噪声监测。
4.2 污染源监测
4.2.1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自行对总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流量、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特征污染物指标以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总量控制指标,如生物综合毒性、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园区管理机构定期进行核查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
4.2.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按园区接管要求,制定企业接管废水的监测方案,自行采样监测,并建立台帐制度,实行一厂一档,如实记录数据。
4.2.企业应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自行对污水预处理排口及一类污染物分质处理设施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废水污染源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流量、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铅、砷、汞、镉、铬等一类污染物,以及要求分质处理达到接管标准的特征污染物指标。园区管理机构定期进行核查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
4.2.企业应定期对雨水(清下水)排口水质进行采样监测,监测因子应至少包括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4.2.园区集中供热中心废气排放口,应安装废气在线监测设备,监测因子应包括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4.2.6
企业应自行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对有组织废气污染源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监测因子根据企业污染特征确定。
4.2.7
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监测工作,重点加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苯烯类、VOC类、恶臭气体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工作。在企业上风向厂界外10米范围内设参照点,下风向厂界外10米范围内或最大落地浓度处设2~4个监控点,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
4.2.8
企业应每年年初向园区管理机构报送自行监测方案,年中有调整时及时报送调整后的监测方案。属于国控重点源的企业,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2013〕81号)要求,定期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报送自行监测结果,作为地方政府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的依据,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排污信息。
4.2.9
园区管理机构和地方环保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核查监测和监督性监测,对国控重点源的企业,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2013〕81号)要求,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和信息公开。
4.3环境监测监控预警能力建设
4.3.1园区管理机构应在园区内、园区边界、距离园区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处,全面建成智能化实时大气污染预防预警监控点。在可能受园区废水排放影响的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清水通道等重点敏感水体,建立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点。
4.3.鼓励园区采用流动监测车等设备,对园区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提升园区环境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水平。
4.3.园区管理机构应编制《化工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建设方案》并报省环保厅备案,建立和完善集污染源监控、工况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图像、视频监控于一体的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建成能涵盖园区内所有污染源的状况、并随园区内企业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的园区在线监控系统;在线监控系统应与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工程)联网,并能按照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接口标准推送信息。园区内国控重点污染源应达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4号)中“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75%以上”的要求。
4.3.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园区污水处理厂总排口要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阀门。
4.3.园区污水处理厂要安装工况在线监控装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要安装工况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及时反应处置设施运行情况。
4.3.6
鼓励企业对污水预处理设施安装工况在线监控装置,以便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与园区环境保护机构对企业污水预处理工况进行监督与管理。
4.3.7
鼓励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区内企业在雨水(清下水)排口处安装自动阀门、数据采集仪、视频监控系统、自动采样器,并与园区在线监控中心联网;利用雨水管网排放清下水的雨水排口除上述要求外,须增加设置COD在线监测仪和流量计。
4.3.8
鼓励园区管理机构委托有专业资质的数据传输线路维护单位,负责园区范围内监控数据传输线路的维护与检修,确保园区在线监控中心的稳定联网与运行。
4.3.9
园区内企业(含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单位)负责按规定购买、安装和使用各自厂界范围内的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并负责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及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维护。
4.3.10
园区管理机构负责按规定购买、安装和使用企业厂界外的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并负责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及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维护。
4.3.11 鼓励实施自动监控设施社会化运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营管理。
4.4风险源监控体系建设
4.4.1园区管理机构应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等技术文件与规范,组织园区内的风险源检查与管理登记工作。
4.4.园区管理机构应督促园区内企业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新化学物质申报和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制定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清单,限制生产和使用高环境风险化学品。4.4.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关于开展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2〕344 号)要求,组织开展园区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整改,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确保周边环境安全。
4.4.园区管理机构应针对环保部确认的重大和较大等级环境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江苏省环境安全企业建设标准(试行)》,督促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开展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并获得验收通过。
4.4.企业应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贮存区、使用点等处,设置气体泄漏探测器,及时探测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泄漏情况,实现气体监视系统声光报警功能;设置罐区、围堰等部位的液体泄漏侦测器,及时侦测液体泄漏情况;并与企业的中央监控室及园区在线监控中心联网。
5应急体系建设
5.1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5.1.1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和《关于深入推进环境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2〕221号)的要求,编制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备案。制定大气污染事件专项环境应急预案或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增加大气污染事件专章。
5.1.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编制的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园区范围的综合应急演练,并按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其他各专项演练;对演练的内容、过程及效果应进行记录与总结。
5.1.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应严格按《关于印发江苏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9号)开展环境安全企业达标建设。园区内所有投产(含试生产)企业应严格按《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演练工作,并做好与园区整体应急预案的对接。
5.2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5.2.1园区应建立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构为核心,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处置机构形成联动机制的三级应急响应体系。
5.2.园区管理机构应以各企业监控平台、园区在线监控中心、大气自动监测预警点及地表水自动监测预警点等污染源、风险源、环境质量监控平台为基础,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的园区应急响应平台。
5.3应急处置队伍和能力建设
5.3.1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中的相关要求,建立环境应急处置队伍,包括应急指挥部、通讯联络队、侦检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环境应急监测队等。
5.3.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4号)的要求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设备,并定期检查区内各企业应急处置设备的维护和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应急物资配备可参考《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146号)、《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与《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主要包括侦检器材、警戒器材、救生器材、破拆器材、堵漏器材、输转器材、人员洗消器材、照明排烟器材、消防器材等。
5.3.园区管理机构应整合园区的应急资源,建立综合性或专业环境应急队伍,建立和完善日常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应急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
5.4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响应机制
5.4.1园区管理机构应严格执行 24 小时应急值守,实行领导带班,并装备数量足够的内线与外线电话、无线电和其他通讯设备,确保应急工作人员电话通讯24小时畅通,实现突发环境事故的短信报警或电话报警功能。
5.4.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要求,迅速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等信息上报县级或市级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
5.5 园区管理机构应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面提升园区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环境安全;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的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5.6 园区管理机构应对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应急队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和方法,并加强对外部公众(周边单位、社区、人口聚居区等)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组织和制度建设
6.1 园区管理机构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负有直接责任,企业负有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环保部门负有监管责任。
6.2园区应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人员和必需的环境监测、监察等装备和设备,负责园区的环境保护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园区环境保护机构可为属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园区的派出机构,也可为园区管理机构下设的环境保护机构,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园区管理机构的双重领导。
6.3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数量应根据园区内企业数量确定。同时,原则上企业数量达到或超过50家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不得少于15人;企业数量不足50家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数不得少于10人。6.4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应具备环保相关专业知识,环境监察人员应持有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证。
6.5园区内企业应有明确的环保管理部门和完备的环境管理制度,人员配备齐全。企业环保管理和从业人员应经过省环保厅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6.6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园区内企业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和园区环境管理水平。
6.7园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向社会发布园区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受理情况、审批结果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等信息,公布经调查核实后的环境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和园区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和处置情况。
6.8园区管理机构应向社会公开环境污染举报电话,建立园区网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等媒体的监督作用。
6.9园区管理机构可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公众开放日,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监督化工园区环保工作。
6.10园区管理机构应配合当地环保部门每两月向省环保厅上报一次辖区内化工项目的审批情况(环保部和省环保厅负责审批的项目除外),上报内容包括审批项目名称、产品方案、生产规模、建设地点、法人代表及联系方式。
6.11 园区管理机构应分别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将本园区上半年和环境管理情况报送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分别于每年7月上旬和次年1月上旬将全市园区上半年和环境管理和运行情况书面上报省环保厅。
附录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或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322
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
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5562.1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
GB15562.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48
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2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T 1992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 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HGJ299
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J606
工业污染源现场检查技术规范 HJ/T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76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SH302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设计规范 GA62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 GA622
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4号)
《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1999年第5号令)《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环发〔2004〕75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6〕185号)
《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146号)《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121号)
《关于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115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21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2〕23号)《关于印发江苏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9号)《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1997〕122号)《关于加强我省化工行业环境管理的通知》(苏环函〔2007〕140号)《关于规范固体废物转移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控〔2008〕7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苏环管〔2008〕27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和化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09〕199号)
《江苏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苏环规〔2011〕1号)《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见》(苏环规〔2012〕4号)《关于印发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2〕2号)《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4 号)《关于加强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3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93号)《关于开展危险废物转移网上报告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284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3〕15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江苏省固体(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实施方案》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 附录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规范。
1园区基础设施
指由化工园区统一规划、建设,为控制、缓解大气、水等污染物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的可共享的基础性环境保护设施,如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园区绿化防护带等。
2明管
指露置于外界环境中可直接观测、检测的污水输送管道。
3监控调节池
指设置于企业污水排口与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之间,并安装有监控设备的污水收集构筑物,具有转输、调节、监控企业污水的功能。
4隔离带
指园区开发边界至距离边界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
5风险源
指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以及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6应急响应平台
指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环境监控系统为支撑,具备日常管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协调调度与应急联动等多方面功能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指挥平台。
7应急演练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练、综合演练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练。
8园区管理机构
指代表地方政府对园区范围内行使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协调入区投资者与政府关系的管理部门。
9园区环境保护机构
指对园区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与管理的机构。抄送: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4年2月19日印发
第五篇: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整理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内容
第一部分
一、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目的:
1、为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及时识别并应对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 现和可持续发展;
2、为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以及按 照中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的要求。
二、公司组织架构
公司董事会:下设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四个专业委员会,为董事会提供专业决策支持。
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在《公司章程》及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执行董事会决议,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对董事会负责。
三、内部控制工作组织保障
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是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公司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的责任主体,董事长为内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在董事会的整体主导下,公司确立内控规范实施工作的组织架构及职能,设立内控领导小组、内控管理小组、内控工作小组和内控评价小组,为建立和实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1、内控领导小组:
组长:董事
副组长:总经理
成员: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2、内控管理小组
组长:副总经理
组员: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总经理助理、监事
3、内控工作小组
组长:副总经理
组员:集团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各子公司第一负责人
4、内控评价小组
组长: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主任
组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副总经理、独立董事、监事会主席、职工代表监事、监事、审计负责人
四、各小组的内控建设工作职责如下:
1、内控领导小组职责
(1)主导推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2)定期及阶段性的工作审议及向董事会沟通汇报
(3)对现存的内控问题、整改计划进行审议
(4)推动各阶段整改
(5)负责审批《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6)负责审批内部控制评价相关工作方案
(7)负责审阅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记录底稿
(8)负责对全年测评问题发现进行审议,并在提交董事会审议前进行基础性认定复核,同时推动整改
(9)负责审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10)负责其他与此相关的重要协调、沟通、资源配置等事项
2、内控管理小组职责
(1)审议公司内控体系建设的范围和项目计划,并提交领导小组。
(2)定期听取工作小组的汇报,对各项工作成果进行审核并向领导小组汇报。
(3)负责监督领导小组审批通过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
(4)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正常进行。
3、内控工作小组(项目组)职责
(1)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①在第一年建设期,在独立咨询顾问的指导和协助下,全面开展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实施,逐步成为未来持续建设的具体职能机构;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及不断变化,跟踪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和资本市场的动态,及时掌握最新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状况和实践实务,开展政策调研,建立并不断完善体系框架, 组织和执行相关具体工作;
②围绕内部控制体系总体目标,制定体系建设规划,分解任务、建立实施路径与步骤,并组织实施;
③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与沟通、内部监督为内容要素,建立内控体系、工作机制与程序及相关制度规范和记录文档;
④参与现状梳理诊断、整改与完善、内控手册设计工作,指导、监督总部各部门、子公司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工作;
⑤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全员培训,制定培训规划,准备相关培训材料、组织并实施培训计划。
(2)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①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维护工作机制;负责对风险管理、流程及控制活 动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等的整体修订完善和实施;
②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判断对既有内部控制活动的影响,持续维护和完善风险控制文档;
③负责《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的维护完善和变更颁布。
4、内控评价小组职责
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评价、对外报告、外部内控审计工作配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组成评价工作组
(2)制定评价工作方案及评价规则
(3)实施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的测试
(4)认定问题发现,并与被评价单位沟通,由被评价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5)汇总子、分公司以及母公司的评价结果
(6)向内控领导小组提交工作方案、工作底稿、结果报告等,并进行沟通汇报
(7)编报问题认定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递交内控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经总经理、财务总监审核后,报审计委员会,最终由董事会审核
(8)作为外部审计师内控独立测试评价的内部衔接职能机构,组织公司并配合审计师的测评工作
5、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职责
就内控相关工作和事宜,组织安排董事会层面的工作程序,负责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其他定期提交监管机构的报告。
6、公司及子公司职责
公司及子公司按照内部控制体系的各项要求,全面参与配合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全员参与相关的培训和辅导工作,配合内外部评价测试工作, 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相关政策、制度、规范及工作程序和机制汇报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运行情况。
第二部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计划
一、内控建设工作目标
内控建设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1、确保公司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公平;
2、确保公司经营活动和发展的合规合法性;
3、合理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
4、提升公司整体的运营管理效率效果;
5、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规避风险,保证公司协调、持续、快速发展,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6、建立统一、规范、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司的 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内部实施范围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范围覆盖公司下属各部门、各分子公司,覆盖公司所有 业务及各环节。内控体系的建设,将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程序,以《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遵循依据,识别公司所面临的影响公司战略、业务、财务、合规及资产安全等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外部风险,在公司层面、业务流程与循环层面、信息环境与系统层面,通过全面梳理与改善,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和具体措施,实现对关键风险的应对方案,并建立和实施持续维护和评价监控的机制。
三、内控建设实施工作计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一个月)
(1)公司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经董事会审议后公告并下发各部门;
(2)公司成立内控领导小组、内控管理小组、内部工作小组、内控评价小 组,组织召开启动动员大会,加强全体员工对建立内部控制的认同,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环境;
(3)聘请具有内控专业经验的独立咨询服务中介机构,指导和协助公司完 成此项工作;
(4)组织公司各部门了解、学习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及其参加相关启动培训。
2、第二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六个月)
(1)现状自查与完善、内控体系及《内控手册》建立、内控执行培训阶断(三个月)
专业咨询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规范提出指导意见;
确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范围包括公司及子公司各项业务流程,建立模块与流程框架体系,梳理现行流程,识别和梳理风险点和在设计层面已有的控制活动, 建立风险清单,识别内控缺陷;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机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结合内控规范与要求,确定内控缺陷评价标准,对发现的内控缺陷进行分类分析,针对不同的内控缺陷类型判断其风险,形成内控缺陷整改方案。
将内控缺陷整改方案提交内控实施领导小组审议。根据梳理成果及确认的整改方案,编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文档,包括流程 图和风险控制矩阵,形成《内部控制手册》,作为公司整改和执行所遵循的依据。对公司全员就设计成果,进行执行实施和整改的全面培训和辅导。
(2)整改执行、试运行阶段(三个月)
各相关部门及下属单位按照内控缺陷整改方案进行逐一整改,并由内控工作 小组和外部咨询顾问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并监督整改完成;《内部控制手册》全面在公司进行试运行一个季度,并根据试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固化。
3、第三阶段--内控自我测试、评价阶段(六个月)
(1)第一轮自评测试(一个月)
设计并编制《自我评价测试工作手册》,包括测试计划与方案、相关规则及工作底稿模板搭建等。履行风险评估程序,确定第一轮测试工作范围。自评工作小组在外部咨询顾问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第一轮自评测试,形成第一轮自评测试报告,提交内控实施项目领导小组审议;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执行层面的整改。
(2)第二轮自评测试(三个月)
确定第二轮测试工作范围,制定第二轮测试计划,自评工作小组在外部咨询顾问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第二轮自评测试,形成第二轮自评测试报告, 提交内控实施项目领导小组审议,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执行层面的整改。
公司内控评价小组对全年的内控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对最终问题进行认定,编写《认定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提交内控领导小组、审计委员会、公司董事会审议。
4、第四阶段--内控审计阶段(年报前)
确定聘请的内部控制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准备阶段开始);
配合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在年报前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按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三、内控自我评价工作计划
(一)自我评价范围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包括公司本部及所属的各子、分公司。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
内控评价工作组根据企业性质、经营管理特点、重要业务风险等,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将内部控制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三)组织实施自我评价工作
公司内控评价工作组对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实地查验、测试、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控缺陷。
(四)编制缺陷汇总表
根据现场测试获得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分析认定,并按其影响程度确定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编制缺陷评价汇总表。
(五)提出认定意见和整改意见
内控评价工作组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成因、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复核,提出认定意见和整改意见,编制整改任务单,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向内控规范领导小组和董事会报告,重大缺陷由董事会最终予以认定。
(六)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编写
内控评价工作组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结果,结合评价工作底稿和内控缺陷汇总表等资料,按照《企业内部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四、内控审计工作计划
按照监管部门要求,聘请财务审计机构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有效性测试和审计。公司应积极配合会计师事务的审计工作,提供审计所需的内控文件和资料, 做好内控审计工作。
五、内控实施规范工作的信息披露
公司在年报前完成内控审计工作,披露内控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