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3号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3号 【发布日期】2008-06-19 【生效日期】2008-06-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3号
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为促进地震灾区工业企业依法有序恢复生产,防止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我部制定了《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现发布施行。
附件: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二○○八年六月十九日
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人体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加强地震灾区环境保护工作,保证企业依法有序的恢复生产,促进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特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南适用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工业企业(下简称企业)恢复生产工作,其他省份地震灾区可在工作中参照使用。
第三条第三条 企业恢复生产应在符合产业政策、保证生产设施、环保设施完好,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危险废物依法得到妥善处置,具备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满足灾区环境安全的条件下进行,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恢复生产要征得有审批权限的安监部门同意。
第二章 企业恢复生产的环境管理
第四条第四条 企业恢复生产的管理程序包括自查、申请、受理、核查、审批和验收。
第五条第五条 为保证企业恢复生产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第六条第六条 企业恢复生产前应对企业的厂房,生产设施、设备,环保设施、设备,供水、排水,原辅材料储存,环境管理人员等恢复生产所必需的环境要素进行全面自查,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维修、维护、更新、补充等必要手段,保证企业恢复生产后能够正常运行。企业应完成恢复生产的自查报告(表),作为企业申请恢复生产的必要文件。
第七条第七条 在完成自查的基础上,企业应当根据监管级别向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恢复生产,并提交企业自查报告(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企业恢复生产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给出审批意见。
第八条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组织相关专家和管理人员到申请恢复生产的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根据核查的情况完成企业恢复生产的核查报告(表),并对企业是否具备恢复生产做出明确结论,同时对恢复生产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核查/自查表尽量与企业排污申报登记表有关内容一致。应有达标监测内容。
第九条第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核查结论,由恢复生产领导小组或主管领导对企业申请恢复生产做出同意或不同意恢复生产的审批意见。
第十条第十条 同意恢复生产的企业在恢复生产3个月内应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环保验收的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企业恢复生产环保验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对恢复生产的企业进行环保验收,环保验收可以参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等要求执行,根据验收结果做出同意生产、停止生产、限期整顿等结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分类管理、促进生产”的方针,对于位于非敏感区、能耗小、排污少、环保手续齐备、规模以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恢复生产的程序,简化程序包括自查、申请、受理和审批。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企业恢复生产的类型分为全面恢复生产和部分恢复生产。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企业恢复生产的环境保护申请表和对恢复生产企业的环境保护核查表,见附表一和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已申请部分恢复生产的企业,需要恢复其它生产装置和生产设备时,必须对该生产装置和设备重新提出恢复生产申请。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办法颁布之前已经恢复(全部或部分)生产的企业应在本办法颁布之后15日内向当地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补充恢复生产申请,按恢复生产的管理程序执行,经核查不同意恢复生产的企业应立即停止生产,经核查同意恢复生产但必须采取相应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立即停止生产,待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并通过相应的环境保护验收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于存储、使用、生产有毒有害原辅料及产品的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业及其它存在风险隐患的企业,应及时制定或完善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作为企业申请恢复生产环保核查的重要内容,确保企业恢复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
第三章 企业恢复生产的基本要求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申请恢复生产的企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中规定的淘汰类以及相关行业、地方产业政策中禁止的企业(工艺、设备)严禁恢复生产。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位于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必须符合工业园区的有关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于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严禁恢复生产。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位于饮用水水源或临时应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且排放废水或储存、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禁止恢复生产。对于位于临时应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企业待临时应急饮用水水源撤消后可以申请恢复生产。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位于(应急、临时)居民安置区、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区卫生防护距离内的企业,以及原先位于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等环境敏感区内的企业严禁恢复生产。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位于因地震导致灾区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附近的企业暂缓恢复生产。
第四章 企业恢复生产前的环保核查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企业恢复生产前的环保核查包括企业自身的环保核查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环保核查。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生产设施与设备的环保核查。拟恢复生产的企业应对生产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环保检查,对已经产生泄漏等污染事故的企业应及时上报当地环保部门。对于存在污染事故隐患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应尽快进行维修、维护和更换,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
重点要对锅炉、工业炉窑、反应釜、储罐、槽、池、管道等易产生污染物的重要生产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重要生产设施和设备是否发生扭曲、错位、变形、开裂、坍塌等现象,关键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查。
从储存、输送和使用等环节对有毒、有害和危险原辅材料与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对存在隐患的生产、储存、使用设施和设备进行安全处置,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由于地震导致突然停产,造成有毒有害的原辅材料及中间产品在生产设施与设备中积存和残留的,为恢复生产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清理、安全处置,清理时优先考虑生产回用,对于无法回用的应根据污染物的类型和性质运送到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理场和固废填埋场等地方进行安全处置。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环保设施和设备的核查。拟恢复生产的企业有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治理设施、设备的,应对其逐项进行全面检查,对其可用性、安全性及效能进行评估,确保企业恢复生产后能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并且满足其他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对于废水处理设施,重点要对曝气池、沉淀池、储水池等构筑物以及管道等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扭曲、错位、变形、开裂、坍塌、渗漏等现象;对泵、阀门、仪表仪器、电机以及地下管道等关键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查、校准、维修和维护;对废水处理过程中用到的絮凝剂、酸碱中和剂等化学药品是否有充足的储备和稳定方便的来源进行核实;对废水处理应用生物处理工艺的微生物菌群是否存活和具有足够数量进行核实。
对于废气处理设施,重点要对烟囱、烟道、除尘器、脱硫塔等构筑物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扭曲、错位、变形、开裂、坍塌、漏风等现象;对风机、阀门、仪表仪器、电机等关键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查、校准、维修和维护;对废气处理过程中用到的添加剂、催化剂等是否有充足的储备和稳定方便的来源进行核实。
对于噪声处理设施,重点要对隔声屏、减振地基、隔声房、消音器、吸声装置等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开裂、坍塌、损坏等现象;对受损的噪声处理设施由专业人员进行更换、维修和维护。
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重点要对储存堆放场地及构筑物、收集输送固废的设备、危险废弃物密封储存设施等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开裂、坍塌、损坏等现象;对受损的处理设施由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和维护。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环境管理能力的核查
拟恢复生产企业原具有监测能力的,对监测的仪器设备的完好程度进行检验,必要时进行校准、维护和维修。对在监测分析中用到的化学药品、试剂等是否有充足的储备和稳定方便的来源进行核实。核实具有监测分析资格的人员是否能够到岗。
对废水、废气、噪声、固废处理、处置设施的各种岗位操作人员是否能够到岗进行核实。
对拟恢复生产企业原有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到岗进行核实。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企业外部环境条件的核查
对于接受企业排放废水的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水体、水渠(沟)是否发生变化,对管网和沟(渠)是否发生堵、漏,污水处理厂是否完好并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最终进入水体是否发生河道堵塞、改道以及水体功能的变化进行核实。
对于接受企业排放的一般性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工业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场地和设施(填埋场、焚烧炉等)进行可用性核查,对废物从厂内到处理、处置场所的通达性进行核实。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企业自查可参考本核查内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7号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7号 【发布日期】2008-06-30 【生效日期】2008-06-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7号
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为指导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部制定了《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现发布施行。
附件: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二○○八年六月三十日
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为防止地震灾区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指导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地震灾区应重点关注的土壤污染问题
(一)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泄漏造成土壤污染。地震可造成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贮存、经营等活动场所或相关设施,以及危险废物储存、处置设施严重损坏,导致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的泄漏,使有关场地土壤受到污染。
(二)大量使用消杀药剂造成土壤污染。地震灾区为防止发生大规模传染病,在重点防疫点和过渡性安置区大量喷施消毒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等各种消杀药剂,如敌敌畏、菊酯类农药、漂白粉等,大量消杀药剂滞留于土壤之中,造成土壤污染。
(三)环保设施受损造成土壤污染。地震导致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或堆放场、危险废物填埋或堆放场、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等严重损坏而发生泄漏,造成场地土壤污染。灾区需关注的危险废物种类参见《灾后废墟清理及废物管理指南(试行)》。
(四)加油站和油库等油品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地震导致加油站地下储罐或油库设施变形、破裂或倾斜,或者地面加油设施倾倒或损毁,储罐内油品泄漏造成土壤污染。
(五)尾矿库垮坝造成土壤污染。有的尾矿库因地震造成垮坝,尾矿渣经雨水冲刷后,有毒有害物质可随地表径流扩散或随淋溶液进入周边土壤环境,造成土壤或农田污染。
(六)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油库、加油站的储油罐破损和泄漏,教学、科研机构实验室损毁,化学药品、农药、油漆、涂料等经营场所损毁等也会造成局部土壤污染。
二、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科学调查评估。在认真分析灾情、全面排查环境风险源的基础上,对地震灾区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和程度进行调查,针对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科学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
治理先于重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应在灾后重建前完成。在对灾区土壤污染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灾区重建工作实际,提出重污染和高风险污染土壤治理规划。
高风险区优先。考虑灾区重建的资金和技术等因素,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对影响城乡居民饮用水源安全、威胁农产品生产安全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三、地震灾区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
(一)土壤污染信息收集
在排查环境风险源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污染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等信息。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排查,获取以下信息:
1、污染源的类型,如危险化学品生产管线等设施、地上和地下储罐贮存点等损毁;
2、土壤污染物种类和性质,如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名称、理化性质和毒理学性质等。
3、土壤可能受污染的地理位置、面积、场地地形与水文地质等信息。
根据排查结果,初步判断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建立土壤污染档案。
(二)现场调查与采样
通过现场采样和调查,诊断地震造成的环境风险源是否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了解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程度等。
1、现场考察
通过现场考察,确定地震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源的位置,获取土壤颜色变化、异味等反映土壤污染迹象的相关信息,排查污染场地周边的环境状况或敏感目标,如饮用水源地、人群集中居住区、基本农田或重要农产品产区等。
2、布点采样
根据现场考察情况和污染特征,针对化工等危险化学品泄漏和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布点,并采集土壤样品。必要时,应根据可能产生的危害,同步采集地下水、地表水和农产品样品。
对于质地疏松或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进入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容易因淋溶作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如土壤被液态有机污染物、含重金属的酸性尾矿废渣淋溶液污染,应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方向采集地下水样品。
布点和采样方法,可参照《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环发〔2006〕129号)。
3、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应以与环境风险源有关的特征污染物和需要关注的目标污染物为主。例如,因化工企业化学品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主要化工产品、生产原料和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因尾矿渣淋溶液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土壤酸度、有害重金属等项目;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等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重金属、多环芳烃、二恶英等项目;因大量喷施消杀药剂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化学物质等项目。
样品测试方法可参照相关国家标准方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环发〔2006〕165号)。国内暂无测试方法的项目,可参考美国环保局分析方法。
(三)土壤污染评估
地震灾区土壤污染评估分为污染状况评价和风险评估。
土壤污染状况评价可参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环发〔2008〕39号)中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风险评估包括生态风险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估。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以健康风险评估为主。健康风险评估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以资料调研、现场考察和调查等方式,获取场地有关信息,确定土壤或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
2、分析土壤污染物的释放过程,确定敏感暴露人群,建立有毒有害物质从土壤到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暴露途径,以及相关暴露评估模型,估计人群暴露于污染土壤或地下水的剂量。
3、收集目标污染物毒理学定性和定量数据,确定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毒性参数值。
4、根据暴露评估模型、关注的目标污染物毒性参数等,进行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污染区,计算场地土壤治理与修复目标。
四、地震灾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一)制定灾区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根据灾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结果,结合灾区重建规划,制定灾区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要特别注意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园、学校等敏感性用地的土壤污染治理问题。
(二)开展高风险和重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
在对灾区土壤污染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灾区重建工作实际,提出重污染和高风险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方案,经科学论证后组织实施。
1、在重污染土壤和高风险场地周边设置警示牌和防护设施,防止人畜因接触污染介质而受到危害。
2、危险化学品、垃圾和危险废物及其淋出液、油品等有毒有害物质外泄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的,应及时对污染源采取隔离措施,通过覆盖、集中收集淋溶液等措施,阻断化学品继续进入土壤、大气、地下水和饮用水等环境介质,确保饮用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因大量施用消杀灭药剂造成污染土壤的,应结合土地利用方式和风险评估结果,对于恢复为农业用地的,可采取客土法、改变种植品种以及植物修复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因尾矿库垮坝造成土壤污染的,应当采取措施对尾矿库坝进行加固修复,或建设临时性封存点;及时清运外泄的尾矿渣,防止尾矿渣中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继续进入土壤和水体。
5、加油站、油库等油品泄漏造成场地土壤污染的,应该将泄漏点周边受污染的土壤清理,并作为危险废物妥善处置。对于地下水流向下方为饮用水源的地区,须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修复。
五、保障措施
(一)地震灾区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地震造成的土壤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土壤环境问题,加强对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应把土壤污染治理作为重要内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在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有序、有力开展。
(三)根据灾区过渡性安置和重建工作进度,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灾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四)从事土壤污染现场调查、采样、应急处置的单位,要加强对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必要时应组织专业技术培训。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环境保护部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告
根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告》,经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并报部领导同意,拟任用魏斌等13名同志。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现将拟任职人选进行公示:
1.魏 斌 拟聘任为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
2.陈 怡 拟任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综合处副处长
3.毛剑英 拟任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预警处副处长
4.孙兴见 拟任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机械设备监督处副处长
5.任 欧 拟任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一处副处长
6.陈荣达 拟任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一处副处长
7.杨 凯 拟任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副处长
8.王 进 拟任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技术利用监督处副处长
9.范育茂 拟任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处副处长
10.丁华杰 拟任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辐射环境监测与督查处副处长
11.杨耀云 拟聘任为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安全设备监管技术中心)辐射源安全评估部副主任
12.依 岩 拟聘任为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安全设备监管技术中心)总体运行与质量保证部副主任
13.李 斌 拟聘任为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安全设备监管技术中心)政策法规研究所副所长
公示时间为2011年6月14日-22日。如对公示对象的任职有不同意见,可通过来信或公示专线电话反映情况。来信请寄:环境保护部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115号,邮编100035)。
公示专线电话:
驻环境保护部监察局 010-66556568
环境保护部直属机关党委纪委 010-66556553
环境保护部人事司干部监督处 010-66556171
环境保护部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6月14日
第四篇: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1]131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以下简称《意见》),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奠定法治基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力度,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环境保护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奠定法治基石。
二、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强化环境法律培训
——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环境保护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建立环境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定期组织环保审批部门、环保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和环保法制工作人员参加环境法律知识培训,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加大对西部地区环保系统环境法律知识培训力度。
三、加强环保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
——突出环境立法重点。加强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修订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拟定有关总量控制、饮用水源保护、土壤环境保护、排污许可证管理、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环境风险评估、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法规。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建立重大项目环境监理和环境风险评估、“三同时”执行单和执行责任状制度。将我国已签署国际公约的有关要求纳入国内相关立法。
——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的制度和机制。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部门规章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环境保护部网站或者以其他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环境立法中的作用。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专家学者三结合,完善环境立法调研论证制度。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书面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加强清理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坚持立“新法”与改“旧法”并重。对不符合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建立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各类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未经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不得发布施行。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
四、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环境行政决策程序
——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依法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总量控制要求、环境容量、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等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合理调控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的作用,促进部门间协同联动与信息共享。全面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依法对区域流域海域开发利用规划,重要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等开发建设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审批问责制。推动环保重点城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工作。
——规范环境行政决策程序。加强环境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环境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作出重大决策前,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并将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完善重大环境决策听证制度,扩大环境听证范围,规范环境听证程序,增强听证参加人的代表性,将听证意见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参考。重大环境行政决策事项按规定程序提交部务会议或者部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五、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严格执法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下移执法重心,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环境行政执法体制。明确环境执法责任和程序,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效率,严格执法监督。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持续开展环境安全检查,重点排查饮用水源保护区、沿江沿河和人口密集区的石油、化工、冶炼等企业,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强化产业转移承接区域环境监管。改进环境违法行为处罚方式,推行按日计罚,增加处罚种类,提高违法成本。深化环保后督察工作。支持设立环境保护法庭。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环境执法程序制度建设。细化环境执法流程,明确环境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正。要平等对待环境行政相对人,同样情形同等处理。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科学合理细化、量化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避免环境执法的随意性。健全环境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坚持文明执法,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严格环境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素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梳理环境执法依据,明确环境执法职权、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并向社会公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环境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加强环境执法评议考核,评议考核结果要作为环境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
——深化环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减少环境行政审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六、推进环境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加大环境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和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准确的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环境政府信息的,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环境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对环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依法妥善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对应当保密的,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推进办事公开。要把公开透明作为基本工作制度之一,拓宽办事公开领域。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行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
七、强化行政监督,严格行政问责
——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利。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切实加强对下级环保部门的监督,及时依法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环境行政行为。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
——严格行政问责。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八、加强环境行政复议,做好环境应诉工作
——加强环境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环境行政复议在解决环境行政纠纷中的作用,努力将环境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对依法不属于复议范围的事项,认真做好解释、告知工作。加强对复议受理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复议申请的行为。办理复议案件要深入调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注重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调解、和解达不成协议的,要及时依法公正作出复议决定,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该撤销的撤销,该变更的变更,该确认违法的确认违法。完善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
——做好环境行政应诉工作。完善环境行政应诉制度,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环境行政审判活动,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对人民法院受理的环境行政案件,要依法积极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
九、加强领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实施意见得到落实
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要高度重视《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对《意见》贯彻落实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总结考核,保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所需经费,确保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务求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环境保护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环境保护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工作,政策法规司负责推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日常工作。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要根据该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按明确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确定工作重点。环境保护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务院要求,组织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开展检查和总结工作,汇总后将结果报送国务院。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主题词:环保 法治政府 实施意见
第五篇:环境保护部职责
环境保护部职责
(一)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规划,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组织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基准和技术规范,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按国家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参与制订国家主体功能区划。
(二)负责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牵头协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地方政府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国家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三)承担落实国家减排目标的责任。组织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监督实施,提出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名称和控制指标,督查、督办、核查各地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总量减排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四)负责提出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五)承担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受国务院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草案提出有关环境影响方面的意见,按国家规定审批重大开发建设区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定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城镇和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七)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拟订生态保护规划,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指导、协调、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协调指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牵头生物物种(含遗传资源)工作,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
(八)负责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拟订有关政策、规划、标准,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监督管理核设施安全、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核设施、核技术应用、电磁辐射、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对核材料的管制和民用核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九)负责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预测预警,组织建设和管理国家环境监测网和全国环境信息网,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统一发布国家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
(十)开展环境保护科技工作,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推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十一)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交流,研究提出国际环境合作中有关问题的建议,组织协调有关环境保护国际条约的履约工作,参与处理涉外环境保护事务。
(十二)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纲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关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6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我国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旨在倡导公众践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的发展,历来是在不断应对和克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矛盾过程中艰难前进。由于人与自然矛盾激化,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碍,促使环境问题认识的觉醒,进而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许多国家都更加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实施“绿色新政”,以此来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推进绿色发展,为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