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而言,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还较低,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同时,在以成本加成为主导的价格机制下,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普遍较高,消费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垄断行业或垄断性业务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中国电信行业的手机漫游费为例,手机用户在外地拨打或接听电话就会产生漫游费。[6]电信移动公司收取漫游费的主要依据是,手机异地漫游导致运营商增加对手机用户的管理费用;同时,手机漫游后造成运营商之间复杂的网间费用结算。有关电信专家认为,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事实上只是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据信息,其边际成本几乎接近于零。从国际比较看,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取消了漫游费;日本电信企业虽然收取漫游费,但收费标准很低;欧洲国家普遍较小,不但从未收过国内漫游费,连国际漫游结算费也正在被强制性取消。众所周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经营的,在这两家移动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收入中,漫游费一直是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与极低的漫游成本相比简直是暴利,而暴利源于垄断,由于这两家移动运营商具有垄断力量(特别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它们不会自动降低、更不会取消漫游费。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分配的低效率,表现为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7]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200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364元,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5073元,超出平均水平3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高达36941元,超出平均水平101%。这里,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高效率,而是由其行政垄断地位所产生。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全行业亏损的邮政业,其职工平均工资也有22321元,超出平均水平22%。
从根本上说,中国垄断行业低效率问题的根源是管理体制问题,这表现为:由于长期以来对垄断企业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垄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政府按照实际成本制定垄断行业价格,缺乏促使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性价格形成机制,造成部分垄断行业的成本价格居高不下;一些垄断行业运用其垄断力量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都致使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对国有垄断企业缺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垄断利润被不合理私分,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管理层收入偏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有这些造成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低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低效率问题,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以促进竞争和民营化为主要内容,提高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特别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垄断行业的广大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因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成果,不断扩大垄断行业普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普遍服务的水平,以提高社会分配效率。
垄断行业又分为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为实现有效竞争,对于竞争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而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于这些业务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其次政府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企业,在进入方式上,民营企业既可以通过与公有制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也可以独立进入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后,政府就不能沿用传统的管制国有企业的体制,实行“一竿子到底”的行政手段管制不同所有制企业,而应当对垄断行业管理体制作重大改革,更多地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制垄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垄断,改善垄断经营的低效率,保护垄断行业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提高社会分配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篇: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在体制改革已进行30多年,经济改革在许多领域全面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显然不符合社会期待。
在中国,垄断行业应该说占主导地位,垄断行业有电力、市政交通、烟草、石油、天然气、电信、铁路、民航,包括银行等等。我国在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形成的行政垄断,已经产生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其突出特征就是借助政治资源来进行经济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排斥其他集团参与竞争,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寻求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全社会财富或人民福利最大化,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排他性的特殊经营,在其垄断领域实施了市场禁入,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含潜在对手)的进入,妨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不仅如此,行政垄断还极容易成为孳生腐败的温床。目前,行政垄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制度性瓶颈。可以说,不消除行政垄断,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也会越来越不健康。
鉴于行业垄断的种种弊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以打破垄断为目的行业改革。此次改革触及到了较深层次的体制矛盾,试图从体制上削减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而其中主要的改革办法是 “拆分”。即对垄断的行业采取“横向分拆”的方式,撤销或合并了垄断行业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其所属的行业按其特性进行“拆分”,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比较引人关注的有对电信部门的分拆和重组,最终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六大公司。1998年7月,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分拆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把发电企业拆分成大唐、华能、华电、国电、中国电投五大集团。把电网按区域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进而又按区域再拆分为多个区域电网公司。2002年中国民航业通过行业重组,合并成立了5大集团,包括3家航空公司,1家航空保障公司,1家航空信息服务公司,并与民航总局脱钩。同时,外资投资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股份比例放宽至49%以上,民间资本可投资民航业。通过此次改革,垄断行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部门初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出现了迈向垄断竞争的趋向,尤其是在垄断行业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并重新设计了政府监管体制和机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垄断行业拆分重组成竞争性寡头,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业,也开始向国内资本开放,并允许海外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这标志着中国市政公用市场将告别政府垄断经营的局面,加速市场化进程。
针对垄断,有些行业“分拆”是必要的。但是,把分拆当作垄断性行业改革的万灵药,则难免失之浅薄。
第三篇: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1203 姚靓君 120730308
摘要:垄断行业自古以来就存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别的国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与此相适应,是要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 域,这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能够推进整个事业的发展。
2.1何谓垄断行业
在古代,人们在市集上做生意。许多行业,都是不只一个商人做的。有些商人想包揽所有客人,就在市集上做高台,叫做垄,他们居高临下能获得许多便利,包揽了许多客人,这种行为称为垄断。
垄断行业分为两种,一种在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进行行业上的垄断,如美国的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因为深厚的技术优势,垄断了全球各国的电脑操作系统。另一种是由国家控制下的垄断行业,如,我们国家烟草、电力行业,由国营垄断,私人不可经营。
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提倡公平竞争、自由经济,垄断行业比较少。发达国家垄断行业一般为技术型的,不过,即使一些现在看来依然是带垄断性质的公司,如美国微软,垄断也难以长久,谷歌正在研制新的操作系统,快就要面世了。自然垄断行业的有自来水、电力、公交等等,这些垄断行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因为存在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进入门槛。
如果一个城市存在多个电网系统向同一群消费者提供电力服务,即竞争的话,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领域如果不是垄断结构而是多个生产者竞争的话,对我们消费者的影响也不会是好的。最终的结果是厂商最终将退出市场不再提供产品。垄断形成垄断利润和消费者损失。政府通常对垄断行业实行垄断价格管制或者进入许可。当然由于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会造成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但是要通过引入竞争来解决也很难。通常最后形成一个合谋的垄断集团,寡头垄断。
在古代也有垄断,如海盐的垄断,矿石的垄断,兵器制造的垄断,剩下的便是一些官场的“灰色收入”。清朝就有一任清知府十万花花银之说,显然当官的除了有一份不菲的俸禄外,还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进贡”和“孝敬”.多成为公开的秘密。据典籍所载,当时社会“灰色收入”已发展到极致,是一些平头老百姓所没有的特权者,多可牟取一份额外的好处的好方法。
2.2垄断行业需要改革垄断行业必须改革,因为是对平等保护原则的漠视、法律保留原则的违反和对公平竞争秩序的损害
平等保护原则的终极意义在于追求宪法对各个人所保障的,各自在其人格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机会的平等。即所谓的“机会上的平等”。
虽然说市场和平等有着天然的联系,但行政性垄断给予了某些产业、企业和个人以特权,使得政府以及和政府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行业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有了相对于其他竞争者的特权。例如目前在大约30个行业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间资本投资“禁区”,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通讯、科教文卫、旅游等行业领域以及国有产权交易等领域则尤其如此。过多的由行政性的机制来垄断本应由市场配置的资源,对特定的经营者实行优惠待遇,违反了平等保护原则,构成了对竞争对手的歧视,造成了限制竞争的后果。
对经济自由的限制,应该符合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法律保留原则的意蕴在于,只有由民主选举具有直接民主合法性的代议机关,才能对一般性的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重要事项作出决定,颁布普遍的对公民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我国宪法第5条第1款也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原理要求应以法律规范国家与人民间的法律关系,并且应使人民能够预见并估计行政活动的效果。从学理上考察,除法律之外的其他行政规定和措施,不得对公民基本权利予以限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有效率地发展经济,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经济政策目的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借此尽可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阻止政治权力恣意扩张的同时,分散私人的经济权力,通过确保消费者的选择自由和企业的平等机会和自由,来实现民主的经济秩序。因此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捍卫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例如日本《禁止垄断法》第1条明确规定:“本法的目的,是„„促进公平的、自由的竞争。”
实践中的诸多行政性垄断是以直接排斥、限制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微观层面考察,行政性垄断往往通过直接禁止某一产品或某地产品进入某一特定的产品市场或地域市场,改变了特定市场上竞争者的地位,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与垄断局面的出现。从宏观方面考察,行政性垄断损害了公平竞争秩序,将本应统一、开放的全国性市场分割为彼此封闭、互不联系的条块结构,妨碍了全国开放、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与完善的进程。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2月6日到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周铁农说,当前垄断行业改革明显滞后,造成不公平竞争,建议《报告》稿增加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黄孟复说,要明确时限,抓紧出台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配套政策。
温家宝说,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与此相适应,是要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这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能够推进整个事业的发展。“新36条”没有落实,民间资本进入就遇到玻璃门、弹簧门。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实施细则制订出来。
在专家、学者座谈会开始时,温家宝说,第一,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无论是经济结构性问题,还是分配不公问题、反腐败问题,都得靠改革、靠制度性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第二,要把民生问题解决的更好。第三,应对今年的经济困难,有两个途径非常重要:一是支持实体经济。二是放活民间资本。这条路非常宽广,潜力巨大。
2.3垄断行业的改革
金思宇说过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研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目前不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一致,同时考虑到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协同推进,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实施有步骤的“精细化改革战略”。
一是要分类推进改革,对于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开、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石油、石化、民航等行业,要继续完善相关改革措施,重点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新的市场竞争主体,重组行业结构,增进企业效率。加快推进铁路、邮政和盐业等企业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政事分开改革。同时加强行业监管。通过建立健全垄断行业的监管体系,改进垄断行业监管的有效性。
二是要对每个垄断行业及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性质(自然垄断性、国家安全和战略的关系
等)进行梳理,从国有经济布局的角度研究这些行业及产业链各环节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根据影响程度来分析这些行业和领域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重要性类型行业分别确定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确定国有企业的股权权重。
三是根据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要求,进一步减少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数量,并根据每家企业的使命和发展战略,选择不同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方式。
四是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并完善监管办法。
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惠民、强企、兴国”。所谓“惠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的和更加满意的公共产品服务,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所谓“强企”,就是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谓“兴国”,就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据此,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垄断行业改革或是中国经济转制突破口。
2.4学者对垄断行业改革的看法
新京报:转制改革已成为市场共识,你也多次提到中国经济需要转制,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陈道富:由于中国经济起步晚,有后发优势,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一直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跑马圈地扩张模式,包括政府金融机构、财税体制等,迅速把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做事,但是效率并不太兼顾。
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模式到今天负面效果逐渐累积。比如现在超发的货币导致的高房价,由此带来的房租上涨、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逐步上涨。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继续发展的话,难度会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增长机会在哪?需要更加精细化、提高效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来加大分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工资、提升流程和管理、把不擅长的工种分配出去,分工合作之间的协调越来越多。中国经济需要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分工深化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
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发展机制的转变。转型往往伴随着动荡,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有“破”才能有“立”,有“立”才能真正“破”。
新京报:怎么“破”,又如何“立”?
陈道富:很多,这些改革千丝万缕,垄断行业的改革可能是破局的突破口。
对中国现在来说首先要做三件事。
一是,重新树立社会的信任度,特别是政府的公信力。纵观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占比越来越大,但是政府支出的效率取决于公众的信任度。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体系,交易成本就降下来了。
二是,中国经济要经过充分的调整,只要有过两三年的调整,中国可能是最有潜力的经济体。美国还能更好吗?很难了。而中国依然可以通过变革创造无限潜力。
三是,通过某一件事统一实现这两个目标。
而打破行业垄断是可行的,打破垄断,特别是部分行政垄断,真正放开民间资本的不公平准入约束,正是启动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让大家觉得正在沿正确的方向做事,更好的凝聚人心,以推动市场化的过程。
但并不是最根本的,最终的依然是制度的转变。
新京报:打破垄断就意味着破坏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
陈道富:一开始还做不到打破所有的垄断部门,而且很多垄断行业确实是自然垄断,比如资源型的、通讯、电网。
但可以从局部破坏,选取其中的一个领域,比如三网融合,比如铁路交通领域,抓住一个部门引入竞争因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从哪里破坏、怎么破坏,这需要政府来设计和思考。破坏后新的体系成长后,就会产生新旧体制的不协调,这就需要政府引导。
政府应该发挥恰当的作用,其实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不希望政府替代市场,特别是做既不该市场做也不该政府做的事,比如设租、寻租的事。
总结:垄断行业的改革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它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需要转制。转制的过程涉及原来的体系要破坏掉,形成新的体系。新的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新的土壤,让新的体系有机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之前,不能将旧体系完全破坏掉,需要保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
第四篇:垄断行业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通过多年努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加强。但是 ,经济体制改革还需
要打一些攻坚战 ,而垄断行业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回顾()一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改革
我国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中后期 ,对垄断
行业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80年代中期的改革 ,源自对建设 资金的需求。电信业率先为自筹资金放松价格监管、增加收 费项目 ,允许市话企业收取电话安装初装费及在长话、电报 等业务上收取附加费 ,并允许地方政府参与电信投资 ,国家 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分层管理 ,对解决投资不足和调动企 业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电力工业为解决长期的电力
短缺 ,缓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矛盾 ,结束了沿用 30 多年之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独家办电 ”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 上开放了发电市场,引入了新的投资和经营主体,从而推动了 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航业也实行放松准入监管,调动地方积 极性,使一大批地方航空公司应运而生。同时,铁路等行业也 有一些改革举措,如支持和鼓励地方筹资参与铁路建设、允许 铁路部门发行建设债券和以提价方式筹资加快建设等。这次改革较好的消除了上述行业的资金供给瓶颈 ,但同
时也暴露和加剧了长期存在的体制矛盾 ,这些行业的垄断并 未被打破 ,相反 ,垄断利益却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合法化和进 ①
一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 80年代的改革并不是本文所 要论述的“改革 ”,把其作为 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次垄断行 业改革的背景更为合适。()二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改革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 ,我国逐渐探索以打破垄断为目 的行业改革 ,并且各行业都取得了一定进展。1994年 7月由 当时的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三家发起组建的“中国联合通
信有限公司 ”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十亿元 ,标志着我国政府放 松了对邮电行业准入的控制;1995年 4月 ,原电信总局变更 为企业法人;1998年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作为电信业的管理机 构 ,中国电信成为独立的运营主体 ,并且将邮政业务和电信 业务分离;2000年 ,又对中国电信进行分解 ,并为网通、吉通 和铁通 3家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 ,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 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移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多家电信企 业竞争的格局;2002年 ,中国电信再次进行南北拆分 ,重组后 形成了中国网络通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铁通 五家电信企业,固定电话被中国电信一家多年垄断的历史至 此结束。2008年 6月 2日,电信重组尘埃落定,正是实施“五 合三”方案:联通 C网卖给电信, G网与网通合并,移动与铁通
合并,形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 电力行业方面 ,1995年初 ,为了方便对外融资 ,国家成立 了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并在香港设立中国电力国际有限 公司;1997年为了更好地使中国电力建设和管理顺应市场经 济规律 ,国家决定在成立了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 ,撤 销电力部 ,有关职能由国家经贸委行使 ,中国电力公司在全 国范围内对电力调运进行安排 ,并监管跨地区电力运输;2002年 ,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成 11家公司 ,包括 2家电网、5 家电厂和 4家电力辅助公司 ,并组建电力监管委员会 ,实行 电力竞价上网。
民航业也在 2002年进行了改革 ,通过行业重组 ,合并成
立了 5大集团 ,包括 3家航空公司 , 1家航空保障公司 , 1家 航空信息服务公司。同时 ,外资投资航空公司和机场股份比 例放宽至 49%以上 ,民间资本可投资民航业。
油气方面 ,1998年 7月 ,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 ,分拆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石油 ②()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石化 ”。
2005年 9月下发的《国务院邮政改革方案 》明确提出了 “一分开、二改革、四项措施 ”的方案:“一分开 ”及重组国家 邮政局;“二改革 ”一为改革邮政主业 ,二为改革邮政储蓄 ,由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 ,将来不排除有上市的打算 ,其改革 内容包括如何分拆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中国邮政集 团公司与社会上的快递公司之间业务如何划分、邮政储蓄银 行的转型将遵循怎样的步骤 ,具有一定货币价值的邮票如何 处理等等 ,邮政改革逐渐铺开。
从上述各垄断行业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阶段的 改革成绩是非常突出的。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 ,我国垄断行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垄断 行业改革任重而道远。
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一 行政垄断仍是顽疾 ,并与自然垄断相互纠结
垄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经济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
垄断。行政性垄断是一种政企合一的体制 ,政府既是管制的 政策制定者 ,也是所有者 ,又是监督者 ,政府运用各种行政手 段构筑进入壁垒 ,维护本系统企业的垄断地位 ,甚至用某些 法规将其合法化。自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配置市场资源 ,虽然已逐渐向市场经济 转变 ,但旧体制的影响仍然且必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 ,行 政垄断的毒瘤难以根除。
在行政权力的庇佑下 ,垄断行业或企业不用依靠技术创
新和资本投入 ,便可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
润 ,导致后继发展乏力 ,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更有甚者 ,打 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等旗号保护行 业和部门利益 ,严重影响了自由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此 外 ,行政垄断还阻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的形成 ,使地方保护等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壁垒重重 ,商品及 要素流通受阻。腐败也容易因此滋生 ,据统计 ,从 1998年到 2001年 ,我国部分垄断行业违法收取的各种费用高达 530亿 ③
元人民币。
更为棘手的是 ,我国的电信、电力、油气、自来水、铁路运 输等自然垄断行业 ,都无一例外地与行政垄断相互纠结:它 们大多是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企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 在人事、分配、经营等诸方面受制于政府;垄断市场力量来源 的行政合法化和法律合法化;———这些特点正是行政垄断的 ④
主要特点。根据相关理论 ,政府对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 的措施应是不同的。行政垄断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缺乏竞争 的体制应该坚决抵制 ,而自然垄断因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 征 ,对其应该采取适当的政府管制。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拿 捏正确的管制力度 ,无疑需要在以后的改革中继续探索。()二 方法较单一 ,多用分拆的方法
如前所述 ,目前我国垄断行业已实行或将要实行的改革
模式 ,基本上都是采取“开放竞争性业务市场 ,由政府管制或 国有企业独家垄断基础网络 ”的分割式改革。从已有的改革
实践来看 ,在促进竞争、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产业绩效等方面 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由于这类改革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与我 国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缺陷 ,使得现行改革模式难 以满足彻底打破垄断的需要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产业 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 ,分拆很多时候只是使完全垄断 变成了寡头垄断 ,虽然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竞争 ,但相对外部 来说 ,进入壁垒仍然高立 ,无法形成真正的潜在竞争者 ,从而 对行业内企业缺乏激励机制 ,这方面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石油 行业 ,至今中石化和中石油仍维持着对石油行业“二分天下 ” 的局面。第二 ,分拆后的行业内部也可能继续存在垄断势 力 ,无法公平竞争。比如电力行业 ,电网企业在行业中显然 处于垄断地位 ,各电厂不排除使用寻租等方法“竞争上网 ”。第三 ,对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的简单分拆 ,有可能带来互联 互通的问题 ,使运行效率降低。网络型行业具有全程全网 , 联合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 要求在分拆成几个网络之后 ,各网络业务的运营商必须通力 配合 ,互联互通 ,才能实现最大的网络价值。然而实践中 ,当 分拆为不同网络运营商后 ,出于各自利益考虑 ,这一点很难 做到 ,使得分拆后的效率降低。()
三 政府定位不准 ,职能不明
在我国垄断行业 ,政府扮演着一般社会管理者、市场管 制者和企业所有者三重角色。垄断企业集政府公共管理职 能和企业功能于一身 ,政府不像政府 ,企业不像企业。有的 行业性集团公司虽然进行了改革 ,但它们多是由政府部门或 行政性行业公司演变而来的 ,角色没有转换 ,还没有成为真 正的企业 ,习惯于用行政办法对业内的企业进行管理。在转 轨时期 ,这些角色之间的冲突就显露出来。事实上 ,政府在 这种情况不能担任好任何一种角色 ,于是管理中的“越位 ”、“缺位 ”、“错位 ”现象图生 ,“该管的不管 ,不该管的乱管 ”。此外 ,在我国 ,政府还通常担当着市场监管者的职能。监管 机构由于与原政府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监管作用大打折 扣。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 了改革的进程。()四 监管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虽然在电力行业设立了电力监管委员会 ,其他垄断行业
如电信、石油、自来水、铁路等都未成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 构。多数时候 ,实施监管和促进竞争是同一主体进行的 ,即 由握有实际权力的行政机构进行实际控制和具体操作。同 时 ,政府对相关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许多领域 的监管职能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明确授权 ,监管无规可 循 ,人为因素大 ,决策过程透明度低。此外 ,社会监督机制也 没有形成。广大的消费者缺乏“代言人 ”。现行的听证制度 由于缺乏广泛性、代表性和反馈性亦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五 注重打破垄断 ,对发展缺乏关注
发达国家反垄断多是针对经济垄断 ,目的在于通过禁止
个体垄断、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以及不公正的商业行为 ,组 织经济权力过度集中 ,以及通过消除对生产、销售、价格、技 术的不合理限制 ,还有类似的其他的不正当的、通过联合、协 议和其他方式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鼓励自由和公平竞争 ,建 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要求 ,其
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发展问题。目前 ,铁路、电信、民 航等行业都存在继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对这些行业除了要进 一步打破垄断 ,还应考虑到后继发展 ,不能为打破垄断而打 破垄断。随着我国依照 WTO协定开放的市场越来越多 ,竞 争越来越激烈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高上述行业国 际竞争力才是根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 ,当前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而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的前提和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变 ,因此 ,作为经济体制 改革的一方面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 入、引入竞争 ,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对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对垄断加以区分 ,实行分类改革 区分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指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 ,排除、限制或妨碍企业之间的合法竞争 王保树)1990。我国的行政垄断又往往和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安 全和国防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 ,这些垄断都是应 当加以反对和打破的 ,但打破这种垄断则有一个时机选择问 题 ,这大概也是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笔者认为 ,这类垄断应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国家经 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逐步加以打破。具体来说 ,打破行 政垄断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实行政企分开 ,隔断政府与企业的 连带关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然后有两条路 径选择:一种是拆分。将一个行业性的总公司分解成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公司 ,然后对其内部业务进行重组。兵器工业
核工业、船舶工业、航天工业、电力工业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进行改革的。另一种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性公司的 业务进行重组。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石油化工行业 中国电信行业、中国航空行业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改革 ⑤ 的。
自然垄断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
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 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 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其特 点决定了不能简单用分拆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只能对其加
以管制。然而根据世界各国的做法来看 ,对传统的自然垄断 行业放松管制是一个趋势。这是因为自然垄断行业是有可 能变化的 ,过去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 ,由于技术 等因素的变化 ,现在变成了竞争性行业。一个比较常见的例 子是电信业 ,原来被看作是自然垄断行业 ,但随着光缆技术 的发展和通信卫星的出现 ,有线电视网络、无线通讯网络迅 速发展起来 ,形成了新的通信系统和方式 ,改变了有线通信 公司对电信业的独家垄断。放松或解除管制的关键是让新 企业进入该行业 ,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在我国 ,这些行业 要逐步对民间资本开放 ,也要有限度地对外资开放。2.区分垄断行业的非垄断性业务
这在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中有较明显的体现。大部分
自然垄断行业是通过物理网络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的 ,连接网络投人了高昂的固定成本 ,巨额的固定成本是规
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但是 部分产业链却有可能具有竞争性的特征。比如电网公司是 垄断性的 ,而电厂企业却是充满竞争。此时 ,应该对垄断性 业务和非垄断性业务进行区分 ,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采取在 政府控制下垄断经营的方式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实现 “规模经济 ”;在非垄断性业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促使企业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 理顺产权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必须与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
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这些行业要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把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组 成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公司 ,有条件的企业要尽快整体上市。要严格按照《公司法 》的相关规定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处理好相互的关系 ,建立起规 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 ,建立有 效的高层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大型企业集团 ,必须理顺 内部的产权关系、人事关系和财务关系 ,形成规范的母子公 司体制和管理方法。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等 ,加快 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三 明确政府在垄断行业改革中的职能
目前 ,我国政府在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中要发挥了主导作
用。无论进行拆分、改组 ,还是放松和解除管制 ,引进竞争机 制 ,起关键作用的都是政府。这样改革的好处在于:缩短了 改革的时间和过程 ,节约改革的直接成本。由于这种改革是 出自政府的决策 ,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 ,企业不需要花很 大财力、人力和时间去协调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 ,从而 缩短了改革的时间和过程 ,节约了改革成本。但是我们也应 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局限 ,要打破垄断 ,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 环境 ,过于依赖政府的行政权力绝不是长久之计 ,相反 ,很可 能延缓打破行政性垄断的改革步伐。因此 ,从长远看 ,政府 应该作为“公共服务者 ”,制定规则并维护规则的公平性 ,只 要没有行业或企业违反规则 ,政府就不应该过多加以干涉。由此 ,应切实转变政府的管制职能和方式 ,放松经济性
管制 ,加强社会性管制 ,凡是市场机制已经有效发挥作用的 领域 ,就应当放松甚至取消经济性管制。重点对垄断环节的 价格和公平接入进行有效的监管 ,对竞争环节的市场秩序进 行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四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分配体制改革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建立公平分配制度 ,逐步缓解地区
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是当前分配体制改革的 主要任务之一。垄断行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工资形成机制和 工资增长机制 ,普遍存在职工收入水平偏高、工资收入水平增长过快、工资外收入水平居高不下、垄断福利问题严重等
⑥
现象。近年来 ,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诟病 ,成为威胁和谐社会稳定的不 利因素。2006年劳动保障部的报告披露 ,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 的 2倍至 3倍;加上福利待遇 ,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 5倍至 10倍之间。因此 ,必须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特 别是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职工收入的调控。政府 应制定工资指导线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保持社会平均工资 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的行政性垄断行 业 ,通过征收资源税、环境补偿税、特许经营费等手段将行政 性垄断所得收归国有 ,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对留归企 业的垄断收益 ,政府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 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 ,将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 有。此外 ,垄断性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应通过举行价格 听证会定价。()五 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垄断行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是要逐步实现垄断行业 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这将对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产生重要作用。十六 大提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的重要作用 ,放 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 ,实现公平竞争。我国政府 也将遵守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 ,有步骤地允许国外资本 进入相关领域。各种所有制经济将在垄断行业的市场竞争 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遵循 WTO有关协议 ,我国目前比较注重垄断行业对外 资的开放 ,但对民营经济的进入实际上仍有较高的壁垒。应 该认真、彻底地贯彻“非公经济 36条 ”,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垄断行业改革不是简单地 实现私有化 ,而是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 ,加强对这些行业 经营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以保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六 加快相关法律立法进程 ,建立独立监管体系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和约束垄断
行业中政府参与的依据、具体的参与形式、监督机制、退出机 制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将垄断行业改革纳入法制化轨 道。建立独立的专门的监管机构 ,其职能、管制方式、决策过 程要有法律授权 ,提高管制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 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等。关于管制垄断行业政府参与的专 门立法应该实现以下目标:第一 ,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府 参与要有法可依 ,其目的和方式都应该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的 ,且要通过必要的审定程序;第二 ,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 府参与行为要明确规定有效的监督机制 ,赋予特定组织和群
体抗议、申诉的权利 ,并规定有效的程序保证这种权利的主 张;第三 ,要对各个管制垄断行业的政府参与规定相应的义 务和责任 ,对于政府的不当行为要制定合理的处置条款。首先要加快相关立法。依法禁止和防止垄断 ,是市场经 济下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制度和秩序的根本性措施。鉴于 在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过程存在着原行政性垄断的体制有可 能被新的市场垄断所替代的危险 ,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反 垄断法 》。依法规范和约束企业间的竞争和交易关系、竞争 方式、管制机构的行业和决策过程等。同时 ,对相关部门的 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值得庆幸的是: 2007年 8月 30日 ,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反垄断
法 》,该法已自今年 8月 1日起施行。其次 ,要改变过去部门 立法的做法 ,避免部门利益被法制化 ,全国人大以及政府立 法部门要在立法的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 ,并充分发挥专家的 作用。最后 ,是加快《电信法 》的立法进程 ,特别是对互联互 通以及接入定价方法等问题做出详细的法律规定;修改现行 的《电力法 》等相关法律 ,使之与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对管制、(竞争模式、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有些行业存在的调度指挥 如)电力调度、铁路调度等 等方面也要建立法律规范。注 释
①肖兴志.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整体评价 [M ].2005.②③朱泽.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 [M ].2006.④臧传琴,刘相,打破行政垄断———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 [M].2006 ⑤王新富.垄断行业改革的意义及思路 [M].2006.⑥张本波.垄断行业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 [M ].2006.参考文献
[1]刘世锦,冯飞.垄断行业改革攻坚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6.[2]高尚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J].市场经济研究,2004.[3]肖兴志.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整体评价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4]朱泽.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 [J].宏观经济管理,2006.[5]王新富.垄断行业改革的意义及思路 [J].商业经济,2006.[6]李久海.国际垄断行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中国 行政管理,2006.[7]臧传琴,刘相.打破行政垄断———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 [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责任编辑:郭洪 〕
第五篇:利益集团论文:利益集团视角下中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研究
利益集团论文:利益集团视角下中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民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充分关注民生,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国上下共同奋斗的目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却存在着明显差距,特别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西方利益集团理论为研究政治经济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指出在政治市场上利益集团通常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虽然不同,但近年来社会阶层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并出现集团化倾向。收入改革正是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竞争、再调整的过程。因而本文认为收入问题是政治经济综合问题,并在国内外垄断及垄断收入理论综述和利益集团理论介绍的基础上,以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说明当前存在垄断行业收入过高、上缴利润比例过低的状况,并对照利益集团的定义把涉及到垄断行业收入问题的成员划分为四个利益集团——垄断企业集团、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和规制者集团。其次,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分析每个利益集团的目标、成员和政治活动:垄断企业集团成员少而精,与规制者集团关系密切,在政治市场上拥有特殊地位;消费者集团成员多且散,个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激励严重不足;非垄断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差异大,易分裂成若干子集团,难以形成统一行动;规制者集团虽然拥有削减垄断行业高收入的目标,但政企不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的局面,使得官员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垄断企业有所偏袒与保护。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正是消费者集团与垄断企业集团的力量悬殊,使得垄断企业拥有对其提供产品和服务定价的话语权;而非垄断企业集团的不作为与规制者集团目标的多重性也使得垄断局面无法打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垄断行业取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使其行业收入居高不下。最后,在对收入分配改革过程中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博弈分析得出:只要在垄断企业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比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影响力大的情况下,双方博弈的结果总是垄断企业集团获得的收益,并且垄断企业与政府更易结成同盟。因此,垄断行业高收入是各利益集团的博弈结果。要推动收入改革的进程,必须缩减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与垄断企业集团政治影响力上的差距,且政府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所改变。在以上分析基础之上,本文得出整治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的对策建议,认为消费者集团应与消费者协会联合、非垄断企业应主动表达诉求,来提高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政策规制者要试图建立对垄断企业集团的激励监管机制,并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监督,使得垄断问题的改制法律化、制度化;此外,将第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的重要手段,以缩小贫富差距。总之,规制者集团作为收入改革的主导者,要权衡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the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of China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 has been improved substantially.New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eclared clearly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must unite all people to struggle for the goal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exist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people’s income, especially the growing gap in industrial income.Furthermore, the gap between people who engaged in monopoly industry and others is obviously noticeable.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ies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academic circles.Western interest group theory provides us a new way to research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it indicates that interest grou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market.Although China’s political regim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our social stratum has been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art and some interest groups occurred.The income reform is just a process of interest competing and coordination for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In all,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income is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nopol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nterest groups,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high income in monopoly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political economy.Firstly, the paper contrasts industry income, states that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y is so high, and the proportion of revenue handed to the state is so low.It divide people involved in this issue 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interest groups:those are monopolists, consumers, non-monopolists, and regulators。Secondly, the paper analyses targets, members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for every single groups using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monopolist group is quite small, though its members are very large which have little divergence and hav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regulators, and as a result, it has special political status;consumer group is very large, but its members are scattered, the incentive for each individual to make political effort is serious deficiency;non-monopolist group’s influence is weak for its each member has great divergence, and it could be divided to some small groups easily, it’s difficult for these members of this group to form an unified action;the regulation group has the target to cut off the 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ies, but in certain period un-distinc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still exists, governors always take sides to monopolist for their own interests.All in all,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wide ga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consumers and monopolists enhance the monopolists’power to pricing their products or services, and the indifference of non-monopolists, the ambiguous of regulators all lead to the results for monopolist gaining high monopoly profits and sustaining high income.Finally, based on game analysis for those interest groups in the processing of income distribution reform, the paper included that as long as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monopolist group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onsumer group and non-monopolist group, the result of the game is monopolist gain more profits.Further more, monopoly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have the tendency to form alliances.Therefore 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ies is the game result among various interest group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process, the gap of political influence between monopolist group and consumer group, non-monopolist group must be reduc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opoly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must be changed.At the last, this paper brings up some suggestions on regulating 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y.These suggestions includes the supporting the union of
consumers and consumers’association, non-monopolists’expressing their demands actively,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regulation mechanism for monopolists, supervising regulators’own behavior and utilize the third distribution to balance income gap.After all,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all interest for every interest group, and ease their relations.This paper looks forward that one day we could build up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all people walk towards a livelihood of common prosperity.【关键词】利益集团 垄断行业 收入差距 收入改革
【英文关键词】interest groups monopoly industries income gap income reform 【目录】利益集团视角下中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研究3-5Abstract5-6
第一章 绪论9-1
4摘要
第一节 选
第题背景与意义9-10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节 选题视角与方法10-1212-14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0第一节 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文献综述14-17润理论综述14-1616-1717-20
一、垄断及垄断利
二、国内学者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综述第二节 利益集团:一个新政治经济学视角
一、利益集团相关理论介绍17-18
18-20
二、利益集团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第三章 垄断行业收入现状:存在第一节 中国垄断行业收入现状不同的利益集团20-28
20-2
5一、收入差距加大已成不争事实20-2
2二、垄断行业高收入已成关注焦点22-24低24-2525-28
三、垄断企业上缴红利比例过第二节 收入问题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划分
一、垄断企业集团26
26-27
二、消费者集团
26第四第一、垄
三、非垄断企业集团
四、规制者集团27-28章 垄断行业高收入成因:基于利益集团的理论分析28-39一节 垄断企业集团地位特殊——小集团,大力量28-31断企业集团目标分析29-30
28-29
二、垄断企业集团成员分析
三、垄断企业集团政治活动分析30-
3131-33
第二节
一、消费者集
三、消费者集团地位弱势——大集团,小力量团目标分析31-
32二、消费者集团成员分析32-33消费者集团政治活动分析33态度——易分化、少行动33-353
4第三节 非垄断企业集团的模糊
一、非垄断企业集团目标分析
34-3
5三、非垄断企
二、非垄断企业集团成员分析
35业集团政治活动分析第四节 规制者集团的中庸态度——
一、规制者集团目标分析36-37
三、规制者集团政治活动分析
第第多目标,难改革35-39
二、规制者集团成员分析37-3838-39第五章 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改革建议39-45一节 提高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影响力水平39-42二节 对垄断企业集团、规制者集团自身实行有效监管42-44第三节 利用第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44-45第六章 结语45-49
第一节 研究结论45-47
一、收入问
题是政治经济问题弈结果45-47
5二、垄断行业高收入是各利益集团的博
三、解决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49-51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47-4951-52
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