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02:1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珠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珠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第一篇:珠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珠江流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

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2012年5月11日

自2002年新《水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局围绕“建设绿色珠江,维护河流健康”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珠江流域(片)水功能区管理,不断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行政,努力履行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职责,制定了配套的流域性规章管理制度,创建了有珠江特色的管理机制,有力地推进了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

一、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2002年新《水法》第三十二条确立了水功能区划制度,2003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功能区管理办法》(水资源„2003‟233号),2003年7月1日起施行,为水功能区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近十年来,珠江水功能区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1、拟定珠江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并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按照《水法》的相关要求,我局在流域8个省(区)人民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划基础上,严格按照珠江流域水系自然属性、资源条件、功能及开发利用的要求,以保护水资源为主线,组织流域内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拟定了珠江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年12月,珠江流域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作为《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务院(国函„2011‟167号)批复,标志着珠江流域水功能区管理有了重大的突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有了最基础的依据。选入《区划》的珠江流域片重要水功能区有:一是国家重要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功能区;二是重要的涉水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和重要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跨流域调水水源地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三是国家重点湖库水域的水功能区,主要包括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的湖泊和水库水域的水功能区;四是主要省际边界水域、重要河口水域等协调省际间用水关系以及内陆与海洋水域功能关系的水功能区。《区划》中的珠江流域片重要江河湖泊一级水功能区360个,区划河长18656.9公里,区划湖库面积1212.0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二级水功能区329个,区划河长6830.7公里,区划湖库面积217.5平方公里;

一、二级水功能区合计542个(开发利用区不重复计)。95.8%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为Ⅲ类或优于Ⅲ类。

2、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2007年,我局依据《水法》的规定,在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水质目标组织开展了珠江流域水域纳污能力核算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制定工作。并由水利部提交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为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依据。目前,我们正组织开展珠江流域水域纳污能力核算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复核工作。

3、以省界缓冲区管理为突破口,加强流域重点水功能区的管理

按照《水法》的要求,我们对如何做好珠江流域省界缓冲区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有效推进珠江流域重要省界的水质管理,在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水质连续严 重超标的省界断面,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治理措施意见,并向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进行通报。近年来,我们已向流域内的3个省级人民政府发出了通报,3个省政府接到通报后都相当重视,其中一个省的省委书记在通报上批示要求该省加大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对那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定要依法严管,省委书记的批示由省委办公厅专函转发至省委常委及副省长;另一个省的通报也由二位副省长批示组成环保、水利专门调查组,调查落实通报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加强对省界水体水质的监控,确保了用水安全,对跨省河流水资源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流域机构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地位。

此外,在做好水功能区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我委积极开展重点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明确了水功能区管理界线,进一步提升了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

4、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起到“哨兵”的作用 水质监测工作是有效开展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支撑。按照《水法》的有关规定,我委积极开展珠江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目前,我委已对流域内115个重点水功能区实行了监测,重要江河省界缓冲区监测覆盖率已达到100%,并坚持每月发布一期“珠江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珠江流域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为流域水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5、建立跨省(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流域北盘江多次发生水污染事件,并蔓延到下游红水河,对广西境内红水河两岸人民用水安全 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的饮用安全,2007年5月24日,由珠江委、贵州和广西水利、环保部门组建的黔、桂跨省(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广州成立。珠江水利委员会在广州牵头召开了黔、桂跨省(自治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成立会议。“协作机制”组成单位包括: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组成单位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达成了共识。协作机制成员单位共同签署了《黔、桂跨省(自治区)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组建方案》文件。“协作机制”的成立,有效地推动了水利、环保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互通信息、实现资料共享、加强水资源监测的作用,为共同应对、协商解决跨省(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事件提供一个工作平台。“协作机制”成立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红水河“天峨”断面连续几年的水质达标率为100%。

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2002年新《水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入河排污口”,“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确立了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其后,水利部于2004年颁布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22号),2005年1月1日起施行。近十年来,珠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制度贯彻实施情况取得明显成效:

1、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

2006年制定了《珠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珠水政资函184号),为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提供了更具体的法规依据。编制了《珠江委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审批指南》,并在珠江水利网上公布,就珠江委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权限、审批依据、申办程序、申请材料、审批期限等作了详细说明,有效规范了珠江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工作。

2、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及设置审批工作

2005年初部署开展了珠江流域(片)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历经二年时间,普查登记入河排污口8677个,于2007年底完成《珠江流域(片)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自2006年起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工作,至今共审批入河排污口22个。

3、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

一是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紧密结合,对于流域机构审批的入河排污口,在审批同意前要求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意见;二是建立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联动机制,项目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与项目取水审批管理紧密结合,对于建设项目需要我委审批取水许可的,严格要求建设单位在申请取水许可的同时申请入河排污口设置。在对项目取水审批时,严格审查其排污口设置及退水情况,对于设置入河排污口的项目,要求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与取水申请同步进行,为入河排污口管理审批提供了有力抓手。对于不符合入河排污口设置要求的,敢于说“不”,真正当好河流健康的代言人。

4、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监测,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 自2007年起定期开展流域重点入河排污口水量水质监测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结合珠江委取水管理,多次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现场检查,检查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及运行管理情况,对未办入河排污口设置手续的要求补办有关手续,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要求按有关法规要求整改。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手段有待加强

履行职能需要一定的手段,一定的“抓手”或制度规定的可行的“程序”。流域水资源保护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手段不足是制约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珠江委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控制性手段基本没有,从水资源调配上看,西江干流缺乏控制性枢纽工程,下游供水安全受到威胁;从水质监测的能力看,监测的手段还是比较落后,省界水质自动监测远不能满足管理需要。二是珠江委水资源保护管理非工程手段缺乏,《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仅是部门规范性文件,省级及以下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与监督,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只顾及自己的行政区域,当发展经济与水资源保护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当地和下游的环境利益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代价,而目前对此没有相应的有效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省际边界水质目标管理制度,明确上下游责任和各有关部门的任务,强化 流域机构在水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职能是当务之急。

2、水资源保护经费不足

从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来看,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繁重,需要确保水资源工作所必需的经费。(1)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安排的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需要资金的保障,如水源地的保护、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2)目前珠江流域水质监测体系还不完善,跨行政区断面的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及时掌握水污染的动态变化,还须要加大对监测工作的投入。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水利部门进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经费较少,不能满足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3、跨省(自治区)污染协调处理难度大

珠江跨省(自治区)水污染矛盾较为突出,如南、北盘江,红水河及东江跨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虽然目前我们已建立黔桂跨省(自治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但跨省(自治区)水污染矛盾协调处理工作的难度仍然相当大。

4、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难度大

一是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专职水资源保护的管理队伍,水资源保护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往往不到位。二是社会上对水利部门实行入河排污口监督在认识上尚未到位,造成管理困难。目前很多人认为入河排污口管理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况,对水利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够配合,造成管理上困难。

5、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修订的意见建议(1)现《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偏重于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程序,而在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管理方面的内容较少,建议修订时考虑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强化相关内容。

(2)现《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内容,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模糊,建议修订时完善有关内容。

(3)《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只是部门规章,管理力度不够,建议考虑上升为条例。

第二篇:安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安徽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本省境内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农村家庭生活、种植业和零星畜禽养殖等单独分散排污,不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的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废污水的排污口,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

本细则所称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四条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使用应当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 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境内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及指导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细则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六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实行分类分级审批。

(一)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

(二)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但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三)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的,但是按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与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同级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所在流域的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四)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也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按下列管理权限审批:

在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河段)、湖泊上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该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审批;在长江干流、淮河干流、怀洪新河和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级直接管理的河道(渠道)上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其他河道(河段)、湖泊上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设区市或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具体审批权限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国家或省人民政府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单位(下称排污单位),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之前,向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或者取水许可审批手续的,排污单位应当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在提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或者取水许可申请的同时,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以及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设置入河排污口前,向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第八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依据文件;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四)其他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

设置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影响明显轻微的,经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可以不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只提交设置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影响的简要分析材料。

前款所称对水功能区影响明显轻微是指对水功能区(水域)入河污染物总量没有明显增加,对水功能区(水域)水质、其他取用水户权益、水生态系统平衡不构成影响、不在水功能保护区或其他重要敏感水域内且不存在事故风险。

第九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或者取水许可审批手续的,排污单位不需单独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但在提交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工程建设申请或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应当包含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有关内容。

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对该工程建设申请和工程建设对防洪的影响评价,以及水资源论证报告进行审查的同时,应当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其论证的内容进行审查,一并出具审查意见。

第十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域水质、接纳污水及取水现状;

(二)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

(三)入河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总量;

(四)水域水质保护要求,入河污水对水域水质和水功能区的影响;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对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的影响;

(六)水质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七)论证结论。

设置入河排污口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就建设项目对防洪的影响进行论证。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自行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第十二条 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应当予以受理。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五日内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排污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应当受理;逾期不告知补正内容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受理或者不受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应当出具加盖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三条 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予以公告,公众有权查询;不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排污单位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于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还应当将有关决定抄送负责该报告书(表)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对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组织专家评审,并将所需时间告知排污单位。

入河排污口设置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审批机关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排污单位、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要求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

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入河排污口所在地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不包括公告、听证和专家论证所需的时间。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入河排污口的;

(二)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削减排污总量的水域设置入河排污口的;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可能使水域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要求的;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直接影响合法取水户用水安全的;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不符合防洪要求的;

(六)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

(七)其他不符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第十五条 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决定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地点、排污方式和对排污口门的要求;

(二)特别情况下对排污的限制;

(三)水资源保护措施要求;

(四)对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投入使用前的验收要求;

(五)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十六条

经审查批准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重新进行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一)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和建设方案发生变化的;

(二)入河废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排放总量发生变化的;

(三)自批准之日起三年内未实施的;

(四)已有入河排污口停用两年之后重新启动的。

第十七条 入河排污口试运行满三个月,正式投入使用前,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向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第十八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申请验收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请书;

(二)入河排污口监测报告(含水量、水质及主要污染物浓度),委托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水质监测单位监测次数不少于三次;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材料;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行政许可决定书;

(五)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或建设单位关于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承诺落实情况说明。

第十九条 2002年10月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施行前设置的入河排污口,排污单位应当在本《细则》施行后到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由其汇总并逐级报送。

2002年10月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后,2005年1月1日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施行前设置的入河排污口,若不存在本细则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且未对所在水功能区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本细则施行后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若存在本细则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或对所在水功能区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应在补办相关手续,并完成整改后,到具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

2005年1月1日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施行后设置的入河排污口,未经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补办相关手续。

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上述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所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处设立明显的标牌,标牌上应注明该入河排污口名称、编号、位置坐标以及排入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排污口设置单位、监督单位名称及监督电话等。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管辖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建立档案制度和统计制度。

入河排污口统计时,应按照《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SL532)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编码和命名,统计成果应抄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单个入河排污口档案应包括入河排污口登记表、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申请文件、审批单位批复和决定文件、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检查资料、入河排污口监测资料及其他有关文件和资料。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及排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证照和资料。监督检查单位有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义务。

排污单位应当按规定对排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抄报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对入河排污口的退水水质进行监督监测。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发生严重干旱或者水质严重恶化等紧急情况时,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由其对排污单位提出限制排污要求。

第二十五条 未经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设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追究法律责任。

虽经审查同意,但未按要求设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八条追究法律责任。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以及已设置排污口不依照整治方案限期拆除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本细则有规定 8 的,依照本细则执行;本细则未规定的,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依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和入河排污口登记表等统一使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文书格式。

第二十八条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细则制定具体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浙江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细则2006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细则》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水利(水务、水电)局:

现将《浙江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细则》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浙江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细则》

2、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3、入河排污口登记表

4、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基本要求

附件1:

浙江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根据《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本省境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家庭生活、农村种植业和零星畜禽养殖分散排污不适用此细则。

第三条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使用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防洪规划等有关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境内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管理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五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实行分级管理。

(一)浦阳江安华水库以下河段、东苕溪青山水库坝址至德清大闸河段、钱塘江富春江水电站大坝以下河段、曹娥江百官老公路桥以下河段,以及在跨市河道行政交界断面上游2公里,下游1公里范围内的河段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二)除应当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外的本行政区域内省级河段,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河段,以及在跨县河道行政交界断面上游2公里,下游1公里范围内的河段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三)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应当由省、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以外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

设置入河排污口需要同时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第六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按本细则,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排污单位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之前,向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设置入河排污口前,向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第七条 设置入河排污口申请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依据文件或相关说明材料;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及其所依据的文件或材料;

(四)对第三者权益有影响的,应当提交第三者承诺书或其他相关文件;

(五)其他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

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影响明显轻微的,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不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第八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应当符合:

(一)国家和省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和规定;

(二)国家和省以及行业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规程;

(三)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及水资源保护等专业规划;

(四)水功能区管理要求。

第九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域水质、接纳污水及取水现状;

(二)入河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

(三)入河污水所含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总量和排放规律;

(四)水域水质保护要求,入河污水对水域水质和水功能区的影响;

(五)污水处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六)在特殊情况下对排污限制的要求和措施;

(七)入河排污口设置对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的影响;

(八)水质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九)论证结论。

第十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应当委托具有以下资质之一的单位编制,由报告编制单位对所作出的结论负责:

(一)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

(二)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业务范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应当予以受理。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排污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应当受理;逾期不告知补正内容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受理或者不受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应当出具加盖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予以公告,公众有权查询;不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排污单位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入河排污口设置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审批机关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排污单位、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要求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审查时限不包括听证和专家论证所需的时间。

第十三条 在重要功能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相邻功能区以及跨行政区域河段交界断面附近设置排污口的,应当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由审批机关组织评审。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入河排污口的;

(二)能够由污水收集系统接纳的;

(三)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削减排污总量的水域设置入河排污口的;

(四)入河排污口设置使水域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水质要求的;

(五)入河排污口设置直接影响合法取水户用水安全的;

(六)入河排污口设置不符合防洪要求的;

(七)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

第十五条 同意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决定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入河排污口设置地点、排污方式和对排污口门的要求;

(二)特别情况下对排污的限制;

(三)水资源保护措施要求;

(四)对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投入使用前的验收要求;

(五)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十六条 在本细则公布前已经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应当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到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入河排污口登记,由其汇总并逐级报送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管理要求,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入河排污口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发生严重干旱或者水质严重恶化等紧急情况时,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由其对排污单位提出限制排污要求。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管辖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建立档案制度和统计制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排污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证照和资料。

排污单位应当按规定对退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对入河排污口的退水水质进行监测。

监督检查机关有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义务,除为正常管理外,所取得的资料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二十一条 未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设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追究法律责任。

虽经审查同意,但未按要求设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八条追究法律责任。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以及已设排污口不依照整治方案限期拆除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追究法律责任。

退水水质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按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和入河排污口登记表等统一使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文书格式。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所称入河排污口,包括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排放污水的构筑物。

本细则所称新建入河排污口,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入河排污口,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有重大改变;扩大入河排污口,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二十四条 第七条中“建设项目依据文件或相关说明材料”指法定主管部门对本建设项目立项的批复意见,不需要法定主管部门进行立项批复的,应提供相应的其他同意建设的证明材料;“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所依据的文件或材料”指论证报告涉及的需要由法定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或证明。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对入河排污口实施监督管理是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2005年实施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也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

为了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深入了解地方排污口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工作经验。2011年10月19至21日,由水利部水资源司保护处组织,水资源管理中心、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参加,组成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审阅相关文件资料、现场勘查等方式,对淮河流域蚌埠市、淮南市及江苏省徐州市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重点检查了淮河干流沿线城市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蚌埠市热电厂、化肥厂排污口及江苏安徽省界断面排污监测等情况。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组成员10月19日晚到达蚌埠市,20上午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会议室与局主管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座谈,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汇报了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情况,对淮河干流沿线排污口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调研组也审阅了淮河流域重点入河排污口图集、淮河流域跨省河流省界水质监测断面图集、蚌埠市和淮南市城市及水功能区现场查勘资料及奎河缓冲区入河排污口整治等资料。

10月20日下午,调研组分别赴蚌埠市及淮南市淮河干流沿线开展调研检查工作,现场查勘了蚌埠市席家沟给定排污口、八里桥综合排污口、淮南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金庄村(洛河电厂)、淮南市化肥厂及小站台综合排污口的排污情况,就排污量及处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听取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汇报。

10月21日上午,调研组赴江苏省徐州开展调研工作,现场查看了奎河缓冲区排污口整治、省界断面水质监测站建设及徐州市国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等情况,听取了相关人员的介绍和汇报。

调研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按照《水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紧密结合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与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设置审批制度、核查登记制度、日常监测制度、档案和统计制度、通报制度等,实施情况较好。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和监测工作能力建设日益完善,但在监管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及时解决,以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

二、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情况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按照《水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要求,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中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二)加强核查,建档立案,加强入河排污口登记工作 按照水利部要求,自1990年开始,淮委水保局组织流域四省水利部门在全流域范围开展了入河排污口的调查及监测工作。1998年,为适应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每年组织流域四省水利部门开展全流域城镇入河排污口核查监测工作,系统掌握全流域重点入河排污口分布和变化情况。2008年将核查监测范围扩大到乡镇以下所有重点入河排污口,对淮河流域所有乡镇和村的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调查,拍摄入河排污口口门照片和GPS定位。更加准确地掌握了流域污染物入河排放情况,同时编制完成流域重点入河排污口图集(城镇卷及水功能区卷)、跨省河流(缓冲区)省界水质监测断面图集、流域重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状况汇编等。

按照水利部《关于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权限的批复》规定,在对淮委管理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及排污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入河排污口的登记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流域机构管理范围内的省界缓冲区、直管河道及淮河干流重点入河排污口的登记工作。通过入河排污口的登记,明确了入河排污口设置主体和管理对象。

(三)加强监测,明确全流域入河排污量变化情况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量监测结果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客观评价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发挥了主要作用。目前每年依法向流域四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报淮河流域入河排污量。同时对照淮河

河排污口。

(五)依法行政,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

按照淮委管理权限和水利部门核定的水域纳污能力及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依法开展管理范围内入河排污口的审批,严格把关,从源头控制排污。对不能满足水利部门核定的水域纳污能力和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要求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申请做出了不予水行政许可的决定。《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共批准同意了13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并对多个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入河排污口设置内容进行严格审查,要求建设项目零排放,不准设置入河排污口,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管理。同时加强了对已批复的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严把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关。

(六)重点突破,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试点工作

根据淮河流域入河排污量大、入河排污口设置不合理,对水功能区水质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特点,淮委水保局开展了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试点工作。2008年组织江苏省水利厅编制了江苏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提出了入河排污口的禁止区、限制区,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及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组织编制了淮河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开展了宿迁市饮用水源地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水源保护区(宿迁段)入河排污口整治试点工作。

水资源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制度建设是开展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水利部高度重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新《水法》实施后,及时以部令的形式发布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随后又多次发布通知,要求提高认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委里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发布了多个关于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的文件和制度。正是因为有了有效的制度建设加上水利部和淮委的重视和支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效。制度体系的建设使得流域和各省从上到下对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有了统一的思想和认识,上下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越来越符合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入河排污口监管的工作要求,保证了整个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团结协作是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 淮河流域城镇众多,入河排污口分布散、类型繁杂,实施水质水量同步监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必须依靠地方水利部门的力量和其它相关部门的支持。淮委水保局通过沟通和协调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协作机制,与流域内四省区在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上达成共识,目标一致,团结努力,互相支持,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紧密配合,为流域入河排污口日常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与环保部门保持信息渠道畅通,通力

石,是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改善水功能区状况、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强有力保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水法》规定了水功能区划分制度,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水功能区监测的职责,但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后如何实施,水利与环保如何衔接等问题并未明确。对水功能区监测发现超标后仅是向政府报告采取治理措施和向环保部门通报,缺少制约和限制手段。在排污口管理上,《水法》仅对第三十四条、第六十七条规定了排污口审批同意制度和处罚措施,但对已设入河排污口并没有管理规定,虽然现在普遍开展了普查登记,但在法律效力上还值得推敲;对排污口监督性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及对超标排污处罚等,目前在法律上都还不明确,排污口审批后的监管还缺少法律支撑。

(二)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健全。

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水功能区管理技术导则。在监测上,采用水利部颁布的《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评价暂行规定》(试行),以最劣断面采用一票否决法,未体现出各水质断面、各水质指标的权重和超标程度,造成水功能区达标率过低。在评价中,目前水量、生物指标等未纳入评价范围,不能满足对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需要。入河排污口论证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技术导则,现采用的《入河排污口论证报告》过于简单和原则,对编制单位指

0

(一)尽快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水功能区管理的重要手段,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依据。流域机构管理的入河排污口主要涉及到包括省界缓冲区在内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由于全国水功能区划至今没有得到国务院批复,给流域机构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尽快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二)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能力建设

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是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和预防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重要手段。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地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为了保障流域水功能区水质安全,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议进一步加大监测单位能力建设力度,提高监测水平和应急反应监测能力,对排污影响大的重点入河排污口逐步实施在线监测,建设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时全面掌握入河排污量变化情况,为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提供支撑。

(三)完善法规制度,修订《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是一项单独的行政许可制度,应通过修订《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与取水许可审批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分开,把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前置条件。同时应尽快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报告的编制、审查以及入河排污口监测、入河排

213-

第五篇:剖析“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透视水资源管理体制

剖析“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透视水资源管理体制

摘 要:通过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的实践与认识,揭示入河排污口管理方面的缺陷。根据新《水法》的有关规定,结合长江流域具体情况,论述了制定和实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方略。阐明了建立水资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建立21世纪可持续发展水利管理新体制。

关键词: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划;可持续发展水利;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严重的江河水污染,是由“三废”排放失控所引起。解决水污染应处理好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依据是水平衡,生态平衡。根据生态平衡提出纳污总量,使江河纳污后不超越“环境容量”。

1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危害严重

近20年来,长江流域接纳废污水量不断增加,而水污染治理却严重滞后,水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干流污染带、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土流失为特征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达标的水功能区不到一半。

1992~1993年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等对长江干流攀枝花至上海之间21座主要城市江段及城市区间直接自河取水口、入河排污口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监测。据统计,取水口574处,取水量(生产能力)5,233万t/d。入河排污口394处,1991年入江废污水总量38.8亿t,占干流城市废污水产生量的61.4%,比1982年增长0.34倍。

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1997年183亿t,2000年234亿t。干流岸边污染带长度逐年增加,已近600km;沿江城市500多处自河取水口均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20多座城市面临污染型缺水危机。重庆、武汉、南京、镇江、南通、上海等城市水厂因取水源被污染而多次停产。如镇江内江水厂水源,南京上元门、城南和北河口三个主要水源水质污染物均超标。上海、重庆水厂的有机物、酚污染严重,水厂经常被迫停产事故。武汉堤角水厂的上游1,000m以内就设置有各种入河排污口6处,1987、1992和1996年供水水源地曾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停产历时最长的达25d。武汉市沌口经济开发区水厂在选址时很难避开武汉晨鸣汉阳纸业公司排污的影响,被迫将取水口改选在其下游1,000m,并采取从江心300m处取水,为此增加投资430万元。500多处取水口如若都从江心取水,损失将达到数十亿元。上述情况的发生与水资源管理有关。

2管理方面现存问题

(1)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未与地方发展规划结合沿江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不当、不合理,取、排水口犬牙交错,生活、工业用水水源地受到上游入河排污口严重威胁。如南京大厂镇集中了南化公司、南京钢铁厂、南京(华能)热电厂、扬子石化等大型企业,在约3km江段就分布着15处入河排污口,年排废污水量7.62亿t;此江段还分布有上述企业和大厂镇水厂等7处自河取水口,其中大厂镇水厂等取水口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不得不将取水口迁移到上游对岸并从江底铺管道取水。

(2)水资源保护规划脱节,有待改革落实

城市要么没有实施流域规划的机构;要么没有与流域规划配套的地方规划;或者地方规划与流域总体规划标准不一致。有些沿江省市虽制订了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规划,但规划标准、原则受地方的制约,擅自降低本江段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规划标准,用牺牲流域乃至国家利益的“神机妙算”来换取地方经济效益。如重庆市就曾一度违背国务院1998年批准的《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将长江重庆江段水质保护标准确定为Ⅱ类的规定,竟擅自降低为Ⅲ类,以求增多入河排污量,从而减少地方水污染防治投资。再如九江发电厂三期发电工程擅自扩改其排污口并向下游移动,污水在九江石化厂生活用水取水口上游约50m处排放,严重侵害石化厂用水安全权利。

(3)江河成为排污沟并造成水污染纠纷

目前沿江城市为解决其水环境问题,不是积极就近建造污水处理厂,而是以“充分利用长江水环境容量”为名,热衷于兴建截污排江工程,如上海、武汉等市,甚至无锡、常州等非沿江城市,也兴起修建长距离管道向长江排污。这种不顾大局,以邻为壑的行为,不仅加剧了长江水污染,还导致一些地区上下游之间的水污染纠纷。

毒污转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如3年前被安徽“驱逐出境”的伟业有机化工厂“迁”到湖北武穴后,继续违法向长江大量排放高浓度有毒废水。省际间水污染纠纷发生多起,如浙江嘉兴市与江苏苏州市由排污问题引发的筑坝堵河水事纠纷,社会影响很大。上述事例集中反映了目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中的突出问题。

(4)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①地处宜昌市的安琪酵母股份公司,十多年来生产的废水直接排入长江。监测结果显示:仅COD(化学需氧量)一项就超标101~195倍,COD年排放量达10万t。有的厂商公然以失真的“自检”进行蒙骗,或偷排强排,而地方环保和水利部门却管不好管不了。在地方保护伞下,像安琪公司这样的污染大户长江岸边何止百千。

②很多人包括领导高估了长江的自净能力,以为“污染物稀释了就没有问题”;有些单位认为“交了排污费,排污合法”;有些单位任意设置入河排污口;还有些地方放弃已有的截污治污工程改向长江直接排污。上述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充分说明水资源统一管理、流域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5)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上的空白

①沿江城市入河排污口没有统一管理。我国一直呈现“一龙治水”、“多龙管水”、“强龙压不住地头蛇”的局面。如位于武汉市与鄂州市交界处的武汉葛化集团公司,自1991年至今将全部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往长江,严重危害了下游鄂州市自来水厂等供水水源地水质。因此引起了鄂州市人民的强烈抗议,市环境保护局曾多次向湖北省政府、省环境保护局告诉,但受区域管理体制的制约,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②边界河段缺乏管理。如长江流域内3万多km评价河长中,1998年超标河长达19%,到2000年上升到了26%。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超标率也呈上升趋势。种种迹象表明边界河段“三不管”。

③医疗等行业废水入河缺乏管理。如武汉市环保局在2003年抗“非典”期间对武汉市159家医疗机构调查显示,94家无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至少有600t“致病废水”经城市下水道排入长江。上述事实明确显示我国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

3新《水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原则

新《水法》确立了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制度。划定水功能区,并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净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

按新《水法》要求,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等水资源保护工作都必须实行水行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在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上,明确分级管理,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要向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出对重大排污口的设置、限排管理和总量控制的意见和建议。要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以对缓冲区、保护区、保留区提出排污控制的原则要求,对排污控制区提出减排污染物的要求。

1999~200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水利部的部署组织编制了《长江片水功能区划》和《长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并已付诸实施。“区划”及“规划”也是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基础,前者是确定水体纳污总量的主要依据,后者则是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和陆上污染物削减量的主要依据。

4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探讨

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是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一项极其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根据新《水法》,由水利部及派出机构等制订《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条例》(简称《管理条例》)及《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刻不容缓。

(1)为管理入河排污口,新《水法》规定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因此必须对入河排污口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2)在新《水法》颁行之前,入河排污口设置或变更未能与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管理目标相协调,不符合法制规范,应通过调查、登记及建档,重新按《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执行。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3)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变更必须依照规定程序向排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设置或变更排污口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其水污染防治工程和排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投产三个环节均应接受排污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设置或变更工程完工后,应向排污口管理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只有经排污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才可使用。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审批程序包括:①预申请审查;②申请审查;③竣工验收。

(4)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变更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必须符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必须符合水功能区划,必须符合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目标;②废污水排放必须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③必须符合《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有关规定。

(5)制订《实施办法》,并根据长江干、支流及湖、库区域水功能区要求,本着便于管理、便于排污的原则,对入河排污口的建筑及入河方式等方面进行技术规范,是入河排污口设置规范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新设置入河排污口进行审批的基本技术依据之一。

(6)新《水法》授权并支持入河排污口管理部门对重大排污口,对重点、敏感水域进行常规监测、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使用入河排污口的单位,必须在排污口安装计量部门认定的污水排放计量设施,并按季、年向有关管理部门报送排污口统计表。管理部门每年根据规定的审批权限,对入河排污口组织年审。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减少或停止排污,并按要求限期整改或终止使用。

5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建设

(1)从狭义的水利管理到广义的水资源管理

我国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农业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水利管理,但一般只针对防洪和农田水利的管理。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根本未把“水”当作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引入水利管理。80年代后,水利工作的重点才转移到实质意义的“管理”上,各级水利部门的工作也从狭义的水利管理,逐步过渡到广义的水资源管理。

当今水资源管理的内涵实质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节约、配置的管理。即通称“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这是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整体性综合规划和配置的管理。

(2)国外水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

1933年美国颁布全面开发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并建立具有行政实权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实现了流域开发、治理和保护的统一;环境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即TVA模式。

法国1964年颁布《水法》,组建全国范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系统)。即将全国按河流水系分成六大流域,成立流域委员会和流域财务局,后称罗讷河公司。实现了按流域划分管理单元,对自然水体实施综合管理。

英国在1973年和1989年两次调整了流域管理体制,在促进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英国的流域开发是以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中心的流域综合开发。如泰晤士河水务局卓著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流域管理体制综合开发的成案例之一。

日本的经验:1962年制定《水资源开发促进法》等;在1987年制定《全国综合水资源规划》,指定“水资源开发公团”为开发管理机构;对水土资源进行全流域的综合管理,进行有计划的利用和保护。

(3)国外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发展趋势

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水资源应按流域进行综合管理,统一规划。影响全局的关键工程及有争议的地区,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关系。排入水域的主要排污口,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

发达国家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共同经验是:①流域的开发与管理已经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水资源、水电资源和综合水库)、综合开发与管理。②逐步建立和完善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管理分开。强调以流域为基础,与国家和地方行政监督、协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③在赋予流域管理机构很大的行政管理权的同时,还给了相当的自主权。④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必须要有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

(4)我国水资源管理浅析

①我国施行流域管理已有百年历史,但效果不明显。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很多,主要有江河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政策、法律和体制存在的问题,束缚了水资源快速开发和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旧的流域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由于条块分割,人为地将系统完整的自然水文地理和生态环境形成水系分拆,实际上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开发和合理分配,形成“群龙自治,各行其是”或“三个和尚袖手旁观”的局面,导致出现了许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事纠纷。见上述事例,这里不再赘述。B、流域管理法制不健全,流域管理缺乏法制保障,我国水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特别是流域管理法制不完善、不具体,难以操作,是流域管理的薄弱环节。C、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对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定得不够明确,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D、主导思想偏向,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与环境保护。

②“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其主要作用是防治污染的主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其目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落实治理污染的措施,以保证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这项制度。

③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水法》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流域管理。新《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这是《水法》自1988年实施以来的经验总结。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注重水资源宏观配置,发挥市场效应。明确规划在水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强化流域管理。

(5)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构想

笔者分析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教训,其成败决定于管理的“法制、体制、规划”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是核心,它既是管理机构,又是权力机构,有权提出水污染防治的法令、政策与标准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权对有关政策与规划组织实施与检查;在经济上有独立性。笔者认为,我国当务之急是对七大江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水资源管理专门立法(《××流域管理法》),授予其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并进一步明确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职责分工。当法制完备,体制确立之后,流域综合规划便是开发治理的方略,是流域管理十分重要的基础。在具体实施上,可按一贯做法先树典型,而后展开。

6结 语

(1)创立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和实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是新世纪治江管水的新思路。21世纪的水资源流域管理要把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融为一体。

(2)联合国“21世纪议程”对排污问题十分重视。笔者对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剖析后,确切认为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治理水污染的紧迫性和建立水资源流域管理体制的必要性。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实行新《水法》提出的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之路。1993年深圳率先成立水务局;1996年陕西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1999年黑龙江推行水务局体制;2000年上海市水务局成立,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出都取得很好效果。随后全国成立水务局及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管理的单位共计1063个(其中还有武汉市、西安市、哈尔滨市及大连市,截止2002年6月)。

(3)根据水资源以流域为单元流动的特点以及国际上实行流域管理水资源的成功经验,制订有关《流域管理法》,对水资源依法实行流域管理势在必行。只有国家水行政管理部门及授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坚定站在国家立场依法管理水资源,全力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才能制止不良不法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上述晨鸣汉阳纸业公司长期违法向长江排污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查处,最近在央视曝光,就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一个活生生的环保教材。

(4)2003年非典型肺炎突发事件,发人深省:监督管好入河排污口,保护饮用水源地很重要,且重在防患于未然。重庆市有关部门已于2003年6月率先提出了《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草案)。又为了水资源保护监督加强执法,黄河、淮河水利委员会已建立水资源保护执法监察队,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简介:汪 达(1957~),男,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流域性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

文章作者:汪达 汪明娜

下载珠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珠江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情况汇报1.2011.11.21[精选合集]

    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一、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西以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接界,北以蒙古高......

    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

    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 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1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交办长江入河排污口清单的函》(环办执法函〔20xx〕708号)、《孝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孝......

    青岛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青岛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和工程设施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

    贵阳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贵阳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2013年6月18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3年7月29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公布 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入河排污口......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有限公司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 (简本) ----------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 1 / 11 1.项目概况 1.1公司概况 ---公司成立于-----年,是-----公司,其前身为-----......

    武汉市入河排污口调查与评价[推荐]

    武汉市入河排污口调查与评价 王克智刘国英万鹏王一峰黄鹤斯马永良1水资源概况 武汉市地处华中腹地,地跨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国土面积8494平方公里,其......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监测报告要求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监测报告要求 一、监测程序 1、制订验收监测实施方案 承担验收监测任务的监测单位在接受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的书面委托后,应根据本办法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

    2021年区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案

    2021年区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省、市关于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统一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我县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