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野县粮食局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谋划
博野县粮食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谋划
“十一五”以来,粮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全精神,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为己任,积极参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粮食经济,强化粮食宏观调控和社会粮食流通监管。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五年来,全系统共完成粮食总经营量110万吨,其中收购量40万吨,销售量40万吨,实现利润120万元,连续五年实现了粮改企业不亏损的总体目标,实现安全储粮20万吨,整体工作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平台位次。通过对全省各市、县(市、区)粮食系统近3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考评,2009年4月22日,在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县荣获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受到省粮食局通报表彰的38个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之一。
(二)粮食经营连年保持了较高水平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随着粮改的深入和市场经营形势的变化,我局认真贯彻敞开收购政策,在全县库容紧张的情况下,突出“三个创新”,实现国有粮食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服务理念创新。建立与售粮大户联系制度,实行上门验 1 质、上门结算、上门运输;实行了粮食销售后提取利润2%奖励职工的方式,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二是服务手段创新。主动延长收购时间,增设磅称和结算窗口,主动为交粮群众卸车、搬倒、过磅;积极推行“便民车式流动粮仓”走村串户,零距离收购。近两年,全县设立“车式流动粮仓”72个,深入7个乡镇133个村,为9.3万户农民实行了上门服务,累计收购粮食45万吨。多家媒体以“博野把粮站搬到农民家门口”为标题,对我县作法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购销手段创新。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现有仓容,切实加强和中储粮北京分公司、京粮集团、益海粮油、柏粮集团等大集团的联系与合作,采取代收代储、独立营销等多种方式,积极争取和利用外来资金数亿元,增进了我县粮食企业对外交往,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稷茂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与京粮集团成功实现粮食产销对接,并被京粮集团确定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成为我县粮食系统“对接京津”的“领头雁”。另一方面,拓宽经营领域,壮大企业实力。国有油料产业在我县一直是空白。今年8月份以来,我们在原有粮食收储的基础上新增了油料收购、储存和流通业务。
粮食经营连续五年都超额完成了市核指标。在2006年小麦托市收购工作中,我县所有粮站、库点都被确定为承购点,是全市唯一的县,同时,承担蠡县境内小麦托市收购任务的粮食储备库也在入库夏粮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较好发挥了粮食部门在粮食购销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确定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任务和目标,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不断深化。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始于2004年,由于当时改制资金不足,没有按要求完成粮改工作。到2008年10月粮食系统职工总数217名,其中在册干部职工158名,内退人员59名。保留企业有4个购销站,1个国家储备库,1个粮食加工厂。2006年对改制中撤并的原博野县粮食购销库、小店等粮食购销企业,以425.8万元价位成功拍卖,最大限度的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了国有资产的最大效益。未出现一起因资产处置不当而引发的职工上访或越级访事件。2006年6月,经保定市粮改工作领导小组检查验收,确认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合格;9月20日我县被保定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单位;12月20日,博野县粮食局稷茂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作为保定市粮改先进企业受到河北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2007年1月24日,博野县粮食局和博野县粮食局稷茂粮油贸易有限公司被保定市人民政府授予保定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10月27日《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方案》经县长办公会讨论通过。2009年,按照保市府办【2009】71号《关于保定市2009年市县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和“政企分开、责权明确、产权清晰”的改革思路,彻底解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无限责任,彻底解除企业与职工 3 的无限责任,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多方筹措资金,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竞岗、竞职与全员身份置换同时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劳动用工推向市场,建立新的劳动合同关系。至此,我县粮改工作圆满结束。
(四)仓储设施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确保粮食收购所需仓容,“十一五”期间,坚持抓中心、干大事,以招商引资为主线,紧紧扭住粮食仓储体系建设“牛鼻子”,先后引进资金500多万元建成了仓容5000吨的省级储备库,维修仓房2.5万吨,修建地坪12000平米,维修围墙3500多米。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我局认真开展“两跑一争”活动,不断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一是积极争跑总投资556万元的新增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用于粮食仓储附属设施设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56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补助资金480万元,单位自筹资金共计76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86万元。二是积极申报2011年至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粮食仓储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1250万元,企业自筹150万元。总建筑面积25770平方米,建设仓房7栋,总仓容3.5万吨。三是我们自筹资金400余万元,在国家粮食储备库新建了标准仓2栋,仓容量1.5万吨,现已投入使用。
(五)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十一五”期间,一是在粮食安全和仓储保管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出了钢板(囤)筒仓储粮、绿色储粮、移动式粮食烘干冷却设备等模式方法,在历年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市 4 核目标考核中中,我县“一符四无”库站建设均都达到100%,科学储粮率达到100%,电子测温率达到100%,机械通风率达到95%以上,虫粮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各项数据指标均稳控在安全系数之内。“十一五”期间,全县粮食系统没有发生特大安全事故和储粮事故,连续获保定市粮食系统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优胜单位。二是圆满完成全国性粮食清仓查库工作。2009年4月底,我县圆满完成了全国性粮食清仓查库自查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市复查,并被省粮食局列为保定市4个被查单位之一,代表河北省接受国务院清仓查库领导小组抽查。三是国家粮食储备库精细化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08、09连续三年全市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其“管理行为规范化、管理制度科学化、业务操作标准化、工作流程程序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五项管理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成为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样板企业。
二、“十二五”期间总体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县粮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深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依法监管全社会粮食流通,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大力发展和壮大粮食龙头企业,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做大做强做活粮食产业,为推进全县“提速发展、强县富民”战略做出重要贡献。按照这一思路,今后五年全县粮 5 食工作要突出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依法监督为保障,把“十二五”前三年作为“国有粮企振兴年”,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县粮食产业综合实力位居省市前列。
主要任务目标是:
----保供稳价,确保全县储粮安全。建立更加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应急体系、粮油价格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特别是建立县级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完善“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完善和加强粮食监督检查体系,认真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管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为主导,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组建博粮集团,扩大经营领域,集团收购量保持在8万吨以上,力争突破15万吨,实现振兴目标。
----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行订单收购,发展订单农业,力争到2011年实现订单种植面积10万亩,推动我县由产粮大县向粮食强县转变。重点扶持“博粮粉业”、“博通饼业”,争创河北绿色粮油品牌。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依托资源、铁路、公路交通及仓储设施等优越条件,加快实施现代物流建设规划,以项目为纽带,搞好重要节点建设,2012年搭建粮食物流基本框架,到2015年形成较强的辐射力。
----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坚持依法管粮,加强粮油行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为城乡市场提供更多安全、营养、健康 6 的粮油产品。
主要工作重点是:
(一)扎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三年振兴工程
我县国有粮食企业三年振兴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一年瞄准规划夯基础,两年重点突破见成效,三年攻坚克难大发展。主要指标是:自2010年开始3年内,全年销售收入比上年递增10%以上。
(二)提高“精品”意识,培育产业龙头
依托博粮粉业有限公司,按照“重点扶持、培育品牌、扩大规模、延长链条”的思路,狠抓博粮粉业升级改造项目,开展面粉深加工,专业生产空心挂面,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消化原粮,减少原粮和初加工产品输出,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精粉、高精粉、专用粉等20个品种的整体竞争力,彻底结束我县粮食行业无品牌的历史。
(三)拓宽经营领域,壮大企业实力
国有油料产业在我县一直是空白。目前,我县的东王各庄已形成北方重要的花生集散地,开展花生收储和深加工业务,优势得天独厚。今年7月份,我们成立了博野县油料公司,专门开展花生等油料作物的收购、销售、储存及加工等业务,进一步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县油料加工业走向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走规模经营之路,组建博粮集团
以博野国家粮食储备库为龙头,吸纳联合小型国有粮食企业,组建博粮集团,一个拳头对外,2010年底完成筹建的各项准备,2011年组建完成。强化企业精细化管理,搞好集团化经营,做大做强,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五)建成粮食物流中心
按照“四位一体”和“四化”(设计标准化、配套整体化、功能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以南邑粮站为载体,到2012年底力争建成博野粮食物流中心,提高本区域粮食现代物流水平。
(六)积极开展成品粮油配送业务,成立博野县成品粮油配送中心
依托面粉生产加工,以沙沃博粮粉业为基地,以发展农村放心粮油配送网点为支点,向社会供应放心粮油,搭建放心粮油进农村平台,力争2012年发展农村放心粮油配送粮店15家。到2013年,使全县“放心粮油”的供给普及至各乡镇,配供到农村。
(七)完善夯实粮食储备体系建设
2010-2015年期间,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匹配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和储备规模,在搞好国家储备粮收储、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管理,确保各级储备粮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目前,我县现有仓容仅5.1万吨,“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力度,要争取国家投资,在国家粮食储备库和调整后的四个粮站,加快仓储建设步伐,使全县总仓容量翻两番,达到20万吨,这样就可基本满足粮食 8 储备和市场粮食收够所需仓容的需要。
二0一0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利川市粮食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利川市粮食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经济形势,严格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紧紧围绕州、市粮食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开创了全市粮食工作的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归结起来,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粮食宏观调控得到加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建起中央、省、州、市四级粮食储备1866万公斤(其中中央储备286万公斤,省级储备500万公斤,州级储备300万公斤,市级储备750万公斤,市级储备油30万公斤),使我市储备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州储备粮规模的57%,而且确保了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2006年至2009年,全市年平均收购粮食3500万公斤,国有粮食企业在收购中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粮食监测预警机制和粮食应急预案,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产业跨越发展。近年来,市局紧紧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推进三大战略,发展三特经济,打造三力利川”的总体发展思路,对粮食产业进行了认真谋划和重点扶持。一是成立了利川市粮食行业协会,建立了粮食经纪人档案;二是制定了《利川市亿元米业产业工程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了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三是整合优势资源,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全市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29家,其中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县)级龙头企业6家,2009年完成工业产值2.8亿元,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四是切实抓好订单生产。2009年全市完成订单基地面积11.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7.5万亩,油菜籽面积3.8万亩。粮油订单基地使4个乡镇的25065户农户直接增收828万元。五是强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市“支罗贡米”、“花台贡米”、“利南坪”3个品牌已经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入武汉、深圳、广州等许多大城市超市。“金黄甲”优质大米被认定为州级知名名牌。支罗系列产品还被省粮食局、省粮食协会授予“放心大米”称号,“兴盛福精米”、“口福香”等名牌市场占有率正在提高,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仓储设施建设稳步加强。近年来,在省、州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投入资金757万元改扩建了利川粮食储备库中心粮库,新建仓库10栋,仓容量达3.063万吨,并取得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同时投入28万元建起了利川市粮油质量检测站,粮油检验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投入20万元添制了抛粮、装卸、输送机械等设备,对确保粮食收购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费用成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出色地完成了全国粮食清仓查库任务。对各级储备粮坚持按期轮换,推陈储新。常年抓好科学保粮,层层落实储粮安全责任制,确保“一符、三专、四落实”达标,确保了粮油安全储存。
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下属15个粮油购销公司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按经济流向实行重组,同时对购销企业职工实行置换身份、全员买断、择优返聘。到2007年,全市由原15个粮油购销公司、1个军粮供应站合并组建成3个粮油公司、1个军粮供应站。2008年,又顺利将1站3公司合并组建成为现有的1个国有独资企业--利川市粮食储备库,同时将原市军粮供应站并入粮食储备库。合并后的企业现有资产47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68万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仓库总容量66125吨。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返聘职工84人,并确定了劳动关系,实现了“一县一企”目标。通过改革,企业逐步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完善,企业连续实现了五年盈利。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把项目建设与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应急应变能力以及粮食经济发展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审时度势,周密谋划。
一是成功申报了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利川粮食物流中心项目是省粮食局、省发改委重点支持并列入全省“十大物流节点”和国家发改委扩大内需“第四批”投资计划的项目。项目位于凉务乡集镇处,规划面积200亩(前期实施127亩),是集仓储、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内容为5万吨的粮食仓库、15万吨的粮食交易批发市场、年4.5万吨的粮食加工厂等,项目投资规模为7000多万元。自申报以来,市局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率项目专班多次上北京跑武汉,在项目的筹划、论证、拆迁评估、征地及手续报批、资金筹措、征地补偿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地征用 111.672 亩,涉及农户161户,围墙工程已全部竣工,累计已投入资金778万元,“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二是大力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该项目是国家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2009年,经过粮食部门积极争取,我市在全州率先争取到6000套丰产仓项目建设指标,每套丰产仓国家投入400元,总投入规模为240万元,根据有关专家评审,每套丰产仓每年为农户减少损失180元以上。减损就等于增加收入,完成6000套建设任务,实际上每年为农户增收108万元。通过市粮食部门的组织实施,于今年六月底前全面完成了6000套丰产仓建设任务。被评为全省丰产仓建设先进单位,受到了省、州粮食局的表彰。
截至2010年11月,市国有粮食企业已完成购销任务2000万公斤;实现利润20万元;全市实现粮食产业化销售收入3亿元;完成粮油订单基地12万亩;完成丰产仓建设任务6000套;利川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土地、规划手续已经落实,围墙工程全面俊工,提前完成了市委政府及州局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粮食储备体系仍然薄弱。一是各级储备粮食应急规模小。目前,我市虽有中央、省、州、市四级储备1.8万吨,但与国家储备规模要求和政府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存在差距。二是粮食收储设施分散、规模小。我市有遍布各乡镇的粮食收购网点22个,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式仓,功能单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粮食物流的需要。三是仓储基础设施老化,配置差。目前全市有仓库51栋,总仓容 5954万公斤,其中80%的仓库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效仓容不足60%。
2、粮油加工体系建设滞后。全市纳入统计的粮食加工企业共29家,其中获得工业产品许可证只有11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5家,清江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州级龙头企业,市(县)级龙头企业有6家,但是目前29家企业规模都偏小,据统计,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个,1000—2000万元企业1个,500—1000万的企业共4个,100—500万的企业1个,其他20个企业的产值都在l00万以下。规模不大造成的结果是资源整合不够,企业主之间盲目竞争,缺乏市场眼光,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带动力不强,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是产业的健康发展。
3、粮食检验检测设施不足。市粮食质量检测站作为国家粮食局授权的国家粮油质量监测机构,目前尚无正规的检验场所,且专业技术人员少,设备设施急需升级换代,难以全面开展工作。
4、粮食应急体系和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不完善。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库存规模极小,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储备时间短,粮油应急保障能力弱,粮食应急压力较大。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还未全面建立,粮食信息服务系统硬件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事粮食信息服务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市场分析人员十分匮乏。
5、利川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进展不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恩施利川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全力打造。但由于征地及上级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不配套等原因,导致该项目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融资难度大,铁路专线申报尚未获得批准。因而,增大了招商难度。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是全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粮油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发展粮油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创建名牌产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促进粮油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实现粮油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市粮食局将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将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粮油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旨在提高粮油种植水平,直接为农民增收,同时为粮油工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从而推动粮油产业化发展。我市现有水稻订单基地12万亩,“十二五”期间,按每年增加2万亩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可达22万亩,投资规模达到1500万元,预期产值4500万元。现有油菜基地5万亩,“十二五”期间,每年增加1万亩,“十二五”期末到达10万亩,投资总额达到1000万元,预期产值达到2800万元。将会为我市粮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新增粮油工业生产线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五条粮油加工生产线,即日产100吨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油菜籽加工生产线、玉米加工生产线、马铃薯加工生产线、附产品开发生产线。以此加速粮油加工业发展,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推进粮油产品转化增值,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丰产仓建设。针对目前农村粮食产后仓储设施、技术、管理差,鼠害、虫害、霉变严重的实际,加强丰产仓建设,提高仓储水平,是一项紧迫的建设任务。计划新建丰产仓56000套,2010年已完成6000套,到“十二五”期末完成6万套建设任务,每套丰产仓储粮2000斤,按每年5%的减损率计算,到“十二五”期末,可为粮农增收3048万元。
四是亿元米业工程建设。亿元米业工程建设是推进粮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加快特色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粮油企业兼并重组,扶持状大龙头企业,扩大粮油食品转化增值空间,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战略举措。扩大现有29家入统粮油加工企业规模,重点扶持湖北两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等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日生产能力达到50吨以上,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整合以清江源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利川大米加工优势资源,搬迁进入利川粮食物流园,改、扩建大米加工生产线,形成年生产能力5万吨、产值1.5亿元的大米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花台”、“支罗”、“兴盛福”等2至3个核心品牌,提升品牌级别。引导企业争创“无公害产品”、“绿色环保产品”、“有机食品”、“国家知名品牌”等称号,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粮食物流中心建设。一是加大凉务铁路货运站建站扩容的争取力度;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具体分三步实施:一是迅速平整场地,实现“三通一平”;二是修建5万吨仓库;三是启动一条日产150吨的精米加工生产线;然后根据货运站的争取情况再建15万吨的粮食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中心,确保“十二五”期间正式投入使用。
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加大政策支持、环境治理、融资协调三个力度。
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一是要加大政策争取力度,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申报集粮食收购、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功能完善的现代工业项目,争取国家、省、州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二是要根据利川实际,制定出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政策,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三是职能部门要用足用活相关扶持优惠政策,能变通则变通,能灵活则灵活,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信息服务、道路交通、土地征用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搞好服务。
在环境治理方面:一是要切实保障对企业发展的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防止“贪污政策”、政策执行“走样”、假支持真责难等现象发生。二是杜绝“杀鸡取卵”现象,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制止向企业乱摊派、乱罚款、吃拿卡要行为。四是要严厉打击有损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地方黑恶势力。
在融资协调方面:
要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元融资、“建引”并举的工作思路,通过争取国家政策、加强银行融资、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2、加强基地建设,为精品名牌产品提供优质粮源。
根据消费市场要求,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必然主打精品名牌战略,粮油订单基地是为粮油名牌产品提供优质资源的基础。鉴于我市国土面积大、农田板块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大的实际,必须把基地建设作为粮油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组建专班,目标明确,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一是粮食部门要紧密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订单基地建设,扩大基地面积,提高基地种植水平。要使农民懂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从而全面理解粮食订单基地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粮油加工企业要直接与村民委员会、种粮农民签订合同,确保订单面积和种植水平。建立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企业和农户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加强企、农联络机制与合作机制,进而规范订单经营,完善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农技部门要严格筛选优质、高产、适宜种籽。“十二五”期间,要从种源上严格把关,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各种自然因素,严格筛选适宜利川的优质良种,严厉打击无证经营种籽的行为,消除劣杂品种,确保优质、高产种籽推广。
三是要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要健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和保险制度。提高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控制能力是确保订单基地建设成功的重要措施。要重点抓好水稻稻瘟病、叶枯病、稻飞虱、卷叶螟等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政府职能部门要督促落实保险制度,减轻农民损失。
四是争取市乡人民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坡改梯、旱改水、农用物资配送、机耕路建设等,把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经费和维修基金纳入财政预算。要因地制宜,切实抓好坡改梯、旱改水、培肥改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防洪抗旱能力,为订单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五是经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以有效控制耕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合作化进程,逐步形成农业集约化生产,壮大基地规模。
六是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把握土地政策,坚决杜绝乱占耕地和擅自改变耕地啊途行为,切实保护耕地面积。
3、整合大米加工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大米加工企业呈现出“遍地开花”局面。多而杂,小而弱,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整合不够,利用不充分,产品质量不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低下,并且形成了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把素有“贡米”之称的优质粮源埋没于无形的盘剥掠夺之中。因此,粮食部门、工商行政部门要引导企业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企业布局结构。要依法对粮食个体经营户和小型大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登记,对仓储设施、检验检测设备、技术能力、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和没有取得QS认证的企业要依法注销。有效整合大米资源,使中小企业自觉地采取参股、合资等形式,实现兼并、重组,走联合之路。扶持一批(如清江源、兴盛福、两江源等)具有一定引领能力、带动作用、核心地位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快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速度,力争在2015年全面建成集粮油收储、加工、营运于一体、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通过扶强做大,使大米加工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4、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是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区位独特”三大优势,把品牌产品变成经济优势,增强我市优质大米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充分发挥我市“支罗”“花台贡米”等一系列具有悠久贡米历史的金字招牌作用,让利川大米走向市外,幅射全国,走出国门;三是要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利川大米品质优良的优势,要按计划有步骤地逐级申报著名商标。力争在2015年实现国家级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实现省级著名商标3-4件,把优势资源变成名牌产品。
5、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抓好附产品和小杂粮开发。
思路创新是快速发展的先导。我市目前粮油加工业发展主要局限在大米加工和油菜籽加工,结构单一,内容单调,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发。如大米加工后的附产品和玉米、黄豆、薯类等其它小杂粮开发,这些产品开发资源丰富、领域广阔、前景很好,增值空间很大,仅大米加工后的谷壳和米糠可以提炼糠油、谷维素、糠油蜡、炭棒、植酸、高蛋白饲料等,既可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工业附加值,又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扩大效益空间。在充分延长大米加工产业链条的同时,还要力争通过招商引资、内部融资、龙头企业派生等方式,在汪营、忠路、沙溪、市城区等地兴办附产品加工企业和小杂粮加工企业,为利川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添砖加瓦。
6、加强指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鉴于我市粮食加工企业处于起始阶段、企业管理水平滞后的实际,一是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养,二是要加强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采取派出去挂职培训、请进来现场教导或通过信息培训、网络培训、实地考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敬业精神的优秀管理人才,大力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工程具有雄厚的人才优势。同时,要用现代企业发展理念指导企业编制工作目标、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考核机制、实施技术创新改造等,使我市亿元米业产业工程在目标管理、制度管理、量化考核、以及在工艺流程、劳务用工、技术创新、市场预测、财务统计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7、积极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工程,加快农村储粮罐建设进展。继续向省、国家申报储粮罐建设指标54000套,力争在2015年前全面完成粮食主产乡镇的丰产仓60000套建设任务,在全市普遍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减轻虫害、鼠害、霉变等损失,提高储粮质量,扩大社会储粮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市抵御粮食风险的能力。
第三篇:“十一五”慈善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慈善工作谋划
“十一五”慈善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慈善
工作谋划
“十一五”慈善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我市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帮扶困难群众、支持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积累了培育发展慈善事业主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宝贵经验。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慈善捐赠管理制度。比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向各地、各单位,发出了《关于组织开展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活动的通知》,统一协调各项捐赠工作。为保证捐赠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向各地、各单位发了《关于规范抗震救灾募捐工作的函》,规范慈善捐赠的办理程序。并且市民政局、监察局、审计局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个接收捐赠组织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接受、分配、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市、区县审计部门加强对募捐款物接受及管理的审计,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审计结果。市民政局、市慈善协会、市红十字会等接收社会捐赠的单位定期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向社会公告每笔捐赠数额及慈款流向,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公益慈善组织日益完善。各区县都成立了慈善协会,配备办公人员,将慈善捐赠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围。以公益慈善为宗旨的社会组织得到健康发展。
三是慈善事业不断拓展。慈善事业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支持教育、科技、环保、体育、文化艺术、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拓展 延伸。无论是社会捐赠总量,还是具体慈善行为的覆盖,都创造了历史新高,五年社会捐赠款物合计超过5000万元。
四是社会志愿服务热情高涨。注册志愿者已达5多万人,无论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还是汶川特大地震、玉树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抗灾救灾前沿,我市志愿者都积极参加。
五是慈善事业服务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市民政局明确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职能机构。采取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推进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加强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创新慈善募捐载体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还存在“慈善捐赠总量与人均捐赠数量相对较少,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能力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适应,慈善事业专业人才与公益慈善组织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十二五”慈善工作谋划
一、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为宗旨,以困难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自主运作”的慈善工作格局,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市努力形成慈 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资源合理利用、慈善资金较为充裕、救助能力不断提高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扶贫济困。充分体现慈善事业的公益和互助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服务和救助,使之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
2、政府推动,社会协同。建立健全慈善事业发展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加大政府推动和支持力度。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和配置社会资源,形成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整体合力。
3、民间运作,志愿参与。培育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优化运作机制,逐步实现慈善事业民间运作,良性发展。捐赠行为由捐赠人自主实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4、规范管理,公开透明。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方式,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社会公信力,确保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主要工作目标
1、广泛传播慈善文化。普遍增强公民的慈善理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慈善潜能得到激发,普遍认同并参与慈善活动,基本形成慈善事业高尚的社会氛围。
2、扩大慈善资金规模。全市慈善资金规模逐步扩大,年人均慈善公益捐赠逐年提高;有捐赠行为企业要积极设立冠名基金。不断拓宽慈善募捐渠道,使慈善事业筹资方式多样化、市场化。形成长效捐赠机制,做大慈善资金规模。
3、组建慈善志愿者队伍。鼓励建立慈善志愿者协会,同时 建立志愿者服务制度。慈善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者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慈善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4、健全慈善组织网络。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慈善组织,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满足困难群众需求、与社会救助体系相衔接的慈善事业服务网络。
二、建立和创新慈善事业的工作机制
(一)募集机制。慈善资金募集是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募集慈善资金。市、区县政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实施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不断扩大政府扶贫帮困基金规模;建立企业冠名基金,充分发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一年一度“慈善一日捐”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建立、发展社区扶贫帮困基金,使慈善救助活动向社区延伸;在广泛发动基础上,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节约一笔开支、捐出一天收入”,建立集体捐赠机制;适时提出慈善救助项目,组织慈善义演、义卖、义拍等活动,多渠道募集慈善资金。建立健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慈善发展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整合慈善资源,慈善募捐必须由政府批准成立的慈善公益组织开展,除法律、规章、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和形式自行发动、组织和接受社会捐赠,对于各种借用慈善募捐活动进行非法筹资的违法行为,会同公安机关进行严厉打击。
(二)救助机制。要切实做到善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款专用,规范管理。探索完善经常性救助机制。建立扶贫帮 困基金、助学基金等;主动开展慈善赈灾工作;资助创办社会福利机构;发挥慈善志愿者作用,建设社区(村)“捐助站”以顺应民众“面对面”、“实打实”实施慈善救助的愿望;坚持所有救助活动纳入各级民政局和慈善机构的统一救助平台,保证政府政策性救助与各种慈善救助相衔接。
(三)组织机制。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加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慈善组织建设和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慈善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努力建设一支境界高、素质好、能力强、乐奉献的慈善工作队伍,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三、切实落实发展慈善事业的各项政策
(一)对慈善捐赠资金实行税前列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税务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对慈善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和支持慈善捐赠活动的开展,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用于公益性、救济性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前按规定扣除。
(二)对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给予扶持。将社会慈善公益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建设;国土、电力、电信等社会各部门各尽其职,对慈善事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对慈善捐赠行为给予鼓励。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及个人参与慈善事业。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评比中,把是否参与慈善事业作为重要的评比依据之一,对有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在同等条件下应予优先考虑。重视推荐社会责任心强,对慈善事业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企业法人代表或个人在慈善总会中任职。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表彰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公益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机构及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社会公信力
(一)积极探索行业自律机制。慈善公益行业要坚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携手发展、共建慈善”的行业意识,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捐助工作和慈善公益机构的组织管理;各级审计部门要依法对捐赠资金和财政补助的工作经费加强审计监管,有效促进资金募集合法、运作安全。各慈善公益组织要将善款募集和使用情况定期向公众公布,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积极协调慈善公益组织,整合利用慈善资源。充分利用“慈善超市”、慈善救助热线等载体,汇总各类求助信息,整合各类慈善救助资源。认真落实全市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有关政策,加强慈善公益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合理调配发放各种救助款物,避免重复救助,提高救助的实效。
五、加强对发展慈善事业的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要研究制订符合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保障慈善公益组织依法建立、依法管理、依法运行;要进一步拓宽 慈善募捐渠道,推动慈善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和市场化;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福利彩票发行,建立健全彩票公益金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机制。
(二)广泛深入宣传慈善文化,强化民众慈善意识。加大慈善宣传力度,是提升慈善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发展慈善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把慈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列入计划,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宣传慈善工作开展情况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把推动慈善公益教育社会化、制度化、经常化、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通过宣传引导,使更多的人了解慈善事业,更多的企业主动加入慈善事业,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各界、各部门主动配合,形成慈善事业工作合力。发展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民政部门作为慈善事业的管理部门,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慈善公益组织的准入、退出、评估监督、公益产权转让等方面的制度,逐步规范慈善机构的性质、组织形式、运作程序,促进慈善公益组织依法、独立、健康发展;要探索创新慈善组织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对慈善基金的管理,增强运作透明度。
(四)注重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慈善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慈善事业的新途径,制定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规章,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和谐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市政协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二五工作谋划(范文模版)
政协新乐市委员会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谋划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市政协在石家庄市政协的指导和中共新乐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以“重返30强”为目标,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履职尽责为切入点,为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政治协商有实效。“十一五”期间,市政协共召开了19次常委会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和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力求做到会前组织专题视察调研,会中听取专题情况通报,会后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建议案或调查报告,提交市委、市政府参考。民主监督有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政协组织委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为委员更好的实施民主监督创造条件。推荐政协委员担任法院人民陪审员、行风评议代表,参加了全市行风评议民主测评大会、出席法院信访案件听证会以及机关作风和机关效能检查明察暗访活动,参与委员敢于直言,共提各类意见、建议100多条,被有关部门采纳,体现了政协委员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参政议政有成果。“十一五”期间,共收到委员提案339件,经审查立案322件,占94.9%,其中集体提案25件,提案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末,所有立案的提案全部答复完毕,答复率100%。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部分解决的231件,占立案总数的71.7%,正在解决和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46件,占14.3%,委员满意率达98%以上。促进了群众广泛关注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切入点,为全面构建和谐新乐凝心聚力。
“十一五”期间,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结合分包乡镇和信访接待工作,发挥政协联系面广、包容性强、位置超脱的优势,积极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较好的发挥了政协的作用,为维护全市政治安定、社会 稳定的大好局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和文史资料工作。市政协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的办法,与少数民族兄弟和信教群众交朋友,通过交往,加强了沟通,增进了共识和友谊,为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工作在“鉴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市政协认真做好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发行工作。我市政协连续五年荣获河北省政协系统文史资料工作先进单位。
认真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市政协始终把反映社情民意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按照“力求落实、注重质量、争取快速、突出特色”的要求,通过完善网络,畅通渠道,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做到了多渠道搜索、多层次反映,“十一五”期间,共提出260多条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60篇社情民意上报到石家庄市政协,供上级机关决策参考。
——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建设学习型机关。市政协始终把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放在首位。以政协例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专委会、专题座谈 会为主要载体,以印发简讯、撰写心得体会文章为形式,组织委员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政协统战知识。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政协机关深入开展了“为民务实清廉”、“双创双树”、“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活动中,市政协机关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组织,高标准、严要求,通过活动的开展,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机关效能得到了新的提高。
推动政协“三化”建设。市政协始终把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修订和完善了《政协常委会工作规则》、《各专门委员会工作通则》、《提案工作规则》、《各专门委员会与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口协商制度》、《政协新乐市委员会委员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组织委员开展活动,发挥委员作用的意见》,完善了机关工作制度,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
加强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间,市政协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稿件20多篇,印发《政协简讯》42期;组织20多名政协委员参加庆祝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大型书画摄影展,荣获优秀组织奖,其中7名政协委员作品入选《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集》;深入开展政协理论研究,有2篇理论文章入选《石家庄市政协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一书,我市政协荣获河北省政协系统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认真 做好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发行工作,我市政协荣获河北省政协系统文史资料工作先进单位。
二、“十二五”工作谋划
今后的五年市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中共新乐市委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十二五”规划,以建设“中等城市”、重返“全省30强”为总目标,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突破”履职尽责,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献计出力,为把新乐建设成“空港城市”和“省会北部次中心”而努力奋斗!
——以学习贯彻“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着力在助推“十二五”规划实施上下功夫
要主动对接“十二五”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履行职能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要认真领会和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使广大委员充分认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新乐市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共新乐市委的决策 5 部署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我市“十二五”良好开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提案和社情民意工作为抓手,着力在促进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上下功夫
要把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集中民智、助推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临空经济区”、“项目与投资”、“工业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空港城市”等关系新乐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使更多有见解、有份量、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进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围绕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节能减排、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干部作风等问题,通过视察调研等多种形式,建诤言献良策,为促进我市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做出更大的贡献。
——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着力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功夫
要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努力促进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得和谐。促进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委员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心齐实干、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以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着力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
结合我市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使政治协商更加及时、经常,民主监督更加切实有效,参政议政更加富有成果。要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与和谐机关为目标,以“思想艰苦、学习艰苦、工作艰苦”为标准,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服务优质、廉政勤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争取上级政协的指导,开展与兄弟县(市)区政协的对标活动,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互动的新格局,使政协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务实高效,充满活力。
第五篇:安国市粮食局总结和谋划
安国市粮食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谋划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我局的重点工作是完成粮食企业的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和经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克服种种困难,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企业经营扭亏为盈,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各项工作任务。
㈠甩掉“三老”包袱,企业轻装上阵
老粮、老帐、老人“三老”问题是压在粮食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改革前,粮食购销企业库存老粮4443吨,陈化粮500多吨,政策性亏损3478万元,使企业经营艰难,努力经营但效益不佳。为使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我局根据改革政策,积极协调,经过不懈努力,成功销售老粮4.4万多吨,解决政策性财务亏损挂帐3478万元。调整企业职工劳动关系646人,为企业甩掉了“三老”这沉重包袱,减轻了企业负担,使企业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为企业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盘活国有资产,大力筹措改革资金
在粮食企业改革中,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安置职工等需大笔改制资金,为了减轻市财政压力,为市委、市政府分忧,我局全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租赁、拍卖、承包、兼并、破产等方法盘活国有资产,大力筹措改制资金。解除企业债务400多万元,筹集改制资金2438万元,使企业改制和职工安置工作等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㈢大力引资,搞活经营
“十一五”以来,粮食企业收购资金严重不足,企业经营和效益受到空前威胁。为了粮食企业的稳定发展,采取外购外销、代收代储、“借鸡下蛋”等方法,大力引进外资,搞活经营,共引进外资2800万元,粮食经营量达到20余万元吨,在没有任何政策性补贴的情况下,企业盈利90多万元。
㈣攻坚克难,为“三年大变样”城市建设做贡献
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年大变样”城市改造战略部署和配合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中,我局全力以赴,奋力攻坚,将工作重点放在与重点工程相关的企业上。通过领导包企业、机关全体人员包职工、三番五次登门联系造访职工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等方法,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信访动态,化解矛盾,完成了企业改制和职工安置工作,使企业搬迁和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在整个改制和拆迁过程中,由于信息畅通,工作到位,全系统未发生越级上访事件,保持了粮食系统稳
定的大局,为市委、市政府“三年大变样”战略部署做出了贡献。
㈤招商引资,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先后在石佛粮站、常庄粮站、恒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资金1920万元,投资固定资产建设,引资额是“十五”期间的3倍。
二、“十二五”工作谋划
㈠“十二五”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快粮食企业战略性重组和集团化经营建设步伐,实现集团化规模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振兴粮食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㈡工作目标及措施
1、两年内,投资2500万元完成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工作,建设成仓容量5万吨的标准化中型粮库。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及上级勾通协调,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2、在完成省级粮食储备库扩建的同时,完成集团公司注册,制定和完善公司章程、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工作。整合重组粮食企业的资产、资金、场地、仓容和信息等资源,按照《公司法》组建成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集团化公司。
3、争取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实现以省级粮食储备库为龙头的集团化规模经营,年经营量达到20万吨以上,基本垄断我市粮源和粮食市场,保护农民利益,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企双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