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州以人为本探索流动人口
常州以人为本探索流动人口
管理服务工作新路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处江苏苏南经济版块的常州市流动人口登记数已由2000年的44.8万增长到2006年的142.7万,占全市人口的一半。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作为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积极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路子。
一、创新理念,推动管理服务认识进入新境界
常州市市委书记范燕青强调:流动人员已成为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支重要的力量,要实行人性化、本土化管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使流动人口融入常州的“大家庭”。
(一)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他们在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加快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土化”,不仅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他们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流动人口用智慧和汗水给社会创造了财富,改善了城市面貌,方便了群众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是改善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创优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新一轮平安江苏平安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坚持”:
1、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同责同权。
2、坚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依托社会、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等,加强和改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实际科学制定工作目标、措施,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4、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管理服务新机制。
(三)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是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相互融合,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举措。常州市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服务模式上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模式转变;二是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模式转变;三是由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双轨制管理向社会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四是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以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主的模式转变;五是由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区依法自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创优体制,推动管理服务机制得到新完善
(一)完善组织机构。该市成立了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分别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协调。
(二)完善工作网络。该市自上而下建立了四级管理网络,在市一级和下辖的市、区分别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公室”,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服务站)”,为流动人口提供登记办证、房屋租赁、计生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85个,管理服务站344个。
(三)完善协管队伍。按照省里规定配备专、兼职协管员3864名。近三年来,协管员登记暂住人口226万人,协助查破各类案件1092起,抓获网上逃犯387名,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完善保障机制。常州市先后制定了《常州市暂住人口管理若干办法》、《关于加强暂住人口租赁房屋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三年来,该市财政共拨付专项经费9650万元,有效保证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创优模式,推动管理服务运行呈现新质态
(一)实行以房管人。一是推行“双集中”管理。通过建“新市民公寓”、改建兴建集体宿舍等形式改善流动入口的居住条件。截至2006年该市共建成集宿公寓(楼)10462处,吸纳流动人口65.6万人。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来常视察了“青龙新市民公寓”,对常州市流动人口“双集中”管理给予充分肯定。二是推行出租屋委托管理。通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对出租屋进行托管,为出租人或承租人提供房源、招租、纳税、家政等多元化服务,规范房屋租赁行为。三是推行落脚点查控管理。对“城中村”、“城郊村”等流动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不定期组织公安、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打掉一批外来违法犯罪窝点,净化了城市治安环境。
(二)实行以业管人。对用工人数多、且符合自主管理条件的厂企单位,通过签订管理责任书,建立流动人口协管组织,来落实流动人口日常工作。对娱乐服务、建筑工地、路边店等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或部位,定期开展集中清查,及时打击外来违法犯罪行为。该市1841家宾馆饭店、37家留宿浴室全部安装了信息管理系统,共查破各类案件742起,抓获外来违法犯罪人员902名,其中网上逃犯112名。
(三)实行以证管人。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暂住证注册制度,实施“以证管人”,形成“一证走遍常州,无证寸步难行”的严管氛围。该市还制定优惠政策,对就业投资经商满3至5年或5至10年,且遵纪守法的流动人口,视情发给居住证,改暂住为常住,享受在劳保、医疗、教育、户籍等方面的市民待遇,使暂住证真正成为流动人口的“待遇证”、“信用证”。
四、创优平台,推动管理服务效能取得新提升
建好“三大平台”,打造常州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一)建好信息共享平台。一是搭好平台。依托公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整合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在市信息中心建立全市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库。二是拓宽渠道。充分利用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在基层派出所,劳动、计生等部门以及物业、中介机构等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的实时、有效的社会化采集。三是实时维护。采集的所有信息,分别通过公安专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及时传输,对没有传输条件的,统一交由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或管理服务站传输。四是保证共享。所有信息通过市信息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共享,大大提高了综合利用能力,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二)建好社会协作平台。积极推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站)集中登记模式,做到一次上门,相关信息均能采集齐;探索推广社会单位补充登记模式,政府部门、企事单位和社会组织能同时获取流动人口的真实信息,方便管理和服务;积极实施集中清查登记模式,不定期地组织定点清查行动,实时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提高流动人口的登记率和发证率。
(三)建好分类服务平台。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分类管理。第一类是来常投资经商、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等外来流动人口,相当于本市居民,对这类对象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保证其享受市民待遇。第二类是基本视同于本市居民,主要是居留满3年以上、有固定居所、固定职业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为其在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第三类为一般务工人员,他们季节性、临时性务工,居所不定,工作不稳。主要为其提供就业、租房等服务和常规化治安管理。第四类是外来高危人员,主要指有前科劣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的流动人口,对这类人员要纳入视线重点管控,主要是预防和打击其违法犯罪。
五、创优服务,推动人性化管理服务领域实现新拓展
着力实施了“四大工程”,为流动人口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实施“创业工程”,使来者有其业。建立流动人口平等就业制度,取消限制性规定和收费项目,简化招录手续,进场求职登记、应聘等实行免费,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力。通过实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创办了巾帼劳务专场招聘等活动扩大和增加就业。目前全市流动务工人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33.7%、10.3%、21.6%、31.8%和5.5%。
(二)实施“维权工程”,使劳者有其得。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清理,2006年全市共清欠农民工工资2200万元。近3年来共查处流动人口工资拖欠案件1667起,讨回工资9915万元。建立欠薪保证金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欠薪和欠薪逃匿问题。仅常州新北区就建立保障金1000万元。司法、劳动等部门还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三)实施“关爱工程”,使弱者有其养。教育部门启动了“蓝天计划”,共建蓝天学校8所,招收外来民工子女8.5万人。按照小学生每人每年8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0元标准予以就学补贴,较好地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计生部门实施“关爱外来女工生殖健康综合防治工程”,为5.8万名外来育龄妇女免费提供保健服务。民政部门设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共救助流浪者、残疾人和未成年人1500余人次。市总工会还建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全市已有30.2万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卫生部门建立了流动人口救助保障机制,仅2006年免费发放救助卡1000张,体检卡2000张,减免困难患者医疗费83.6
万元。
(四)实施“文明工程”,使优者有其荣。每年开展“市十佳(优秀)外来青年”和“市十佳进城务工人员”等评选活动,激发了外来人员热爱常州、共建常州的热情。该市老三集团外来民工何纪珍还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在社区和村镇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全市流动党员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建立“新市民学校”700多所,为新市民提高素质提供平台。(江苏省综治协调处)
第二篇:以人为本,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以人为本,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城镇化建设的不 断深入,流动人口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群体。他们分布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各行各业,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的治安、交通、公共服务匹配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他们自身的社会保障、劳动保障以及享受公共服务等权益得不到更好的保障。这一系列问题,必将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更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创新流动人员管理服务,让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中能够大展拳脚,让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流动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 正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城乡之间无论是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之农业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人均占有面积偏低和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的现状,必然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量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外来人员参与进来,并为之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是,流动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流动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刃剑。流动人口 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推动作用的。据统计,近些年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中国创造了20%左右的GDP。同时,流动人口分布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他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铸造了企业的辉煌,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也引发了一些的社会问题。大部分流动人口处于社会最底层,经济收入低,权益无保障,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必然会引发外来人口犯罪率和被违法侵害的机率上升的局势,进而又拉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更加讲求“公平正义”,虽然流动人口不是城市的土著居民,但是他们应该同样享有城市人一样的权利,履行城市人一样的义务。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户籍管理体制,保证流动人口不因户籍而受到歧视和排挤;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流动人口享受合法权益,最终让流动人口产生归属感,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第三方面要加强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做出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让城市人口自觉接纳流动人口,并学会尊重和保护外来人口。还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法制意识教育,更要多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让流动人口能够自觉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促进他们的自身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并驾齐驱。
总之,面对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现实,我们要看到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流动人口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创新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形式,实现流动人口科学管理,有序流动,最终我们一定会消除城乡发展差距,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曙光。
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强民族振兴之魂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迅速转型,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信任危机、仇富心理、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缺失等一系列不健康社会心态,成为了滋生社会矛盾的温床,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问题。回首在抗日战争年代,中国军民凭借着勇气和信念,团结一心,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可见,积极向上社会心态,是国家繁荣昌盛之精神动力,更是民族振兴大业之灵魂。
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麻木不仁、逆来顺受、腐化堕落的众多国人形象,恰恰体现了旧社会时期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当满清帝王还在为天朝上国沾沾自喜时,当国人还在过着为自给自足的生活时,在遥远西方的人民已经萌生了探索世界,大胆改革的心思,最终帝国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被奴役和被瓜分的境地。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引领着社会风气,更加关乎整个民族的命运。
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做保障。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当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第三篇: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不可动摇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事关扬水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才能不断为扬水事业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力。
为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就需要各级干部在深入基层开展生产调研、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实践过程中,准确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针对职工思想上的种种疑惑、矛盾,通过各种适宜的方式,不断宣传在大发展形势下积极的、正确的大发展理论,帮助大家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和疑虑,预防、控制、消除职工思想问题,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引导教育每个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拓宽沟通渠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对于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应开辟多种渠道,做好有效沟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工作实际成效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和理解,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润物细无声中收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就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一定的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1、及时把握干部职工思想脉搏。在工作调研时,对于广大干部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要坚决克服和改变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和泛泛的听汇报、看资料的调研形
式,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开展干部下基层、察实情、促发展、建和谐活动。要组织科室负责同志带队驻站跟班调研等形式,与基层单位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掌握职工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握干部职工思想状况。“一把钥匙解一把锁”,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岗位职工的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根除职工思想弊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抓好干部职工的心理教育。近年来,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迎来了新契机,使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及时有效做好职工的心理疏导,帮助职工解压,显得至关重要和更加迫切。所谓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教育活动,把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心理疏导技术,转化成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活动模块的一种主要方法。实践中,必须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勤技能人员岗位培训、领导干部综合管理培训和全员综合素质提升等,通过开展一系列职业心理培训与辅导,从而帮助干部职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应借助精神文明创建平台,广泛开展趣味运动会、拓展训练等活动,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寓教于文、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创建活动,不仅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心理困扰,宣泄不良情绪,激发工作热情,还会对全处人力资源的优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构建思想疏通的渠道。是一个有着名干部职工的管理单位,职工队伍的稳定不仅关乎工程效益的发挥、关
乎单位的和谐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一个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切事业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架起沟通职工群众思想的桥梁,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好稳定,才能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长远发展看,应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在管理者层面,可以通过领导接待日、信访工作、思想恳谈会、征询意见座谈会,以及设立公开专栏、公开信箱等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征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使职工在涉及自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上,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和反映权。二是在职工层面,要把理顺职工不良情绪和思想,作为塑造职工阳光心态,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效途径,要立足教育引导、沟通交流,把思想疏导与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多措并举,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以人为本思想下的宝钢常州扎辊
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多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受到了党和群众的一致认可,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何以取得这样的成就?
“以人为本”,战无不胜
————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成果汇报
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成立于1994年,以其精确的市场导向、合理的市场定位,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成长为国际知名的钢铁煅扎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表现出一种缺乏竞争力的颓态,而宝钢常州轧辊公司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仅有数十年制造经验的新兴国企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什么动力让这个企业的所有员工充满激情?是什么经历让广大群众对这个企业充满感恩?
公司的总经理姚红年回答得十分睿智:‚所取得的成绩要归功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近年来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赢得了国内外巨大的市场,储备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为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注社会市场需求,树立新型国企形象
‚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人‛即是‚人民‛,从某种意义
上可以引申为整个社会。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整个社会的需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先主业后社会市场,以主业促进社会市场,以社会市场赢得主业,以服务社会市场关注市场动态‛的思想为指导,‚企业发展‛与‚社会市场‛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宝钢常州轧辊公司的成功。正是企业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伟大实践。
公司成立十几年来,以服务国内外钢铁和有色行业为宗旨,专业从事煅钢冷轧辊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技术服务,逐步成长为亚洲最大、影响力最广、竞争力最强的专业制造公司,多年来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为国内外的客户提供了大量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一致认可。宝钢常州轧辊公司的提供的优质产品,节省了国家大量的生产成本,为国内众多企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宝钢常州轧辊公司的成绩,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上级公司认可,受到了国家的重视。2007年国家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匡迪来厂考察。2007年获得常州市委授予的‚廉洁诚信‛的好企业称号,2008年获得宝钢总厂授予的‚宝钢部分产品免检‛的殊荣。此外,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通过与国际渠道战略联盟签署协议,标志着该企业正式进军国际钢铁煅扎市场。
关心员工学习生活,储备新型实用人才
‚以人为本‛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关键是要做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和谐。常州轧辊制造公司在主张企业效益不断
攀升的同时,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依靠员工,发展生产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的生活水准、自身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升。生活方面,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无微不至。对刚入厂的大学生对工作和生活充满迷茫,公司文化组织部门专门组织了‚大学生联合会‛,通过沟通交流,解决广大的新员工的实际问题。对一些期待激情生活青年员工,公司精心策划了‚青年成长委员会‛,为广大青年员工确立职业生涯的坐标。为了解决公司内部适龄青年员工的婚姻问题,公司与百兴集团共同策划‚七夕相亲会‛,解决了员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文化活动方面,各种活动精彩缤纷。为了满足广大员工业余生活,公司文化组织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歌咏比赛‛‚乒乓球比赛‛‚户外拓展‛等,此外各种社团在公司内部兴起,公司组织了‚自行车协会‛,‚篮球协会‛等,通过团体运动,增强员工团体协作的能力。
学习培训方面,因材施教。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一直以来将员工自身素质的发展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多年来,许多中层干部和员工通过培训,成长为企业的核心成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提高青年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对一些表现积极的员工,由企业推荐参加常州市委、国资局举办的党员培训班,积极发展优秀分子入党。每年一些有志提高学历的青年员工,有机会参加公司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工程硕士培训班。同时公司每年都要组织培训,以及面试、笔试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完成对公司对中
层助理的选拔。对中高层干部的培训,公司总经理姚红年亲自担任讲师,以‚论语‛为引子,开展‚以史为鉴,快乐人生‛专题讲座,提升广大中层干部决断能力。
生产工作方面,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的考核制度,是由‚平时业绩考核‛和‚星级员工考核‛两大部分,通过自我考核和部门领导考核,形成了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全公司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员工‚主人翁‛的意识。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该公司的成功运用,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为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忠实员工,培养了众多专业性的新型人才,为了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注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社会
胡锦涛主席指出,以人为本并不是指某个人、某些人,是指一切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常州轧辊制造公司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营企业,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每年公司注重环保,一改钢铁制造企业高排放、高污染的形象,严格控制废气、污水、工业垃圾的排放,为广大的钢铁制造企业塑造了一个绿色企业的形象。除此之外,公司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各项公益性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汶川‚5.12‛
大地震发生后的数日内,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中,通过员工募捐、企业出资、物资捐献等形式,公司向灾区捐款额折合人民币共计113.32万元,捐款额位于常州市所有企业的前列。
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积极参与‚苏北老区教育援助‛活动,在革命老区宿迁,有一所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援建希望小学,该校学生多为孤儿和留守儿童,每年公司都会向学校提供专项基金,资助老区的教育事业。此外,公司倡议员工与该校优秀的贫困学生‚结对子‛,帮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自然会受到社会的认可。2008年由常州市天宁区组织的‚感动天宁‛十大新闻的评选中,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总经理姚红年位列首位,这是对姚红年总经理辉煌的职业经历的认可,更是对‚以人为本‛的治厂方略的认可。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论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勇者自信,智者从容,仁者稳重。今天的宝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振翅欲飞,为实现“世界最大的冶金锻造企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xx街道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综合治理
——xx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地(县域)30天以上,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原有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功能逐步弱化,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作用下由农村快速流动到城市。近几年来,随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我街道,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治安稳定和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带来了较多的隐患和难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立足xx实际,阐述流动人口的现状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工作机制、主要做法,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
从xx街道的流动人口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流动人口数量较大。
现有流动人口总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近50%,主要分布在xx村、xx村、xx村、xx村等企业较多、交通便利的村。
(二)流入地较为集中。
安徽流入的占19.4%;四川流入的占16.4%;河南流入的占14.9%;江西流入的占7.5%;云南流入的占4.7%;贵州流入的占
4.2%;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街道流动人口的67.1%。
(三)流入原因较为集中。
(四)年龄层次较为集中,年龄结构较轻。
(五)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六)跨省流入的时间逐渐加长。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得出结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为稳定 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薄弱环节。
二、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对流动人口实行的主要以现居住地管理、户籍地管理、从业地多重管理的目标考核责任制,这样当出现计划外怀孕或计划外生育的情况,特别是在发生违反政策的婚育情况统计上报和需要处理时,由于管理责任不十分明确,有关部门往往相互推脱,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带来一定的被动。
(二)信息动态难掌握。流动人口构成的复杂性、从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及居住环境的不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给我们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准确地流动人口相关信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就没有稳固的根基,流动人口信息所以难掌握。
(三)工作机制不健全。从总体看,我街道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机制日趋完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合力仍然较弱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信息手段利用不充分,造成了流动人口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弱化了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力度。
三、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主要举措
xx街道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措施,创新机制体制,确保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服务到位、管理到位。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认识,为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条件和强有力的政策后台。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狠抓协调和保障,通过各类制度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健全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队伍网络,确保工作有人做、有人管。街道人口计生科为流动人口集中的村(社区)分别配备了一名协管员,更好地推动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三是要明确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及考核制。要实行奖优罚劣的工作考核,强化服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信息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跟踪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是全面启动并运用好计划生育全员信息平台,及时提交和反馈流入、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相关信息,通过平台跟踪外出人员的生育节育信息。二是利用计划生育全员信息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双向管理、协作配合制度,力求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无缝化服务管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
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截止2013年4月底,共计处理流入信息反馈4000余条,流出信息300余条。
(三)加强基础工作,实现规范管理。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实行人口、户籍、婚育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行统一信息内容、统一信息采集、录入和运用。主动协调公安、工商、建设等部门,以房屋出租户为切入点,全面摸清底数,对辖区内小区、店面房进行挨门逐户的摸底,摸清出租房底数,登记、清理流动人口,并建档建卡,重点对象实行个案登记和跟踪管理,切实提高流入人口管理率。公安、工商、城建、交通等部门联合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督促外来人员及用工单位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抓好住房出租户的管理,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制落到实处。据统计,今年以来,我街道共与企事业单位签订责任书79份,签订房屋出租合同1700余份。无证无卡联系单160余份。
(四)完善管理体制,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服务管理制度,加大属地化管理的力
度,抓好所辖范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流入人口,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明确重点对象,及时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宣传咨询、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定期为她们做好“三查一治”生殖健康监测和提供避孕药具等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对流出人口要多途径建立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完善孕、育通报制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二是积极开展宣传服务活动,通过走访本
村范围内的企业单位,街道计生科人员做好流动人口B超透环工作,及时更新育龄妇女台账,通过对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强化“属地化管理,居民化服务”,有效的推进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利用协会网络,发动计生小组长,配合新居民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清出租私房户情况,签订出租私房户协议,使我们更好的掌握出租房的流动人口情况,便于为她们提供相关的政策宣传及服务,并发放计生宣传品。
xx街道人口计生科
201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