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0: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

第一篇: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

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

一、编制依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巴政发〔2007〕73号)、《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实际,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了《巴彦淖尔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编制背景

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立足发展经济,转变经济模式,由农业主导型城市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型城市转型。确立了近期全市发展战略:弘扬“总干”精神;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循环经济、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和黑色金属生产加工、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和境外资源深加工五个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的损失加重、威胁加大,各级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更加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利于推动气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要求气象工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十二五”是巴彦淖尔市气象事业高快速发展的五年,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绩: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期间的2.3%降

- 1 -

低到2%。高炮防雹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减少损失达5.4亿元;火箭增雨(雪)影响面积3.4万平方公里,增加自然降水2.7亿吨。完成全市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完善了全市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市委、政府在“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气象局建立市、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市发改委将两个中心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科学的应急指挥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畅,覆盖面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不完善;预警评估能力不足;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亟待建设;气象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牧区生产生活需求;台站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五大理念”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党的建设、综合改革、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为抓手,努力促进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基本原则

- 2 -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推进气象现代化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培育气象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合力。

(二)面向需求,体现特色。按照巴彦淖尔市弘扬一种精神,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五个基地,实施九大工程的发展战略和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需求,围绕农牧业、生态、能源建设,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三)统筹集约,协调推进。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并举,坚持软硬并重,以软为主,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气象服务、业务、科技、人才、管理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把改革和创新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三、总体目标

以“三大任务七项重点工程”为主线,到2020年,建成适应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社会协调联动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有效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西部地

- 3 -

市级领先水平,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强化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旗(县、区)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作用,重点推进街道(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多员合一”原则实现气象助理员在苏木乡镇(街道)、气象信息员在嘎查村(社区)的全覆盖,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达95%,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配置到位率98%,嘎查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位率95%。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政府按照社会集约化的模式,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中统筹考虑,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制订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划,解决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大问题,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深化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通报联动、灾害会商联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合力,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衔接率达到85%以上,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 - 4 -

率80%以上。健全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强化气象灾害预警在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中的“消息树”作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备率达到100%。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我市主要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绘制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推进气象灾害保险服务业务。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在当地科普馆设置气象科普园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安全教育体系范畴,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

(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建立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按照“平战结合”原则,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和应急预案,建设公共信息与应急减灾服务平台,做到“平时”开展公益信息服务,“战时”进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建立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各级广播、电视、网络和通讯运营商要按照《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无偿向灾害影响区域全网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97%。

- 5 -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围绕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重大活动保障的需求,建设以涵盖地空作业能力、作业指挥系统、观测系统、信息传输分析处理、效果评估检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不断提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能力和效益。人工增雨累计影响面积增加度增加10%,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增加度增加5%。

依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作业单位职责任务,建立领导有力、职责明确、监管到位、运转高效的人影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人影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综合判别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作业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估系统。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雹、增雨作业点布局,推进防雹作业点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更新作业装备,提升防雹炮、增雨火箭发射装置的自动化水平。建立河套地区地面高炮防雹试验基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能力。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队伍建设。强化人影作业人员技能培训,积极探索作业人员社会保障机制,努力提高作业人员待遇。

二、提升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一)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1.加快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牧区、气象灾 - 6 -

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的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实现乡镇苏木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并向重点嘎查村拓展,增加乌拉特草原区域自动气象站布设密度,建设两部机动性强、全天候的移动气象观测站。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山前站间距达到10公里,山后达到20公里,重点地区达到8公里,区域自动站的传输频次由10分钟加密到5分钟。

2.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充分发挥乌拉特中旗713数字雷达与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作用,提升强对流天气全程跟踪监测、预警能力。针对临河区城市防灾减灾需求,建设城市综合气象监测网。建立社会志愿者参与灾害性天气辅助观测工作机制,提升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效率和覆盖范围,覆盖率达到85%。

3.加强农牧业与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密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在全市重点粮食主产区和生态资源重点保护区域布设1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套区旗县实现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完成乌梁素海湿地生态观测基地和乌兰布和沙地观测基地建设。生态监测站网完善度达95%。

4.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按照共建共用原则,加强气象、农牧业、林业、水利、环保、地震、交通、旅游等相关单位合作,加快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选择气象灾害频发路段,在京藏高速公路巴彦淖尔段沿线的乌拉特前旗、五原、临河建设3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在雷电灾害易发区,布设大气电场仪3套,- 7 -

闪电观测仪2套;加强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在全市10个3A级以上景区布设旅游气象观测站,实现常规气象要素和紫外线、负氧离子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在旅游景点醒目位置建观测数据实况显示屏;加强环保气象监测系统建设,与环保部门合作,加快推进大气成分监测站建设,并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5.推进气象数据信息共享。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建成跨部门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各种天气、气候、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率达90%以上。加强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增强多源观测资料综合应用能力,提升部门间共享资料的可用性。

6.增强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市、旗(县、区)两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重点加强旗县局技术保障能力建设,逐步形成部门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机制。建设巴彦淖尔市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综合维修测试平台、移动气象计量平台以及旗县气象仪器现场校准平台,建立行业气象观测设备统一标校机制。

7.提高气象信息支撑服务能力。完成巴彦淖尔市气象网络升级工作,达到核心万兆交换、千兆到桌面的设计目标。建设市、旗(县、区)两级高清天气会商/会议视频系统。强化气象信息系统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完成市、旗(县、区)气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8.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组 - 8 -

织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将其依法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在拟定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时要征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避免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危害。加强国家四项强标宣传贯彻工作,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观测站》等四项强标在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备案,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分85%,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完备率90%。

(二)提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

1.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能力,提升中短期、短时临近和精细化预报水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2%,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3%,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乡镇一级,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20分钟,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达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0%。建立集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等功能齐备的综合业务平台。充分发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站、闪电定位仪等新型气象探测手段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中的作用。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指标的研究。加强基层台站预报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市、县两级集约化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建立分工明确、互为支撑、高效联动的新型预报业务格局。

2.加强专业专项气象预报业务。制作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精细化空气质量及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业务,建立和完善面向水文、交通、电力、环保、采暖、航空等气象高影响行业用户的专业预报业务系统。

- 9 -

3.加强气候预测和评价业务。提高极端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能力,重点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气候公报和气象灾害公报。

(三)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1.提升粮食和畜产品安全气象保障能力

强化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完成农业气象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在试验研究、适用技术示范、科研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重点完善气象为农牧业服务指标体系,围绕重要农牧事活动,及时做好农牧业全程系列化服务。

推进精细化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开展干旱、潮塌、霜冻、洪涝、干热风、雪灾、暴风雪等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小麦、玉米、番茄、向日葵等作物适宜种植气候区划,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供决策依据。

强化农牧林业定量预报预估。完善不同作物和关键生育期的热量条件(温度、积温)、降水量值、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适宜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逐步实现定量预报预估。

推进精细化农牧用天气预报业务化。针对播种、施肥、灌溉、喷药、收获等农事活动,接羔保育、抓绒剪毛、牲畜出栏、灭虫撒药等牧事活动,植树造林、飞播作业等林事活动,开展农牧林用天气预报。开展农牧业年景展望、趋势预测、定量预报等业务。开展作物、牧草适宜播种期、收获期与重要发育期预报和重大农 - 10 -

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面向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企业、家庭农牧场、专业化服务组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立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利用短信、网络、微博、微信等快速发布手段,开展及时、主动、快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充分发挥“直通式”气象服务专家组的作用,提升“直通式”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加强气候变化对巴彦淖尔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制定科学的适应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气象在制定和实施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强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生态监测评估结果决策参考度达到90%。

3.提升气候资源利用能力

进一步做好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积极开展全市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4.强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加强部门间业务合作和科技交流,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专

- 11 -

业化、网络化的现代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化重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农业保险、交通、旅游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完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为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按照集约化模式,实现旗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市局制作、旗县播报。专业气象服务成熟度达90%。

三、增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能力

(一)强化气象科技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气象部门业务发展实际,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凝练业务发展的科技问题,建立科研项目库。

建立组织有效、重点突出、持续推进、注重转化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最大程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深化科研业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业务需求牵引、研发经费有效配置的科研立项机制,以创新团队和专家团队建设为依托,提高科研攻关能力。

重点推进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加快重点项目的研发和应用。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检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业务应用能力。

强化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气象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对气象业务服务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奖励机制。

积极推进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科 - 12 -

研合作,统筹使用部门内外科技力量,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二)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巴彦淖尔市气象部门人才培养规划,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局校合作、业务科研骨干交流、后备干部上挂下派等实践造就人才的培养方式,完善科研开发和业务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机制,并在多岗位实践和项目开发、教育培训中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气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1.健全气象人才保障体系。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储备充分、梯次接续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的人才保障能力。到2020年全市气象部门本科以上人员比例达90%,大气科学专业人才比例达到50%;硕士达11.3%人、博士达0.7%人;中级职称比例达到70%,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5%以上。盟市局预报员的比例达14.9%。

2.加强业务队伍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支业务全面、技术过硬的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市局建立专职公共气象服务人员队伍,旗

- 13 -

县局有专兼职公共气象服务人员3-5名。加大预报预测业务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市局选拔培养自治区级预报专家2-3名,旗县局培养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2-3名。加强综合观测队伍、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市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专职保障队伍,每个旗县局站要有1-2名技术保障专业人员。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创新团队建设为依托,以草原英才计划、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整体素质提升计划为抓手,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市局要重点加强“专业专项”、“预报服务”、“决策服务”、“为农服务”、“信息技术保障”等领域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县级业务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团队工作。

4.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科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达到40岁,大学本科以上比例达到90%。培养选拔一批30岁以下的学历层次较高的旗县局领导干部,动态选拔和培养处级和科级后备干部人选。

第四章 重点工程项目

围绕巴彦淖尔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十三五”规划任务安排,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项目落实和建设。

一、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4900万元。建设1个市级指挥中心,7个旗县级指挥中心。

建设单位:市局、旗县气象局

- 14 -

二、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980万元。在阴山16条重大沟口山洪流域内,布设80个6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32个视频实景监控系统,研发巴彦淖尔市山洪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监测预警服务能力。

建设单位:市局、旗县气象局

三、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1110万元。建设市局和7个旗县(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覆盖全市59个苏木镇的视频会商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安装14个30平米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和100块室内电子显示屏。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

四、巴彦淖尔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800万元。利用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和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建立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开展灾前预评估、灾中评估和灾后影响评估业务。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

五、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1000万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提升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对冰雹多发区的防雹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

- 15 -

六、农村牧区服务体系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300万元。全力做好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一要围绕作物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开展精细化服务。二要继续面向种养大户、农牧业合作社开展点对点气象服务。三是加强霜冻、干旱、潮塌等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四是开展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五是加强为农服务指标体系研究和农业气象应用技术的研究。六是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服务。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

七、气象台站综合改善工程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201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气象台站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建设;气象台站配套设施建设;业务基础保障设备建设;气象文化建设。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成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成员职责任务,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列为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将规划内容落实在具体项目之中,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强化依法管理

- 16 -

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建立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主体的配套气象法规体系和气象执法体系,认真梳理气象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并纳入政府权力清单内容,保障“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推进改革创新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点加强管办分离和中心气象台建设工作,建立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气象业务科技管理机制和权界清晰、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气象行政管理机构。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组织引导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规范气象服务市场秩序。

四、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优势,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继续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稳定支持,把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和职工津补贴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统筹集约,提高投资效益。紧密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地方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配套建设。

五、强化监督考核

强化纪检、监察和审计的监督作用,严肃财经纪律,抓好各重点项目分阶段实施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督办有力、- 17 -

执行到位。定期进行监测评估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各重点项目建设按进度高质量完成。

六、推进气象文化建设

为“十三五”气象现代化的顺利开展,继续弘扬气象人艰苦奋斗、敬业爱岗、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同时发扬新时代气象人坚持发展、求实创新、管天为民、争创一流的使命感,将弘扬气象人精神全方位融入气象事业发展与建设中,全面推进气象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形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文明型的群体,使广大气象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为气象现代化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 18 -

第二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范本

直属项目管理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范本

×××(建设单位)×××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施工合同》文件及公司《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

2、本工程经图审机构审查通过的各专业施工图: 建施、结施、水施、电施、暖通等;

3、施工现场勘察调查得来的资料和信息:

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现场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工程有关资源的供应情况。

4、国家及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建筑法律、法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修订,2011.0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订,自2014年12月01日起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0】279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3】393号)《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2010】 直属项目管理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范本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T 50656—2011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 77—2010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2014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2009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 50328—2014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 185—2009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CECS 266—2009(2)技术质量类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1—201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13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2011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 85—2010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 175—2004

直属项目管理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范本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2011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 82—2011 《冷弯薄壁型刚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2002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2012年版)《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76—2010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201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1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12 《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693—2011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2013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9—2010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2001 《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9(2015)《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 139—2001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 214—2010 《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 126—201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 《给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 246—2008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 《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

直属项目管理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范本

《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T 261—2011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10—2002 《湖南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DBJ 43/T 306—2014(3)安全类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201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 188—2009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2011 《建筑施工作业劳动保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 184—2009 《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 180—2009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91 《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2010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2008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31—2010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02—2010 《高处作业吊篮》GB 19155—2003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 194—2009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12 《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2010 《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 215—2010 《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 196—2010 《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 187—2009 《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 276—2012

直属项目管理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范本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 147—2004

6、与本工程有关的现行机具设备和材料的施工要求及标准;

7、有关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规定;

(1)关于印发《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办法(2013年修订)》的通知(建协〔2013〕24号);

(2)《湖南省建设工程芙蓉奖评选办法》(2013征求意见稿);(3)《湖南省优质工程评选办法》(2013征求意见稿);

(4)关于印发《湖南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工地)创建实施办法》的通知(湘质安监字〔2015〕26号)

(5)关于印发《株洲市优质工程奖暨“神农奖”评审办法》的通知;(6)《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评价试行办法》(建协[2008]36号)

(7)关于印发《湖南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验收办法》的通知(湘建建【2010】239号)

(8)关于印发《湖南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创建实施办法》的通知(湘建建【2010】220号)

(9)关于印发《株洲市市级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工地)评选办法》的通知(株质安研字【2013】1号)

(10)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2013.01.25)

8、公司现行关于质量、安全、环境“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 《“一体化”管理手册》(CHFEC/Q-OHS-E MSMM-2010C版); 《程序文件》(CHFEC/Q-OHS-E MSPD-2010C版); 《管理文件》(CHFEC/Q-OHS-E MSMD-2010C版)。

9、其他相关文件:

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图集》(2014版)《项目管理手册》(2012.12)

【备注】:各项目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增补

第三篇: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篇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基本依据有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基本依据有: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1、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地区发展规划,经济建设的方针、任务、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2、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委托单位的要求。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3、对于大中型骨干建设项目,必须具有国家批准的资源报告、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区域规划、工业基地规划。交通运输项目,要有关的江河流域规划与路网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4、有关的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质、经济、社会、环保等基础资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5、有关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规范、标准、定额资料,以及国家正式颁发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6、国家颁发的评价方法与参数,如国家基准收益率、行业基准收益率、外汇影子汇率、价格换算参数等。

对于具体行业的项目,则还要增加以下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 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

行业规范--劳动安全 行业规范--劳动保护 行业规范--卫生

行业规范--环境质量标准 行业规范--食品加工 行业规范--环境保护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财政部关于印发<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企业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登记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关于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内含各种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公司股东或发起

关于车船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人登记管理的若干规定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细则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 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国家专项资金申请政策文件大全

1、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4

2、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8

3、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15

4、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17

5、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政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19

6、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21

7、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2008年创业风险投资备选企业的通 知...25

8、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报批文件提纲的通知 26

9、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强实施监管的通 知...32

10、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3911、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 卫星应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52

12、关于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56

1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8年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60

14、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2007年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 项目的通知...61

15、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2007年第二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通知 64

16、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69

17、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国家 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专项的通 知...72

18、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实施 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的通知...73

19、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产业技术研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申报和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75 2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配合财税部门做好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78

2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79

2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81

2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推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授牌项目的通知...82

2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促进经济增长的通知...86

2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委托地方审批部分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通知...87

26、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9年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89

27、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9年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91

28、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的通知...98

29、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2008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通知...102 30、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第15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通知...105

31、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8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的通知...108

32、财政部关于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申报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110

3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2008年创业风险投资备选企业的通知...111

34、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产业技术研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申报和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112

3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配合财税部门做好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115

3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有关事项的通知...116

37、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的若干指导意见...118

38、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管理工作规程(试行)...121

3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124 4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28

41、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160

42、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168

4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的通知...172

44、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服务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通知 174

45、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176

46、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办法...179

47、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书...186

48、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191

49、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192 5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194

51、粮食现代物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格式和要求...198

52、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201

53、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国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4篇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本报告依据以下文件进行编制:

1、《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2、《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3、《广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细则(修订)》

4、《广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潮州单丛茶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2012实施方案》

5、《潮州市大力推进单丛茶产业化建设实施办法》篇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3、《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2007);

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8、《重庆市十二五农业农村规划》。

9、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2010-2020)。

10、国家、省、部关于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等。

11、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等。

第四篇:勘察报告编制依据

摘 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

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 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如场地小且地质地貌条件简单又无不良地质现象,则在前述钻孔位置平面图上加地质地貌界线即可。当然,倘若地质地貌单一,则可免绘界线。2 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

1、Ⅰ-

2、Ⅰ-3……;岩层Ⅱ-

1、Ⅱ-

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粘土2-

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

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

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此外,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3 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

3、SO2-

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第五篇: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本报告依据以下文件进行编制:

1、《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2、《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3、《广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细则(修订)》

4、《广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潮州单丛茶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2012实施方案》

5、《潮州市大力推进单丛茶产业化建设实施办法》

下载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和原则

    重庆交通学院2004届毕业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和原则 ⒈ 编制依据及原则 ⒈1编制依据 (1) 河池(水任)至南宁(三岸)公路第二合同段招标文本第一册至......

    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

    吊篮施工方案编制依据

    吊篮施工方案编制依据 ①甲方提供的工程图纸及施工要求 ②《高处作业吊篮》CB19155—2003 ③《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3 ④《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3、《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是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是什么? 根据《土地管理法》,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合集五篇)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技术经济指标;工程所在地区行政主管部门和批准文件,建设单位对施工的要求;工程施工合同或招......

    应急预案编制依据及原则(合集5篇)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一、安全事故应急求援预案的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3、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

    施工组织总设计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基础文件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 (2)建设项目规划红线范围和用地批准文件; (3)建设项目勘察设计任务书、图纸和说明书; (4)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