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树立新的理念、创新方法全方位提高员工和企业绩效的研究与思考
如何树立新的理念、创新方法全方位提高员工和企业绩效的研究与思考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其直接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将通过有效的企业管手段,在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部门、企业与市场、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并创造先进、和谐的企业文化,以及融洽、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从而形成一整套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工会作为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桥梁作为一种粘接剂。如何将劳资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进行化解,将经营者与劳动者的裂痕在细微处就进行粘接。这也是中央领导同志对工会工作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所要求的。
“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
一、对增强工会凝聚力的思考
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扩大覆盖面是基础,增强凝聚力是目的。如果工会组织缺少凝聚力,怎么能担当起团结动员职工的重任?怎么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好职工队伍?所以,增强工会凝聚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工会凝聚力是指工会组织对广大职工的吸引力。衡量的标准本人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每个职工应该对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工作有所了解。当前在电力企业中部份基层工会工作不到位,在职工中认为工会就是组织职工玩一玩,吃一顿饭。不能实质性地为职工办实事。因此每一个工会干部自已必须明确工会在企业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努力履行工会职责,继而使职工真正理解、明确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第二是职工对工会工作的活动参与程度。凝聚力强的工会,各项工作和活动职工都能积极参加,送变电工
程公司工会由于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开展活动就感到比较顺利,比如一些募捐活动,再一次只要将募捐活动告示一张贴出去,80%的职工就主动响应。第三是职工对工会的满意度。这是衡量工会凝聚力的根本标准。满意度决定凝聚力,只有职工对工会满意了,才能对工会组织产生归属感,把工会当成自己的家,职工才能团结、凝聚到工会周围。总的看来,我们公司的凝聚力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工作停留在工会委员会,小组长和积极分子层面上的比较多。因此在增强工会凝聚力上,我们还需要面向职工、服务职工,在提高职工的参与度上下功夫。提高职工的参与度是增强工会凝聚力的关键。工会工作是群众性工作,只有广大职工都参与到工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来,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产生凝聚力。为此,工会工作必须坚持以职工为本、面向职工、强化服务功能。在工作指导上坚持职工在工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最
广泛地动员、引纳职工参与到工会工作中来,使职工成为工作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在工作内容上,要避免职工想要的工会得少,职工不需要的工会得多的状况。在工作品牌上,要打造服务职工品牌,定位在服务职工,职工受益和职工满意上。在工作机制方法上,上级工会要变指令性为指导服务型,多从政策、办法手段上给基层工会以指导帮助。
二、加强基层工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重视基层、活跃基层、努力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动”。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中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处在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不断激发基层工会活动,既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需要。
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动,必须按照全总《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定》和要求,以组织
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核心、以职工评价为标准、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准确把握当前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企业职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企业工会工作的重点和难关,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措施和建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努力把企业工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增强基层工会活动必须围绕大局,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是基层工会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工会组织有为有位的有效途径。如围绕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创争”活动,这既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活动,近年来举行的“安康杯”活动,既能保证职工不受到伤害也不伤害他人的目的,也能保证企业安全稳定的生产形势。
增强基层工会活动,必须不断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素质。本人认为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素质必须强化三个意识:
强化政治意识,坚持信念,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南网公司和党委的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淡薄名利、乐于奉献,强化群众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发扬优良传统,改进工作方法,置身于职工,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安危和冷暖。敢于为职工群众说实话、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增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改进工作方法的能力、增强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协调沟通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以适应并不断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只有让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增强企业的活力。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会体会到企业尊重自已、承认自己,从而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达到增强企
业的凝聚力的目的,这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还有利于监督和制止企业的违法行为,防止企业的不正之风。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企业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保障职工享有民主管理的权利,在我国《宪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南网公司各公司都尽力在做,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得更好。凡是企业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凡是企业管理和劳动权利方面的问题,如工资、奖金分配方案、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方案,企业有责任及时地向职工公开。目前有些基层单位在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经营状况等不能向职工公开,以为与职工不相关,这样不但使基层领导及经营状况蒙上一层神密感,其实更拉远了企业与职工的距离,淡薄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可能
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即社会创新。这种社会创新直接和间接使企业得到效益和加强。工会无疑于是做好企业的社会工作。使每一个职工都能主动承担自已的责任,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与企业取得共同的认同与共识。由此凝聚力量、激发斗志,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篇:评估员工思想倾向 提高企业绩效
评估员工思想倾向 提高企业绩效
经理人的本能告诉他们,员土的基本观念和行为对企业事关重大。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数衡量这一关键组织特征的工作收效甚微。现在有一种新方法,可望改变这种状况,帮助企业综合评估那些关乎卓越绩效的员工思想观念。
以一家成功的美国生物科技企业为例。该公司的增长计划雄心勃勃,员工的预期也相当高。然而到了2006 年冬季,公司高管们注意到,员工态度出现了不少值得警惕的现象——他们开始担心企业有没有能力执行宏大的新战略。连续两年的内部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无不心怀忐忑,担心决策速度减慢,责任分散,以及企业在达成共识方面花费了太多时间而得不到多少实质性结果。这一趋势令人堪忧:它会打乱公司的发展计划吗?
这家生物科技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很常见。员工思想观念― 即员工的态度、行为和活动,这些关系到企业如何实施对企业的战略至关重要的关键任务,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或保持卓越绩效。错误的思想观念,就像出现在前面那个生物科技公司里的例子,会阻碍企业实现或维持卓越绩效。许多企业运用了各种调查方法来从不同角度评估员工的思想观念,如工作满意度、员工敬业度和员工学习,但这些方法很少能够对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做出全面而有意义的评估。经理人常用“盲人摸象”来形容这种困境。即便是那些把思想观念评估纳入到平衡记分卡的人们也缺乏可以利用其提高绩效的手段。
“80 %的员工满意或者非常满意他们的工作”,这样的信息看似与卓越绩效有关,而且高层管理者也许能从中捕捉到一些信息。但实际上卓越绩效与员工思想观念之间的联系并非具有如此明晰的因果关系。证实不了它们与卓越绩效之间的确切联系,通过优化思想观念来实现卓越绩效的努力往往只是碰运气的摸索。
为此而烦恼的管理者通过直觉知道,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但它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呢?他们怎样才能给员工灌输积极的思想呢?
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埃森哲对卓越绩效企业的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有五种思想观念与企业绩效直接相关。在卓越绩效企业中,人们培养这些思想观念并将它们转化为创造优秀业务成果的企业活动。一旦高层管理者弄清了思想观念到实践再到成果之间的关系,他们就可以开始发挥文化的作用,创造更高的绩效。我们
1将思想观念与业务的关系称为企业的绩效底蕴。
我们现在提出了一种综合性评估方法——埃森哲绩效底蕴机会目录(Performance Anatomy opportunity Inventory,简称PAOI)。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他们所在企业的思想观念和活动的协调状况.帮助他们发现那些能够启发思想观念、创造价值和实现卓越绩效的战略动议。此外,PA0I还能帮助企业培养下一代领导人.让高层管理者认清企业的优先战略并运用实际数据处理灵活的问题。
协调一致
下面介绍一下前文提到的那家生物科技公司运用PA0I方法的情况。利用PA0I,人们对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一致状况进行评估,深入剖析了内部调查反映出来的执行力下降的深层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深层原因与表层症状分离开来.这样企业才能成功实施其成长战略。
根据高层管理者所制订的产品线扩展计划.企业将会出现许多变化,如人员扩编(包括增加新的管理人员)、企业重组、流程规范化。出色的执行将是企业保持市场渗透和财务业绩的关键但大量的新人和新岗位似乎让决策过程和责任分配变得混乱起来。
该公司的PA0I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一项结合定性访谈的多维度调研,一项针对全体员工、旨在衡量绩效观念程度的调查.以及包含组织网络分析的结构化观察。评估结果证实,公司管理层对执行力的担心是有道理的。PAOI 分析显示,尽管高层领导者已经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宏观市场图景,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相关战略对企业内部执行力的影响。按照绩效底蕴的术语来说,就是管理团队在打造市场和执行之间的注意力分配有失平衡,天平过多地向前者倾斜。
先来看看员工看待企业决策的态度与高管有多么的不同。通过采访全部80 名高级和中级管理者中的54 名,我们发现.很多人都认为高管团队在确定决策负责人的问题上朝令夕改,缺乏一贯的政策。一些高级管理者抱怨.高管团队坚持把大小事务都集中到一个小圈子里头。他们还就此提出了大量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评估结果证明了高层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思想观念的不一致。事实上.越是在企业基层,这种不一致就越明显。结果显示,高层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在另外一些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例如,中层和基层员工还心存担忧,怀疑他们是否能相信高层管理者,以及是否能在提出有创意的想法上进行适度冒险。
最后,组织网络分析证实,高管团队正好处于组织决策的中间位置是企业有效的执行工作中的瓶颈。组织网络分析描述的是一种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它揭示了企业运作的真实情形,包括决策者在决策时需要依赖哪些人,而这些内容是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很难反映出来的。这一发现与相关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该调查显示,除了高层管理者以外,其它员工都将层级结构视为负面的组织特征。
多种调查方法的应用不仅揭示了共同思想观念的分崩离析——以往,该企业正是凭借这种共同思想观念实现了市场份额的迅猛增长,还帮助管理层找到了重新修正这些思想观念的方法。PA0I的结果让企业高管们可以在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一些重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梳理决策权力和责任的分配.重新调整高管团队结构、使之能够反映更大更复杂的组织中的种种现实情况,向新近提拔的经理人员灌输公司的文化、使他们的执行工作仍然能够像企业原先规模较小、结构简单时那样井然有序。
尽管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管理团队反思调查结果所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产生积极的影响。该公司总裁表示,”光是看某些决策给我们节约的开支.这个项目就已经是物超所值了。这还不包括它给企业行为以及未来实现大规模增长带来的影响。“
简单可行的建议
帮助这家生物科技企业迈向卓越绩效的PAOI 方法是一个分阶段、多维度的工具.它提供的建议简单可行。
PA0I的出色表现基于如下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用来检查组织思想观念的可靠方法.能够确定本企业的思想观念在埃森哲认定的构成绩效解析的关键领域中处于什么位置。第二,它向我们揭示了在从高管团队到一线员工的企业内部,思想观念在多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相通点。第三,当这些思想观念不一致时,它还会帮我们找到可以让其恢复一致的机会。最后,它帮助企业制定优先战略、开展相关项目.从而改
善企业的绩效底蕴。
PA0I通过六个步骤搜集定量和定性数据(见图)。
埃森哲绩效底蕴机会目录(PAOI):实施步骤
步骤1 :采访高管团队
通过采访高管团队了解企业战略以及管理团队在关键问题上的协调情况。步骤2 :采访产品线和职能部门主管
通过采访一线员工和部门经理调查者就能确定中层管理者是否理解企业价值,以及企业员工如何将思想观念转化为行动。
步骤3 :对实践活动的结构化观察
通过对实践活动的结构化观察,研究人员可以衡量管理者想象中的基层情形与员工实际行为这二者之间的一致程度(这里还包括一项组织网络分析,用来确定人员之间的实际联系)。
步骤4 :横向调查
利用互联网进行PA0I调查。为了使调查尽量精确并且贴近实际应对调查方案进行微调,使之反映本组织绩效底蕴的各个主要方面这些方面关系到卓越绩效。步骤5 :高管审查机遇目标报告,确定战略计划
通过与高管的结构化非现场会议,演示全面的组织绩效底蕴图.'
步骤6 :组织、培训并推出求胜团队
执行步骤5 提出的计划。
鉴于评估员工思想观念的极度重要性,企业不应当寄希望于那些得不到多少实效的措施。随着各行业各种规模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创造和倡导积极的态度、行为和活动的重要性,这些企业未来会需要像PAOI 这样的工具,帮助它们将关键性思想观念统一起来,优化它们的绩效底蕴。
为什么多数组织评估都没有成功
不管是由内部设计的还是从外部引进来的,很多用来衡量员工态度、行为和活动等思想现念的工具都流于表面。他们设计的具体问题没有指向更高层次的概念或定义(这些概念能够准确反映组织绩效底蕴这一卓越绩效企业必备的三大基石之一)例如,“描述一下你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这个问题只衡量了一个方面内容,即员工满意度,并没有与更广泛的组织特征联系在一起.如员工是否把lT 视为战略资产或者他们是否根据严格挑选的衡量工具来认识企业的成功(它们是埃森哲发现的五种关键绩效底蕴观念中的两种)。
此外大多数评估都没有把具体问题与战略性可衡量目标联系起来比如利用具体分析工具来确定企业是小是义十本行业前四分之一的地位
除了调查本身的问题之外这些评估还通常缺乏全面的程序。也就是说它们的起点和结论都相当潦草,没有采取任何切实的行动这就导致了一个共同的结果:给数据所揭示的问题寻找借口——将问题的症结归咎于管理者鞭长莫及的外部因素,如经济衰退——或者干脆因为缺少明确的解决方案而对问题视而不见
如果高管人员一开始就没有对这种程序全力以赴.他们可能就不愿意依据结论做出相应调整。时间一长,这种不作为只会让员工们更为不满:而一旦发现给员工以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很多企业可能干脆不对员工进行调查。
但大多数方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们没有把握员工思想观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人们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满意并且敬业的劳动力会促进绩效,但要证明这种联系却相当困难。事实上满意度和敬业度对绩效带来的可能负面作用同样很明显。例如员工可能满足于长期存在的、无需太努力的舒适工作方式
另一种可能是员工非常敬业,忠于职守而且异常努力但却总是做一些无助于实现卓越绩效的工作。例如.敬业度调查显示某个经理非常敬业,但他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去开一些毫无意义的会议,而不是去接触消费者。
这些评估的另外一个缺陷在于:很多调查都因果不分。比如说.究竟是敬业的员工带来了良好的财务结果.还是良好的财务结果造就了敬业的员工:如果手头的数据指向不明,那么就没有理由去指责管理者的不作为。
第三篇:管理创新与企业绩效
生产部培训资料请传阅
管理创新与企业绩效
随着文明进化与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异彩纷呈,高速、资讯、多元、交互渗透,逼人而来,目眩神迷的景象令人在慨叹的同时顿生无所适从之感。而在市场中搏杀的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制高点,则至为重要。
新世纪经济增长点——不断创新的企业管理
在人类短暂的商业发展史上增长点有四大类:
1、原始资源抢占及积累。
2、投机增长点。
3、企业管理增长点。
4、高新科技增长点。
随着各种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及商务市场的培育完善,第一类经济增长点几乎已绝迹,第二类也越来越难以寻求及实施。预测21世纪的趋势,只有向后二类增长点要效益。分析这两种经济增长点,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界来说,高新科技毕竟是凤毛麟角,不易寻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企业有幸找到高科技增长点,若缺乏优秀的管理技术将其推广运用,恐怕高科技也会很快成为昨日黄花,风光难继。
唯有管理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
实现高绩效的要径——管理创新
几乎每一位企业家穷其一生都在寻求提高企业绩效的良方。追求效益可以说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
企业管理是取得效益的必由路径。
在《财富》杂志99年统计的全美最受赞赏的前十位公司与排名最后十位公司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前十位公司总收益平均为70.5%,同时排名最后十位的公司的总收益平均为-26.8%。骄人的业绩哪里得来?分析他们获得声誉的八个主要标志,我们可以看到:
1、创新。
2、管理质量。
3、员工才能。
4、产品/服务质量。
5、长期投资价值。
6、财务健全。
7、社会责任。
8、善用公司资产。
在这些评估因素中,与管理直接相关的有一半,另一半也只有通过良好的管理才能达到。其中,创新被排在第一位。
老牌国营企业春兰集团正是不断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了从“行为管理”到“效益管理”的转变,在13年的发展历程中总资产的平均递增率达90.3%!
春兰集团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低成本扩张上。多年
1来,他们先后兼并、收购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和泰州市的14家严重亏损企业,对其不仅注入关键技术和必要资金,更重视输入春兰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使这些企业脱胎换骨。据不完全统计,就低成本扩张一项,春兰集团盘货资产存量近10多亿元,吸收下岗职工7,000多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高绩效方法多,管理创新有优势
首先,管理创新并不一定需要你花费大量的金钱才能做到。
1997年,英国石油公司(即现BP AMOCO)的首席执行官JOHN.BROWNE请KENT.GREENS领导一个项目,通过分享最好的做法、加快学习过程以及诸如此类的手段来改善公司业绩。结果,GREENS和他的小组中的九名伙伴用第一年的时间深入钻研,对所采取的做法进行了一些调整,当年节省了2,000万美元,第二年当他们专心运作时,全年使公司的财务赢余增加了2.6亿美元,此外还很可能在帐面外产生了四亿美元资金,总计金额将近七亿美元。
其次,管理创新不一定在实验室才能产生。
可口可乐的首席业务官道格拉斯.艾佛厮特说:“每个人都陷进了误区。他们只注意最新出现的小发明,或认为创新只出现在艺术界或科学界。但你必须要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鼓励制定策略。”管理创新并不是要你绞尽脑汁地提出一个管理学上革命性的理念才能作到。借鉴、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调整运用,你也能达到想要的目标。
海尔集团超越日本企业管理中的“5S”概念而提出了“6S”,以及“追求卓越”将五星级服务的标准引入到制造行业的创新举动,不仅将一个亏损累累的集体小企业在15年中做成一个销售额近200亿的家电王国,挽救了数家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国营企业,同时也带来了中国企业界的巨大震动,并被编写入“哈佛”经典案例。
其三,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创新,有别于单项的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
单项的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离具体操作实施可能还有遥远的距离,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各因素的配合、协调等。而管理创新在方案提出之初已综合考虑到上述因素,因而可能在组织内有效实施。
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夏,由国家科委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牵头,在深圳科技工业园组建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在1995年5月,以陈章良教授为首的北大未名管理队伍全面接管科兴公司,在企业定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检测、成品包装、市场拓展、企业形象、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使赛若金成为中国干扰素市场第一品牌,占国内同类产品60%的市场份额。1996年销售额6000万元,利税近600万元,1998年销售额2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科兴的成功显然得益于创新的支撑。
管理创新的现实性
就象任何一个创新与变革一样,管理创新在组织中也可能遇到一些阻力。
1、组织的控制:当组织要强化其控制职能时,势必要求组织内各成员工作上的规范、程序及统一性,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大敌。
2、短期考虑: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成长过程,如果目光短浅,仅考虑眼前利益,或墨守成规,畏难不前,这样的组织中是不可能产生创新火苗的。
3、过度的分析论证:既是创新,就意味着前无古人,它总包含着一定的风险因素。挑
剔的眼光、过度的分析、论证都可能将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实质上任何一种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势必都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通过一个反馈的环路而日趋完善。没有天生完美的方案,这是实践中屡试不爽的真理。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管理创新不仅是企业绩效的需求,也是企业内外各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1、环境的变化。在这个只有“变”才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中,文化、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革势必引起管理上的创新与变革。从泰罗制的产生到现代的“Z”理论、A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矩阵管理等等,我们大略可以把握一些企业管理创新变革的脉络。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只能自取灭亡。
2、竞争的需要。在竞争的社会中,某一“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优势就可能是出敌制胜的法宝。而管理创新正是这样一个可循的佳径。
3、企业领导者的要求。现代优秀领导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新。一个成功的领导人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环境逼迫其以创新的手段去解决,企业家创造性的思考、运作和不断革新的经营方法就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
4、组织有效性增长的需要。组织一般都会通过激励员工、改善个人技能、提高团队业绩等手段来提高其有效性,而这些管理范畴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来逐步提升。
不断创新的境界确实引人入胜,但也并非镜花水月,只要我们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都能多考虑不断改善企业管理,多实现创新,能经常扪心自问:“这一次我们的管理可以来一点什么样的创新吗?”
第四篇: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研究考试思考题:
1、思维定势的含义(包括从众定势、经验定势、阿希测试等)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从众定势
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众定势“。“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在“从众定势“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用孔夫子的话说,就是“乡愿“之类的人物。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了“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定势“便逐渐形成了。不论生活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提出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总是极少数人,而对于这极少数人的新观念和新发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甚至激烈反对的。因为每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化的模式里,他们很难摆脱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框架,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总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
2、权威定势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根据我们的研究,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专业权威“。“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而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权威定势形成的第二条途径,是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即“专业权威“。一般来说,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某一领域内的权威确立之后,除了会出现不断强化的情况之外,还会产生“权威泛化“的现象。所谓“权威泛化“,是指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之内,这种泛化加剧了人们思维过程的权威定势。
3、经验定势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这种狭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产生的,而有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某种经验能否有效,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第二方面,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他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最后一个方面,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4、阿希测试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 三垂线实验。
实验内容: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 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 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在阿希之后,研究者参照阿希的实验程序,做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虽然在实验中并非有那么多的从众现象,但是实验确实表明在下列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2、光明心态的意义(包括良性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等)
光明心态就是要我们用轻松、平静、宽容、乐观的精神看待世界和人生。现代社会的活动大都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人的活动往往下意识的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别人的干扰及影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某些暗示,暗示又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学者们认为,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从这个方面讲,潜意识乃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它深刻地,从根本上影响着、折射着、塑造着人的生命。暗示在深层潜意识中深沉地潜伏着,广大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沟通着。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暗示积淀的各种各样的图景处在被压抑、被封锁、被束缚、少自由、被控制状态。遇到偶然的机会,也会冒出来,在意识中出现,其表现形式即为灵感、直觉、想象等。积极暗示能够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周围环境和别人那里得到积极暗示,或者直截了当地对自己进行良性暗示,同时要拒绝和抛弃那些压抑思维潜能的消极暗示。自我暗示的五条原则:(1)简洁: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进步“等等。(2)正面:这一点极为重要,消极的语言会印在潜意识里。(3)信念:句子要有“可行性“,以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4)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5)感情: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
”占领和统治。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下属,要把赏识当成下属工作中的一种需要。赞美下属会使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积极,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来回报你,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别吝啬你的口才,对你周围的人说出赞美之词吧。
3、团队创新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
创新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在高倡“创新”:不论你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岗位,你都必须在创新中生存,在创新中发展,不创新就意味着失败与死亡!因此,掌握思维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升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位领导者和有识之士无法回避的当务之急。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团队创新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们举例头脑风暴及六顶思考帽等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第三,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第四,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所谓六顶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有能力进使用以下六种基本思维模式:
白色思考帽 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戴上白色思考帽,人们只是关注事实和数据。
黄色思考帽 黄色代表价值与肯定。戴上黄色思考帽,人们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
黑色思考帽 戴上黑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运用否定、怀疑、质疑的看法,合乎逻辑的进行批判,尽情发表负面的意见,找出逻辑上的错误。
红色思考帽 红色是情感的色彩。戴上红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人们还可以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绿色思考帽 绿色代表茵茵芳草,象征勃勃生机。绿色思考帽寓意创造力和想象力。它具有创造性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等功能。
蓝色思考帽 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它负责控制各种思考帽的使用顺序,它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
4、多视角思维的价值(包括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线索或立场,观察思考任何事物都会存在某一特定的视角。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我们往往只习惯从一个视角观察事物并且只满足于得到一个答案。
现实世界是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无限复杂的系统,只从一个视角得出一个答案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要想提升创新能力,应该尽量多地增加思维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从而容易发现被大家忽略的事物新内容或者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增加思维视角的方法有很多:如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法,不是一种培训或自我培训的技法,而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或发明方法,然而要挖掘人才能力,有必要了解这一方法。因为在实践中使用这一方法,可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换位思维,即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也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也开始于换位思考。在一个团队之中,只有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观察思考外界的事物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我目的、自我需要、自我态度、自我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但是人与人是有差别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我们站在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群人、直至另外一个国家民族的人,再对同一个事物进行一番重新思索,才可能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来到“城外”,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其中只站在自我视角永远都看不到的新内容和创意的苗头。
多视角思维能使人们更加顺畅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提高沟通能力,不断发现新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5、怎样理解“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是对从众心理的一种突破。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下,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的主要因素: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人们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人们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多数人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辨证分析法分析可知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6、知识与智慧的联系与差异
知识就是及经验的固化,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对人来说拥有知识与智慧都非常重要,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分别。“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可以说一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能哭、能听、渐渐地能知道别人的意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大了,就进幼儿园、到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饱学之士将各样知识传授给人们,知识愈研究愈深,似乎没有穷尽,所以俗语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穷尽一生,也有学不完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好”。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人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知识学习是智育的首要目标,但不是惟一的目标。知识学校的目的不在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应该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知识若不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越是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
“睿智的人”。新的知识观的提出,把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纳入知识的范畴,初步改变了知识与智慧的分离。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必须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慧观,认识到非逻辑的直觉、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观。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因此,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吗?
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我认为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
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我简单的理解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实际生活中。包括你所获得的圣经知识,属灵知识,如果懂得一大堆知识,还算不得什么,关键你如何应用,属灵智慧使你晓得怎样实践主道,你才能成为一个满有智慧的人。犹太人的智慧来自圣经,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在犹太人观念中,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着强有力的道德内涵。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有忍耐,勤劳,可靠,自律,谦逊,有德性,才是一个智慧的人。所以,比起知识来,犹太人更重视智慧,这种观念,源自圣经,圣经的启示一再叫我们明白,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怎样更好地生活,实践生命的真实意义。所罗门王是一位智慧的君王,一个最聪明的王,他是今天我们所读的《箴言》书的作者,而箴言书可称为智慧格言的汇编,在教会中流传一种说法,不会祷告读诗篇,缺少智慧读箴言。《箴言》书涉及内容甚广,包括对年轻人的劝诫,道德伦理,夫妻生活之道,言谈举止,认识真神等等,为我们善用知识,管理人生提供了语重心长的建议,因此,这卷圣经也被称作智慧书,领受这卷书,我们也当从中受教,成为智慧之人。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更要竭力追求得着智慧,圣经教导我们要“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
第五篇:浅谈企业员工培训方法的创新
浅谈企业员工培训方法的创新
摘要:创新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企业要进行有序,有力,创新,就必须对职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在现代企业职工培训中,要树立新的理念,强化创新的培养。
关键词:员工培训 方法
创新 浅谈企业员工培训方法的创新
引言
21世纪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培养人才、凝聚人才若仅仅依靠提高员工待遇是远远不够的,人力资源部还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员工的培训就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世界上很多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如果不花时间和金钱去做有效培训,企业很难实现发展目标;培训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培训费用的投入,不是沷出去的水,而是存下来的一份对未来的期望,一份未来的效益
一、员工培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企业能针对自己行业的性质和员工岗位特点,在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有其独特的做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员工培训工作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②未能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③培训效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④少数单位对职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有些基层单位领导,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危机感,以‚忙‛取代知识、技术的培训。当今世界‚投资培训‛已成为大企业和公司的投资重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把企业员工培训升华到人力资源开发,扩大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高度去认识,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素,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创新
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观念创新是做好员工培训的前提
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实现新时期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创新,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新形势下,提高员工素质,必须打破惯性思维,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的员工培训工作,无论是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措施上,还是培训内容和方法上,都要重新审视是否符合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工作要求和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企业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方法的选择,当前,企业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培训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自身也是各有优劣。但是为了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必须对员工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技能。至此要选择到合适有效的培训方法,需要考虑到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对象的自身特点及企业具备的培训资源等因素。
(二)培训模式创新是做好企业员工培训的根本途径 员工培训教学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培训者处于决定性的地位,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培训中就是要依靠被培训者,激发被培训者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关键在于符合实际,形式多样化。
(三)、从根源处做好员工培训创新工作 1.培训思路创新
这就要我们在培训的思路上,围绕从‚要我学‛的点名培训向‚我要学‛的按需培训转化,从应急培训向系统教育转化。
2.培训内容创新
培训中,要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内容,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还要为适应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面向未来的超前培训。
3.培训方法要创新
由于员工素质培训涉及面广,员工的水平、素质不一,情况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工作要求和措施,既要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紧贴企业需求,又要精心设计和选择诸如讨论式、观摩式、情景模拟、安全分析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4.培训手段创新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都有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方式,如:师傅带徒、短期轮训、委托培训、分层培训等,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在继承过去好的培训方式的同时,要广泛动用各种先进培训手段和电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式学习。5.培训制度创新
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诸如培训项目策划制度,培训项目主持人制度,工作协调制度,检查考核制度等。
三、员工培训方法创新的具体模式
(一)、讲授法:
属于传统模式的培训方式,指培训师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
这种学习效果易受培训师讲授的水平影响;由于主要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缺乏教师和学员间必要的交流和反馈,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故常被运用于一些理念性知识的培训。例如:上级领导接到一个新的指示,便马上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开会,传达指示及任务,此时运用的便是教授法,领导通过他对指示的认识和理解,将文字性的理念转化为语言表达给下一级人员。这种方法好的方面就是运用简便,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培训,经济高效,有利于学院系统地接受新知识
(二)、工作轮换法:
这是一种在职培训的方法,指让受训者在预定的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一般主要用于新进员工。
现在很多企业采用工作轮换则是为培养新进入企业的年轻管理人员。这种工作轮换能丰富培训对象的工作经历,从而更好的开发员工的所长;工作轮换能增进培训对象对各部门管理工作的了解,扩展员工的知识面,对受训对象以后完成跨部门、合作性的任务打下基础。
(三)、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技术能手或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
如果是单个的一对一的现场个别培训则被称为我们企业常用的师带徒培训。负责指导的教练的任务是教给受训者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建议,并对受训者进行鼓励。这种方法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应注意培训的要点:一是对关键工作环节的要求;二是做好工作的原则和技巧;三是须避免、防止的问题和错误。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可用于基层生产工人。这种方法优点在于能在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一旦师傅调动、提升、或退休、辞职时,企业能有训练有素的员工顶上。不足之处就是不容易挑选到合格的教练或师傅,有些师傅担心‚带会徒弟饿死师傅‛而不愿意倾尽全力。所以应挑选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监督和指导能力以及宽广胸怀的教练。
(四)、研讨法:
按照费用与操作的复杂程序又可分成一般研讨会与小组讨论两种方式。
它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学员的积极参与,鼓励学员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学员间,学员与学员间的信息可以多向传递,知识和经验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学员发现自己的不足,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能力的提高。据研究,这种方法对提高受训者的责任感或改变工作态度特别有效。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方法 运用时对培训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讨论课题选择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受训人员自身的水平也会影响培训的效果;不利于受训人员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视听技术法:
就是利用现代视听技术(如投影仪、录像、电视、电影、电脑等工具)对员工进行培训。此法优点就是 由于视听培训是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方式,直观鲜明,所以比讲授或讨论给人更深的印象;缺点是视听设备和教材的成本较高,内容易过时;选择合适的视听教材不太容易;学员处于消极的地位,反馈和实践较差,一般可作为培训的辅助手段。
(六)、具体案例研究法:
指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员工或组织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书面描述,让学员分析和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的培训方法。
这种方法在专业性强的企业较为常用,它的优点在于学员参与性强,变学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教学方式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容易使学员养成积极参与和向他人学习的习惯。缺点是案例的准备需时较长,且对培训师和学员的要求都比较高;案例的来源往往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七)、角色扮演法: 指在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指定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理解角色的内容,模拟性地处理工作事务,从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员参与性强,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可以提高学员培训的积极性;通过扮演和观察其他学员的扮演行为,可以学习各种交流技能;通过模拟后的指导,可以及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不足之处在于,角色扮演法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培训教师的水平;扮演中的问题分析限于个人,不具有普遍性;容易影响学员的态度、而不易影响其行为。
(八)、企业内部电脑网络培训法:
这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培训方式,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网,将文字、图片及影音文件等培训资料放在网上,形成一个网上资料馆,网上课堂供员工进行课程的学习。
这种方式由于具有信息量大,新知识、新观念传递优势明显,更适合成人学习。因此,特别为实力雄厚的企业所青睐,也是培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优点,使用灵活,符合分散式学习的新趋势,学员可灵活选择学习进度,灵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选择学习内容,节省了学员集中培训的时间与费用;在网上培训方式下,网络上的内容易修改,且修改培训内容时,不须重新准备教材或其他教学工具,费用低。可及时、低成本地更新培训内容;网上培训可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声音、图片和影音文件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不足就是网上培训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这需要大量的培训资金;该方法主要适合知识方面的培训,一些如人际交流的技能培训就不适用于网上培训方式。以上培训方法中培训师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所以说企业培训师担负着组织学员学习,向学员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职责,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开班伊始,首先要对学员进行普查式了解,通过与学员交谈,进行培训前讲课重点征求意见,座谈会了解学员培训要求等,整体了解学员的性格和语言表达能力,从中找出在班级中能够积极发言,乐于经验共享的优秀人才。
松下辛之助说:企业在人。企业是兴衰,关键在人,企业能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高素质的 员工队伍。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人才已经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能否在竞争对手之前抢得先机,能否在市场争夺站中保持不败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棋子。
四、提升员工培训效果的的创新方式
员工培训如何走出俗套,创新积极明显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培训的理念,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在提升培训效果在员工培训方面需要具备的五个创新:
1.员工培训的观念要创新,我们必须转变员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而要树立起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企业看见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
2.员工培训的方式要创新,必须改变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传统培训模式。这种老化的方式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员工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要灵活,生动,活波,易于被职工接受。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
3.员工培训计划要有创新,在注重针对性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系统性的前瞻性。员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及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的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体现不同的深度。制定涵盖企业所有员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
4.员工培训授课者的选择要创新。专门培训师的选择固然非常重要,但企业内部领导以及内部员工成为培训师在相互的认同上更为亲近。企业内部的领导成为培训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肯定能保证培训内容与工作有关。企业内部员工成为培训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足够的工作能力受到同事的尊敬;善于与人沟通;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关心企业的发展。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也锻炼了员工本人的领导才能。
5.员工培训的考核方式要创新。员工往往认为培训的意义在于获得证书,而忽略了培训的实质,一旦获得所需的证书,员工进一步提高自我甚至应用从培训只能怪获得技能的积极性就消失了证书不一定要权威机构的,也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但每个企业要尽量使这个证书变得权威些,变得有吸引力些,因为改善职工的硬技能固然重要,同时改善他们的软技能,如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也尤为重要。总之,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企业真正重视员工培训,对企业,对职工将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五、根据实际打造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培训方式
德兴铜矿石亚洲第一大铜矿,有13000多名职工,矿山的技术水平,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在国内都走在前列,但主要生产设备及工艺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2005年,德兴铜矿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德铜’的口号,要求培训中心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矿山建设。德兴铜矿就是通过加强职工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增强了职工技术创新能力,给矿山生产带来效益,生产设备维修质量和运转率大大提高。多年来德兴铜矿引进了许多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职工不崇洋媚外,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实际生产需要出发,对洋设备大胆改革和消化,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积极效益。通过创新培训方式,使职工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不但适应了企业发展,更带动了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指引着企业走向科技创新之路,科技兴企之路。
杜邦公司在化工界称为龙头老大,公司在很多方面都独具特色,因为他不仅注重对每一位员工的培训,而且培训方法也很独特:首先,公司不仅具有周密的管理体系,而且拥有一套全面的,独特的培训体系。公司的培训协调员只有几个人,每年他们会根据杜邦公司员工的素质,工作经验,各部门的业务发展需求等拟出一份培训大纲。此份大纲清楚地列出了该培训课程的题目,培训教员,培训内容,以达到效果,授课时间及地点等。此份大纲在每年年底前分发给杜邦各业务主管,公司的各位业务主管会根据培训大纲的内容结合下属的工作经验及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为下级员工报名参加培训。除了公司的培训大纲里的内容之外,如果员工认为社会上的某些课程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就可以向主管提出,只要合理,公司会安排员工参加。其次,特殊的培训软件。杜邦公司的培训教员一部分是公司从社会上聘请的专业培训公司的教师或大学教授,技术专家等。而更多的 是杜邦公司内部的资深员工。在杜邦,任何一位有业务或技术专长的员工,小到普通职员,大到资深经理都可作为知识教师给员工们讲授 相关的业务知识。最后,杜邦公司如此特殊的培训方法,令全体员工众质普遍提高,因而杜邦的人员流动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在杜邦总部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的员工随处可见,这在美国是很难得的。
结论
员工培训的有效管理与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凸现其重要性,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培训正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实现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员工培训的管理与创新是企业在21世纪培育核心竞争力,取得不断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启明.企业培训计划的框架及内容[J].人力资源,2001(5).2、吴召军.浅谈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4(8).3、关明生.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J].人才了望,2004(11).4、迈克尔〃波特.完全竞争战略[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