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高校党校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新常态下高校党校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高校党校是全国党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目前高校存在着师资建设不足、学生入党动机复杂、理论研究滞后及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强化领导,加强师资建设与理论研究,规范管理。
关键词:高校党校建设;现状;对策
高校党校是全国党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高校党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党校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建设明显不足。要提高党校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高校党校的办学规模也相应扩大,不少学校能够讲党课的高水平教师比较缺乏,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另外相当多的高校党校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党校教师的知识水平、理论功底、教学能力不能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当代党校教育的需要,极大地影响党校教学的质量。
二是学生入党动机出现偏差。入党动机就是指激发和维持申请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入党动机是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仰、政治追求在入党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正确的入党动机指导正确的争取入党的行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党充满着感情,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一种政治追求和政治信仰,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因而他们参加党校学习的动机是较为纯正的。但是,由于近年来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对待入党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是为毕业后走上仕途奠定基础,有的是为毕业就业找一分称心的工作添加一个砝码,有的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是处于对荣誉的渴望,有的则仅仅是为了家长的期盼。大学生中入党动机出现的偏差,客观上加大了高校党校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高校党校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有广泛深入的党校建设理论研究作支撑。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党校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党校的发展实践。高校党校工作的主要理论问题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新形势下高校党校的准确定位与特殊职能以及高校党校特殊的教学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尚未出现突破性成果。广大理论工作者对高校党校理论工作的关注远远不够,同时,研究方法单一。
四是管理制度仍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设置党校,采取与组织部、宣传部等合署办公或合并挂靠的方式。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无法对学员实施有效的管理,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质量。有一些高校成立了二级分党校,但对二级党校定位模糊,运行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二级党校的功能定位、职能分工不明确。
二、解决高校党校建设中?F实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是高校党委强化领导、加强党校师资建设。高校党委要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机构、制度,确保党校可持续发展。要从党校体系设置上进行规范,职责分工要明确,高校党校必须有常设的领导机构,要成立党校校务委员会,设置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党校日常教学和管理事务。党委要按照素质优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要求建设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完善选聘制度,探索实行师资联聘、动态管理的机制,逐步形成一支素质精良、富有热情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是以育人为本,加强学员理论教育。入党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与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在党校授课中要深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利用各种形式深入讲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实践发展观,来加强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政治鉴赏力和政治敏锐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来提供理论支撑。高校进行科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着眼高校党校建设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如党校的基本认识、教育教学规律、等,找准切入点,努力实现理论研究上的重点突破。
四是建章立制,实施规范化管理。要不断完善高校党校规章制度,来保证加强高校党校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既要制定各级党校职责的基础性文件,也要制定对学员教学、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例如,制定高校党校工作规程、工作条例、培训工作规划等基础性文件,以及党课培训管理办法、学习培训档案制度等制度文件,使得党校的管理与建设有规可依。
参考文献:
[1]万超,党方圆.“新常态”下高校党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6(20):39.
第二篇:谈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
谈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况与对策
(内蒙古隆泰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阿刀亥煤矿 霍志朝)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特征,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 煤矿 安全 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经济环境对煤炭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煤炭企业要在新常态经济趋势下生存和发展下去,除了准确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做实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安全管理仍是煤矿企业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永恒主题。探索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与煤矿企业自身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是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煤炭产业新常态的表现形式
1.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经济新常态是总书记从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主要特点是: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2.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发生的新的变化也将成为常态化,主要表现为四个特征。一是煤炭需求增速放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速将彻底扭转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吨的形势,煤炭需求增速大幅度放缓将成为总量变化的新常态。二是超前产能与库存的压力加大,“十一五”以来煤炭建设投资总额近3万亿元,产能建设超前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未来一个时期煤炭市场消化煤矿超前建设产能,消化煤炭库存,实现煤炭供需平衡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三是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随着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多年的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煤矿,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二、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新的常态,煤炭产业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普遍要面对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产能过剩带来的企业生存空间受限。由于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和超前产能双重压力,导致煤炭 行业产能明显过剩,致使煤炭市场价格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也直接挤压煤炭企业的生存空间。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煤炭企业破产、企业重组频繁。尽管多年的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和落后产能,但是煤炭产业新常态要求煤炭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煤炭行业优胜劣汰;通过企业破产、煤矿关停淘汰一批资源条件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产能。因此在近一段时期内煤炭企业重组、煤矿关停及复产将相当频繁。三是倒逼着企业在创新和管理方面下真功夫,在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方面找到有效途径,在留住和培养人才方面做足功课。煤炭企业经历黄金10年,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多数矿井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在企业内控、精细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经济新常态将倒逼企业补上这一课。
新常态下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将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监管将更加严格;二是由于煤炭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煤炭市场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受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煤矿安全投入资金没有保障;三是煤矿破产、重组、产权交易等情况将成为常态化,煤矿不正常、不连续生产会导致煤矿安全管理的间断性、煤矿在某一段时期出现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机构不健全的可能。四是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操作员工流动性加剧,煤矿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要在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准备把握企业特点及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和形成的。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对策即要科学审视和把握煤炭行业的新常态,又要认真分析和企业自身在新常态下安全管理现状,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
1.准确把握煤炭行业新常态的趋势,主动创新安全管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通过竞争去产能、煤矿企业通过创新管理求发展也将成为常态化。因此要结合煤矿企业创新管理,准确把握煤炭行业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把握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法律要求,仍要树立和坚持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方针,创新安全管理先行,为企业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2.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矿井安全水平。煤矿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安全管理水平跨跃式提升,比如单体柱替代木支柱、综采替代普采。过去煤炭行业的黄金10年,通过国家强制淘汰落后装备和煤矿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煤矿的装备水平得以改善。但由于受传统观念限制,装备应用水平良莠不齐,有些装备水平远没有发挥出来。在新常态下,煤矿管理者应该创新管理思想,挖掘现有装备和存量装备技术潜力,在煤矿企业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提升矿井技术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3.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企业生存的关系,确保新常态下安全资金投入。新常态下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更加严格,政府对安全事故的零容忍将会使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优先保证安全资金投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常 态下煤矿企业安全资金的科学使用和管理更显突出,因此应该创新安全资金的使用管理,改变过去粗放式的资金管理方式,科学评估安全资金使用必要性和效果,全程跟踪安全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安全资金的效用。
4.保持矿井安全管理的连续性。矿井停产及复产、煤矿企业重组、煤矿产权交易等都会造成煤矿相关专业管理中断,矿井安全管理也会随之中断,中断的安全管理会埋下隐患。矿井出现停产及复产、企业重组、煤矿产权变更等情况时,要针对煤矿不同生产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管理中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交接、查阅资料及专业人员过渡等措施确保各专业有序衔接,保持矿井安全管理的连续性。
5.煤矿企业管理、专业人员及成熟的操作员工流动性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容易忽略的问题,但近一段时间内也将成为煤炭行业新常态。煤矿企业管理和专业人员,也包括一些岗位上成熟的操作员工的流动性会使煤矿专业技术管理出现“隐性中断”,从而导致煤矿安全管理链条上出现“隐性中断”,为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因此新常态下煤矿安全管理要重视新常态下企业员工流动性的问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常态下培养人、留住人、培养一支稳定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为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企业安全管理现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实现安全生产。
第三篇:新常态下的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新常态下的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摘 要: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而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常态下,要破除旧的实验室建设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导向,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一流导向、精准定位、集中管理、内涵发展”为原则,打造高校一流的实验室队伍。
引言
实验室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课堂,是产出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其建设和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在学科影响力、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并处于快速发展期,投入建设力度加大,建设层次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实验室队伍建设一直滞后于实验室整体水平,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在新常态下正确认识实验室队伍建设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工程实践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任务[2]。
1.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孵化地,主要承担着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实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挖掘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集理论、技术、方法、思维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是发现新的事实、阐明新的规律、探究真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产学研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开放等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多年以来,实验室在高校的依附和配角地位一直制约着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发挥。实验室队伍普遍存在有效数量不足、结构难以优化、缺乏相对稳定性等问题,其存在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和传统观念的滞后,也有教育体制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拔高。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长期存在,实验室队伍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与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实验室缺乏队伍管理机制,人员编制不清、岗位职责不明、评价考核不健全,造成实验室工作和任务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实验室人员之间缺乏知识技能的交流与沟通;
三、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目前高校实验室队伍普遍存在结构性问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人员求知欲望低、新知识接受能力弱,对先进的仪器设备缺乏了解,严重滞后于实验教学活动。
2.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内涵
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升级队伍结构,迭代更新教学模式。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勇于打破对传统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缺乏,尤其是破除旧的实验室建设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突出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一流导向、精准定位、集中管理、内涵发展”为原则,打造高校一流的实验室队伍。
一流导向。“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实验室,而一流的实验室更需要一流的实验室队伍。实验室队伍担负着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运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一流实验技术队伍对建设造一流实验室、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定位。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建设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冲锋号”时期。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要以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教学团队为关键,以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全面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为切入点。
集中管理。高校实验室应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层层落实实验室校院二级管理,推动实验平台条件大类专业打通、本硕贯通,对设备、场地、队伍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学科专业共享使用。在人员管理机制方面,要建立面向研究任务的人员聘用、考核及流动机制,有针对性地论证与投资。
内涵发展。新常态下,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全面构建目标管理、绩效评价、能力强化和激励考核四大管理体系,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岗位意识、工作效率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
3.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3.1转变队伍职能,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仪器设备操作者和维护者,而是教学实验、科学研究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效果和进程。高校实验室队伍应以实验教学团队为模式,由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四部分组成。只有组建专业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团队,把业务和组织能力强、创新意识先行、认真负责高效、具有奉献精神的实验室人员选拔到团队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作用,有组织有纪律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为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3]。
3.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设编定岗。
强化学科建设导向,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的原则,以本科和研究生实验实践教学工作量为参考,合理设置实验室队伍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实验技术队伍由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岗位职责,负责完成学生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负责部分实验教学、实验指导工作,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功能开发及自制仪器设备等工作。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保管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日常事务的协调等工作。同时,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机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3.3规范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
实验室队伍建设离不开高效规范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客观、科学、公正的考评制度是优化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4]。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制定完全量化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实验室考评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考评绩效的核心包括实验教学量、实验内容设计、实验组织形式、实验人时数、开展开放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等行为,同时将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服务质量、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及学生评价等作为实验室考核的重要依据。并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形式,把考核结果与晋级、奖金分配等联系,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积极性,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的机制。
3.4构建知识强化体系,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实验室建设中,设备是基础,管理是手段,而人才是关键。实验室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型实验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保证。面对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验方法的不断更新,课程结构体系的不断调整,对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夯实实验教学理论基础外,还要不断更新拓展知识架构,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因此,要科学构建知识强化体系,制订长期的知识拓展和技能提高计划,加强实验技术队伍人员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开展交流合作,提供其参加各个层次的对口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的配置,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生力军,实验室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因此,新常态下,要不断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从高校顶层设计规划入手,推动实验室建设观念的转变,优化实验室队伍发展平台,改善实验室队伍结构,按不同岗位要求进行清晰定位,健全与落实实验室队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创新型实验室队伍,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为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利.刍议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2]吕宏伟,张来红,唐建华.大力加强军队实验室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3]肖士斌,胡福林,陈远铭.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4]汪洁,齐建英,周娴,潘华锦.完善考评制度,促进实验室队伍建设[J].教改教法,2013(11).
第四篇:政治新常态下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政治新常态下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正发生着显著变化。以“民本、法治、反腐、民主、改革、严党”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新常态对当前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更高导向和目标要求,也为我们下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指明了思路和方向。对我们来说,在政治新常态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既是树立新理念的头脑风暴过程,也是建立新秩序的自我修订过程,更是形成新机制的生态治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领导班子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破与立,要彻底完成从管理角色到治理角色的转变。
一、领导班子应对照新常态的特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一)心怀“民本”理念
“民本”即以民为本,它是在“以人为本”基础上更精确的要求表达。“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强调领导班子决策要杜绝物重人轻。“以民为本”则是相对“以官为本”而言,强调领导班子决策要杜绝“官本位”和“官贵民贱”。
领导班子只有心怀“以民为本”的新理念,才能正确认识官与民的关系,放正自己的位置,时刻对自己有清醒认识;才能在讨论决策时,摒弃私心杂念,真正站在企业立场科学决策;才能在挫折重压前,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做出无愧无悔的抉择。
(二)坚定“法治”道路
政治新常态中,“依法治国”上升到“法治”道路,提出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对企业来说,“法治企业”同样有所作为。首先要做到全员守法。尤其是领导班子,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面对诸多决策,非常有必要带头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素养,要能在依法决策的前提下,合理规避风险,为企业争取利益最大化。其次要做到企业行为合法。这一点主责同样在领导班子,不仅要做到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合法,还要注重企业的交往行为等其它主体行为合法。此外,在守法的同时,领导班子更要学法、懂法、用法,要精通运用法律知识捍卫企业的正当利益,甚至让它成为我们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三)筑牢“反腐”防线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问题上“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已有目共睹,“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系列措施也使得反腐逐渐常态化。建筑行业作为腐败高发的重灾区之一,如何围绕“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三不”要求筑牢“制度反腐”的防线,构筑防腐反腐的新制度体系已成为重要课题。对企业领导班子的制度反腐建设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还存在真空地带,应该说制度体系还是不够全面缜密的。而与之相对应的廉政建设,责任主体多落在党建各部门,话语权弱,先天不足,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从这一点来说,制度反腐提高企业廉政建设主体的独立性和话语权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四)善用“协商民主”
总书记在阐述民主政治理论时多次高度肯定协商民主的作用和意义。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协商民主正成为国家民主建设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这一形式对我们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来说,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在于提醒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理解民主,认识民主,使用民主,应该如何养成民主决策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三重一大事项时杜绝“一言堂”。另一方面还在于提醒我们在面对企业重大决策时,要重视发挥过程协商的作用,要重视在协商的过程中集思广益,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参考,而不是简单用地用选举民主的形式形成片面的集体决策,在关键点上与对企业长远发展更有利的决策失之交臂。
(五)坚持“深化改革”
政治新常态下,我们党将深化改革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2014年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吹响了各行各业深化改革的号角。就我们企业来说,集团积极推进“五商中交”战略部署和“让世界更畅通”的企业愿景已为我们深化改革规划出宏伟蓝图。领导班子必须按照这一蓝图冷静分析国内外市场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正确应对国内公路投资见顶,港口市场萎缩,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积极响应“走出去”的号召,大胆开拓海外战场,在国内国外都带领我们的企业向着承担大型、超大型、综合、高端项目的方向向上游和前沿发展,快速完成从单纯的施工承包商想全过程建筑服务商的转型,开拓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六)谨遵“严党”律条
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新常态下,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对维护党的形象与威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都有着深远影响。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同样要时刻谨遵“全面从严治党”的律条,第一阶段,要深刻认识到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深远意义,对中央梳理清理完成后的党内制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解决掉之前认识不全面、不准确、不成体系等问题,扎扎实实奠定好理论基础。第二阶段,要时刻牢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对企业与职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做到眼界开阔,专业过硬,素质全面,视野超前。只有这样,才能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决策时,“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尽可能用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取代“摸着石头过河”实验做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企业治理者。
二、政治新常态下领导班子建设要重视生态健康
(一)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树立新理念的头脑风暴过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好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嫉恶如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要养成健康的生态环境也必须由此做起,领导干部自身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掉以前定型的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通过深刻的学习领会,自己给自己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建立起适应新常态的、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建立新秩序的自我修订过程。
领导班子建设要想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在正本清源基础之上。在此之前,我们党内、企业内、领导干部队伍内思想意识、作风建设等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还蔚然成风,遮迷住大家辨别是非的眼睛。去年以来,我们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集中解决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问题、四风问题等,业务招待费、公车私用等职工关注的敏感问题都得到较好遏制,虽然不少只是表面问题,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年,这些工作已在企业内部得到不同程度的深入,说明绿色、健康的新秩序已经走在自我修订的正确道路上,而领导班子建设对此则责无旁贷。
(三)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形成新机制的生态治理过程。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具体到企业亦是如此。
我们说政治新常态下领导班子建设要重视生态健康,正是因为之前出现了问题,发生了污染,现在正处在生态治理的大环境之中。在这个大环境里,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绝不可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要积极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在严于律己的同时,用班子的智慧为新机制的建成做好顶层设计。唯有如此才能带领团队在这一轮生态治理风暴中率先平稳着陆,集中更多精力回归到企业的中心工作上来,全心全意谋发展。
三、政治新常态下领导班子要完成从管理角色到治理角色的转变。
在政治新常态中,我们党将执政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其中,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党的执政全面进入国家治理的阶段。一个“治”,一个 “管”生动体现了角色和职能的转变。
具体到企业和领导班子来说,面对各项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这一转变,那就是从领导干部个人到班子集体都不应该再把自己当成管孩子的家长,而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与员工、下级共同协商,充分尊重制度体系,不能将个人意见和喜好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其次要逐渐甩掉之前行政体系下命令式的管的方式,取而代之,依据领导班子决策制度和企业制度,多吸纳接收治理主体,让更多意见能具体直接地参与到企业治理的各项工作中。由管到治的转变其本质是人,尤其是领导班子观念的转变、心态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决策习惯的转变。党中央由此开启当代国家治理的全新阶段,相信也会对企业的班子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总体来说,政治新常态下,党和国家的治国执政理念正发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变化,这些都对我们如何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如何建设企业领导班子,如何更好激发企业活力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领导班子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当下,我们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和政治新常态的变革洪流中。领导班子该如何建设、如何定位、如何生存都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以上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永和余春玲
内容提要:本文概括当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就所存在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就“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和“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现状对策
对于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有相关规定,党和国家也有明确的要求。根据《宪法》、《工会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校(党)务公开制度,坚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落实广大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规律管理学校,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由高校自身特点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高校的集中表现,也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
一、当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从中国高校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所汇集的情况看,大多数高校党政领导对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是重视的,并结合各校的实际,建立了校内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较好地落实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推行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认识方面的问题
从校、院级领导层面上看,有些高校领导缺乏民主理念且民主意识淡薄,有的怕掌握不好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度”,担心民主监督出现无序化现象,削弱了党委和行政的决策权;有的认为民主管理与行政工作相对独立,走民主程序会影响学校的行政效率和效能;对于教代会,许多校、院级领导没有将教代会纳入学校的管理体系,仅仅将教代会定位在发扬民主、听取意见的层面;有些领导甚至把教代会看成是工会的事情,对教代会领导不力,对教代会的职权不甚了解。主要原因就是部分领导干部观念滞后,没有真正把民主政治建设看作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在动力,没有真正把民主政治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提到议事日程,正确对待。
从广大教职工层面看,部分教职工关心的是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无心顾及学校民主管理工作,表现出对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漠不关心或消极应付;有一些教职工看到领导不重视群众意见,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受到损伤,从而缺乏持续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动力,消极应对学校民主管理工作。
2、相关制度方面问题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已建立的制度比较原则,对广大教职工参与的形式、内容、程序,以及相关部门该履行的责任等没有明确规范,有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制度执行时随意性大,“刚性”不强。
3、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
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没有良好顺畅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作保障,没有完全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整合教代会、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各级人大、政协成员等各种管理组织、机构、成员等的力量,各个组织各自为政,或多或少会分散校内民主管理和民主监
督的作用。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考核评价体系、监督机构、激励手段。这就导致部门和领导在执行相关民主制度时可宽、可紧;可执行,可不执行;可全部执行,可部分执行;执行得好与坏、多与少,既没有评估标准,也与单位或领导的业绩没有直接联系。这样,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就没有真正制度化、经常化、程序化,没有真正成为各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这必然会影响各单位或领导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削弱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导致广大教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不到位。
二、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开展民主管理的学习和培训,营造浓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氛围,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学校组织部门和党校在干部培训班上增加民主管理的专题培训内容,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民主管理知识。学校不定期召开民主管理工作研讨交流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讨问题,以达到深化认识,促进工作的目的;要重视教代会代表、各级工会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的培训,通过辅导报告、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教职工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规范意识,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增强民主政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现代民主政治意识自觉贯彻在教学、科研、管理和育人的方方面面,转化成人们理性、有序的参与行为与习惯,使这种思想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
2、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1)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广大教职工参与权
一是落实教代会职权。修订完善现有制度,建立健全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教代会闭会期间提案工作办法、教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制度等,进一步深化对教代会制度的建设,使教代会职权的具体界定上更加清晰,可操作性更强;推进教代会程序化建设,将听取教代会及其执委会意见列入学校党政决策程序。学校党委要明确规定:凡属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决策前都要广泛听取教代会及其执委会的意见,做到不听意见不决策。
二是规范教代会的运作。实行教代会提案报告制度,对教代会提案的落实情况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大会报告;教代会执委会在闭会期间要经常听取教职工代表关于学校日常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学校有关党政机构协调,以便使行政管理真正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三是建立健全会后监督保障机制。成立以非领导干部代表为主体的、由教代会直接选举产生的民主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委员会可以通过校行政与校工会的联席会议,约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校行政领导同代表直接对话,定期或不定期就教代会决议、提案落实情况进行质询。
(2)进一步建全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校务公开职能部门实施细则、校务公开工作监督实施细则等,以保证校务公开规范与畅通。从校务公开的对象与范围、校务公开的内容与程序、校务公开的任务和形式、校务公开的机构和职能,校务公开的检查与监督,到校务公开的违规责任追究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要把广大教职工关心的热点作为校务公开的重点,广大教职工想要知道什么就公示什么。公示的主要内容有:学校的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内部机构改革方案、重大建设项目计划;校、院两级财务收支情况;干部选拔任用情况;教职工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福利分配、评优评奖、考核奖励、违纪处理;招生录取情况;基建及大宗物资采购招标情况等。此外,还应该建立校务公开的强制措施。
(3)进一步建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坚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及情况通报会制度;坚持邀请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会议制度和阅读文件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其他相关制度,保证党委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和执行过程中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发展和建设中参与监督和专项检查制度;建立党外人士调研制度,采取“党委出题,党派调研、形成方案、部门落实”的模式,发挥党外人士“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4)积极发挥各类专业学术委员会在涉及学科发展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成立由专家(院士)、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学科建设与学术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建立专门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相关事项的决策机制。把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全面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教授治学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和专家治学权力的合理配置与相互关系,为高校的民主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与机制保证。
3、完善领导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形成民主政治建设合力
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学校党委要统揽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全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检查考核。学校要成立“校民主政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相关工作组,统筹校内各类民主组织、机构及成员,形成民主政治建设“大格局”。发挥各类民主政治组织及成员各具特色的参政议政作用,建立起党、政、工会与统战部门、人大、政协代表的联系共建机制,并整合好各种民主监督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达到有机协作。
(2)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建设的责任制
一是学校要正式发文,把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工岗位职责,作为目标考核的部分,从而使各级党、政、工各司其职,建立起任务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得力的工作制度。二是要根据学校实际,将民主政治建设情况纳入到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的范畴,建立起定期对民主政治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布置、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
(3)构建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一是要把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领导班子和学校主要领导人的考核内容体系。考核工作要与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等结合起来,必要时组织专门考核。二是学校要成立由纪委、监察、审计、工会、教代会代表等部门组成的考核工作组,拟定详细的考核计划、对照《民主政治建设相关工作的考核评估标准》、设计群众的测评程序等,进行评估考核。三是要运用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作用的重要依据。单位或领导干部,在“四好部门”、“四好领导班子”评选以及年终干部考核“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作者简介:
田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副研究员
余春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会副主席,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