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症结及对策[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1:0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症结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症结及对策》。

第一篇: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症结及对策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症结及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需求之间始终存在一些难以理清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银行“贷款难”与农村小微企业、三农“难贷款”之间的矛盾日渐加重。那么,问题产生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有没有对症施治的好办法?本文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融资数据为支撑,试图通过对农村金融供给侧的调查与分析,理清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探讨振兴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策略。

一、农村金融供给薄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河北乐亭县城乡存贷款余额持续大幅增长。截至2016年6月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288309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98901万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386924万元和560124万元,增幅为92.70%和59.67%。但是,如果考查金融机构的支持程度,我们就会发现,目前县辖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已经落后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

(一)县辖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比的增幅远低于全县GDP增幅 数据显示,2016年6月末乐亭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6852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67%,较2011年同期增长25.34%,而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却分别下降4.9个和10.8百分点。

(二)县辖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五年存贷比持续下滑 由此看出,虽然存贷款绝对额大幅增长,但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体量的发展以及较之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就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考量,我们依然会发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效率和力度仍然明显不足。

(三)涉农贷款占比持续走低

县域经济的核心和支柱是“三农”经济,而涉农贷款占比变化情况往往成为县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现状的“晴雨表”。数据显示,乐亭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近年来呈现持续下滑的走势。截至2016年6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4.10%,2011年为65.93%,较2011年下降21.83个百分点。涉农贷款走低现象从一个侧面暴露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环节的弱点。

二、农村金融供给的症结所在

(一)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供应资金釜底抽薪。县辖各金融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转移情况。上存资金游离于当地经济领域,限制了县辖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的信贷能力,特别是转移资金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但无助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客观上充当了削弱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角色。调查显示,目前乐亭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上存资金程度最为突出的机构是县邮政储蓄银行,截至2016年6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298837万元,贷款31620万元,存贷比10.58%,当地吸收存款的超80%的资金上存转移了。显然,这种现象无疑削弱了县内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的能力。

(二)农村腹地金融网点薄弱与功能欠缺,传统农村融资供应链切断。

近年来,随着乐亭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新设入驻乐亭县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呈突飞猛进之势。截至2016年6月末,乐亭县辖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80个,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17个,邮政储蓄银行网点11个,农发行网点1个,农村信用联社网点40个,新开办地方性银行网点11个。从网点数量上看,乐亭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已经规模空前。然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区域分布上,却反映出金融服务不均衡的问题。数据显示,全辖80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中,有29家集中于县城及其附近,呈网点一线聚集地,占县辖全部网点的36%,其次是重点乡镇所在地网点聚集,占全部网点的64%,而占全县面积最大、“三农”金融需求旺盛的传统农村腹地却鲜有网点。

此外,基层网点贷款功能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融资需求。目前距离“三农”最近的基层网点没有自主贷款权或微量贷款权现象非常突出。调查显示,目前网点设臵最接近农民的机构当属乐亭县联社,但该联社40个基层网点中具有贷款自主发放权的有13个,只占32%,单笔担保贷款额度仅为5万元,绝大多数基层网点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没有自主贷款业务。基层网点缺乏自主贷款业务,加上多数银行机构贷款审批手续繁琐、用时过长,致使许多急需金融资金支持的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望而却步,不得不终止自己的银行申请借款行为。

(三)金融经营方式脱离农村实际,农村融资市场开拓不利。

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融资触角没有真正伸向新型农村经济实体。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化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等有别于传统农村融资的新特点。但是,目前的农村金融信贷却仍然沿袭长期以来的小额农贷和农业专项贷款为主的传统模式,由于小额农贷额度过少、农业专项贷款放款条件过高,因而现实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都难以如愿。二是贷款方式与农村经济实体脱节。当前,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农户贷款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由国家公职人员担保、三户或五户联保、担保公司担保、城镇土地或房屋抵押等担保方式,农户信用贷款微乎其微。但就一般农户来说,只有农户联保尚可选择外,其他条件根本无法实现。据某基层信用社反映,每年由于担保方式被拒于贷款门外的一般有70-80户,涉及融资金额近千万元。三是农村金融经营范围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发展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收入和积蓄越来越多,实现积蓄的最大限度保值增值是农民的期盼,然而,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却依然寄托于存款、结算、汇兑等单一方式,显然,金融机构无形中放弃了农村综合理财市场和开拓农村金融深度服务的机会。

(四)信贷员“惧贷”,普通农户信贷需求受限。目前,基于贷款安全考虑,目前县域各家银行都有针对信贷员放款的行为严格的终身责任追究规定和措施,意味着信贷员经办的每一笔贷款都将面临诸多个人利益损失和后患。由于“三农”贷款户数量多情况比较复杂,加上贷款审批层级较低,基层机构信贷员的责任便相对较重,因而现实中许多银行信贷员的“惧贷”心理日益严重。“惧贷”现象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正常发放。

(五)农村融资担保供应有限,“三农”融资缺少外部支撑。

在现行融资模式下,担保是“三农”融资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撑点,从某种情形来说,它往往还是“三农”融资成败的关键步骤。现实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法提供有效抵押、质押物品的县域小微企业、“三农”因为缺少第三方为其提供担保而不得不终止自己的融资行为。但是,目前县域担保机构尤其是体制内担保机构非常有限,小微企业和农户寻求贷款担保往往是奢望。显然,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供应缺位现象,已经从融资外部支撑角度制约了农村融资的发展。

三、化解农村金融供给症结的策略探讨

(一)强化信贷传导,全方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和“三农”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国家普惠金融政策重点扶持对象。从县域金融机构长远稳健发展的角度来看,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也是其立足点、效益支撑点和增长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强化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前线督导”“窗口指导”作用,结合监测与考核、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和现场检查(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将国家支持县域小微企业、三农信贷政策推送到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充分利用新型农业主体主办行制度,推进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支农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三农”支持范围,加大支农力度。通过上述举措,尽力推进和提高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用于县域当地经济发展的份额,压缩资金上存与物流比重,确保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应。

(二)多渠道拓展农村腹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

农村腹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设臵,应尽力尊重农民长期以来的传统金融需求习惯,并根据区域“三农”融资的需求程度循序渐进的开展。一方面通过“无网点有岗位”包片信贷员形式对当地农民开展贷款业务,即时解决当地农民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调研各区域金融需求情况,着手恢复被撤并但证明当地农民金融需求旺盛的区域网点。三是对现有区域的机构网点设臵进行合理调整,对网点扎堆、业务少的机构网点引导其向金融需求旺盛的农村腹地转移。

(三)制定科学的信贷员贷款激励机制。

贷款责任追究无可厚非,但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实施具有一定力度的贷款奖励措施更为必要。只有奖励、激励到位,使信贷员放款的风险性与收益所得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帮助信贷员走出“惧贷”的不作为误区。因此,积极调动信贷员贷款积极性是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

(四)贴近农村现实需求,全面开拓农村金融服务空间。一是贴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调研农村经营实际,在抵押方式、贷款期限、信贷规模、还款周期、利率等方面进行创新调整,化解新型农业主体资金需求难题。二是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之机,推出农村土地、房屋等多种新型灵活抵押方式的贷款。三是根据农民积蓄保值增值的需求,开发风险可控、变现灵活、保值增值的涉农综合理财产品。

(五)创新县域贷款担保、抵押体系,突破农村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抵押瓶颈

农村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应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参与市场化担保,但是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第一,组建专事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第二,大力推进民间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第三,探索和创新抵押、质押物品品种和创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等形式,增强小微企业贷款抵押资产授信能力。

第二篇: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症结及解决途径 原稿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症结及解决途径

顾杨阳

【摘要】: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军队和警察,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警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日趋严重,一定程度上对维护社会的安定产生了影响,降低了人民警察在群众心中的权威性。导致警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结构设臵不合理,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装备落后,经费短缺,甚至“不务正业”。要真正搞好我国警察队伍建设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找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公安队伍才能越来越强大,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安定,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

【关键词】:警力不足 公安机关 原因 解决途径

一、警力的内涵及现状

有关警力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警力是指警察队伍,特指公安队伍的编制人数。而广义的的警力则是只警察队伍的综合战斗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编制、装备、训练、战术、策略与社会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我们现在所说的的警力,当然指的是广义的警力。警力,说到底还是以人为中心,从而使特定的区域内警察的数量、质量、结构、装备、经费等综合因素达到一定的程度。警力,不单单指警察数量的多少,也包含警察机关的科技水平、装备的使用水平、信息化水平以及警察的素质能力与价值观。什么能力都没有就什么事都干不了,那样就算有再多的警察也于事无补。相反的,只要警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高,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较强,即使数量上相对少一些也是没有问题的。

目前,我国警力的分布现状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管理人员多,实践警力少;发号施令的多,冲锋陷阵的少;裁判员多,运动员少。一线警力配置捉襟见肘,真正做事的基层民警事务缠身,极大削弱了公安执行力。二是公安派出所的警力配置不科学,基层民警工作苦乐不均。主要体现在分布在城市和偏远农村的基层民警工作任务远远大于分布在城关派出所的基层民警。

曾经有人设计了一道假设题来考察派出所警力配置情况。题目是:假设有关权威部门已对你所辖区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治安环境等因素做出评估,并按评估发给预算经费,所长有权支配警员的人数和经费使用,你将对你所现有警员采取下列哪种方式?另要求在适量时候对派出所长予以考评;不合格者面临处置。见表1-1。

表1-1派出所警力需求配置调查表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总计 城市所 城管所 农村所 偏远所 不增不减

11.9 13.3 10.7 11.7 10.5

适当削减

10.3 9.9 15.2 8.1 11.3

适当增加

39.2 31 35.2 43.8 40.9

大力增加

7.7 8.4 5.9 7.7 10.6 注:参加调查所长1164名,有效卷998份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适当增加”和“大力增加”两项之和仅占47%,还有10.3%的所长在考虑“适当削减”警力,对警力的绝对需求是47%-10.3%=36.7%。对警力需求较高的主要是城市和偏远农村派出所,这也是合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飞快和农村偏远地区经济困难的基本国情的。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警力分布十分不合理,大大降低了我们公安工作的效率。

二、警力不足的表现形式

针对我国目前警力不足这一现状,大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公安机关机构的设置仍然是以前计划经济时候的那种警种分的过于细、机构设置不合理、设置的机构太多、机关设置太多、一线警力不足的模式。这样的模式难以形成合力,浪费了警力资源,导致一线警力严重不足的现象。而我国香港警察的最高管理机构是香港警务处,它将香港的警察划分为行动和管理两个部分,从而实现直线制的管理模式,科学的区分了行政管理工作和警务工作,并且一一线行动部门为主线,突出了实战性的警务工作特点。

而我国内地公安组织机构的设置讲究上下对口,光是省级、地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就高达30多个,县(市)级的公安机关内设机构也有20多个,导致警力分布倒置,机关的警力反而比基层充足,造成机关警力多而工作少,基层工作多而警力少的现象。在现在的警务体制下,由于基层警力不足导致许多民警多要扮演“多面手”的角色,什么东西都要懂、都要管,到最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管不好。而这就直接导致基层民警的休息难以保障。休息、休假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而警力不足的问题使得许多基层民警的休息、休假难以保障,差不多每天都要加班加点,有些民警积劳成疾,甚至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派出所长祝建国,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年仅48岁。河南郑州援疆特警、郑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四大队民警沈战东在完成巡逻任务后,在乌鲁木齐驻地备勤岗上猝然离世。扬州市邗江公安治安大队长徐长根夜里心脏疼痛难忍,发完“审查的如何”这最后一条短信后因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终年50岁„„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若是警力充足,我相信这些优秀的人民警察就不会牺牲,我相信他们会在他们的岗位上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公安机关警察数量约160多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万人,得出的数据是我国警察占总人口的万分之十二。而在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远远高于我们,法国达到万分之三十,意大利达到万分之二十九,日本达到万分之二十,美国达到万分之二十八。当然,这是在国外,也许会有人说没有可比性,那就已回归以后的香港来说,香港有400万人口,拥有的警力数量相当于拥有9000万人口的河南省,难道我们的一个民警就能抵得上香港的二十几个警察吗?当然不可能,相反的,香港一名警察倒是能抵得上我们好几个民警,也就是说,我们的民警的素质远远不如香港警察。

(三)队伍素质不高

警察素质,顾名思义是指由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的培训所形成的从事警察职业的人员应有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品质或素养。作为一名优秀的警察,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我国警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不高,存在许多问题。一,现在的警察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民警的价值观产生偏差。部分民警为了达成指标,经常出去乱罚款,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二,只懂享福,不能吃苦。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许多民警认为艰苦奋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再去吃苦,享享福就好了。在每年的大练兵中,许多民警都吃不消体能训练,专业技能又不过关,就抱着偷偷懒就过去了的心态混过去了。三,人际交往关系不正常。现在的民警思想观念庸俗,谁把他们招待好了,他们所谓正义的天平就倒向了那一方。与有钱人的关系就十分密切,而对没钱的态度就十分恶劣。四,法纪观念淡薄。少数民警办事不按照法定程序,为了方便走捷径,甚至运用一些违法手段来达到目的。

第二,警察队伍文化水平不高。现在的警察队伍,只有极少一部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别的大多都是大专、中专学历,还有的是从部队转业的军人。也就是说有很多警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察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就直接从事了警察这项职业。这些导致了我国公安机关缺乏高素质人才,总体文化水平低,大大降低了我国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第三,专业素质不高。我国基层民警是与群众接触最多的群体,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可现实却恰恰相反,有能力的、素质高的都被调到局里,反而基层的民警都是业务能力不高的。

第四,身体、心理素质差。“有一同事参加工作才三年就已经大腹便便了,再一次抓捕行动中,好不容易爬上了墙,然后就不敢往下跳了,由于是土墙,不是很结实,结果墙塌了”这是一位公安民警在网上留言时说的。现在的公安民警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不仅身体素质不行,许多民警因为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不能及时得到休息,导致心理素质也变得越来越不行。

(四)警察装备差

装备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现在的犯罪分子大多数都持有凶器,有的走私集团甚至利用半球对讲机、电子窃听器、无声破锁工具、卫星导航仪等高科技产品,使用的枪支也比公安机关的先进,火力猛,杀伤力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配发的手枪与之根本没有可比性。交通工具也远远逊色于犯罪分子,犯罪分子开的是跑车,警察开的是桑塔纳;犯罪分子的快艇有六七台发动机,警察的快艇只有一台发动机;犯罪分子有自己的直升机,而大部分地区的警察却没有配备直升机„„

而警察现有的装备跟国外相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国外,警察是配枪的,人手一把枪,而在我国,一个派出所才那么几把手枪,还常年锁在保险柜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拿出来的。在基层派出所,除了锁在保险柜里的枪支之外,其他警用装备都缺乏保养,大多都是摆在杂物间里上了厚厚一层,灰,因为平时根本没人用,所以也就没人想到去保养那些警用装备。

犯罪分子的武器、通讯设备、交通工具都比警察的先进,警察拿什么去和罪犯斗争,又怎么能惩处违法犯罪分子呢?只能拿自己的性命去和犯罪分子斗,换来的只是警察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

(五)公安机关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体制,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所制定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主要问题就是保障不均衡。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平困地区的县级公安机关,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公安经费严重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不足,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公安机关正常开展工作以及队伍建设。

一些县级公安机关和基层派出所经常被断电停水,缺乏经费办理案件,缺乏经费抓捕逃犯,有些民警迫不得已只能自己垫付出差的费用和警车的燃油费。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安机关为了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只能靠找贷款、拉赞助、赊欠过日子,而有的基层派出所竟然动起了歪脑筋,利用手上的职权乱罚款、乱收费,严重影响的公安机关的形象,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诱因,是公安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造成这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就是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都是与当地政府挂钩,与地方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经费保障就比较到位,反之就差了许多。待遇最好的派出所与最差的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例如,在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的政府连自己的经费都没办法保障,又哪来的钱来保障公安机关?而近些年来,中央财政已经拨款来弥补地方经费不足的问题,可是拨款到了地方财政都被政府部门用掉,真正到达公安机关手里的经费是很少的,导致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问题越来越严重。

(六)非警务活动占用警力多

所谓非警务活动,指的是警察主体依法履行职责的警察职务活动。而非警务活动,相应的就是指警察主体主动或被动参与法定职责范围之外的非警察职务活动,是警察力量的非警务运用。

目前公安机关承担了很多非警务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警力,导致有些基层单位警力严重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事职责范围之外的行政活动,例如计划生育、查收税务、查处无照经营商贩等。这些活动本来都是由政府下面的各部门负责,现在却全部指令基层公安机关去做,这样不仅破坏了警民关系,还占用了基层大量警力,导致警力不足;第二,强制拆迁等强制行为,这些本来是法院所履行的职责,由法院自己的法警去做,可最后还是公安机关出面当恶人,破坏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第三,演唱会的大型活动安保,这些大型活动大多都是在晚上进行,要调用大量警力就势必占用了许多民警的休息时间,加大民警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夜导致了警力不足;第四,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之外的非紧急救助,例如抢救危重病人、煤气泄漏等。正是由于这些非警务活动,导致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发生动摇,更重要的是造成基层警力严重不足。

通过以上六大方面的分析,已经能过认识到导致我国警力不足的种种问题,相应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必须从这六大方面采取措施。

三、警力不足的解决措施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一)警力下沉

造成我国现在警力不足的现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公安机关自身结构设置不合理,二是公安机关管理的体制和理念陈旧,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必须更新体制和观念,改善内部结构,将警力充实到基层,以保证基层公安机关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

我们必须调整机构设置,将县区级局机关的内设机构精简,裁减只能有所交叉的机构,让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还可以将城市内的公安分局撤销,减少管理环节,由市局直接管理基层派出所。将这些机关精简出来的警力充实到基层公安机关,将年富力强的警力下沉到基层,强化基层警力,做强基层公安机关。此外,上级公安机关要及时解决基层的困难,减轻基层民警的压力,让基层民警没有后顾之忧,保证民警的上班时间正常,不加班加点,保证民警得到正常的休息、休假,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

(二)增加警察数量

针对我国基层公安机关警察数量不足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第一,从公安机关内部解决,所谓内部解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四次警务革命,即以无增长改善论来解决警力问题。无增长改善论就是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情况下,增强警力的理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挖掘现有警力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以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民警的绩效,并以考评的结果作为民警提升、晋级、加薪、奖金的依据。对于那些考评不及格的民警,必须要求整改,如果连续不及格,必须清除出警察队伍。通过这样的竞争上岗,民警自然的会有一些压力,可是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所以这样才能发挥出民警的最大潜能。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并没有增加警察数量,但却让警力资源时刻处于最佳状态,无形之中充实了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力。第二,从公安机关外部解决。虽然现在的基层派出所配备了很多赴京,但他们毕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能完全代替民警,遇到接处警还必须有民警带领。所以,我们必须增加招收新警的数量,加大投入扩大现有的以及建立跟多的警察培训机构。此外,基层派出所还可以在社区里招募志愿者,经过简单的培训,组成一支社区巡逻队,帮助民警维持社区的治安秩序,从而减轻民警的负担,让警力更加充足。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让公安机关的民警数量得到保障,从而缓解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现状。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三)提高警察素质

我国公安机关整体素质不高,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善。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教育制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做一下表面文章,集体学习一下什么文件之类的就结束了。必须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党团活动结合起来,领导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做好表率。当然,只是学习是没有用的,必须有科学的考核制度来评判学习的效果,考核的结果要与年终考评挂钩,这样才能让民警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现在的基层民警许多都不会使用武器警械,因此,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针对这种现状,公安机关可以聘请警校的教官到基层,对基层的民警进行培训,也可以将基层民警分批送入警校接受培训。通过这些方法,强化民警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武器警械的使用方法,提高公安机关的办事效率。

最后,必须加强民警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警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基层公安机关必须组织好体能训练,并且每个月进行一次体能考核,考核成绩与年终考评挂钩,督促民警自觉进行训练。至于民警的心理素质,主要有记忆力、观察力、自控力、应变力、承受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就要求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在平常的工作之中要积极思考,学会全面分析问题,还要能与群众进行很好的交流。只有这样,民警才会拥有更加出色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让民警拥有更加旺盛的战斗力,才能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

(四)改善装备、科技强警

要解放警力,还必须要用现代高科技来武装警察,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科技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我们公安机关的第一战斗力。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民警的科技意识和装备意识淡薄,在日常的接处警中大多不懂得使用武器警械,靠的就是以多打少的策略,这样不仅浪费警力,还对民警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必须依靠高科技的装备来武装民警,强化民警科技是第一战斗力的一是,加强对民警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顺印尼科技时代的发展。当然,高科技的设备、装备并不是盲目地配备,不能看到什么好就配备什么,必须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配备的装备说到底用的最多的还是基层民警,所以基层民警最有发言权,配备的装备必须必须征集基层民警的意见,满足基层民警的愿望,适应实战的需要。例如,江苏警官学院资深讲师周祥兴针对基层民警面对持刀歹徒伤亡率较高的情况,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改进,发明了一种抓捕器,能够帮助民警更好地处理这类事件,提高了民警的抓捕效率,也保证了民警的人身安全。现在这种抓捕器已经配备到了基层公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安机关。这正是由于周祥兴老师深入基层,了解到基层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并根据民警的要求和建议而进行的研制。只有加强研制和配备更加先进的、更加能保障基层民警的人身安全的装备,才能最大地开发警力资源。

(五)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体制

《人民警察法》中规定:“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这当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的经费哪些由中央财政保障,哪些由地方财政保障。尽管法律已经规定了,但有些地方仍然经费不足,大大限制了公安机关的日常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安机关的警力。因此,中央财政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适当加大经费保障,将这些经费直接下发到公安机关,不经过地方财政。此外还必须明确基层公安机关的保障立法,保障基层公安机关的装备配备、后勤保障、福利等,解决好民警的伤病一直、死亡抚恤、家庭困难等经济问题。有了足够的经费保障,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提高了公安机关的战斗力,提高了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力。

(六)严格审批参加非警务活动

要解决基层公安机关从事非警务活动导致警力不足的问题,第一必须将警权与行政管理权分离,坚持依法规范出境的原则;第二要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对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我国现在的制度虽不是警政合一,但基层公安机关的活动还是会收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因此,必须重新甄别目前警察从事的各项管理活动,将其他部门管理的事务从警察管理活动中除去。

《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强调:“要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凡调用警力参与重大非警务活动的,必须逐级上报,严格审批。”所以,基层公安机关对职责范围之外的任务应当拒绝,在其他部门无法管理,必须由公安机关出面采取强制措施来管理时,逐级上报得到批准后实施强制措施进行管理。

非警务活动还包括那些非紧急救助。要利用传媒广泛宣传“110”的接处警范围,教育群众正确拨打“110”,在什么情况下拨打“110”,不能遇到一点点小事就找警察,要对哪些报假警的行为进行处罚。对于那些不是很紧急的小事可以另设一个非紧急求助电话,并加以宣传,教育群众在非紧急情况下拨打非紧急求助电话。对于那些非紧急求助,公安机关可以派一些社区志愿者或辅警去处理。这样群众就不用什么事都打“110”了,民警

江苏警官学院学年论文

也就不用什么事都出警,保证“110”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基层警力。

为了有效改善警力不足的现状,保证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其只能,我们要理顺机构设置,深挖内部潜力,扩招外部警力,提高全警素质,配备实用装备,明确经费保障,严格参与非警务活动制度,改善警力不足的现状,推进我国公安工作的将抗持续发展。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的种种问题,警力不足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发挥其正常的职能功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找出解决警力不足的方法,用现代的方法来对公安机关进行改革,调整结构,增加数量,提高素质,强化装备,加大经费保障,严格非警务活动的参与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警力的价值,从而适应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

对于警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要理性对待,不能盲目,要充分认识警力所包含的各个方面,深刻剖析各个方面的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保证公安机关警力充足,保证公安机关发挥其正常的职能,保证公安机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舒娜.现代警务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倪小宇,申智军,陈家逊.公安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么子国.论公安经费保障体制的完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2)

[4]曹春艳.社区警务战略中非警务活动的遏制对策[J].贵重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5)[5]于松岩,丛林,李正燕.公安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公安研究,2008,(9)[6]张兆瑞.论警察力量的非警务运用.山东警察学院学报[J].2009,(4)

[7]李志贤.论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途径和方法[J].管理科学,2005,(1)[8]张顺荣.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素质[J].公安研究,2004,(4)[9]朱赣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装备建设工作[J].公安研究,2008,(8)

[10]李鹏展,范明.对中国警察的几点断想[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11]么子国.试论建立和完善公安经费保障机制[J].公安研究,2004,(12)[12]胡雪波.警察素质的构成及提高深析[J].三江论坛,2007,(6)

第三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鉴于农村金融服务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问题 政策建议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农村金融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多年来,为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正向纵深探索推进,农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满足度逐步提高,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6%,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增长20.8%。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92亿元.增长16.4%。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总量稳步增加,但仍然存在供给缺口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供给总量上稳步增加,但与增长势头强劲的农村金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供给缺口。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三农”有一定的联系,其目标是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体现并实施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2008年末,该行共有机构2152个,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17.6%。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功能单一。在实践中。其支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更多的是充当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的银行角色。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农业银行撤并分支机构,农村业务萎缩,支农作用大大下降。首先。为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农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商业化运作。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全力加强城市布局。从而使农村业务趋向萎缩。其次,农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变,基本放弃收益低、风险大的涉农贷款,反而将从农村吸存的资金投入城市中收益高、见效快的项目,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严重影响了支农作用。

农村信用社主要定位于为农户服务,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自2003年启动以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以来,其服务能力和支农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截至2008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5100多家,7.8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7.1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45万亿元,占全国涉农贷款的35.5%:农户贷款1-3万亿元,占全国农户贷款的86%。但是目前来讲。由于其自身问题较多严重限制了支农能力。1.资金来源狭窄缺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主要是吸存农村地区的资金,又由于在和商行、邮储竞争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匮乏。2.深化改革尚未完成,还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已顺利移交省级政府承担,除北京、上海、重庆、宁夏成立农商行,天津成立农合行外,全国其他各省份都成立了省联社,作为政府的管理平台。但是深化改革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完全完成,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经营管理。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挂牌成立,到2008年末,邮政储蓄银行有3.7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达2.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2亿元。由于其具有无历史包袱。网络强大,资金充沛等明显优势,必会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缺少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限制了其支农能力。

其他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较小,影响甚微。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和信托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等。

(二)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农民、农村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是信贷品种不多,且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规定仍然过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不同类别的经济主体多元化需求。二是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较少,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票据业务在农村很少运用,至于投资顾问、金融咨询、评估、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三是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还有保险基本属于空白,如何使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实惠,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表现在:1.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造成了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并且缺乏违信处罚机制,对脱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磋商农村机构的服务热情受到打击。2.农村信用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农民缺乏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咨询体系建设落后。3.农村金融中介环境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并且有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中介环境。4.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不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投资欲望,不利于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竞争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即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为支柱,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农业保险为后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要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其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二,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建设中的支柱作用。鉴于商业性银行趋利性的特点。农业银行可以重点面向高端客户,即重点对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 技园区或县域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

第三,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服务条件,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第四,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扶持“三农”建设中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第五,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人手,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满足“三农”建设多层次的需求。

第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具体应当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被动供给模式,在市场导向下主动跟踪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从而解决产品单一和服务单调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主动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及信用状况,设计能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如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业务、应收账款等,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金融产品,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尽快建立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存储、管理、使用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挖掘信用资源,为农村各类经济活动主体获得贷款创造有利的信用条件:另一方面。加大金融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保护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抵押物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四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发展中,农村金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成本高、产权资本化程度低等不足。山东省胶州市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产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应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供给,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本文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发展状况着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做出探讨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融资实践建议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农村金融对农村的再生产过程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它通过资金的流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再配置,特别是对农业产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再投入、促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服务于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部分地区已改制为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这些金融机构或者由于资金来源广泛,或者受到政策支持,资金规模大,社会接受程度高,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放开,农村经济活跃的地区开始出现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但受到资金规模、业务范围等因素影响,主要作为农村金融的补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这些金融组织共同形成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和社会资本主导的民间金融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格局。

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统计,到2012年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数达到11.3万个,组建村镇银行876家,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机构网点已覆盖了全部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金融服务延伸到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27%。

2、胶州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013年,全市(县)共有银行金融机构24家,其中主要涉农服务机构3家(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镇及以下物理网点25个(全市共6个建制镇,含邮政储蓄所10个),涉农(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余额99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24.5%;小额贷款公司6家,涉农贷款余额2.2亿元,占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的36.7%。

3、胶州市农村融资实践

第一,建立以政府引导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工作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建设提供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财政对农户冬暖大棚等设施建设予以贴息支持。政策实施以来,财政贴息70万元,撬动涉农信贷资金1579万元。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业务设施,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全市村级设立24小时自助银行15个,自助服务终端200多台。同时,还建立了金融机构与镇村交流工作机制,打破银农信息阻隔,推进金融支农工作。

第二,以需求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农村经济活动,因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农户拥有的可抵押资产不同,融资活动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为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需要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和可抵押资产的具体情况设计融资流程和产品。胶州市银行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细分市场,主动对接目标客户,提高融资效率。农商行对农户贷款采取“集中受理、集中评级、集中授信、集中复审与贷后管理”的模式,节省信贷流程,节约了交易成本。邮政储蓄银行针对农户的特定需求,与辣椒市场业户、养貂专业户、制帽加工业户、“龙头公司+农户”合作,提供定向信贷支持0.5亿元。

第三,培育以支农为导向的小型金融机构。加快金融领域向民间资本放开,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2011年成立了青岛地区首家村镇银行,针对农户贷款小额、分散的特点,积极争取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源。自2009年以来,设立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对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在发展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开展合作金融服务,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吸收入股资金180万元,向社员提供贷款110万元。

第四,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农民有房屋、农地、林地等大量沉睡的资产,由于受我国固有的农村产权赋权的限制,无法进行抵押融资。胶州市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实施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以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提供抵押融资担保,农户享受优惠担保费率,为农村资产资本化提供可能。对可能出现的清偿风险,还约定银行、担保公司的承担比例,降低银行风险成本。全市在产权交易中心已实现实物资产交易18起,交易额274.1万元。

三、农村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贷供给不足

根据调查,全市25家银行机构中,开展农户贷款业务的有7家,仅占28%,只能满足30%左右的资金需求,涉农贷款额只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4.5%,且国有四大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开展农户贷款,这与全国农村信贷短缺的现状基本一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通过对全国36000多户样本调查,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为27.6%,与农村信贷投放总额低相反的是较高的农村信贷需求。上述报告还指出,农村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家庭占比为19.6%,高于城市的17.2%,农村信贷供给总体相对不足。

2、融资成本高

尽管为了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提倡“三农”贷款项目实行优惠利率,但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本质是金融企业,仍然要追逐利润目标。而且要面对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因素影响大、收入不确定性高的风险,且在实际利率执行过程中,农户极少能享受到优惠利率。在胶州银行机构中,“三农”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50%左右,远高于工业贷款利率30%的上浮率。对胶州市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利率调查表明,最优质的客户可以享受到6%的基准利率,但平均利率也在9%以上。

3、产权资本化程度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资源还权赋能开始破冰,在各地积极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成都、温州等土地流转模式。但对广大农村而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只是星星之火,产权界定不清,农民就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财产性收益。胶州已在全市469个村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全市村庄总数的71%,已经实现的产权交易额只有274.1万元,在融资总额中占比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固有的观念,将土地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后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与涉及产权交易转让的价值评估、风险补偿等制度建设的滞后有关。

四、优化农村融资环境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应当立足于金融机构多元化、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增量改革。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到人口集中的镇村布设网点,强化农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健全镇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合作金融,通过社员入股实现小额资金互助,以自助性联合助推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金融向民间资本放开,引导、指导好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增加支农资本量,并向有条件的镇驻地延伸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

2、增加面向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农业生产养殖户、农村小工商业者、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等经济体的不同需求,细分农村金融市场,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抵押融资特点的融资品种。胶州市已经形成了制帽、养殖、手套加工、花卉种植等多个专业镇、专业村,加强与特定群体的合作,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搜寻、谈判议价、贷后监督等交易成本。2014年,胶州市还为种粮大户发放了山东省首笔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140万元,对创新农村抵押融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加快农村产权资本化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在顶层设计上为农村产权资本化提供了指引。应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村要素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遵循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受益权等各项权利,通过还权赋能,积极探索开展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融资。健全农村产权资本化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在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鉴于农民在与金融机构谈判中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不受侵害,还应成立市场公允的资产价值评估机构,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为资产抵押和处置清偿提供参考。

4、强化政策支持

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收益低等特性,决定了农村资金流转慢、贷款回收期限长。金融机构出于利润考虑,必然会更加偏好于工商业贷款,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者,理应在政策制定上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发展。成立财政专项资金,一方面用于涉农贷款的贴息补助,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用于贷款的风险补偿,当抵押资产不足以清偿涉农贷款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助,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王家传、李学春: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J].山东经济,2009(5).[3] 王海波、郭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国内研究综述[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1(5).[4] 夏锋: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4).[5] 雷立钧:基于增量改革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责任编辑:谌盼)

第五篇:浅析司法警察警力缺乏的症结及对策

目 录

引言............................................................(2)

一、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概况....................................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不足的表现..............................(一)司法警察编制不足,警力配置不合理..........................(二)司法警察素质参差不齐,人员老龄化严重......................(三)司法警察管理体制不顺畅,用警制度不合理....................(四)司法警察装备较为落后......................................三、解决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缺乏的对策..........................(一)充实司法警察编制,壮大队伍力量............................(二)提高司法警察素质,增强执法能力............................(三)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提高用警效率............................(四)加大装备投入力度,保障职能发挥............................参 考 文 献.....................................................1

2)3)3)4)4)5)5)5)6)7)8)9)

((((((((((((浅析司法警察警力缺乏的症结及对策

作者:宋科达 指导老师:童付章 倪伊玲

【摘 要】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警力不足问题,是当前各级人民法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审判工作中,由于司法警察的警力不足,造成了多方面的安全隐患,也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办案效率。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司法警察警力不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解决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难任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缺乏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找出症结所在,然后试图科学、合理的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司法警察 警力 症结 对策

引言

《人民警察法》第二条规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同时,《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条也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由此从法律上确定了司法警察的地位和性质。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治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审判秩序,保障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日益复杂,审判任务日益繁重,现有司法警察的警力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因此,解决好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缺乏问题,加快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有利于确保完成日趋繁重的审判任务,有利于全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

[2][1]

一、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概况

警力,一般是指警察完成实现工作目标任务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战斗力、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控制力。通常意义上的“警力不足”,主要是指警察人力资源中数量、质量、个体能力三个方面的警员数量少,不能满足警务活动的需要。而我们所说的警力不足,还包括由于体制和队伍建设上的原因,导致用警 体制上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警力的缺乏,而不是指单纯的由于司法警察数量、质量、个体能力三个方面的警员数量少。因此,在探究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缺乏外在表现和深层原因时,我们应该全面、具体的对警力缺乏进行深刻的调查和剖析,从而能够科学的制定出几点解决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缺乏问题的有利措施,改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现状,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不足的表现

(一)司法警察编制不足,警力配置不合理

现行司法警察的人员配置比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现行司法警察的人员配置比例这样规定:按本院在编干部总数的12%的比例进行配置。随着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以及司法警察职能的进一步拓展,12%的比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更何况不少基层法院还存在着司法警察配置不足12%以及“兼职法警”等问题的存在。司法警察警力配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刑事案件的押解和值庭警力配置不足,不能达到相关文件规定的比例,庭审安全存在隐患。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司法警察在执行押解任务时,司法警察和刑事被告按2:1进行押解。如果是重大案件的被告,司法警察和刑事被告按3:1的比例进行押解。在此种押解规则下,如果遇到刑事被告数量众多,或者多个刑事案件同时开庭等情况,司法警察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无法达到押解值庭规则所规定的标准,为押解值庭任务的顺利、安全的完成埋下了巨大的隐患。[4][3]

2、参与法院执行工作的警力难以保证。近年来,法院执行案件越来越多,拒不执行,暴力抗法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中,都需要司法警察的参与。而司法警察担负着押解值庭任务和其它重要职能,执行用警更加捉襟见肘。由于派不出警力参与执行工作,导致执行案件一拖再拖,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也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威严。

3、遇到突发事件,难以形成集中警力控制局面。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凸显,各种利益冲突加剧,加上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时常发生阻碍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的恶性事件,威胁到了司法人员和法院财产的安全。在遭到这些突发性事件时,法院的司法警察较难形成有效警力控制局面,往往需要紧急调警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支援。

司法警察警力配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拨款的局限,导致人民法院没有能力扩充司法警察编制。另一方面,某些人民法院对司法警察的作用还不够重视,认为司法警察只是后勤服务人员,没有审判权,[5]也没有办案权力,只是司法辅助人员,不是法院的“主心骨”没有必要增加编制。

(二)司法警察素质参差不齐,人员老龄化严重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警察队伍,其多项职能均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警务技能。同时,司法警察又是人民警察的一种,其主体是要符合具有执法资格的司法警察。

目前,一些法院在司法警察录用机制上存在在一些欠缺,对于招录司法警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法院将进入司法警察队伍当作一种福利,由于司法警察任务较为简单,又享受警衔补贴,因此很多法院将审判业务技能比较低下的审判员,书记员转为司法警察编制,使司法警察的专业能力大打折扣;大量的军转干部也被充实到司法警察队伍,军转干部虽然作风强硬,但是对司法警察工作的适应和了解还有待加强,所以也影响了司法警察的整体素质;很多法院采取以聘任制司法警察来充实司法警察队伍,但是聘任制司法警察的待遇,编制以及执法资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法院将司机等勤杂人员当作司法警察使用,这使得司法警察队伍更加混乱不堪。

另外,由于司法警察在法律法规,警务技能,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训练,大部分司法警察部门没有专门的训练基地,导致学习训练脱节,影响了业务工作的良好开展。同时,很多法院存在着重视新警训练,轻视老警训练;训练大纲老套,训练走形式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司法警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司法警察队伍老龄化情况也比较严重,很多法院的司法警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以某地级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一个司法警察支队及下属五个司法警察大队共有正式司法警察38人,其中50-59岁9人、40-49岁21人、30-39岁8人,平均年龄44.5岁。现有聘用制司法警察21人,其中50岁以上1人、40-49岁4人、30-39岁15人、30岁以下1人,平均年龄35.38岁。随着50岁以上的司法警察逐年增多,以至队伍老化,已经出现断层现象,越来越难以适应司法警察工作对抗性、灵活性和机动性较强的工作特点,影响战斗力和工作效率。年纪比较大的司法警察难以适应基层工作岗位,但是审判岗位要求较高,后勤服务岗位编制有限,所以老龄司法警察占着很多编制,导致新鲜的血液无法充实到司法警察队伍中来。

(三)司法警察管理体制不顺畅,用警制度不合理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受所在人民法院院长的领导,接受所在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部门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受所在人民法院院 长和上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部门的双重领导。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上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部门往往只管辖警衔,组织学习训练等细微内容。上下级司法警察机构虽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但实质工作中往往抓不住重点,造成了司法警察上下级之间指挥脱节,管理分散,导致了警容警纪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有的法院根据本院工作需要将司法警察队伍中的精干力量抽调到执行、立案等其它庭室工作,削弱了司法警察的力量,从而使司法警察队伍不能发挥其正常职能作用。部分法院对于司法警察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派警机制不不够完善,导致在内部管理工作中漏洞百出,大大影响了司法警察的用警效率,还造成了审判工作中的众多安全隐患。另外,聘任制司法警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强,加上管理松散,对司法警察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司法警察装备较为落后

由于部分人民法院经费较为紧张,并且对装备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司法警察应有的装备没有得到落实,使得司法警察队伍没有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缺少强有力的装备支持,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司法警察的装备,包括警用车辆,警械武器,安检监控设备,单警装备等等。由于当今人民法院每日刑事开庭数量比较多,且案情越加复杂,而很多法院的警车配置极不合理,押解用车和其它办案用车没有分类管理,押解用车数量也没有符合实际需要,导致押解工作效率低下,安全隐患严重。在单警装备的配发上,很多司法警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手铐和脚镣等警戒具可靠,其它装备,比如无线对讲机,催泪喷射器等装备可有可无。这也导致了在遭遇脱逃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忽视单警装备让我们陷入手足无措的窘境。当然,除了司法警察自身的认识不足,更多的是很多基层法院装备比较落后,没有为每名司法警察配置完善的单警装备。在前几年发生的多起袭击庭审人员以及司法警察的案子里,主观上都是由于对安全检查和保卫工作的疏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着装备落后的现状。由于安检设备的落后和警械武器配备和管理存在的诸多漏洞,导致了一幕幕惨剧的发生。

司法警察装备的落后,导致司法警察在警务工作中警力不能得到及时的指挥调动,也影响了司法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主动性和效率,导致司法警察的警力更加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

三、解决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缺乏的对策

(一)充实司法警察编制,壮大队伍力量

针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编制不足,警力配置极不合理这一现象是导致人民法 院司法警察警力不足的关键症结所在。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落实:

1、争取中央政法专项编制,鼓励敦促增加地方财政全供编制。目前,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主要存在警力配置极不合理,队伍老龄化严重,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等现象非常严重,仅仅从内部协调补充警员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应积极向国家人事部门申报增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同时主动敦促地方党委、政府适当增加地方财政全供编制,招录更多的新警来充实司法警察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警察警力不足问题。同时,对于具备行政事业编制的司法警察,要努力协调解决其中央政法专项编制问题。

2、招录合格的聘任制司法警察,实行专业司法警察和聘任制司法警察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是最高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关于“探索改革司法警察任用制度,试行部分司法警察聘用制,理顺司法警察的进出渠道”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择优聘用的原则,结合司法警察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为保证聘用司法警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应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军队和武警退役军人中聘用。在同等条件下,公安、政法院校的毕业生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优先聘用。[6] 聘任制司法警察是司法警察队伍建设中的一项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聘任制司法警察存在着待遇较差,素质不高等诸多限制警力有效使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主体的执法资格问题,由于聘任制司法警察不能配备警械和武器,也不能对相对人采取强制措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力解决聘任制司法警察的待遇,警衔以及执法资格问题。

(二)提高司法警察素质,增强执法能力

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司法保障任务。司法警察的专业技能,警务能力,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是衡量司法警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司法警察的素质直接决定警力使用的效率,只有切实提高司法警察综合素质,才能有效解决司法警察警力不足问题。因此,司法警察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才能适应当前的审判工作要求,怎样提高司法警察的职业素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司法警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修养。《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服从命令,严格执法。”司法警察是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队伍,其工作具有强制性,执法性的特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修养是提高司法警察职业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应该对司法

[7]警察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其次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党性教育,强化司法警察的责任意识,防止司法警察队伍滋生腐败的土壤。

2、加强对司法警察执法纪律观念的教育和培养。司法警察是一支纪律部队,在警务工作行使着强制性、惩治性权力,同时由于司法警察在工作的过程中,与犯罪嫌疑人接触的机会较多,同时掌握着警械武器的控制权。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必须要服从法官和领导的命令,一旦擅自做主,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加强司法警察的执法纪律,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纪律观念,是司法警察警力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

3、加强对司法警察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司法警务工作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警察也是法律最忠诚的捍卫者。为了司法警察更加完善的行使职能,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基本的相关程序法和实体法,明确诉讼过程的运行;同时,也要针对自身岗位,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集中组织军事训练,提高体能水平,专项学习押解押解、值庭、看管和警卫等相关业务工作中的条例要求,熟悉和掌握警械装备的使用及管理。另外,也要鼓励司法警察参加学历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司法警察工作。

(三)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提高用警效率

一套好的机制,是提高一个集体工作效率的最佳方式。同样,健全司法警察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警力更加科学有效的运行,使司法警察队伍成为真正“靠得住,拉得出,打得响”的司法力量。司法警察管理体制的建设,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1、真正落实双重领导管理机制。《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司法警察接受上级司法警察部门和所在人民法院的双重领导。但是在实践中,上级司法警察部门与下级司法警察部门管理脱节,所在法院对司法警察部门却掌握着更多的控制权。针对这种管理分散的情况,要明确上级司法警察部门和所在法院的领导职责,该哪个部门管的,就由哪个部门管。认真落实好双重领导的管理机制,使上下级司法警察机构之间的指挥能够相互衔接,做到统一指挥,令行禁止,打造一支管理正规化、科学化的司法警察队伍。

2、加强司法警察的内部管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要求司法警察队伍实行“编队管理”,旨在对司法警察队伍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确保最大限度的发挥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我们应该建立司法警察工作激励机制,推行岗位目标管理,制定详细的工作标准,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各项工作的达标条件;完善各项奖惩制度,并将晋职、晋级与工作成绩挂钩;同时要积极试

[8]行警营式管理模式,即聘任制司法警察集中管理,形成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准军事化管理体系。

[9]

(四)加大装备投入力度,保障职能发挥

随着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日益繁重,司法警察对审判保障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加全面,更加顺利的履行司法警察职责,更加科学的解决司法警察警力缺乏的难题,我们应该按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的要求,针对建设缺乏长期改进计划、装备管理制度欠完善、一些警用装备存在管用脱离、训用脱节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用提升硬件配置来弥补警力不足上的缺陷。

1、持续推进装备建设,建立全面的装备体系。司法警察担负的工作日益繁重艰巨,所面临的人身危险也逐渐增大。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多方面确保装备的可靠和到位,增加装备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强警,配置更加先进的装备。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传统单一的约束性和驱逐性警械发展为具备警械、通讯、防暴、防护、安检、监控这些类型的全面装备,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司法警察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指数,才能不断提高司法警察的司法保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司法警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2、制定规范化操作条例,加强装备的正规化管理。为了确保装备管理,使用,包养,维修等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必须制定一项严格的规范化条例,对装备的操作和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警用装备的作用能够积极的发挥。司法警察部门要设置专人或者专门的小组,对装备进行日常的检查和维护,特别是对警械武器的检查和包养,确保处理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集中配发的装备,要做到进出有登记。对于司法警察个人保管的警用装备,要定期进行核查,确保装备在其控制之中,而没有流入到其它渠道或者没有随身配合。

3、加强装备的操作使用学习,确保装备能够物尽其用。要更新司法警察的训练大纲,拓宽司法警察的训练范围,将装备的操作和掌握纳入司法警察的训练中去。尤其是对于新开发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装备,要组织统一学习,加强实践操作,确保每一个司法警察都能熟练掌握该装备的操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运用自如。

为了顺应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大潮,解决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不足问题,成了一项迫不及待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解决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力不足这一难题,以保障审判工作的稳定有序,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8

参 考 文 献

[1] 金川,唐长国,柳捷,冯秀成.司法警察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2005.

[2] 黄素萍,杨得志.司法机关组织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2006.

[3] 孙丛东.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J].兵团建设,2010.[4] 唐长国,柳捷.值庭与警卫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2005.

[5] 金川,童付章.法院执行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2006.

[6] 李堂炜. 对加强司法警察建设的思考[J].法治与经济,2011.[7] 李猛.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浅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1.[8] 黄建清,季伟军.试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形象[J].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9] 孟琳.浅谈警队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 [J].法治与社会,2008.

下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症结及对策[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症结及对策[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合同法不足及对策

    《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以来,该法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与旧《劳动合同法》对比,它不仅扩大了本法的适用范围,还......

    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症结及解决途径

    论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症结及解决途径 姓 名:袁祥勇 考 号:010104400039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341000 联系方式:1597981**** 【摘 要】当前,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是全国......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民盟甘州区委蒋德虎、张大龙、侯兴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体系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发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一些银行积极创新农村特色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在破解农村“......

    国有煤矿安全管理的症结与对策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旋律。区队、班组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和关键所在。就目前国有煤矿区队、班组安全管理现状而言,区队、班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是引发安全事故频发......

    车险理赔难的症结及对策

    车险理赔难的症结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2.03.27 内容来源: 信息员:admin3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本文作者:广东珠海市分公司客服部 张汉斌) 摘要:关于保险行业存在保险理赔难的外界负面......

    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症结及对策

    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难以提高的症结及对策 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党内批评、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地铁车站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不足及完善对策

    地铁车站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不足及完善对策 李献航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多,交通压力的增大,很多省会级城市每......